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電視播放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迪士尼+電視播放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村上 健司寫的 日本妖怪物語 和李慧敏的 新加坡,原來如此!:一個成長在李光耀時代的公民真心告白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麥浩斯 和聯經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廣播電視學系 石世豪所指導 官智卿的 論臺灣地區有線電視「垂直整合」問題及其規範--以「斷訊」爭議為核心 (1998),提出迪士尼+電視播放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有線電視、垂直整合、斷訊、法律規範。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迪士尼+電視播放,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日本妖怪物語

為了解決迪士尼+電視播放的問題,作者村上 健司 這樣論述:

100隻知名的日本妖怪+100幅饒富意趣的版畫插圖細細體會它們可愛、可怖的深奧魅力!◎小說家何敬堯專文導讀、恐怖圖文作家阿慢津津有味推薦帶來福氣的座敷童子、喜歡住在髒兮兮的浴室舔汙垢的垢嘗、會附身害人上吊自盡的縊鬼、能吃掉惡夢驅逐邪氣的獏……這些具有各種樣貌與個性、被稱為妖怪的生物,究竟是指什麼,又是從何而來呢?在日本的神話中,曾出現不少作亂的邪神,據說它們是妖怪的祖先,在《日本書紀》、《古事記》等古籍中已有記載。妖怪可能是生物,也可能是非生物或僅是不可思議的異象,無法一言以蔽之,但凡人類居住的地方就有妖怪的存在。有些妖怪會幫助人,例如守護山中居民、懲罰惡人的天狗;有些妖怪樣貌恐怖,例如身上染

血、在夜間抱著嬰兒徘徊的產女;本書精選最為人所知的100隻有趣妖怪,在作者親切鮮活的文筆下,妖怪們的特性、樣貌、傳說故事都栩栩如生地躍然紙上。  作者簡介村上 健司1968年於東京出生。東京電影藝術學院畢業,妖怪愛好會第二代會長(現任),喜歡到各地探訪有趣的妖怪,曾撰寫以妖怪為主題的雜誌刊物、著有《京都妖怪紀行》、《日本妖怪散步》,與水木茂共著《日本妖怪大事典》、與京極夏彥、多田克己共著《妖怪馬鹿》等數十本相關書籍。譯者簡介蘇暐婷國立臺北大學中文系畢業,日本明治大學國際日本學系交換留學。曾任日文遊戲企劃,現為專職譯者。譯有《明日的孩子們》、《青鳥》、《福爾摩斯的飲食與生活研究》等。來信指教:

[email protected]相關著作:《十解日本料理──給美食家的和食入門書》《和食力:日本料理躋身美食世界文化遺產的幕後祕密》《家所教我的事:10間房子+10個故事+10種生活,我們的夢想家園打造計畫》《日本料理,原來如此──美味又不失禮的日本料理全知識 (日本料理權威學校─辻調 鉅獻)》《日本色彩物語:反映自然四季、歲時景色與時代風情的大和絕美傳統色160選》《日本離島旅行,淡淡的生活──探訪13個小島嶼,32間個性店鋪,看見獨一無二的在地職人生活風景》《東京迪士尼的四重創意構思法:大商機、快集客、高回流、強吸睛的獲利行銷術》《歡迎光臨夢幻甜點店:巴黎第一甜點大師菲利普‧康帝辛尼

的26道獨家食譜》《福爾摩斯的飲食與生活研究:跟著小說情節破解英國餐桌文化及日常線索》《解謎蔦屋:TSUTAYA的未來生活提案實驗所》《雲霄飛車為何會倒退嚕?創意、行動、決斷力,日本環球影城谷底重生之路》繪者簡介宇田川新聞1971年於東京出生。以木版畫的創作活躍於書籍、雜誌等的插畫,著有版畫相關書籍。天野行雄1970年於岡山出生。妖怪造形家。以插畫及立體作品介紹日本各地的妖怪。 妖之卷「妖怪的祕密」之一妖怪到底是什麼?妖怪疑難雜症提問箱 一怪之卷「妖怪的祕密」之二妖怪與怪物、妖魔妖怪疑難雜症提問箱 二穴之卷「妖怪的祕密」之三妖怪的歷史 〈妖怪的誕生日〉何敬堯妖怪是什麼?孩童時期,我嗜愛日

