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溫陶瓷加熱器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超高溫陶瓷加熱器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蘇珊.惠特菲德寫的 絲路滄桑:從10件物品的流浪看絲路多元文化的互動與傳播 和郭向云的 高比表面積碳化硅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1700℃ 超高溫箱型高溫爐 - 倍晶生技也說明:高功率輸出,15分鐘即可達到1700℃- 專利MoldathermTM陶瓷纖維絕緣設計- 側壁採用直角彎曲二矽化鉬加熱元件,有效減少維護需求,以延長使用壽命READ MORE.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流 和化學工業所出版 。

明志科技大學 機械工程系機械與機電工程碩士班 馮奎智所指導 邱俊諺的 開發高溫Al2O3-B2O3-SiO2玻璃 應用於太空梭外層隔熱塗料 (2020),提出超高溫陶瓷加熱器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太空梭、相變化、失透反應、熱裂。

而第二篇論文國防大學理工學院 材料科學與工程碩士班 許宏華、葛明德、黃寶錩所指導 王謙祐的 利用電沉積法製備Ni-B/B4C複合鍍層之特性及機械性質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電沉積法、鎳-硼-碳化硼複合鍍層、耐蝕性、耐磨耗性的重點而找出了 超高溫陶瓷加熱器的解答。

最後網站陶瓷加热零件| 厦门英诺华新材料有限公司 - INNOVACERA則補充:氧化铝陶瓷加热零件具有耐腐蚀、耐高温、寿命长、高效节能、温度均匀、导热性能良好、热补偿速度快等优点,而且不含铅、镉、汞、六价铬、多溴联苯、多溴二苯醚等有害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超高溫陶瓷加熱器,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絲路滄桑:從10件物品的流浪看絲路多元文化的互動與傳播

為了解決超高溫陶瓷加熱器的問題,作者蘇珊.惠特菲德 這樣論述:

  多種民族透過遺落的物品,在絢爛的絲路歷史中對話   ◎為什麼古中國不流行玻璃,卻在南越王族墓中發現希臘化的玻璃碗?   ◎為什麼衣索比亞無人聞問的修道院中,會發現貴霜帝國的一百多枚金幣?   ◎為什麼北周李賢將軍的陪葬物中,竟有一支描繪特洛伊戰爭的銀質水壺?   繼《絲路歲月》這部暢銷作後,蘇珊.惠特菲德藉由對物品描繪誘人的圖像,進一步拓展我們對這條巨大文化公路的探索。《絲路滄桑》講述的故事聚焦於九件非常不同的物品,以及被當成商品販售、流落各地的奴隸,這些彷彿觸手可及的事物,讓我們得以窺見這條漫長貿易路線上令人難以置信的民族、技術、經濟與文化互動。   讓我們透過十件遺世物品,展開一

段跨越時間與空間的滄桑旅程── 名人推薦   「沒有一本書能像《絲路滄桑》這樣貼近絲路生活。」 ──卜正民,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維梅爾的帽子》(Vermeer's Hat)作者   「蘇珊.惠特菲德以微觀到宏觀的方式講述這幾件歐亞大陸的關鍵物品,對於探討絲路的書籍而言是一種新方式;極少有其他學者能做到她在本書達到的成就。不僅如此,無論學生、博物館參觀者、喜愛神遊四方的椅上旅人,以及文物研究專家都適合閱讀她所撰寫的內容。」──米華健,著有《絲綢之路:一份短短的簡介》(The Silk Road: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蘇珊.惠特菲德對於絲路物質文

化的理解無人能比。藉著對於絲路文物既深又廣的研究,她帶領讀者前往世界的遙遠角落。」──劉欣如,著有《一帶一路:帶你進入絲綢之路的歷史》(The Silk Road in World History)   「傳說中的絲路在這本引人入勝又博大精深的書裡活了起來。書中針對現代人種種熟悉與不熟悉的物品、民族與地貌,講述一則則迷人的故事。」──楊雅南,著有《印度市集:比哈爾的市場、社會與殖民邦》(Bazaar India: Markets, Society, and the Colonial State in Bihar)     「能在歐亞大陸和非洲的各民族、文化、政體中既深且廣的延伸,是惠特菲德

