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濾鏡線上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迪士尼濾鏡線上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悠露洋子寫的 喚醒內心力量的NLP心理學 和安德魯.基恩的 你在看誰的部落格?:一群打亂長尾、扼殺文化的業餘者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動漫風濾鏡Snapchat也說明:「Anime Style」是一個靠臉部識別把臉孔重製動畫風的Snapchat 濾鏡。 ... 暑期第七節電腦課:線上影像處理 ... 秒變迪士尼畫風,AI 濾鏡網站Toonme.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世茂 和早安財經所出版 。

國立中正大學 電訊傳播研究所 劉駿州所指導 劉昀峰的 電影院、電視頻道與線上收看平台作為動畫電影觀賞管道之區位分析─閱聽人資源角度之探討 (2011),提出迪士尼濾鏡線上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動畫電影、區位理論。

最後網站「疫」市營銷AR濾鏡的傳播威力則補充:社交平台上的擴增實境(AR)濾鏡,因為能夠提供有趣的視覺特效和互動體驗 ... 例如一款去年推出的迪士尼角色配對IG濾鏡,用戶只要在IG限時動態以自拍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迪士尼濾鏡線上,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喚醒內心力量的NLP心理學

為了解決迪士尼濾鏡線上的問題,作者悠露洋子 這樣論述:

本書特色   成功與改變所需要的一切,你已經具備!   ※ NLP,神經語言程式學,是研究成功人士如何思考、說話、行動,然後擷取其中精華,加以系統化,以讓任何人都能使用的學問,如今已成為許多成功法則的基礎。   ※ 戈巴契夫、柯林頓、曼德拉、清崎、阿格西、索羅斯都曾運用NLP喚醒內心力量!創造出驚人成就!   這門「超級溝通心理學」,能讓人發掘體內所蘊藏的資源──經驗、知識、資質、想像力、感受等,並加以靈活運用來實現夢想!   ● 腦中地圖,讓你對世界產生新的理解,以做出行動   我們會使用腦中地圖來判斷並理解現實,然後做出行動,NLP稱之為世界模型。也就是主觀地看待從外界傳送而來的資訊,即「

世界觀」。世界模型是人們根據各自的經歷創造出來的,每個人都不相同,因此實際感受到的現況也有差異。「世界觀」豐富的人與貧乏的人,其經驗也會有差異。   人會根據內部的世界模型,而有感情與生理現象產生,並以行動、姿勢、表情或語言表現出來。無論採取什麼樣的行動,事情就是不順利、遭受失敗、無法得到滿意成果的人,有可能是世界模型資訊不足、範圍太狹隘、發生扭曲或太過老舊了。好好觀察自己的世界模型,也許就能加以更新,進而採取最佳行動。   ● 次感元轉換,提升視覺、聽覺和身體感覺的敏感度   我們在感受事件時,透過稱為「感元」(modality)的「感覺模式(五感=視覺、聽覺、身體感覺、嗅覺、味覺)」,將資

訊輸入腦中。其附屬要素稱為次感元(submodality),可視為「感覺模式的細部設定」。自行調整各種感覺模式的細部設定,便可體會到感受的變化。找出自己的最佳狀態,利用次感元轉換生動地想像描繪,在自己內在創造出這種狀態,接著試著充分體驗,便能得到更理想的自己。   ● 重建觀念系統,改變信念,獲得思考、情感與行動的力量   我們所「相信的事」,是讓思考、感情與行動產生力量的觀念。將所有觀念串連起來並加以彙整的功能,在NLP中稱為觀念系統或觀念體系。這所謂「相信的事」不只包括信念、信條或信仰等具有正面意義的事物,也包括與狀況、時代及環境變化無關,持續控制意識的固定觀念或先入為主的想法,以及錯誤的

執念及迷信等。去除限制自己的可能性、造成阻力的思考過濾器,就能擁有改變的力量。   ● 後設程式,扭轉潛意識,重整思考與行動模式   我們從五感接受到的資訊,會再透過獨特的「過濾器」(filter)刪減、曲解,其中有一項主要過濾器是後設程式(meta-program)。這個程式並不是固定的,而是會隨狀況變化的,並會在無意識的情況下作用,控制你的思考風格或行為模式。後設程式會受每個人所屬的家庭、社會、文化、環境、生態及民族性影響。如果你有正在進行中的事無法好好發揮功能、沒辦法得到預期結果的狀況,可能是被設定的狀況與工作不符合程式所致。為了朝向自己希望的方向前進,請用心把不合時宜的風格,或是已派不

上用場的模式完全刪除吧。然後有彈性地選擇合時宜的模式及形式。   ● 親和感,讓對方產生信賴感、敞開心房交流   溝通順利時,我們會覺得很放鬆、與對方互動和諧、知曉彼此的心意、心情愉快地與對方交流。NLP將這種溝通上的關聯性或親密感稱為親和感(rapport)。它的語源來自法語,意思是橋樑。建立親和感的首要條件是處於心情放鬆、信賴自己、敞開心房、愉悅地與對方交流的狀態。接著,則是要打從心底對對方感興趣。他心裡在思考什麼呢?在看些什麼呢?想表達什麼呢?然後,尊敬對方、把注意力放在對方身上。只要站在對方的立場,便能擁有親和感。   ● 重新架構(換框法),轉化對過往體驗的觀點,賦予全新意義   所

謂的重新架構,是指扭轉對原有體驗的看法,賦予其全新意義的過程。經驗本身並不具意義,是人們自己賦予不同的意義。到底是幸福或災禍,根據觀察角度、內在的資訊處理、世界模型等的不同,相應而生的感情或行動也會隨之改變。人類追求經驗的意義,盡可能讓人生充滿豐富的意義。即使是想法、感覺或判斷上認為是有困難、有障礙、有極限存在的經驗,只要置入正面的框架中,便可轉而具有正面的意義,這就是所謂的重新架構。留下原有的經驗,並留下良好的意圖,但讓想法、感情與判斷產生改變。   分為兩種,一為「內容的重新架構」,指透過重新定義某種經驗的意義,以及改變對經驗的想法或感覺,來找出符合預期方向的新選擇。一為「狀況的重新架構」

,指經由讓某個行動與適合的狀況相互結合,活用行動的益處,增加能獲得預期成果的選擇性。   ● 米爾頓模式,以曖昧的句子,引導對方在心中尋找、整合資訊   催眠用的語言模式-米爾頓模式,這很類似反後設模式。後設模式可以明確、完整地將說話對象體驗過的資訊揭露出來;米爾頓模式則是給予說話對象巧妙曖昧的部分,其所使用的句子已刪除了大部分的特定資訊,暗中引導聽者把曖昧不明的部分加上某種資訊,然後埋進心裡。   例如:「我一定要徹底了解你對這個計畫的想法。」這個句子包含了三個反後設模式。一個是「想法」,這是被名詞化的非特定動詞。對計畫有怎樣的感覺?有什麼想法?看到什麼價值?讓聽者非得在自己內心尋找、整合資

