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罵到懷疑人生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被罵到懷疑人生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PeteWalker寫的 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如果不能怪罪你,我要如何原諒你?+心靈自由球(創傷療癒套組) 和劉惠丞,江城子的 人在社會走,口才必須有:聲不在高,清晰就行!話不在多,到位則靈!從臺上到桌下,各種情境脫口「秀」出來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遇到喜歡「言語霸凌」的主管,該如何自救反擊呢?|職涯診所也說明:別聽言語暴力的部分,只留下對自己有幫助的建議. 上司習慣對我「言語霸凌」,總是被罵到信心全失、懷疑人生,我是不是真的這麼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柿子文化 和崧燁文化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新聞研究所 林照真、謝吉隆所指導 藍婉芸的 初探主流媒體社群編輯功能之研究-以《聯合報》臉書粉絲專頁為例 (2016),提出被罵到懷疑人生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社群媒體、臉書、社群編輯、內容分析、情緒分析。

而第二篇論文輔仁大學 法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黃雪霞所指導 許伯瑜的 一位備受爭議的作家:米榭‧韋勒貝克 (2015),提出因為有 米榭‧韋勒貝克的重點而找出了 被罵到懷疑人生的解答。

最後網站被罵到懷疑人生⋯Lulu認「對主持出現了很大的問號」則補充:大型廚藝選秀節目《料理之王2》在昨(17日)迎來總決賽,也意味著第二季賽事將告段落,不僅選手在一次又一次的挑戰中不斷成長,主持人Lulu(黃路梓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被罵到懷疑人生,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如果不能怪罪你,我要如何原諒你?+心靈自由球(創傷療癒套組)

為了解決被罵到懷疑人生的問題,作者PeteWalker 這樣論述:

真實療癒你的內在創傷 90%心理創傷皆可療癒 有效可行的恐懼與壓力減輕方案     《心靈自由球》   十三個實用步驟,可幫助你撫平自我的壓力與創傷,   管理情緒重現,藉以達到心靈真正的自由。   你可以將「心靈自由球」擺在桌案邊、身旁,   隨時觀看,時時閱覽其上的管理步驟;尤其在自我感覺不好時,   這是可以迅速自我解決的方案,也是最佳的心靈安撫工具!     《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   ★★★這是第一本針對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如何進行自我療癒的書★★★     創傷如何被製造?創傷如何來分解?   當所有的情緒、關係問題都沉重地壓到自己身上時,   該如何讓

一顆受傷的心獲得真正的自由?   這本書要特別給—   有過不快樂的童年、與父母關係欠佳、   人際關係經常不良、反覆出現親密關係困難、   或長期以來人生觀黑暗的你!     ★美國亞馬遜網路書店CPTSD相關議題暢銷Top1   ★亞馬遜網路書店讀者4.8顆星好評支持   ★全面性的分類與說解,直接點破會輕易忽略的心理創傷   ★提供有效可行的恐懼與壓力減輕方案   ★世界衛生組織於2019年首度將CPTSD納入了疾病分類標準中   ★理論教科書之外,值得細細研讀、反覆內省的第二本教科書等級的書     你以為自己的不夠好、不被愛、沒價值、不安全、不被傾聽,   就是醫師所診斷的憂鬱症、成

癮者、焦慮失眠患者……   但其實,根源是來自你童年所受的傷害:虐待、貶抑、忽視、責打辱罵、沒有愛……   以致你的「情緒調節」出了問題,讓你——   擁有一顆易破碎的玻璃心、常為了別人的一句話而喪失信心、   覺得事情沒有自己來就很容易失敗、總覺得朋友都不是真心待己、   成為別人眼中的暴躁公主、情緒王子……     ◎不搞錯病症,對症治療才有效     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PTSD)很容易被誤解為一般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甚至被誤診為邊緣性人格障礙、自戀型人格障礙、焦慮症、憂鬱症、解離性障礙,以致採用不當療癒方法措施,造成治標不治本,或是誤診誤治的狀況。     本書是第一本針對複雜性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如何進行自我療癒的書,作者在書中多次強調多元取向的治療方式(非單一性的治療方式),才是對CPTSD 有效的療法。同時,也以精闢詳細的說解,讓讀者得以正確地了解並確認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而非其他的常見錯誤標籤,進一步來幫助當事人更正確地了解自己,並且擺脫種種錯誤標籤和無效治療的自卑感或挫折感。     ◎或許你忘了來自童年的傷      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PTSD)是後天因素所造成,多數是在虐待或忽略的家庭中成長,遭受長期創傷經驗所致,而這創傷經驗,可以發生在語言、情緒、心靈或身體的層面。     孩子因為試圖努力與人親近或得到接納,但最後卻徒勞無功,所以只能在被遺棄

所帶來的絕望中受苦。而一些父母更會透過體罰與輕蔑,來加深遺棄性的創傷。     父母的拒絕,放大了孩子的恐懼,再鍍上一層羞恥感,而隨著時間的進展,就演變成有毒的內在找碴鬼(惡性的自我批判),直到孩子長大後,都還在承擔著父母的拋棄,最終變成自己最糟糕的敵人,落入了CPTSD的深淵。     有太多的人因為忽略了這樣的創傷或情緒,造成了莫名的人際關係障礙、情感關係不協調……     「我為了自己所說所做的每件事而感到懷疑、羞恥,並因此感到痛苦。」   「我知道我對自己很嚴苛,但是如果我不時常督促自己,我會比現在更失敗。」   「人生爛透了,而我甚至更爛!我甚至連挑母親節卡片這麼簡單的事都做不到。」

  「看看我,沒有什麼嚇得了我,我這麼放鬆,連在椅子上都坐不直了。」   「你以為我會被那虛假的微笑給騙走嗎?」   「我真是個失敗者!我什麼都做不好!你一定對我很厭煩了。」   「我覺得好像要死了,我的背痛大概是腫瘤吧?我這個月瘦了將近一公斤,我就知道我有癌症!我真希望我趕快死了算了。」     ◎來自自身有深度創傷的資深心理治療師建言     本書作者是美國資深心理治療師,也曾有嚴重的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PTSD),但在這本書裡,他以充滿慈悲和同理心的角度,完整地協助讀者理解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種種複雜層面,尤其是情緒面的惡性循環與死胡同。     這樣完整性、系統性的理解,使

