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木剛憲原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赤木剛憲原型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十年砍柴寫的 晚清一百年(上、下):衰頹之間可見的世情與人情。那些支撐帝國的人,與畫上句點的人。 和KangSang-jung的 大日本.滿洲帝國的遺產:強人政治與統制經濟如何影響近代日韓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灌籃高手NBA人物配對, 只有流川可以對應上喬丹! - 幫趣也說明:C:「大黑柱」赤木剛憲-「鐵塔」派屈克尤因無冕之王一樣受人尊敬 ... 稱號想不出,深津的原型其實是喬杜馬斯,個人改版).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好優文化 和八旗文化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羅肇錦、陳廖安所指導 李長興的 漢藏語同源問題 (2021),提出赤木剛憲原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漢藏語、同源詞、借詞、歷史比較法。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陳義芝所指導 江怡瑄的 臺灣現代詩中的後神話書寫 (2021),提出因為有 後神話、現代詩、巫、陳育虹、新古典的重點而找出了 赤木剛憲原型的解答。

最後網站灌籃高手漫畫櫻木花道的原型是羅德曼(Dennis Rodman)?則補充:井上雄彥熱愛籃球,高中就加入了在當時仍算冷門的籃球社並擔任主將。櫻木花道、流川楓、赤木剛憲、三井壽、宮城良田或許並沒有參考NBA球員的原型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赤木剛憲原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晚清一百年(上、下):衰頹之間可見的世情與人情。那些支撐帝國的人,與畫上句點的人。

為了解決赤木剛憲原型的問題,作者十年砍柴 這樣論述:

當中國走向世界★帝國便只能衰頹 「忠心」與「愛國」,於是鋪成帝國邁向終焉的道路。 想要救國, 卻逼死將領、敵視現代化; 說是愛國, 卻將舉國上下都變成仇敵。 經世之才, 在這個時代只好成為帝國的恥辱; 愈是清醒, 愈是落得一個身敗名裂的下場。   ◎為什麼當中國從閉鎖走向開放,帝國就會滅亡?   晚清,過去的教科書都當作是一段屈辱史。但沒有人比當時的知識階級、精英更清楚,當時的中國,正在走向世界。   不以鴉片戰爭為起始──而是鴉片戰爭以前,走向衰頹的清帝國,便已經在面臨內亂外患的情況下,被迫繼續走向世界。所以雖然出現像是端王載漪、像是剛毅、像是趙舒翹這樣的人,明知義和團不可用,卻

還是期待透過這股「民氣」抵抗政治變革、抵抗開放的腳步;但也出現像是李鴻章、像是張之洞、像是黃遵憲、像是郭嵩燾這樣的人,希望能夠協助中國,與世界接軌。   但當中國走向世界,就是帝國滅亡的開始。不管是列強希望打開門戶,或是政治上開放派與保守派的政爭,或是我們熟悉的變法、自強運動、互保,都讓「清」這個帝國逐漸衰弱,維繫近三百年的帝國,於是走向滅亡。   ◎課本上提過的那些人、課本上不曾聽過的那些事   你或許聽過曾國藩或李鴻章,但你未必知道──當時這些最頂尖的官僚精英,正在面對什麼樣的挑戰。   本書作者十年砍柴點出:若以曾國藩、李鴻章二人為例,他們接受的是最傳統的儒家教育,卻必須面對「數千

年未有之大變局」。孔、孟不曾教導過的海外諸國、船堅炮利,甚至各種政治與經濟上的思想變革,對這一代的知識份子造成的衝擊之巨大,可說過去數千年的士大夫皆難以想像。但十年砍柴也指出:   「曾國藩、李鴻章逐漸瞭解並尊重當時通行的國際外交準則。曾國藩生前所辦的最後一件大事,是批准容閎關於選拔幼童去美國學習的建議。可以說,從產業、外交到科技教育,曾、李師生二人是中國近代化最早的重要開拓者。」   但即便如此,在政爭之下,不但曾國藩、曾紀澤千夫所指,李鴻章在甲午戰敗後被貶;八國聯軍後,又被清政府調回中央,與列強周旋。清政府少不了李鴻章,以翁同龢為首的清流派,卻在促成甲午戰事後,但替清政府爭取到三國干涉

