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原獨立書店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豐原獨立書店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古市憲壽寫的 拿得起放不下的有趣日本史: 想從哪一章讀起都可以,只說故事不講術語,六種角度解構日本大歷史。 和鈴木露莉佳的 14歲,明日的課表(史上最年輕文學獎得主)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大是文化 和悅知文化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美術學系 廖仁義所指導 林翰君的 陳德旺與李德的繪畫思想的關係之研究 (2021),提出豐原獨立書店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抽象藝術、台灣抽象繪畫、陳德旺、李德。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臺灣史研究所 許佩賢所指導 小池 拓人的 日本帝國體制下的臺灣豬隻 (2020),提出因為有 日治時期、屠宰場、地方稅、屠宰稅、家畜市場、統制配給的重點而找出了 豐原獨立書店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豐原獨立書店,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拿得起放不下的有趣日本史: 想從哪一章讀起都可以,只說故事不講術語,六種角度解構日本大歷史。

為了解決豐原獨立書店的問題,作者古市憲壽 這樣論述:

「本書像《人類大歷史》的日本版,不用死背也不用強記!」 ——本書作者、日本知名歷史學家古市憲壽   ◎上古世紀,天皇如何取得政權?跟人民收「保佑平安」的保護費。   ◎男人當家女人顧家,起源怎麼來的?其實古早的日本不是這樣男尊女卑。   ◎從《源氏物語》到《海賊王》,可以透視出,日本人為什麼這麼愛讀物語。         本書作者古市憲壽,是慶應義塾大學研究員,   他將日本史劃分成三個時代:古代、中世,近代,   並用六個不同角度重新解讀,   想從哪一章讀起都可以,不用死背、自然強記,   生活中你能自然而然的引述歷史,能使你發表的觀點讓人十足信服,   這就是一般人不及你的素養。   

      ◎這樣讀,各種大事件成了你能說給別人聽的動人故事:   上古世紀,天皇如何取得政權?靠治鐵技術,以及跟人民收保護費。   中世紀,換各個武家幕府掌權,此時,你姓什麼,決定了人生的一切。   近代的江戶時代,人民有吃有喝還能到處旅行,生活最開心。   直到明治維新,日本的強兵計畫開始展開,擴張的野心越來越強。   這樣讀,日本史,成了一篇篇高潮迭起的故事,不用背,你全部能記住說給別人聽。      ◎從稻米、土地、家族、戰爭等六個不同角度看日本史   .日本被稱為稻穗之國,但稻作技術其實是中國傳入的,直到明治時期才成為主食。   .這個國家有超多神話與物語,是為了鞏固天皇神威?還是人

民為了排解苦悶?   .幕府時代,武家的地是怎麼變成人民的地?第一次從歷史角度看日本的土地政策。   ‧男人當家女人顧家的起源怎麼來的?其實古早的日本不是這樣男尊女卑。        還有,明治維新到底有什麼魅力,讓老一輩的日本人如此喜愛?   日本人真的好戰?戰後的日本人到底學會了什麼?        沒有專有名詞、不強塞術語,不用死背自然強記,不管你是喜歡讀歷史、考試需要,   這本書都能讓你拿得起,放不下。 名人推薦   《一本就懂日本史》、《幕末》等書作者/洪維揚   知識型歷史YouTuber/Cheap   時空偵探、文化工作者/宋彥陞   作者簡介 古市憲壽   19

85年生於東京都。社會學家。慶應義塾大學SFC研究所高級訪問研究員。年輕世代的評論家代表,活躍於媒體。獲日本學術振興會「育志獎」。著書有《絕望國度裡的幸福青年》、《再見,平成君》等。 譯者簡介 賴詩韻   靜宜大學日文系,輔仁大學日文語文學系研究所畢業。曾任豐原高中、靜宜大學日文系兼任講師,從事日文教學及翻譯多年,現為專職譯者。   譯有《避免工作無效圖鑑》、《Amazon故事公關行銷學》、《日日靜好》、《35個影響歷史的關鍵大事》、《51個影響世界經濟的關鍵大事》。   推薦序一 沒有年代、人名等專有名詞的日本史/洪維揚 推薦序二 有趣又真實的日本史/Cheap 推

