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原哪裡有書局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國立清華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劉柳書琴所指導 呂政冠的 二十世紀初期台灣口述傳統的現代性轉轍:以傳說與印刷媒體的關係為中心 (2021),提出豐原哪裡有書局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口頭傳統、口頭檔案、民間文學、文類、傳說、現代性、楊乃武、嘉慶君遊台灣、廖添丁。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非營利組織經營管理碩士學位學程在職專班 吳書昀所指導 黃純滿的 以復原力觀點探討青少年子女照顧精神疾病父母之回溯性經驗研究 (2019),提出因為有 精神疾患、青少年照顧者、復原力、保護因子的重點而找出了 豐原哪裡有書局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豐原哪裡有書局,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二十世紀初期台灣口述傳統的現代性轉轍:以傳說與印刷媒體的關係為中心

為了解決豐原哪裡有書局的問題,作者呂政冠 這樣論述:

論文摘要口述傳統曾經是民間社會傳遞訊息、交流經驗最重要的媒介;但是當口述傳統遇到名之為現代性的文化場域時,為了適應受眾結構的改變,產生了一定程度的調整。二十世紀初期是印刷媒體報紙頻繁地介入口頭傳播軌轍的時期,其中又以傳說文類最為明顯。因此本文將以傳說和印刷媒體的關係,進行其媒介轉轍的現象描述,並從中思索口述傳統的現代性意義。本文選擇了三個傳說案例,來說明三種口述傳統的現代性意義。第一則是「楊乃武」,約莫是在1920年前後以商業戲劇的形式傳播至台。這則渡海而來的傳說為我們展示現代語境底下,口述傳統亦會透過商業與人口移動,得以加速傳播,並擴大傳播範圍。「楊乃武」在傳說形成到傳播至台的過程中,經歷

多重轉轍的過程,在傳統冤案的基礎上,加入了現代司法的感性敘事,並使其在無傳說物依附的情況下,得以在台持續流傳。多重轉轍是現代口頭敘事的必然情況,但是本文舉出「嘉慶君遊台灣」為例,透過該則傳說形成的歷史記憶與地方起源說詞,藉此說明口述傳統在遭遇文字媒體時,並非全然的失守。一個仍保有活潑的傳講潛勢的傳說,證明了口述傳統在現代語境下仍然保有其生命力。最後,本文以「義賊廖添丁」的傳說生命史為例,指出亦有由文字流向口傳的「反向轉轍」的狀況。而這種反向轉轍的發生,必須同時建立在傳統框架的穩定敘事,與民間反應現代想像(或殖民想像)下的情境關係。因此本文認為「廖添丁」應該算是台灣第一個大型的當代傳說。最後本文

則以「口頭檔案」與「文字媒介」的觀察,去思考文字/口頭之間的相同與差異,並指出文字的侷限性,及其反應講述語境的可能性。

以復原力觀點探討青少年子女照顧精神疾病父母之回溯性經驗研究

為了解決豐原哪裡有書局的問題,作者黃純滿 這樣論述:

青少年成為家庭照顧者,兼具雙重身份,他們既是照顧者更是還需要被照顧的青少年,此兩者的角色往往是相互衝突的,照顧罹患精神疾病的父/母,對青少年階段的子女而言,面對特殊的發展任務,無論是生理、心理、社交圈、生活經驗、污名烙印、父/母醫療,皆承受極大的困境與挑戰。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敍事分析方法,邀請四位研究參與者,回溯敍說其生命故事,以復原力的觀點,探討精神疾患的子女,在青少年特殊發展時期所承擔的照顧任務、面臨的困境,並照顧過程中出現的保護因子及風險因子,以及整體經驗到的復原力。本研究依據四位研究參與者敍事,歸納得知精神患者的子女,正值兒童及青少年時期成為照顧者所面臨的照顧任務及復原力作用歷程簡述如

下:一、精神疾患者的青少年子女需承擔多樣的照顧任務有,個人化照顧、心理支持、家戶管理、家務處理、照顧繼親手足及協助家中經濟等。二、青少年子女生命因照顧精神疾患的父/母而產生的特殊主題為:出現親職化現象、愧疚感、高自尊及自尊人格、暴力威脅、目睹暴力等。三、照顧精神疾患父/母親所面臨的三種逆境類型,分別為:重大創傷經驗、個體長期身心行為困擾以及環境長期壓迫導致的困境。四、青少年期承擔照顧罹患精神疾病的父/母親,依研究參與者的敍事整理出造成不利發展的風險因子,本研究將其概念化為「個人風險因子」、「家庭風險因子」、「環境風險因子」,共十二項。五、綜整本研究參與者於照顧逆境中促進他們展現復原力的保護因子

,個人內在保護因子有個人正向特質、正向信念、自我規劃、自我調節;外在保護因子有家族中的宗教信仰、家人及長輩的關懷支持、社區鄰里及學校師長和同儕的包容接納與支持、正向的正式、非式支持網絡等。本研究期待因呈現青少年子女照顧罹患精神疾病父母的真實樣貌,瞭解處於青少年時期的照顧者若能經驗越多個人性及環境性多重的保護因子,則越有助其發展復原力。而適時地在青少年照顧者的支持網絡中提供補償模式的保護因子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