的研究特點之一。儘管十章中有一半的物體在今日的中國疆界內被發掘,惠特菲德仍竭盡全力將這些發現與中國之外更廣泛的歐亞交流網絡聯繫起來,反映了中國絲綢之路研究領域長期以來以中國為中心的偏見。」 ──《絲路日報》   「惠特菲德確立一個值得追求的主題:絲綢之路上的文物不僅引人入勝,光是一件文物就能承載著人類歷史上綿長的年代與龐大的地域範疇。」 ──《亞洲書籍評論》     林聖智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   寒波 (演化人類學「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版主)   謝金魚 (歷史作家)   謝哲青 (作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各界珍奇推薦     作者簡介 蘇珊.惠特菲德 (Susan

Whitfield)   《絲路歲月》(Life Along The Silk Road)作者,身兼學者、策展人、作家與旅行家,過去三十年來致力於探究絲路的歷史、藝術、宗教、文化、物品、探索活動及人物。曾在大英圖書館主持「國際敦煌計畫」(International Dunhuang Project),讓學者和一般大眾可以在網路上查詢超過五萬件收藏於全世界各地、年代為十一世紀之前的絲路文物原稿。 譯者簡介 陳信宏   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曾獲全國大專翻譯比賽文史組首獎、梁實秋文學獎及文建會文學翻譯獎等翻譯獎項,目前為專職譯者。譯有《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美麗與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戰個

人史》《1491:重寫哥倫布前的美洲歷史》《全球化矛盾:民主與世界經濟的未來》《全球化的時代:無政府主義與反殖民想像》等書。   關於音譯與姓名的處理方式 引言 1.一對鄂爾多斯乾草原的耳環 2.一個希臘化風格的玻璃碗 3.一批貴霜帝國的金幣 4.一座阿姆路克達拉的佛塔 5.一支巴克特里亞的水壺 6.一塊于闐王國的木畫 7.一張藍色的可蘭經 8.一塊拜占庭的獵人絲綢 9.一份敦煌藏經洞裡的中國曆書 10.一個不知名的奴隸 致謝 參考書目   引言(節錄)   在部分史料編纂者眼中,一件關鍵性物品的吸引力就跟一位「偉人」一樣重要,而其他人則是藉著檢視樸實但為數眾多的陶

瓷破片以理解過去。本書試圖採取介於這兩者之間的作法,大部分的章節都聚焦於單一物品,但也藉著檢視其他相關物品──包括人在內──以思索那件物品的情境。此處挑選的物品背後都有複雜的故事,而本書的目標即是在於對此提出「厚實描述」(thick description),將每一件物品放在其所屬的時間與地點做出仔細分析。   包括人在內的物品移動,在絲路的概念中占有關鍵性的地位,而本書中挑選的大多數物品也都曾經在絲路上遷移過。不過,絕大多數的這類物品──不管是日常用品還是奢侈品,也不管是否經歷過交易──都早已消失無蹤:食物、酒與藥物都已遭受吞食;奴隸、大象、與馬匹已經死亡;紡織物、木材與象牙已經腐朽;玻璃

與陶器已經破碎。只有在極少數的案例裡,物品才會在刻意安排或意外狀況中保存下來,例如大量的金屬或玻璃,還有因為具有相當程度的貴重性而跟著屍體一同埋葬的物品,例如本書探討的其中三件物品(第一、二、五章)。至於其他物品曾經存在過的事實,則是經常只留有文獻紀錄,但考古學與文獻證據都極為零碎殘缺。   在這些故事當中,物品並非中立而且毫無變化:它們不但會改變,也會引發改變。在這方面,物質文化觀點尤其與絲路密切相關。在物品和它們接觸到的文化──包括製作物品、運送物品、接收物品、使用物品、販賣物品以及丟棄物品的文化──所進行的互動中,我們可以對於那些時期的那些文化獲得新觀點。本書除了採取一般探究物質文化的

常見作法,亦即藉由近代對於「東西」的討論而納入東西與人類(人類本身也是「東西」)的互動之外,也探討東西與人類之間的互賴──也就是這兩者之間的糾葛。   本書探究的時代與地點就存在著這樣的糾葛。此處挑選的大多數物品都擁有不只一種文化情境,並且和不同文化與時代的東西──包括人在內──都有所糾葛。我不把本書中的討論局限於物品的原始環境,而是在許多案例中都會把那些物品的故事帶到當下,檢視各種非常不一樣的關係──包括物品與修護員、策展者、學者、收藏者、掠奪者以及其他人物的糾葛。   我探討的其中幾件物品是奢侈品或紀念性的物品──例如耳環、水壺、絲綢、可蘭經與佛塔。書中談到的那對耳環(第一章)發現於匈