薦序三 打破「背多分」迷思!以八倍速度學習歷史的有趣嘗試/宋彥陞 前言 讀完這本書,等於溫習了8次日本史   第一部  這樣讀,各種大事件成了你能說給別人聽的動人故事: 1日本版的人類大歷史 2上古天皇如何取得政權?收保護費 3中世紀開始,武家掌權,血統決定一切 4江戶時代,有吃有喝還能到處玩 5明治維新,強兵之國計畫正式展開 6擴張時代,戰敗代價換取經濟高度成長 7日本第一的泡沫狂亂,持續中   第二部 用六個不同角度看日本史 1稻穗之國,早期根本沒有米 2日本的神話與物語 3大雄的土地也歸天皇所有? 4男人當家女人顧家的起源 5古代人所預測的未來 6戰爭,讓國家更強的有利藉口 7讀歷史,我

可以學會什麼?   結語 拿得起放不下的有趣日本史 前言 讀完這本書,等於溫習了8次日本史   日本有很多歷史迷。日本廣播協會(以下簡稱NHK)每年都會播大河劇(按:以日本歷史人物或是一個時代為主題製作的電視連續劇),收視率也幾乎都很不錯。直到現在,小說家司馬遼太郎和小說家池波正太郎的歷史小說也仍然有很多死忠支持者。「喜愛的歷史人物是誰」、「最強武將是誰」,我想很多人都曾熱烈討論過這類話題吧!   不過,即使喜愛坂本龍馬、織田信長,又有多少人熟知日本從原始時代到現代的通史呢?學生時代,又有多少人把歷史教科書從頭到尾都讀透的?我想應該不多吧!去書店,我們可以看到一大堆主打超好懂的日本歷

史書,這說明很多人都對歷史感到棘手啊!   為什麼我們讀日本史會這麼挫折?首先是因為要記的人名和用語太多了。日本高中生為了應付大學考試,會讀參考書《日本史用語集》,當中所需學習的用語竟然多達一萬七百筆。雖說不是全部都得記起來,但是這個數量也太驚人了吧!而且歷史教科書沒有太多引人入勝的內容,尤其是古代史和中世史,講的盡是權力者相關的歷史。   我們試想一下未來的教科書談及平成時代時的樣子:「2009年的眾議院議員總選舉,由民主黨代表鳩山由紀夫組成內閣,但是由於陷入政治獻金案和沖繩普天間基地搬遷問題,導致支持度大幅下滑,後改由民主黨黨員菅直人繼任。」如果像這樣平鋪直敘內閣的移轉過程,大家覺得如

何?如此一來,後世的人應該會誤以為平成個非常無聊的時代吧。   實際上,歷時31年的平成是更為有趣的時代。《海賊王》和《名偵探柯南》都是在這個時代開始連載的,還有因為網路和智慧型手機的爆發性普及,大大改變了平成人的生活方式。   我想讀有趣的日本史!   2016年,有一本叫做《人類大歷史》的書籍銷售奪冠。這本書最大的魅力,就是不用專有名詞描述歷史。而且還用淺顯易懂的故事脈絡,說明人類是透過集體的「虛構想像」發展至今。   讀著這本書的同時,我產生了一些想法。難道我不能也用同樣的方式講述日本史嗎?而且還要盡可能簡單扼要。   總歸一句話:「我想讀有趣的日本史!」不要太多專有名詞,可以

用更客觀、更宏觀的角度掌握日本歷史。我想模擬上帝視角講述這個國家的歷史。不過,我不是日本史的專家,我無法自己挖掘古墳或是發現古文書。「這樣讀日本史不是很好懂又有趣嗎?」我只是想寫出這樣的日本史。   本書內容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是日本全史,這個部分會一口氣寫出日本列島從誕生到消滅的經過。只讀第一部,至少就可以掌握日本史的大致脈絡。第二部的各章分別講述特定主題,內容有稻米、家族和戰爭等,我要以快於第一部的超高速度帶大   家回顧日本史。稻米和家族,這些現代人認為是傳統的事物,從列島史的角度思考,你就會知道它們是多麼新的事物! 讀完這本書,等於反覆溫習了8次日本通史。比起拚命讀完又長又難懂的教

科書,不如快速瀏覽簡單扼要的主題史,反而更能以多元化的角度理解歷史。   我要的是讀完的暢快感。就好像登上高塔的觀景臺,向下俯瞰街景一樣,有些景色一定要保持遠距離才能看得到,我想帶大家體驗掌握日本史全貌的快感。當你可以在腦海中描繪出俯瞰圖,就算要你閱讀比本書難懂無趣數倍的歷史書,應該也會更容易理解了吧!   你想從哪一章開始讀起都無所謂(基於此,我會重複提起重要內容)。有些地方不可避免會用到專有名詞,但全都不必背。閱讀的過程中,可以跳過你覺得麻煩或不感興趣的部分。   愉快閱讀歷史書的祕訣   首先就是要抓住大脈絡。歷史學者或許會生氣我都亂教大家,但就算不是很精確,也請大家先抓住整體架

