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諾連聲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諾諾連聲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古龍寫的 護花鈴(中)【精品集】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國立中正大學 犯罪防治研究所 鄭瑞隆所指導 王俸鋼的 日月明功靈修團體刑事犯罪之個案研究 (2020),提出諾諾連聲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特殊信仰團體、依附關係、確認偏誤、從眾效應、毒品防制。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諾諾連聲,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護花鈴(中)【精品集】

為了解決諾諾連聲的問題,作者古龍 這樣論述:

  「驚虹掣電一金鈴,鈴聲一振一消魂!」   南宮家有三對金鈴,只要其中一對金鈴一振,另兩對便也會同時作響。   昔年,漢獻帝愛花成性,唯恐飛雀殘花,是以便在宮園中的花木上,繫了無數金鈴,只要雀鳥一落花上,金鈴之聲大震,而宮廷中的「護花使者」,便會即來驅鳥,當時京朝中人,便將這金鈴稱為「護花鈴」,後來詩人,也作有「十萬金鈴常護花」之句。   南宮常恕將此鈴取名「護花鈴」,分與兄弟及情人各一,只要情人有難,一搖金鈴,他與兄弟便可及時救助,故名:「護花」。   梅吟雪,這個十年前江湖人人聞之色變的「冷血妃子」,原來並未死在龍布詩手下,反而被龍布詩小心守護在紫檀棺木內。南宮平為尊守師父遺訓,與梅吟雪

相伴而行,兩人漸生情愫。   葉曼青出身「丹鳳」門下,龍布詩在遺言中,希望南宮平與葉曼青結為夫妻,怎奈南宮平此時心中已揮不去梅吟雪的影子,而梅吟雪出於妒意,刻意離去。此時富可敵國的南宮世家竟在數日內出清所有旗下產業,突遭此家變而身無分文的南宮平,與葉曼青千里迢迢回到家鄉,這才驚聞家中秘辛。原來,南宮家的祖先原本一無所有,無意中航行到了一無人島,竟是武林中傳說最久也最神秘的「諸神之殿」,得到無數珍寶。     然而,這份輕鬆得來的家產,是有條件的。此後,南宮一家每隔一代,便要令長子帶著一批銀子,送到「諸神殿」去,每過一代,銀子便要增加一倍,除非南宮一族自絕後代,這契約便永遠不能違背……  作者

簡介 古龍   如果說金庸是舊派武俠小說的改良者、總結者、集大成者,那麼古龍則是新派小說的締造者、開拓者、樹豐碑者。   本名熊耀華的古龍,豪氣干雲,俠骨蓋世,才華驚天,浪漫過人。名作家倪匡說:「古龍熱愛朋友,酷嗜醇酒,迷戀美女,渴望快樂。他以豐盛無比的創作力,寫出超過了一百部精彩絕倫、風行天下的作品,開創武俠小說新路,是現代武俠小說的一代巨匠。他是他筆下所有英雄人物的綜合。」   古龍的作品永不褪流行,以獨闢蹊徑的文字,寫石破天驚的故事。他與金庸、梁羽生被公認為當代武俠作家的三巨擘。   ◎本社另有出版古龍作品新編全集(32開本) 導讀推薦 筆底驚濤腕底風--以《護花鈴》和《彩環曲》為亮點

的古龍早期名作   古龍的崛起、茁壯、成熟與突破、掙扎、再突破、再掙扎……堪稱是台港武俠小說創作高潮時期的一大「奇蹟」。就作品的數量而言,他在二十餘年的創作期間總共留下了六十一部,約兩千五百餘萬字的心血成績,平均每年的創作量不下於一百萬字;就作品的質量而言,幾乎每一部都有可觀之處,成熟時期的作品尤其往往生機盎然,靈光四射,堪與金庸作品分庭抗禮,而毫不遜色。   才華橫溢的古龍   古龍的創作生涯與創作表現,有不少值得注意的地方,其中之一,是他的才華在相當年輕的時期即已光芒四射。他從十八歲寫作第一部武俠作品《蒼穹神劍》開始,即與武俠小說的創作結下了不解之緣;到三十一歲時,他已完成《武林外史》、《

