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音樂鋼琴無廣告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輕音樂鋼琴無廣告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吳念真,恩田陸寫的 欲罷不能真情雙書:念念時光真味+蜜蜂與遠雷 和皮耶爾.瑪里的 對面的瘋子:解讀我們日常的瘋狂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無廣告版」優雅輕音樂 好心情讀書& 工作沒壓力 - YouTube也說明: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圓神 和漫遊者文化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學系 黃季平所指導 顏翩翩的 爵士音樂在臺灣的受容 (2018),提出輕音樂鋼琴無廣告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臺灣、輕音樂、中西樂風、爵士音樂、文化環境。

最後網站[無廣告版] 徜徉於旋律中 紓壓放鬆音樂 - YouTube則補充: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輕音樂鋼琴無廣告,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欲罷不能真情雙書:念念時光真味+蜜蜂與遠雷

為了解決輕音樂鋼琴無廣告的問題,作者吳念真,恩田陸 這樣論述:

吳念真睽違九年的真情故事+吳導欲罷不能私房推薦小說.愛書人不可錯過的限量優惠珍藏!   《念念時光真味》   ▍睽違九年,繼《這些人,那些事》,全臺灣最會說故事的歐吉桑,這次要說說自己的故事。這是他的人生,也是時代的眼淚,更是臺灣人記憶中的真滋味。   ▍親簽印刷.珍藏扉頁:吳念真親自摘錄書中文句,一字一句謄寫,傳遞最動人的情感。三款精美扉頁,隨機發送,限量珍藏。   美好的食物,是直往內心的通道。   途中有淚光、有笑容,還有最真實的自己。   沒了嗅覺之後,祂補償我的是「記憶」,祂讓我從過往某些情境裡去拼湊或還原,食物原有、應有的氣味和感覺。——吳念真   遺傳母親的體質,

吳念真早在多年前就已失去嗅覺,進食彷彿只為了維持生存所需,不再是種療癒或享受。但上天補償給他的,是深刻難忘的記憶。每一道菜色、每一樣食物,在他的腦海中,都伴隨一個動人的故事。   從白菜滷憶起父親的背影、姨婆的綠竹筍乾裡是對母親的不捨、美國來的罐頭窺見上一代人的艱辛、在美觀園紀錄下青春、嘗仙人掌冰念已故舊友,還有被遺忘的古早味「加冬仔給」……   他以食物為引,寫下生命中難以忘懷的24個故事,透過栩栩如生的敘述、劇場式的生動鋪排,讓影像躍然紙上,食物之香撲鼻誘人,情意之真卻又令人動容。   這裡有生活艱難的困苦哀愁,也有痛失親人的辛辣眼淚,同時也滿溢著青春年少初出社會的新鮮酸澀,與幸逢人

生至交的甜美。這是食物真味,亦是人生百味,如回憶之醍醐,迴盪不散。   《蜜蜂與遠雷》   吳念真徹夜未眠推薦:「想像不到的結尾,一路猜測吊足胃口,非常聰明的寫作方式……就是這麼厚,讀起來才enjoy!這個作者真會寫!看到放不下來,工作都耽誤了。」   ★史無前例!直木賞+本屋大賞雙料得主!   ★史上第一人!作者恩田陸兩次榮獲本屋大賞第一名!   ★占據日本各大排行榜,所向披靡:2017年日本Amazon排行榜文學類第1名、2017年Reader Store電子書店排行榜文學類第1名、2017年全日本銷售總排行文學類第1名(日販調查)、第5屆booklog大賞.小說部門大獎!   ★暢

銷60萬冊,用文字將聽覺感受描寫得淋漓盡致!   ★構想12年、取材11年、執筆7年,作者傾盡全力的最高傑作!   不知從哪兒傳來蜜蜂的振翅聲……   那是祝福世界的聲音,也是拚命蒐集生命光輝的聲音。   每三年舉行一次的芳江國際鋼琴大賽已然成為年輕音樂家踏進專業領域的叩門磚,並屢屢發掘出樂壇新秀,因此越來越受到矚目。第六屆比賽也依然集結許多極具個人特色、富有魅力的參賽者:   宛如璞玉般純真,卻引發眾人種種不可思議反應的「天然」少年;   過去曾被捧為「天才」,但在母親去世後突然逃離舞臺的少女;   一度放棄音樂家之夢,直到孩子出生,才再次挑戰比賽的平凡上班族;   以及從外表到琴藝無