奴帝國領域裡的一座墳墓內,其中呈現的特質以及使用的材料,則是來自許多被歸入「匈奴」與「中國」這兩種標籤下的文化。講述那對耳環的故事經常趨向於二分化──草原式與定居式的生活、遊牧與農耕、野蠻與文明──但我在本書中非常希望能夠避免這種觀點,因為我認為這樣的區別既粗陋又缺乏效益。本書的討論意在質疑二元性標籤或者其他這類硬性區別的使用,包括有時對於貿易與進貢以及政府貿易與私人貿易所做出的區別。本書的其中一個用意,就是要證明這些議題比有些時候呈現出來的更加複雜,藉此播下懷疑的種子,並且為進一步閱讀提出參考。   在本書討論的所有東西的故事裡,環境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環境提供了材料、條件與驅動力,

而促成科技的發展、物件的利用與生產,以及民族的移動。舉例而言,環境變遷在耳環的故事裡是一項催化劑:有些學者認為匈奴人源自阿爾泰地區(Altai),但在西元前四世紀因為氣候改變被迫外移,於是南遷至中亞以及中國邊界,也就是我們在第一章看到他們的地方。接下來,也有人主張這樣的移動迫使月氏民族這群既有的人口西移,而建立了嚈噠帝國,可能就是第五章探討的那個巴克特里亞水壺的製作者。   第一章提出的另一個同樣複雜的議題,則是東西在何處製作,由什麼人製作,又是為了誰而製作的問題。科技、材料、潮流與工匠都會移動──我會主張這是絲路的一項重要性質──而我們對於這些耳環的製作地點頂多只能提出試探性的假設。我們必

須接受這些假設可能會被未來的新發現推翻。換句話說,在許多案例當中,面對絲路的物質文化,我們的理解都缺乏穩固的根基。   那對耳環因為被埋入墳墓中而保存下來,而本書探討的另外兩件物品也是如此:希臘風格的玻璃碗(第二章)與巴克特里亞水壺(第五章)。這些物品都是發現於菁英階級人士的墳墓裡,所以這類物品有可能被視為「外來」或者「異國」物品,放進墳墓裡乃是為了強化死者的地位與廣泛見識。而這樣的推斷自然也是假設了廣泛的見識在死者的社會裡被視為一種正面特質。   探討巴克特里亞水壺的那一章,指出無形文化遺產的傳播在絲路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只是這種角色經常遭到忽略。那件實質物品雖有前例,也就是羅馬帝國與薩

桑王朝的容器,卻發展出自己的特質;容器表面上描繪的故事也是如此,雖然極有可能取材自特洛伊戰爭,卻發展出自己的特性,例如帕里斯(Paris)拿著兩個水果,看起來卻一點都不像是蘋果。當然,沒有證據可以證明他們對於羅馬的水壺或特洛伊戰爭的史詩懷有任何直接知識,而且製作這件物品的工匠與這件物品原本的主人也很可能是將其視為一件全然屬於當地的產物,描繪的也是當地的故事。不過,這件物品東移進入中國之後,必定會被視為外來的產物──來自於「西方」,儘管那個西方是中亞而不是歐洲的邊界。   第二章探討希臘風格玻璃碗,所討論的玻璃與玻璃科技,與第八章對於絲路上的蠶絲業的討論構成一項值得注意的比較與對比。玻璃原料在

歐亞大陸大部分地區都輕易可得,而且技術也同樣存在,至少是對原料高溫加熱而使其發生轉變,並且利用助熔劑降低加熱溫度的技術。這種科技至少從西元前第一千年間,就已經發明或是傳播於歐亞大陸各地。不過,不像絲綢是始自東方,玻璃科技則是在西亞的歐洲邊緣發展完善──然後再往東傳播到薩桑王朝統治下的波斯以及中國與朝鮮。南亞傳統也許是獨立發展而成,但絕對受到來自西亞的物品所影響。此外,絲綢科技及其產品雖然在絲路上的所有主要文化中都頗精通與重視,玻璃科技在中國的進展卻是時斷時續。也許這是因為其他的材料──諸如玉以及越來越精緻的陶瓷──早就滿足對於堅硬的半透明材料的需求,而不像陶瓷科技發展程度遠低於中國的其他地方必

