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到你了過去之門線上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輪到你了過去之門線上看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王思迅寫的 易經白話講座【作者親簽版】:64卦,卦卦讓你找到內在真實的力量 和麗.塞爾斯的 大難之後:留下來的我們如何修復心碎,活出不被悲劇擊垮的人生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專欄】揪4輪業者放大共享運具經濟,WeMo平台厲害在哪?也說明:當然,WeMo從過去共享機車的B2C業務,到如今與租賃車合作的B2B,還是有不同的挑戰需要克服,需要一段時間觀察成效。不過,如何把平台會員服務好,尤其是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如果出版社 和木馬文化所出版 。

最後網站【2023京阪神自由行】日本關西景點旅遊交通&大阪京都奈良 ...則補充:京阪神自由行Day3:大阪海遊館、黑門市場、通天閣、阿倍野 ... 藍色字體可以直接點擊,跳到你要的資訊喔,或者往下滑,逐一看波比分享吧!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輪到你了過去之門線上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易經白話講座【作者親簽版】:64卦,卦卦讓你找到內在真實的力量

為了解決輪到你了過去之門線上看的問題,作者王思迅 這樣論述:

  《易經》看似複雜,其實只教我們一件事:   面對人生無可避免的起伏變化,如何從自己身上找到力量?   一本幫助我們化解內在偏執,轉念面對外在挑戰的《易經》使用手冊   面對人生的轉折,你知道該如何度過,如何面對嗎?   你是否清楚知道現在面臨的處境是上天想給你什麼樣的功課?   面對困難,如果你還想用舊有的習性去面對,那結果只會是巨大的生命浪費,而不是成長。   《易經》成書於一個苦難的時代,而《易經》正是對應苦難而生的智慧之書。若能理解《易經》六十四卦,就可以借用古人智慧看盡人間事理,理解生命起伏。遇到人生逆境時,會知道如何脫困而出,處於順境之際也能善加把握,不讓自己耽溺徘徊,失去

提升的機會。   台灣最大音頻課程平台「孜孜線上」銷售第一名師,被學生譽為「提升生命智慧的講者」王思迅,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詳細解說卦義及每卦背後的故事,教你如何透過《易經》挖掘自己的內在真實,與生命相互印證。   *詳細講解《易經》六十四卦卦辭、爻辭的現代意義   *從甲骨文及商周時代的歷史脈絡切入,回到源頭瞭解卦的本義   *講解貼近生活,只需要基本國學根柢就能對卦義有切身體會   *具體說明「意識卦」占卜法,讓你能藉由占卜瞭解自身所面臨的功課   六十四個形象生動的卦,就像六十四則寓意深遠的故事   《易經》記述的是古人的生命體會與歷史經驗,因此六十四卦就像六十四則寓言故事,也像六十

四則對人生的提醒。例如渙卦,是藉由商代盤庚遷都的故事告訴我們,比起離散更重要的關鍵是學習凝聚。又例如明夷卦講的是商朝三賢人微子、比干及箕子勸誡紂王不成反遭禍的故事。卜到明夷卦一般都認為是個凶卦,但《易經》真正要告訴我們的是,人在明夷之中,最重要的不是成敗,而是內在的轉化。如果把成敗當成首要,那就完全看錯重點,也顛倒了吉凶。   學習《易經》的方法不是讀它,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頻繁地使用它   《易經》不光是本卜卦之書,但學《易經》一定要學卜卦,因為學會卜卦之後,《易經》讀起來就會變得很簡單。讀不懂《易經》,往往是因為不知道如何把《易經》的內容對應生活,而卜卦恰好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卜卦是一種與《

易經》對話的方式,它能讓《易經》的文字活過來,每一句話都像是人生導師對我們最真切的提醒。本書收錄詳細的「意識卦」占卜教學,初學者也能輕鬆上手。   《易經》不是直接預測吉凶,「轉」才是《易經》的關鍵   天下並沒有全部都是吉的事,也沒有全然的凶。吉中會有凶險,凶中也可以得到吉象。凶是無法完全避免的,但是我們可以好好應對凶,從中學得許多教導。《易經》不是要我們「趨吉避凶」,而是要我們知道該用什麼角度去面對難題。不要困在任何一卦之中,而是要學習在心念一轉之下,可以從這一卦走向另一卦。人世的「變」,這是外在的吉凶,當我們內心有「轉」的力量,就不用害怕外在吉凶。   學習《易經》就是學會如何面對困

境,學習如何更好地調整自己   我們之所以會遇到某困難,常是我們的內心有偏頗、有習性,有失衡的地方。如果我們內心平衡了,困難不一定會發生,或者,這件事並不會顯得這麼困難。卜卦告訴我們的答案,都是針對我們內心的偏執提出建言。如果認真把它當成人生的功課,我們就能恢復原有的平衡,困難也能得到解決。使用《易經》,就是要讓它改善我們做人做事的方法,要讓它提升我們的智慧與技能,讓我們變成更好的人。   如何把充滿變動與欲求的心,安住在簡單純粹的永恆形式之中,而且依然充滿創造力,生生不息,既超越矛盾與煩惱,又得到自在與寧靜。這就是《易經》最終要教導我們的功課。   作者簡介 王思迅   浸淫《易

