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13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詩歌13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諾丘.歐丁寫的 無用之用:醞釀之必要,徒然之必要,歡迎來到無用時代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建國百年獻唱布蘭詩歌| 新聞- Yahoo奇摩行動版也說明:(中央社記者黃慧敏台北6日電)慶祝建國百年,舉世公認波瀾壯闊的經典合唱曲目「布蘭詩歌」,13日在國家音樂廳演出,由國際知名指揮家葛羅斯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回流中文碩士班 王頌梅所指導 陳燕玉的 薛道衡之文學研究 (2005),提出詩歌13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薛道衡、文學、隋代文人。

最後網站陳建智's Playlist - 詩歌(13 songs) @ MixerBox則補充:陳建智composed a playlist with the following 13 songs: 求充滿這地-約書亞樂團, 聯合世代(Union Worshipper) - 每當我瞻仰祢When I look into your holiness,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詩歌13,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無用之用:醞釀之必要,徒然之必要,歡迎來到無用時代

為了解決詩歌13的問題,作者諾丘.歐丁 這樣論述:

文明的豐美,是一次次無用累積而成的。 近四十位大師告訴我們: 探索之必要,緩慢之必要, 醞釀之必要,徒然之必要。   歡迎來到無用時代。     ◆伍至學(華梵大學哲學系副教授)|李偉文(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耿一偉(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推薦(依姓氏筆劃序)   ◆收錄美國教育家亞伯拉罕.弗萊克斯納(Abraham Flexner)撰述之〈無用知識的用處〉   ◎本書結構:   第一部:集結作者近年講稿與教學研究心得的〈無用之用〉,其下又分為三個子題: Ÿ  文學所具有的「實用的」無用性; Ÿ  利益的邏輯在教學、研究與一般文化活動中帶來的災難性結果; Ÿ  「擁有」的

價值觀,對人的尊嚴、愛與真理造成的毁滅效果。   第二部:弗萊克斯納的〈無用知識的用處〉。   ◎本書讀者群: Ÿ  喜愛哲思與文學藝術的讀者,可從歐丁引用的大師名言與小故事獲得豐富養分。 Ÿ  關心當前教育與文化養成的讀者,可跟隨歐丁擲地有聲的想法,重新盤點知性和精神生活的重要。 Ÿ  面對「擁有」比「存在」更優越的時代,渴望為更美好的世界而思考、耕耘的人,可從本書獲得新的力量。   本書特色   歐洲知名學者諾丘・歐丁在本書中旁徵博引近四十位大師的名言,加上個人鏗鏘有力的見解,引領我們重新思索「無用的實用性」及「實用的無用性」。他指出,人類對於物欲的執迷,以及對務實的盲目追

求,無法帶來任何真正的知識或精神的質變,更會導致人類知性能力的衰退。   歐丁在書末也收錄了美國教育家弗萊克斯納的〈無用知識的用處〉一文。他與弗萊克斯納儘管相隔近百年,但兩人的主張恰似一首人文與科學的奏鳴曲,相互應和。他們不約而同檢視人們對於「實用」的概念是否過於狹隘,證明無用之用的例子不勝枚舉。   歐丁更藉此強調,人文思想和科學知識之間絕非對立,而是在對抗「利益」的戰場上並肩作戰,共同捍衛知識的自主以及探索「無用知識」的自由,鼓勵追求「無用」的滿足,讓人類天馬行空的自由精神與能力獲得解放:   在這個一切都獻祭給實用性的世紀,   當功利主義宛如僅有的指南針,利己主義彷彿是最後的指望

,   我們應當明白:「無用的實用性,就是生命、創造、愛和欲望的實用性。」   因為「無用帶來對我們而言最有用的東西──那就是不抄捷徑、不趕時間的創造,   讓我們越過社會所編造的幻影」。 媒體評論   ◎對於試圖抵抗務實觀念與功利算計的人來說⋯⋯這本小書不僅值得一讀,更是非讀不可。──弗杭思瓦・布思奈爾,法國《閱讀》雜誌   ◎諾丘.歐丁用完美的作品為二○一三年揭開序幕。──尚・畢恩波姆,法國《閱讀世界》 作者簡介 諾丘.歐丁(Nuccio Ordine)       一九五八年生於義大利迪雅曼泰(Diamante),義大利卡拉布里亞大學(Université de Calabr