訊不可。另一個是「一定要」,這是透過情態助動詞讓對方體會到必要性何在。這個句子表現出「請你讓團隊成員具體地了解你對這個計畫的想法」,這樣對方可能就會感受到壓力。但如果像上述一樣,透過反後設模式留下曖昧的部分,就能顧及本人的心情,同時以給予對方動機的方式進行建議。   ●歸類,上下調整意識層級,找出能打動對方的關鍵   為了讓溝通對象容易接受與消化,必須區分、調整資訊的尺寸(size)。這種消化、整合資訊,並且以容易行動的方式細分或擴大操作單位的過程,NLP稱為歸類(chunking)。將資訊從細節、個別、具體,提升到整體、一般、抽象的尺寸,稱為向上歸類(chunk up);而降低的話則稱為向下

歸類(chunk down)。可以想像成提高或降低觀察事物的角度。   例如,在說服○○先生參加△△計畫時,向上歸類就是說:「△△計畫是件讓人耳目一新的案子,如果成功的話,有助於提升我們公司在業界的形象。」向下歸類則是:「如果能夠參加這個在業界中也很新穎的△△計畫,對○○先生你的職涯發展有加分的作用。   正如世界最頂尖的NLP執行師 安東尼.羅賓(Anthony Robins)曾說的「個人溝通的品質,便是人生的品質。」我們的人生是溝通的結果,每日的思考、感情或行動,都涉及溝通,這一切積累起來,就形成通往未來的道路。改善與自我、他人的溝通品質,就能讓所有事情依照自己的期望進行。   運用書中的

NLP溝通技巧,你就能重建自我認知、改善人際關係、提高說服力、強化個人魅力、增進領導力,及繪製、實現夢想人生藍圖,創造出最理想的人生、最完美的自己! 作者簡介 悠露洋子   翻譯、作家、口譯、美國NLP協會認證訓練師。曾為NLP共同創始者理查.班德勒(Richard Bandler)博士、世界最頂尖的NLP超級執行師安東尼.羅賓(Anthony Robins)、以RESOLVE模式聞名的理查.博爾斯塔(Richard Bolstad)以及蘇威爾研究團隊等人擔任口譯,並致力於為女性雜誌撰稿、著書、翻譯。現居澳洲,活動範圍廣及全世界。   著有:《讓女兒幸福的旅遊指南》(娘□幸□□□□□□□□□,

清流出版),譯有:《月之魔法》(月□魔法,KK□□□□□□□)、《生下你真是太好了》(□□□□□□□□□□□,扶桑社)等。 譯者簡介 張凌虛   生於台灣彰化。目前為專職譯者,熱愛日本文化。譯有多本小說、商業類書籍及學術著作,如:《一半法則的奇蹟》(世茂)、《日本補教天王學習法》(時報)、《瀕死之眼》(高寶)等,期許自己成為廣度、深度兼具的日文譯者。 推薦序 卷頭語 序章 為什麼我們需要NLP? 目的在於達成期望的目標或結果,以及引發變化朝著更符合內心期盼的方向前進,是NLP的前提 第一章〔創造出最好的自己〕基本的自我溝通 負面思考會習慣性重複!?提升溝通品質的意識三角為了進行正確的現況

確認而更新「腦中地圖」敏感度高的人,經驗或溝通技巧都很豐富開啟「感覺模式的詳細設定」,提高敏感度提升會左右人生的資訊過濾器的等級卸下讓事情無法順利的過濾器透過中心化與自我樣式規定來提高能力〈實踐〉以自我溝通為目標的重要問題 第二章迅速改善人際關係的溝通 口語表達只占溝通整體的七%心靈橋樑促使溝通成功聲調與肢體語言是雄辯的先決條件 藉由模仿產生共鳴,如照鏡子般映現,或鸚鵡學話表示尊重用自己的步調來主導—「跟我跳支舞吧?」挖掘出隱藏資訊或內心深處訊息的超級提問法精神、身體與情感一致,醞釀出值得信賴的存在感〈實踐〉以與他人溝通為目標的重要問題 第三章﹝讓交談進展順利﹞具有說服力的溝通 如何創造更具說

服力的訊息產生說服力的六大原理用超級提問法讓你的成果與對方的利益變得明確 在瞬間獲得自信能夠有效傳達訊息的言語和說話方式上下調整意識層級,找出能打動對方的關鍵眼睛會說話─了解眼睛動作的意義,解讀視線的祕密〈實踐〉以說服溝通為目標的重要問題 第四章﹝提高吸引力﹞具有魅力的溝通 提升打動人心的能力檢視自己是否發揮吸引力所需的魅力「咻」地一聲吹走討人厭的部分擅於譬喻就是擅長用言語掌握人心笑容與幽默具有迷人的超級力量讓聽者心情舒暢的聲音與節奏幫超凡魅力充電的速效圈〈實踐〉以魅力溝通為目標的重要問題 第五章﹝將狀況導向期盼的方向﹞領導溝通 只要具備機會與資源,誰都能成為領導者以博取認同及取得共識為目標的

主動傾聽引出資訊的超級提問法,是運用技巧影響對方的深層意識不受負面情緒影響的速效轉換術把優秀的領導能力變成自己的東西 找出已獲得成功的策略並在適當的場合運用能激發創造性思考的迪士尼策略〈實踐〉以領導溝通為目標的重要問題 第六章﹝創造豐足的未來﹞後設溝通 為了讓人生更輕鬆,要拓展可能性進入自由穿梭於過去與未來的無意識狀態讓時間線上的影像變得明確 卸下過去的重擔,只挑選現在可用的部分進入未來取得資訊針對自己期望的未來圖像進行〈實踐〉以後設溝通為目標的重要問題 後記 參考書目 索引 前言   現代人十分需要N L P 這類的溝通技巧(communication skill)。此外,我認為NLP也