名劍風流》、《絕代雙驕》、《楚留香傳奇》等膾炙人口的名作。而金庸則在三十一歲時,才開始撰寫他的首部武俠作品《書劍恩仇錄》;相形之下,古龍的「早慧」是十分明顯的。金庸在四十七歲時完成了他總計十五部武俠作品的撰作,而開始進行逐步的修訂工作;而古龍卻在四十八歲那年猝然逝世,留下了一個甫在進行嘗試的寫作計劃,即:以一系列短篇武俠作品,串連成長篇巨帙的「大武俠時代」。   而在三十一歲至四十七歲之間,諸如《蕭十一郎》、《流星.蝴蝶.劍》、《天涯.明月.刀》、《多情劍客無情劍》、《邊城浪子》、《陸小鳳傳奇系列》、《七種武器》、《大地飛鷹》、《英雄無淚》等風格驚絕、生面別開的力作逐一問世,真令讀者有置身山陰

道下,目不暇給的驚喜。時值金庸停筆之後,唯古龍以一支生花妙筆獨撐武俠文壇;於今想來,若是古龍也有機會修訂他的全部作品,則他的文學地位必較目前大可提升,殆可斷言。   苦悶時代的閃光   依照古龍自己的說法,沒有寫武俠小說之前,他本身就是個武俠迷,而且是從被稱為「小人書」的連環圖畫看起的。古龍曾回憶道:「那時候的小學生書包裡,如果沒有幾本這樣的小人書,簡直是件不可思議的事。可是,不知不覺小學生都已經長大了,小人書已經不能再滿足我們,我們崇拜的偶像就轉移到鄭證因、朱貞木、白羽、王度廬和還珠樓主,在當時的武俠小說作者中,最受一般人喜愛的大概就是這五位。然後就是金庸。於是我也開始寫了。引起我寫武俠小說

最原始的動機並沒有什麼冠冕堂皇的理由,而是為了賺錢吃飯。」--見古龍:「不唱悲歌」   其實,古龍在此處的陳述顯得過於簡略。一九五○至一九六○年的台灣,在物質生活上確然相當匱乏,古龍隨其家人從香港到台灣時年方十三歲,對世間當充滿憧憬;但由於家庭變故,父母仳離,他在上大學時的第一年即已面臨生計的煎熬,亦是事實。然而,一個必須正視的因素是當時的大環境、大氣候十分苦悶,整個台灣在戒嚴令的威權統治下,有一種近乎窒息的感覺;知識分子不敢議論時政,庶民大眾當然更噤若寒蟬。但嚮往公平正義,尋求超現實的理想境界,是源自人性深處的強烈需求;唯在當時的苦悶氛圍下,這種人性需求也仍須覓致其表達或渲泄的形式。然則,武

俠小說在當時的台灣應運而生,原有不可漠視的社會基礎。   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是台灣武俠創作的極盛時期,作者多為移遷到台的流亡學生、國軍將士、基層公務員;既然時代與社會對幻想式的武俠作品有其需求,而一旦有出版社願予印行,寫作這類作品又確能賺錢吃飯貼補家用,於是,一時之間武俠作者多如過江之鯽,武俠小說儼然成為紓解時代苦悶的主要消閒讀物。但也正因如此,絕大多數作者都並不將寫作武俠小說視為一種長久的職志,或視為在文學上、藝術上有其獨特意義的事業;於是,正邪對立、善惡分明、陳陳相因、交互模仿的武俠刻板的窠臼逐漸形成,嗜血的、粗糙的、抄襲的、胡編的末俗濫惡之作,開始充斥於當時的市井書坊。恰在此時,古龍以其

清新的筆觸、流利的文采、典雅的敘事,以及天風海雨般的想像力與創作力,崛起於武俠文壇,確予人以耳目一新的驚豔之感!   一出手令人驚豔   即使在二十多年後被他自評為「內容支離破碎、寫得殘缺不全」的少年期初作《蒼穹神劍》中,古龍也展現了他獨具韻味的文字功能。他起筆即寫道:「江南春早,草長鶯飛,斜陽三月,夜間仍有蕭索之意。秣陵城郊,由四橫街到太平門的大路上,行人早渺,樹梢搖曳,微風颼然,寂靜已極。」像這樣優美、浪漫而富於古典詩意的文字,豈像是出於一個未滿十八歲的少年之手?更何況,他在書中所抒寫的秦淮風月、少豪意氣、英雄志業、兒女情懷,以及情節中的悲劇性衝突、傳奇性事蹟,實已預示了日後一連串作品的