e)義大利文學教授,亦曾於歐洲及美國多所大學擔任訪問學者,包括:巴黎高等師範學院(ENS)、巴黎高等社會科學院(EHESS)、巴黎索邦第四大學(Université Paris-IV-Sorbonne)、倫敦瓦爾堡中心(Warburg Institute à Londres)、柏林馬克斯-普朗克學會(Max-Planck Institute),以及美國的耶魯、紐約大學。       歐丁曾出版多部關於喬達諾.布魯諾(Giordano Bruno)和文藝復興的著作,並被翻譯成九國語言(包括中文、日文和俄文),如:《驢子之迷》(Le mystère de l’âne, 2005)、《暗影的邊界》(

Le seuil de l’ombre, 2003)、《喬達諾.布魯諾、龍薩與宗教》(Giordano Bruno, Ronsard et la religion, 2004)、《與知識相遇》(Le rendez-vous des savoirs, 2009)、《國王的三頂皇冠》(Trois couronnes pour un roi, 2011)。近期出版作品為《馬奎斯的肖像──重複與差異》(Les portraits de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La répétition et la différence, 2012)。此外,他與伊夫.赫桑(Yves Hersan

t)為美文出版社(Les Belles Lettres)編輯了三套經典作品叢書。 譯者簡介 郭亮廷   國立藝術學院(現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學士,巴黎第一大學(Université Panthéon-Sorbonne)美學系學士,雷恩第二大學(Université Rennes 2)劇場學研究所碩士。現為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中正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台新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前言 我們需要無用,就像我們需要空氣 諾丘.歐丁 無用的實用性,就是生命、創造、愛和慾望的實用性,因為無用帶來對我們來說最有用的東西; 那就是不抄捷徑、不趕時間的創造,讓我們越過社會所編造的幻影。 第一部   

無用之用 諾丘.歐丁 I 文學的無用之用 1.   「沒有的人就不存在」 2.   知識若不能帶來利潤,就是無用的! 3.    水是什麼?福斯特‧華萊士的一則軼事 4.   邦迪亞上校的小金魚 5.   但丁與佩脫拉克:文學不該臣服於營利原則 6.   亞里斯多德:知識不具有實用目的 7.   純理論家或哲學王?柏拉圖的矛盾 8.    康德:鑑賞判斷是去除利益的 9.   奧維德:沒有什麼比無用的藝術更有用的了 10.  蒙田:「沒有任何東西是無用的」,「就連無用性也一樣」 11.  浪蕩子雷歐帕迪:選擇無用,對抗這個「自大愚昧的世紀」及其功利主義 12.  約翰.洛克反詩歌 13. 

薄伽丘:「麵包」與詩 14.  賈西亞.羅卡:沒有詩的瘋狂,活著是麻木的 15.  焦炭城的「實事求是」:狄更斯對功利主義的批評 16.  海德格:理解無用很困難 17.  無用性與生命的本質:莊子與岡倉天心 18.  歐仁.尤涅斯柯:有用是一種無用的負擔 19.  伊塔羅.卡爾維諾:無利可圖的事物顯得最為重要 20.  艾米.蕭沆與蘇格拉底 II 大學企業和學生顧客群 1.   國家的不干預政策 2.   學生顧客群 3.    大學企業和教授業務員 4.   托克維爾:「方便的美」和商業民主的危險 5.   赫爾岑:商人沒有時間 6.   反對大學專業化:約翰.亨利.紐曼 7.   過

時的語言有什麼用?約翰.洛克與安東尼奧.葛蘭西 8.    預期之中的經典消逝 9.   發現一部經典可以改變生命 10.  飽受威脅的圖書館:瓦爾堡中心的醜聞風波 11.  消失的老書店 12.  「無用」科學無法預期的「實用性」 13.  我們可以從數學定理獲得什麼好處?從歐幾里得到阿基米德 14.  「知識是一種我們怎麼給都不會變窮的財富」 III 擁有會致死:人的尊嚴、愛與真理 1.   經典之聲 2.   人的尊嚴:財富的幻覺與智慧的賣淫 3.   為了擁有而愛,是謀殺了愛 4.   擁有真理,是謀殺了真理 附錄          參考書目 第二部 無用知識的用處 亞伯拉罕‧弗萊