可以加強人們在職場、學校、家庭、地區等方面的溝通,進而改善現狀。   那麼,我們目前的狀態又是如何呢?   能於短時間內處理大量資訊的科技突飛猛進,但另一方面,我們內在處理資訊的系統是否也跟著進步了呢?   此外,大企業違法與倒閉、九一一事件、全球暖化等事件,劇烈地動搖適合二十世紀發展的價值觀。   那麼,現在這個時代需要什麼樣的價值觀呢?   能夠突破這種現狀的,就是NLP,neuro linguistic programming,翻譯成中文便是神經語言程式學。其定義是處理來自外部的資訊,以及由內在擷取出資訊,讓人生更加豐富的技巧。NLP的效果已經獲得全世界的認同,並且被廣泛地應用於教育、運

動和行銷之上。   乍看之下,神經語言程式學這個名詞似乎很難理解,但它直接表達出NLP的作用;所謂的神經,是指大腦內負責處理「經由五感,即透過視覺、聽覺與身體感覺獲得的體驗資訊」的神經系統;所謂的語言,不只包括言語本身,還包括聲調、動作與表情、生理現象與狀態等非語言類的溝通系統;所謂的程式,則是指為了達成期望的目標或結果,或為了引發變化,而整合上述兩種系統,使其順利地發揮作用的設定。   NLP的共同創始人理查.班德勒與約翰.葛瑞德(John Grinder)兩人,研究了二十世紀傑出的溝通專家福利茲.波爾斯(Fritz Perls)的完形治療(gestalt therapy)、米爾頓.愛瑞克森

(Milton Erickson)的催眠治療,以及維吉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的家族治療等三種溝通方式,加以觀察、模擬之後,提出一套任何人都能應用的工具。   他們將研究成果與卓越的溝通模式加以整合,寫成《魔法的結構I、II》(The Structure of Magic Vol. I & II )   這兩本書,內容並不是作為學術研究之用的心理學,也不光是為了心理諮商而已,而是為了讓更多人運用之後能變得更幸福,過著充滿創造力的生活。   「如果有人可以做到的話,那麼任何人都做得到。問題只在於要怎麼做。」這便是NLP的中心思想。   班德勒在其著作中提到,NLP並不單純只是

理論或方法學,而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擁有好奇心、探索心、想改變什麼的念頭,以及想透過改變而創造價值的意圖,去面對事物、思考與行動的態度。   也許會有人覺得,我現在已經沒有那種態度了。然而,這對有過童年的人並不成問題。NLP的功能便是喚醒那樣的態度與能力。   「NLP?我曾經聽過,但那到底是什麼?」應該也有人是因為這樣的好奇心而拿起這本書的吧。此外,一定也有很多人是基於想改變職場或私人生活、想實現夢想、想擁有更豐富的人生等動機,才會對本書產生興趣。   本書是可以在日常生活運用的NLP指南,以簡單明瞭的文字撰寫,為的是讓不了解NLP的人也能一探究竟。   請試著把NLP看作是一流廚師所使用的名

刀。   在一般家庭,並無法做出高級餐廳那種藝術品般的料理。但是,只要改變切割的方式,魚、肉類或蔬菜的味道也會隨之改變,外觀也會有所差異。而使用品質良好的工具,就能夠帶出食材本身的優點,也能讓烹調變得有趣。最後,不只是負責料理的人,連用餐的人也會感到愉悅。即使是在家裡,也能做出被人稱讚具有職業水準的料理,甚至說不定還因此開起餐廳。   當然,讓感性層面變得豐富也是不可或缺的,成果掌握在你手裡。一面想像著要做什麼,一面不斷地嘗試,如此一來,世界便會逐漸拓展開來。   當你學會使用NLP這項工具之後,請在有需要時,試著以自己的方式運用看看。抱著好奇心,刺激你的五感,那麼行動-也就是成果便會顯現出來

,而且會在很短的時間之內發生。

迪士尼濾鏡線上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洛基最新一集!


話不多說,就讓我們進入最新的一集,
與前幾集不同,隨著輕快的流行音樂,我們來到了...一間酒吧。
我們看到穿著便服的TVA獵人C-20以及Sylvie(也就是洛基的女版變體)閒聊,
此時Sylvie突然問了一句:
「有幾個人在防衛時間守護者?」
我們這才發現事情不對勁,畫面一切換,看到真正的Sylvie利用魔法侵入C-20的腦袋,
最後終於問出找到時間守護者的方式:TVA總部的金色電梯。
這時再接到上一集的結尾,Sylvie的傳送門原來是直接回到TVA總部,
在爆揍了幾個時間衛士之後,洛基也跟著回到總部。

這時Sylvie還試圖迷惑洛基,想當然耳,徒勞無功。
於是,兩人暫時休戰,前往附近的小鎮尋找能夠重啟時間平板的電源。
不用懷疑,散步時間當然也是更多小倆口吵架的時機
“slow down” to "and don’t call me Variant”
其實這裡有個拍攝巧思,
洛基在此處稱Sylvie為「變體」,因為對於洛基來說,他自己是唯一正版,Sylvie則是山寨,
但是講完這句話之後,鏡頭馬上切到兩人的背面,
洛基穿著的TVA夾克上寫著...
變體。
無論是哪一個版本的洛基,其實都帶著極大的不安全感,
強調自己獨一無二的存在,卻沒辦法不透過別人的濾鏡來看待自己。
在我們的洛基指著Sylvie說是變體的同時,
自己卻也是B-15獵人所稱的"cosmic mistake",一個脫軌離開了命運道路的宇宙錯誤
不過,他還沒有意會到的是,做為一個變體並不是件壞事
與其說洛基是個宇宙的錯誤,他更像是宇宙賦予的全新機會。
這裡我得先解釋一下Sylvie到底是什麼人,
但MCU中我們所見到的Sylvie,明顯就是洛基的變體,不是從什麼平行宇宙來的,
那麼,一定有人想問「那為什麼她會從男生變成女生?」
啊...這又可以回到我上一集提過的「跨性別寓言」了,

Sylvie在這裡就與洛基說她從小就成為了一個變體,受到TVA追捕。
所以她很有可能是還在非常年輕的時候,在實驗變形術的時候,
發現自己比較喜歡這樣女性的自我認同
當然也就脫離自己在「神聖時間線」的設定,為了維持自己想要的樣貌,從此被TVA追殺。
她在這裡還說
"That’s not my name anymore… I’m Sylvie now”
也更進一步證實這點。
之前也談過幾次,洛基的性別設定是「流動」的,在小說中也說自己無論身為男女都非常自在。
而...容我大膽地說,這就是這個影集用非常輕柔的手法談論性別認同,
畢竟,Sylvie就是在尋求對於自己最真實的故事,
TVA也就代表著不容改變的傳統價值,
一再要求「神聖的時間線不容牴觸」,就像在說「你這樣會造成社會混亂」「我要怎麼教小孩」,
或者是像洛基這樣沒那麼明顯的質疑,覺得她只不過是個改過名子的洛基而已。
“oh so you changed your name, brilliant”
就如社會否定那些突破框架的人為自己創造的新故事。
看來這寓言非常成功,
因為我目前為止還沒有看到那群美國白人肥宅Youtuber憤怒地用同樣的標題和縮圖,
作影片哭喊迪士尼愛政治正確的影片。
(真的是有一整群人都在做這件事,而且訂閱數還不少,千萬不要去找)