須靠玻璃填補這種需求。不過,玻璃顯然受到部分人重視,這點可由以下幾種情形看得出來,例如菁英階級人士墳墓裡的玻璃器物、玻璃在佛教當中的重要性,以及玻璃科技在中國不同時期中的採用與實驗。   絲綢是這個故事中一個持續存在的中心部分,而我在第八章挑選一塊出現在八至十世紀這段晚近時期的絲綢進行討論,以便探究絲綢科技──包括桑樹的栽種、蠶的養殖,以及紡織──從中國這個源頭向外傳播的情形。絲綢雖然不總是這整個時期中的主要貿易商品,甚至也不是部分貿易網絡的主要商品,卻無疑保有相當程度的重要性。絲綢的原料與加工成品在這段時期中持續受到重視與交易。隨著這些材料與科技傳播到中國以外,我們也看到新式織法的發展。

  絲綢──以及玻璃──在佛教的故事裡都占有一席之地,在佛教信仰活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第四章對於阿姆路克達拉佛塔(Amluk Dara Stupa)的主塔所進行的討論當中,我還會再進一步探究佛教。這座佛塔雖是一件建築物,不會在絲路上移動,但是卻反映了佛教的傳播以及斯瓦特谷(Swat valley)這個地方在環境、文化、宗教與政治等方面的樣貌變遷。此外,這座佛塔也引人討論建築形式的傳播所涉及的複雜物流問題。   第六章討論的于闐木畫也屬於佛教故事的一部分,但我挑選那塊木畫是因為其中呈現的其他敘事,尤其是關於馬匹的重要性以及經常遭遺忘的小型絲路文化所扮演的角色:在這個例子中是于闐文化。這一章

也顯示學者距離真正了解絲路還有多麼遙遠:這一章描寫在于闐各地經常可見的圖像,但我們對這些圖像至今仍然難以解讀。   本書中探討的三件文書物品之所以會被挑選,原因是這三件物品的文字內容各有不同的背景環境。第三章檢視一大批來自貴霜帝國(Kushan Empire)的金幣。錢幣落在文書與物品的分界線上,所以錢幣學這門學問橫跨歷史與考古學的情形也許不令人意外。在許多文化裡,錢幣都能夠證明其他文獻記載的統治者時序與名稱,有時也能夠填補記載中的空缺。就貴霜帝國而言,錢幣是重建其帝王年表的主要來源。那些錢幣上銘刻的文字讓史學家能夠重新建構歷代統治者的時間軸,儘管這條時間軸的起點究竟該定在什麼時候仍有不少爭

議。除了錢幣以外,並沒有發現多少來自貴霜人本身的文字紀錄,而鄰近的帝國──例如中國的後漢──在其史書中記載的統治者名稱,則是難以比對。因此,在我們對於貴霜歷史的理解中,考古學扮演的角色遠比在其他文字發達的文化裡大了許多。除此之外,那批錢幣還有進一步的故事要告訴我們,原因是那批錢幣不是發現於貴霜帝國或者鄰近的貿易夥伴國當中,而是在數千英里之外的一座基督教修道院裡,位於現在的衣索比亞境內。我們雖然能夠推測,卻無法確知這些錢幣遷移如此之遠的原因。不過,單從這項事實即可得知那個時期已經存在橫越海洋與陸地的長程路線。   本書檢視的第二件文書(第九章)所來自的文化(中國),不論文書證據還是考古證據都相

當豐富,而且有時也能夠互相支持──最引人注意的一個例子就是商朝的歷代統治者。中國有許許多多的文書,包括記載詳盡的政治史書。此外,中國歷史對於文字記載的重視向來都高於考古發現及其他證據,但如同何肯(Charles Holcombe)指出的:「有三項主題主流傳統中國史學家極少受碰觸,也就是貿易、佛教與外國人。」這些廣為傳遞的文書所表達的都是識字階級與正統菁英的觀點。不過,此處的這些斷簡殘篇來自於考古情境,不是同一套挑選標準之下的產物,因此呈現出了中國文化的另一個部分。這件文書是一本印刷曆書,是當時相當熱門但遭到禁止的一種文書。本章探討文書在大多數人口皆屬文盲或半文盲的社會裡所扮演的角色,主張文書也

能夠對這些群體「傳達訊息」。   第三件文書是一件神聖物品,是由菁英階級書寫的「藍色可蘭經」的其中一頁(第七章)。這部伊斯蘭經典的抄本採用阿拉伯文,以金色與銀色墨水寫在靛藍色的羊皮紙上。這件物品的出處以及製作的靈感來源都沒有確定的答案,也引起了許多爭論。有人提議這件物品可能和製作於數千英里外的佛教東亞的其他類似文書有所關聯。   我雖然試圖把各式各樣的主題都涵蓋在本書裡,但有些畢竟還是不免被忽略。其實我也想討論音樂、醫藥以及食物,而且我也沒有納入帶有確切軍事用途的物品。不過,我納入奴隸卻完全是一項刻意做出的決定。不論在哪個時代或者文化裡,絲路上都有奴隸的存在,而且他們無疑也構成絲路貿易中很