構。   日本史可以只分成三個時代:古代,由部分權勢者統治零星散居的人民(第一部、二章);進入統治結構瓦解的中世時代(三、四章);列島再度邁向統一的近代(五~七章)。   只要清楚自己在讀的部分,究竟是古代、中世還是近代,歷史馬上就變得容易理解。實際上,無法明確區分為古代、中世或近代的部分也滿多的,不過只要掌握「統一→瓦解→再度統一」的大致脈絡就不至於出錯。接觸本書以外的歷史書,也適用這個原則。   我認為完全沒有必要記住年號,只要能透過年號,掌握歷史進程就可以了:   ●約四萬年前,人類抵達日本列島。   ●700年左右,日本國號誕生,國家的最高領導者稱為天皇。   ●1100年左右

,古代終結,邁入群雄爭霸的混亂中世時代。   ●1603年江戶時代開始,邁入一段穩健的成長期。   ●1868年明治時代以後,國家迅速統一。一般都從這個時期開始稱為近代。   讀完本書後,無論是考試用的教科書、參考書,或是陳列於書店的眾多日本史書籍,應該都可以更容易理解內容。如果這本書可以讓更多人對日本史改觀,我將衷心感到喜悅。 推薦序 沒有年代、人名等專有名詞的日本史   在筆者的求學過程中,不時可見身邊的同學為一大堆年代、人名、事件及各種專有名詞的歷史課所苦,對他們而言,歷史課比數學、理化還要沉悶、枯燥、無聊,甚至痛不欲生(怎麼可能!歷史是很有趣的)。   本書作者也察覺到歷史課

繁多的專有名詞,於是捨棄掉年代、人名、事件等眾多名詞(不過實際上還是有略微提到年代),因此在這本書裡讀者看不到攝政、關白、令制國、令外官、院政、征夷大將軍、管領、戰國大名、國人眾、大老、老中這些讓學生感到不怎麼友善的詞彙,而讀者熟悉的日本歷史人物在本書也幾乎不會出現。   代之以古代:由部分權勢者統治零星散居的人民;中世:統治結構瓦解;近代:列島再度邁向統一的概念。作者的這套概念,使本書幾乎沒有出現專有名詞,內容也大為精簡,大約一百四十頁的篇幅,便講完兩千年左右的日本歷史,比起市面上――也包括筆者――一大堆以簡單易讀、一本就懂、週末讀懂、輕輕鬆鬆為名的日本史還要簡要,捨棄眾多專有名詞是本書的

第一個特點。   其次,包括眾多簡單易讀、一本就懂、週末讀懂、輕輕鬆鬆為名的日本史在內,通史多半只記載到一個時代的結束(通常是二戰結束或昭和進入平成),若是外國學者的話,則會寫到執筆的當年或前一年,甚少會寫到未來,即便有,通常也只限於探討日本未來發展的趨勢或走向。本書不僅談到日本未來的發展,還深入到日本未來數年到二十年左右會面臨的問題,以及日本的終結(這部分只是預測),其篇幅之多是筆者未曾見過,幾乎是同類書籍之冠,這是本書的第二個特點。   本書另一可觀之處在於從繩紋到現代(或延伸到未來)的通史部分,竟只占一半的篇幅,另一半篇幅則由作者選出七個主題作為專史敘述,此為本書的第三個特點。這七個

主題不乏成為歷史學者筆下的專史或論文,但由並非專攻歷史學的作者來撰寫,他以日常生活、時事或民眾普遍感興趣的角度切入,這七個主題讀來便不再是難以消化的文字。   作者在前言的最後提到:「讀完這本書後,無論是考試用的教科書、參考書,或是陳列於書店的眾多日本史書籍,應該都可以更容易理解內容。」作者並沒有否定其他類型的日本史書籍,反而是將本書,作為閱讀歷史學者撰述的專書的入門書,這點請讀者在閱讀本書前要先有這層認知。   對國內讀者而言,本書作者古市憲壽應該是個陌生的名字,他於1985年生於東京都,畢業於慶應義塾大學環境情報學部,大學就讀期間曾到挪威奧斯陸大學交換學生一年,大學畢業後考進東京大學大