得倖存者(從創傷中復原者)能夠更看清自己的狀況、突破盲點,也能更有動機、採用更好的角度來幫助自己。     在同類型的書籍中,被推崇是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倖存者的療癒聖經,更在創傷倖存者社群中受到了極高的評價與推薦,同時也是被心理助人工作者所採用的寶貴工具。     ◎你受傷了嗎?——5個常見的創傷症候     1.情緒重現(emotional flashbacks)。症狀是突發的,而且常有一段時間的退化現象,排山倒海地感受到童年受虐或受遺棄時的感覺,包括壓倒性的恐懼、羞恥、孤立、暴怒、哀慟或憂鬱。     2.毒性羞恥(toxic shame)。倖存者壓倒性地覺得自己醜陋、愚蠢、令人厭惡或

爛得要命,於是消滅了受創者的自尊。毒性羞恥也可能來自於父母持續的忽略和拒絕。     3.自我拋棄(self-abandonment)。這是指嚴重失去了健康的自我意識。     4.惡性的內在批判(vicious inner critic,或稱內在找碴鬼)。自我羞辱和責備,感覺自己不夠好。     5.社交焦慮(social anxiety)。對社交非常不自在,變得不願向他人尋求支持,並且不得不把「靠自己」當作求生的策略。     ◎明白你受傷的心——4種創傷類型     童年虐待或遺棄的模式、出生排行、基因等差異,會導致受創的孩子偏向4F求生策略中的其中一種(或合併兩種以上),而小時候之所以

會這麼做,是為了預防、逃離或改善更多的創傷。     「戰」(fight)類型會發展出一種像是自戀性的防衛反應,突然用有攻擊性的反應去對待威脅。     「逃」(flight)類型會發展出一種類似強迫症的防衛反應,如逃跑,或象徵式地過度活躍。     「僵」(freeze)類型會發展出一種像是解離的防衛反映,如放棄、麻木、進入解離或崩潰,像是接受注定會受傷一樣的反應。     「討好」(fawn)類型則會發展出類似關係依賴的防衛反應,用取悅或提供幫助的方式,企圖緩和或阻止對方。     ◎13個實用步驟,幫你管理情緒重現     1.對自己說:「我正在經歷情緒重現。」   2.提醒自己:「我感

到害怕,但我沒有危險!我現在很安全。」   3.承認自己有界線的權利和需求。   4.安慰鼓勵地對內在小孩說話。   5.破解永恆的想法。   6.提醒自己現在是處於成人的身體中。   7.重回你的身體。   8.抗拒內在找碴鬼的誇大和災難化。   9.允許自己哀悼。   10.培養安全的關係和尋求支持。   11.學習辨識會引起情緒重現的誘發因子。   12.搞清楚情緒重現的經歷是什麼。   13.對緩慢的復原過程要有耐心。     《如果不能怪罪你,我要如何原諒你?》     《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進階指南   創傷療癒大師彼得‧沃克全新深度療癒力作!   父母、心理

諮商師、醫師、社工、教育工作者,   以及每一個受過創傷和時常壓抑情緒的人都需要   過往的傷就藏在情緒裡,   當你從情緒的磨難中釋放出來,就能真正的獲得愛與尊重!     當一個人懂得將責任歸咎於應怪罪的地方,   並感到憤怒和失去時,寬恕才會發生……     情緒創傷所導致的具毀滅性的結果,是一種性格組成,其中包含著極糟糕的低自尊、無法享樂、超級負責任或超級不負責任、害怕被遺棄。     而來自不快樂家庭的數千萬成人小孩的悲劇性結果,是他們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如何照顧自己的需求,以及如何對自己感覺良好,也不會享受親密。這千百萬人總是陷入災難性的關係、衝動行為、無情地論斷自己,並且一直尋

求認可和安全感。     所以……     如果你習慣在面對人生諸多情況有不良情緒反應時,會怪罪與羞辱自己;   如果你會無緣無故地感到「情緒低落」或無法解釋的焦慮,並且找不出任何原因;   如果會為了偶發的破壞性想法和行為而苦苦掙扎……   那麼,你的「內在小孩」可能受傷了!     真正的自由來自真正的自我認知──   ‧對於在童年被嚴重傷害的人來說,真心原諒父母的感覺,極少在他們以哀悼抽乾痛苦之池以前出現。然而,真正的原諒始於自我。   ‧真正的原諒,有賴成年小孩清楚記得父母施虐和忽略的細節。   ‧若要真心地對父母感恩,我們必須先認清童年傷害,並達到顯著的療癒。   ‧更深度的心理健康

,只存在於有情緒傷害時仍能保持自我憐憫和自我尊重的人。   ‧創傷倖存者絕對需要哀悼,因為他們的個體性和表達性可能在童年時期就被殺死或消失了。   ‧自我憐憫會從哀悼中誕生,並且讓我們清楚地知道,遭受惡劣對待,以及由惡劣對待引起的情緒重現,並不是我們自己造成的。     本書所提供的實用建議將幫助你──   ‧打破無意識的、自我破壞的習慣   ‧復原全然感受自我情緒之能力   ‧增進情緒智力   ‧為失能家庭的倖存者修復情緒本質在童年時受到的傷害   ‧以安全且具療癒性的方式,把淚水轉為自我憐憫,把憤怒轉為健康的自我保護與存活在世的安全感。     來自讀者的真實感受   ►50 年來,我第一