大的一部分。儘管如此,他們在絲路的歷史中卻經常只是被順便提及而已。 一支巴克特里亞的銀壺這支鍍銀水壺在中國西北部、六世紀時某將領墳墓被發現,不過這個銀壺可能是在巴克特里亞(現在的阿富汗北部)製作,也許是在嚈噠帝國統治那個區域時製作的。銀壺呈現薩桑波斯技術,以及來自古典希臘但受印度影響的文學主題。因此,這支銀壺的故事也就涵蓋了整個絲路的地理範圍,並且引發許多值得注意的問題,尤其是想利用物品為絲路上的文化界定做身分認同。這支銀壺有許多前例,可追溯到比它製造時間早一千五百年的古典希臘,也比它的誕生地更偏向西方遠處。這支銀壺被埋進墳墓裡之後,在中國西北部待了十五個世紀,這可是在它誕生地巴克特里亞以

東的地方。要理解這支銀壺以及其歷史傳承、製作方式與生命歷程,就必須對西元五○○年左右的絲路核心地帶有所了解,也就是這個銀壺的製造地點:推定是位於中亞的巴克特里亞。為此,我在本章把這個銀壺稱為巴克特里亞銀壺。.......像這支銀壺,是以銀銅合金製成。分析顯示,在薩桑傳統當中,這類銀壺物品都是以敲打的方式製作。銀片先被敲打成正確的形狀,裝飾也是以敲打方式添加上去——這種方法稱為「敲花」(從背面或是放在模具上敲打)。手把可能是以失蠟技術鑄造而成。有時候,器具的腳架與蓋子也是分開製作。接著,沒有浮雕的部分再漆上金汞合金:鍍金原本漆在浮雕處,但因為易於褪色,所以到了五世紀與六世紀,比較常見的作法都是漆

在背景。這是目前我們了解薩桑銀器的情形。身為本章主角的這個巴克特里亞銀壺,可能製作於薩桑王朝隔壁一個曾經受過他們統治的地方。不過,巴克特里亞也擁有金屬加工的悠久傳統:在阿契美尼德王朝(約西元前五五○∼三三○年)的首都波斯波利斯,描繪的巴克特里亞使者都帶著杯與碗的禮物,據信是他們的產品。後來,巴克特里亞也受到希臘化世界的器具影響,包括金屬與陶瓷器具。此外,我們也絕對不能忘記乾草原民族的金屬加工技術。這支銀壺的型態和裝飾元素雖然有其獨特性,卻也能夠看出和其他傳統對話的色彩。

