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子質量數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質子質量數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胡萬炯寫的 萬物理論(五版) 和胡萬炯的 統一場論(五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白象文化 和白象文化所出版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影像與生醫光電研究所 林秀菊、吳宗信所指導 卓承宏的 利用降低非純水中無機物濃度促進質子交換膜再生能力產製高純度氫氣方法之研究 (2021),提出質子質量數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氫能源、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產氫、過濾系統、性能恢復、經濟分析。

而第二篇論文長庚大學 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 趙自強、李宗其所指導 鄭鈞威的 TLD-400熱發光劑量計應用於半導體輻射可靠度測試 (2021),提出因為有 質子、半導體輻射可靠度測試、總游離劑量、單一事件效應、熱發光劑量計的重點而找出了 質子質量數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質子質量數,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萬物理論(五版)

為了解決質子質量數的問題,作者胡萬炯 這樣論述:

  ◎作者將自己英文原書中化學、地科以及生物部分的精華集結出版中文版本,與中文讀者分享科研成果。   ◎本書與其姊妹作「統一場論」榮獲2021/4/17&2021/4/24國立教育廣播電臺「今天不看書」節目好書介紹推介並對作者做專訪,不看書用聽的了解此二書。   ◎以本書向JJ 湯普生、拉塞福、查兌克、門德列夫、瑪莉居禮、洛倫茲、霍金、華萊士等大科學家致敬。   ◎各大專業學者推薦,引起讀者好奇心,開啟另一方認識世間萬物本質觀點的佳作。   ★★本書在2019年榮獲科技部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舉辦科普力閱讀大賽指定書目★★   ★胡萬炯醫師/博士代表作,修訂第

五版,熱燒上市!     本書含有重要化學、地科、生物和數理理論。   化學方面,提出一個以電力以及磁力為本,原子核中子質子交替排一列,中子視為質子與Pi-介子複合體解釋中子磁矩來源,原子核構造為質子-Pi-介子-質子排列解釋核力,中子或質子視為六個有色膠子和兩個中性膠子及一個Pi介子(含一個中性膠子)所構成,可完美獲得質子或中子質量為940MeV/c^2,統整了SU(2)核力和SU(2)弱作用,連結Pi介子和W/Z玻色子,而核外電子兩兩以自旋反向成對,以磁力抵銷靜電力,並以兩種相反方向運行物質波,成為駐波在同一平面繞原子核公轉,為決定性二維原子模型,解決了魔術數字2 8 8 18 18 3

2 32的電子組態問題,用此模型解釋斯特恩-革拉赫實驗。並依此新模型提出新的化學鍵理論。解釋為何雙鍵或三鍵位於同平面,而用電子分散四方滿足氯原子最外軌道駐波原理解釋為何CCl4或CH4是四面體。本書也提出熱膨脹機制、酸鹼機制、以及磁性、極性等元素特性等問題。作者用新普郎克空間的數量來定義熵,單位空間數量越多則亂度越大,並定義催化反應活化能也與此新定義的熵相關,並解釋熱力學第二及第三定律的成因。   地科方面,提出了依照新原子論與愛因斯坦-迪哈斯效應因角動量守恆影響電子自轉公轉使地磁產生以及地磁倒轉的原因,依光為重力波理論提出地震為地球內部急遽釋放出來的電磁輻射,以及用電荷相對論解釋龍捲風用旋

力解釋颱風的成因並解釋風眼的機制。   生物方面,用蛋白質世界理論及蛋白二級結構alpha-helix與beta-sheet的拉氏圖解釋同手性的起源,重新用表觀遺傳學討論拉馬克廢退說,用米蘭科維奇週期解釋地球生物滅絕的原因,解釋寒武紀大爆發的成因,用轉位子幫忙解釋生物在環境下的演化,意識、潛意識及潛意識與神經解剖學的關聯,糖脂質以及蛋白質密碼,還有用社會生物學解釋如同類不相殘解釋社會化生物德行源起,是不容錯過的好書。 推薦人   我們知道諾特定理有三個面向:位置與動量的對稱而為動量守恆原理、時間與能量的對稱而為能量守恆原理、以及角度於角動量的對稱而為角動量守恆。愛因斯坦只探討了前二者而忽