不完美,有自信能讓所有聽眾傾心於他的青年。   以這四人為首,近百名懷抱夢想、經過多年苦練,甚至不乏「天才」稱號的參賽者們聚集於此。比起體力上的極大負荷,因比賽而浮現的自我懷疑和怯懦退縮或許更令人煎熬;但唯有不斷克服難關與考驗,才能舉步向前,看見自己想看見的音樂風景、成為自己想成為的樣子。   經過重重關卡,最後受得到音樂之神眷顧的會是誰?藉由這次比賽,這四個人又將為彼此的人生帶來什麼樣的火花?   以鋼琴大賽為舞臺,   寫盡人間才能與命運、深刻描繪音樂的青春群像小說!   ★2018金石堂年度十大影響力好書。獲選理由:一本讓音符跳躍在書頁上的精采作品!跟著四位命運迥異人生卻相互交織

的主角,一同經歷節奏明快帶有緊張、充滿驚喜的鋼琴大賽。作者無與倫比的文字寫作力,創作出充滿生命力、夢想力與感動力的至高傑作,帶給讀者洗滌靈魂般的閱讀饗宴! 名人推薦   ★謝哲青(作家、節目主持人)、楊照(作家)、楊佳嫻(作家)、石芳瑜(永樂座書店主人)、葉宛青(小白兔唱片行創辦人) 毫無懸念推薦   ★誠品選書.博客來選書.金石堂選書 一致推薦 各界口碑好評   音樂是各種情感的加總,也是不斷循環重覆的發生。專業的聽眾可以就任何選定的面向評析音樂,但做為一個聽眾最真誠的幸福,還是心領神會的感動;體會過箇中滋味,就很難不產生想要一直聽下去的慾望,這本書很細緻地描繪了聽眾和演奏者之間的

互動,這就是人類最棒的,對音樂的愛戀,對於像我們這樣的工作者而言,也是我們的浪漫和唯一的生存之道。──葉宛青(小白兔唱片行創辦人)   以鋼琴大賽為舞台的溫暖成長小說。眾人認定的明日之星、打橫殺出的無名天才、小時了了但遇上人生困境的少女、年歲已長但仍想一圓夢想的已婚男子,以及在往事中心潮起伏的知名音樂家們,競賽不只試煉極限,也讓他們再次確認自己與音樂的永恆牽絆。恩田陸敘事清新流暢,仍舊充滿魅力。──楊佳嫻(作家)   我常覺得,一本好看的小說,是用場景和人物提出很多問題,卻不一定給出確切的答案。恩田老師用國際鋼琴大賽這個場景設定了四個獨特人物,引出了無數問題,讓我們看見世界與音樂的廣闊,卻

並沒有為每個問題留下答案,而是留下了許多可能。對這本小說的喜愛有點一言難盡。宮部美幸擔任直木賞評審閱讀本書時,才看到一半便得了重感冒,臥病數天後接著讀,卻發現自己完全可以無縫接軌,便確定本書一定會是最後贏家。我的感覺也很接近。在每天必須大量閱讀、常常一目十行過目即忘的編輯生活中,《蜜蜂與遠雷》是極少數讓我經過幾個月還能對著書店PM描述內容細節的書。若用一句話來總結,我會說,這是一部讓最健忘的人讀了都忘不了的精采小說!──陳秋月(圓神出版事業機構總編輯)   如果你熟悉樂器、喜愛古典音樂,肯定能體會「閱」讀×「樂」讀的雙重享受;如果你完全沒接觸過古典音樂,一定也能透過這部小說受音樂帶來的無窮樂

趣。雖然不乏以音樂為題材的小說、漫畫等創作,但以文字表現無形的「聲音」,完整敘述一場音樂賽事,《蜜蜂與遠雷》應該是這項高難度挑戰的首例,也是這部作品的一大特色。在這越來越趨向圖像思考的時代,何不試著回歸文字的懷抱,透過文字享受音樂的奧妙,在腦中構築屬於自己的音樂之海呢?──楊明綺(本書譯者)   對於許多人而言,古典音樂恐怕是極度疏離的範疇。儘管我們對身處這個世界的人有各種想像,然而對於置身其中的人而言,別說成為「音樂家」了,光是要成為「專業人士」就必須付出極大的努力,這一點和從事任何工作、身處任何領域的人並無二致;只是對古典樂界而言,其中的競爭也許更早來到也更尖銳。至於那些我們不論到了幾歲