兩人走到了一棟小屋前,Sylvie直接把劍掏出來,一腳把門踹開,
卻直接被其中的老婦實質意義上的轟出去,
洛基笑了笑Sylvie的粗魯行為,換他上場,看到房裡的照片,
巧妙變形成為她的丈夫,卻遭到跟Sylvie同樣的下場。
從這一段我們可以明顯看出,Sylvie雖然是個洛基變體,但是兩人個性相差甚遠,
你甚至可以說她跟一開始的索爾比較相像,魯莽、強硬,沒有洛基的狡詐氣息與優雅詞藻。
就連她手持的大刀跟洛基的匕首也有這樣的對比。

而這應該也跟他們不同的成長背景有關,
像是Sylvie在這集另一個橋段有提到,她從一開始就知道自己是領養的了,也沒有什麼母親的回憶,
所以,在她那條時間線之中,她可能反而是比較受寵愛的那個孩子,
被奧丁暗中視為王位繼承人的第一人選,才養成了這種個性。
而她還有提到魔法是自學的,
代表她從小是受到戰士訓練,這點也可以從她跟TVA的打鬥看出來。
由此可推斷,那個時間線也許也出現了一個行徑跟個性跟我們熟知的洛基比較相像的索爾變體
說實在話,我還蠻想看到那個版本的索爾的。

兩人在對話中才得知所有人都已經跑去搭方舟,試圖離開這個星球。
要搭上方舟,就得先上火車,但是就跟所有末日電影演的一樣,
只有最有錢的人才買得到車票。
兩人偽裝成警衛和囚犯蒙混上車。
當然,坐好了之後,又恢復這影集招牌的坐著聊天橋段,
洛基表示自己的魔法是母親,芙麗嘉女王所教的,
他在談到母親的時候,大概是這幾集以來第一次真正軟化,
談到母親,洛基不再能繼續維持自己滿不在乎的面具,
因為芙麗嘉是唯一真正理解他的人,
當然,對於我們的變體洛基來說,他的母親還沒死,
但是在命運的道路上,芙麗嘉的死已經是注定的結果了,
而且還是被洛基自己害死。
在漫威的《洛基》小說之中,芙麗嘉這樣說過:
「我知道這是什麼感覺,我知道那種渴求,我知道它並不會消散,只會愈發壯大」
對於洛基來說,他一生幾乎都是活在他人的陰影之下,
不斷地向外尋求陽光,卻只看到陰影逐漸蔓延。
奧丁想要一個充滿力量、剛強的兒子,
不注重洛基能言善道的天賦,更是阻止他進一步跟母親學習"女人的"魔法,
因此,洛基的天分,就逐漸轉成一種防禦機制以及詭計,
他不停地惡作劇與謀略,就是因為所有人都將他視為異類。
不過,只有母親芙麗嘉能夠看破這個詭計
因為只有她願意拋開這些外來的框架,看見真正的洛基
洛基對於幻術會有如此高度的掌握,其實也反映著其他人看待他,以及他看待自己的態度,
對他來說,他這個人一向都是透過別人的反射呈現在世上,
就像社會學家查爾斯‧庫利提出的「鏡中自我」理論,
「我不是我以為的我,我也不是你以為的我,我是我以為你以為的我」
雖然說這本身並不是壞事,
鏡中自我其實不是一個負面現象,而是每個社會化的人都必經的過程。
但是洛基已經把這個過程如此內化,只能從別人的眼光斷定自己的價值。
在他的大半人生之中,洛基一直不是洛基,
而是索爾的弟弟、奧丁的兒子、勞菲的兒子、薩諾斯的手下,
在到了TVA之後,更看見命運直接指派給他最殘酷的身分:一個反派。
洛基一生注定不是自己故事的英雄。
我們的洛基雖然沒有親身經歷《黑暗世界》洛基所承受的創傷,
但是,透過時間劇院播放的影片,他依然獲得同樣的啟示:
他不能繼續扮演別人為他定義的角色,
因為那位能看見真正洛基的母親,已經走了,
如果他繼續扮演著這位反派,那就真的再沒有人能夠,或是願意理解他了。
“she was the kind of person you’d want to believe in you”
不知不覺之中,兩人就聊到了愛情
當然,做為一個穿越時間與空間的故事,怎麼能夠不提到愛呢?
自然而然地提到彼此的戀情,
Sylvie談到了他與一個郵差的遠距離戀愛,
該不會是...史丹李?
不是啦,應該只是一個敷衍洛基的故事。
也反問了洛基是不是跟某個公主...或是王子有情愫,
洛基回答"a bit of both actually”。
你以為我提到跟那本洛基小說中與一名地球男人的戀愛史,都只是我又在那邊腦補嗎?
不要太驚訝,身為混沌之神,為什麼要遵守世俗的規則?
進入過場畫面,切回火車後,Sylvie已經趴在桌上睡著了,
此時洛基卻大方地在車廂中央與眾人唱歌,還換回自己原本的衣服。
雖然洛基號稱自己是享樂主義,但是我們從沒看過如此陽光的洛基,
看來這個變體已經愈來愈脫離本體了。
而且,世界末日即將到來,當然是要慶祝一下的啊!
(去看上一集解析這個象徵)
在唱完之後,洛基豪邁地摔杯子,說:
“Another!”
這當然是在致敬索爾在《雷神索爾》第一集說的”Another!”
回到劇情上,洛基行為引人側目,
最終被車上的警察yeet出車窗,Sylvie也急忙跳車,畢竟時間平板還在洛基身上,
狼狽地起身之後,才發現平板已經壞了。
不過這也有可能是洛基的騙術,
在《雷神索爾》之中有看過他掏出冰霜巨人的武器,
所以他的東西應該不是藏在跟現實世界實際有接觸的地方,平板照理來說也不會碎裂成那樣,
他有可能只是想要從Sylvie身上得到更多資訊,才這樣騙她。
but hey, that’s just a theory, A TV THEORY
光就預告來看,他們應該是真的被困在這裡啦,只是這個劇讓我變得有點太神經兮兮。