基調與特色。即使只就這部十八歲的少作而言,古龍筆下所抒寫的悲劇俠情與悲劇美感,較之他所推崇的前輩武俠名家王度廬的作品,也已不遑多讓。   在古龍的心目中,王度廬的作品「不但風格清新,自成一派,而且寫情細膩,結構嚴密,每一部書都非常完整」。以王度廬著名的「鶴—鐵五部曲」為例,古龍即推崇其「雖然是同一系統的故事,但每一個故事都是獨立的,都結束得非常巧妙」(古龍:「關於武俠」)。所以,古龍對自己早年的作品結構不夠嚴密、系統不夠完整,一直耿耿於懷。然而,以當時台灣的出版環境而言,為了適應租書店的需要,武俠小說的寫作本是片段進行、分冊付梓的;加以古龍當時因創作力旺盛,往往同時展開數個故事,而非集中心力於

單一的、長篇的武俠作品之構作;所以,古龍的〈早期名作系列〉以文筆、氣力與瑰麗的想像力擅長,而非以嚴密的結構見長,完全是可以理解的現象。   (關於古龍的所謂〈早期名作系列〉,一般是指他在一九六三年首次有意識地改變寫作風格,將日本戰前名家如吉古川英治、小山勝清等人有關宮本武藏及幕府時代一系列忍者、劍客、武士的作品,加以消化吸收,而寫出《浣花洗劍錄》之前的全部作品而言。)古龍本人在生前也認可這樣的分期方式,他認為一九六三年之前的作品中,《湘妃劍》、《孤星傳》頗有嘗試「文藝武俠」新寫作路線的用意,因此,〈早期名作系列〉主要涵括了《彩環曲》、《護花鈴》、《失魂引》、《遊俠錄》、《劍客行》、《蒼穹神劍》

、《月異星邪》、《殘金缺玉》、《飄香劍雨》、《劍毒梅香》、《劍玄錄》等十一部作品。   超越了俗套模式   這十一部作品,都是古龍從十八歲至二十三歲的五年之間,在大時代苦悶與青春期苦悶交互導引,亟待有所清洗和昇華的情況下,所完成的嶄露頭角之作。然而,縱使在這些初試啼聲的青春期作品中,除了文字的清新流利、構思的浩瀚恣肆之外,古龍對於當時所流行於武俠文壇的末俗濫惡的風氣,已蓄意要有所扭轉;故而一再尋求理念上、表達上及題材上的突破。這個時候,古龍當然尚未體認到武俠小說可以根本不以武功、武打、武技來吸引讀者,而逕自以氣氛的營造、情節的鋪陳、人物性格的刻畫,以及人性深度的發掘與試煉,作為作品展開的主體;

然而,為了向當時流行於武俠文壇的刻板窠臼之作明示區隔,以建立自己的風格和特色,古龍揚棄了正邪對立、善惡分明的武俠敘事模式,而著意於抒寫正邪、善惡、是非、黑白往往相互糾纏,而無法明晰劃分的情境與人物。換句話說,古龍的早期作品即已超越了陳陳相因的武俠寫作模式,而呈現他自己獨特的認知與理念。   自我突破的契機   在古龍的早期作品之中,《護花鈴》與《彩環曲》的份量較為特殊,是最具有創意,結構也最嚴密的精心傑構。事實上,古龍在成熟期所撰許多膾炙人口的代表作中,有若干迥異流俗的情節、匪夷所思的橋段、戛戛獨絕中的人物典型,以及絲絲入扣的心理刻畫,在這兩部早期名作的表述中,已可看出端倪。當然,由於這些吉光

片羽式的靈感與巧思,尚未被整合到充分系統化、節奏化的敘事模式之中;所以,往往予人以「七寶樓台,炫人眼目,拆散下來,不成片段」之感。儘管如此,配上了古龍那彙集浪漫才情與古典素養於一體的文字魅力之後,這些吉光片羽式的靈感與巧思,仍使得《護花鈴》與《彩環曲》展現出晶瑩剔透的風貌,並為六十年代初期的台灣武俠文壇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氣息。   《護花鈴》的故事情節,若加以充分的鋪陳與推展,大可以成為一部高潮疊起、驚心動魄的長篇巨著。事實上,像「諸神殿」與「群魔島」的對峙、「不死神龍」龍布詩與「不老丹鳳」葉秋白的比鬥、「風塵三友」與南宮世家的秘辛等,上一輩絕對高手之間的恩怨情仇,既複雜萬端,又交互牽纏,只消稍