克斯納 我們絕不奢談用處,我們只是呵護著一份希望,那就是跟著無用的知識漫遊, 相信它一如過去那樣,必定能在未來產生實用的結果。 前言 我們需要無用,就像我們需要空氣 諾丘.歐丁     哲學的角色,正是向人類揭示無用的用途,   或者,是讓人學習區分「有用」這個詞的兩個意思。   ──皮耶.哈鐸(Pierre Hadot)     這本小書的書名由一對互相矛盾的修辭組成,這裡需先加以說明。一般所謂「實用性」(utilité),把人文主義思想──或更廣泛的把所有無利可圖的知識──視為無用,但我想談的這種弔詭的「實用性」,和那毫不相干。   我選取這個詞更普遍但大不相同的意涵,是為了思考基

本價值完全脫離實用目的的知識所涉及的實用觀念。事實上,有些知識的目的就是知識本身,也正因為它們的本質無求於、無利於並自外於一切務實和商業的考量,才能在人類的精神養成、文明與公民素質的提升等方面扮演一定的角色。然而,講求利益的結果徹底摧毀了各個知識機構(學校、大學、研究中心、實驗室、博物館、圖書館),以及各個學科(人文的和科學的),這些機構和學科的價值原本應是為了知識而知識,應獨立於任何生產直接效益、實際利潤的能力。當然,博物館或考古遺址也經常吸取可觀的利益,但它們的存在與否──和某些人試圖說服我們的相反──並不是由它們的總收入來決定的:一座博物館或一處考古工作的發掘現場,就像一間檔案館或圖書館

,它們的生命,是社會群體必須不計一切代價死守的寶藏。這是為什麼在經濟危機時也不該胡作非為,無論危機如何蔓延,也不該任由樽節政策像壓路機般有系統的碾碎一切無用之物。   因此,無用知識的實用性,與主流的實用性完全對立。主流的實用性為了單純經濟利益,正逐步扼殺過去的記憶、人文科學、古典語言、文化教育、研究自由、創造力、藝術、批判思考,甚至是文明的基本條件,而這些條件原本是人類一切活動的地平線。盧梭早已說過:「古代的政治不斷談論品格與美德;我們的政治只談買賣和錢。」無法增進利益之物因而被視為不必要的奢侈,被視為某種阻礙,或是有害的浪費時間。根據狄德羅(Diderot)的觀察,「所有不實用的東西都遭

到鄙視」,因為「時間精準掌控,不容絲毫浪費於沉思冥想」。   讓我們再讀一遍波特萊爾描寫詩人-信天翁的不安的精采詩行。巨大的天空主宰,一旦落入凡間,眾人除了當作笑柄外,完全不感興趣:「這插翅的旅客,如此粗笨虛弱!/牠,往昔何其優美,而今滑稽難看!/一位水手用短管煙斗逗弄牠的尖喙,/另一位瘸腿般模仿這位飛翔的殘廢者!」   本書不打算以接下來的篇章形成一個完整的有機體。書頁只是思考靈光片段的留影。於是,我選擇了「宣言」當作副標題,看來也許誇大又狂傲,卻符合長久以來讓我的工作保持活力的戰鬥精神。我想做的,只是以一個足夠開放的架構,將長年教學研究所得的想法和引文加以集結。我毫無顧忌的放手去做,同

時也很清楚,我只是以速寫畫了一幅殘缺不全的草圖。誠如詩選和文集裡常見的,受忽略的東西可能比選取的來得意義深遠。正因為意識到這些侷限,我的主文裡包含了三個部分:第一章處理的主題是文學所具有的「實用的無用性」;第二章是講求利益的邏輯,在教學、研究及一般文化活動帶來的災難性結果;在第三章,我重讀幾位經典作家,以他們當作我立論的絕佳例子,這些作家強而有力的證明了私有價值觀的虛幻,以及這種價值觀對人類尊嚴(dignitas hominis)、愛與真理帶來的毀滅效果。   在簡單勾勒我的思索之後,書末另外附上亞伯拉罕.弗萊克斯納(Abraham Flexner)的一篇精采論文。他在一九三七年著手寫作這篇