洛基這時靈機一動,想到透過方舟逃命,
但是Sylvie說方舟在神聖時間線上無論如何都會被摧毀。
當然,洛基身為洛基,反答了一句:
“Never had us on it”
於是,兩人就帶著這最後的希望,趕往方舟,試圖劫船。
在路途中,沒錯,又是兩人心靈交談的時間囉~
Sylvie解釋了她心靈控制的原理,
說遇到比較頑強的人的時候,需要動用對方以前的記憶來製造場景,
此時也不經意地提到她得用C-20為TVA工作之前的記憶。
什麼? 在加入TVA以前?
TVA的組織與全體成員不都是時間管理員所憑空變出來的嗎?
洛基當然馬上停下來追問,
這才知道,原來TVA的員工全都是時間罪犯,
被抹除記憶成為拉到總部,而不是被時間守護者憑空創造。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上一集C-20會驚恐地說 "It’s real”
還說"I want to go home”,
當然,她指的家並不是TVA,而是地球,她原本只是個平凡的女子。
基本上,TVA是一個由罪犯兼奴隸掌管、運作的監獄
(Thor Ragnarok Grandmaster slave joke)
同時,這也能解釋Mobius為什麼那麼喜歡水上摩托車了,
他很有可能是來自90年代的加州衝浪男子,喜歡抽大麻,不停地說wow
等一下...這不就是Owen Wilson本人嗎?
所以,我們在第二集看到莫比斯不記得自己留下的水痕,
還有懷疑法官跟其他的分析師交情甚好,
可能都是因為他在辦案的過程不小心想起真正的過去,而再次被抹除記憶。

那麼,問題就來了,這一切的大陰謀是為了什麼?
為什麼「時間守護者」(如果時間守護者真的存在的話)要用鐵腕統治時間線?
為什麼要抓這麼多人來洗腦、奴化?
除了我上一部影片有提過的推論,
也就是時間守護者可能是因為人們先否決自己的自由意志,
兩手一攤接受命運宰割,才憑空而誕生的勢力以外,
這,當然很有可能跟漫威另一個薩諾斯等級的大反派,征服者康有關。

想想看,征服者康就是在各個時空亂竄,確保自己在唯一的時間線之中統治一切,
而在漫畫中協助他進行邪惡計畫的愛人是誰?
正是Renslayer,也就是這影集之中的法官,只有她號稱見過時間守護者,
而且又剛好坐在長得很像征服者康的雕像底下,
這是不是太明顯一點啦,我需要更困難的一點阿漫威!!
康很有可能就是透過她來維持整個TVA的秩序。
或者其實沒那麼複雜,Renslayer自己本身就是個大反派啦,
還記得在汪達幻視的時後所有人都不覺得阿嘉莎是真正的幕後黑手嗎?

電影院、電視頻道與線上收看平台作為動畫電影觀賞管道之區位分析─閱聽人資源角度之探討

為了解決迪士尼濾鏡線上的問題,作者劉昀峰 這樣論述:

動畫電影產業與觀影通路的關係密不可分,兩者緊密的互動不僅關乎動畫電影的發行、映演,更因為動畫衍生性產品所帶來的龐大商機,甚而影響整體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連動未來影音市場投資挹注的方向。而網路影音服務的興起,以一新競爭者之姿,與其他動畫電影觀賞管道的市場角力情形,值得探究。本研究試圖結合動畫電影產業與區位理論中的通路分析,並從觀賞動畫電影的關鍵資源─閱聽人角度切入,針對電影院、電視頻道與線上收看平台作為動畫電影觀賞管道進行區位探究,希冀藉由區位寬度、區位重疊度和區位優勢等三個測量區位的分析工具,探討不同動畫電影觀賞管道間的競爭情形。研究方法上,採用網路問卷調查法,研究對象為同時具備有三種動畫電

影觀賞管道使用經驗的閱聽人,共獲得有效問卷1,057份,有效問卷比例達94.9%。問卷資料經因素分析與信度檢定後,得出本研究三種動畫電影觀賞管道所使用的閱聽人資源,包含有「便利相關面向」、「媒體服務相關面向」、「娛樂/情感相關面向」、「資訊相關面向」等四個區位面向。在三種動畫電影觀賞管道的區位分析上,從區位寬度的結果來看,電影院與線上收看平台皆朝往通才發展,電視頻道則相對朝往專才發展;就區位重疊度可以發現,電視頻道與線上收看平台之間的競爭較為激烈,而電影院則與電視頻道、線上收看平台間的競爭相對緩和;整體而言,仍以電影院最佔有競爭優勢,電視頻道則相對居處劣勢,並與線上收看平台的競爭激烈,即線上收

看平台最可能對電視頻道的生存造成威脅。

你在看誰的部落格?:一群打亂長尾、扼殺文化的業餘者

為了解決迪士尼濾鏡線上的問題,作者安德魯.基恩 這樣論述:

無窮的部落格多到讓人目不暇給,不覺間逐漸侵蝕了我們的判斷能力;網路上的「剪貼文化」讓我們分不清何者為真、為假,何者為事實、何者為想像………   製作部落格現在成了一股狂熱,每天、每個小時、每一分鐘、每一秒鐘都有新的部落格出現。而且這個數字每六個月就會翻倍。在你閱讀這一段文章的時間內,就已經有十個新的部落格發表了。   如果維持這個速度,到了二○一○年,就會有超過五億個部落格,共同腐化且混淆各種事物的公眾意見,從政治到商業、藝術、文化。無窮的部落格多到讓人目不暇給,不覺間已經逐漸侵蝕了我們的判斷能力,讓我們分不清何者為真、何者為假,何者為事實、何者為想像。在Web 2.0的世界中,我們的世界觀、

我們寶貴的文化,正遭遇到大批湧來的「業餘者教派」(The Cult of the Amateurs)所攻擊!網路上的「剪貼文化」,竊取了學者、藝術家、編輯、製片者辛勤創作的果實。   任何人只要有意見,不管有多麼愚昧無知,都可以貼到部落格或YouTube上,或是去改寫維基百科上的條目。匿名部落客和影片拍攝人,如今可以改變大眾論辯並操弄公眾意見,不受專業標準或編輯過濾機制所約束,真相成了一種可以買賣、包裝、編造的商品。 作者簡介 安德魯.基恩(Andrew Keen) 一位矽谷企業家,曾在《旗幟周刊》(Weekly Standard)、《快速企業》雜誌(Fast Company)、《舊金山紀事報