次真正高興地活著。非常感謝這本書。   ►這是我讀過的唯一一本完全理解人是什麼,並教導如何醒來和活著的書。   ►我讀過關於支持自己的最好的書!   ►地球上的每個人都應該擁有這本書。   ►這本書不僅改變了生活,而且改變了世界!   ►它既富有洞察力又具有變革性。很多書都是關於診斷的,但卻未能為讀者提供改變的工具,但這本書兩者兼而有之。   ►我確實覺得這本書是為我而寫的。   ►強烈推薦給任何懷疑能夠克服(情感)創傷和虐待的人。   ►這本書我已經讀了兩遍,目前打算讀第三遍,每次它讓我更深入地了解我的真實身份。   ►彼得.沃克如此準確地描述了童年創傷的情況,就好像他能讀懂我的心思一樣。他

以這樣一種方式描述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不僅明確地解釋了兒童在虐待和忽視中生活的感覺,而且我認為這種方式對試圖從中恢復的人很有幫助。     如果不接納並體驗全面的人類感覺,   我們就無法當個健康的人類。     我們的情緒健康狀態,經常反映了我們處於各種情緒之中時,有多麼愛及尊重自己和他人。     真正的自尊以及與他人的親密感,無論當事人的感覺體驗是愉快或不愉快,都是基於充滿愛地與自己和他人同在的能力。     如果我們不去接觸那些比較不開心的感覺,就會被剝奪了去注意不公、虐待或忽略等狀況的根本能力。那些不能感覺到自我悲傷的人,常常不知道自己被不公地排擠了;而那些不能對虐待感受到正常的

憤怒或恐懼反應的人,則經常會有受到虐待的風險。     因此,如果我們要重新獲得愛人的天生能力,就必須先學會愛自己的各種情緒狀態。     ☆正確認識情緒   ‧「感覺」和「情緒」都不是那種因為被忽略就神奇消散的能量狀態,許多不必要的情緒痛苦,就是因為不釋放那些情緒能量而造成的。     ‧當小孩不被允許體驗悲傷、憤怒、失落和挫折的感覺,他們真實的感覺就會變得神經質且扭曲;成年後,這些小孩會無意識地安排人生去重複相同的情緒壓抑。     ‧願意全然感受情緒,將會贈與我們釋放情緒的彈性。允許自己感覺很糟,反而能化解這些感覺,並且更快恢復到良好的感覺。     ‧更深度的心理健康,只存在於有情緒傷

害時仍能保持自我憐憫和自我尊重的人。     ‧當我們不願意去感覺情緒,就會出現情緒無意識地「發作」的風險,像是挖苦、找麻煩、慣性遲到和「忘記」承諾,都是常見的無意識憤怒表現。     ‧我們可以學會以良性的方式處在情緒之中,可以擁有情緒而不死守它們。     ‧我們對自己的感覺所能做,並非只有「自動壓抑」這個唯一的壞選擇。     ‧當我們試著直接體驗自己的感覺時,最終會發現「臣服於它們」是最有效率的回應方式,而且是長期來說最不痛苦的。     ‧哀悼是人類最有效的壓力釋放機制,是內在情緒壓力鍋的安全且健康的釋放閥。     ☆童年創傷與原諒   ‧對於在童年被嚴重傷害的人來說,真心原諒父母

的感覺,極少在他們以哀悼抽乾痛苦之池以前出現。然而,真正的原諒始於自我。   ‧真正的原諒,有賴成年小孩清楚記得父母施虐和忽略的細節。   ‧若要真心地對父母感恩,我們必須先認清童年傷害,並達到顯著的療癒。   ‧當孩子不被允許怪罪父母的壞行為時,通常會轉為責怪他人和(或)自己。   ‧那些不被允許怪罪父母之壞行為的孩子,常常會變成無法保護自己免於虐待的成人。   ‧怪罪的感覺可以用安全且沒有虐待性的方式表達,而我們的父母也不必在場。   ‧若能去挑戰並推翻那些關於原諒、怪罪和情緒的虛假且具破壞性的信仰,對成年小孩是有益的。   ‧當我們選擇原諒的方式是吞下對於父母之不公作為的憤怒時,就會落入

否認的心理迷霧中。   ‧當我們不去挑戰否認,就會繼續麻痺地被禁錮在舊傷痛裡,盲目地對自己童年的創傷與失落感到無所謂。   ‧「不成熟的原諒」是在我們還沒有徹底體悟父母對我們的傷害有多嚴重時,就決定原諒他們。     無論有多麼可怕又悲慘的失落經驗,   哀悼都可以修復對人生的熱情。      「哀悼」是自古以來人類用來表達關於受傷和失落的悲傷及憤怒的健康歷程,也是心理以自然的方式釋放我們失去所重視的人、事、物時的痛苦。哀悼對於情緒健康的必要性,就如同大小便之於生理健康,其移除心理傷害與痛苦的情緒能量,就像排泄的生理功能會移除身體中的毒素。     創傷倖存者絕對需要哀悼,因為他們的個體性和表

達性可能在童年時期就被殺死或消失了。     ☆哀悼與童年創傷     ‧童年時期沒有遭受長期身體虐待的人,最可能忽視自己童年所受到的不良影響。     ‧成人之苦,大多根源於童年時期的非肉體虐待與忽略,最普遍的特徵就是「自我仇恨」,而這個仇恨最常見的焦點就是我們的感覺。      ‧不帶羞恥地或不帶自我仇恨地全然感受童年深深的悲傷時,心會美好地渴望重拾失去的自我,並以這樣的渴望來打開心房。     ‧哀悼的憤怒是溫暖的,特別有助於讓恐懼解凍,並溶出被恐懼冰凍的內在小孩。   ‧有效的憤怒工作,經常自然地喚醒我們基本的自我保護本能。   ‧長期受虐的倖存者經常出現「情緒重現」的現象。情緒重