本妖怪故事,每當讀到《桃太郎》繪本中的鬼怪討伐隊,或者觀賞吉卜力電影《歡喜碰碰貍》中的妖怪大遊行,我都目不轉睛,渾然忘我。妖怪是一扇窗,窗外存在諸多未解之謎。小學時,有一部動畫《靈異教師神眉》在電視播放,是同儕間的熱門話題。故事描述一位學校老師,擁有鬼手的靈異能力,斬妖除魔所向無敵。我很喜愛這部動畫,也會用廣告紙自製一隻鬼手,與鄰居玩伴扮演驅魔大師。動畫中的某一集,不知名的妖怪讓每一戶家庭的浴室充滿油膩汙垢,學生都很恐懼。後來,經過鬼手老師的調查,才發現罪魁禍首是「食垢妖怪」。但妖怪們並非惡意使壞,而是為了拯救老舊的公共澡堂,才會弄髒每戶人家的浴室。祂們認為,只要人們無法使用家庭浴室,就會前往

公共澡堂。因此,澡堂不會面臨關門的結局。這些食垢妖怪的真身,其實是澡堂中用來清洗浴缸汙垢的鬃刷。因為久經使用,因而產生靈性,為了保護澡堂而現身。妖怪,究竟從何而生?如同食垢妖怪是器物成妖,日本人對於妖怪起源的解釋,有「付喪神」的怪談。人們咸信,器物歷經多年歲月,就會吸收天地靈氣,形成精靈。日本最古老的妖怪繪畫《百鬼夜行繪卷》,就是描繪付喪神遊行的隊伍。付喪神的存在意義,是為了告誡人們要愛惜使用器物。不過,食垢妖怪又更類似於本書中講述的妖怪「垢嘗」,祂是在囤積汙垢的地方產生的妖怪。垢嘗的故事意涵,其實也是為了告誡人們要清理衛生,否則就會有恐怖的妖怪出沒。 妖怪的誕生,往往是警世故事。以往的人們為

了傳達道德教訓,便以妖怪傳說為途徑。但妖怪降生,也不一定都是為了傳達道德寓意,很多時候其實是人們試圖解釋不可思議的現象,因而稱呼妖怪。例如,行走野外,手腳皮膚卻莫名其妙出現小傷口。人們為了解釋這種現象,認為是「鎌鼬」手持利刃割傷人類。但其實,在現代的科學說法,鎌鼬現象很可能是因為皮膚在溫度急降的環境下,因而產生裂傷。所以,在寒冷地帶,很容易出現鎌鼬傳說。妖怪的誕生,其實來自於人們對於世界萬物的觀察。妖怪並非天生,而是經由人們的命名、假設、創造,因而產生,因此是一個後設的詞彙。換句話說,先有某種「怪異的存在」、「非人的存在」、「常理不能解釋的現象」,所以人們才出現敬畏、恐懼、遠離……種種心理反應

。在長久的演變中,這些「事物、狀態」就被賦予了「妖怪」、「鬼怪」、「魔物」的名稱。因此,妖怪的形成,也等同於歷史與文化的累積,展現了人類內心的黑暗面。日本的妖怪研究者柳田國男,曾經在《妖怪談義》書中探問:「『恐懼」』這種情感,其最原始的狀態到底是什麼樣呢?它是怎麼在人類文明發展的過程中滲透進我們的生活?它是否來源於人類的曲解和戲謔?」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柳田國男投入了妖怪文化的研究,並且奠定了日本妖怪學問的基礎。日本傳統文化是泛靈信仰,號稱是「八百萬神」寄宿之國。神靈如此多,妖怪更是不計其數,蔚為大觀,實在讓人眼花撩亂。因此,村上健司的《日本妖怪物語》,就是認識日本眾妖眾鬼的方便法門。此書文字淺

顯易懂,更搭配古樸、神秘的妖怪圖繪,就算孩童閱讀也不會感覺太過恐怖,是很值得一覽的妖怪介紹書。妖怪之所以誕生,或許是因為人們的好奇心,因而促成的文化現象。妖怪儘管恐怖,卻反映了人們心底最深的慾望與恐懼。只要人們開口發問,只要人們繼續探詢娑婆世界的一草一木,或許,妖怪就會在那一刻,誕生於你的眼前。何敬堯(小說家)創作橫跨歷史、奇幻、推理,金石堂2017年十大影響力好書作者,出版《妖怪臺灣:三百年島嶼奇幻誌》、奇幻小說《妖怪鳴歌錄Formosa:唱遊曲》。------ 〈推薦文〉阿慢在連載恐怖漫畫時,除了從生活時事發想題材,也喜歡在妖怪的故事中尋找靈感。的確,妖怪所賦予的形象,令大多數的人都害怕,

但仔細瞭解之後,其實妖怪的性格就跟人們一樣,有惡有善,有的會調皮搗蛋,也有的會守護人類,並不是所有的妖怪都是那麼恐怖的!本書收錄各種耳熟能詳的日本妖怪介紹,簡易的描述加上插圖以及生動的故事專欄,讓人更容易進入這奇幻又怪異的世界,慢慢地去享受日本民俗文化的魅力。 

