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 禪 寺 大悲懺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農 禪 寺 大悲懺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聖嚴法師寫的 聖嚴法師教觀音法門 和釋演正的 承先啟後的孤僧:東初法師佛教文化學行略探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學觀音做觀音 - Google 圖書結果也說明:... 我的願望是求菩薩賜我一個靜修用功的道場,所以天天禮《大悲懺》,念觀音大士聖號, ... 然而,在臺北市的都市計畫中,位於關渡平原的農禪寺必須拆除,我們必須另覓他處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 和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所出版 。

中華大學 工業管理學系 陳棟樑所指導 劉詠沛的 應用Kano模式探討影響寺院旅遊因素之研究 (2021),提出農 禪 寺 大悲懺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寺院旅遊、Kano二維品質模式、服務品質。

而第二篇論文華梵大學 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尉遲淦所指導 羅海濤的 從「體、相、用」論中國觀音繪畫 (2020),提出因為有 觀音繪畫、觀音信仰、體相用、佛性、藝術三昧的重點而找出了 農 禪 寺 大悲懺的解答。

最後網站北投法鼓山農禪寺則補充:「農禪寺」,是法鼓山的開山宗師東初老人,根據百丈禪師創立的叢林制度,以務農維生、禪修生活為主的原則而取的。最初只有一棟二層樓農舍,被列入台北市歷史建築之一。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農 禪 寺 大悲懺,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聖嚴法師教觀音法門

為了解決農 禪 寺 大悲懺的問題,作者聖嚴法師 這樣論述:

  念觀音,當下便有用,能寧靜、能安心。   聖嚴法師解說:觀音菩薩七種修行法門;   從身心觀照、禪定修行,到如何悟入自性,成就無上佛道!      觀世音菩薩如同一輪皎潔的明月,從孩提童蒙,至剃度成長,乃至為僧、為師,始終映照著我的生命,以及修行的途軌。   我如此一個普通的凡夫,只能以自己修行的法門,勸導大眾共同發心修持觀世音菩薩的法門,自利利他。  ——聖嚴法師     【五蘊皆空,離一切苦】當痛苦煩惱無法解決,也不知何去何從之時     念觀音,當下便有用,當下便能寧靜、能安心。不一定需要有所求、有所感應——有所求念觀音,很好;無所求念觀音,那是平常修行、念自家珍寶,那更好!它是

鍊心之道,練習「無著」、「無執」與「無求」。     忘了記數?也沒關係。若已養成習慣,日常已不斷、不住地念著,就毋須刻意再數。重點只是在於,恒常安住于觀世音菩薩聖號中,讓菩薩聖號流灌一己的身、口、意。     當遇見得失、利害、瞋愛、毀譽等巨大煩惱的衝擊時,能於深刻的痛苦中,持念《心經》這句:「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倘記不得那麼長,即記「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倘仍太長,則縮短為「五蘊皆空,離一切苦」。     五蘊皆空,離一切苦,一共僅有八個字,就把它當成咒語來念罷。於痛苦、煩惱,無法解決,也不知何去何從之時,即念這八個字。多念!多念!以信心而念、

而持,苦即會少些,煩惱也將輕些。這是初步的狀況,非常有用!是我自身經驗過的。     【練習】耳朵變成吸音板     有什麼聲音就是什麼聲音。送過來便接受它,並不主動地尋找聲音,只是被動的,如同一隻吸音板一般——聲音到了板上,音就不見了,並不積澱、儲存於板上,也沒有反彈的作用。倘使有反彈的作用,那便不名為吸音板,而是「回音板」了。     練習將我們的耳朵變成一隻吸音板,便這麼聽著、聽著……大的聲音不要抗拒,小的聲音也不用拼命去追。只是這樣聽著,聽到多少算多少。     最重要的,不要給它任何「定名」,比如說這是女孩的叫聲,男孩以粗話罵人,狗在這邊吠,貓在那邊吵……也可能鳥啊、雞啊、牛啊,乃至

於汽車聲、喇叭聲、電視、收音機、摩托車、冷氣機等各種各類的聲音都一齊充斥湧動,但是,不要給與任何名字,也不要分辨它。維持自己僅是一隻「吸音板」的角色,不尋找、追隨聲音,也不得與聲音作回應。     吸音板自身是安靜、沒有聲音的。聲音到了這裡,自然不見了。為什麼不見了?因為我不產生第二個念頭,在想:「那是什麼聲音?該用什麼方式回應?」人家用粗話罵你,不要回應,因為我是個吸音板;人家以甜言蜜語阿諛你,也無庸反應,因為,我是個吸音板!     只是了了分明,知道這是甜言蜜語,這是粗言惡語,這是欺騙的謊話……曉得這個聲音是什麼,卻在心裡不給它回應,那麼,便是一個真正會用功、會修行的人!     如此,