予點染,無一不可以發展成大開大闔的傳奇故事。然而,古龍卻以舉重若輕的敘事筆法,將這些雖然深具戲劇張力的前代軼事一一推向背景,而突出了少年英傑南宮平的入世奮鬥事蹟,細述他的成長、磨煉、迷惘、自我克制、自我提升的歷程,並以他的江湖遇合來弭平或化解上一輩絕頂高手之間的恩怨情仇。很顯然的,古龍將西方現代小說的敘事模式中,頗具普遍意義的「啟蒙」情節引進了《護花鈴》之中;所以,「諸神島」、「群魔殿」的神話式對立,及其最終的結局,反而成為次要。   即引入了「啟蒙」的概念,則南宮平居然與上一輩武林美人梅吟雪相戀,歷經波折,九死未悔,便成為不難理解的情節。因為,唯有通過了感情或愛情領域的考驗,南宮平才能成長為

一個真正堅強的男人;而梅吟雪最終為了成全南宮平維護武林正義的聲譽,悄然離他而去,委身下嫁「群魔島」的少島主,使得「群魔島」轉而力助南宮平,便成為南宮平的「啟蒙」所必須付出的代價。至於南宮世家所珍藏的「護花鈴」,照古龍的說法,本是三對可以產生「共振」的金鈴,由相戀的情侶們各執一對,一人遇險,只消搖動金鈴,另一人立可往援,這當然是一種浪漫的想像;最終,梅吟雪黯然遠行,「護花鈴」並不能助使南宮平找到她,安慰她,則隱隱反映了「啟蒙」與「浪漫」之間的永恆矛盾。   至於《彩環曲》,規模上雖只是中篇的格局,內容之豐富卻儼然超過了長篇武俠的承載。古龍曾一再表示《彩環曲》是他早期作品中最重要的「明珠」,因為日

後許多情節發展於此,良有以也。   《彩環曲》的行文之優美、落筆之精確、佈局之奇詭、節奏之明快,以及劇情轉折之搖曳生姿,在在顯示古龍在創作生涯中已瀕臨突破自我、更上層樓的契機。在本書中,他首次將以罌粟花提煉的「花粉」作為控制他人意志的有效工具一事,引入到武俠小說的主要情節之中,使得「意志」這個因素成為武俠小說的關鍵要素。事實上,本書中所抒寫的「石觀音」以罌粟花粉控制烏衣神魔的情節,正是日後古龍在「楚留香傳奇系列」中進一步發展相關故事的張本,連「石觀音」這個名稱,在後來的故事中也予以援用;足見古龍對《彩環曲》中創構的若干情節設計與人物典型,是相當滿意的。   不但如此,在《彩環曲》中,古龍也首次

將「真正的劍客,必是以生命忠於劍、也癡於劍」這個理念,以具體的人物形象與情節推演,作了栩栩如生的表述。《彩環曲》中衣白如雪、一塵不染的白衣人,既是古龍中期作品《浣花洗劍錄》所凸顯的東瀛白衣人的前身,也是「陸小鳳傳奇系列」所刻畫的一代劍神西門吹雪的雛型。而《彩環曲》中,柳鶴亭與白衣人的一戰,將天候、地形、氣氛、心情、膽色,全都融入到一瞬間生死對搏的「極限情境」,也為古龍日後揚棄具體武功招術,著意營造決鬥氣氛的敘事技巧,作了動人心弦的展示。就這個意義而言,《彩環曲》其實是古龍擺脫傳統武俠敘事模式,銳意走向自闢新境之途的轉折點。   為了突破傳統武俠小說的刻板敘事模式,古龍在《彩環曲》中,還藉由對武

林秘笈「天武神經」爭奪與搏鬥過程描述,而提供了一個強烈反諷的觀點。古龍如此寫道:在傳說中,每隔若干年,江湖上便總有一本「真經」、「神經」之類的武學秘笈出現,而江湖之人一定將之說得活龍活現,以為誰要是得到了那本「真經」、「神經」,便可以練成天下無敵的武功。   而在《彩環曲》中,為了爭奪「天武神經」而殞命的武林高手不計其數,但在武當掌門將它刻印了三十六部隨緣贈送之後,武林人士終於發覺,原來「天武神經」有其致命的缺點,往往使得習練之人在緊要關頭走火入魔,失去對外來侵襲的抵抗能力,這種對武學秘笈的反諷式描述,甚至已超出了金庸在《笑傲江湖》中對「葵花寶典」的傳奇式揶揄;當然,更超脫了金庸對「九陰真經」

