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問題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記者問題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董顯光寫的 董顯光自傳:報人、外交家與傳道者的傳奇 和麥爾斯的 最純潔的種族:北韓人眼中的北韓人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獨立作家 和臉譜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新聞研究所 林麗雲、李志德所指導 張如嫻的 金魚缸裡的隱形風暴:疫情直播記者會下,新聞工作的挑戰與突圍 (2020),提出記者問題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疫情、記者會、直播、新聞工作、記者、突圍策略。

而第二篇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法律學系 何曜琛所指導 黃馨寧的 論兩岸第三方支付之監理管制措施 (2018),提出因為有 電子商務支付的重點而找出了 記者問題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記者問題,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董顯光自傳:報人、外交家與傳道者的傳奇

為了解決記者問題的問題,作者董顯光 這樣論述:

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國際宣傳大將的一生   董顯光先生,是中國第一位赴美專攻新聞學並獲得學士學位的人,也是中國情報工作的創始人。在他的自傳裡,他曾提到:「我想假定我能留在新聞事業這條路線中,我應該是最快樂的人。」大時代的動盪,讓他體會到新聞記者的筆槍與飛機坦克一樣重要。   董顯光對中國近代傳播事業的貢獻,也是同樣的重要。他創辦了《庸報》,首度將美式辦報拼版方式引入中式報紙;並主持當時上海重要英文報紙《大陸報》,將戰爭新聞正確傳達到西方國家;而後,在擔任中央宣傳部副部長期間,更是致力於積極培育國際傳播人才。民國四十六年,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特地頒「新聞事業傑出服務獎章」給董顯光,獎勵他一生對中國

新聞事業的傑出貢獻。   董顯光在日記中寫着:「無論何物,凡是不費力而得到的,大概都不會給我相當的興趣。」又寫著:「世上沒有一事可以比得上個人努力而成功的。」靠著個人的努力,去完成理想,志之所在,終身不渝。他的一生德業輝煌,事功彪炳,他不僅是傑出的新聞工作者,也是卓越的外交家。本書以詳實而真誠的筆觸,娓娓道來一生經歷與志業,是了解報人楷模董顯光先生的最佳途徑。 本書特色   董顯光先生,這位「提燈照亮新聞路的革命報人」,是民國重要政治人物,一生經歷了許多二十世紀中國的歷史事件,在這本自傳中,可以清楚的看到一代報人、外交家與傳道者的風骨、節操、與成就。 同時期政界、外交界、教育界名人 齊

聲推薦   葉公超:盡忠於職守,有時幾近於「傻氣」―那種充滿忠貞與信念的憨直。   陶希聖:新聞界的領導,外交界的重鎮。   王世杰:畢生盡瘁於宣傳事業,但從不做自我宣傳。   梁寒操:從事新聞事業,或身負國際宣傳重任,皆能卓然有成。   馬星野:董顯光先生的自傳,由曾虛白先生來譯,真是最理想不過了;他們兩位稱得上是「管、鮑之交」。 著者簡介 董顯光(1887-1971)   浙江省寧波人。著名報人、外交家。1909年,在基督教長老會的幫助下赴美國密蘇里州留學,先後在巴克學院、密蘇里大學和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普利茲新聞學院就讀。回國後出任上海《民國共和報》副主筆兼駐北京的記者。1914年,

出任《北京日報》主筆,1916年後長期擔任熊希齡的秘書。1925年3月1日,在天津創辦《庸報》。1934年,開始從政。起初在國民黨軍事委員會上海辦事處負責檢查外國新聞電訊。抗戰爆發後,任國民黨軍事委員會第五部副部長,不久又改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在戰時爭取西方媒體對於中國八年對日抗戰的支持功不可沒。1949年,隨國民政府遷往台灣,擔任中國廣播公司總經理兼《中央日報》董事長。1952年出任駐日本大使。1956年又受命出任駐美大使。1958年,卸職返台,任總統府資政。1970年,移居美國,次年病逝於紐約。 譯者簡介 曾虛白(1895-1994)   江蘇常熟人,台灣新聞界鉅子。其父為寫有