現是突然地或持續地退化到童年創傷時的情緒狀態,而這些情緒狀態是過去的恐懼、憂鬱、自我仇恨和羞恥的強烈痛苦體驗。   ‧憤怒是解決當下情緒重現的強大工具。每當過去的恐嚇再度出現,而我們允許自己對此感到生氣,就會提醒自己,我們不再是無助的小孩,而是有力量的成人,擁有自我保護的能力。   ‧自我憐憫會從哀悼中誕生,並且讓我們清楚地知道,遭受惡劣對待,以及由惡劣對待引起的情緒重現,並不是我們自己造成的。自我憐憫幫助我們把情緒重現詮釋為父母有錯的證明,而不是我們有錯;並且幫助我們了解,我們感到痛苦,是因為我們受傷了,而不是因為我們很差勁。   ‧好好地哭一場所帶來的平靜,與透過放鬆技巧或冥想所得到

的平靜相當不同,而是最踏實、最有身體感覺的平靜。   ‧沒被哭出來的眼淚,以及往內的憤怒,會把恐懼與羞恥困在我們內心。而哀悼會自然地療癒這種情況。有效的哀悼會使我們從恐懼和羞恥的死亡之握中重生,從而擁有安全感和自尊感。     ☆哀悼的歷程   ‧哀悼要完全有效,除了哭泣之外,也必須包括「發怒」、言語抒發和感覺的歷程。   ‧主動解決情緒痛苦,是透過哭泣、發怒和談論它。   ‧被動解決情緒痛苦,是單純聚焦並感覺儲存在我們體內的舊傷痛。   ‧哭泣:把自怨自哀升級為自我憐憫,療癒災難化和誇大化。   ‧發怒:發怒會建立信心;暫時分裂到憤怒之中,有助於復原。   ‧言語抒發:以說出或寫出痛苦的方

式來釋放痛苦。   ‧完全表達情緒:當我們同時哭泣又發怒又言語宣洩時,對於過去有最強大的療癒力。   ‧感受情緒:允許倖存者以靜態方式處理童年痛苦的哀悼歷程,刻意地鬆懈抗拒並聚焦在痛苦上,於是痛苦可以通過並離開身體。     ☆哀悼帶來的禮物   ‧重拾童年之失落   ‧在哀悼中復原的情緒,會加強意向性   ‧哀悼會喚醒自我憐憫   ‧哀悼會增強自我保護的本能   ‧哀悼能安撫情緒重現的情況   ‧哀悼會減少身體化   ‧哀悼會開啟通往平靜和解脫的大門   ‧哀悼會修復能夠去愛的心   ‧哀悼會減少否認和貶低的情況   ‧哀悼會除去恐懼和羞恥   本書特色     ★來自資深心理治療師的個人掙

扎體驗與20年問診的療癒經驗   ★是情緒傷害獲得完全解脫、自由與自在的必備指南   ★作者《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在臺銷售超過30,000本的肯定   名人推薦&好評     白麗芳  兒童福利聯盟執行長   吳若權  作家/廣播主持/企管顧問   吳雅雯  李政洋身心診所及開心生活診所駐診精神科醫師、英國藝術治療師與創傷諮商師   呂伯杰  盼心理諮商所所長   李崇建  作家、親子作家、台灣青少年教育協進會前理事長   周志建  資深心理師、故事療癒作家   周慕姿  心曦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   林耕新  耕心療癒診所院長   留佩萱  美國諮商教育博士、美

國執業心理諮商師   張景然博士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諮輔系系主任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   陳雅慧  親子天下媒體中心總編輯   陳儀安  諮商心理師   葉國偉  林口長庚醫院兒少保護中心主任   盧蘇偉  世紀領袖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謝文宜  實踐大學家庭諮商與輔導碩士班教授

被罵到懷疑人生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我們無法選擇在什麼家庭出生,但可以選擇成為什麼樣的人。」
-
以前超級常在影片中分享,我們自己家裡的「節省」狂招,從省水、省電、省錢各方面的節省,都可以從不同的小地方賺回許多回饋金,沒想到節省到還被「台灣電力公司」邀請合作!
-
沒錯,我推出了最新單曲《關關燈》,這首歌名是我最愛的諧音梗,就是關關的燈,也邀請大家一起關關燈,邀請我的家人們一起跳舞,透過自身的隨手小動作,一起改變生活。
-
這次我和丘曄一起聊聊,在生活中的哪些小行為可以協助節電,省下一點點的錢,畢竟積少成多,只要舉手之勞就可以省錢!省電!
-
#節電_從我改變
-
如果有什麼關於節目的意見,也歡迎留言和按下五顆星,和我們分享哦!
Podcast全系列 ‣https://linktr.ee/kuan_choo
-
【本集重點】
-
本集重點:
00:00 本週負能量週記開始囉
02:07 關韶文摔車導致私訊爆炸
04:10 有人贊同週三丘曄增播集數嗎?
05:00 終於進入主題:關韶文推出新歌「關關燈」,關於節能省電的故事
06:45 關韶文解釋會有這首歌的原因和MV拍攝主題
09:57 關韶文諧音梗被丘曄罵
10:30 小時後被「窮養」導致關韶文成為省錢小資族
12:33 最耗電的前三名家電:熱水器、空調、機上盒
15:50 購買有節能標章的家電是可以退稅的
18:00 舊冷氣的電費高昂和變頻冷氣相比價差很有感
21:25 冷氣的濾網沒洗會影響冷熱度
22:39 謹向所有聽眾致歉:不要懷疑,這真的是一個重複的故事
24:09 分享好笑的留言:關韶文摔車又有新話題可聊了
26:08 新歌歌詞教導大家許多節能省電的觀念
30:53 關爸爸從小教導把飯菜放涼才冰到冰箱
32:35 申請台電的電子帳單可以省10元
33:18 丘曄很常不對帳單明細導致花冤枉錢
37:25 節省從生活中不造成困擾開始
38:40 算命老師在三月的時候曾預測關韶文會推出廣告歌
39:45 結尾大走偏:人與人的連結要保護好自己
41:07 沒想到還能回到主題認真的結尾
-
#Podcast #丘曄 #負能量週記
-
【在這裡也可以聽到我們Podcast】
Apple Podcast :https://apple.co/3qAZDxP
Sound On:https://bit.ly/3h6NXzV
Spotify: https://spoti.fi/35ZzFuu
KKBOX: https://bit.ly/2UT6B5A
Google播客:https://bit.ly/3x7Xtbf
-
【負能量週記】網紅的商業模式!聯名跟業配誰好賺?feat.到處都是瘋女人APPLE
https://youtu.be/fn7nbVw85Ow
【負能量週記】愛聊天就能經營社群?有什麼好處?關韶文尋覓到「頻道神隊友」丘曄!
https://youtu.be/hkbh7FxFBl4
【負能量週記】這瞬間感覺老了?最不懂年輕的人是髮捲?!feat.丘曄
https://youtu.be/K3hBtodoGzA
【負能量週記】檢討大會!被嫌好吵好大聲?Podcast第一季心得
https://youtu.be/V2b-HaZ-5so
【負能量週記】抱怨大會!衣服都穿姐姐剩的?為什麼要跟哥哥一樣?
https://youtu.be/8UaeTsIwZN4
【負能量週記】參加過最「荒謬」的比賽?從健康寶寶到查字典!feat.賴珮如、丘曄
https://youtu.be/V5SFDjUXRqw
【負能量週記】職業光環背後的負能量!航空公司的神祕監控單位!記者出過最糗大包!feat.丘曄
https://youtu.be/pKbF7SdMB9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是人生勝利組,要當人生努力組!📣】
職業訪談、工作vlog、減肥列車、美妝保養、聰明消費、投資理財、美食旅遊
FB ‣ https://www.facebook.com/ethanreporter
IG ‣ https://www.instagram.com/ethan_kuan_kuan/
LINE ‣ https://lin.ee/e1ebDrI
Podcast音檔 ‣ https://linktr.ee/ethanyoutube
Podcast節目 ‣https://linktr.ee/kuan_choo
合作邀約Mail ‣ [email protected]