論臺灣地區有線電視「垂直整合」問題及其規範--以「斷訊」爭議為核心

為了解決迪士尼+電視播放的問題,作者官智卿 這樣論述:

有線電視垂直整合在營運上的高度效率,使其成為強勢市場潮流。就經濟效益而言,業者透過垂直整合可將「交易內部化」,為其上下游相關業者帶來高度的互利。只是,「垂直整合」事業本身雖可達到高度「內部」經濟效益以及部分外在附加價值,但就「整體經濟」面觀之,這些整合事業透過內部補貼的方式,卻可能造成「外部」上、下游市場俱遭封鎖;尤其當垂直整合事業又具備「獨占」實力或者已為獨占事實時,其「限制競爭」的效果將可能獲得高度擴張,以致嚴重排擠其他競爭者,並損害市場交易秩序及消費者權益。 觀察歷經幾番整合後的台灣有線電視市場,除了平日就在上演的「聯賣」、「統購」、「蓋台」、「併頻」等戲碼,每到年

度換約時期,「斷訊」事件更是層出不窮。深究亂象叢生的原因,主要是由於財團勢力介入有線電視的上下游相關產業,並運用其獨占力量壟斷了市場的正當交易行為,以致產生了明顯的市場排擠效應,媒體秩序也多所鬆動,因而限制競爭與不公平競爭的個別行為層出不窮。更甚者,在這樣不均等的產業結構之上,根本難以反映出「多元」的媒介內容,媒體公共空間被財團擠壓,而人民言論自由的基本權利也隨之萎縮。因而,政府有必要介入管制,以維持各競爭力量的平等競爭關係,並保障人民基本權利與收視權益。 本研究發現,在有線電視「垂直整合」勢力的擴張過程中,以概觀而論,同時擁有頻道及系統通路的集團,對於事業體之外的未整合業

者將可能發揮「拒斥」(或封鎖)作用,產生嚴重的排擠現象;同時,這些整合業者具備了違反「優勝劣敗」原則的條件,可選擇優先販賣自己的產品。在這樣的情勢中,沒有通路的頻道商,在頻道大戰中,往往只得任由有垂直整合關係的業者擺佈;而沒有雄厚財力作後盾的有線電視系統,多半也只能以合併股權或賣斷的方式尋求出路,結果仍難逃被財團兼併整合的宿命。 在對消費者的衝擊上,隨著有線電視「向前及向後垂直整合」的積極運作,多頻道商之間的傾軋也愈演愈烈,「斷訊」成為業者間的主要抗爭及談判手段,而消費者成了業者鬥爭下的犧牲品,每每必須忍受頻繁的斷訊干擾。另方面,財團業者透過所有權的控制,還可以進一步達成資

訊控制的可能性,如此,不同族群、文化品味、意識型態者,將無從經由媒體發表意見或增進溝通;而民主社會中多元的、競爭的、開放的自由決策模式將消失殆盡;媒介公共領域與言論自由的建構,在媒體交相整合的遊戲規則中將變得弔詭而難辨,也將無從體現。 在相關法律規範方面,由於我國有線電視相關產業的發展遠遠早於法律規範的時程,因此即使立法當時訂定了詳盡的規範條文,卻也已泰半失去了引導的作用,往往還得以「就地合法」或者「避重就輕」的姿態向現實靠攏,接受業界既有生態。此外,多數相關法律的準用範圍及管制密度都有相當的侷限,在規範的過程中履次出現適用性存疑的窘境,法外空間無形擴大;而主管機關往往有決

心不足或者立場傾斜的狀況發生,徒然有法律卻未貫徹其執法能力,常是一味尊重市場機能,放任其自由競爭,結果終致市場壟斷、垂直整合愈演愈烈,而收視戶在系統與頻道的頻繁斷訊衝突中,更成了主要的受害者。 事實上,「有線廣播電視法」的修法及「衛星廣播電視法」的立法,皆致力於防堵財團進行垂直整合。只是,相關財團業者卻仍可在「合法」的基礎下,以其水平挾帶垂直整合的強大威力橫行於有線電視上下游;並且透過統合上、下游市場的強大力量,作出不當的價格決定,以此迫使其餘未參與整合者加入整合或退出市場。 由此觀之,我國嚴重的「線纜糾結」在短期內恐怕難以獲得有效的解決;而面對如此惡質

且「頑強」的有線電視生態,政府更應及時並積極地介入市場規範並調整產業行為,以免又失去了管制的適當時機,重蹈過去一再「亡羊補牢」的消極模式。

新加坡,原來如此!:一個成長在李光耀時代的公民真心告白

為了解決迪士尼+電視播放的問題,作者李慧敏 這樣論述:

人人都羨慕?各國都想超越? 在後李光耀時代,聽聽新加坡在地人的焦慮和付出的代價。 2014至2015年華人地區熱門話題書,讀者票選最愛選讀!   第1本新加坡人寫給全球讀者的新加坡在地生活紀實和觀察   最親切的文字、最全面的視野、最深刻的紀錄、最真實的告白   一翻開就停不下來,完全顛覆印象,給你所不知道的新加坡!   全新角度,勾勒時代輪廓,書寫時代心聲   BBC特邀撰稿人、土生土長的70後新加坡人李慧敏,   從個人的成長經歷與生活感悟,思考李光耀的治國之道與政策。   提起新加坡,你會想到什麼?   可能是歌手林俊傑或孫燕姿,可能是乾淨整潔的市容,   也可能是口音怪怪的新

加坡式英語和新加坡式華語,   又或者是這裡的「嚴刑峻法」:鞭刑、罰款、禁售口香糖之類的……   當然,更少不了名字響噹噹的、新加坡人人敬畏的李光耀先生。   作者李慧敏從一個普通新加坡人的角度,通過夾敘夾議的方式,書寫在李光耀時代的成長經歷,為大家呈現一個不一樣的「新加坡故事」──一個新加坡平民的新加坡故事。這個故事沒有血淚,卻包含了生活中的喜怒哀樂。    全書分為兩大部分、共20篇散文,第一部分記敘作者在光耀威權時代成長過程的種種,包含食衣住行育樂等生活起居大小事;第二部分則是對後李光耀時代的當 前論述,聚焦在2011年大選的效應,以及接踵而來的種種變革。帶領讀者從全新的角度了解新加

坡的建國歷程與發展模式,同時思考國家的政策與未來的走向, 讀來興味盎然、發人深省。 本書特色   ※ BBC特邀撰稿人、土生土長的70後新加坡人書寫的新加坡故事,小人物卻擁有大視角。   ※ 讓世界4000萬華人和14億中國人瞭解新加坡普通民眾的真實生活。   ※ 涉及李光耀時代新加坡民生與改革領域的許多實際問題,是理解「新加坡模式」得失的必讀書。   ※ 全書風格輕鬆幽默,全新視角敘述,比李光耀個人傳記更親切易讀,比新加坡旅遊類圖書更富內涵。    名人推薦   如果不是飲著這裡的水長大、如果腳下的根不是緊緊擁抱這片土地、如果欠缺敏銳的觸覺和獨立思考能力,任誰也寫不出這樣真實反映島國人

心的作品。如果你不習慣閱讀高度如此逼視雙眸的文字,閱讀時不妨戴上墨鏡。── 蔡志禮,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主任   書裡談論的課題是嚴肅而沉重的,慧敏卻能以輕快而幽默的筆調、反諷及嬉笑怒罵的方式,輕鬆地談論這些不小心就要悶死人的話題,點睛處留下咀嚼的空間,讓人讀來興味盎然、回味無窮。── 陳劍,文化歷史學者   慧敏(作者)這代人在李光耀先生威嚴的注視下長大,成年後開始反省新加坡走過的路。我鄭重推薦這位新加坡70後女記者的心路歷程。── 張力奮,《金融時報》中文網總編輯    我覺得慧敏(作者)是有著七十二般變化、揮舞著金箍棒的孫悟空。而李光耀先生,像是法力無邊、戰無不勝的如來佛。面對佛祖,

孫悟空雖然敬重有加,行止有 度,但並不卑躬屈漆,唯唯諾諾;偶爾還會直呼其名,數落其事。而悟空的敢愛敢恨,亦笑亦罵,才真能彰顯佛的寬厚與仁慈。── 呂元禮,深圳大學管理學院教授、新加坡研究中心主任 作者簡介 李慧敏   土生土長的新加坡人,出生於1970年代,是在李光耀治國模式下成長的一代。英國廣播公司(BBC)特約撰稿、自由寫作人、新加坡時事評論員。南京大學中文系本科、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關係學院碩士畢業,曾從事教育工作,並曾在新傳媒、BBC等機構任職,對新加坡時事、區域政治等課題有廣泛的研究與涉獵。 序一 歷史總令人神傷 蔡志禮 序二 溫室嬌花還是鐵樹開花 陳劍 台灣版序 後李

光耀時代的衝擊與挑戰 前言 不一樣的新加坡故事 第一部分 1.呱呱落地 2.牙牙學語 3.華語、英語、Singlish 4.十年樹木…… 5.……百年樹人 6.組屋生活,組屋夢 7.待嫁女兒心 8.南洋大學 9.精英崇拜 10.排名幾乎墊底的新加坡媒體 11.三餐溫飽 v.s. 言論自由 12.龍應台和林寶音 13.我們是這樣變得優雅的…… 14.宗教信仰的力量 15.快要死了還怕被罰 16.我也想移民 第二部分 17.二○一一 18.他們說,後李光耀時代開始了 19.全國對話 20.期待另一個李光耀? 後記 我們這一代新加坡人的心聲 序一 歷史總令人神傷 蔡志禮/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主