還遼的李鴻章卻反被指為「漢奸」。   除了李鴻章外,出使英國的郭嵩燾,被指中「洋毒」;阻擋慈禧進用義和團被殺的徐用儀、許景澄、袁昶,則因為平反後外國公使弔唁葬禮,反而被疑心不忠。這些過去在課本上出現過,或從不曾出現的人,他們或者以生命、以名譽作為代價,支撐這古老而龐大的帝國;而那些愛國的清流,卻也在同一個時代,以愛國為名,迫不及待地為帝國畫下句點。   ◎梳理第一手史料、還原晚清一百年的世情、人情糾葛   作者十年砍柴,本名李勇,畢業於蘭州大學中文系,也是中國著名的文史作者。本書中,作者梳理大量的第一手史料──除了《曾國藩日記》這樣的著名作品外,也從清晚期重臣張集馨《道咸宦海見聞錄》、郭嵩

燾《郭嵩燾日記》;晚清進士,在清政府、北洋政府皆曾任官的朱彭壽《舊典備征──安樂康平室隨筆》、王闓運、郭振墉等所著《湘軍志》等作品中,整理出清晚期官場攻防、政治集團之間對應交手的第一手資料。   為什麼愛國者未必能夠救國?為什麼能夠支撐帝國的,卻又被質疑不忠?晚清重臣之間,如何評價彼此?身處於當代的他們,又對其他官僚的做法或策略有什麼想法、或者是批判?而從這些衝突、合作、攻訐或合作中,歷史又將給在同樣處於轉折點的我們,什麼樣的提示與教訓?

赤木剛憲原型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隨著最近灌籃高手手游又再次興起
讓我來帶大家一起來重溫你不知道灌籃高手的五件事情
其中最多人討論的就是櫻木花道的原型啦
原來櫻木的原型並不是Dennis Rodman哦


▶ 訂閱我的頻道,打開小鈴鐺第一時間通知最新影片哦◀
‣‣ http://bit.ly/2y5BiW8

▶追蹤Kokee的即時動態◀
‣‣ Instargram ► https://bit.ly/2CWLC9n
‣‣ facebook group ► http://bit.ly/2Xufj6m

有商務合作可以聯絡 [email protected]

▬▬▬▬▬▬▬▬▬▬▬▬▬▬▬▬▬▬▬▬▬▬
Kokee講主要系列影片
Kokee的海島潛水系列 http://bit.ly/2ky4li7
Kokee的DJ系列 https://bit.ly/30YXYGG
Kokee Talk 系列 https://bit.ly/3nGEGjj
Kokee淘寶開箱系列 http://bit.ly/2NUXpZT

▬▬▬▬▬▬▬▬▬▬▬▬▬▬▬▬▬▬▬▬▬▬
拍攝工具⬇
相機:Canon M6, Sony Action Cam FDR-X3000
鏡頭:11-22, 15-35
麥克風:Rode VideoMic Pro

▬▬▬▬▬▬▬▬▬▬▬▬▬▬▬▬▬▬▬▬▬▬
剪輯工具⬇
Adobe Premiere Pro CC 2019

▬▬▬▬▬▬▬▬▬▬▬▬▬▬▬▬▬▬▬▬▬▬
合作邀約信箱:[email protected]

漢藏語同源問題

為了解決赤木剛憲原型的問題,作者李長興 這樣論述:

歷史比較語言學是研究語言之間是否具有發生學關係及其演變過程的一種歷史語言學,旨在建立語言間的親屬關係及系屬劃分,並重建原始母語,探索出語言自母語分化後的演變規律與方向。其所利用的研究方法是歷史比較法,是透過比較語言或方言間的差異,透過語音對應規律確定同源詞,重建原始語言音系,並找出從原始語言演變至後世親屬語言的演化規律。第一章敘述漢藏同源歷史比較所需的材料跟方法以及介紹漢藏比較近50年來的研究成果跟所遇到的困境。第二章則首先介紹漢藏語言系屬劃分的不同觀點以及介紹多家學者對於原始漢藏語性質的看法,其次嘗試以漢語書面文獻材料所考證的音類成果以及周秦兩漢時期的借詞對音規律去觀察、構擬上古漢語音系,