經》40年,開授講堂8年,是台灣最大音頻課程平台孜孜線上銷售第一的老師,被學生譽為最能用《易經》幫人提升生命智慧的講者。   他講《易經》從卜卦、考古成果、甲骨文入手,結合對商周歷史的理解,對《易經》提出貼合生活的新解釋。不是一個字一個字引經據典,也不需要任何國學根柢,卻很能讓人掌握整個卦與六爻的精要之處,並實際在生活中運用。   著有《易經白話講座》一書。更多《易經》課程請上中廣「孜孜線上聽」訂閱。   作者序 從《易經》看到內在真實的力量——如何學習《易經》 卦象的結構與卜卦的方法 01 乾卦:有志的人就是龍 02 坤卦:上天給人的最好禮物 03 屯卦:老天只呵護真

實的東西 04 蒙卦:人生必須經歷兩次叛逆,才能真正成熟 05 需卦:贏得信任,就贏得賽局 06 訟卦:認命的人最好命 07 師卦:敵人能教我們的事情比朋友更多 08 比卦:因為你是「錦」,別人才會來「添花」 09 小畜卦:不是社會太黑暗,是我們內心還沒發光 10 履卦:每個人內心裡都有一隻野獸 11 泰卦:向帝乙學習當機立斷的智慧 12 否卦:失敗經驗是人生重要的資產! 13 同人卦:人生最快樂的事,是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然後一起成就有意義的志業 14 大有卦:老天給我們豐收時,同時也會給我們任務 15 謙卦:對人的謙虛常是假的,只有對神明謙虛是真的 16 豫卦:抱持自信與樂觀,是最有福

報的人 17 隨卦:向左轉或向右轉,其實沒有差別 18 蠱卦:習性是一切業力的根源 19 臨卦:最好的領導是價值領導 20 觀卦:站到比自己更高的位置來看事情 21 噬嗑卦:有能力改變自己,才有能力改變他人 22 賁卦: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23 剝卦:我們人生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 24 復卦:一個好的起點比什麼都重要,因為它決定了終點 25 无妄卦:不是你做不好,而是因為你想太多 26 大畜卦: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蓄勢待發 27 頤卦:心中有靈龜,行動則要像老虎 28 大過卦:人要經歷「大破」,才能得到「大立」 29 坎卦:在逆境中,絕對不能犯的三個錯誤 30 離卦:保持優勢的秘訣是擁有超乎

常人的耐心 31 咸卦:人生若只如初見 32 恆卦:因不曾努力而一事無成,是最羞恥的事 33 遯卦:如果逃不掉,那就迎向前去吧! 34 大壯卦:理不直,氣也壯 35 晉卦:旭日東升,勇往直前 36 明夷卦:最大的困難,可以讓生命產生最大的蛻變 37 家人卦:所有初見都是再續前緣 38 睽卦:相處不容易,但分手更難 39 蹇卦:一個跛足的人,如何翻過一座山? 40 解卦:越擔心越有事,放下擔心反而沒事 41 損卦:損物質,益精神 42 益卦:資源越多,越要收斂精神 43 夬卦:一隻飛得太高的孤鳥 44 姤卦:天上掉下來一個讓人失望的禮物 45 萃卦:讓複雜的東西回歸簡單 46 升卦:六十四卦裡最

好的一卦 47 困卦:六十四卦裡最壞的一卦 48 井卦:接通我們內心裡的靈泉 49 革卦:最好不要革命,但也不要害怕革命 50 鼎卦:煮一鍋肉,邀大家一起來吃 51 震卦:一切力量都來自於「定」 52 艮卦:修行的起點是自己給自己制定規則 53 漸卦:把一件困難的事,分割成十件簡單的事 54 歸妹卦:一種想要顛覆原有秩序的渴望 55 豐卦:如何度過人生的午後時光 56 旅卦:當你找不到目標時,那就去旅行吧! 57 巽卦:寧作鳳尾,不為雞頭 58 兌卦:所有的失敗,都是不善溝通造成的 59 渙卦:故鄉再見!我要搬去另一個地方發展了 60 節卦:如何在自我節制中,感受到安定與快樂? 61 中孚卦:

最有安全感的人,才能成就最高的修行 62 小過卦:犯錯是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好 63 既濟卦:當一切都完美了,我們只好走向失敗 64 未濟卦:最好的東西,都會留一個未盡之意 作者序   四十年前,我在台中的中興大學念書,有一位老工友,在理工學院服務,他通《易經》,會卜卦,住在樓梯下方狹窄的小房間,屋內一床一桌一小書架,別無長物。每週有一晚,他開放同學前來問卦。同學要先在門口的簿子上登記,按序排隊,約兩周後,方可輪到。老工友解卦時,辭氣悠緩,通常會從書架上抽出一書,翻出幾行字,解釋給同學聽,等於是他的分析與教導。我雖然沒有找他卜過卦,但是聽別人繪影繪聲的描述,總覺得神乎其技,十分嚮往。   

