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書法家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近代書法家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於右任寫的 於右任草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和盧林編繪的 摹寫弘一法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線裝書局 和萬卷出版公司所出版 。

淡江大學 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崔成宗所指導 劉姵辰的 民國80年到105年全國語文競賽寫字項目之研究 (2017),提出近代書法家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全國語文競賽、寫字、書法、楷書、國字標準字體。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中國文學系碩博士班 王三慶所指導 劉鑒毅的 晚清書學技法論 (2009),提出因為有 晚清書論、技法論、執使、結字、章法、墨法的重點而找出了 近代書法家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近代書法家,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於右任草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為了解決近代書法家的問題,作者於右任 這樣論述:

抱持最虔誠的清凈之心抄寫佛經,稱為「抄經」或「寫經」。本書以於右任所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字帖為底本,經過處理做抄經描紅用。其字雄豪婉麗,沖淡清奇。將草書熔章草、今草、狂草於一爐,時而呈平穩拖長之形,時而作險絕之勢,時而與主題緊相粘連,時而縱放宕出而回環呼應,雄渾奇偉、瀟灑脫俗、簡潔質朴,給人以儀態萬千之感。於右任(1879—1964),陝西三原人,祖籍涇陽斗口於村,是中國近現代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原名伯循,字誘人,爾后以「誘人」諧音「右任」為名,晚年自號「太平老人」。於右任早年系同盟會成員,長年在國民政府擔任高級官員,同時也是中國近代書法家。復旦大學、上海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創辦人,

上海大學校長,復旦大學、私立南通大學校董。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重要奠基人之一。