外境種種喧囂、嘈雜,種種有毒素、不衛生的聲音皆不能污染、刺激、挑逗、誘惑你。隨時隨刻,你將是非常自在的,因之,我稱之為「享受」。     人們總是希望能享受優雅、優美的聲音,那令他們感到快樂。而我要說,練習這個法門的要點,只是以耳朵傾聽,心中不升起任何情緒,無論是痛苦、憂愁或興奮、激動,甚至連快樂都不要有。     不反應,其實即是一種很寧靜的愉悅。     那麼,記住罷!成為一隻吸音板,於眾聲喧嘩的現實中,你將是一個善於安頓、自在,而沒有壓力的人。     以上是初步修行音聲法門,可以入淺定,可以避煩惱,但尚不能開智慧,不能得圓通。

農 禪 寺 大悲懺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是香港一座大型佛寺,位於新界大埔區汀角及船灣附近的洞梓,佔地46,764平方米,建築樓面面積達5,100平方米。2003年12月,由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法師擔任社長、長江實業主席李嘉誠擔任名譽顧問的香港正覺蓮社提出了發展慈山寺的計劃。有關項目主要為了傳揚佛教,提供靜修環境為目的,並且保證不會作為骨灰龕或者發展成為旅遊發展項目。計劃曾經引起環境保護團體以及部份區內居民的關注,例如需要砍伐山林,並且擔心區內唯一出入的道路汀角路不能夠應付其落成後所增加的交通流量,惟經過覺光法師及工程設計人員在區議會及城市規劃委員會解說後,此計劃獲民政事務局及規劃署同意,於2006年6月獲得城市規劃委員會批准。2008年7月,香港政府以7,121萬港元撥地予正覺蓮社修築慈山寺及觀音像,土地有效期達50年。慈山寺於2014年竣工,2015年4月啟用。慈山寺分三個區域,中間是寺殿、僧寮和觀音像則分別座落在兩旁。慈山寺採取了低調建築、顏色、材料及比例都配合自然環境,以求營造修行氣氛;當中大雄寶殿的建築比例乃依從唐朝佛寺,屋頂不高,尺度配合八仙嶺的高度。在大雄寶殿前,大庭院的青銅燈籠則參照了位於日本奈良的東大寺的作品。 慈山寺的設施包括:
• 一座76米高(相當於約25層樓)的戶外青銅、合金觀音像:為全球第二高,僅次於108米高的海南南山海上觀音聖像,坐北向南,與位於大嶼山的天壇大佛遙遙相對。
• 一座佔地約1,027平方米樓高18米的大雄寶殿:供奉有釋迦牟尼佛、藥師佛及阿彌陀佛,佛頂有金蓮花華蓋。佛像後的空間有大幅壁畫,取材自敦煌石窟,又擺放了國學大師饒宗頤手筆的《心經》。
• 一座佔地約333平方米的觀音殿
• 三座佔地共約1,350平方米的僧寮,樓高兩層,一樓有5間房,全部均設有獨立洗手間。
• 110個私家車停泊位和13個旅遊巴士停泊位
《梁皇寶懺》乃中國早期及流傳最久之一部懺法,至今已有一千餘年歷史,素有「懺中之王」之稱。梁武帝為超度其死墮蟒身之皇后郗氏,特請寶誌禪師並及衆僧所製之慈悲道場懺法。慈山寺於2017年清明思親之期,於農曆三月初五至三月十一日一連七天,頂禮慈悲梁皇寶懺,清明節入夕設放三大士吉祥瑜伽燄口。仗此功德迴向世界和平、社會安定、人民安樂。延生壇內現在眷屬增福延壽,消災免難。蓮池壇內各姓先靈,往生淨土,同登彼岸。

應用Kano模式探討影響寺院旅遊因素之研究

為了解決農 禪 寺 大悲懺的問題,作者劉詠沛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寺院旅遊做研究方向,冀期從旅遊面切入,讓寺院旅遊成為寺院實現經濟自足、廣開接引方便之門的敲門磚;同時,也讓寺院旅遊為活絡地方經濟、旅遊產業,挹注新能量。本研究透過Kano二維品質模式探究影響寺院旅遊因素之因素屬性歸類,透過問卷調查蒐集資料,問卷發放時間為2022年3月21日至2022年4月2日,總計回收432份有效問卷。問卷資料經因素分析後有「景觀與資訊服務」、「食宿與宗教故事」、「景點探索與回憶」等三個構面,再依Kano模式進行屬性分析,據研究結果顯示:1.影響寺院旅遊因素主要為魅力因素(12項)與無差異品質因素(8項)。並無必須品質、反向品質與無效品質。2.一維品質有4項:寺院或