都一樣在乎、名為「安身立命」的功課,說開了也許就是「要不要」與「能不能」的「選擇」;或許《蜜蜂與遠雷》想要傳達和談論的,終歸是「人生的選擇」。──林雅萩(本書編輯) 讀者★★★★★盛讚:如果你有想追求的夢想,這本書會推你一把!   「我的音樂究竟是什麼?」「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音樂家)?」這是本書不斷探問的兩個問題。我想起自己那些未竟的夢想,也很羨慕能為了目標全力前進的他們。每個人都有軟弱或想放棄的時候,但如果你有想追求的夢想,這本書會推你一把!   雖然我對古典樂不熟,而且書還很厚,但還是一口氣就讀完了。最大的驚喜在於,理當只能用聽覺感受到的音樂,竟可以用文字表現得如此豐富多彩、身歷其

境!   主題是音樂,但不只是音樂,而是任何人都必須面對的「人生選擇」:是否要進入某個領域、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各種未酬的壯志與夢想、自己的能力與極限、自我認可或懷疑……如果以為這部作品「只有音樂」,那真是虧大了。   一般來說,古典樂並不是個容易親近的主題,卻完全無損本書的閱讀樂趣。尤其是雖然鋼琴大賽為舞臺,但所描寫的其實是登場人物的人生投影,非常容易產生共鳴。   書中所有登場角色都一樣,每個人都嘗過無法前進的挫敗、都有煩惱困惑的時候,也都為了所愛的音樂不顧一切、傾盡全力。每個人都真摯到近乎魯直。當(故事中的)演奏開始時,自己的心馬上被滿溢紙面的音樂所攻陷,忍不住跟著又哭又笑。而在享

受音樂之美的同時,本書也溫柔地觸及人心的許多機微,讀完後更有種內心被洗滌一淨的感覺。  

輕音樂鋼琴無廣告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ASMR吟遊詩人】ASMR 輕柔音樂聲。無廣告。心靈治療助眠 入眠放鬆 車上睡覺 學習音樂 閱讀和學習 集中的音樂 輕音樂 海龜漫遊 海底世界
-
#ASMR #輕音樂 #入眠放鬆
-
【ASMR吟遊詩人】 讓你放鬆心靈的輕柔聲音與舒服視頻。
-
【今日詩集】
當你的海
就不會在意你沒有岸

——〈下輩子〉◎任明信

爵士音樂在臺灣的受容

為了解決輕音樂鋼琴無廣告的問題,作者顏翩翩 這樣論述:

爵士音樂在國際上的學術研究趨勢,探討範圍越來越廣,因為當前全球化理論的過分推崇,以及世界主義和文化道德觀的大力宣揚,促使研究群體改變認識框架,轉為提倡「爵士世界主義」和「複數的爵士世界∕世界爵士」(Jazz Worlds/World Jazz) 的理念,即為用全球視野觀看地方爵士音樂的形成。然而,將臺灣爵士樂置於「複數的爵士世界∕世界爵士」脈絡下討論之前,必須釐清此樂種的多重發展軌跡,建立全面且接近歷史真實的論述邏輯,才能強化本土研究的核心價值。爵士音樂的存在,既是臺灣文化的實在。此觀點孕育本文所發展出來的論述,整體採取「歷時性」架構,重視在地文獻、音樂檔案、田野資料,藉此建構「臺灣爵士音樂

史」的基礎形式。基於此構想,本研究將爵士樂發聲脈絡的演變,撰寫成四個歷史階段,其章節架構為【一、管絃齊鳴:洋樂在臺灣的傳響 (1895-1930)】。【二、爵響聲色:新感覺樂聲在臺灣的迴響 (1930-1945)】。【三、歌舞匯影:中西樂風在臺灣的暢響 (1945-1987)】。【四、眾聲喧騰:世界爵士音樂在臺灣的盛響 (1987-)】。由於從日治時期至今,外來樂種因時因人而異,又隨著社會情境產生變化,大眾對「爵士音樂」的時代性體認,一路從「洋樂」、「新感覺樂聲」、「中西樂風」過渡到「世界爵士音樂」,誠然構成既模糊又不定向的音樂概念,逐漸堆疊出錯綜複雜的創作思路。除此之外,為了避免爵士發聲脈絡