近代書法家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廈門中山路始建於1925年,位於廈門島西南部。中山路是廈門街市馬路“四縱七橫”中的“七橫”之一,自開街以來,一直是廈門的商業龍頭、經濟中心。中山路是廈門目前保留較完整的展現近代歷史風貌的舊城街區,擁有小走馬路、陳化成故居、中華第一聖堂等眾多人文古跡。中山路也是目前全國唯一一條直通大海的商業街,成片的南洋騎樓建築、流光溢彩的LED夜景、琳琅滿目的各色閩台特色小吃和迴響在小巷街坊間的古老南音,構成其與眾不同的風格特色。中山路現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市級涉台文物古跡1處,歷史遺址、古跡10餘處,還有南音等非物質文化遺產。2012年6月,廈門中山路榮獲“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的稱號。
六大特色:
中山路保存下來的騎樓街道歷史文化遺址和閩南街市風情,見證了廈門城市歷史發展的過程,留存了城市寶貴的文化記憶。如今的中山路,經過近百年來的培育和打造,已經成為一條歷史積澱深厚、經營品類齊全、名店名品雲集、人流物流集中的歷史文化名街。
(一)文化優勢:廈門城牆,新街禮拜堂,江夏堂……中山路片區保留了眾多的文物古跡,孕育了眾多的廈門文化名人,堪稱廈門的文脈。這裡還有著名民族英雄陳化成、著名書法家歐陽楨、詩人虞愚、著名書法金石家呂世宜等名人的故居;著名的民盟早期領導人李公樸和作家郁達夫下榻過的天仙旅社;中國科學院前院長盧嘉錫的童年,也是在這裡度過的。中山路不但有豐富的文物古跡,而且有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南音、歌仔戲、中秋博餅等在中山路都有著悠久不斷的傳承。
(二)建築優勢:騎樓建築盡顯南洋風情,中山路主要由華僑投資興建,並由成片的騎樓組成,兩旁帶著濃郁南洋風情的騎樓建築映襯著中山路“南洋風情商業街”的雅號。位於中山路輪渡路口的華僑銀行,是當年廈門人與南洋華僑之間血脈緊緊相連的歷史見證。南洋風情的騎樓,加上了閩南傳統的綠琉璃門樓屋頂,騎樓的門柱上又加上富有中國特色的廻雲紋裝飾,為中山路騎樓添上了中國氣派和閩南色彩。中西合璧,開放包容,有人說這就是中山路最具特色的歷史文化風貌。
(三)對台優勢:台商紛紛開店經營,位於海峽西岸的中山路,與臺灣僅一海之隔,聯繫甚密,淵源深厚,有“中國閩台風情第一街”之稱。福建、臺灣的各行業眾多品牌在這裡彙集;眾多的閩商、台商在此開店、經營,並經常舉辦與臺灣有關的臺灣特色商品展、鄭成功文化節風俗展演和歌仔戲、南音等具閩台特色的各項活動,是對台商貿、文化交流的重要視窗之一。中山路上有古城東路“閩台特色食品街”。3月18日,位於古城東路的“老台南劍獅美食文化園”也正式對外開放,廈門市民能在此零距離感受台南獨特的地方文化。
(四)交通優勢:地處市中心交通便捷,中山路地處廈門城市中心,在早期,中山路更是廈門城市的代表,當時的廈門就是指中山路周圍。中山路與“海上花園”鼓浪嶼遙遙相對,緊鄰廈門城市快速幹道—環島路、成功大道,緊挨碼頭、長途汽車站,就是到到最遠的機場也不足30分鐘。
(五)環境優勢:商業街直通大海,中山路是一條直通大海的商業街。走在街上,便有陣陣海風吹來,讓人感覺愜意無比。閒暇之餘,你還可走到街盡頭的海邊,遙望“海上花園”鼓浪嶼,聽濤聲浪曲,觀千帆飛渡、萬舸迸發。全國首創,廣告採用統一板材和底框,以歐式的鐵藝雕花來突出騎樓的優美,實施LED夜景工程,使藝術照明與建築景觀融於一體……近年來中山路的兩次大規模改造,既有效地保持了原有商業街的建築風貌、歷史印跡,又進一步突出了廈門的本土文化、南洋文化和閩台文化,提升整體景觀的內涵與品位,使中山路成為廈門的一大遊覽勝地,成為市民休閒的好去處。
(六)品牌優勢:老字型大小特產成“金字招牌”
中山路著力找准文化與商貿產業發展的契合點,不斷提升文化內涵、豐富文化業態,形成高、中、低端業態有機搭配,國際名品、老字型大小品牌主導的特色商業街區。在短短1200米的中山路上彙集了200多種國際一、二線知名品牌。眾多國內知名品牌,也是巧借中山路的人氣和影響力,在此設旗艦店,作為其品牌宣傳的排頭兵。中山路更是本土品牌的集散地,金鷺首飾、光華藥店、好清香大酒樓、黃則和花生湯、佳味再添小吃、葉氏麻糍、大同鴨肉粥等廈門老字型大小本土特產,成為中山路上永不褪色的“金字招牌”。
廈門大學由陳嘉庚於1921年創辦,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華僑創辦的大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綜合性重點大學,由教育部、福建省和廈門市共建,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水準大學,入選「111計劃」、「珠峰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建設高水準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是全國31所副部級中管高校。同時也被譽為「中國最美麗的大學」,並曾有「東南最高學府」之譽。廈門大學亦為第一間擁有海外分校的中國大學,該分校區位於馬來西亞雪蘭莪。
胡里山炮台位於中國福建省廈門市所屬的廈門島的東南端海濱,是一座建於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的古炮台。炮台中存有德國克虜伯兵工廠製造的280毫米海岸炮,為世界現存最大的海岸炮。胡里山炮台於1996年列入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被編入金氏世界紀錄,2009年被評為中國國家4A級旅遊景區。「胡里炮王」是廈門市政府於1997年評定的廈門名景新二十景之一。胡里山自從明代時就設有炮臺,並派兵駐守。鴉片戰爭期間,廈門島被英軍攻陷,石壁炮臺被毀。現存胡裡山炮台是清朝洋務運動時期的產物,由當時福建水師提督彭楚漢及閩浙總督卞寶第題奏獲准建造。工期兩年八個月,完工時的閩浙總督為楊歧珍。炮臺結構為半地堡半城垣式,兼具歐洲和明清的建築風格,總面積達7萬多平方米,其中城堡面積1.3萬多平方米。炮臺分為戰坪、兵營和後山三個區,內有暗道、護牆、護城壕、彈藥庫、兵房、觀哨台、官廳等。台基由烏樟樹汁和紅糖、糯米、砂土、石灰等攪拌而成,十分堅固。胡裡山炮台選址海島東南端海岬突出部,三面環海,向東可支援距離約4500米的白石炮臺,攔阻敵艦於水道外。南面則和對岸(今漳州龍海)嶼仔尾炮臺隔海相對,交叉封鎖航道。向西則可協助距離約5000米的磐石炮臺,一同追擊廈門港內敵艦。向北也可支援島內陸軍陣營。胡裡山炮台裝備先進,直至民國時期仍在海岸戰爭中處於優勢。最近翻查廠家資料,原來中國先後曾進口十門巨炮,但現存只有胡里山這座。