初探主流媒體社群編輯功能之研究-以《聯合報》臉書粉絲專頁為例

為了解決被罵到懷疑人生的問題,作者藍婉芸 這樣論述:

本論文分析主流媒體社群編輯的工作角色,試圖剖析媒體臉書小編的功能,並釐清貼文在網路上的影響力。研究中採用內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與情緒分析法(sentiment analysis)為研究方法,研究對象為「udn 聯合新聞網」2016年一月至二月的臉書粉絲專頁貼文。 本論文研究發現,社群編輯常於臉書社群平台使用負面的情緒文字,然而使用情緒文字加以評論,並不會影響讀者行為。本論文建議新聞媒體應該保有專業穩重之新聞立場,將使得社群小編的功能更具意義。

人在社會走,口才必須有:聲不在高,清晰就行!話不在多,到位則靈!從臺上到桌下,各種情境脫口「秀」出來

為了解決被罵到懷疑人生的問題,作者劉惠丞,江城子 這樣論述:

聲不在高,清晰就行;話不在多,到位則靈! ◎面對若有似無的嘲諷不知如何反擊? ◎面對長輩的靈魂拷問感到措手不及? ◎面對說錯話的瞬間只覺得尷尬至極? ◎面對談話高手只能感嘆可望不可即?   生活中的脫口秀不是眼花繚亂的武打表演,好看卻不實用,   更像是隨機應變的散打,講究「快、狠、準」的實戰效果。   !本書教你用簡潔卻不簡單的語言一句句征服他人!   ▎你心壞?我嘴更壞!   有一天,蘇格蘭詩人伯恩斯在泰晤士河畔見到一位富翁被人從河裡救起,富翁給了那個冒著生命危險救他的人一塊錢作為報酬。圍觀的路人都被這種無恥行徑所激怒,想把富翁再投到河裡去。伯恩斯卻上前阻止道:「放了他吧!他很

了解自己生命的價值。」   ▎諧音雙關就你會?別懷疑,罵的就是你!   紀曉嵐是著名的辯才,他曾當過侍郎。而奸臣和珅曾當過尚書,他對紀曉嵐的才能十分嫉妒。有一天,紀曉嵐與和珅一起在園中散步。這時,有條狗從他們身邊跑過。和珅指著狗問紀曉嵐:「是狼(侍郎)是狗?」他想利用諧音雙關罵紀曉嵐。紀曉嵐十分機敏,馬上回答:「垂尾是狼,上豎(尚書)是狗。」   ▎說錯話?不怕!接著掰!   紀曉嵐有次稱皇上為「老頭子」,不巧被皇上聽到,龍顏大怒。紀曉嵐急中生智,說:「皇上萬歲,謂之『老』;貴為至尊,謂之『頭』;上天之子,謂之『子』。」皇上聽了,瞬間轉怒為喜。   ▎用你說的話堵你,想不到吧!   A:

「愛情與一碗稀飯相比,哪個好?」   B:「當然愛情好,『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沒有東西比愛情好。」   A:「既然『沒有東西』比愛情好,而一碗稀飯總比『沒有東西』好,所以,稀飯比愛情好!」   ▎是非問句只有一個答案?我偏不!   問:「你與妻子有共同之處嗎?」   答:「我們同一天結婚。」   旅行家:「有大人物出生在這座城市嗎?」   導遊:「沒有,只有嬰兒。」   【關於語言攻勢,來點經典應答】   •父子對白   父親:「約翰,華盛頓在你這年紀的時候,已經是班上最好的學生了。」   約翰:「爸爸說得對,但華盛頓在您這年紀的時候,已經當上總統了。」   •剛好滿十歲   「

我跟你買了金絲鳥,你說牠能活十年,但我買回去才三天就死了……」   「先生,可能您買回去的第三天,正好牠滿十歲吧!」   •鬧饑荒的原因   高瘦的蕭伯納在公園散步,迎面走來矮胖的富翁亨利。   亨利洋洋得意說:「啊!蕭伯納先生,我一看到你就知道世界正在鬧饑荒!」   蕭伯納淡然一笑:「啊!亨利先生,我一看到你就知道世界為什麼鬧饑荒!」   【關於開口說話,來些經典語錄】   •當你要開口說話時,你所說的話必須比你的沉默更有價值才行。──慧律法師   •言語之力,大到可以從墳墓喚醒死人,可以把生者活埋,把侏儒變成巨無霸,把巨無霸徹底打垮。──海涅   •談話猶如立遺囑:話越少訟爭越少。