《孽海花》的民初小說家曾樸。曾虛白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1927年在天津參與創辦《庸報》,1928年在上海與曾樸創辦真美善書店。1932年2月在上海創辦《大晚報》。1949年遷居台灣,任中央通訊社社長、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主任、新聞研究所所長。1972年8月退休。1994年1月5日去世。 《董顯光自傳》譯本序言/張群 譯介《董顯光自傳》前言/曾虛白 國內專家學者對本書的評介 自序  一個中國農夫的自述 第一章  早年回憶 第二章  在美國的大學生活 第三章  民初年代的記者生涯 第四章  軍閥時期 第五章  研究列強海軍 第六章  在上海辦報 第七章  我做了外電檢查員 第八

章  受命為主管宣傳的副部長 第九章  漢口的考驗 第十章  我們站定了 第十一章  風雲際會的重慶 第十二章  戰時出國任務 第十三章  戰時國際宣傳績效的檢討 第十四章  外國記者問題 第十五章  擺脫政治歸隱的嚐試 第十六章  奉召回國主持新聞局 第十七章  在臺灣 第十八章  展開瞭解世局的多面接觸 第十九章  參加廣播與報業工作 第二十章  出使日本 第二十一章  出使美國 第二十二章  頭痛問題與其解決 第二十三章  卸任與檢討 第二十四章  生平回顧 附錄一  追思董顯光先生/曾虛白 附錄二  追隨董先生半個世紀/魏景蒙 序 一個中國農夫的自述   寫自傳的慣例都保留序文

到最後才寫,我卻要倒過頭來先寫序文。因為我沒有寫自傳的願望,總覺得敘述自己一生,主觀色彩太濃,不會引起任何人的興趣。可是,我還是違背了自己的意志寫了這本書,理由只因為我妻子堅持要我寫。她知道收集笑話編成書是我一心嚮往的最高消遣,因此他要挾我,不先把我生活經過黑字寫在白紙上,我不得寫任何一本書。我們夫妻間偶有爭執,她勝利的成份多,這一次自不能例外。   我不願寫自傳的理由,說來非常簡單。因為,我的一生並不是推動時代主流的動力。我雖經常側身在偉大人物的營幕裡,可是我並不是偉人本身。因此,我在歷史上的地位是輔佐的。我的前半生做了卅年新聞記者,最近廿年才幸得站在幕後窺察歷史發展的動態:伴隨著製造時代

歷史的人物掌握到了解局勢的線索。使我有機會觀察到許多歷史人物的特殊性格,領悟到局外人摸索不到的政治意義。但,我不是時代潮流的主力推動者。   自傳應該保留給那些立有豐功偉業足為萬世師表者寫,這是我的主張,一再向我妻子表白過。   但,我的妻子不能贊同。她以為我的一生有許多不尋常的經驗,最少也應該寫下來留給下一代看著做榜樣。實際,除此之外,恐怕她還受到一種好奇心的推動。她知道我的一生充滿著困苦艱難的奮鬥,在許多場合中,她是我掙扎的伴侶,但更有許多場合,涉及政治,事關機密,我無法使她分擔我的思想與經驗,她就變成了局外人。當我追隨蔣委員長處理重要機密事件的那幾年,所見所聞一概密封在我的腦子裡不給

任何人講,我的妻子也不例外。因此,我們夫婦間,彷彿保留著一部分交通阻塞的距離。那麼,在我政治生活快近結束的階段,一生伴隨在我身邊共患難同甘苦的妻子,要打開阻塞了解全貌,當然是順理成章的要求了。   因此我接受她要求的寫成了這本自傳。我相信這本書反映了廿世紀中國的許多重要事件與問題,多少應該有些價值。雖然以這時代中國為背景寫的書已經多得汗牛充棟,但西方人對中國的了解還隔著很寬的一道不了解的鴻溝。我自從一八八七年出生以來,整個一生混在時代發展的潮流裡,經驗著中國悲劇動盪與深刻的刺激,直到本書擱筆之時,還找不到一個確定的結束。我寫的是我一生的經歷,卻也對近代中國在奮鬥中的人與事有所啟發。這可以說是