民國80年到105年全國語文競賽寫字項目之研究

為了解決近代書法家的問題,作者劉姵辰 這樣論述:

語文是與人溝通,傳遞思想的必要工具。中華文化具有優秀的語文內涵,文化傳承必賴語文教育以完成其任務。而語文教育是所有知識的基礎,故語文教育如能確實施行,則所有知識即可「同步」發展。自民國三十五年第一屆語文競賽肇始,至民國一百零五年,全國語文競賽成為公辦競賽中歷史最悠久的比賽。舉辦全國語文競賽的目的,在藉由各組競賽,以提升社會大眾和各級學校師生對學習語文的興趣與動力,並落實語文教育在全國順利推行。每年九月起,各縣市所舉行的國語文競賽,其中設有「寫字」、演說、字音字形、朗讀、作文五項競賽項目,以涵蓋語文教育的聽、說、讀、寫能力的呈現。分為初賽區賽及複賽縣賽,複賽選拔出各組第一名選手,在指定的訓練場

所充分練習比賽項目,聘請學有專長的老師、教授、書法家或歷年評審到場指導,將代表縣市參加全國語文競賽。十一月下旬後,採縣市輪流協辦,教育部主辦的全國語文競賽,戰況激烈、互較長短;君子之爭,相互切磋。筆者長期關注「寫字」項目競賽之演變,以增長指導學生與個人比賽的能力。書法是最能體現中國傳統美學藝術,由書法的筆式勾勒可觀氣韻、察形意,從書法勒努掠磔中欣賞點線面、虛實妙象,進而具體掌握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特點。經年觀察語文競賽時,臨摹某些古書家(體)較易獲獎,所以想探討民國八十年到一百零五年全國語文競賽寫字項目得獎作品,期盼能從中找到答案。筆者於是論述從秦朝至唐代楷書的演變歷程、研究範圍以《臺灣區國語文競

賽專輯》和《全國語文競賽專輯》及專輯光碟、研究限制以競賽規定的標準國字為主、古楷書為輔,研究方法與步驟,採文獻分析法羅列評審講評精要,以計量法分析得獎作品臨摹古書家或碑帖的次數及名次,並界定楷書和國字標準國字的分野,因而撰寫第一章〈緒論〉。參考碩、博網研究者對書法教學現場的體悟,提出書法課程融入資訊書法教學的真知卓見,研究魏碑的時代背景及技法和唐代及近代書法家的時代背景、生平、人品、書學經過、楷書用筆特色,結構特徵,章法布局的特徵,梳理楷字學理與技法,因而撰寫第二章〈文獻述評〉。探討全國語文競賽之發展,寫字項目之要點、評判講評要義,對全國語文競賽寫字項目作全盤的釐清與統整,因而撰寫第三章〈全國

語文競賽寫字項目〉。析述六組臨摹古書家(體)得獎件數前六名及書寫特色,歸納歷年寫字講評之要點,因而撰寫第四章〈研究結果與探討〉。條列各章之統緒,綜述評審之精華,期盼予主辦單位及寫字指導老師和競賽員中肯的建議,因而撰寫第五章〈結論與建議〉。本文撰寫過程中,渥蒙恩師崔師成宗、駱師明春、劉師佳榮、李師承統、盧師亞齡、蘇師怡禎、黃師惠嫆、陳師玉玲、鍾師怡芬、陳師慧君、李師天祥、黃師蘭婷、高師德義、簡師瓊瑩、劉師滿玉時相指正,菁莪之德,實為感謝。五章初成,瑕疵不免,魁儒碩學,幸匡正之。