周遭有充足的停車空間、寺院有詢問服務處、寺方服務人員的服裝儀容乾淨整齊、寺院環境清幽等。3.寺院的「景觀與資訊服務」構面屬於魅力因素與一維品質。「食宿與宗教故事」與「景點探索與回憶」兩構面為無差異品質。因此寺院若要作為旅遊目的地,吸引一般無特別宗教傾向之民眾前往,當可先從景觀與資訊服務著力。4.民眾在餐飲提供方面,願意付費取得相應服務。5.民眾在寺院作為旅遊目的地時,對其軟、硬體服務設施並無太嚴格要求,但若是寺方多作一些服務,則是民眾所樂見。研究者根據研究結論,對寺方及相關主事者提供建議,希望寺院若要成為旅遊目的地,在有限資源下抉擇提升軟硬體服務品質時,能夠有參考依據。

承先啟後的孤僧:東初法師佛教文化學行略探

為了解決農 禪 寺 大悲懺的問題,作者釋演正 這樣論述:

  東初法師(1908-1977),飽參實學,著作等身,重視傳統修持,極具時代意識,富有世界眼光的一代佛教思想史家。畢生在佛教制度、教育、文化、慈善等多重領域,均有過重大貢獻。法統根源,親炙師承靜禪、智光、太虛、虛雲、印光、弘一諸大師門下,僧眾後進,則包含茗山、性空、星雲、煮雲、聖嚴、聖開等多位當代佛教巨擘。本書稱之承先啟後,甚為確當!        他是以復興佛教為中心思想的實踐者,曾親身推動了禪宗體制改革,促使焦山叢林成為全中國青年僧伽學法、修行的示範園區。在臺灣所建立的一系列佛教文化事業,後來更直系延伸發展出,聞名全球的中華佛學研究所、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

法鼓山、慈光山等現代化僧團體制……。   本書全面考述了東初法師一生的思想事蹟,完整涵蓋其著作與相關文獻,嘗試發揚傳主在佛教文化的精神、行誼與歷史洞見(未來發展藍圖)。關心亞洲新世紀與佛教大動脈的讀者,透過內文,相信可以發見不少預示山林來路的啟蒙元素。

從「體、相、用」論中國觀音繪畫

為了解決農 禪 寺 大悲懺的問題,作者羅海濤 這樣論述:

研究中國觀音繪畫必先了解其核心要素:觀音繪畫之目的,不是為了賞心悅目,而在於成佛的任務;觀音繪畫之內容,不只表現觀音形象,而是其悲智雙運的佛法內涵;觀音繪畫之創作,不僅要求熟練掌握藝術技法,更要求佛法之解行並重,以觀音與我不二的精神融入創作,以藝術的方便自利利他,成就佛道。這些方面都需要佛法的融入,如何了解和學習佛法,以及深入認識觀音繪畫的成佛任務,也就成為了研究觀音繪畫的必須與關鍵。但只從「體用」去理解是不夠的,如果沒有「相」的一面,那麼「體」就缺乏呈現的內容,「用」就缺乏展示的效果。因此從「體、相、用」合一的角度,以佛理探討(理體)、資料分析(事相)、實踐啟發(應用)的研究方式,來探討觀

音精神(體)、歷代的觀音繪畫(相)、和成佛的可能(用):首先,在中國本土文化、印度佛教、漢傳佛教、觀音信仰的領域,討論「體、相、用」的歷史演變和思想意涵;然後,在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四個發展階段,討論歷代觀音繪畫的題材與風格演變;最後,在藝術實踐的角度,來探討觀音繪畫的藝術表現(相)、藝道本體(體)、藝術創作(用)。對佛法的研究,除了文獻的基本詮釋,更多是佛法對人生和藝術之價值的詮釋;而對觀音繪畫的研究,除了參考歷史文獻及學界成果進行脈絡整理,更在「體、相、用」的角度輔以歷代觀音圖像開展美學理論和藝術生命實踐的詮釋。觀音繪畫屬於「相」的範疇,是普度眾生的一種藝術化現。觀音菩薩證入佛智

,體性恆寂,行「身、語、心」三化業為度生之「相、用」,體現在三方面:「身」,能現圖畫中莊嚴身相;「語」,借助繪畫方便說法;「心」,指歸自性之繪畫心法。繪畫是一種視覺「語言」,借藝術家之手、筆墨圖紙,觀音菩薩展現各種莊嚴慈悲的化身於世人眼前,這種圖畫之「相」,是一種方便善巧的「語業」。觀音繪畫以「畫之相」明「心之體」。佛法中的「體、相、用」圓融地闡述了以揭示「佛性」為究竟的觀音繪畫,以「事」入「理」,以「理」明「事」,從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最後都歸於事事無礙法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