》(San Francisco Chronicle)、《富比士》雜誌(Forbes)、ZDNet網站等發表有關文化、媒體、科技之文章。創辦Audiocafe.com網站並擔任董事長兼執行長期間,《君子》(Esquire)雜誌、《產業標準》(Industry Standard),以及許多其他報刊均曾特寫報導。現主持播客網站AfterTV,並常出現在廣播和電視節目中。現居加州柏克萊。本書原著網站www.TheCultoftheAmateur.com 導讀 《誰製造了你的世界觀》   Splog(垃圾部落格)、Flog(冒牌部落格)、UGC(user-generated corruption,使用

者製造的腐化);這是你將會在本書中讀到的三個名詞,而它們祇不過揭露出複雜黑暗的網路世界之一小部份面貌罷了。   打從現在被稱為 Web 1.0 的網路早期發展時代,作為一個充滿熱望與理想的觀察者、我參與了這場風起雲湧的革命;和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以網路的佈道者自許,不斷發表著對於網路產業與網路文化的評介文字。一方面,讚嘆於這個美麗新世界的活力、遼闊與多樣;另一方面,也無情批判部份藉由媒體大肆炒作、似是而非的網路商業發展觀念或模式。   因為太愛網路,所以不希望人們對它抱持過度樂觀的錯誤期許,及至希望破滅之後,反過頭來詆毀、否定、嘲諷它;這,正是我當時的心情。   正如作者自述,「這本書不是一般的

評論,而是一個叛教者的作品。」誠然,如果是一個自始至終就對網路發展抱持排斥與疏離態度的保守主義者(或我私下稱為「被地球重力束縛的人類靈魂」)所作的批判,則或許只值一笑,但是從一個曾經信仰過網路的先行者口中說出來,我們便有虛心聆聽的必要。   「兩個二十來歲的年輕人憑一個開張十八個月還沒賺錢的網站(Youtube),就賣到十六億五千萬美元,兩人各分到價值三億美元的股票,這種不理性的估價和一夕暴富的億萬富翁,已經影響了其他美國人,紛紛感染了這種不理性的態度和信仰。」   “非理性繁榮”,並非Web 2.0的特有產物;至少我親眼見證了20世紀末最大的一場火力展示,當時是由網景、雅虎、eBay、亞馬遜

等Web 1.0時代的先驅者所發起。台灣的網民、股民們,看到太平洋對岸升起超大型煙火,在困惑中,才慌忙試圖理解發生了什麼事。那波煙火打響了網路經濟時代的先聲:唯有吸引更多人的注意與實際參與,這個經濟體才能夠被運作的更大、更順暢,這是我深入理解後建立的認知。 不可否認,有許多極具創意與實用性的新事物在網路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出現,充實了我們原本貧乏枯燥的人生;卻也不可不防,我們對於網路世界(甚至現實生活)的觀點,也受到這些日新月異的 New New Thing 嚴重影響或潛移默化。   舉個例子來說,作者在第三章提到「有時是一則廣告式報導,卻弄得像是Myspace或Facebook這類交友網站上的個

人網頁。有時是一則Youtube上很紅的影片,結果是一家刻意想引導消費者意見的企業所製作。」   類似的現象,事實上在台灣的「部落圈」也曾引起熱烈的討論:越來越多廠商邀請部落客(blogger)試用商品、試讀新書,主要就是希望藉由他們在部落格上的影響力,增加產品的知名度、可信度,或者作為產品上市前的市場調查。據我所知,一些知名部落客目前多半採取謹慎的態度,在寫文章時註明該產品是由客戶所提供、或者從中獲取多少利益,以昭公信。   但,這樣的遊戲規則,並非從一開始就建立;部落客、以及部落格的讀者雙方,或許還包括廠商,都必須從實際的經驗中學習、成長;歷經被批評與修正的過程,才建立起一種大家可以接受的

互信基礎。   至於扭曲報導,那更不是Web 2.0時代才有的現象:早在e-mail的時代,我們便時常發現某些人看到網路上的文章或圖片後,將標題按照自己的意見更改、又廣為轉寄出去;台灣某大媒體網站還針對此特別開闢「網路追追追」專題,專門破解這些網路謠言的真相;有些以訛傳訛的程度,簡直令人啼笑皆非!   這些經由作者所稱的「業餘者教派」基於有心或者無意的二手、三手或無數手傳播,在網路上大量散佈與流竄的訊息,勢不可擋;就連時常被作為 Web 2.0「集體智慧」、「共同協作」象徵的維基百科(wikipedia),也難免充斥著諸多謬誤的字句與偏見。在台灣,更有所謂的「鄉民」文化,儘管未必與本書中所舉的

例子完全契合,卻也同樣反映了一種強大的業餘者力量。   理解業餘者,甚至向業餘者學習,可能是Web 2.0時代最重要的課題。   當然,本書中提到的部份案例,好比說用Youtube上面某段影片被觀看過的次數,來引證有多少人遭到誤導,這是不夠準確的,因為可能其中有許多人看過之後嗤之以鼻或一笑置之。但,我們不妨將作者這樣的觀點,看作苦口婆心;如果你是網站經營者,必須瞭解這種生態所可能衍生的法律問題;如果你單純是個網路使用者,更需要學習如何在險惡的網路叢林中保護自己。   話說回來,從來也沒有一個時代像現在一般,在短短的數年間,許多新的理論被建立、被廣為流傳;然後被質疑、被摧毀,又從中生出新的趨勢與

理論來。Web 2.0製造了更多資訊垃圾,但也多虧了網路的民主,我們才能發現這些虛偽背後的真相,所以,我還是抱持著審慎樂觀的態度。 「或許保羅.賽門說得沒錯。我們會走向 Web 2.0。 不管喜不喜歡。」 工頭堅 kenworker   台灣數位文化協會理事,資深部落客。1.0時代的網路趨勢觀察者,2.0時代的旅遊平台思考人;目前任職於旅行社,擔任行銷企劃以及國際領隊。創辦《部落客旅行團》,首先將部落格行銷觀念帶入旅遊產業。   ﹝註﹞「鄉民」一詞在網路上源起於台灣大學PTT BBS中「網友」之俗稱,特別是指批踢踢黑特(Hate)看板之網友。後來此稱呼亦被網友使用至其他BBS及網路論壇中。因取

其「愛湊熱鬧」的意味,常被網友用以自嘲。同時,「鄉民」一詞也可帶有貶意,用以指稱一些不懂得判斷事情是非、只跟著群眾起鬨的網友。﹝以上註解乃引用自《維基百科》的條目,倘若有誤,也是「業餘者」之責,可不是我說的﹞ ●引言  我差點以為,一九九九年又重演了。 矽谷景氣回溫,瘋狂的烏托邦理想家又再度四處奔忙。最近在舊金山的一個聚會中,我就碰到了一個這樣的人。  我們各拿著一杯散發著果香的加州夏多內白葡萄酒,交換彼此的近況。他告訴我,他最近在忙一套新軟體,可供人在網際網路上發表音樂、文字、影片。  「就是MySpace加YouTube加維基百科(Wikipedia)加Google,」他