我接受董夫人要求的主要動機。 出使日本人生總有出乎意外的巧遇,我的日本老友芳澤謙吉竟在一九五二年四月二十八日中日和約簽訂之後同時與我被任為中日兩國戰後的第一任大使。就做外交官的條件檢討,我們兩人實在沒有一點相同之處。芳澤一九○○年起就做日本的外交官,二三十年來歷任日本駐中、法等國的大使,是一位資深的外交官。我呢,剛剛相反,這還是第一次接受外交官的任命,無任何外交資歷可言。我們兩人在聽到對方任命之後,同時都有相互的批評。芳澤以為我在戰時充滿了反對日本的紀錄不適任此職。我對他的保留,一是年齡,(他那時已近八旬高齡了),二是他在戰時是一位支持日本侵略的外交家。朋友告訴我,做一個大使,除掉了知識修養

的條件之外社交技能也是一件很重要的考慮。例如,芳澤會打高爾夫球,會打橋牌還會跳舞,他不獨會玩,並且還玩得很精。問我喜歡些什麼,我只能說,我喜歡結交朋友,收集笑話和剪貼報紙新聞。這些嗜好,好像跟外交業務沒有什麼幫助可言。我曾經很率直地請問過陳誠院長,為什麼他會選中我。我自己檢討,我在美國受教育,不會說日本話,還有反日本的過去紀錄,而我國瞭解日本的外交專家可以擔任此職者有的是,為什麼單獨選中了我。不料陳院長的答覆竟簡單地說道,就因為我沒有這些顯著的資格才選中了我。他拒絕再多加說明。我決定接受這個任命,就自我檢討究竟我對日本的認識,事與人各方面有多少把握。我發現我知道我這未來責任的對象之深竟超過我平

時的想象,因此自信可以不負蔣總統和陳院長的知遇,做一任好大使。促成我作這決定的最主要因素還是我的妻子莎麗。當一九四九年迄一九五○年間我從臺灣出發奔走歐美各國間時,莎麗為了要解除她獨居的寂寞,住到日本去,從事日本語文的研究。在我接受駐日大使任命以前的一年中,莎麗學日本語文每天差不多要花去十二小時。她的老師是前田侯爵夫人,前田是日本駐英武官。在這位好老師教導之下,莎麗的日本語文打下了很好的根基,可是她絕對沒有料想到她會因此在我做駐日大使任內幫了我很大的忙。

記者問題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主持:劉細良、Anthony

FPS 轉數快: 94681803
Patreon賬戶:https://www.patreon.com/hkpeanut
HONG KONG INTERNET RADIO LIMITED
支票/銀行過數
轉賬至滙豐銀行 023-280233-838,抬頭 HONG KONG INTERNET RADIO LIMITED

花生網頁: www.hkpeanuts.com
PayPal 付款賬號: [email protected]
FB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hkpeanuts/

金魚缸裡的隱形風暴:疫情直播記者會下,新聞工作的挑戰與突圍

為了解決記者問題的問題,作者張如嫻 這樣論述:

本文關注2020至2021年全國三級警戒前,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召開的直播記者會下,新聞工作遭遇的挑戰與因應策略,有別於從專家學者或媒體高層角度綜觀現象,本文以微觀視角,採訪主跑疫情記者會的第一線記者的經驗,並輔以媒體主管及學者專家意見,試圖回答以下問題:一、在政府運用的直播平台上,閱聽與媒體環境如何變化?對記者新聞專業自主和工作帶來什麼影響?二、面對直播與疫情帶來的挑戰,記者發展出哪些突圍策略?當直播成為記者會的舉辦趨勢,專家學者又如何解讀新聞工作的未來發展?綜觀直播記者會聊天室,可見新冠疫情之下,受到政府長期運用直播舉行記者會影響,社會信任度本就低的記者遭遇網友更頻繁的批評,雖然這些批

評會隨疫情起伏而增減,但卻不曾消失,使記者進行提問、追問時都如履薄冰。再者,政府與記者的採訪關係也出現變化,指揮中心傾向直接與民對話而忽略媒體,加上以防疫為由設下的限制,以及強烈「順時中」氛圍,皆讓記者採訪工作陷入資訊不對等甚或問不到的困境,更可能在提出質疑之際便遭眾人圍剿。然而,面對重重障礙,記者仍分別採取「以專業對抗專業」,從其他管道獲得記者會上拿不到的資訊,並撰寫報導對現行防疫政策提出示警與建言,正面回擊;以及從提問手段著手,藉個人或群體協力,旁敲側擊取得回應的迂迴反抗策略,可見儘管直播與社群當道,新聞工作依然有其重要價值。後疫情時代,當直播成為一種記者會新常態,其他議題是否可能採用同種