在這個因緣下,我決心學習《易經》,於是去文學院旁聽朱維煥老師的宋明理學,並閱讀老師的《易經》專著。如此半年,總算生吞活剝的把這本書讀過一次。讀完後,感覺朦朦朧朧的,只能說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勉強留下一個心得,就是凡事不要只看人事際遇的吉凶,而要在吉凶的背後,看到人生的「道」與「命」。然而,究竟什麼是「道」?什麼是「命」?這就不是當時的我所能理解的事了。   也許,那半年心血最重要的收穫,是我面對這本既玄又難的書,已經不再害怕了,而且躍躍欲試地想再讀第二遍。於是,在之後的歲月中,《易經》成為我案頭上最重要的一本書,也一路成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良師益友。直到現在,我已經說不出重讀過它幾次了。

  幾年前,當我想寫一本《易經》入門書時,回想自己學習《易經》的過程,寫下了我想寫的書應該具備的幾個條件:一是能讓人學會簡易的卜卦方式,並透過卜卦,不斷得到學習《易經》的樂趣;二是只要具備高中國文程度就能讀懂;三是盡量讓易經的內容與日常生活結合在一起;四是分享我從易經的每一卦裡,所學習到的人生功課,與所獲得的成長經驗;五是盡可能地與大家分享,什麼是人生的「道」與「命」。   這是我想寫這本書的初衷。   很多人問我,是不是能用一句話,說清楚《易經》在講什麼?我想了很久,後來決定用三個字回答這個問題。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平常心」。   《易經》就是平常心。沒有比這更簡單的說法了。   「

平常心」是什麼?「平」是平易、平等、一致的意思。「常」是恆常、純粹、永續不斷的意思。這兩者都好理解,比較難的是「心」。「心」是意識,代表創造、變化,以及無窮無盡的矛盾與統一。   我們一般說「平常心」,主要用來勸人不要計較,或者不要有負面情緒,盡量讓心情保持平靜的常態。其實這樣用「平常心」,有點把它說低了。真正的「平常心」,指的是用「平」與「常」這兩種力量,來調伏、引導、舒展我們的內心。   因為,我們的內心,像野馬一樣,既充滿生命力、創造力,也充滿變動、矛盾和煩惱。   大家都知道,《易經》包含「簡易」、「不易」與「變易」三層意思。其實,「平」就是「簡易」、「常」就是「不易」、「心」就

是「變易」。   如何把充滿變動與欲求的心,安住在簡單純粹的永恆形式之中,而且依然充滿創造力,生生不息,既超越矛盾與煩惱,又得到自在與寧靜。這才是真正的「平常心」,也是《易經》最終要教導我們的內容。   《易經》講的是「平常心」,實踐的方法在「觀照」,呈現的境象是六十四卦,而在生命的道路上,所遇所行、或吉或凶,如何進退趨避,自我修練成長,恢復生命本有的內在力量,那就是三百八十四爻了。   希望大家都能在這本《易經白話講座》裡學會古人看通人間事理,理解生命遭遇的智慧。以後,當我們人生遇到逆境時,我們會知道如何脫困而出。當我們人生處在順境時,我們也能善加把握,不讓自己耽溺徘徊,失去提升的機會

。   最後,感謝我的家人、老師、好友、同事,以及在學習道路上與我一同前進的知己們,沒有你們的包容與陪伴,我無法完成這本書。真的非常感謝你們。 王思迅 從《易經》看到內在真實的力量——如何學習《易經》 《易經》成書的時代,是一個苦難的時代,而《易經》是對應這個時代產生的智慧之書。所以,每當有人問我,《易經》最核心的道理是什麼時,我會用「苦難生智慧」來回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煩惱與困難,而每個人也都在用他自己的方式,努力尋求解脫。只不過,很多人使用的方式,並沒有讓自己減少煩惱,反而讓自己越陷越深,越解脫越痛苦。《易經》可以讓我們看見自己在什麼地方, 用錯了方法,選錯了道路,執著於沒有必要的情

感,一直增加身心的重負,卻對自身的成長沒有什麼幫助。   《易經》要教我們的,只有一件事,就在面對人生無可避免的起伏變化,我們如何在自己身上找到力量,如何正確地行動,以及如何運用各種心理工具,讓我們能夠持續成長,繼續提升。《易經》是一本難得的奇書,誕生於三千多年前,也就是商朝即將結束,周朝快要興起的時候。在那個巨變的大時代,舊有的事物即使美好,仍不斷遭到拋棄,新的創制即使生澀,依然大行其道。這是一個波瀾壯闊的場景,美醜混雜,善惡難分,有人選擇懷念過去,也有人冒險迎向未來。所謂的「大時代」,就是所有人一起受難流淚,一起失去所愛,也一起在苦海裡翻騰的時代。只不過,忍受萬般艱難之後,卻慢慢會發現,淚