文章,又在一九三九年增修,這也是這篇文章首次譯成法文,我認為再好不過。這位著名的美國科學家,與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de Princeton)最具影響力的研究者齊名,而這間研究院的創立,正是為了讓一切研究得以擺脫功利主義的壓力,只受愛因斯坦、歐本海默(Oppenheimer)等傑出成員的好奇心(curiositas)左右。   弗萊克斯納為我們講述的是一段引人入勝的故事,由幾個偉大的發明串連而成,呈現出早年科學研究因為缺乏實用意圖而被認為最無用的東西,最後卻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順理成章的應用於從遠距通訊到電力工程等領域,進而成為全人類共通

的基礎。   弗萊克斯納的立場協助我徹底消除我的言論所引發的誤解:我完全無意在人文思想和科學知識之間製造對立──如同一九五○年代查爾斯.珀西.史諾(Charles Percy Snow)發表著名講稿後人們習以為常的──因為這麼做,等於讓討論陷入流沙般貧乏的論戰。況且,過去的論戰並未理解知識整合的絕對必要──伊利亞.普里高津(Ilya Prigogine)獲得諾貝爾獎時,在他具啟發性的講稿裡提到的「新連結」(nouvelle alliance)──而這種整合,如今更因知識分化和過度專業化而受到嚴重威脅。弗萊克斯納擲地有聲的向我們證明,科學教導我們無用之用的例子不勝枚舉,科學家向來也和人文學者在

對抗利益獨大的戰場上並肩作戰。為了捍衛知識與研究的自由和自主,科學家過去扮演了關鍵的角色,至今依然如此。   事實上,關於不涉及利益的純粹思辨式科學,與單純的應用科學之間的差別,古代作者知之甚詳。亞里斯多德的思索,以及歐幾里得或阿基米德等偉大思想家的一些傳聞,也說明了這個差異。 然而,眼前我們面對的問題千奇百怪,我們的前景茫然。不過,正是在這樣的時刻,我必須強調讓某些價值得以存續的重要。這些價值無法藉由傳統的測量工具來加以衡量和估算,無法從質(qualitas)化約為量(quantitas):我必須表明這些心力投注的基本特質是其回饋並不直接,更不能換算成金錢。   知識本身其實就足以阻擋功

利主義和囤積財物成為超級強權的妄想。的確,幾乎一切都可以買賣,從國會到法庭,從權力到勝利,每樣東西都有價格。然而,學識是無價的,它要求支付的價格完全是另一回事。即使開一張空白支票,也無法保證能夠獲得知識,只有個人的努力和不熄的熱情才能做到。如果屏除了強烈的內在動機,就算用金錢獲得頂尖名校的文憑,也無法帶來任何真正的知識,無法產生任何精神的質變。   不僅如此。知識也可從另一個角度挑戰市場法則。我不會因為和他人分享知識而變窮。我可以因為教某個學生相對論,或和他一起讀一頁蒙田而進入神奇的心智循環,在這過程中,施予者和接受者彼此都變得富有。   當然,在這個由經濟人(homo œconomicu

s)所統治的世界,要追究無用的實用性和實用的無用性並不容易。(有多少不必要的消費品,被哄抬成實用和不可或缺的東西?)看著人類任由精神世界的荒蕪擴大,卻只在意金錢和權力的累積,令人難以忍受。透過電視或其他媒體,看著企業家靠著偷拐搶騙建立帝國,看著逍遙法外的政客公然侮辱國會,讓為他量身訂作的條款得以強行通過,看著這些人居然成為成功的新形象,令人難以忍受。看著男男女女瘋狂湧向利益的應許之地,因而對周遭的一切──大自然、物件、其他人類──無感,令人難以忍受。他們的眼睛盯著渴望達成的目標,他們無暇享受日常生活的細膩互動,未能發現生命中稍縱即逝的美:夕陽、星空、溫柔的吻、綻放的花朵、蝴蝶的飛舞、孩子的微笑

──在最不起眼的平凡當中,往往存在最偉大的事物。   如同尤涅斯科精闢的見解,「如果我們無法理解無用的實用性及實用的無用性,就無法理解藝術」。比他更早幾年,岡倉天心關於茶道的一番敘述,就已透過一個男人摘花獻給同伴的簡單舉止,捕捉了人類高於動物的決定性瞬間:「當他察覺無用的妙用,他便進入了藝術的王國。」因為只有遠離計算和追趕,才有琢磨詩句的可能:於是,根據里爾克的說法,「身為藝術家,意謂著不計較、不計算,像飽含汁液的樹木般茁壯,並在春天的暴風雨中昂然挺立,毫不擔心可否等到夏日來臨」。   事實上,我們需要無用,就像我們需要空氣。再次引用尤涅斯科的話:「詩、想像與創作的需求,是如呼吸一般的基本