超高溫陶瓷加熱器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Neoflam #IH爐鍋具 #不沾鍋
🎉NEOFLAM新鍋團
🔥傳送門:https://pse.is/3pa7lp
🛎活動時間:2021.09.10-09.17
購買「香草雪酪」&「不鏽鋼鍋」
任一鍋款組合~加贈-保鮮盒1個!
秘密獎賞9/23公布IG限動🎉
--
這集NEOFLAM的鍋具真的很多!
最近愛上四格鍋!做各種小食料理很方便~
一餐可以吃到好幾種東西,
2人做飯也可以很簡單耶!
還有不鏽鋼盒、保鮮盒、FIKA圍裙,連沾板刀具都有,
滿滿的NEOFLAM週邊🤣
記得看秘密獎賞!
-
我喜歡NEOFLAM的天然陶瓷塗層!
即使塗層不小心刮傷也不擔心有毒素釋放~
它的不沾效果無法跟化學塗層相比~
但我可以接受!
好好的使用~都能維持很長的時間!
但也不要一鍋用好幾年啊啊啊~很毋湯!
真的不行了~就要換啊!
延長不沾鍋壽命‼
🔸1.不要高溫炸容易破壞塗層
🔸2.熱鍋不要直接碰冷水(請冷鍋再清潔)
很多人以為熱鍋才好清,其實冷鍋也很好清理!
常常讓不沾鍋熱脹冷縮,塗層就容易破壞掉!
🔸3.如果同一鍋要連續煮好幾道料理,可以用熱水洗或廚房紙巾擦乾淨!
主要是避免上一鍋的油或醬汁殘留!
醬汁也很容易因為一直加熱燒乾就卡髒,就變得不好清理!
🔸4.請勿使用尖銳的鐵鏟、不鏽鋼夾碰鍋子
可以使用耐熱矽膠材質的器具
雖然不小心刮傷不會有毒素~但刮傷就會減弱不沾的效果喔!
🔸5.盡可能的輪流使用鍋子(因料理選用適當的鍋具)
我知道有時候很懶得換,因為還要洗!
但輪流換鍋子真的可以讓鍋子壽命比較長~
像是高溫油炸建議用不鏽鋼鍋或是鐵鍋(比較耐操)
一般炒菜或是煎煮可以用不沾鍋!
--
✔️超美型-無毒不沾鍋
✔️天然陶瓷塗層
✔️即使刮傷也不會釋放毒素
▶最新團購商品:https://linktr.ee/1620shop
▶蜜桃雪酪不沾鍋分享:https://youtu.be/vGJL52CcvJE
▶不沾鍋冰花煎餃:https://reurl.cc/5r1NrR
--------------------------
▶️1620 團購Line群:https://reurl.cc/V3Ak9R
▶️1620所有社群:https://linktr.ee/1620life
--------------------------
▶老屋改造全系列:https://pse.is/3d393z
▶透天裝潢全系列:https://parg.co/nOZ
--------------------------
剪接後製:20
玩耍+介紹:16
--------------------------
▶合作邀約:[email protected]
▶ FOLLOW US
FB:https://1620vlog.pse.is/TUNCV
IG:https://www.instagram.com/1620vlog/
BLOG:https://www.16vlog.com/
--------------------------

開發高溫Al2O3-B2O3-SiO2玻璃 應用於太空梭外層隔熱塗料

為了解決超高溫陶瓷加熱器的問題,作者邱俊諺 這樣論述:

航太工業為國家重要發展方向,本計畫主要進行太空梭外層之耐熱玻璃塗層開發與研究,當通過大氣層時受到摩擦會產生高達1350 ℃ ~ 3500 ℃的高溫,玻璃塗層可以保護內層隔熱陶瓷層,共同發揮隔熱之效果。從過去文獻得知,硼矽酸鹽玻璃具有高軟化點,因此吾人團隊研發製作硼矽酸鹽與硼鋁矽酸鹽玻璃塗料,應用於太空梭外殼塗層。硼矽酸鹽玻璃主要以B2O3 / SiO2 的材料組成為基礎,設計5種不同B2O3-SiO2比例為 (簡稱BS系統) 進行DSC分析和實際燒結,玻璃轉移溫度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Tg) 從 650 ℃提升來至750 ℃,但從XRD發現H3BO3

/ SiO2比例0.092時,玻璃在升溫過程從800 ℃到1200 ℃時,非晶質的SiO2,會產生失透現象 (Devitrification),形成高溫之方石英 (α-cristobalite) 相結構出現,並且當升溫溫度超過1300 ℃時,發現結晶面擇優方向從 (101) 往 (004) 生長,此過程之相變化造成體積改變,並從SEM觀察到嚴重之熱裂 (Thermal crack) 問題,此結果容易造成塗層崩裂,不利應用於飛行載具。進一步的,本團隊另外開發Al2O3-B2O3-SiO2玻璃 (簡稱BSA系統),利用BS系統最佳比例進行Al2O3重量百分比添加熔融玻璃,除了有效提高玻璃轉變溫度

Tg從750 ℃提升至1000 ℃,同時減少SiO2比例時,XRD結果顯示產生相演化 (Phase evolution),會從方石英轉變成微量之莫來石相 (Mullite),並且在不同溫度熱處理下,仍維持穩定之結構, 此結構可與隔熱層莫來石基板穩定匹配,並且SEM觀察表面,微觀呈現平滑並無熱裂產生,經由RAMAN分析為玻璃形態存在,同時Tg上升至1000 ℃以上,因此,此材料具有潛力運用於航太載具系統。

高比表面積碳化硅

為了解決超高溫陶瓷加熱器的問題,作者郭向云 這樣論述:

高比表面積碳化矽是最近十幾年來逐漸引起人們重視的一種新材料,具有堆積密度低(約0.2g/cm3)、比表面積大(>30m2/g)的特性,是一種性能優異的載體材料。   本書系統地介紹了高比表面積碳化矽的製備方法,以及高比表面積碳化矽作為載體材料在多相催化、光催化和電催化等領域應用的研究進展。為了讓讀者更全面地瞭解高比表面積碳化矽材料,對其在電磁波吸收領域的應用情況也作了一些簡單介紹。 本書適合從事多相催化、光催化和電催化研究的科研人員,以及高等院校相關專業的師生閱讀。 第1章碳化矽概述/001 1.1自然界的碳化矽/001 1.2碳化矽的人工合成/004 1.3碳化矽的結構

和命名/007 1.4碳化矽的性質和應用/007 1.4.1碳化矽在磨料和磨具領域中的應用/009 1.4.2碳化矽在耐火材料中的應用/010 1.4.3碳化矽在複合材料增強方面的應用/010 1.4.4碳化矽在電子材料領域的應用/010 1.4.5碳化矽在吸波材料中的應用/010 1.4.6碳化矽在生物醫學領域的應用/011 參考文獻/012 第2章高比表面積碳化矽的製備方法/014 2.1範本法/015 2.1.1碳範本法/015 2.1.2氧化矽範本法/021 2.2碳矽凝膠碳熱還原法/031 2.3化學氣相沉積法/034 2.4矽烷及聚碳矽烷熱解法/036 2.5溶劑熱還原法/037

2.6碳化矽複合型載體的製備方法/040 2.6.1碳化矽衍生碳/040 2.6.2分子篩/碳化矽複合物/040 參考文獻/042 第3章高比表面積碳化矽作為多相催化劑載體/048 3.1高溫催化反應/049 3.1.1甲烷重整制合成氣/049 3.1.2烷烴的氧化偶聯和脫氫反應/057 3.2強放熱反應/063 3.2.1費托合成/063 3.2.2甲烷催化燃燒/066 3.2.3甲烷化反應/069 3.2.4甲醇轉化/071 3.2.5其他放熱反應/072 3.3苛刻條件下的反應/073 3.3.1H2S的選擇性氧化/073 3.3.2合成氨/073 3.3.3硫酸分解反應/074 參

考文獻/075 第4章高比表面積碳化矽光催化應用/082 4.1碳化矽光催化的一般原理/083 4.2光催化分解水/085 4.2.1純碳化矽光解水/086 4.2.2金屬/碳化矽光解水/090 4.2.3石墨烯碳化矽複合物光解水/091 4.2.4半導體碳化矽複合物光解水/093 4.3光催化降解有機污染物/094 4.4光催化CO2還原/098 4.5光催化有機合成/100 參考文獻/113 第5章高比表面積碳化矽電催化應用/118 5.1電化學感測器/119 5.1.1氣體檢測/119 5.1.2溶液中離子的檢測/121 5.1.3有機污染物及生物分子的檢測/122 5.2燃料電池催

化劑/128 5.2.1氧氣還原催化劑/129 5.2.2甲醇氧化催化劑/131 5.3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137 5.3.1碳化矽光陽極/138 5.3.2碳化矽對電極/139 5.4鋰離子電池材料/140 5.5超級電容器材料/145 參考文獻/148 第6章高比表面積碳化矽吸波材料/156 6.1材料吸收電磁波的機理/157 6.2SiC微粉的吸波性能/159 6.3納米SiC的吸波性能/161 6.4摻雜SiC的吸波性能/164 6.5SiC複合材料的吸波性能/166 參考文獻/168 碳化矽是一種常見的工業陶瓷材料,自1891年被霍華德·艾奇遜合成出來以後,在磨

料、磨具、耐高溫陶瓷以及微電子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目前,全世界碳化矽的年產量已超過200萬噸,都是採用改進的艾奇遜法生產出來的。這種方法以河沙、焦炭(或煤)等為原料,通過石墨電極加熱到2500℃以上,氧化矽和碳之間發生反應形成碳化矽。由於反應溫度高,得到的產品都是α-碳化矽,比表面積很低,一般不到1m2/g。碳化矽具有非常高的機械強度和化學穩定性,而且導電導熱性能良好。這些優良的性能,使得它有望成為一種新的催化劑載體材料。然而,碳化矽要想作為催化劑載體得到應用,它的比表面積就必須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早在20世紀90年代,國外一些學者就開展了碳化矽作為催化劑載體的研究,也發展出了一些製備高比