任、威斯康辛大學東亞語言文學博士   當我的目光在這本書的字裡行間穿梭時,一種難以言喻的奇異感覺油然而生。書中所描述的六、七○年代舊事,那些早已風乾的童年記憶,又突然鮮活了過來。就像突然看見電視播放早期本地黑白歷史紀錄片一樣,那些人物與場景看似有些陌生,又是如此的熟悉。   我與作者多年前有過一面之緣後就沒再聯繫,在時光的流域中各自漂移,然而讀著此書時,我驚訝地發現彼此對島國的觀感竟有許多共鳴之處。   如果不是飲著這裡的水長大,如果腳下的根不是緊緊擁抱這片土地,如果欠缺敏銳的觸覺和獨立思考能力,任誰也寫不出這樣真實反映島國人心的作品。旅遊局的宣傳口號「非常新加坡」(Uniquely S

ingapore)是為本書量身訂做的形容詞。   縱使你對書中的一些說詞不以為然,但是你不得不佩服作者那片知識分子熾熱的良知,那股直抒胸臆的勇氣,以及把如此龐雜的問題梳理得有條不紊的功力。   對書中語言和教育問題的論述我特別關注。作者生動地形容本地早期的語言環境如「囉惹」,後來還攪拌成別具風味的南洋沙拉,但是被快速地整頓清理後,變成了沒什麼味道的西式沙拉。   對被放逐到社會邊緣的方言群,慧敏寄予了極大的同情。   作者感慨地說,她雖是「講華語運動」的受益者,但待丟掉了所有種種身分的負擔後,才赫然發現剩下的身分——華人和新加坡人的概念卻是如此模糊,而無論她口中說的華語和英語有多標準,

在別人眼裡都不正宗。如此動人心魄的表白,怎不叫人震撼之餘,唏噓不已?    作者單刀直入地對島國語言政策和教育問題進行剖析。對偏激的語言和文化歧視,以及這些年來教育制度改革的許多謬誤(如精英崇拜、分流狂熱症和「長短腳」 的雙語政策)的炮轟,她的火力常隨著凜然大義的增長,一次比一次猛烈。慧敏語重心長地說,儘管分流已成為歷史名詞,其模式「依然在教育體制裡陰魂不散,繼 續流淌在我們的血液裡,留存在每一個新加坡人的精神裡。」   作者對南洋大學的描述也特別令人側目,沒料到這個比我年輕許多的作者,對這所在三十多年前飄搖的風雨中倒下的民辦大學,竟然有著如此深厚的感情。    作者也不放過對本地媒體窘

境調侃的機會,她巧妙地把民間與本地媒體各自表述的反差,織成一幅對比強烈的圖案,讓讀者自行判斷。對非常務實的政府與遠離理 想主義的人民之間的微妙關係,書中也有許多精闢的剖析,此處就不再贅述。此外,作者也從外人的瞳孔中,窺見島國人過度追求物質享受,導致精神生活的匱乏和 夢想的流逝。   這本書像一面鏡子,在強烈陽光的照耀下,折射出部分島國人的感受,如果你不習慣閱讀亮度如此逼視雙眸的文字,閱讀時不妨戴上墨鏡。   這本書比勞民傷財的刻板民生民意調查更有深度與廣度,更有研究價值。   這本書比任何單音節枯燥歷史教材更生動有趣,更有人情味,也更能啟發反思。   這本書會讓即將隨著方言永久掩埋在赤

道雨林中的老一輩方言群,在晚來風急的屋簷下感到絲絲的慰藉。   歷史是一面望後鏡,若不頻頻回顧,我們又如何往前進?   這本書記錄了半個世紀來島國人在政治、教育、經濟、文化等方面所經歷的風雨與哀樂,讓我們在回顧來時路神傷之餘,一起振作精神思考島國的未來。 序二 溫室嬌花還是鐵樹開花 陳劍/文化歷史學者   新加坡經歷過上世紀五、六○年代轟轟烈烈的反帝反殖運動,也走過冷戰熾熱時期意識形態激烈鬥爭的嚴酷過程。    建國之後,資源欠缺、地小人稠,國際國內嚴峻的形勢,致使新加坡執政者以威權治國,力求務實穩健立足。五十五年來(新加坡於一九五九年自治),新加坡歷 經三代領導,人民從適應威權統

