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度弱智特徵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特殊教育學系 周台傑所指導 吳劍鋒的 國民教育階段智能障礙兒童心像能力研究 (2019),提出輕度弱智特徵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國民教育階段、智能障礙兒童、心像能力。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 鍾莉娟所指導 黃珊的 智能障礙學生社會技巧教學活動方案發展及實施成效之行動研究 (2019),提出因為有 智能障礙學生、社會技巧教學活動方案、行動研究的重點而找出了 輕度弱智特徵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輕度弱智特徵,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國民教育階段智能障礙兒童心像能力研究

為了解決輕度弱智特徵的問題,作者吳劍鋒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名教育階段智能障礙兒童的心像能力。研究設計適合於智能障礙兒童的心像能力測驗,並討論了智能障礙兒童不同背景變項對心像能力的影響。研究採用測驗法,以Piaget的觀點為理論依據,參考他的實驗設計。測驗以積木為實驗材料,使用延宕模仿的方式來評量智能障礙兒童的心像能力。本研究以135名國民教育階段的智能障礙兒童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如下:1. 信度:測驗之Cronbach α信度係數為0.945,重測信度係數為0.822。2. 效度:測驗與C-WISC第三版的圖形設計分量表相關係數為0.714,具有良好的效標關聯效度。内部一致性分析結果表明各題目組與測驗總分的相關係數介於0.172至0

.895;各題目組與總分的相關較高,各題目組之間的相關係數相對較低,顯示測驗具有良好的聚斂效度和區分效度;題目組分析結果表明,測驗的分數隨著題目組積木塊數的增加而顯著減少。結果顯示測驗具有良好的構念效度。研究者使用該測驗,探究智能障礙兒童的年級、年齡、性別、班別、智能障礙程度、智力程度與心像能力的關係。研究結果如下:1. 智能障礙兒童的心像能力呈現年級發展的趨勢。2. 國民教育階段的智能障礙兒童,其心像能力在低中年齡段增長緩慢,在高年齡段有顯著的增長。3. 年齡因素顯著影響智能障礙兒童的心像能力。4. 低年級的智能障礙兒童已經具備基本的心像能力。5. 智能障礙兒童僅能模仿一至四塊積木組合。6.

極重度智能障礙兒童尚未具備基本的心像能力,他們處於感覺動作期前期;重度智能障礙兒童已有基本的心像能力,他們表現可以達到感覺動作末期(第六階段)。7. 智能障礙兒童的心像能力依智力水準上升而顯著上升,智力因素可顯著預測心像能力。本研究最後根據研究之結果,提供研究者和教師相關應用與教學之建議。

智能障礙學生社會技巧教學活動方案發展及實施成效之行動研究

為了解決輕度弱智特徵的問題,作者黃珊 這樣論述:

本研究主要目的係針對智能障礙學生的能力及需求,編擬和發展「社會技巧教學活動方案」並據以實施教學,進而探究此教學方案對智能障礙學生學習社會技巧的具體成效。本研究主要採用行動研究法,研究者以「智能障礙學生社會技巧教學活動方案」為行動主軸進行一年半的教學及反思,包括一學期的前導研究,主要教導社會情緒內容,透過觀察、訪談與教學日誌的方式蒐集資料,藉此得出對正式研究的相關啟發;在正式研究中,主要運用各種鷹架、社會技巧的故事、影像、桌遊、角色扮演及提示增強等策略教導情緒管理、社會信息運用及社會問題解決三大主軸內容,並以自編社會技巧學習成效檢核表、教學省思表、訪談大綱、教學日誌表、教學觀察表等工具進行資料

蒐集。研究期間,研究者依據學生在生活中面臨的挑戰及學習過程中的實際能力表現,及時修正行動方案,包括教學內容、教學策略以及教學評量的調整。透過行動的循環修正,與智能障礙學生及合作教師共同度過發展出適合研究對象的社會技巧教學方案。研究結果顯示:1.本研究依據理論設計之「智能障碍學生社会技巧教學活动方案」,實際執行過程仍需依據學生的學習反應、實際能力和教学目标,調整教學内容;2.社會技巧教學宜採取多元的教學策略,其中故事教學、角色扮演以及影片、遊戲教學尤受智能障礙學生的青睞,而鷹架、提示、增強則是必不可少的基礎性策略。評量應更注重學生的過程性表現,同樣需要多元的方式;3.與班级教师的共同合作與關係的

建立是建構「智能障碍学生社会技巧活动方案」的重要支持;4.學生參與社會技巧方案之後,能有效地提升對情緒的辨識與控制、社會資訊的分辨與運用能力以及解決社會問題能力,但在實踐類化中仍需進一步加強學習與練習。最後研究者根據方案的發展歷程及結果,提出智能障礙學生社會技巧未來在實施教學、研究方面的相關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