表面積碳化矽的方法。例如,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Loudex教授課題組發明的形狀記憶合成法就是一種有效的製備高比表面積碳化矽的方法,可製備比表面積大於30m2/g的β-碳化矽。國內也有不少學者注意到碳化矽作為催化劑載體的優越性。編著者課題組,從2000年開始研究高比表面積碳化矽的製備方法,發明了一種溶膠凝膠結合碳熱還原製備碳化矽的方法。 這種方法經過初步的工業放大試驗後,仍能製備出比表面積大於60m2/g的β-碳化矽。其後,課題組一直從事高比表面積碳化矽的研究工作,探索了這種材料作為催化劑載體在高溫、強放熱等反應中的應用,發現碳化矽作為載體不僅可改善催化劑的穩定性,而且催化劑的預處理條件也相對簡

單。最近幾年,人們發現碳化矽用於光催化和電催化時,也表現出了一些特殊的優勢。因此,有關碳化矽在熱催化、光催化以及電催化方面應用的文獻報導越來越多。 國內雖然已經有一些關於碳化矽的著作,但都是把碳化矽作為一種高性能陶瓷材料或者微電子材料來介紹的。據編著者所知,國內目前還沒有關於高比表面積碳化矽製備以及高比表面積碳化矽在催化中應用的書籍。因此,我們感到有責任將分散在浩如煙海的科學文獻中關於碳化矽的工作,進行系統整理和綜合分析,編成一書,以利于我國研究人員在進入這一領域時能迅速對本領域有一個比較全面的瞭解。 本書在成書過程中得到了作者前工作單位(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課題組同事和學生的大

力協助。靳國強、王英勇、郭曉甯和童希立等同事,多年來一直在本課題組從事有關碳化矽的研究,在本書寫作過程中做了大量工作,不僅協助本人整理了相關章節的文獻,甚至還寫出了章節的初稿。本書中介紹的相當一部分工作都是本課題組完成的,這得益於曾經和仍然在課題組學習和工作的研究生們。如果沒有他們的辛勤努力,肯定不可能有這本書的問世。另外,在本書寫作過程中,經常需要查找一些文獻,也是請學生們幫忙找到的。在此,對他們一併表示感謝。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十幾年來曾多次支持課題組開展關於高比表面積碳化矽的研究工作,山西省科技廳也以科技重大專項的形式支持高比表面積碳化矽產業化的研究,在此表示感謝。感謝江蘇省綠色催

化材料與技術重點實驗室資助本書出版。最後,我要感謝化學工業出版社的相關編輯,沒有他們的辛勤付出,本書的完成也是不可想像的。 高比表面積碳化矽雖然是一個比較小的研究領域,從眾多期刊中找出相關的文獻仍然並非易事,再加上編著者水準有限,疏漏之處在所難免,敬請專家和讀者批評指正。 郭向雲 2019年5月于常州大學

利用電沉積法製備Ni-B/B4C複合鍍層之特性及機械性質研究

為了解決超高溫陶瓷加熱器的問題,作者王謙祐 這樣論述:

Ni基鍍層具有良好的耐蝕性,故已廣泛被工業界應用於表面處理的領域。近年來,一種含有硼(B)的新式鍍層(及Ni-B鍍層)被開發出來,它具有硬度高的特性(約900 Hv),故已被應用於耐磨耗方面的功能性鍍層。但由於Ni-B鍍層具有過大的內應力,故如何降低鍍層的內應力已成為一個需要被改善的課題。因此,本研究嘗試利用添加B4C硬質顆粒至合金鍍層中的方式來製備同時可降低內應力及提升耐磨耗性能的Ni-B/B4C複合鍍層。Ni-B/B4C複合鍍層的製備程序為運用電沉積法將鎳硼-碳化硼(微粒直徑約1-3 μm)共沉積至低碳鋼表面上,並探討不同的電流密度、微粒濃度、機械攪拌速率對鍍層的影響。後續則利用掃描式電

子顯微鏡、維式硬度儀、刮痕試驗機、恆電位儀、多功能磨耗機等儀器探討Ni-B/B4C複合鍍層的相關機械性質分析。研究結果表示,經由前處理的改善可大幅增加Ni-B/B4C複合鍍層的附著力。另外,藉由調整電鍍過程的參數可改善Ni-B/B4C複合鍍層的相關性質,實驗結果顯示以電流密度5 ASD、機械攪拌速率450 rpm及添加2 g/L B4C顆粒的製程條件為最佳製程參數,所獲得的Ni-B/B4C複合鍍層的B4C微粒含量最高可達15.2 Vol%、微硬度值最高為983.7 Hv。Ni-B/B4C複合鍍層在耐蝕性、抗刮、耐磨的表現可媲美其他種類的鍍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