說。「超猛的。」  而我則告訴他,我正在寫一本書,關於數位革命對我們的文化、經濟、價值觀,所產生的破壞效果。  「就是無知加自我中心加沒品味加烏合之眾當道,」我說,忍不住露出微笑。「超猛的。」  他不自然地回了我一個微笑。「那就是赫胥黎加數位時代了,」他說。「你在重寫二十一世紀的赫胥黎。」他舉起葡萄酒杯向我致敬。「敬《美麗新世界二‧○》!」  我們碰了杯,但我知道,我們該敬的是另一個人。啟發我寫這本書的源頭,不是那個寫《美麗新世界》的作家奧得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而是他的祖父T‧H‧赫胥黎,他是十九世紀的演化生物學家,創出了「無限猴子定律」。赫胥黎的這個定律是,如果你拿無限

多台打字機,給無限多隻的猴子,最後總會有隻猴子,能打出一篇大師傑作──一部莎士比亞的劇作,一則柏拉圖的哲學對話錄,或者一篇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的經濟學論文。【原文註1】  在網際網路之前的時代,T‧H‧赫胥黎這個「無限多猴子擁有無限多技術」的情節,比較像是個數學玩笑,而非想像中的反面烏托邦世界。但一度看來是玩笑的情節,現在似乎成了先知︰今天,讀者和作者、創作者和消費者、專家和業餘人士的傳統界限,已經愈發模糊;造成的結果,就是文化平庸化。  今天的科技,連結了猴子和打字機。只不過,在我們的Web 2.0世界,打字機不是打字機,而是上網的個人電腦;猴子也不是猴子,而是網路使用者。而

這幾百萬、幾千萬精力旺盛的猴子──許多人在創造藝術方面的才華,並不比同為靈長類的其他動物要來得高強──正在創造出一片無盡的「平庸數位森林」。因為,今天的業餘猴子們,可以使用他們上網的電腦,發表各式各樣作品,從愚昧的政治評論,到不登大雅之堂的家庭錄影帶、外行得離譜的音樂,以及根本讀不下去的詩作、評論、散文、小說。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如今充斥網路、無所不在的網路日誌──部落格。製作部落格現在成了一股狂熱,每天、每個小時、每一分鐘、每一秒鐘都有新的部落格出現。我們像猴子般,大剌剌地把自己的私人生活、性生活、夢想中的生活、缺乏內容的生活、「第二人生」的虛擬生活,全都貼上了部落格。就在我寫這段文字的當

兒,網路上已經有五千三百萬個部落格,每六個月,這個數字就會翻一倍。在你閱讀這一段文字的時間內,可能就有十個新的部落格發表了。  如果維持這個速度,到了二○一○年,就會有超過五億個部落格,共同腐化且混淆各種事物的公眾意見,從政治到商業、藝術、文化。無窮的部落格多到讓人目不暇給,不覺間已經逐漸侵蝕了我們的判斷能力,讓我們分不清何者為真、何者為假,何者為事實、何者為想像。今天,孩子們已經無法分辨由客觀專業新聞從業者所報導的可信新聞、和他們在joeshmoe.blogspot.com所閱讀到的東西有什麼不同。對於這些Y世代的烏托邦理想家來說,每篇貼文都只是另一個人所敘述的真相;每個虛構故事都只是另一個

人所描寫的事實。  然後還有維基百科,這個線上百科全書,讓任何大拇指正常、且受過小學五年級教育的人,都可以針對任何事主題發表任何內容,從A開頭的「直流/交流電(AC/DC)」到Ζ開頭的「祆教」(Zoroastrianism),無所不包。自從維基百科誕生以來,超過一萬五千名撰文者,已經以超過一百種不同語言、創造出近三百萬則條目──全都沒有經過編輯與查證。維基百科每天有幾十萬訪客,已經成為資訊與即時事件類網站中點閱量第三大的;儘管維基百科沒有記者、沒有編輯群、沒有新聞蒐集的經驗,卻是比CNN或BBC網站還要受到信賴的新聞來源。這是盲人騎瞎馬──無限多的猴子為無限多的讀者提供無限多的資訊,永遠在錯誤

資訊與愚昧無知兩者間不斷循環。  在維基百科,只要懂得操作步驟,人人都可以憑自己的喜好重寫條目──很多人就常常就這麼做。舉個例子,《富比世》(Forbes)雜誌曾經報導,維基百科的條目被一些匿名的麥當勞和沃爾瑪員工暗中利用,成為散播不實企業宣傳的媒介。在「麥當勞」的條目,有個連到艾瑞克.西洛瑟(Eric Schlosser)作品《速食共和國》(Fast Food Nation)的網頁連結,就「剛好」不見了;而在「沃爾瑪百貨」的條目中,有個人刪掉了一行內容,是有關該公司員工薪資比競爭對手低二○%的。【原文註2】  這個現象,並不僅限於文字。T‧H‧赫胥黎的十九世紀打字機,除了演化出電腦,還演化出

攝影機,把網際網路變成一個收藏了使用者自製影片的龐大圖書館。在本書寫作之時,YouTube這個業餘者影片入口網站,成了全世界成長最快速的網站【原文註3】,每天吸引六萬五千則新影片加入,且號稱每天有六千萬則影片被點閱觀看;於是一年總計有超過兩千五百萬則新影片加入【原文註4】,且影片被點擊觀看約二五○億次。二○○六年秋天,這個一夕之間暴紅的網站,被Google以超過十五億美元買下。  YouTube的網頁內容,在空洞愚蠢和荒謬可笑的程度上,甚至連部落格也要相形失色。對於這些拍攝影片的猴子來說,好像沒有什麼事物會太平凡或太自戀。這個網站是個業餘影片的展覽館,展示著一個個可憐的傻瓜跳舞、唱歌、吃東西、