探討上古漢語音系的聲母系統及韻母系統面貌,進而上溯至原始漢語音系。透過歷史比較法建構原始藏緬語音系。第三章則從原始漢藏語的歷史比較背景入手,本文主要運用借詞在貸入諸親屬語言內部無法形成整齊的語音對應規律原則來判別漢藏語間的同源詞跟借詞區別,透過實際舉例操作進行漢藏語同源詞跟借詞的鑑別,凡符合這條鑑別原則的皆為借詞。在從多個面向探討漢藏語言的語言現象後,提出6條關於鑑別漢藏語同源詞跟借詞的原則。第四章則透過漢藏比較尋覓漢藏同源詞,1074個比較詞項的歷史比較尋覓到22個漢藏同源詞。第五章則從藏緬語言的形態進行歷史比較,得出藏緬語言可溯源至原始藏緬語時期的僅使動態、肢體與動物名詞前綴、反義詞前綴三

個形態,再與上古漢語的形態進行比較。本文針對漢藏語同源的相關議題進行討論,希望能夠解決長期圍繞漢藏語言是否同源的爭議,內容包括漢語古音的重建、古代漢語是否具有形態、同源詞表的選擇、語言分化時的共同創新、漢藏間是否具有嚴整的語音對應規律、類型是否轉換、多音節與單音節等問題重新探索,從具體的語言探索語言的發展,從歷史的比較重建語言的音系。本文在進行漢藏比較前,先利用漢語書面文獻材料(以諧聲及詩韻為主,佐以通假、又音、詩韻、聯綿詞等綜合運用)重建漢語的原始形式,排除後起詞項,繼以藏緬語言書面文獻及活語言材料進行跨級比較,重建藏緬語言的原始形式,最後進行比較詞項的漢藏比較。

大日本.滿洲帝國的遺產:強人政治與統制經濟如何影響近代日韓

為了解決赤木剛憲原型的問題,作者KangSang-jung 這樣論述:

透過滿洲國孕育的鬼胎 ──「昭和妖怪」岸信介與「獨裁者」朴正熙的故事, 把大日本帝國、滿洲國,及戰後的日、韓精彩黏合。   計劃、統制經濟、國家社會主義,   「滿洲國試驗場」留給後世東亞的一筆重要遺產,   是無法迴避的歷史悖論。   「滿洲國」──歌頌王道樂土、五族協和,建國十餘年便海市蜃樓般消滅的帝國,在中國史上被視為偽政權而遭批判,在台灣也幾乎不可能納入「世界史」書寫的主體。本書是中文出版品中第一本把滿洲和大日本帝國合併書寫,納入興亡的世界史之體系的作品。   滿洲國,在大清帝國解體後,夾在日本、蘇聯、中國、朝鮮(當時是日本殖民地)之間,醞釀出獨特而不為人知的故事,培養了戰後

日本、韓國的兩位政治巨人──岸信介與朴正熙。一位是任期最長的日本總理、安倍晉三的外祖父,一位是現在服刑的前韓國總統朴槿惠的父親。本書就是以這兩個人的故事作為主線,將二十世紀的滿洲、朝鮮與日本的歷史、政治、經濟「黏合」在一起。   滿洲帝國,無論她是民族融合的樂土,還是應該遭唾棄的傀儡國家,都已經是過眼煙雲。然而這個早夭的國家,給戰後的東亞留下了什麼「遺產」?滿洲國的魂魄,至今如何仍然附身在「東亞」的身上,帶來無可抹滅的影響?   「滿洲乃帝國之生命線」——日本視角的滿洲,如何走向滿鮮一體之路?朝鮮人在滿洲,扮演的角色又是什麼?   「生命線」一詞,出自於當時擔任外務大臣的松岡洋右,也是本

書主角之一岸信介的叔父在一九三一年一月的議會演說。此言一出,立即抓住了好戰的愛國主義者們,成為風行的流行語;這句讓人聯想到「日本與滿洲國有機性結合」的「魔法咒語」,一時之間膾炙人口。於是,從報紙、廣播、書籍、雜誌到電影、唱片,開始大量地、全面地,不斷反覆宣揚「守護滿蒙生命線」的口號。   新興帝國日本的羽翼是從朝鮮半島擴展到滿洲和蒙古的,隨著日俄戰爭、日韓合併等事件,大量朝鮮人以新的帝國臣民之身份湧入滿洲。「滿鮮」這個想像的地理空間因此被創造出來,國民作家夏目漱石的滿洲、朝鮮遊記,更讓「滿鮮一體」的概念深入人心。   滿洲被視為出人頭地的新天地。朴正熙正是在此時成功轉換為「帝國主體」的典型