模式,新聞工作又該如何應對,成為傳播學者關注的焦點。因此本文也強調,若能改善即時新聞品質,並將其視為深度報導的基底,解讀、分析資訊背後的意義,或將是新聞工作在這場「金魚缸風暴」中的突圍關鍵。

最純潔的種族:北韓人眼中的北韓人

為了解決記者問題的問題,作者麥爾斯 這樣論述:

世人眼中的北韓人 v.s. 北韓人眼中的北韓人20年的研究心血、8年的資料蒐集,最有影響力的北韓研究者帶你潛入北緯38度線以北的神祕國度最完整介紹北韓文化、歷史,探討北韓人思想的書 這裡是北韓,但它並不是「史達林主義的最後一個堡壘」;這裡是北韓,但這裡很和諧,沒有脅迫也沒有思想改造;這裡是北韓,這裡的北韓人跟你聽聞過的很不一樣。 一張北韓人繪製的北韓地圖,上頭有虛假的資訊,也記載著北韓人最純粹的想望…   資訊的不透明,使我們對「北韓」的認識,只被動地來自脫北者的口述、櫥窗式的平壤街景,以及北韓官方的對外發言。這是第一次,有專家進行長年研究,並以極豐富的資料考證為讀者拼出一張更真實、更完整的北

韓地圖。從北韓人的眼光中看北韓人以及這個世界,你會得到全然不同的風景。 ◎我們不是極左派,我們超級右!  這裡沒有「強硬派共產黨員」或是「史達林主義者」,如果對我們了解地更深入,就會知道我們和你們所謂的「共產國家」有多麼不同。我們偉大的領袖象徵的不是剛硬的父親形象,也從未試圖「改造」我們的思想,我們只是由上而下地努力捍衛我們種族的純粹性,維護我們無價的原真本性。 ◎我們不造神,我們對父母般的領袖知恩感恩。  別再用怪力亂神的說法抹黑我們了!我們「比全天下的母親更像母親」的偉大領袖深受愛戴其來有自,他時常走到生產的第一線進行「現場指導」,哪怕是再偏遠的農村或工廠,領袖都不辭辛勞地去幫忙解決問題。

偉大領袖養育出的我們,沒有過人的神力只有過人的道德情操。 ◎我們順隨本性,我們是最善良的種族。  我們不進行「思想改造」也不強調紀律,我們順隨天性,因為我們是最善良的種族。儘管過分的善良使我們常遭受欺侮和誤解,但幸而有偉大的領袖護衛著我們的純然天性,才讓我們得以在這邪惡的世界裡能夠循著善良的本性生存。 逃出北韓的故事我們已經聽多;由虛假和純粹混搭出的北韓是什麼風貌,這次我們自己進去看。為什麼金正日能夠放心地對人民承認南韓比北韓更繁榮?說服不了外界的北韓領導人究竟是以什麼樣的方式讓人民信服?而真實的北韓與一般學者老愛拿來作比擬的--喬治歐威爾《1984》現代版,又有什麼不一樣?   這是一個畫夢

想充飢的國度,麥爾斯細緻地呈現出北韓當局的顧慮與籌碼,把全國大饑荒巧妙地形塑為美國對北韓進一步的種族迫害,而核武的發展也被「合理」解釋為「解放南韓」的必要手段。北韓人對於被西方強權操弄的南韓同胞「深感同情」,他們夢想著有一天朝鮮民族的人民都能活在沒有權威和壓迫的世界、快樂地順隨善良本性而活。   被譽為「最有影響力的北韓研究者」的麥爾斯,花費八年時間蒐集各種宣傳資料〈從新聞報導、電視劇,到動畫與電影;從《勞動新聞》到雜誌小說;從海報、畫作,到紀念碑與照片……〉、結合北韓的歷史文化研究,寫成這樣一本書。如果你對北韓還有許多疑惑與好奇,如果你心中的北韓依然是「難以理解的、荒謬的謎」,請翻開這本書。