略角度,因此本書提出在近乎光速下角度的相對論變化,並據此推導出相對角速度加成公式,是十分的創見。--國立中山大學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教授/朱訓鵬   胡萬炯博士異於一般人之豐富學經歷,除了本身所具備優異能力外,最主要原因應在於他對各種事物所持有的廣泛好奇心與興趣,以及一直以來在基礎理論知識上堅持與追求的執著。--國立高雄大學化學工程及材料工程學系教授/呂正傑   本書作者胡萬炯博士以他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受過嚴謹生物醫學邏輯思考做出發點,對地球數次發生的大規模生物滅絕事件提出他的解釋觀點。……經過邏輯推演思辯,作者認為米蘭科維奇循環的地球氣候變熱或變冷伴隨海平面上升下降是地球生物滅絕的主要原因

,這個理論相當精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沈林琥   提出新原子論用以取代量子力學,並提出相應的新化學鍵理論。同時書中提出的新地震理論,相信對於地震預測會有所助益。而在生物方面本書則是對達爾文的演化論做了相當重要的補充。--前中央研究院 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員、醣基生醫總經理/吳宗益   胡博士利用公餘時間,日積月累的研究各種科學理論完成這本著作萬物理論第五版,很高興他能完成此書。--台北醫學大學、醫學工程學院院長暨教授/康峻宏   胡博士提出一個對決定性原子模型的新觀點,既能解釋原來量子力學的原理原則如角動量量子化以及包立不相容定理,又能避免量子力學在物理化學的詮釋問題。

--國立中興大學化學系副教授/韓政良   他也綜合了蛋白質氨基末端的賴氨酸殘基甲基化、乙酰化、SUMO化和泛素化等機制的互相競爭而影響蛋白質最後的功能與歸宿,這都是有見地的觀點。同時也用萬物理論解釋了大地現象的改變,與物種的起源。--前國家衛生研究院助研究員、現任藥騰有限公司執行長/柯屹又

質子質量數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先備知識:
1.同位素的概念。

影片重點:
1.因為有同位素,所以在週期表上的原子量為「平均原子量」。
2.平均原子量為每一種同位素的原子量去乘以其所佔比例,再全部加總,是一種「加權平均的概念」。
3.質量數不等於原子量。質量數一定是整數,因為它是質子數加中子數;但原子量是與碳-12比較的結果,很有可能帶有小數。不過一般來說,質量數與原子量的大小會很接近。
4.如果題目真的沒有給同位素的「原子量」,則暫且可以把質量數當作原子量來計算。例如溴-79的原子量就直接當作是79。

更多教學影片在均一教育平台 http://www.junyiacademy.org/

利用降低非純水中無機物濃度促進質子交換膜再生能力產製高純度氫氣方法之研究

為了解決質子質量數的問題,作者卓承宏 這樣論述:

隨著石化燃料大量的被使用,在可預見的未來終將枯竭,然而,對能源的需求量卻越來越高,因此替代能源越發的備受重視;其中「氫能」有著潔淨度高、使用效率好、具有儲備能源性質及應用範圍廣等等的優點,使其成為了能源發展的重點之一。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 PEMFC)不須透過純化設備就能夠生產出非常高純度的氫氣,並且對環境十分友善。對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而言,純淨水(DI water)是最為理想的水源,使用非純淨水產氫,水中的雜質將會使質子交換膜迅速的毒化,導致產氫效率下降,使生產高純度氫氣成本上升,然而生產純淨水的設備非常昂貴,不利於普及

於一般民眾的使用。本研究的目的是利用大自然中可再生的水資源及一般的自來水取代純淨水,作為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生產高純度氫氣之原料,搭配本研究提出的簡易過濾系統及性能恢復系統,取得可行的結果,達到降低每單位質量高純度氫氣生產的成本,使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產高濃度氫氣更容易推廣。本研究使用純淨水、自來水及新竹頭前溪上游河水進行產氫並進行效能比較。利用過濾系統包含:5μm PP濾心、活性碳與RO逆滲透膜對非純淨水進行過濾,將過濾前後的水源及純淨水進行產氫實驗,實驗時間為100小時;並在產氫結束後進行性能恢復實驗,實驗時間為10小時;確認了可行性之後,使用純淨水、過濾後自來水以及過濾後上游河水進行總共三輪

的產氫與性能恢復實驗,最終進行成本分析。結果顯示第一輪產氫實驗中純淨水產氫量最終為27.13 ml/min、無過濾自來水為15.41 ml/min、無過濾上游河水為10.03 ml/min、過濾後自來水為19.24ml/min、過濾後上游河水為 18.54 ml/min。過濾後水源在產氫效率取得了大幅度的提升。在產氫實驗後,將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通入純淨水進行性能回復測試,純淨水產氫量最終為26.79 ml/min、過濾後自來水產氫效率可回復至25.73ml/min、過濾後上游河水為22.58 ml/min。在經過三輪的產氫與性能恢復後,純淨水產氫量最終為22.78 ml/min、過濾後自來水為