殖民地青年,來到滿洲,並把自己的名字改為高木正雄。他在滿洲國陸軍軍官學校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代表畢業生朗誦畢業詞,更從溥儀手中獲贈一隻金錶。   然而隨著日本帝國的侵略性擴張,與企圖恢復國權、達成統一的中國民族主義發生衝突,「在滿朝鮮人」剛好站在各方角力的中間點上。金正恩的祖父金日成加入以滿洲為據點的抗日武裝勢力,而朴槿惠的父親朴正熙則站在剿滅他們的一方。但是,對大部分在滿朝鮮人來說,眼前的選項,其實只是徘徊於「已知的死地」(朝鮮)與「未知的死地」(滿洲)兩者之間罷了。   ■「昭和妖怪」岸信介,與「獨裁者」朴正熙──   兩位戰後的政治強人,在滿洲國充滿希望的新天地上,走過什麼樣的道路?

  本書最獨特的安排,就是交錯、穿插描述岸信介和朴正熙在滿洲的故事和生命軌跡。宛如打翻的油漆桶一般,為他們染上強烈色彩的一九二○年代到三○年代的滿洲,是一個所謂「全面性危機的時代」,獨裁者朴正熙和昭和妖怪岸信介的根源,就是這樣狀態下的滿洲帝國。   岸信介進入東京帝國大學就讀的一九一七年,朴正熙誕生於殖民地朝鮮的一個貧窮村落。而後,當岸信介以商工省新銳官僚之姿嶄露頭角的三○年代初期,整個日本帝國彷彿是被附身般走上通往戰爭的道路。此時的朴正熙不過是貧困殖民地中的一名青年,度過了多愁善感的青春期。   岸信介在戰前是滿洲國的官僚,支配滿洲的五人之一;「岸系人馬」以滿洲為實驗場,嘗試著建立計畫

性國家統制經濟的嶄新實驗。同一時間,朴正熙以殖民地教師身分進入滿洲國軍官學校,走上從軍之路。進而以滿洲國中尉的身分迎接了一九四五年的日本戰敗。   日本戰敗後,滿洲國也跟著瞬間瓦解。不論是朴正熙,還是岸信介,敗戰後帝國的毀滅,不只是他們忠誠對象的毀滅,更意味著自己成為隨時受到死亡威脅的「幽禁」之身。岸信介與「珍珠港內閣」的首相東條英機、外相東鄉茂德、藏相賀屋興宣等人一同因甲級戰犯嫌疑遭到逮捕,被關進巢鴨監獄,不得不做好可能被當成戰犯處以極刑的心理準備。而朴正熙則在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因為受所謂「麗順事件」(麗水、順天叛亂事件)牽連遭到逮捕,被判有「赤化」嫌疑而求處死刑。   然而,冷戰的到來

給他們帶來了新的舞台。帝國的鬼胎再度甦醒。   ■「日本夢想與野心的實驗場」──滿洲國,給戰後的日本和韓國留下了什麼?   從滿洲的遺產和兩人的故事中,尋找日韓歷史發展的連續性。   新型態戰爭──冷戰的爆發,成為解救他們的援手。美蘇對立這一巨大的權力轉換,為「帝國的鬼胎」們提供了在新的「勝利者」(美國)旗下復甦的舞台。這猶如是上天送來的禮物,為他們抹去了受到汙辱的過往經歷,給予他們再次崛起的機會。   岸信介從以甲級戰犯嫌疑逮捕,到最後不起訴釋放,巢鴨監獄內外,處處可見為此奔走的滿洲人脈身影。朴正熙的情況也相當類似,在眼看勢必要被處以極刑的絕境之中,白善燁、丁一權等滿洲國陸軍軍官學校的