──葛拉西安   •對一個心持反對意見者,講話卻有必要謙和而委婉。否則正像把鹽撒入傷口,會使他已有的成見更深。──法蘭西斯‧培根 本書特色   隨著脫口秀的風靡,這種談話風格逐漸從臺上走到臺下,不再只是聚光燈下主持人的專利。在生活中,臨場因時、因事、因人、因情脫口而出的即興表達也可以稱為脫口秀。本書將幫助讀者們早日擁有如散打一般「快、狠、準」的實用口才,以簡潔卻不簡單的語言去吸引人、感染人、征服人,讓人生在順暢的交流與溝通中一路暢通。  

一位備受爭議的作家:米榭‧韋勒貝克

為了解決被罵到懷疑人生的問題,作者許伯瑜 這樣論述:

在你我身處的文化圈當中,對法國文學之印象或許僅停留於文人徜徉於街道巷弄中構築其飛揚文采,亦或是心有所感交織而成的曼妙詩篇。往往我們所忽略的是,在如此文風鼎盛的國度,其文學背後所隱藏之更多含意。如巴爾札克,以其寫實手法,揭露出十九世紀法國社會的不公及黑暗,及其人物在社會風俗中之發展與變化的詳細刻畫;又如素有惡魔詩人之稱的波特萊爾,以詩詞頹廢之美,將隱匿於心中的肉慾及對社會的憤世嫉俗躍然紙上。因此,你我所不能忽略的,乃是法國文人固有之社會觀察以及自身體會的剖析能力。 時光荏苒,文人關注的依舊是社會議題及本身在此大環境之下的發展,但西歐社會的變遷,特別是受到資本主義及全球化的影響,業已今非昔

比。文人將其敏銳觀察力轉移到社會更多層面:除原有的家庭、人際關係上的發掘,對自身心靈層面的體悟及隱而不談的癖好擁有更大發揮;同時,對於以往有如禁忌般的議題,如宗教、種族等也無所畏懼地暢所欲言。除證明現代社會變動之快速,亦代表文人們的創作題材愈趨多元。然而,就各家作者筆法、個性上的不同,即便處理相同主題,仍舊有相當程度之落差。多數人選擇溫和、理性發揮各類議題,卻有少數人大相逕庭,以赤裸、諷刺之筆觸揭露其觀察下之西方社會,不畏成為眾矢之的面對來自各方的批評和檢視。 就以後者而言,當中更甚之即是本論文研究的作家:米榭‧韋勒貝克(Michel Houellebecq)。對現代法國文壇而言,該作家

如同不定時炸彈般,往往在其作品中表現出對性、愛情、宗教、社會等等不同方面的驚人見解;亦或是針對以上主題,在螢光幕前以桀傲不馴的態度發表聳動的言論。然而,其極度挖苦諷刺之筆法,描繪出所觀察到的人事物;加以外科手術般層層剖析西方社會中各類社會議題,卻不禁令讀者們深受吸引,更折服於其在作品中所引述的科學以及社會學的豐富知識。然而,就其在書中對性方面所作之詳細描述,如買春、交換伴侶等,使作品常被定義為情色小說;作家本身也因在描寫女性人物時,常以混亂的性關係及詳細的性行為描述,而被視為厭女主義者;再者,書中角色多是離群索居,對家庭、人際關係以及社會懷抱悲觀及恐懼,以致讀者聯想至作家本身性格:冷漠孤僻且不

善與人交往,韋勒貝克因而被認為擁有人群恐懼症,甚至被媒體及文學評論家貼上伊斯蘭恐懼症、種族歧視或是政治立場之不正確等標籤。 且不論以上關於韋勒貝克的負面描述。藉由這些既定印象,不難看出作家所涉及的題材範圍之廣且深入。自以第一本小說《戰線之延伸》(Extension du domaine de la lutte)開啟其小說家之路且奠定暢銷作家基礎後,韋勒貝克鉅細靡遺地描寫在物慾橫流,金錢掛帥的西方社會中,對人生的枯燥乏味,愛情的失落及性的不滿足,並以此環環相扣地延伸到他所觀察到的西方社會各層面。以此作為基調再配合自身辛辣筆觸,其作品不僅深受法國讀者喜愛,在非法語系國家亦大受歡迎。甫一出書即佔據

暢銷書排行榜,並名列最常被翻譯至境外的法國作家之一,均可充分解釋此現象。即便每本韋勒貝克的小說均圍繞著爭議和批評,其代表作《無愛繁殖》(Les particules élémentaires)、《情色渡假村》(Plateforme)及《一座島嶼的可能性》(La possibilité d’une île)仍多次獲獎,亦改編成電影及舞台劇。同時,作家在其他領域也是無比活耀,除擔任電影導演、演員更身兼歌手。在諸多法國知名作家中,可謂獨樹一格。2010年,韋勒貝克憑藉著《誰殺了韋勒貝克》(La carte et le territoire)一書,榮獲法國文學界最高榮譽之龔固爾獎。在此光環下,韋勒貝克

儼然成為法國現代文壇中最重要作家之一。 正所謂成也爭議,敗也爭議。《無愛繁殖》以及《一座島嶼的可能性》問鼎龔固爾獎之路受阻乃因輿論而起;而因輿論聲名大噪的韋勒貝克竟以《誰殺了韋勒貝克》受到該獎青睞。此一過程,是否包含著作家文筆、個性的改變?亦或是當中有著讓一位備受爭議之作家獲此殊榮的其他因素均耐人尋味。同時,考量身處台灣的我們對此新銳作家的認識尚有不足,即使市面已有數本韋勒貝克的小說中譯本流通,但除震懾於其作品中對性愛的詳盡敘述,或是作家對諸多敏感議題極盡挖苦之能而開懷之外,在此露骨辛辣背後是否另有深意?以上,均是對於欲了解近代西方社會變遷,以及對於韋勒貝克抱持強烈好奇心之人,如同你我,所必