它推翻了外界諸多一廂情願的看法,也為世人拼貼出謎樣北韓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作者簡介 麥爾斯B. R. Myers   生於紐澤西州,在百慕達、南非與德國三個地方成長。他在德國杜賓根大學獲得北韓研究的博士學位。在出版極具爭議的《讀者宣言》(A Reader’s Manifesto, Melville House, 2002)之前,他已完成了《韓雪野與北韓文學》(Han Sorya and North Korean Literature, Cornell East Asia Series, 1994)這部金日成時代北韓文化的先驅研究。目前他在南韓東西大學國際研究系擔任系主任。他是《大西洋月刊》(

The Atlantic)的特約編輯,同時也為該刊撰寫文學評論。麥爾斯定期為《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與其他學術刊物撰寫有關北韓的文章。 譯者簡介 黃煜文   資深譯者,譯有《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在緬甸尋找喬治歐威爾》、《自願被吃的豬》、《鴨子中了大樂透》、《閱讀蒙田,是為了生活》、《為什麼是凱因斯?》、《歷史的歷史:史學家和他們的歷史時代》、《如何寫歷史?》、《王者之聲:宣戰時刻》、《氣候變遷政治學》等多部作品。 第一版序平裝版序 第一部分:北韓官方文化的歷史  第一章 一百年來的北韓--從殖民時

期到現代殖民時期,一九一○年到一九四五年蘇聯占領時期,一九四五年到一九四八年戰爭與重建,一九四八年到一九六六年從文化大革命到金日成去世,一九六六年到一九九四年苦難的行軍,一九九四年到一九九八年陽光時期,一九九八年到二○○八年北韓的危機,二○○八年以後 第二部分:從神話了解北韓 第二章 祖國朝鮮與它的子民 第三章 父母般的領袖 第四章 親愛的領袖 第五章 外國人 第六章 美佬殖民地 結論註釋 第一章 一百年來的北韓──從殖民時期到現代文化大革命到金日成去世,一九六六年到一九九四年許多西方人──包括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誤以為一個政權想虛構歷史必須透過洗腦與脅迫才能成功。

我們只要看看南韓,他們每年慶祝脫離日本時從未提到是誰幫助他們解放,由此可見民族主義編織神話有多麼容易,即使在開放社會也一樣。但韓國民族主義者並非真的相信自己不靠外援就能成功,他們只是認為這些外援其實是基於自利的心態前來,因此在歷史上不具意義,所以也毋需對他們表示感謝。毛澤東也是知名的思想家,這對從未指導過黨內論述的金日成來說構成更大的挑戰。(註5)負責建立個人崇拜的官員努力從金日成的演說中尋找原創的思想,最後他們注意到領袖經常使用但語帶含糊的馬克思主義詞彙:「主體」。在一九五五年十二月的演說中,金日成提醒宣傳人員,意識形態工作的「主體」是朝鮮革命;而不是在宣傳工作上模仿蘇聯模式來建立適當「主體

」。這種無威脅性的民族主義或「國內主義」在一九五○年代的東方集團不僅是適當的也是必要的,因此金日成的言論無論在平壤還是在莫斯科都未引起太多注意。但西方的北韓觀察家對於整個共產主義世界的理解有限,也不懂「主體」一詞的標準馬克思主義意涵,便草率將這次演說誤解成是大膽而劃時代的韓國民族主義宣言。(他們至今仍犯相同的錯誤;金日成那句「愛蘇聯就是愛朝鮮」還是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註6)西方人的強烈反應激勵了北韓人,使他們在一九六○年代末期開始將「主體觀念」提升為金日成對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原創貢獻。金日成並不急著創造一套意識形態來支持這個詞彙,但他的顧問,以哲學家自居的黃長燁,卻說服金日成委託他擔此重任。

(註7)金日成從未談到自給自足,也未考慮過調整馬列主義使其能適應北韓的情況,相較之下,毛澤東不僅寫下令人信服的文章,也劍及履及做了實踐,因此黃長燁的這份工作剛好可以填補金日成在這方面的不足。但黃長燁必須小心,他創造的新意識形態不能過度吸引國內群眾的注意,使他們忽略眼下應該遵奉的意識形態:以種族為基礎的民族主義(當然,外在世界無從得知這一點)。他必須想出某種無害而不可理解,但又氣勢恢宏的觀念,而最後他也真的做到了。一九七二年九月,黃長燁以「答日本記者問題」的形式公布了所謂的主體思想──想當然爾,黃長燁一定會說這是金日成的思想結晶──然而究其實際,不過是大量陳言套語的堆砌。以下摘錄的是其中具代表性