學院總和文化研究科國際社會科學專攻相關社會科學,以28歲之齡成為獨立行政法人日本學術振興會第四回(2013年)育志賞得獎者。獲獎的前一年,他已是野田佳彥內閣的內閣官房國家戰略室國境分科會部分委員,現為內閣府「思角轉向與日本的方案懇談會」會員。   另外,他還嘗試寫作,於2018、2019年分別以《再見,平成君》(平成くん、さようなら)和《百之夜散場》(百の夜は跳ねて)拿下芥川賞候補,包含本書在內,還有近十本著作,在不同領域裡皆有傑出的表現。   《一本就懂日本史》、《幕末》等書作者/洪維揚 有趣又真實的日本史   古市憲壽這本《拿得起放不下的有趣日本史》,是一本很有趣的史學書籍。作者試圖

效仿《人類大歷史》,寫出一本有趣、讓讀者不太有負擔的書,他真的做到了,而且做得很不錯。不專注於權力者的歷史敘述,似乎是近年潮流,畢竟,用更為廣闊的視角來看,歷史其實是很好玩的。有權力、有力量的人在全體人類中終究占少數,平民也有自己的生活樂趣。放棄對大人物的執著,轉而看看更多數的普羅百姓是怎麼生活的,也是一個很不錯的議題。   作者設想了一些問題,並且盡量輕鬆的回答,但這個輕鬆也是有料的,比如日本什麼時候開始?又可能在什麼時候結束?對於中世紀的小政府,與近代國民國家的新體制,作者也都有自己的見解,加上一些主題史:米與農耕、神話、土地、家族、男女、戰爭與和平,都在用不同的角度去看日本史,讓人讀來

頗感興趣,真的是放不下來。在這本書裡,沒有太多的年號,更沒有過於繁雜的專有名詞與大事件,只是用現代人可以快速理解的語彙,比如加盟店、哆啦A夢、JR、7-ELEVEN等,描繪出過去人曾經有過的生活與精彩,我認為非常好看。   本書也解答、突破了一些有關日本的常見迷思:譬如神風其實沒有守護日本,而是日本人跟蒙古人鏖戰,最後導致蒙古人撤退;至於戰國時代,雖然被遊戲描寫得浪漫又帥氣,但實際上是充斥饑荒與暴力的可怕時代;日本人感覺都很愛國,會在發生戰爭時無條件支持日本,但這個想法其實是近代某些人才有的,江戶時代的人就不一定這樣想。而對於日本殖民其他地區的政策,作者也不是很支持,認為「那場戰爭,還好打輸

了」,這些想法讀來,就會覺得作者的想法其實頗為接近年輕人,這本書中的歷史描寫,大概就是年輕人會喜好的角度也說不定。   除了這些之外,書中還說了不少有意思的問題,像是農耕是什麼時候開始的、米何時成為主食、為什麼日本每一寸土地都有主人、家族從什麼時候開始、日本會持續到何時、人類的不安來自科學嗎、未來的戰爭會是如何進行、日本老一輩的人為什麼喜歡明治維新、為什麼現代人還可以讀到《日本書記》、歷史教科書的內容都是真的嗎。如果這些問題或多或少都有激起讀者們心中的疑惑,那這本書真的很值得各為一讀。   知識型歷史YouTuber/Cheap 打破「背多分」迷思!以八倍速度學習歷史的有趣嘗試   對許

多讀者朋友來說,歷史可能是門讓人又愛又恨的「謎之學科」。明明我們透過遊戲、小說、戲劇等載體學到的歷史知識如此有趣,可偏偏國中乃至於高中歷史課卻經常枯燥無味,甚至被部分學子視為單純背誦年代、人名、事件的無用科目,進而質疑學習歷史的必要性。   之所以如此,在於教科書為了簡要介紹國內外歷史,不得不在有限的篇幅中,塞入大量的專有名詞,並且為了強調中立客觀而避免價值判斷。與此同時,國、高中的歷史考試仍以追求標準答案的選擇題為主,導致歷史課程容易偏重記憶瑣碎知識,最終變成不少學生眼中的無趣學科。   事實上,比起一味的填鴨破碎資訊而不求深入理解,歷史學其實更重視以蒐集資料、邏輯推理、流暢表達等能力為