須一探究竟的重要任務。因此,對於作家所作之詳細介紹乃勢在必行。藉由對其生平及作品的初步認知,我們將對其代表作中那些被視為社會爭議之導火線的主題,作一系統性的研究;並以悲觀主義哲學大師: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之意志(la volonté)學說為輔,一窺韋勒貝克爭議作品後所隱含之深意。最後,末章以作家各小說作品為分野,詳加探討其在著作間之筆風、性格的轉變,以及引起之社會現象及輿論,以期歸納出對韋勒貝克而言,爭議所扮演的角色。因此,衷心期盼本論文可扮演拋磚引玉之功能,除使讀者對該作家擁有全面性的認識,進而關注西方社會之議題,和人才輩出的現代法國文壇;亦希望可提供豐富的參考價

值,以期關於韋勒貝克的諸多議題能在未來更加發揮。第一章 韋勒貝克生平及其著作 1994年,憑藉著《戰線之延伸》一書而崛起的米榭‧韋勒貝克,以書中對於西方社會的敏銳觀察力,伴隨著書中角色對於生存的痛苦,愛與性的挫折成功地擄獲眾多讀者的心,而法國文壇亦對此渾身散發悲觀氣息的作家青眼有加。正如原為詩人的韋勒貝克在其舊作中所言:整個社會均有諸多創口,必須在其中施壓、挖掘。亦即代表著,即使眾人認為卑劣,膽敢探索人們所不敢言之死亡、挫折、失落等,方為真實。以此作為創作基調,並以尖銳諷刺之筆法訕笑西歐社會各層面。加之作家本身孤僻、神秘,不與多人往來,且擁有詩人、導演、歌手等諸多身分。韋勒貝克於九零年代初開

始席捲法國社會與文壇。生平 出生於1956年2月26日的韋勒貝克,原名米榭‧托瑪(Michel Thomas)。自幼父母離異,數度搬遷自出生地法屬留尼旺島至阿爾及利亞首都阿爾及爾,最後於本土伊庸省(Yonne)由年邁祖母扶養。遭逢諸多變故,因而寡言且少與人交往。並對自小拋棄他的母親懷抱怨懟,而對親情、家庭等蒙上陰影與不信任感。然而,由於孤單,得以在學業上,特別是數理方面,有著優異表現。完成高中學業,先後順利進入巴黎農學院(Institut national agronomique),及盧米埃電影學院(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Louis-Lumière)就讀。期間

作家開始廣泛閱讀,特別為叔本華哲學所吸引,並製作數部短片。 韋勒貝克於電影學院就學期間開始第一段婚姻,並育有一子。為維持繁重家庭開銷,先後於一民間機構、農業部及國民議會任資訊工程師。但公務員一成不便的生活及婚姻的結束,使其日益焦慮及悲觀,因而寄情詩作,抒發心中對生活的百般無聊以及對社會的不確定感。幸虧於此時知遇於米榭‧布勒多(Michel Bulteau),如伯樂般為韋勒貝克引薦多家出版社,並為其詩集、散文尋求各式出版管道。此後,作家悲觀辛辣的文筆漸為文學界注意。同時,為感念祖母的養育之恩,作家在其詩作首次刊登於報章時,正式使用米榭‧韋勒貝克為筆名。1994年,憑藉著過往公務員煩悶生活經歷及

對愛情、社會的失望,第一本小說《戰線之延伸》問世。當中對性的大膽描述以及人物內心深沉抑鬱的刻畫,成功擄獲眾多讀者的喜愛。韋勒貝克從此擠入暢銷作家之流。 1998年,甫開始第二段婚姻的韋勒貝克以《無愛繁殖》,首度向龔固爾獎叩關,但因書中內容過於挑戰衛道人士對於性、種族等觀點而失利。然而於2000年出版的《情色渡假村》雖將作家聲名推至高峰,卻因內容被認為鼓吹情色消費且大肆抨擊伊斯蘭信仰而身陷爭議風波。五年後的《一座島嶼的可能性》即使爭議稍歇,且具問鼎龔固爾實力,但仍不幸於獲獎關頭敗北。2010年,韋勒貝克得償所望,以《誰殺了韋勒貝克》一書,幾乎獲評審一致通過,榮獲龔固爾獎。因此,我們以其代表作之

《無愛繁殖》及獲獎之第五本小說,作為本論文的主要研究內容。以便分析作家在作品中主要討論議題,以及觀察出作家於兩本小說間之個性、文筆的轉變。期望可看出作家自爭議纏身至擁有龔固爾光環的蛻變。韋勒貝克之著作 藉由對作家的初步認識,我們透過其作品的介紹,可更容易了解作家創作的方向及靈感來源。即便我們只取其中二書作為主要參考,但對於其他作品的認識,可更清楚韋勒貝克思想脈絡。庸碌生活中的奮鬥:戰線之延伸 韋勒貝克小說家生涯的第一本小說。根據其過往公務員經歷描寫出受資本主義影響之西方社會中的生活無奈,及外表美醜在性的範疇中所扮演之決定性要素。書中對性愛的細緻描述及反抗社會之叛道思想,深受青睞且被視為邪典

式小說。獻給人類的一本書:無愛繁殖 本書為韋勒貝克首度叩關龔固爾獎之作。內容詳述自上世紀三零年代以來的西方社會變遷,並適時以科學、社會學理論引援,因而備受各界矚目。但由本書所引起的爭議,如性愛內容露骨引起作家厭女一說,複製人類與納粹思想之連結,以及與作家生母的衝突等,雖導致獲獎之路受阻,卻也令韋勒貝克聲名大噪。本書敘述兩同母異父兄弟的故事:飽受性成癮及愛情挫折之苦的布呂諾,和天賦異稟成功提出複製人理論卻無法感受人間溫情的米榭,引出作家對家庭、社會、愛情的不信任感,並將前作中外表之美醜和受社會壓迫之心情做更大發揮。故本書可謂韋勒貝克作品之代表作,為本論文主要研究內容。爭議的泥淖:情色渡假村