需求。」正是在這些被視為多餘的活動裡,在活動所產生的皺褶處,我們才能獲得力量,為一個更美好的世界而思考,為一個烏托邦的計畫去耕耘、去緩解──甚至消除──像鉛塊一樣重壓著我們良知的許多不義,以及許多椎心的不公。特別是在經濟危機時刻,當功利主義宛如僅有的指南針,最可怖的利己主義彷彿是最後的指望,我們應當明白:如同精神分析學家米格.班薩雅戈(Miguel Benasayag)和傑哈.施密特(Gérard Schmit)所提醒的,「無用的實用性,就是生命、創造、愛和欲望的實用性」,因為「無用帶來對我們而言最有用的東西──那就是不抄捷徑、不趕時間的創造,讓我們越過社會所編造的幻影」。馬里奧.巴爾加斯.略

薩(Mario Vargas Llosa)二○一○年獲頒諾貝爾獎時也寫道:「沒有文學的世界,會是一個沒有欲望、沒有理想、毫不瀟灑的世界,一個人之所以為人的道理遭剝奪、無人的自動化世界。人本該具有跳脫自我、成為他人的能力,或是用我們的夢土為眾生賦予形象的能力」。此外,王爾德透過歐琳太太的台詞(「在現代生活裡,最重要的是要有餘裕」)所影射的,或許正是他「可有可無的」、無用的作家職業?   倘若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那就很難理解真正的歷史弔詭:野蠻肆虐橫行的時刻,正是狂熱分子不只塗炭生靈,更毀壞了圖書館和藝術品、古蹟和經典名作的時刻。可以說,這種毀滅性的憤怒是衝著我們視為無用的東西而來的:排斥異己的主

教德奧菲勒(Théophile)一聲令下,把異教徒的典籍丟進燃燒亞歷山大圖書館的大火裡;匈奴攻下洛陽後也把宮殿的藏書毀了;天主教的宗教裁判所放火燒掉了多少異端的書籍;納粹在柏林一手導演了多少場頹廢作品的火刑;阿富汗的塔利班將宏偉的巴米揚(Bâmiyân)大佛夷為平地;我們還可以加上飽受聖戰組織迫害的薩赫勒(Sahel)圖書館,以及廷巴克圖(Tombouctou)的阿法魯克(Alfarouk)塑像。這些傑作是如此無用、無害、無聲又無辜,但它們的存在卻被視為威脅。   當人類汲汲營營追求財富,崇高便消失了,他從此跌落谷底。隆紀納(Pseudo-Longin)的論著《論崇高》(Du sulime)

是至今最重要的古代文學批評著作之一,在書中最後幾頁他明確指出,羅馬的學術和雄辯之術走向衰落,在共和體制結束後不再足以孕育偉大作家的原因在於:「是的,對於財富的愛,令我們所有人像生病一樣得不到飽足感,對於享樂的愛令我們成為奴隸⋯⋯對於金錢的愛是一種令人無力的病。」自私自利的人受這些虛假的偶像操控,「不再往高處看」,任由「靈魂的高度」自行降格。道德衰敗至此,「我們每個人的一生最終被審判為墮落」,崇高早已失去它的地位,更別提隆紀納最後提醒我們的,崇高需要自由才得以存在:「自由提供食糧,讓偉大的精神長成思想,並且充滿希望。」   同樣的,喬達諾.布魯諾(Giordano Bruno)把知識和文明生活

基本價值的毀滅歸咎於對金錢的愛。他在《論無限》(De immenso)裡寫道:「自從哲學各個學派開始為了獲利而提出觀點,智慧和正義便開始離棄人間⋯⋯根據這樣的預兆來看,一方面,宗教和哲學即將崩塌,另一方面,智者、君主和人民,將跟著城邦、王國和帝國一起化為塵土、廢墟,消失無形。」   不過,像喬治.史坦納(George Steiner)這樣「以精神生活優先」,為人文價值挺身而出的經典捍衛者,卻有如此恐怖的見證:「高雅的文化與光明的道德無法防範集體的野蠻」。的確,多少思想家和藝術家在恐怖的罪行之前冷漠以對,甚或在道德上成為獨裁者或體制犯罪的共謀!史坦納挑起的這個沉重的問題,令我想起卡爾維諾在《看