在歷史中脫節,於是全面蒐羅八十餘年的音聲資料與展演紀錄,大範圍檢視各年代作品的本質,並思考爵士樂群體的運作軌跡,對此予以脈絡化、關聯化、精緻化的分析,方能掌握音樂的創作傾向、表現特徵、社會意義,從中理解與歸類爵士音樂與臺灣音樂間相互滋長的「混聲現象」。結果顯示,爵士音樂落實於臺灣音樂之實例,曾大量出現於輕音樂、臺灣新民謠、洋樂歌仔戲、臺灣爵士歌謠、中西舞曲、抒情歌曲、流行爵士樂等複合類型之中,呈現「聚聲爵響」的開放格局。

對面的瘋子:解讀我們日常的瘋狂

為了解決輕音樂鋼琴無廣告的問題,作者皮耶爾.瑪里 這樣論述:

  每個人都是瘋狂的,不瘋只是瘋狂的另一種表現。   ──法國思想家巴斯卡(Blaise Pascal, 1623-1662)   瘋狂不是另一個世界,它無處不在──   因為,每個人的對面都坐著一個瘋子。   瘋狂不只出現在精神病院,或在街頭失控的人身上,   每當我們無法掌控自己的情感和行為,瘋狂就會隨之出現。   從有時令人鬱悶的不安,到突如其來的驚慌及胡思亂想,   從無聊、索求、嫉妒、質疑、罪惡感、厭食、自我封閉,   到神經衰弱、恐懼、焦慮、變態、抑鬱、躁鬱、妄想、欲望,   這些狀況的本質並無差異,不同的只是展現的程度。   瘋狂並非只導致災殃,一如伊拉斯謨所強調的,   

有些美好的體驗也該歸功於瘋狂,狂喜即是其中之一。   沒有人能倖免於瘋狂,關鍵就在於我們和他人的關係。   甚至當我們獨自一人、自言自語時,我們依然處於一種與他人的關係之中。   我們如何建立和他人之間的關係,決定我們瘋狂的形式。   在人生的某些階段,瘋狂是一種常態。   畢竟,每個人都看過這樣的人,或多少有過類似的經驗:   《包法利夫人》中的愛瑪因為空虛,接受了夏爾勒的求婚,   婚後又因為空虛無聊而外遇,也因為購物的狂熱而負債纍纍。   她歇斯底里索求他人認可,試圖從中找到存在的意義,   但當生命變成一團混亂時,卻將自己的不滿歸咎於他人。   有人為了獲得他人的認可,試圖一肩

扛起伴侶的痛苦。   他們認為,如果能「修復」伴侶,對方從此就無法失去自己。   電影《英倫情人》中的護士,就是這種歇斯底里療癒型索求人物的代表。   在楚浮的《巫山雲》,作家雨果的女兒阿黛兒愛上平森中尉,   也相信對方愛她,只是不能承認。為了強迫他承認,   她為他償還賭債,發表正式的結婚宣言,希望平森在上級的壓力下迎娶她。   平森不肯讓步,遭貶謫到巴貝多,阿黛兒隨他而去,   但最後陷入思覺失調症,在巴黎療養院度過餘生。   這是歇斯底里轉移為被愛妄想症,最後成為思覺失調症的典型例子。   《鋼琴教師》中的母女關係緊密,甚至同床共眠,   但女兒艾莉卡是母親的犧牲品,也是母親可以濫

用的物品。   艾莉卡為了滿足母親才成為鋼琴師,   也為了母親拒絕兩人生活之外的情慾關係,   直到遇到一位戀慕她的年輕音樂家為止。   然而,和他在一起時,她只能重蹈和母親之間原有的受虐關係,   也離不開這種關係模式,於是她割傷了自己的下體⋯⋯   【在這瘋狂與冷漠交織的年代,作者如何捕捉瘋狂?】   本書作者皮耶爾.瑪里是專業精神分析師,更是說故事的高手。   他將日常生活中的種種行為當成實境秀來觀察,   並援引文學與電影中的人物心理與行為,鏡照現實生活中的瘋狂,包括:   《追憶逝水年華》、《背德者》、《包法利夫人》、《無病呻吟》、《去年在馬倫巴》、   《危險關係》、《索多瑪一

