衛武營表演廳選位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衛武營表演廳選位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辛金順寫的 軌道上奔馳的時光 和MiriamDreysse的 日常專家:你不知道的里米尼紀錄劇團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聯合文學 和書林出版有限公司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表演藝術研究所 何康國所指導 蕭羽廷的 臺中國家歌劇院品牌策略探討 (2019),提出衛武營表演廳選位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臺中國家歌劇院、表演藝術場館、品牌策略、市場開發。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衛武營表演廳選位,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軌道上奔馳的時光

為了解決衛武營表演廳選位的問題,作者辛金順 這樣論述:

捷運路線所串起的起點和落點, 無疑是測量城市記憶的最佳尺度。   捷運系統不僅是一個都市的交通樞紐,更象徵了地方的情感與記憶。高雄捷運的站點如美麗島,以紀念美麗島事件和標誌民主、人權而命名;世運站的名稱,則代表曾在此地舉行的世界運動會;哈瑪星、鹽埕埔、後驛、五塊厝、獅甲等站名,也連接了港都的身世和歷史。   詩集裡每一捷運站的瀏覽,彷彿循著時光列車進入了在地人的集體回憶,同時也將港都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扭合在一起,並在列車的來去中,帶出了這座城市的性格,以及對未來的憧憬。   對高雄人而言,自捷運通車後,紅橘線交叉而延伸出去的路線圖,以及後來臨港與濱海環狀輕軌的逐一完成,正也圈起了他們

對港都層疊累積的記憶。每一捷運站所連接的地景,或歷史,都有各異的故事;新時間和舊時間在站前與站後出入口的對望,也會牽連出那地方的情感記憶來。而那些,都是一個城市所看見和看不見的時光分量。   正如馬克・歐傑(Marc Augé)在《巴黎地鐵站的人類學家》一書所言:「地鐵站和地鐵路線,實可做為對一座城市的備忘錄,或一個繪製記憶的地圖。甚至某些站可以連接到在地者的生活和生命意識裡頭去,形成一種在地情感的認同。」因而,通過站與站的詩寫,綰結了港都日常,博物館、公園、經濟商圈、菜市場;或臨接水岸碼頭港口,銜壤糖廠農地,以及靠向藝術表演廳等等場景,讓詩在這些地方走過,並留下聲音和註記,記錄每個站出入口

周遭所具有的內涵,歷史、以及生命和詩意,由此串連起整本詩集的結構骨幹,展現出港都的城市意象。   辛金順:「我們常常處於明亮的車廂內相對,或在捷運站交錯而過。日常裡的路線,來來去去,日子在進站和出站間不知不覺流逝掉了。而一站一站記憶的累積,對我而言,無疑是去認識高雄的一種最好方式。」   「閱讀他的詩行,彷彿是走過自己年少時期的記憶⋯⋯許多詩人為了保持詩的純潔性,往往避開政治不談。事實上各種政治事件或歷史事件,往往最能衝擊人的感情。逃避它,就是逃避真實的感覺。抒情是一種誠實的呈現,辛金順為我們做了恰當的示範。」──陳芳明(政治大學台文所講座教授)  

臺中國家歌劇院品牌策略探討

為了解決衛武營表演廳選位的問題,作者蕭羽廷 這樣論述:

時代的進步與生活形態的轉變,人們對於表演藝術場館的價值也隨之更迭,表演藝術場館逐漸成為傳遞文化資產及城市美感的聚集地。放眼世界當中的每個城市都有屬於自己的城市地標,用來烘托出城市的藝術文化之美;把視角帶回臺灣,各縣市亦有一座屬於自己城市文化的表演藝術場館。而表演藝術場館的出現,為該城市帶來不同的文化風情,因此場館兼具表演節目之生產者及通路的角色,更提升其創造價值。國家級表演藝術場館暌違三十年後新建設了臺中國家歌劇院及高雄衛武營文化中心,逐漸成為文化藝術指標匯集之地,除了引進國際級的表演藝術節目外,更拓展節目與藝術教育活動、工作坊,讓表演藝術場館不再只是演出場地,更是演出節目的生產者及藝術靈感

泉源來增進其價值。以經營的層面來看,場館要如何開發其觀眾市場,提升觀眾滯留場館之時間,透過何種營銷模式,加深表演藝術場館對於民眾的文化特色與其品牌,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遠離蚊子館之宿命,將政府提供之經費有效運用,在每一年的績效上有進一步的發展。為了藝文生態,表演藝術透過不同階層的市場開發,深入理解自身的品牌形象、觀眾溝通的渠道及如何建立與觀眾之間的關係,建立彼此之間的夥伴關係以此製造雙贏的局面。本研究以臺中國家歌劇院為主要研究對象。研究過程首先了解臺中歌劇院與城市之間的文化關聯性,並進一部探討藝術場館的經營層面,接著分析國內國家級表演藝術場館案例,再透過訪談及文獻分析,了解臺中國家歌劇院及其他

表演藝術場館所推動之市場推廣及品牌策略。最後根據分析結果,對臺中國家歌劇院提出建議及改善策略。

日常專家:你不知道的里米尼紀錄劇團

為了解決衛武營表演廳選位的問題,作者MiriamDreysse 這樣論述:

搭配全球華文地區首個百分百城市計畫《高雄百分百》演出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共同合作出版 第一本德國里米尼紀錄劇團中文專書   集結新聞、學界、藝術等不同領域作者,詳細爬梳里米尼紀錄劇團成立過程與作品特色,以及主導人物――海爾嘉德.郝珂、史蒂凡.凱基和丹尼爾.魏策爾的創作理念及創意來源。   里米尼紀錄劇團的作品核心為「日常專家」,亦即所謂的素人,包括老太太、青少年、失業的航空業人員、落選的市長候選人、越戰老兵、東歐長途貨運司機、印度電話客服人員等等。他們不只在舞台上述說自己的專業與經歷,甚至在卡車中向車上的觀眾介紹行經的景色與貨運業的起落,或者在地球另一端的客服人員透過電話,告訴觀眾

似真似假的「歷史」。觀眾不只是經歷了一場完全不同於傳統戲劇的演出,也透過這些日常專家經歷了一個以往不熟悉的世界,產生全新的體驗。里米尼則藉由這些演出,將不同領域的人與故事、政治與社會議題、真實與虛構並置,呈現專屬於里米尼的劇場真實。 本書特色   1.    搭配全球華文地區首個百分百城市計畫《高雄百分百》演出   2.    首本中文里米尼紀錄劇團專書   3.    與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合作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