水雖然酸楚,但竟喚醒了強韌的生命成長力量。當我們看到生命經歷暴風之後,仍然長出令人不敢置信的全新花朵迎著朝陽翩翩舞動,我們的嘴角也會隨之逐漸綻放笑容。心念一轉,我們才明白,淚水的真正意義。去除痛苦的最好方法,不是讓痛苦消失不見,因為這是不可能的。去除痛苦只有一種方法,就是徹底明白「苦」的意義。所以,經歷過「大時代」的人,都有一種特別的灑脫,也有一種特別的穿透力。他們的領悟、感知、聰明, 似乎比常人更加細膩深入,也更容易直視事物背後的本質。同樣的生生死死、悲歡離合,同樣的山河大地、歲月流逝,在他們的眼裡,都別有姿態,無一不是天機的流露,以及宇宙法則的開顯。

大難之後:留下來的我們如何修復心碎,活出不被悲劇擊垮的人生

為了解決輪到你了過去之門線上看的問題,作者麗.塞爾斯 這樣論述:

  ★2019年澳洲新聞界最高榮譽沃克力獎(Walkley Award)得獎力作★   「人生被徹底顛覆的那天早晨,通常不怎麼特別。」   從罹病、喪親,到自然災難、重大人禍,   我們遭逢人生驟變的災難從不可預料,若最可怕的事發生了,接下來會如何?   一本真誠又暖心的書,描繪平凡的人在平凡生活中突然被迫堅強起來   ──多數人都具備這樣的韌性,只是我們自己並不知道。   生命的脆弱本質在於,我們無從預料災難何時到來:   ‧他和妻子被土石流活埋,65個小時後僅他一人獲救   ‧她的男友死於橫禍,幾年後兒子又因意外過世   ‧他親眼目睹,自己妻女成了隨機槍擊案的罹難者……   當人們

遭逢命運捉弄,面對人生無常,該如何繼續生活下去?   透過本書溫柔而篤實的訪談與省思,在一段又一段真實經歷中,   見證人性的堅韌與希望,思考人類的情感連結,看見悲劇的正面意義。   身為記者,麗‧塞爾斯經常遇到經歷人生最慘時刻且被媒體環伺的人物。一連串的災難新聞,加上自己也跟死神擦身而過,使她開始思考我們每個人遭受重大人生打擊的可能性有多高?什麼是我們最害怕的?這些災難如果有其意義,那又會是什麼?   塞爾斯深入淺出地介紹了人類大腦如何處理恐懼與悲傷的最新研究,並提出我們常因尷尬而忽視的問題。她更親自採訪當事人,並廣及相關人員,諸如陪伴者(神父、諮商師)、相關行政人員(警察、法庭人員、

死因裁判官)、新聞報導者,甚至是政治領袖(澳洲前總理),從各種面向引領我們思考人類面對災難時的行為及其意義,並且找尋「創傷後成長」的可能。此外,她也坦率吐露自己因應人生驟變的感悟。   這些訪談中所透顯的人類韌性足以撫慰人心,並湧升溫暖的力量,讓我們意識到:在這個充滿不確定與存在危機的世界裡,可怕的遭遇不會消滅生命裡所有的美好。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彼此陪伴,好好享受每一個平凡時刻。   本書將無人願意遭逢的悲劇,淬鍊成獻給所有人的珍寶,帶領我們思索:   ‧意外遭逢災難的人們如何繼續生活?為什麼有些人復原得比較好?   ‧萬一我的人生一夕變色,該怎麼做才能走出低谷?   ‧重大悲劇發生後,我

們如何避免集體創傷,發揮集體復原力?   ‧倖存者為何願意接受記者採訪?新聞從業人員如何避免犯下缺乏同理心的錯誤? 相伴推薦   吳若權 作家/廣播主持/企管顧問   村子裡的凱莉哥 親子部落客   林書煒 POP Radio電臺臺長/主持人   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   陳志金 ICU醫師   黃博煒 《但我想活》作者   蔡宇哲 「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鄧善庭(發瘋心理師) 諮商心理師   瞿欣怡 作家   「本書感人且靈敏地描述了,當悲劇發生時,在我們內心生活中那些深刻且不可逆的轉變。」——《衛報》(The Guardian)   「透過書中人物的經歷和感受,更能真實領會

人生沒有劇本,並了解遭逢創傷後我們還是可以找到方法繼續前進,走出灰燼。」──蔡宇哲 「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每個災難的日子都是平常的日子,藏在心中的美好會隨著你的復原力而重生,這本書將陪伴你面對每次的跌倒與重新開始。」──鄧善庭(發瘋心理師) 諮商心理師   「遇到困頓後,當事人不但自己癒後重生,也帶給旁人力量,這一直是當事人送給我最珍貴的禮物。推薦這本書,祝願您能一起領略這種成長與生命的韌性。」──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   「塞爾斯深入而勇敢地探索,在最悲慘的人生境況裡,找到希望、勇氣與仁慈。她不但溫暖,而且充滿智慧與謙卑。」——安娜‧方德(Anna Funder),《祕密警