學長們,伸出援手拯救了他。   這兩位強人,在大日本帝國的「生命線」──滿洲之地,構築撐起權力的人脈、學習建國方略之後,在因冷戰導致戰後局勢激烈變換的時期,透過美國的方針轉換,抓住時機、從死亡的深淵奇蹟地生還。不僅如此,戰後日本和韓國的重建和經濟起飛過程中,也處處呈現滿洲國留給岸信介與朴正熙的遺產。他們都具有強烈的反蘇、反共意識,果斷實行社會整合與軍國主義式的國家改革,執行「計劃性經濟政策」,追求出口導向型成長模式,來達成祖國的經濟起飛。   ■戰後日韓「由上而下」、國家主導的計劃式「統制經濟」,   其實是與滿洲國相似的發展模型,來自戰時的政策構想。   本書獨特的地方是詳細分析了滿洲

國的經濟體制。矢內原忠雄將滿洲國的統制經濟政策,整理出三個特徵:其一,依「一業一社主義」制度,設立特殊公司。滿洲電信電話會社、滿洲石油、同和自動車工業、滿洲炭礦等,都是在此政策下誕生的龐大日滿聯合企業。其二,處處展露出要矯正自由競爭或壟斷資本主義弊害的思想。其三,聚焦於「具有軍事必要性的產業,以及政府認為和滿洲開發基礎產業有關的企業」。   這種戰時的統制經濟實驗,橫跨戰敗,一直延續到戰後復興,成為「日本經濟體系之原型」。從而讓君臨於戰後日本保守政府頂點的「昭和妖怪」岸信介,再次崛起。甚至,我們從岸信介外孫的「安倍經濟學」中,也可以看到滿洲國的殘影。   這樣的連續性不只是在日本,在戰後韓

國也一樣呈現;只是韓國的戰時動員(指一九五○年的韓戰)孕育出了更加激烈的「成果」,尤其是朴正熙透過集權式軍隊獨裁、反共式國民整合理念、與國防產業相關的重化學工業化、重度的官僚主導等,創造出「控管式資本主義」,這些都與滿洲國有高度的相似性。   這樣看來,滿洲國的「統制經濟實驗場」,為隔著海峽相望的兩國之「重生」,開發獨裁型的統治以達成國家近代化,投下了巨大的陰影。   ■重新質問滿洲國的虛實與留給後世的真正遺產。   滿洲國向歷史提出的「悖論」,能否證明強人領導的時代仍未逝去?   在二十一世紀,韓國在自由化、民主主義、市場主義三位一體之下,飛躍式地走向全球化經濟。日本也捨棄了可追溯至昭

和初期的「日本式經營體系」,打算走向新自由主義的市場經營。朴正熙也好、岸信介也罷,都已是過去之人;而他們的誕生之地滿洲國,也逐漸被大多數的人所遺忘。   但歷史總是充滿悖論。雷曼兄弟事件所引發的金融海嘯與經濟危機,讓國家主導的統制經濟,成為脫離危機的關鍵王牌而再次登場。岸信介曾在滿洲國實驗、在戰後日本也親自主導的計劃性統制及干涉體系,在堪稱新自由主義經濟「大本營」的美國,也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   從這層意義上來說,朴正熙與岸信介的時代並未真正的結束。引導他們兩人的線,穿越了滿洲國,持續朝向之後的歷史前進;而跟隨著這條線看到其中的歷史,正是意義之所在。在面對金融風暴與中美貿易戰時,「統制」

、「計劃化」等經濟手段仍不時被提起。「滿洲國」的存在,仍不斷在質疑著歷史。強人壟罩的時代,也未真正逝去。   ====================   ■《大日本.滿洲帝國的遺產》能夠帶給台灣讀者什麼啟示?   台灣這座前日本殖民地島嶼,和海市蜃樓般消失的「滿洲國」貌似遙遠,實在關係密切。「大日本.滿洲帝國」的演變、戰前結構和包括統制經濟在內的戰後遺產,都是今天的台灣恍如了解自身前世一樣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鑑意義。   本書啟示   台灣和滿洲國關係密切,日治時代的台灣也有非常多的台灣人到滿洲工作,包括身為滿洲國外交部長的謝介石、文學家鐘理和、及台灣總統蔡英文的父親蔡潔生等人。