百二十天》、《英倫情人》、《青樓怨婦》、   《羅丹的情人》、《感官世界》、《欲望城市》⋯⋯等。   這些信手拈來的作品,為全書帶來濃厚的歐洲人文主義色彩,   而瑪里的獨特書寫方式──將重心放在「展示」瘋狂,   把近似的行為相互對比,剖析其中的異同及背後的心理變化,   讓每個人都能熟識瘋狂,直面日常生活中的種種瘋狂因子,   並學會如何思考、看待瘋狂,進而設法應對瘋狂,例如:   歇斯底里性厭食症純粹要求認可,因此患者不願進食。   (紀德:「就我所知,世間最美之物是我的饑餓。」)   強迫性厭食症:我很想吃,但是別人必須告訴我應該吃什麼。   (卡夫卡提到的就是這一種:我禁食「是因

為我找不到能取悅人的食物」。)   恐懼症患者:我無法吃這個或那個,因為這些食物依附著不明的威脅。   妄想症患者:我無法吃這個或喝那個,因為這樣就便宜了那些想謀害我性命的人。   思覺失調症患:我無法吃東西,因為有聲音命令我不要吸收任何食物。   憂鬱症患者:我無法吃東西,因為我已經死了,或是失去了五臟六腑。   紀德在未出版的短篇〈野鴿〉中提及自己拒絕他人為他口交:   「我制止了他的動作,我沒那麼汙下,   而且厭惡被一個壞透了的傢伙毀掉這一夜將留給兩人的回憶。」   這是歇斯底里性心理的微妙之處,和變態相差了十萬八千里。   對紀德而言,重要的是他將要為這場相遇保留的回憶,而不是相遇

本身。   因此相遇必須像一幅畫、一個影像那樣,別無其他。   歇斯底里的誘惑行動、強迫症患者的為他人服務,或是恐懼症患者的迴避經驗,   全都碰上兩個障礙:贏得其他人的認可,還有每個人對自身的看法只要稍微受到貶損,   就能輕易消泯任何中肯的認可,讓當事者驟變成抑鬱症。   得不到認可,以及對自己的負面想法的加深,都可以讓人捲入抑鬱症。   這兩個因素的配合經常是遽變成抑鬱症的主因。   透過這些例子,我們看見了他人的影子──   更重要的是,我們是否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在這瘋狂與冷漠交織的年代,這本書為何值得一讀?】   ◎將日常行為當成實境秀來觀察,透過周遭人事物的真實經歷

來描述瘋狂,既生動又寫實。   ◎從文學、電影作品、病歷中舉例剖析各種瘋狂,兼具分析與故事,知識含金量高。   ◎從「歇斯底里」、「強迫症」、「恐懼症」和「變態」等四種最常見的行為出發,對照四種個人與他人之間的關係模式:引誘、服務、迴避、操控與殘害,直指日常瘋狂行為之核心。   ◎瘋狂並非只導致災殃。一如伊拉斯謨所強調的,有些美好的體驗也該歸功於瘋狂,狂喜即是其中之一。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瘋狂,有助於更進一步了解自己與他人,以及如何面對眼前這個急遽變化的世界。   【專文導讀】   耿一偉(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助理教授)   【不同面向推薦】   川貝母(插畫家/小說家)   吳佳璇(作家/

精神科醫師)   李明璁(北藝大通識中心助理教授)   阮慶岳(小說家/建築師)   楊 澤(作家)   鄒駿昇(視覺藝術家/圖文書創作者)   (依姓氏筆畫排序)   作者簡介 皮耶爾.瑪里 Pierre Marie   法國知名精神分析師,巴黎執業心理醫生,著有《瘋狂的真實》(Folle Vérité, 1979, 合著)、《何謂精神分析》(Qu’est-ce que la psychanalyse, 1988)、《精神分析式體驗》(L’Expérience psychanalytique, 1990)、《幻覺與反常的字典》(Dictionnaire des fantasmes

et perversions, 1997)、《尼采與超人》(Nietzsche ou la grande santé, 1999, 合著)、《精神分析與精神療法有何差異?》(Psychanalyse, psychothérapie: quelles differences, 2004)。 譯者簡介 張喬玟   淡江大學法國語文學系畢業,2002年入巴黎第四大學,主修現代文學,2014年起定居瑞士。譯有《調香師日記》、《地心探險記》、《行李箱》、《啟萌課》、《左撇子的殺意》、《好聲音的科學》等十餘本書。   【導  讀】學習與自己的瘋狂相處,是為了逃離他人的漩渦____