察國度》(Stasiland,暫譯)作者   「塞爾斯維持一貫的清晰視角與正直,將我們最深的恐懼層層剝除,邀請我們跟她一起發現:能夠拯救我們的,正是這種思考人類思維的能力。她為我們提供了極有價值的一本書,猶如黑暗中的明燈。」——莎拉‧克勞斯諾斯坦(Sarah Krasnostein),《創傷清潔工》(The Trauma Cleaner,暫譯)作者   「面對意外,我們總有百般悔恨及無奈,但改變心態卻總能使自己在逆境中逐漸茁壯。」——黃博煒 《但我想活》作者   不完美的日子,努力完美過就好。——村子裡的凱莉哥 親子部落客 作者簡介 麗.塞爾斯Leigh Sales   澳洲廣播

公司(ABC)時事節目《7.30》的主持人,也是澳洲備受崇敬的記者。她在二○○六到二○○八年擔任ABC的國家安全通訊記者,二○○一至二○○五年擔任ABC的駐華盛頓記者,報導了九一一事件之後數年的重大相關新聞。   塞爾斯主持的時事節目《7.30》是ABC的招牌節目,她在節目上訪問過數十位世界領袖與名人,包括希拉蕊.柯林頓、東尼.布萊爾、亨利.季辛吉、達賴喇嘛、披頭四成員保羅.麥卡尼、美國音樂人派蒂.史密斯、演員哈里遜.福特、李奧納多.狄卡皮歐與茱莉.安德魯斯。澳洲尚在人世的歷任首相都接受過她的訪問,而她也是報導ABC聯邦選舉新聞的不二人選。   二○○五年,她的關塔那摩灣拘押中心相關新聞使

她榮獲澳洲新聞界最高榮譽沃克力獎(Walkley Award)。此外她的卡崔娜颶風實地報導也使她再度獲得沃克力獎的提名。   二○一九年,她因為對廣播新聞界的貢獻獲頒澳大利亞勳章(Order of Australia)。   曾三度獲得沃克力獎肯定的塞爾斯也是個作家,著有Detainee 002、On Doubt與暢銷書《大難之後》,並與政治評論家安娜貝爾.克萊柏(Annabel Crabb)共同主持熱門Podcast節目《Chat 10 Looks 3》。   獲獎紀錄   二○一九:沃克力獎(著作《大難之後》)   二○一九:澳大利亞勳章(廣播媒體的傑出貢獻)   二○一二:沃克力獎

(廣播與線上訪談)   二○○七:喬治孟斯特獨立新聞獎(George Munster Award)(Detainee 002)   二○○五:沃克力獎(最佳時事報導:關塔那摩灣拘押中心) 譯者簡介 駱香潔   清華大學外語系,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專事中英翻譯。譯作包括《無形資產》、《性格販子》、《認識自己的身心系列》(行路)、《前世業力清理法》(橡實)、《靈魂小語:給失親者的話》(宇宙花園)等等。   賜教信箱:[email protected]   前言 直視太陽 第一章 我也可能碰到 第二章 風雨同舟 第三章 風暴中心 第四章 支持的力量 第五章 新的常態

第六章 走出灰燼 第七章 平凡歲月 謝辭   前言 直視太陽   人生被徹底顛覆的那一天早晨,通常不怎麼特別。你張開眼睛,起床,吃早餐,換衣服,出門,腦子忙著運作。走出大門,沒有因為任何異狀而惴惴不安。後來再次描述這段經歷時,你會先從這個看似平凡的早晨說起,這種「平凡」在事後反而顯得不可思議。用這麼平凡的方式開始的一天,怎麼會發生如此重大的打擊?   二○一四年底,有兩個這樣的日子佔據了媒體關注。這兩天發生的事件超乎想像,以至於跟事件毫無關聯的我們也感到驚惶失措。一件發生在十一月二十五日下午,春光明媚,年輕的板球球員菲利浦.休斯(Phillip Hughes)在比賽中被板球擊中

而身亡。另一件發生在十二月十五日的早茶時間,一名槍手闖入一家位於雪梨的咖啡館,挾持了十八名人質,有兩名人質在這場事件中喪命:凱翠娜.道森(Katrina Dawson)與托里.強森(Tori Johnson)。   從小就打板球的休斯一如往常,在上場前穿戴了護具。道森是個律師,她只是下樓買杯熱巧克力。強森像平常一樣忙著咖啡館的工作。改變人生軌道,離開這條高速公路的最後一個路標在哪裡?宇宙彷彿故意欺騙他們,沒有警告他們今天應該待在家裡。如果宇宙(或是命運、運氣、上帝、機緣巧合,任何類似的名稱)沒有特別優待他們,或許也不會特別優待你我。   我們在做某些選擇的時候,心裡很清楚它們將會改變人生方