故從台灣視角看待「大日本.滿洲帝國」,會發現彼此之間的深層連接。而滿洲國留給今日東亞的遺產——國家社會主義和統制經濟模式,也可以檢討戰後台灣的經濟起飛模式,這些都不無啟發。   ====================   ■來自日本講談社的全球史鉅獻   《大日本.滿洲帝國的遺產》屬於日本講談社紀念創業一百週年,所出版的「興亡的世界史」套書第19卷。這套書的出版是希望跳脫出既定的西歐中心史觀和中國中心史觀,用更大跨距的歷史之流,尋找歷史的內在動能,思考世界史的興衰。八旗文化引進這套世界史的目的,是本著台灣史就是世界史的概念,從東亞的視角思考自身在世界史中的位置和意義。   ◆本書系由

21卷構成,陸續出版中――   興亡的世界史──全書系書目   01《人類文明的黎明與黃昏》   青柳正規(東京大學名譽教授)──著   02《亞歷山大的征服與神話》   森谷公俊(帝京大學教授)──著   03《斯基泰與匈奴──遊牧的文明》   林 俊雄(創價大學教授)──著   04《通商國家迦太基》   栗田伸子(東京學藝大學教授)、佐藤育子(日本女子大學學術研究員)──著   05《地中海世界與羅馬帝國》   本村凌二(東京大學名譽教授)──著   06《絲路、遊牧民與唐帝國》   森安孝夫(大阪大學名譽教授)──著   07《伊斯蘭帝國的聖戰》   小杉 泰(京都大學教授)──著

  08《凱爾特的水脈》   原 聖(女子美術大學教授)──著   09《義大利海洋都市的精神》   陣內秀信(法政大學教授)──著   10《蒙古帝國及其後續》   杉山正明(京都大學名譽教授)──著   11《鄂圖曼帝國五百年的和平》   林 佳世子(東京外國語大學教授)──著   12《亦近亦遠的東南亞》   石澤良昭(上智大學特任教授)──著   13《印加與西班牙的交錯》   網野徹哉(東京大學教授)──著   14《歐洲霸權的光和影》   福井憲彥(學習院大學名譽教授)──著   15《搖擺於歐亞間的沙皇們》   土肥恆之(一橋大學名譽教授)──著   16《東印度公司與亞洲的海

洋》   羽田 正(東京大學教授)──著   17《大英帝國的經驗》   井野瀨久美惠(甲南大學教授)──著   18《大清帝國與中華的混迷》   平野 聰(東京大學教授)──著   19《大日本‧滿洲帝國的遺產》   姜尚中(東京大學名譽教授)、玄武岩(北海道大學准教授)──著   20《空中帝國──美國的二十世紀》   生井英考(立教大學教授)──著   21《人類該往何處去?》   大塚柳太郎(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應地利明(京都大學名譽教授)──等著   ※部分書名暫定

臺灣現代詩中的後神話書寫

為了解決赤木剛憲原型的問題,作者江怡瑄 這樣論述:

「後神話」一詞由神話學者鍾宗憲整合研究成果,提出對於以神話為母題的文學之觀看方法。本文選定此一研究方法作為詮釋現代詩的新角度,系統性地歸納現代詩寫作的神話母題,並梳理其原型,闡述一首神話現代詩如何銜接傳統,發展出具有古典與現代交接的意義。 本文首先整理關於「重寫」、「再生」的寫作策略,提出現代詩人已在詩中展現所謂「新古典」。接著溯源神話的初始為證實巫術所創造的奇蹟,論述神話與巫的密切聯繫,並說明詩人與巫師的關係,三者之間的交集為「巫」,因此筆者試圖在現代詩中找出詩人的「巫」性特質。下一章進入神話母題詩作的分析,集中討論英雄、女性、變形等中西神話主題,搜索詩人書寫的神話相關作品,歸納出以后羿

、奧德修斯、女媧、精衛、海倫、蚩尤、夸父、納西瑟斯等,詩作數量、品質足以形成討論空間的神話角色。第四章特舉出近年活躍於詩壇的陳育虹,其詩集《閃神》中「古老的神話」一卷頗有現代神曲的企圖。她的特出之處在於,二十二首詩形成一個群體,其間不直指希臘神話角色名稱,而是挪用故事情節,每首皆給予詩題,創造看似不連續實則傳遞同一訊號的詩作。筆者以為,這是陳育虹對於神話的熱衷與特出的見解,故以另闢一章論之。以「後神話」為借鏡,系統性地檢視以神話為底本的現代詩,期能發掘詩人藉由神話意象,傳遞什麼樣的現代意識,咀嚼現代詩作為「新古典」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