基礎,努力還原歷史真實的完整面貌。   從這個角度出發,日本社會學家古市憲壽寫成的《拿得起放不下的有趣日本史》,堪稱挑戰「歷史背多分」迷思的有趣嘗試。   鑒於廣大學子對於學習歷史得先記住上萬個術語而深感挫折,受到以色列歷史學家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啟發的本書作者,決定寫一本貼近讀者生活經驗、能快速掌握日本歷史脈絡的通俗讀物。   與其他歷史著作相比,《拿得起放不下的有趣日本史》有三大特點值得一提。首先,相較於多數歷史書籍習慣用大量術語進行討論,本書盡可能不使用專有名詞,避免讀者為了搞懂繁瑣細節花費過多心力。   其次,本書分成一部通史和七篇主題史共兩大部分,先讓

讀者迅速綜觀日本從誕生到終結的簡明歷史,再從七種不同角度將知識碎片有系統地拼湊起來,試圖讓讀者用讀一本書的時間,以八倍速度學習歷史。   第三,歷史之所以常被認為與現代脫節,在於前朝的人物和制度大多隨著時代更迭而消失,致使我們難以感同身受。針對這個問題,作者擅長用淺顯易懂的譬喻解釋過去的人事物,並且透過生動逗趣的吐槽,發表自己對於史事的看法,致力幫助讀者跨越當前與歷史的世代隔閡。   長久以來,歷史書籍的撰寫除了受到史料和文物的限制,書寫者希望以何種方式呈現歷史也是至為關鍵的因素。整體而言,本書以打破成規的創新寫法將複雜史實化繁為簡,盡力撰寫一部讀起來「絕對不挫折的日本史」,實則提供一種理

解歷史的嶄新可能性,誠摯推薦給關注日本歷史或是從事教育工作的讀者朋友。 時空偵探、文化工作者/宋彥陞 上古天皇如何取得政權?收保護費 三世紀左右,列島出現寬鬆統治的王權。證據在於發現許多形狀相似的古墳。七世紀,他們把握有最高權力的人稱為天皇,並把國名定為日本。因此,這個列島統合為一的時代被稱為「古代」。 古代史的狂熱者最喜歡爭論,「邪馬台國究竟在何處?」最近甚至出現邪馬台國在別府溫泉的奇妙說法。不過,這個只出現在中國歷史書的「邪馬台國」究竟在何處,老實說根本不重要,因為我們知道當時的列島,已經出現了巨大的政治勢力。 從京都車站搭乘JR約一個半小時的距離,在奈良縣的卷向車站旁邊就存有一個證據

,那就是箸墓古墳,全長278公尺,高30公尺,是一座前方後圓的巨大墳塚,研判興建於三世紀中葉。這種長度超過兩百公尺的巨大墳塚,地球上也只有寥寥數座,比方說秦始皇的陵墓、埃及的古夫法老金字塔,和呂底亞的阿呂亞泰斯陵墓。這些陵墓象徵著強大的王權。 我為了寫這本書,實際走訪了箸墓古墳,現場的實景有如田園畫般鄉下。就現在看來,古墳本身就像一座山而已。不過在建造之初,草木還未掩蓋之前,是一座石造的巨大紀念碑。在周圍沒有高層建築的時代,這座30公尺高的建築物,從遠處看應該也很顯眼! 列島至今雖然也有被稱作王墓的豪華墳塚,不過像箸墓古墳那種級別的巨大陵墓,還真是前所未聞。體積30萬平方公尺,與更之前的權勢者

陵墓相比,一下子就相差了30倍。 同一時代,列島到處再也找不到像箸墓古墳那種規模的巨大建築物了。也就是說,不管邪馬台國到底在哪裡,列島最大的權力確實就存在於大和地區,也就是卷向車站附近。實際上,在發現箸墓古墳的五十年前左右,據說大和地區就挖掘到越來越多中國的鏡子和鐵等出土品。根據發掘調查,證實卷向曾經存在大規模聚落,極盛時期則同樣推測在三世紀中至後半。 因此,許多人認為箸墓古墳就是卑彌呼之墓。沉睡在箸墓裡的究竟是誰?想必他才是當時擁有最高權力的人吧!