無懼輿論纏身的韋勒貝克,於兩千年推出此爭議性十足性之作品。除延續一貫對社會各層面的悲觀看法,更將矛頭指向旅遊業及伊斯蘭教。主角米榭因赴泰國旅遊結識旅遊業高層並進而交往。為挽救深陷低潮的旅行社,而提供意見於各度假熱點遍設情色渡假村以挽救商機。故事中,作家詳述第三世界國家的情色消費,並大肆抨擊伊斯蘭教信仰。因此,本書甫一出版,即遭受推廣旅遊買春之控訴,伊斯蘭團體聯合提告,以及旅遊業者不滿聲浪。烏托邦的追尋:一座島嶼的可能性 於2005推出二度叩關龔固爾之作,可謂《無愛繁殖》的姊妹作。主角丹尼爾雖因身為成功的諷刺短劇演員而坐擁鉅富,卻因性與愛情的失落加入一實踐複製人的新興教團。透過多次複製,無性且

無愛的主角在世界末日後不斷地尋找人類樂土之可能。本書一反韋勒貝克的常態,內容少了性愛的詳細刻畫,反而著重於愛情的失落與對社會的悲觀;而在作品的銷售過程中,除引起爭議不如往昔,更多了許多市場考量。龔固爾獎的加冕:誰殺了韋勒貝克 二度與龔固爾獎擦身而過的韋勒貝克,於本作中致力於爭議的削減,並詳細刻畫藝術家主角傑德受市場機制壓迫而悲觀的生活。本書中,韋勒貝克以自身為其中角色,以自己慘遭血腥謀殺收尾。兩個對生活絕望的角色,互相往來萌生奇怪的友誼,交織出對資本主義社會的不滿。同時作家更對法國鄉間風土、當代知名人物以及消費產品有著細緻描寫,可謂當代法國民俗誌之作。與前作相比,本書幾乎沒有引起過多輿論,因

而受到2010龔固爾獎的青睞。正因如此,我們將其與《無愛繁殖》作為主要研究內容,以期了解作家於兩本作品間的轉變。第二章 以叔本華意志說看韋勒貝克喜愛之主題 韋勒貝克作品中散發出對生活悲觀之氣息,使我們輕易聯想悲觀主義大師叔本華的思想。本章以此哲學家理論中之精華—意志,探究韋勒貝克書中的主要議題。關於叔本華 哲學家所言,世界乃意志之表象,後者不斷更迭,而前者永遠存在且為萬事萬物之因。故人無論言行舉止更至欲望心念均由意志所推動。意志無其終點,以致人有無窮欲望而痛苦。我們因滿足欲望而滿足,卻又再追尋下個欲望而失落無聊。因此人生即在此過程中擺盪,極其悲觀。以此論點分析韋勒貝克著作主要議題,我們將

發現兩個不同時代的作家學者是如此貼近,更可發現韋勒貝克作品爭議背後之因。對於社會之觀點 韋勒貝克筆下之社會是失落的,即便再多努力,也無力保有一絲幸福。階級式以及受資本主義影響的社會,是造成如此悲觀之因。若洞悉其中,又因明瞭一成不變的生活而倍感無聊。再觀社會最小單位之家庭,又因自幼失母進而不信任家庭與親子關係。如此與叔本華之背景雷同,令人不得不探究其中關連。也因此,造就出韋勒貝克作品中角色與社會的疏離及孤獨感。性的渴望 性愛的描述,多是韋勒貝克作品被視為情色小說或厭女簇擁書籍主因。然而,性的不可能反映出外表美醜的現實,進而考慮到愛的不可能。另外,諸多性愛描繪更代表著其背後隱藏著女性無限溫柔。

我們將藉由意志在人身上所作之最直接的表現,一窺作家書中最令人震懾之部分。無可避免的死亡 死亡乃無可避免。韋勒貝克筆下角色對此真理的抵抗,更顯人類之脆弱及生存之悲哀。正如叔本華所言,人生在痛苦及無聊中擺盪,並等待死亡。其他爭議 相較之前談論主題,宗教與種族所引起之爭議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對一神信仰的攻擊,尤為伊斯蘭教最甚;以及對不同人種的謾罵諷刺,是否另有深意?但敢對如此敏感話題作辛辣描述,韋勒貝克的爭議性可見一斑。第三章 狡詐或是成長 既已了解作家書中爭議主題,我們將透過更全面的方式,綜觀各作品出版前後所造成之議論,進而了解韋勒貝克各時期的變化與異同。《無愛繁殖》引起之爭議 本作使韋勒貝

克名利雙收,但卻使大眾對其出生年份產生懷疑。正如書中相差兩歲的同母異父主角布呂諾及米榭,有如作家分身一般,訴說對社會之不滿及生命之悲觀。更因作品中使用作家生母本名和充滿菁英主義的人類複製思想,導致韋勒貝克與其母筆戰不斷,以及被控訴政治立場不正確與一知名文學雜誌決裂。文學界的挑釁者 《情色渡假村》再度確立作家為文學界中的滋事份子。旅遊買春、使用真實人物團體姓名,以及伊斯蘭信仰公敵,韋勒貝克因本書深陷爭議泥淖。然而,作家是否為龔固爾獎而暫時避免爭議同時考量市場操作,我們將於此看到巧妙手法的操作。永不屈服的作家 2015年初,韋勒貝克再度推出新作,故事時空般至伊斯蘭政黨執政之法國。本書因內容及出

版時機使讀者擁有更多聯想,亦使得我們原本對作家成熟與否的懸念迎刃而解。關鍵字:韋勒貝克(Michel Houellebecq)、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悲觀主義(Pessimisme)、社會爭議(Polémiques sociales)、龔固爾獎(Prix Goncou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