治到要求更加民主開放。在當今世界民主大潮的衝擊下,一黨獨大持續執政的人民行動黨,終於要面對反對勢力的挑戰。   不管願意與否,民主、民生的各方面改革勢在必行,執政者如不順應民意的趨向,一人一票的民選制度將展現其力量。   自治建國時出生的新加坡國民,現在也都知天命。他們從李光耀的威權時代逐漸成長,成年後也逐步進入到後李光耀的民主開放時代,有多少人了解這超過兩代人的思想情感、生活感受?   組屋建設的歷程是新加坡鄉村城鎮化的全過程,這是世界讚譽不絕的解決屋荒、為民置房的偉大成就,然而期間中鄉民們在社會轉型中遭遇的甜酸苦辣,新生代有多少人明瞭理解?又多少人心存感激?   還有經濟轉型、技術

提升、國民服役、家庭計畫、限制人口、鼓勵生育、媒體管制、箝制言論、南大問題、方言政策、教育改革、移民問題等等,人們又有何感受?事後諸葛亮,你現在怎麼看?這都是饒有興趣、耐人尋味的話題。   成長在李光耀時代的一代人,會是一個什麼樣子的國民?你好奇吧?是具有理性,還是只會無厘頭胡鬧的一群?是前怕狼、後怕虎的懦夫,還是一切皆反的叛逆?這是頗讓人深思的課題!    這麼多年來,似乎就沒有見過有哪一位新加坡青年坐下來全面對新加坡的各方面作深入的思考,並潛心去好好寫成一本書,把成長的感受及潛藏於心的話公諸於 世。這樣做,需要超乎一般的勇氣,除了多少會暴露個人成長的隱私外,最忌諱的還是擔心會否冒犯什麼

權貴或有關當局,特別是在長期處於或狀似處於言論禁錮狀 態的新加坡。   慧敏果真是一位有膽識、有擔當的傳媒人,敢於述說個人成長的經歷、敢於評說成長過程中的各種遭遇和感受。   書裡不乏反映國家政治、經濟、社會、教育、語言、文化等政策對人民所帶來的照顧或傷害、改變或衝擊、順應或不適、感激或憤慨、歡樂或無奈,真是愛恨交聚。其娓娓道來似乎語調輕鬆,攀附在語尾的卻可能是沉重的心情或甩不掉的包袱。    本書特別關注的是年輕一代,或建國以來的中生代,即在李光耀時代成長的一代吧。書中闡述了他們的思想、情感和對新加坡社會情狀、人和事的感受和見解,是 一本足供當政者細讀和參考的珍貴文本,也是年長一代了解

年輕一代思想感情的一扇視窗,更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新生代了解上一代是如何走過來的時光隧道。對於 新移民來說,那可是新加坡五十年來真實情狀的珍貴紀錄。   近三百頁的闡述和議論,涉及的範圍和課題深而廣。全書分成兩大部分:前一部分 談論的是李光耀威權時代成長過程中的種種。這裡有略略帶過建國過程中前輩鬥爭的剪影、國家治理與精英政策的效應、教育變遷與語文政策(特別是禁用方言、華 語運動實施後所產生意想不到的結果)、南洋大學關閉後仍遺留下來的問題、對民主的期望與對言論自由課題的討論等等。後一部分則是後李光耀時代的當前論述。 特別著重二○一一年大選的效應,以及接踵而來的種種變革。   當初稿到我手中時,

我有點吃驚,這姑娘膽子恁大,竟敢捋虎鬚。慧敏畢竟有過媒體的訓練和素養,敢於闖蕩、生活游走多國、見多識廣,筆鋒銳利卻也有理有節。    慧敏展現的是客家妹子的辣,慧秀其外,柔中帶剛。她以成長過程為經、以社會事件為緯,條理分明地解讀時代的印記。課題是嚴肅而沉重的,慧敏卻能以輕快而 幽默的筆調,帶著調侃的語氣、反諷及嬉笑怒駡的方式,輕鬆地談論這些不小心就要悶死人的話題,點睛處留下咀嚼的空間,讓人讀來興味盎然、回味無窮。    這就如其人,表面正兒八經、嚴肅而略帶冷酷表情,卻藏不住那一股調皮愛促狹的神情。這本書不失為一本具有紀實小說意味的長篇散文,有歷史的經絡,有敘事 的韻味,具象的辛辣對話中帶出

了活蹦亂跳的青年,這些都是十分貼心的內容,痛癢相關,作為新加坡人,一拿起這本書,你就不願意再放下。   是為序。 二○一四年一月二十九日 除夕前夜 台灣版序 後李光耀時代的衝擊與挑戰   本書去年在新加坡出版,至今已有一年時間,現在很榮幸能推出繁體版與台灣讀者見面。   這一年來,新加坡發生了不少事情:一群青少年冒險爬上組屋頂層,在外牆塗上謾罵政府的汙言穢語、總理控告博客誹謗、執政黨對反對黨展開的連番攻勢、報章媒體對反對陣營鋪天蓋地的負面報導等等……讓人看了心情沮喪。   在網路媒體上呈現的又是另一番景象,線民們對各種政策以及部長、總理所說的任何一句話都批評嘲諷,躲在電腦螢幕後