、「九陽真經」之神奇功能的執著;而這時的古龍在武俠文壇雖已嶄露頭角,卻年甫二十三歲,正是旭日初升的時節。   清新的古龍式武俠   綜看古龍的〈早期名作系列〉,主要特色是結合了浪漫的文學想像與古典的文學素養,而藉由對傳統武俠敘事模式的消化、吸納、突破、轉型與揚棄,而逐漸建立令人耳目一新的優美風格。起初,由於受到王度廬作品中那種沁人心脾的悲劇俠情、悲劇美感的影響,古龍的作品也隱隱沾染著耽美的悲情色彩;又由於受到金庸作品中某些結構佈局經營、人物性格發展、情節遞嬗轉折的影響,古龍的早期作品力求在浪漫的抒情與嚴密的結構之間,尋求平衡。   但無論如何,即使在早期作品中,古龍對於傳統武俠敘事模式的所預設

計的正邪、善惡、是非、黑白較易判然區分的那個武俠世界,即已在行文落筆之間,有意無意地予以揚棄;而展現出自創一個「古龍式武俠世界」的企圖心與創作力。   近來重新受到舉世矚目的現代德國文藝批評界英才班雅明(W.Benjamin)在其《天鵝之歌──歷史哲學論綱》中,曾引述「起源就是目標」的格言,論述許多文學作家的思想發展。對於古龍而言,這句格言實有歷久彌新的意義,因為,古龍畢生創作的起源與目標,均在於以清新脫俗的文學表述,寫出石破天驚的武俠作品! 世間萬物,最是離奇,富人偏多貪鄙,智者亦多癡脾,剛者易折,溺者善泳,紅顏每多薄命,英雄必定多情,多病者必定多癒,不病者一病卻極難起,內功修為精

深之人,若是病了,病勢更不會輕,這便是造化的弄人。曉色淒迷中,一輛烏篷大車,出長安、過終南,直奔洵陽。那奇裝異服,無鬚無髮的怪老人,雙手仍然緊緊抱著那口麻袋,瞑目斜靠在車座前。車廂中不時傳出痛苦的呻吟,與憂愁的嘆息,禿頂老人卻回手一敲車篷,大聲道:「大姑娘,你身上可曾帶得有銀子麼?」車廂中久久方自發出一個憤怒的聲音:「有!」禿頂老人正色道:「無論走到哪裡,銀錢總是少不得的。」他放心地微笑一下,又自瞑目養起神來,車到洵陽,已是萬家燈火,他霍然張開眼睛,又自回手一敲車篷,道:「大姑娘,你身上帶的銀子多不多?」車廂內冷冷應了一聲:「不少。」禿頂老人側目瞧了趕車的一眼,大聲道:「找一家最大的客棧,最好

連飯舖的。」洵陽夜市,甚是繁榮,禿頂老人神色自若地穿過滿街好奇地訕笑,神色自若地指揮車伕與店伙將重病的南宮平抬入客棧,葉曼青垂首走下馬車,禿頂老人道:「大姑娘,拿五兩銀子來開發車錢。」趕車的心頭大喜,口中千恩萬謝,只見禿頂老人接過銀子,拿在手裡拈了一拈,喃喃道:「五兩,五兩……」趕車的躬身道謝,禿頂老人道:「拿去。」手掌一伸,卻又縮了回來,道:「先找三兩三錢二分來。」趕車的怔了一怔,無可奈何地找回銀子,心中暗暗大罵而去。禿頂老人得意洋洋地走入客棧,將找下的銀子隨手交給了店伙,道:「去辦一桌十兩銀子一桌的翅筵,但要一齊擺上來。」店伙心頭大喜,心想:「這客人穿著雖破,但賞錢卻給得真多。」千恩萬謝,

諾諾連聲而去。禿頂老人走入跨院,懷抱麻袋,端坐廳上。店伙送茶遞水,片刻便擺好酒筵,陪笑道:「老爺子要喝什麼酒?」禿頂老人面色一沉,正色道:「喝酒最易誤事,若是喝醉,更隨時都會損失銀錢,你年紀輕輕,當知金錢來之不易。」店伙呆了一呆,連聲稱是。禿頂老人又道:「方才我給你的銀子呢?」店伙連忙陪笑道:「還在身上。」禿頂老人道:「去替我全部換成青銅制錢,趕快送來。」店伙怔了一怔,幾乎釘在地上,良久良久,方自暗暗大罵而去。禿頂老人望著面前的酒菜,神采飛揚,摩拳擦掌,口中大聲道:「大姑娘,你若要照顧病人,我就一人吃了。」廳側的房中冷冷應了一聲,禿頂老人喃喃道:「我若不知道『南宮世家』真的比我有錢,你便是千嬌