向:結婚、生子、換工作,並期待這些決定帶來怎樣的結果。那場板球意外和林德咖啡館(Lindt Cafe)的挾持事件之所以令我們感到不安,是因為他們在災難發生前做的選擇都很微不足道,幾乎不值得多慮。哪個家庭會想到送兒子去打板球而不是踢足球的決定將影響兒子的性命?如果跟朋友喝杯熱飲都成了攸關生死的決定,誰還能正常生活?我們每一天都毫不猶豫地做出類似的選擇,不知道這些選擇會帶來怎樣的結果,但這種無知反而是一種幸福。   由無關緊要的決定凝聚而成的神祕力量,將在未來的某個瞬間互相碰撞,我們無力阻止。有些神祕力量已在軌跡上航行多年,有些則是幾分鐘前才出發。它們對富人和窮人、強者與弱者一視同仁,毫無歧視。

從理智上理解這一點很簡單,但若是用尖銳的現實角度切入,會讓人打從心裡感到不舒服。二○一四年底的這兩個新聞事件突顯出「活著」的真義,一個既美好又恐怖的事實:我們永遠無法預測未來。   當了二十五年記者,每天旁觀這種無差別的天災人禍,對我來說是工作的一部分。從一九九一年二月,我在昆士蘭科技大學(Queens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聽的第一堂新聞寫作課開始,我就知道自己已找到適合的職業。跟新聞工作有關的一切,我都喜歡:與人交談、寫報導、思考頭條、編輯內容、在有期限的壓力下研究各種主題。每次跟法律系、會計系的朋友一起坐在自助餐廳裡吃午飯,我都會在心裡偷偷感到得意,

因為跟我比起來,他們上的課聽起來都很無聊。現在對新聞的感覺依然沒有變,我努力提醒自己不要忘記,能做自己這麼喜歡的工作真的很幸運。   我當菜鳥記者的時候,水災、旱災、法庭案件、抗議遊行、警方突襲、兇殺案的審判、環境問題、遊民的愛心午餐、布里斯本農業嘉年華(Royal Brisbane Show)、衝浪意外、體育醜聞、政客垮台等各種新聞都跑過。很快地我就發現一件事,我不喜歡追逐救護車或天災人禍、面對悲劇和痛苦。一九九四年我在九號頻道(Channel Nine)服務,有一次我輪值擔任夜班採訪主任,聽到警方的無線電說,有兩名消防員在黃金海岸的民宅救火時罹難。攝影師把現場畫面傳給在新聞編輯室值班的我

,他拍到消防員的遺體從房子裡送出來的影片,我的工作就是幫明早被指派寫這則新聞的記者一一列出關鍵畫面。當下我十分確定,這已是我接觸死亡的極限。漸漸地,我盡量爭取採訪政治新聞,因為處理政治上的悲劇比處理真正的悲劇更自在。   記者生涯的頭十年左右,我採訪過各種新聞。神奇的是,我幾乎不曾親身接觸真實的恐怖。我沒去過死者或傷者還沒從車內移出的車禍現場,這是許多年輕記者跟警察必定會經歷過的事。我從未被派去戰區。我極度欽佩報導這些題材的同事,因為我知道自己不但欠缺勇氣,個性也不適合。   二○○一年底,九一一事件剛過沒多久,我擔任澳洲廣播公司(Australian Broadcasting Corpo

ration,簡稱ABC)的北美特派員。雖然未徹底避開災難新聞(我曾被派去紐奧良報導災情慘重的卡崔娜颶風),但我報導的主要還是與伊拉克和阿富汗戰事有關的政治議題,還有澳洲人大衛.希克斯(David Hicks)被囚禁在美軍關塔那摩灣拘押中心(Guantanamo Bay detention center)的新聞。我採訪在戰爭中去世的人們的家屬,也曾多次造訪關塔那摩。對我來說,這些採訪工作並不痛苦。因為我跟這些採訪對象不一樣,幾天後就能回到原本的正常人生。   過去十年我擔任新聞主播,大多待在攝影棚裡工作。我主持的節目叫《7.30》,這是ABC的夜間帶狀時事節目,也是電視台的招牌,是我引以為傲

的節目,我深深敬佩每一位同事。身為主持人,我訪問的對象有些意氣風發,有些陷入谷底。雖然坐在有空調的攝影棚裡既舒服又安全,但是每晚被不幸的消息包圍依然是件痛苦的事,每星期至少有兩個晚上播報的新聞令我鼻酸。   以二○一六年三月為例,《7.30》報導了天主教神父性侵兒童、煤礦工人因為黑肺症(black lung)而慘死、熱帶氣旋肆虐斐濟、安養院的照護員虐待老人、保險公司拒絕賠償急需幫助的保戶,儘管他們準時繳交保費、舞蹈老師性侵兒童、知名游泳選手罹患黑色素瘤(melanoma)、五百名煉油廠員工突然失業、土耳其自殺炸彈客、被泰國軍團綁架的學生、一名女子的臉被伴侶持鎚砸得稀爛、布魯塞爾機場恐攻、一位