面猛力抨擊討伐,狂泄對政府的不滿情緒,與「主流」媒體上描述的太平天下形成兩個極端。    去年,台灣和香港相繼發生大規模學運,而台灣的九合一選舉也給整個社會帶來震盪。無論身處何處,大家都在思索自己要的是什麼樣的社會、什麼樣的制度。從 不同地方的公民運動來看也會發現,每個地方人民的訴求和表達手法各有不同,而相較之下,新加坡民眾在跳脫出網路世界後,態度是冷靜得近乎沒有溫度。   現在我更加相信,新加坡的教育與政治制度以及整個社會氛圍,成功地培養出很多「理性」的人。有這麼大一群「理性」的公民,足以讓強勢政府在過去保持屹立不倒的地位,也讓豐衣足食的社會繼續享有繁榮與昌盛。    的確,建國後執政

至今的人民行動黨在李光耀的帶領下發展神速,開國元老們的貢獻不可抹殺。跟很多地方相比,新加坡政府將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以一個中產 階級來說,在新加坡的生活還算舒適。然而,大家衣食無憂,人民將所有權力交託給政府,不干涉政府的決定,是否就是社會的最佳狀態?我們是否又該滿足於此?    過去和一些台灣朋友交流的時候,發現有些會哀嘆台灣的不幸與不爭,由衷讚嘆新加坡的經濟成就。當然,也有不少友人不以為然,以台灣民主發展進程感到萬分 驕傲與自豪。但縱觀歷史,我們不難發現民主制度有變質的可能,而當強勢政府的治理模式在成功造就了經濟奇蹟,並不斷被其他政府仿效,甚至形成強大理論體系 抗衡其他制度,這恐怕未必是一

個可喜的局面。   在香港媒體憂心經濟競爭力逐漸落後於新加坡,而台灣媒體也在探討如何超越新加坡的當下,大家都把焦點放在參考、學習所謂的「新加坡模式」上,卻往往忽略了在國家追逐經濟成就的過程中,整個新加坡社會和人民所做出的取捨和付出的代價。    目前,走入後李光耀時代的新加坡就跟世界上所有國家一樣,在經濟與政治發展上面臨獨立以來前所未有的挑戰。過去強勢的政策遇上當今全球化的複雜時代,弊 端開始一一浮現,新加坡民眾的政治意識也正緩慢甦醒。這兩方面因素碰撞在一起會造成什麼樣的衝擊,大家無從知曉,只等著下一屆大選到來才可看到更清楚的輪 廓。   新加坡是我的生長之地,對這裡的人與物懷抱著深厚的

感情,我自然希望這裡永遠國泰民安。但是當我們以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為名,不斷追逐物質上的富足,而輕視、無視、擠壓其他方面的生存空間時,我的心裡難免感到失落與不安。   在此,我也希望台灣讀者能透過本書樸實的「平民敘事」更貼近了解新加坡,並以平常心看待新加坡的發展,同時思考台灣社會未來的走向。 二○一五年三月十五日 前言 不一樣的新加坡故事   一提起新加坡,你會馬上想到什麼?   可能是歌手林俊傑或孫燕姿,可能是乾淨整潔的市容,也可能是口音怪怪的新加坡式英語和新加坡華語,又或者是這裡的嚴刑峻法:鞭刑、罰款、禁售口香糖之類的……,當然,少不了名字響噹噹的、我們所敬畏的李光耀先生。

  李光耀是一個在新加坡政壇上叱吒風雲的人物。到目前為止,他在國家建設以及對人民生活上的影響力無遠弗屆。   李光耀在一九六五年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宣布獨立後成為第一任總理,直至一九九○年宣布退位。退位時,他六十七歲,以一個經驗豐富的政治家來說,這個年紀並不算太老。他辭任的消息公布後,國際媒體都感到震驚,紛紛讚揚他急流勇退,說他絲毫不戀棧。   卸任後,他依然留在內閣,從未真正退出新加坡政治。他就像守護天使般,對國家大小事嚴格把關。   在不少西方學者和媒體的眼中,李光耀是可怕的獨裁統治者。在他們看來,新加坡是一個保母國家,是一座有死刑的迪士尼樂園。然而,在另一些人眼中,他卻是一位英明、有