耿一偉 【致讀者】瘋狂與我們的關連 【前  言】在人生的某些階段,瘋狂是一種常態 1.歇斯底里:一切都是為了別人眼中的自我形象 無聊/索求/嫉妒/附加價值/孩子/威嚴/歇斯底里性厭食症/歇斯底里的性生活/結語 2.強迫症:為了最後能獲得他人認可,犧牲自己當下的欲望 論強迫症與歇斯底里之差異/質疑/隔離/罪惡感/神經衰弱與慮病症/肛門性心理/強迫症的性心理:貶抑/結語 3.恐懼症:無時無刻不在焦慮,相信自己只能任由某個「絕對的力量」處置 焦慮/宗教及形上學/恐懼症:從「小漢斯」到今天/結語 4.變態:操控或殘害他人且毫無罪惡感,但未必伴隨著暴力 個人的變態/群體的變態/扭曲的威嚴:權力/

施虐癖/所謂的性變態/戀童癖/結語 5.抑鬱、憂鬱、自殺:自我貶抑帶來無法慰藉的絕對孤獨,因而想擺脫自我 6.妄想症和思覺失調症:一種不夠穩固的自衛模式,以及一種自行組織世界的方法 7.欲望:在不可能之中跋涉 【結語】走出瘋狂 什麼是心理治療?/催眠/認知行為療法 【延伸賞讀】 書籍 電影、戲劇   前言 在人生的某些階段,瘋狂是一種常態   誰不曾有過這樣的感受:焦慮、無聊、抑鬱、(有時強烈)尋求認可、無法克制必須確認的衝動(門是不是鎖好了?熨斗的插頭有沒有拔掉?)、不敢搭公車和電梯、害怕與人攀談(例如心儀對象、隔壁鄰居)?沒有人在瘋狂的勢力範圍之外。所有人都在劫難逃,即使是

專職治療瘋狂的人都無法倖免,儘管他們總是一副學問淵博的模樣。眾所周知,「心理醫生」都有一點……這應證了巴斯卡的名言:「每個人都是瘋狂的,不瘋只是瘋狂的另一種表現。」   即便瘋狂是常見的,其症狀仍會隨著時代而改變;今天的瘋狂,和十九世紀末沙科的時代並不一樣。在這個實境秀、網際網路、行動電話的世紀,我們結識他人的方式不同以往。在這個新自由主義、廣告至上、消費過度、全球化、工廠外移、失業問題始終存在、國際恐怖主義、基本教義回歸的時代,我們和社會締結關係的方式異於以往。在這個家庭、學校、更自由的性愛都出現危機的時代,我們和權力建立關係的方式也不一樣了。   如今瘋狂的症狀儘管新穎,其主要特徵倒是

維持不變。   例如,我們每個人總會經歷、最普遍的其中一種瘋狂經驗:情傷。情傷稱得上是某種程度的瘋狂,因為沒有那個早已對我們恩斷情絕的人,我們活不下去。說到這裡,我們就會留意到,卡圖盧斯在西元前一世紀提到自己因愛上不貞女性而痛澈心扉,他的語氣和亞蘭.巴旬唱《入夜謊言》(La nuit je mens)相去不遠。   這個題外話提醒我們,瘋狂不一定聳人聽聞。只要我們再也掌控不了自己的情感及行為,瘋狂就會發揮作用。正因為這樣,瘋狂是常見的。既然如此,為什麼討論瘋狂時,要用只有內行人才懂的矯情語言,或書店「身心健康」書區那些大眾讀物的粗淺語言?談論瘋狂的各種面貌,沒理由使用艱澀或閒嗑牙似的語言。