摹寫弘一法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為了解決近代書法家的問題,作者盧林編繪 這樣論述:

本系列圖書是針對書法愛好者設計的一套摹寫版本,每本書選取一位名家的心經範本進行雙鉤、描紅、灰線為骨進而書等三種形式,使書法愛好者在臨習的時候掌握漢字書寫的基本方法。本冊選用近代書法家弘一法師的楷書經典名作《心經》來作為藍本,以供讀者體會書法的奧秘!

晚清書學技法論

為了解決近代書法家的問題,作者劉鑒毅 這樣論述:

晚清書論對技法之重視與探討,實為前朝各代書論所不及,其原因一則受乾嘉考據學風盛行之影響,書論家以考據實是求是之精神,不僅對古代之金石碑帖詳加考證,對古人相傳秘守之筆法,亦能尋根究柢,加以探索、闡釋。一則受晚清碑學乘帖學之壞而興起,晚清書家有鑒於帖學之靡弱、古法之喪失與館閣書體對書法發展之桎梏,欲振興書法非從根本之技法加以改革不為功,故以當時大量出土之金石碑版作為取法對象,並借鑑於古代鐘鼎彝器,在技法上追求復古,且能於繼承中有所創新,對當代書法創作力求創新與發展,實有啟發之功。本文試圖對晚清書學中之技法論加以闡釋、歸納,爬梳晚清諸家對書學技法之主張,明辨其中之異同,並總結晚清書學技法論

之特點,探討其時代意義與在書學技法史上之價值。本文共分八章,第一章「緒論」,界定「晚清書學」為晚清諸家對書法理論之研究。至於晚清書學之研究範疇,上自包世臣之《藝舟雙楫》,下至沈曾植、李瑞清、曾熙等晚清遺老之論書主張。晚清書學理論中「技法」之內涵,包括執 筆、使筆、用筆、行筆、結字、章法與墨法等。晚清書學為古典書學研究之集大成時代,有鑒於前人對晚清書學研究偏重於專家研究之不足,故本文採文獻分析法,以歷時性之書學淵源探討,呈顯晚清書學技法論之歷史價值與意義;以共時性之參照、比較,凸顯晚清諸家技法論之特點及其書論貢獻。 第二章「影響晚清書論之因素」。一代之書,無有不肖乎一代之人與文者,影響

晚清書論之政治社會與經濟因素,主要有科舉以書取士、館閣書體盛行對書法創作之牢籠;書人之職業化與書法商品化對書法創作風格多樣化、通俗化之影響;書家之師承與交游對其書學技法理論之相互影響。影響晚清書論之學術文化因素,主要有金石考據學風之延續與盛行,促使篆、隸筆法之復古與對金石書風之追求;書、畫與篆刻之相互融通,取資互用,使書論能繼承創新,更具理論深度與實踐意義。影響晚清書論之書學內在因素,則有帖學之敗壞與碑學之振興;鄧石如之碑學實踐對書壇之引領及西北漢晉簡牘等新書蹟之發現,對晚清書學技法亦有繁榮之作用。第三章「論執使」。本章就晚清諸家之執筆法、執筆之鬆緊、執筆之高低與使筆之腕法、指運與肘、腕之運,

對晚清諸家之論點進行闡述與梳理。晚清書學受乾嘉以來復古學風之影響,論執筆亦上溯漢魏古法,強調指實掌虛。透過對古人書論之闡釋,並經由實際之實踐體悟,對傳統撥鐙執筆古法進行再詮釋,並結合撥鐙與平覆古法,主張「筋反扭」,於繼承中求創新,故有包世臣所謂五指疏布之撥鐙法、康有為之「類撥鐙法」與何紹基創發之「猿臂挽弓式迴腕法」。至於晚清諸家受碑學興盛之時代風氣影響,強調肘、腕俱懸以盡一身之力於筆端,使力透紙背,故主張執筆宜緊宜密,以肘、腕使筆,使筆正而能靈活運使。同時亦主張執筆宜近下,搵鋒體重,使所成點畫能表現厚重、雄強之氣息。第四章「論筆法」。本章從古代書論中概括用筆為中鋒與側鋒兩大基本法則,就晚清書學