百媚,我也不會與你走在一路。」將麻袋放在膝上,舉起筷子,大吃大喝起來。他吃喝竟是十分精到,直將這一桌酒菜上的精采之物全部吃得乾乾淨淨,店伙無精打采地找回銅錢,他仔仔細細數了一遍,用食、中、拇指拈起三枚,沉吟半晌,中指一鬆,又落下了兩枚,將一枚銅錢放在桌上,忍痛道:「賞給你。」店伙目定口呆,終於冷冷道:「還是留給你老自用吧。」禿頂老人眉開眼笑,道:「好好,我自用了,自用了。」收回銅錢,捧起麻袋,走到另一間房,緊緊地關起房門。

日月明功靈修團體刑事犯罪之個案研究

為了解決諾諾連聲的問題,作者王俸鋼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2013年發生在台灣的「日月明功」靈修團體過失致死案為主軸,由於該案件在社會上引起廣泛注意,並認定為台灣第一起「邪教殺人」事件,故以此為基礎探討該特殊信仰團體中,涉案的領導人與相關成員的團體動力形成與造成過失致死案件的可能原因,並藉此尋求可能的犯罪防制策略。研究資料來源係以本案於法庭公開審理的資料,包括當事人於法庭中的證詞、精神鑑定中的訪談資料,做為質性分析之主要文本,輔以一、二審公開判決中其他成員的證詞與一、二審法庭判決的相關證詞附錄,和新聞受訪者中重要關係人之言論以及相關研究所採取到的訪談內容,採用主題分析法進行研究。因應主題方析過程中逐漸澄清的團體成員心理動力主軸,研究者同時回

顧了可能相關的心理動力理論,包括台灣現行新興宗教的樣態的相關研究、從依附理論檢視宗教結構的內在關係、從眾效應、史丹佛監獄實驗與確認偏誤等心理現象和高付出需求機構等對團體成員的影響,最後以瑞士起司理論檢視導致最終殺人事件發生前的各種可能系統缺口。在經過研究團隊透過主題分析法的經驗分析與再建構之後,本研究得到三個主要成果,包括「團體之成員屬性與形成」、「成員特質及互動型態」、「犯罪行為之分析探討」等三個向度的結論。在團體形成的動機部份,包括領導人與涉案被起訴的成員們,都有直接或間接的心身問題的求助動機,而多數成員則都有親職教養方面的需求與焦慮,此二者是團體成員投入的主要動機。並且在透過團體領導人自

創的的復健式運動與團體心理治療的處遇模式後,這些需求都得到了明顯滿足,並因而贏得了成員信賴,逐漸形成了高付出需求機構。而由於領導人及涉案成員皆有某種程度的焦慮依附,使得團體的領導型態轉向領導人的自我而專斷、成員則因為確認偏誤與從眾效應,並使成員們接受並固化了威權式的管理模式,且出現了團體專有的儀式化行為,包括嚴格的團體參與規範、團體獨有的起居生活場所、領導人施予的體罰、形同逼供般的自白認錯儀式等。這樣的團體形式,在不幸遭遇青春期成員開始出現對團體規則的違反時產生了偏差。成員們對於青少年叛逆的焦慮以及對毒品犯罪及相關戒治反應的錯誤投射與想像,在團體固有的儀式化行為下,由於確認偏誤、從眾效應、路西

法效應(監獄實驗)等的綜合影響,所有成員集體以體罰及強迫自白的方式試圖「矯正」違規的成員,但其程度嚴重失控,造成了被害人必需不斷的加碼製造出並不存在的犯罪謊言,以滿足成員確認偏誤的需求,但又因為謊言必然的不完美而被質疑,滾雪球式的惡性循環,產生了對被害人的嚴重身體傷害,最後又因為缺乏足夠的戒癮知識,延誤了挽救錯誤的時機,導致被害人死亡。依據以上的結果,本研究建議宜重視當代社會對心身健康及親職教養焦慮的需求,宜投入足夠的資源來加強親職教養的成人教育與身心保健的多元治療模式,讓多數人得以有正確的管道接受相關協助,避免此類需求成為特殊信仰團體擴大團體規模的手段,另亦宜輔以足夠的毒品防制教育,以避免類

似的事件再度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