陳德旺與李德的繪畫思想的關係之研究

為了解決豐原獨立書店的問題,作者林翰君 這樣論述:

抽象繪畫在台灣現代美術的歷程中,持續發展且獲得了出色的成果,其中,陳德旺和李德的創作,一脈相承,自成一系,著重造形語言的深層價值。藝術脈絡的建構是藝術史的重要一環,因此,本論文的研究動機即來自於想要深入理解從陳德旺到李德的繪畫思想,它不僅有其重要的意義,甚至有其必要性,尤其藝術家與其傳承之間的關係,就如同他在藝術上的創新一樣,有著密切的相關性。從台灣抽象繪畫的發展歷程中,我們可以發現,它涉及了審美觀點的改變、藝術體制的變遷和美術運動的興衰,實際上幾乎關聯到台灣現代美術史的所有面向。因此,本論文以陳德旺與李德的繪畫思想為議題,回溯兩人身處、涉及的西方、台灣抽象繪畫的藝術史脈絡,逐步探討他們的藝

術歷程、創作信念和作品形式等,繼而進一步思索與研究兩者思想上的演變關係。本研究以歷史為架構,以作品為核心,透過藝術史學方法和藝術評論方法,發現陳德旺與李德的繪畫思想有其繼承性、類同性,也有差異性,歸納總結出以下六點:一,同樣堅持藝術本質的創作信念;二,同樣重視藝術傳統的探索視野;三,以各自方式探討自然;四,深入造形與色彩—「面」與「線」的差異觀點;五,在主題上的不同選擇;六,對創作意識的分歧見解。本論文的研究目的,不僅試圖關注過去,也試圖關懷當代,一方面以陳德旺與李德為對象,放入台灣現代美術史的脈絡去審視、省思,重新探索台灣的抽象繪畫,這是一種對美術史的再思考,也是一種對藝術家創作的再梳理。另

一方面,透過追溯台灣現代美術的歷程,了解藝術家如何面對西方的藝術思潮,在時代審美典範的轉變下逐漸成長,將有助於對台灣當代藝術有著更開闊的視野,提供深刻且富前瞻性的參考價值。

14歲,明日的課表(史上最年輕文學獎得主)

為了解決豐原獨立書店的問題,作者鈴木露莉佳 這樣論述:

日本文壇天才少女 史上最年輕文學獎得主!   俵萬智、道尾秀介、乃木坂46高山一實等   日本文壇之重量級前輩大力推薦!   14歲出道作品,突破10萬冊!   《14歲,明日的課表》猶如遙遠的星辰,縱然只是發出幽微的光,   但,它確實存在著,為我們指引著方向。請多指教。--鈴木露莉佳   無論是什麼樣的姿態,   在生命沙漏最後一粒沙   掉落的瞬間為止都還活著。   自己確實活過的   每個人生片段、氣味!   以學校課表為架構,串連出七則百態人間的連貫作品。   包括:仿若私小說的「國語」、   溫柔包容魯蛇大人的「道德課」、   思考生與死人生課題的「體育課」,、

  即便成人,依然懷抱夢想的「放學後」等,   讓人會心一笑,不時又感動落淚。   鮮活描寫現代人的苦惱、歡笑、羈絆、友情與想法。   透過少年們的濾鏡,深刻思考「活著」這件事。   不論是正處於青春期的孩子,抑或已遠離教室的大人,   都能感同身受的全方位群像小說。   無論是誰都需要別人的支持,一步步前進。   雖然與人互動不全是愉快的事,   但相信與別人共有的瞬間,有著對於人生的憧憬與希望。 專文推薦   旅人之森生活旅行案內所 | Joying Chang   作家 | 陳柏煜 感動推薦   作家.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 | 宋怡慧   作家 | 楊隸亞   作家 | 溫如生

學校試讀,熱烈回響!   內湖高中.一年級 | 瑀曦   文華高中.一年級 | S.S   中大壢中.一年級 | 以薰   北大高中.一年級 | Nice Cream   台北商業大學五專部.一年級 | wenting   百齡高中.一年級 | 光羽   林園高中.一年級 | 藝慈   東大附中.一年級 | 昱綺   明道中學.一年級 | 陳   前鎮高中.一年級 | 張慈芸   泰山高中.一年級 | 玟靜   國立臺南女中.一年級 | 安淋   新莊高中.一年級 | 包子   臺南女中.一年級 | 雷依納   豐原高商.一年級 | 珮綺   華江高中.一年級 | 柏叡   新竹女中.一