洗滌、購物、開車、打掃、睡覺,或只不過是瞪著自家螢幕而已。二○○六年八月,一段影片〈復活節兔子恨你〉大受歡迎,裡頭是一名穿著兔子裝的男子在街上騷擾並攻擊路人;根據《富比世》雜誌的報導,這段影片在兩個星期內被觀看了超過三百萬次。其他幾個最受歡迎的主題,包括一個年輕女子觀看另一個YouTube使用者,而這個使用者又在觀看另一個使用者──一個虛擬的鏡廳,最後通到一個女人在電視前面做花生醬加果醬三明治;一名馬來西亞舞孃穿著超短裙,隨著瑞奇‧馬汀和小甜甜布蘭妮的歌聲勁舞;一隻狗追逐自己的尾巴;一名英格蘭女子教觀眾如何吃一片巧克力柑橘醬酥餅;另外還有一段非常適合加入YouTube圖書館的影片,是一段絨毛玩

偶猴子跳舞的影片。  每天,有數百萬人樂意去看這類無聊影片,這個事實固然令人憂心,但更令人不安的是,某些網站正在把我們變成猴子,而我們還根本不曉得。只要在Google的搜尋引擎裡鍵入字句,我們就的確能創造出某種所謂「群體智慧」,由所有Google使用者共同累積而成。Google搜尋引擎的邏輯,亦即專業技術人員所說的演算法,會反映出大眾的「智慧」。換句話說,愈多人點擊某項搜尋結果的連結,這個連結就愈可能在往後的搜尋中出現。這個搜尋引擎是我們每天九千萬次查詢Google所集合而成的;也就是說,它只會把我們已經知道的事情告訴我們。  同樣的這種大眾「智慧」,也出現在無編輯的新聞整合網站,例如Digg

和Reddit。這些網站上的標題順序,反映了其他使用者看過什麼新聞,而非反映新聞編輯的專家判斷。就在我寫作的此時,以色列和真主黨正在黎巴嫩展開一場殘酷的戰爭。但Reddit使用者卻不會曉得這個新聞,因為在這個網站最「熱門」的前二十則報導中,沒有一則是有關以色列、黎巴嫩,或真主黨的。在這個網站上,會員會看到的,是有關一個平胸的英國女演員、大象的走路習慣、一段仿照新型麥金塔電腦廣告的惡搞影片,以及日本的地下道。Reddit成了一面鏡子,反映了我們最尋常而瑣碎的興趣。這個網站嘲弄傳統新聞媒體,把當下的事件轉為幼稚的兒戲。  根據《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報導,五○%部落格的唯一目的

,就是報導並分享他們個人生活中的經驗。YouTube的宣傳標語是「播出自己」(”Broadcast Yourself”)。而的確,我們是在秀出自己,懷著神話中納瑟西斯那種無恥的自戀。傳統主流媒體被個人化的媒體取而代之,而網際網路就變成了一面照出我們自己的鏡子。我們不是用網路來尋找新聞、資訊、文化,而是用來製造出新聞、資訊,和文化。  這種渴望別人關注自己的無窮欲望,正推動著新網路經濟中最熱門的一部份──MySpace、Facebook、Bebo這類交友網站。這些網站是「播出自己」教派的神殿,成為我們個人欲望與身分認同的一頁白紙,等著我們動手書寫。網站上總宣稱,要讓你跟其他人進行「網路社交」;但

其實它們存在的目的,只是讓我們可以幫自己打廣告:從我們最喜歡的書和電影,到夏天出門度假拍的照片,還有種種「證明」,或是讚美我們頗為迷人的特質,或是簡述我們最近一次醉酒狂歡的事蹟。而由於這些自我宣傳的網頁愈來愈沒品味,於是毫不意外地,也就引來匿名的性攻擊者和孿童癖了。  但面臨危機的,不光是我們的文化標準和道德價值觀而已。最嚴重的是,一路協助培育並創造出我們的新聞、音樂、文學、電視節目,以及電影的這些傳統機構,也正遭受到攻擊。在我們所居住的這個世界,報紙和新聞雜誌原是最受信賴的資訊來源之一,現在卻不斷衰退,因為免費部落格以及「克瑞格名單」(Craigslist)這類免費提供分類廣告的網站激增,使

得刊登在傳統報刊的付費廣告減少。  二○○六年第一季,所有主流報社的獲利都暴跌。紐約時報公司下降了六九%,《芝加哥論壇報》所屬的論壇公司(Tribune Company)降了二八%,而全國最大的媒體公司、旗下擁有《美國今日》、《國家詢問報》等媒體的甘尼特公司(Gannett Company)則掉了十一個百分點。報紙的發行量也下降了。很諷刺的是,報導矽谷的報紙之一《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光是在二○○五年,讀者群就下降了高達一六%。【原文註5】而在二○○七年,時代公司解雇了將近三百人,主要是《時代》(Time)、《時人》(People)、《運動畫刊》(S

ports Illustrated)等雜誌的編輯人員。  我們這些還在閱讀報紙和雜誌的人知道,大家購買的音樂也變少了。因為檔案分享技術導致數位侵權猖獗,從二○○○年到二○○六年,唱片銷售量下降了超過二十個百分點。【原文註6】  在YouTube崛起的同時,好萊塢則碰上了自身的財務困境。國內票房成績現在佔好萊塢的總收益不到二○%,而且由於DVD銷售額下降、全球盜版猖獗,電影業正拼命在尋找一個新的商業模式,希望能在網際網路上發行電影,以此獲利。根據《紐約客》雜誌影評人大衛‧丹比(David Denby)的說法,好萊塢很多片廠的高層主管,現在對於收益下滑非常恐慌。而隨之的冷酷後果,就是縮減成本。比方

迪士尼公司在二○○六年就宣佈裁員六五○人,同時每年製作的動畫電影數量減少將近五○%。【原文註7】  傳統媒體正面臨滅絕的危機。但若是如此,取而代之的會是什麼?顯然地,將會是矽谷熱門的新搜尋引擎、交友網站,以及影片入口網站。每個出現在MySpace上的新網頁、每一則部落格上的新貼文、YouTube上的每一則新影片,都意味著主流媒體可能喪失的廣告收益。因此,媒體大亨梅鐸(Rupert Murdoch)在二○○五年七月做了個精明的(也可能是鹵莽的)決定,以五億八千萬美元買下了MySpace。於是,不但YouTube以十六億五千萬美元售出,連模仿YouTube的翻版網站MySpace也有鉅額的創投基金

挹注。而且Google的成長似乎勢不可擋,在二○○六年第二季,其收益激增到將近二十五億美元。  你可能會問,當無知愚昧加上自我中心加上壞品味加上烏合之眾當道,會發生什麼事?  答案是:猴子統治世界!向今天的專家和文化守門人──我們的記者、新聞主播、編輯、音樂公司、好萊塢片廠──說再見吧。在今天的業餘者教派中【原文註8】,是由猴子運作這場大秀。他們有無限多的打字機,正在以網頁譜寫未來。但,我們可能不會喜歡其中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