  因此,我決定使用「瘋狂」一詞,而不是「精神病理學」或其他這類的措詞。「瘋狂」,每個人都懂。瘋狂一旦降臨,會讓你的生活亂成一團:你駕馭不了。你無法說停就停,這是飛來橫禍。   我們醒來時偏頭疼、腹痛,或是腦中塞滿前一夜的噩夢;我們無法下定決心走進地鐵入口;我們無意間發現伴侶看著別人時眼睛一亮,那眼神一直縈繞在我們腦海當中。   瘋狂就在日常生活裡,在廣告、實境秀、電影和文學裡大量出現。瘋狂並不侷限在診所、精神病院或大學講堂的密閉空間裡。   在人生的某些階段,瘋狂是一種常態。誰在青少年時期躲得過瘋狂?誰又在戀愛時避得開瘋狂?   我之所以決定投入本書的寫作,就是因為學生和病患說的話(

「醫生,我好像會歇斯底里,但歇斯底里是什麼意思?」)。   我將呈現當代男女形形色色的瘋狂,讓每個人都能明白究竟是什麼讓自己或親友不得安寧,進一步能夠和它們共處。   畢竟,瘋狂的某些形態雖然有趣,不甚惱人,但其他形態卻會為生活帶來巨變,讓當事人及其親友悲慘、痛苦。如果說與善妒的女伴、有慮病症的男友相處還不算太辛苦,陪伴患厭食症的女兒、有抑鬱症的兒子或有憂鬱症的伴侶就棘手多了。更別忘了家有思覺失調症幼兒者的痛苦。   然而,嫉妒、厭食、抑鬱、憂鬱、思覺失調,還有其他許許多多的名詞,同樣也應更進一步說明清楚,以便理解它們所反映的實際狀況。   面對這些防礙我們或親友生活的症狀,我們經常狼狽

不堪。如果無法理解歇斯底里或強迫症這些名詞的意思,無法瞭解透過它們所呈現的我們的行為特質,應用這些詞又有何益?   現在甚至連心理學家和精神科醫師也常忽視這一點。他們只是記錄病患陳述的症狀,然後急著開藥或祭出行為規範來矯正這些症狀:「要強迫自己搭電梯啊,太太。您會發現,只要一段時間就會產生效果的。」藥物和醫生要求的新的行為當然會帶來成效,然而,究竟是什麼讓您的日子過得這麼辛苦,他們不置一詞,也不保證您的生活會比較改善。他們絕口不提某些症狀。無庸置疑,您終究會搭電梯,但是否能夠依照自己的意願過日子?   因為這就是重點所在。有時我們直到幾個月或數年後才會發現,瘋狂臨頭時,我們覺得有什麼不對勁

,但卻說不清那是什麼。我們深信自己只能重複某些態度、某些舉動、某些想法,不允許自己革除痼習,更別說某些我們長久以來對自己的評斷。想要有所改變,對我們來說是不可能的,或是會把我們推進焦慮的深淵。   我們終究會有這樣的經歷。譬如說,老師在課堂上叫我們到黑板前時,由於心跳加速,加上其他同學的嘲弄,讓我們連三步路都走不完。被指定到黑板前其實不是什麼了不得的事,但這個不是什麼了不得的事,卻比登上最高峰的考驗更加嚴峻。同樣的,我們打算追求某人,但卻欲言又止,遲疑不前;或是有人準備追求我們時,我們的態度僵硬,眼神冰冷,其實內心希望自己能展現出比較討喜的表情。還有,在公司裡,如果主管找我們,那簡直就像世界

末日來臨。這些稀鬆平常的經驗,全都是不折不扣的夢魘。   每個人都知道,人生並不容易,不只因為我們必須學習然後就業,也因為失業、疾病或恐怖主義在一旁虎視耽耽;不只因為死亡等著我們,也因為我們的人生很容易受到種種障礙干擾,這些障礙凸顯我們的行為特質,也讓我們的日子一蹶不振。   這些障礙一直以來都讓人難以接受,但是在報章媒體、電台、電視保證輕易就能擁有快樂人生的今天,我們恐怕更難接受它們。廣告甚至說「快樂操之在我」,彷彿只要這麼想就能夠做到似的。其實不然,而且我們心知肚明。我們老老實實恪遵廣告的指引及雜誌的建議,卻絲毫沒有為我們的瘋狂帶來改變。瘋狂死纏著我們不放。   因此,我會舉例說明在