年級 | 書畫   國立新竹高中.二年級 | 韋傑   國立台南家齊高級中等學校.二年級 | 家靜   復旦高中.三年級 | 亭好 書店人員試讀,好評不斷!   大眾書局.採購部經理 | 何宗慧   這是一本年輕作者的短篇小說集成,書名用了《14歲,明日的課表》,每一篇的主題雖是用課堂名稱,但是內容上超乎作者的實際年齡。看得出來作者要表達的重點是:『雖然是14歲的課表,但卻是未來生活提前寫照。』而每一則短篇都有作者和家人、鄰居、老師、同學等周遭相關人物相處的故事。作者觀察入微,文筆流暢,閱讀起來可感受到滿滿的情感和對未來生活的憧憬。正如故事中出版社編輯片瀨小姐所說:「小說在文學領域中,是最

有可能青出於藍的一塊。」作者正是所謂的青出於藍的天才小說家。   金石堂網路書店.出版情報主編 | 忙果很忙   目光清澈透亮的她,把那些不只是孩子才有的親情、友情、人際煩惱等,用故事的方式輕巧地向人生拋出了提問。讓你會有錯覺以為她不只14歲。   昇恆昌免稅店 | 盧君怡   初拿到試閱本時,內心有點小驚嚇,中學生活對於現在的自己已經是很遙遠的回憶了吧,卻出乎意料的很輕鬆且順暢地看完整本書,很難想像這是中學生的文筆啊!作者用課表作為章節的標題,看似不同主角不同主題的短篇,透過同班同學的出場將故事做了串聯與互動。很喜歡書中對於「活著」意義的表達;道德課中「無論面對多麼絕望、多麼慘的情況,只

要還能呼吸就沒事」,以及體育課中「無論人生是什麼樣的姿態,在生命沙漏最後一粒沙掉落的瞬間為止都還活著」,讓人印象深刻。無論是在人生的哪個階段都要為自己而努力,也許生活有著許多的不如意與挑戰,積極面對才是對自己最大的認同。   紀伊國屋書店.中文採購 | 張瑋   清新不顯青澀的文字,帶出青春年代的煩惱。文章閱讀起來。就像仰望青空般,令人感覺單純又美好。   南港蔦屋圖書擔當 | ZT   其實想成為的不是現在這個自己;逞強是辨識夥伴與否的溫暖標記;沉著是為你預留餘地的體貼舉止;日常是每個堅持過活的選擇瞬間;前行是坦然承擔痛苦的呼吸姿態。原來這是一本沒說透的故事,我們被教導臨摹相同的課表,從

中描繪出自我真實的想望。而活著本身就是一種價值,你會遇到許多截然不同的觀點和趣味的人。   誠品書店 | Elta Au   以中學生作家之眼,觀察自己日常生活而創作的故事,寫出了校園生活中的各種思想和感情。在描寫各角色面對生死和道德困境的過程裡,展現出作者成熟的一面,令人驚歎14歲的作者有如此成熟的思想。同齡的中學生閱讀後會產生共鳴,成年人也會懷念起從前的學生生活。   誠品書店 | Simon See   「只要還能呼吸就沒事」、「只要活著就好了」,但現實生活大概並沒有如此簡單。人活著就必然會伴隨著各種思緒和情感,不作思考沒有感受的人應該不存在。七個故事全以第一人稱為視點,六個十多歲的

中學生和一個年近四十的大男孩,各有自己的問題和煩惱。像閒聊般在書中能閱讀到他們的各樣心聲,孩子面對的問題不見得就比大人少。可是逃避煩惱不見得就能得到幸福,像故事中的少年少女們認真苦惱著、思考著,感覺才更有意義。其實真的只要活著就好了,活著總會遇到好事的。   誠品書店 | Verna Lam   14歲的你,懷抱著怎樣的煩惱?又或是,當時仍然是14歲的你,曾經為了什麼事情而憂愁不已?本作七篇短篇故事,就是關於思考生活種種的師生們,以課表為主脈絡,帶領讀者跟隨每篇主角的微笑與皺眉,一同上完一節節的人生課堂,從中不時憶起自己有過相似的經歷。即使是對自己來說,無法置之不理的問題,有時只是別人眼中不

痛不癢的事情;然而,這般認真地思索的時光,卻不會白費。   誠品書店 | 欣榆   每個人都有過,「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會因別人的鼓勵而持續邁進」的心情。那是對人生有所憧憬,才會義無反顧地去投入的情感。作者很巧妙地寫出這樣的心情,不是因為有夢最美,而是在做夢時保有初衷,所完成的夢想才是最美的。期許讀完此書的我們,都能以這樣子的「心」前進下去,為明日的人生課表努力。   誠品書店 | 書萍   作者透過角色之間的互動、對話,由小而大刻畫出完整且豐富的校園生活,讀起來很輕鬆。而結尾處會讓人為作者的編排感到驚喜,乍看毫無關聯的故事中其實都有著連結。人與人之間的緣分不也是如此,有生有死,有相遇便有離