電視明星罹患多發性硬化症。當然也有其他更開心的新聞,但悲劇似乎總是留下更強烈的印象。   碰到恐怖攻擊、死傷慘重的意外或其他重大新聞事件,《7.30》的收視率一定會比平常高。天災人禍顯然能讓收視率飆升,大眾對發生在別人身上的慘劇,似乎難以抗拒地感興趣。但是回到自己身上,我們會盡最大努力閃躲命運的毒鏢。我們吃綠葉蔬菜,擦防曬油,繫安全帶,遵守速限,戒菸,每天散步半小時,在遊樂場的攀爬架跟鞦韆底下鋪設泡棉墊,禁止學校提供花生醬三明治,喝咖啡不過量,減少飽和脂肪的攝取量,騎單車戴安全帽,每次搭飛機都接受偵測、搜身、掃描和X光檢查,在淋浴間的地上放防滑毯,每天限制自己只喝一杯紅酒,定期讓醫師擦刮、探

查、擠壓我們的私密處。我們似乎希望透過其他人的悲慘遭遇,在保命清單上增加一些預防措施,以避免步上他們的後塵。   理智上我知道新聞不是反映人生的鏡子,新聞是精挑細選的結果。(我的一位新聞學教授曾說,一百架直升機裡可能有九十九架飛得很安全,會上新聞的只有出意外的那一架。)儘管如此,每天花好幾個小時報導悲慘事件依然令我懼怕。二○一四年十二月,只要想到那陣子生活丕變、陷入新聞事件的那些人,我總是輾轉難眠。我忍不住思考那些隨著事件油然而生的疑問:為什麼發生在他們身上?為什麼不是我或我愛的人?什麼時候會輪到我?   我無法壓抑這種恐懼,怕總有一天會輪到自己,命運輪盤上的那顆球會落在我的號碼上。  

 ❖  ❖  ❖   二○一四年初,我的人生發生了令我懼怕好運已盡的巨大影響事件。那一年二月,我懷孕八個月。有天晚上因為側腹突然開始劇痛而醒來,我知道肯定有問題。我已經生過一個孩子,所以知道這不是分娩的陣痛。   我前往雪梨的皇家阿爾弗雷德王子醫院(Royal Prince Alfred Hospital),醫生為我安排了各種檢查。寶寶的心跳跟我的生命跡象都很正常,但保險起見,醫生還是讓我住院觀察,因為也可能是闌尾炎(appendicitis)。過了一會兒,有兩位超音波技術師來幫我檢查。看了螢幕之後他們神情有異,我知道一定是哪裡出了問題。「能看出是什麼問題嗎?」我問道。當時我的疼痛程度是十

級量表上的第三級。   「我們看不到你的器官,」其中一位檢驗師說,「有一塊陰影擋住了視線。」   儘管我的醫學知識有限,但我猜測那塊陰影必定是血。   我的婦產科醫生迅速抵達,他說:我們還不確定是什麼問題,但必須立刻讓你進手術室剖腹生產,確認問題是什麼之後,再請專科醫生來處理。他向我道歉,因為無法像平常那樣,在恥骨附近用小切口剖腹。必須直向切開我的腹部才能毫無阻礙地看見腹部內所有臟器,而也會留下較大的疤痕。   他去準備手術後的短短幾分鐘內,劇烈疼痛席捲而來。疼痛程度突然從三躍進到十,我的肋骨彷彿快要一根根裂開。我試著停止呼吸,因為連最微小的動作也會引發劇痛。我的肚子上還綁著胎心監測器

,這時我聽到助產士說:「寶寶沒心跳了。」她用力按下牆上的一個按鈕。   我非常希望自己可以直接暈過去,部分是為了逃避疼痛,部分是因為我實在害怕得不得了。我對當下的情況一無所知。助產士按下緊急按鈕之後,周圍似乎陷入一片混亂,但對醫護人員來說並非如此。那之後發生的事,我只剩下片段記憶:勤務員把我搬上病床的巨大疼痛;病床在走廊上移動時,不知道哪個好心人把手伸進薄被裡握緊我的手;我雙眼緊閉,但能感受到天花板上的燈有節奏地一一閃過;我拜託麻醉醫師快點把我麻暈,就算會因此死去也無所謂。她好像說要我再撐一下,只剩不到十秒鐘。   我記得的最後一件事,是婦產科醫生穿著手術服走進手術室,另一個人用筆在我肚子

上畫了一條線,標註下刀的位置。一切都發生得很快,我甚至擔心他們會在我失去意識之前就動刀。   我醒來之後沒有看到寶寶。我躺在一個燈光昏暗的房間裡,後來才知道這裡是重症病房。感覺到一個鼻孔插著管子,很不舒服。他們說,這根管子經由咽喉伸進胃裡抽出液體。我的肚子上貼著紗布,有根管子從紗布裡穿出來,把棕色液體引入袋子裡,還有另一根接著尿袋的導尿管。我的鼻孔裡有氧氣鼻管,兩隻手上都有軟針,軟針接著靜脈注射的管子,床的兩側都有。我的腿上套著非常緊的白色褲襪。我的左手套著一個塑膠裝置,上面有顆按鈕。我很快地發現只要連續按那顆按鈕數次,我就會昏過去。   我再度昏睡。第二次醒來時,我的婦產科醫生也在床邊。