20.75ml/min、過濾後上游河水為 17.25 ml/min。在經濟分析上,相同產氫量(600 kg/year)的情況下,使用DI water的方式5年的成本將是本研究提出方法1.8倍。

統一場論(五版)

為了解決質子質量數的問題,作者胡萬炯 這樣論述: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博士透過嚴謹的數理推導,深入淺出探討二十一世紀物理學的兩朵烏雲──暗物質與暗能量   ◎作者以其雙博士學識及任職無數物理、化學及數學相關機構專業,做出嚴謹數理推導。   ◎這次的新改版主要點是將正反物質的完全對稱觀念做進一步闡明,另外對楊密場論存在性及質量間隙問題與納維史托克方程存在及光滑性問題都做了更詳細探討。   ◎本書與其姊妹作「萬物理論」榮獲2021/4/17&2021/4/24國立教育廣播電臺「今天不看書」節目好書介紹推介並對作者做專訪,不看書用聽的了解此二書。   ◎各大專業學者推薦,引起讀者好奇心,開啟另一方認識世間萬物本質觀點的佳作。   

★★本書在2015年榮獲教育部評選為高中資優補充教材★★   作者為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博士,經年累月不斷地鑽研各種物理學理論,透過嚴謹的數理推導,終於解決了二十一世紀物理學的兩朵烏雲──暗物質與暗能量。   作者提出「光壓就是暗能量」的觀點,以電荷相對論解釋螺旋星系如銀河之形成並依此與盎魯霍金效應辯證暗物質不存在,並用強光交互作用解決標準模型之缺憾,解釋了宇宙的開始和結束;同時說明了光是電磁波也是重力波,證明愛因斯坦重力波與筆者的重旋力波等效,真正徹底解決了二十世紀的烏雲─以太問題,並對另一個二十世紀的烏雲─量子問題,提出時間與空間量子化,賦予時空嶄新的定義。   整合廣義相對論、電荷相對

論和光壓張量的4x4二階張量之宇宙場方程式,完全融入狹義及廣義相對論精神,在4x4四維時空矩陣中詳細論證重力場、電場、磁場、以及光壓對時間及空間的相對論效應。而在統一重力場A、電場E、磁場B、旋力場S、以及熱場H的統一場方程式中,用相對論作出場源在運動情況下的校正,方程式為BxExAxS=r*Pi*H*c^2 (r為洛倫茲因子而Pi為圓周率及c為光速)。本書並用撓率統一強力、弱力、及電磁力三種作用力,最後再與曲率的重力場完成用幾何方式統一場論。第五版並對粒子物理學及強交互作用提出嶄新推導。並以理論推導宇宙誕生和命運、統一場論一書極富研究參考價值,值得熱愛物理的讀者一探究竟。

TLD-400熱發光劑量計應用於半導體輻射可靠度測試

為了解決質子質量數的問題,作者鄭鈞威 這樣論述:

自從林口長庚的質子治療機開始運作之後,國內半導體輻射可靠度測試便可以開始在國內進行,大大的減少了測試的成本。其中半導體輻射可靠度測試又包含總游離劑量 TID 及單一事件效應 SEE 的測試。TID 效應屬於劑量累積所導致的效應,SEE 效應屬於單一粒子都有可能引發的機率性效應。在測試 TID 效應時除了需要清楚地得知半導體內的劑量沉積,也必須要考慮到射束品質及劑量率的影響,而測試 SEE 效應時,輻射通量的資訊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本研究欲找到一個參考劑量計,可以在做輻射可靠測試時監測劑量。TLD-400 的材質為氟化鈣,有效原子序 16.9,與矽的原子序(14)接近,可被視為矽等效材質,與半導

體材質接近,它同時也具有熱發光劑量計的優點,且靈敏度高,劑量線性範圍大,此外,目前已經有一篇由美國材料和試驗協會(American Society for Testing and Materials, ASTM)出版的報告可供參考。然而上述報告只針對鈷 60 光子射束進行校正,缺乏電子及質子。因此本研究會建立一套 TLD-400 的劑量計讀系統,其中會包含光子、電子及質子,並且建立一個可以量測矽及二氧化矽吸收劑量的數學模型,最後探討此熱發光劑量計之特性,並且將它應用到半導體輻射可靠度測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