別,期待你也能從書中或是從人生中找到那絲奇蹟。   誠品書店 | 聖婷   還記得14歲時,在學校的日子是怎麼過的?還記得同學的名字嗎?在書中每個同學在不同的課堂裡,體悟的故事都不盡相同。在「國語課」中習得寫作的技巧;在「家政課」和同學們嘻嘻哈哈烤製餅乾;在「體育課」跑步時認識自己的極限與人生課題。同一班的同學,反映形形色色的青澀故事,讀完不禁回想起自己的學生回憶。 讀者感動推薦!   這是讓我看的時候頻頻點頭,非常有共鳴的一本書!書中描寫的是身為國中生的我,正在走的一條人生路。(15歳・女性)   我讀到「午休」這篇時,想到從前的自己,不由得笑了出來。那段令人懷念、有點苦澀的學生時代

。所以看完這篇時,忍不住哭了。雖然不太明白自己為何而哭,心情卻輕盈不少。我決定以後如果覺得孤獨時,就悄悄讀一讀這篇「午休」。(82歳・女性)   這本書讓我重溫十幾歲青春時代那種纖細的感性,真的好興奮,也從書中描寫的人性溫暖感受到希望與救贖!我想對作者說聲謝謝。(50歳・女性)   我好喜歡書中描寫堅強的女性、有同學愛的男生,還有孩子們不畏困難的一面。不但讓我想起自己的國中歲月,也吟味到一種成為大人的複雜心情。這是一部讓人感動落淚的佳作。(28歳・女性)   自然流暢得描寫人的情感,著實寫到心坎裡。作者的知識涵養令人驚訝,尤其是對於馬拉松這項運動的描寫。(66歳・男性)   這是一本非

常流暢好讀又有趣的作品。優美秀麗的文風、敏銳的觀察力、巧妙的詞彙表現等,著實令人眼睛一亮。明明探討的主題很沈重,卻能以沒負擔又有深度的文風呈現,真的很精采,讓人沈醉直到最後一頁。我已經成了鈴木露莉佳的書迷。(25歳・男性)  

日本帝國體制下的臺灣豬隻

為了解決豐原獨立書店的問題,作者小池 拓人 這樣論述:

本文從日治時期臺灣豬隻宰殺的歷史出發,從財政、屠宰法規、肉品流通、戰時統制四個層面來切入日本帝國體制下的臺灣豬隻,重新思考日本統治臺灣的殖民地特性。1898年後藤新平來臺擔任臺灣總督府民政長官,以臺灣財政獨立為目標,開拓新的稅源,屠宰稅被列為地方稅的稅目之一。臺灣總督府利用臺灣人好吃豬肉習慣,屠宰稅在地方財政上具有一定的意義。總督府主要透過兩個措施來增加屠宰稅收入。首先透過大量設置屠宰場地,並使其公營化,再創設比日本還嚴格的屠宰法制,來監督私下屠宰。除了確保食品安全之外,也使臺灣屠宰稅大幅成長。臺灣總督府將豬隻視為一種稅源,對於豬隻相關傳統民俗採取舊慣溫存,促進臺灣人的養豬活動。隨著縱貫鐵路

的發達,連接起豬隻生產地與消費地,形成新的肉豬運輸系統。1920年代以後,各市都設有「家畜市場」,除了實現豬肉供需平衡之外,也讓家畜仲介商與屠戶進行肉豬交易,避免豬農與消費者虧損的風險。臺灣總督府1930年完成本島養豬改良事業後,豬農的飼養技術也提升,開始利用進口飼料。雖然中日戰爭後,進口飼料受到限制,臺灣島內的養豬業於1940年開始衰退,然而豬隻作為本島屠宰數量最多的家畜,臺灣總督府因此得以透過屠宰場,展開肉豬的收購之外,豬皮也成了民間皮革資源。日本帝國統治下的臺灣,以後藤新平創造的地方稅制度為起點,屠宰場成為肉品流通過程中捕豬的「網子」,日本統治者將臺灣豬隻利用為財政、肉品流通、戰時動員的

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