我們不知情時形塑我們的每一種行為特質,讓讀者能在解讀過程中和它們變得「親近」,彷彿透過我的經驗,以及我從廣告、影視和文學作品挑出的情景而身歷其境。   想理解我們置身的現代世界,廣告、電視、電影等表達形式和文學同等重要。它們的創作者就像作家一樣,「都是珍貴的盟友,通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許多見識是學院派仍一無所知的,因此我們必須看重他們的經驗。他們大幅領先我們一般人,特別是在心理學方面,因為他們吸收知識的來源,我們尚未探索過」。   無論是感受瘋狂或旁觀瘋狂的人,廣告、影視、文學為我們描述了瘋狂現今的樣貌,卻沒落入理論的枷鎖。我們甚至可以自問,是否文學一直以來都有這樣的功能:訴說瘋狂,不厭

其煩的訴說瘋狂。從赫希厄德和埃斯庫羅斯,到克莉絲汀.安果和愛蜜麗.諾冬,文學談的淨是瘋狂,即使它自認談論的是其他主題。   反之,理論並不描繪瘋狂。理論以解釋瘋狂為目的,但是理論也就只是觀點(theoria:觀點),只是隨著時間而改變的說法,總是不可靠。我會運用理論,但只是點到為止,因為就連我偏好的精神分析理論,也無法詳述每個人在各種傾向中的獨特性,一如它也無法詮釋瘋狂的千變萬化。   我的目的是展示,而非解釋,我將重心放在如何,而非為什麼。   我們可以描述我們的行為,卻無法知道原因,人類行為的不可捉摸是企圖這麼做的一大頑敵。有人聲稱知道我們行為模式的成因,他們所陳述的不過是假設而已,

與任何其他類似的論點同樣不具意義。今天說同性戀是過度母愛的影響,就跟昔日認為同性戀是魔鬼或道德敗壞的影響一樣無稽。在反證出現之前,母愛並未比魔鬼存在或無品劣行更具絲毫分量。   因此我關注的只是展示瘋狂的各種表現方式,讓每個人都能熟悉它們,進而得以設法擺脫。   當然,書中的廣告、影視和文學作品都是我隨興挑選的,與我個人的喜好有關,也受限於我個人的見識。各位大可補充切合自己狀況、符合我提及的主題的作品,也不妨讓我知道,以便再版時增添內容。   為了讓後續的敘述易於理解,我就從四種我們最常見的行為特質出發,這四種行為特質符合四種我們與他人之間的關係模式:   誘引他人;   服務他人;  

 迴避他人;   操控他人,殘害他人。   這四種行為特質通常會以以下四個名詞來表示:歇斯底里、強迫症、恐懼症,以及變態。這些名詞如此耳熟能詳,不可能避開不用;不過我只會進一步說明這幾個詞所代表的意義。   首先需補充說明,這些不同的關係模式都由社會關係構成。我們無法劃分歇斯底里和消費之間的關係,因為人的物欲從來就高過基本需求。我們無法區隔強迫症和秩序之間的關係,因為人們講求秩序,向來不僅限於單純的維持社會團結。我們無法劃分恐懼症與神之間的關係,因為人的恐懼向來超越單純的信仰傾向。最後,我們無法區隔變態和權力之間的關係,因為人對權力的渴求總是會超越單純的威權組織。   我們個人的傾向與集

體的傾向沒有不同,這足以解釋社會事實欠缺合理性。   我們和他人的關係也可能面臨真正的難關,甚至認定他人想傷害我們,例如妄想症;或者我們認為他人與影響自己的黑暗力量攜手合作,例如思覺失調症。   在與他人的各式各樣關係中,都可以見到瘋狂的症狀。例如,厭食症可能帶有一絲歇斯底里、強迫症、恐懼症⋯⋯等的影子,端看它屬於哪一種與他人的關係而定。嫉妒、抑鬱等亦然。   我們與他人的關係是先決條件。就算我們獨自一人、自言自語時,我們依然處於一種與他人的關係之中,而我們建立關係的方式決定了我們的瘋狂的形式。   當然,要擺脫瘋狂也不無可能,稍後我會略提一二。不過我們勢必要思考什麼是我們潛藏的本質、

我們的欲望,因為無論他人同意與否,我們的欲望都需要獲得滿足。這不是等閒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