不見的城市》(Les Villes invisibles)結尾的馬可波羅與忽必烈精采的對話。馬可波羅這位不知疲倦的旅人,察覺到大汗心裡的掛慮,為我們描繪出一幅包圍著我們的地獄圖:     生靈的地獄,不是一個即將來臨的地方;如果真有一個地獄,它已經在這兒存在了,那是我們每天生活其間的地獄,是我們聚在一起而形成的地獄。有兩種方法可以逃離,不再受苦痛折磨。對大多數人而言,第一種方法比較容易:接受地獄,成為它的一部分,直到你再也看不到它。第二種方法比較危險,而且需要時時戒慎憂慮:在地獄裡頭,尋找並學習辨認什麼人,以及什麼東西不是地獄,然後,讓它們繼續存活,給它們空間。     不過,究竟什麼能幫助我

們理解那「在地獄裡頭」但又「不是地獄」的東西?卡爾維諾在他那本名為《為什麼讀經典》(Pourquoi lire les classiques)的文集裡,一方面認可「經典幫助我們瞭解我們是誰、我們來自何方」,同時又要我們提防「經典之所以必讀,是因為經典有某種用處」的想法。不過這並不妨礙他主張「閱讀經典總比不讀得好」。   因此我認為,若是在對抗這一切的同時,能夠持續相信不會帶來任何利益的經典、知識,以及培育無用之物的藝術,無論如何都能幫助我們「抵抗」,能為我們保留一線希望,讓我們隱約看見一條有光的路,讓我們能有尊嚴的走在上面。那總是比較好。   因為在諸多的不確定中,至少有件事是肯定的:如果

我們任由無用和無價之物消失殆盡,如果我們只聽得見唯利是圖的海妖之歌,我們只會造就一個失憶的群體,只會集體脫軌,最後集體失去生命的意義和自身的現實感。那時,就很難奢望無知的智人(homo sapiens)還能持續他理應扮演的角色:讓人類更人性⋯⋯   ------------------------------------------------------------------   這本小冊子集結了一系列散落各處的思索,主要源自近幾年我發表的部分演講,特別是二○一二年四月,在阿列格雷港市(Porto Alegre)南大河州聯邦大學(Universidade Federal do Rio

Grande do Sul)獲頒榮譽博士學位時的演說。   我想向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友人厄文.雷凡(Irving Lavin)致上謝意,是他讓我發現了弗萊克斯納的那篇論文。二○一一年六月,那不勒斯的義大利哲學研究中心(Istituto Italiano per gli Studi Filosofici)舉行了一場圓桌論壇,我在會議中發表了「人文學科的無用之用」(L’utile inutilità delle discipline umanistiche),令雷凡大為吃驚。隨後,他把當時我還很陌生的這篇弗萊克斯納論文給了我。   如果說,弗萊克斯納印在封面上的名字顯得較小,這絲毫沒有貶抑他

那篇出色論文之意,相反的,編輯選擇在封面上放上他的大名,正是為了對這位貴賓表示敬意──儘管他已無法表示同意與否,他仍然在身為主人的我的這本小書裡入住,並接受款待。我也要由衷感謝忠實且別具耐心的譯者路克.赫桑(Luc Hersant)。   最後,我想說的是,所有這一切的研究成果,都歸因於喬治.史坦納和阿蘭.茨岡(Alain Segonds)與我之間那些令人激動又難忘的談話。 亞里斯多德:「既然人類追求哲學是為了消除無知,那麼,顯然人類如此投入的耕耘這門學科,只是為了瞭解事物,而不是為了從中抽取哪怕只是一點點的物質利益。」Ÿ康德:審美所帶來的滿足是排除利害關係、自由且獨一無二的滿足;因為那