  「我的寶寶呢?」我問。   「他在新生兒加護病房,」醫生說,「因為他曾經缺氧一陣子。」他告訴我,我的症狀叫「子宮破裂」。   這件事過了很久之後,我還是不願意上網查詢這幾個字。後來查到的資訊是:「孕期子宮破裂非常罕見,胎兒與母親都極有可能面臨嚴重的併發症……採取治療行動的時間很短,因此醫生都很害怕碰到孕期子宮破裂的情況。」   我的婦產科醫生告訴我,他剖開我的肚子時看到一片血海。我的子宮左上方有一個板球大小的裂口。由於難產,他不知道寶寶的大腦是否受到損害,也暫時無法確定。   護士會用十級制的阿普伽新生兒評分(Apgar score)衡量新生兒的生命跡象。這項測驗剛出生時做一次

,五分鐘後再做一次。我兩年前自然產生第一胎,寶寶第一次測驗是九分,第二次是十分。這一胎剛出生的測驗是兩分,五分鐘後是三分。   我大量失血,手術中輸了三次血。得知寶寶住在新生兒加護病房,而且可能腦部受損,我震驚得不知所措。術後兩天才崩潰大哭,護士很同情我,把我連人帶床、導管、尿袋、和點滴一起推去新生兒加護病房,我的寶寶身上接著一大堆儀器。我們的第一張母子合照令人鼻酸,寶寶的身影幾乎被醫療器材完全遮住,我看起來一點也不像我自己。我們兩個身上都接著許多儀器,所以我沒辦法抱著他,只能躺在他旁邊的床上。   那天晚上,我做了一個噩夢。我夢到自己即將臨盆,卻在一棟大房子裡瘋狂走來走去,尋找可以生產的

房間。所有的房間都上了鎖,但沒人願意幫我。還有另一個孕婦也即將臨盆,她有淡金色的頭髮跟小小的孕肚,是標準的「性感媽咪」。她看起來氣定神閒。我不斷向旁人求助,也向她求助,但是我連話都說不清楚,沒人聽得懂我在說什麼。   躺在病房裡的我,最後被自己的聲音吵醒。我滿臉淚水大聲哭喊著:「媽咪,媽咪,媽咪!」   這大概是整個過程中最具毀滅性的一刻,甚至比之前的疼痛與恐懼更可怕。我脆弱到如此悲慘、像幼兒般的狀態,甚至懇求母親來拯救我。我從來不曾叫母親「媽咪」!我手術那天她有打電話給我,問我是否需要她從昆士蘭過來照顧我。我斷然拒絕了,因為不想給她帶來麻煩。   雖然理智無法解釋,但潛意識知道我已徹底

失去安全感,也在某種程度上失去了自我意識。一向被視為幹練、獨立的我,非但失去照顧自己的能力,也失去照顧孩子的能力。這個噩夢重重打擊了我,因為它使我覺得沒能成為心目中的那個自給自足,掌控人生的自己。儘管知道這個想法並不理性,但我確實覺得既羞愧又軟弱,這種感覺很嚇人。   經過幾個月的休養我慢慢恢復健康,寶寶也沒事了,但是這個經驗給我一種跌進湍急河流的感覺。我害怕自己游不到對岸,努力游回原處,但水流實在太強勁。有時候我會失去控制,被水流沖走。最後我終於吃力地爬上對岸,累倒在地上。我看得見自己落水的地方,卻再也回不去。走過掙扎求生的這段路之後,我的人生觀改變了。我眼中的世界不再像過去那樣安全,死亡

和災禍隨時可能找上門,不再是暫時無須擔心的、離我很遙遠的事。   每晚播報新聞時腦海中浮現的問題,因為這次經驗變得更加避無可避:我們如何接受意外可能隨時發生的這個事實?當難以想像的事情真的發生了,接下來該怎麼辦?你如何繼續活下去?有些人無意間成為大眾都想了解的事件主角,做為一個群體,我們是否有責任幫助他們?當我們真的明白自己不是特例,每個人都是一樣脆弱的平凡人,我們應該用怎樣的方式過日子?   人的一生都會經歷悲傷和痛苦,這是人生的必經之路。想到一定會逝去的生命,我總是很害怕父母過世,緩慢的衰老。但是跟這些念頭相比,瞬間顛覆人生的驟變更加令我恐懼。當了這麼多年記者,我一直避免直接面對這些事

。但二○一四年初的親身經歷,加上年底播報過的新聞事件,都使我明白逃避毫無意義。逃避面對這些事,等於逃避生命本身。   寫這本書是因為我想知道,如果不再轉身逃避,勇敢走向最大的恐懼,會發生什麼事?如果有人經歷過我最不希望自己或家人碰到的事,我能從他們身上領悟到什麼?人類大腦如何處理這些事件,是否有最新的科學研究能夠解釋?小說家艾瑞絲.梅鐸(Iris Murdoch)曾寫道,關注是一種道德行為(Paying attention is a moral act.)。我認為,密切關注這些人生悲劇猶如直視太陽。雖然很害怕,但我想知道如果不移開視線的話會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