的部分:建立主體意謂著以主人的態度從事革命與建設。群眾是革命與建設的主人,因此群眾必須以主人的態度面對革命與建設。主人的態度表現在獨立的地位與創造的地位上。革命與建設是為群眾而努力,而群眾自己也必須參與一起努力。因此,為了重塑自然與社會,獨立的地位與創造的地位是必要的。(註8)只有在談到主體思想時,北韓政權才會有如此特殊的表現方式,這種極度重複而乏味的文字,肯定是刻意為之。它讓人想起大學生在學期報告灌水以及不讓人仔細閱讀他的報告。比較起來,為了統治之便而灌輸偏執的民族主義意識形態,使用的語言往往簡單明瞭且激動人心。雖然主體思想被北韓政權奉為指導準則,但當局從未以實際行動支持此一普世而充滿人文精

神的陳腐說詞:「人是一切事物的主宰」,「人具有與生俱來的創造力與獨立地位」等等。我的意思不是說,如果意識形態未付諸實踐,那麼實際上它就等同於騙局。(就這個標準來看,沒有任何意識形態能免於批評。)但主體思想根本未受到嚴肅看待,而這不令人意外;主體思想的核心觀念主張群眾應主宰自己的命運,這種說法悖逆了另一個神聖不可侵犯的觀念,那就是韓國人是獨特而脆弱的孩童種族,必須受到領袖的保護與照顧。韓國人必須感謝領袖,即使他們明明是靠自己的勞力過活。主體思想的偽信條仍滿足了自身目的。北韓政權因此能將金日成遵奉為偉大的思想家,政府制訂的任何權宜政策都可以貼上偉大的標籤,而異議份子也無法以政府自己的說詞來評論政府

的政策。更重要的是,主體思想使外人未能察覺北韓內部真正居支配地位的意識形態。外在世界未能看出北韓人頑固仇外、以種族為基礎的世界觀是來自於日本法西斯主義神話,而誤以為後殖民時代北韓人僵化的國家民族主義是植根於人文原則,並且誤解北韓人對獨立與自給自足的強調是可理解的,只是過於執著。

論兩岸第三方支付之監理管制措施

為了解決記者問題的問題,作者黃馨寧 這樣論述:

現今生活形態已離不開便捷的網路交易模式,也因全球化的資訊流通,金流流通便利性亦為吸引外資投入市場的重要因素之一,考量目前電子商務帶動整體經濟的影響,勢必需正視如何健全網路交易的法制建構。另應深入思考電子商務支付雖具有便利性亦可能造成的金融犯罪風險,在無須實體交易的情況下,消費者無法立即確認商品瑕疵以及買賣雙方都有不履行可能的信任性風險存在,從而衍生而來的資金給付錯誤是否有提供健全可保障的處理流程,皆為促進電子商務發展及保障交易安全的首要任務,完善有關電子商務交易的相關配套機制,均為世界各國欲推動電子商務發展的改革項目。第三方支付為近年商品交易的新興模式,於網路交易漸漸已成為常態的交易模式,各

先進國家皆嘗試透過立法方式,促進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發展及保障消費者權益,同時併重金融監理管制以避免有心者透過第三方支付進行金融犯罪,可能涉及金融犯罪主因亦與採取之監理模式有關,於我國對於電子支付服務業務範圍與現行銀行法等相關規範是否具有衝突之處,為我國於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訂立前,多有爭議之處。其中,對於第三方支付業者自消費者儲存之金額性質是否為銀行法所規範之「存款」,此爭議將大大影響台灣現有之金融體系,有必要進一部探討是否將第三方支付業者收取款項明確加以認定,又於指示移轉資金前積存於第三方支付業者帳戶之沈澱資金,該資金之性質及歸屬為何,將此問題加以釐清有助於建構對於第三方支付服務業者監理強度以

及罰則的明確性。大陸現行的對於第三方支付服務業者所為之管制規範,多為中國人民銀行所頒定,尚非以專法為依據運行,因此探討對岸中國大陸所採行的監理管制,以及與台灣現有的金融法規範相比較,為本為主要欲研究之目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