當中沒有任何迫使人去迎合的利益──無論是感官或理性的利益。Ÿ羅卡:「我們每個人體內都有的這顆瘋狂的種子」,若是失去了它,「活著是麻木的」。Ÿ海德格:最有用的東西就是無用。但是對於今天的人來說,體驗無用仍然是最困難的⋯⋯我們必須從得救的意義上來看有用,也就是說,某種能夠帶領領人類回歸自我的東西。Ÿ莊子:知無用而始可與言用矣。Ÿ岡倉天心:當原始人第一次替他的女伴戴上花環,他便跨越了野蠻人的階段。透過這個舉動,他被提升到自然的基本需求之上,他變成了人。領會到這一切無用的妙用,使他進入了藝術的王國。Ÿ尤涅斯柯:現代人普遍都都是急迫的人,他沒有時間,他是需求的囚犯,他不明白居然有東西可以沒有用,他更是徹

底不明白,有用可以是一種沉重而無用的負擔。Ÿ蒙田:沒有任何東西本質上是無用的,無用性亦然。Ÿ卡爾維諾:人類所從事的一些活動,表面上完全無利可圖,除了娛樂和解決一道難題的滿足感之外,不為其他。這些活動經常會出人意料的在某個領領域顯得至關重要,並產生影響深遠的結果。對於詩和藝術是如此,對於科學和技術亦然。Ÿ約翰.亨利.紐曼:知識本身及其文化是如此美好的東西⋯⋯它不是在世俗的、功能的、商品的層面上有用,而是像慈愛的光芒,像一切善行、禮物、權能、珍寶一樣,對擁有者和全世界來說,皆因它而美好。Ÿ萊辛:人的價值一點也不在於他所擁有或試圖擁有的真理,而在於他為求真理認真付出的努力。人類追求完美的力量,並不會

因為他的所有而增加,只能透過他對真理的追求而提升。Ÿ歐丁:主流的實用性為了單純經濟利益,正逐步扼殺過去的記憶、人文科學、古典語言、文化教育、研究自由、創造力、藝術、批判思考,甚至是文明的基本條件,而這些條件原本是人類一切活動的地平線。 

詩歌13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我從小有陰陽眼,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人事物」
「等我修練法術之後,我過得並沒有比較好... 那時候的我是更畏懼的...」
「我禱告後,鬼遠遠的不敢靠近我... 我以為是鬼怕我,沒想到是它怕住在我裡面的神(耶穌)啊!」

Vincent生來體質特殊,擁有所謂「陰陽眼」,能看到別人所看不見的,也就是人最怕的鬼... 從小天天被鬼捉弄、欺負。長大入職後,輾轉認識修法師傅,便開始拜師學藝。

「我只有一個心願:鬼不要來煩我!」

直到一次出任務時,連師父都敗陣下來... 原來十二個金身,並非天不怕、地不怕,而且跟鬼拼搏是會受傷的,那我修法術到底是為了什麼... 沒想到當初的願望在成了法師之後,不僅沒有達成,還更加畏懼,更加沒有平安...

到底他如何能放棄已修6年的法術?人生如何有了厲害的轉變?且不再受鬼攪擾?這一集讓我們一起來看「趕鬼師傅的轉變!」


【二胡談心】第一季,共七集,在本集暫且告一段落。謝謝大家這段期間的支持!我們會更加努力,呈現更好的作品。

#趕鬼 #陰陽眼 #法師 #修法 #教會 #耶穌 #信神 #平安

——
註:本集所有影片(含片尾曲)於2021年4月13日至5月11日間,以及9月1日拍攝。雖疫情警戒已降級,但提醒大家仍要保護自己與他人,做好防疫措施,勤洗手、戴口罩並保持社交距離。水深之處關心您!

——
水深之處官方網站:http://www.luke54.org
水深之處Facebook:https://reurl.cc/oLQ2Ql
水深之處Instagram:https://reurl.cc/AqOmOZ
水深之處telegram:https://t.me/Luke54Taiwan
水深之處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2010gospel0123

薛道衡之文學研究

為了解決詩歌13的問題,作者陳燕玉 這樣論述:

此篇論文主要是對薛道衡之文學做全面性的探討,以揭示薛道衡文學作品之特色與價值。本論文共分八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研究範圍、研究方法、前人研究成果之探討。參考的史籍則以《北史》、《北齊書》、《隋書》、《資治通鑑》所載有關薛道衡事蹟為重,其作品則以明張溥所集錄的《薛司隸集》為主。本論文研究主題在於透過薛道衡生平及其文學作品的探討,以瞭解其作品的風格特色與藝術價值為主要研究範圍。對於薛道衡生平及其文學作品,臺灣、及大陸地區尚無人作過專論,這些文章雖提及,但也只限於道衡之生平介紹及其少數詩之析論,也因非專題專論,故無法對薛道衡及其文學作品做深入探索。第二章薛道衡所處的時代背景,是依道衡所處