對中鋒與側鋒用筆之論辯加以探究、評論,以凸顯晚清書學對中鋒用筆與藏頭護尾之藏鋒用筆之推崇。中鋒用筆乃蔡邕所謂以圓筆屬紙,令筆心行於畫中。至於藏鋒之逆入平出,可使筆毫平鋪,萬毫齊力,點畫沉著而厚重。晚清諸家論用筆雖承襲蔡邕書論而力主中鋒、藏鋒,然對中鋒與藏鋒用筆之內涵卻能推陳出新,作出不同之詮釋,或謂「非以不出鋒,便謂之藏鋒」,或謂「偏鋒亦有中鋒時也」,頗能令人耳目一新。晚清諸家對中鋒、藏鋒用筆之重視,不僅反映諸家對筆力雄健之自覺追求,亦顯示諸家對晚清帖學末流專以側鋒追求妍美柔媚書風之不滿。中鋒之筆心行於畫中與藏鋒之筆毫平鋪,體現北碑所蘊含之篆隸遺意;強調筆筆按筆筆提之遲留與澀行,適可免於點畫之

浮滑,使筆力勁健,點畫中實而沉著。此逆入澀行,鋪毫而鋒正所成點畫之「中實」,實乃晚清書學技法論之特點。第五章「論結字」。本章從一字結構之點畫顧盼呼應、分間布白之疏密、結字體勢之奇正及移縮點畫之九宮說,歸納晚清書學論結字之共同主張,在於強調點畫間之顧盼、呼應、向背與避讓,使筆斷而意連。藉由點畫間之左右牝牡相得與上下之承接、映帶,使筆勢得以連貫,並由前人所謂之「氣貫」,進而提出「氣滿」之說。其中論結字之疏密,深受鄧石如「疏可走馬,密不透風」一說之影響,反對唐人對疏密分布均勻之主張,強調疏密之對比反差,並藉由疏密之偏勝與九宮結字之靈活運用,使結字之體勢能奇而穩,繼承自然奇宕之漢魏風采,以彰顯書家之個

性。第六章「論章法」。本章從章法之通篇氣脈通貫、布白之虛實相生與布局之整齊參差變化,探討晚清書學對字與字、行與行,乃至於通篇結構布置之獨特見解。晚清諸家繼承前人之說,既追求行氣之連貫,又刻意突顯筆斷而意連,強調藉由體勢之朝揖避讓、左右顧盼與行間橫向之流通照應,使通篇之氣脈渾為一體,精神團結而成大片段。至於字與字間之布白,受鄧石如「計白當黑」一說影響,透過黑白之強烈對比,體現無點畫虛處所煥發之神采與意態。在布局上,主張各就其本體,盡其形勢,於整齊與參差之對立統一中,以參差之奇宕取勝,且於不齊中求大齊。 第七章「論墨法」。晚清諸家論墨法,承襲唐以前人之用墨主張,專主濃墨,強調以筆攝墨,以中鋒

行筆,使墨不旁出,反對漲墨。諸家中惟張裕釗、吳昌碩與趙之謙作書常用漲墨,筆酣墨飽,墨水淋漓,並自覺透過用墨燥潤之鮮明對比,追求書中之墨氣與韻味,以表現自家之審美趣味。 第八章「結論」,歸納晚清書學技法論之特點,受碑學振興與復古之書學風氣影響,既對傳統書學技法進行總結,同時復受書畫印藝之相互融通、書人職業化與碑帖之融合,在傳統技法理論上亦有所變異與創新。綜觀晚清書學技法論之繼承與創新,雖有其歷史侷限,然亦有其時代意義與理論價值。不僅有益於晚清書學研究之開展,且能對當代書法創作提供有利之參照與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