遠見的領導者,而他的治國模式更是不少國家希望學習的對象。   對普通新加坡人來說,李光耀又是什麼樣的形象呢?   小的時候,我和大人們常常坐在電視機前看著他發表演講或與各國元首開會,覺得他就像個神奇的人物。   長大後,我多數時候也是在電視上看到他。偶爾,自己和朋友們也會像過去的大人們那樣,在茶餘飯後評論他和他的政策。   如此這般,又過了許多年。   在二○一三年八月九日國慶慶典上,我們看到年邁的他步履蹣跚,在旁人攙扶下,出席了慶典,還面帶笑容向大家揮手示意。   一九六五年新加坡建國以來,這個舉國歡騰的慶典他未曾缺席過。四十八年後的他,顯得如此蒼老虛弱,昔日的意氣風發已漸漸從他

身上消逝。當他靜靜坐著觀看大家精心籌備的慶典,鏡頭前的他看起來慈眉善目,卻讓人感覺到,他是如此孤寂。   這個人,真的是如西方媒體所批評的獨裁專制?又或者他是一個一絲不苟到近乎武斷、偏執、神經緊繃的完美主義者?又或者,他是我們這些凡夫俗子所無法真正了解的巨人?   李光耀本人或許並不會在乎我們怎麼看待他,因為他曾說過,他不需要受人愛戴,而是要令人畏懼。   年事已高的他本應該含飴弄孫,或下下棋,或到海邊垂釣,過著悠閒悠哉的退休生活。但他卻似乎閒不下來,他不時出版著作或言論集,分析國內國際形勢,或告誡新加坡人,或為自己過去的政策辯護。   或許,他其實很介意人們對他的歷史評價,所以希望釐

清人們對他的誤解。   人,本是複雜多面的。一個人在我們眼裡是什麼形象,取決於我們從什麼角度看他。   相信不少新加坡人也跟我一樣,對於李光耀,我們的心情是複雜的。我們可能不太能接受他的一些作風和曾經推行的政策,但卻不得不感激他為我們建立了穩定繁榮的社會。   寫這本書,不是為了評論李光耀,也不是要論述所謂的新加坡模式,這類工作由學者冷靜分析更恰當。   這本書希望做到的,是從一個普通新加坡人的角度,通過夾敘夾議的方式,書寫在李光耀時代的成長經歷,為大家呈現的,是一個不一樣的「新加坡故事」。   這個故事沒有任何血淚,卻包含了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希望能讓讀者從另一個角度了解新加坡這一路

走來的發展歷程,同時思考國家的政策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 1. 呱呱落地 (政府很厲害,凡事交給政府就行了!) 雖然我也姓李,但跟李光耀卻沒有任何的親屬關係。 我來自廣東的祖父母,就誠如李光耀曾說的,都是不識字的、無田無地的農民的後代,而我的父母也不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白領階級。 出生在一九六五年新加坡獨立以後的我,是在李光耀治國模式下成長的一代。雖然沒有經歷過戰爭、暴亂,但我也並非是嘴裡含著金或銀湯匙出生、要什麼有什麼、被慣壞的嬌貴富家女。 我出生時,新加坡剛建國獨立不久,可說跟我一樣正處在童年階段。不過,新加坡就像是個神童,在旁人的指引下,也憑著自己聰慧的天資,在短短的時間裡成功吸引外資、製造

就業機會,在經濟上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當時,越南仍深陷戰爭的漩渦裡,中國大陸仍然身處「文革」內亂中,而東南亞各國也處在動盪中。這些都給了新加坡起步的優勢,加上李光耀領導的政府以神速的行政效率,在短時間裡整頓了國家秩序,讓我們的經濟發展遙遙領先於同區域各國。 李光耀經常回憶建國初期的艱辛,也不時向人們描述過去的社會動盪。他就像一個經常替子女未來操心不已的老爸一樣,成天擔心我們不懂得珍惜眼前的和平生活,不懂得感恩,永遠只會抱怨,也生怕我們這些不肖子孫很快地蝕了前人所累積的老本。 不過我想,也正因為建國初期多數人「目不識丁」,所以大家都會把希望寄託在一個學識豐富的領導人身上。如果當時人人都是達官顯要

、文人學士,各有不同的主見和主張,恐怕那時候的政治鬥爭會更加激烈。 「政府很厲害,凡事交給政府就行了」,這也是在我成長的風平浪靜的歲月裡,自小被灌輸的觀念。 記得我在念小學的時候,在英文教科書裡讀到一篇故事〈Father Knows Best〉(爸爸最清楚)。故事說的是一個小男孩約了其他朋友出海遊玩,卻遭到父親極力阻止。 朋友們出發到海邊那天,小男孩關在房間裡賭氣。媽媽不斷在旁溫柔地勸說:「爸爸最清楚情況,他是為了你好才不讓你出去的。」 後來天氣突然急速轉變,被關在家的小男孩看著窗外風大雨大,開始感到不安。之後,他在電視新聞中得知那幾個朋友在掀起巨浪的海上遭遇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