的年代東魏、北齊、北周,進而入隋,把其所處的時代背景一一敍說,但因論文篇幅之有限,故所述將以重大或具特殊之事為主,以其勾勒出薛道衡所生處的整個環境的現象。第三章說的是隋代的文學,因在隋朝期間,為薛一生中仕途最光輝及文才發揮最淋漓盡致的黃金時期(42歲以後),所以對隋的文學影響益發重要,是故本文將隋代文學之歷史沿革及情境脈絡,專章闡述說明。第四章說的是薛道衡生平:共分五節,主要敍說道衡之家學世系,由其之生平事績推論其人格特質,筆者推論薛道衡為人迂誔,不知變通、雖為官稱職且廉潔但他恃才自負、不畏權勢仗義直言,對友則情感真摯待弟偏相友愛、等人格特質,本章並進一步探討道衡交遊對象,因其思想及行為或多或

少都會受其同儕之間的影響。最後還探討了其生平最重大事件,即被煬帝縊殺之事,本文試從煬帝之性格及道衡之態度來推論其原因,道衡被楊廣縊殺之原因,筆者推論最主要原因雖是隋煬帝之殘暴好忌,不欲人出其右之個性,再加上道衡之「迂誕」,鯁直不知變通,應是道衡遭禍之主要原因,這也看出薛道衡雖是文壇上的巨擘,但在政治場上,仍欠缺某些政治智慧。第五章薛道衡之詩:是以把現今所存的薛道衡之文學作品分樂府及古詩二種體裁來深究,主要將其留下之二十一篇詩歌,逐篇賞析。每篇設為一節,依寫作背景內容、形式分析及修辭技巧等一一探析,期使地毯式的閱讀基礎,能使文學藝術風格之研究得以深入。第六章薛道衡之文、賦,依《薛司隸集》收錄薛道

衡之文、賦有〈宴喜賦〉、〈奉使表〉、〈弔延法師書〉、〈老氏碑〉、〈隋高祖頌〉、〈祭江文〉及〈祭淮文〉7篇。以文體分類,再依其創作時間、背景、寫作內容及形式四個層面來逐篇深入剖析。第七章薛道衡文學之藝術風格共分二節,第一節為論述薛道衡詩之藝術技巧。認為道衡之詩大抵講究對仗而變化靈活,用典雖多,但契合自然,並不牽強堆砌遣詞而艱僻難懂;字清新質樸,講究聲調和諧,重視辭彩華美等。雖其特色大多受到南朝詩歌的薰染,但因身在北方又因承襲了北朝詩歌的傳統,兩者兼融,而發展運用,故能在文壇中脫穎而出,成為隋朝稱極一時之大家。第二節則探討道衡文章與賦之藝術特色;道衡因承襲北方文人重經世致用之風格,故文章具有實用性

,但實用之中,也有其藝術特色,本節則舉例說明,論述其文章之藝術特色。筆者認為現實精神一直是北方文學所遵循的優良傳統,筆者認為薛道衡不僅在駢文講求對仗工整,追求南方文人的形式技巧,而且還注入了北方文人的現實精神,寓旨於文中。道衡文章從來沒有遠離其所處的政治環境,所著大抵離不開陳請公文、諫頌皇帝或交際應酬的奉詔之文等。雖為實用之文,但從中其廣引史冊,證實其立論,即知其博學能文之外,且從這些文章中,筆者仍察覺到道衡於文中所寄遇的深旨,這乃其為文之巧思。最後,第八章結論共分三節,整合前述各章之研究成果,綜合整理道衡文學作品之評價與歷史地位及其文學對隋朝及後代文學的影響。道衡重視辭采華美,受到南朝詩歌的

薰染,同時又因承襲了北朝詩歌的傳統,兩者兼融,充滿南北兼融之表現手法;詩中富含新穎之巧思等獨具藝術技巧的特色為隋代在中國詩歌史上取得了較高的文學成就。故一生雖以悲劇收場,但其在中國文學的貢獻,是如此的輝煌而值得喝采,故應當給予肯定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