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鑑紀事本末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通鑑紀事本末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司馬光寫的 柏楊版資治通鑑典藏版1-36冊不分售 和鄒浚智的 寫給年輕人的簡明國學常識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北宋收复燕京的代价- 还有30万石军粮_金国_宋朝_辽国 - 全网搜也說明:(2)《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一百四十三. (3)《三朝北盟汇编》·卷十六. (4)《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四十六. 分享到: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流 和北京聯合所出版 。

中國文化大學 史學系 陳清香所指導 龍玉芬的 唐宋元明城隍信仰的建構與詮釋 (2021),提出通鑑紀事本末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城隍信仰、城隍、民間信仰、正祀、祀典。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陳睿宏所指導 戴蕙蓉的 《說唐演義全傳》與《說唐演義後傳》之「異象」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異象、說唐演義全傳、說唐演義後傳、英雄小說、神魔、通俗文學的重點而找出了 通鑑紀事本末的解答。

最後網站《通鑑紀事本末》 - 書史小齋- udn部落格則補充:讀《通鑑》,最大的問題是,一件史事時常分散開,首尾難以稽考。南宋袁樞有見及此,撰《通鑑紀事本末》,以事件單位,詳書始末,並自為標題,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通鑑紀事本末,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柏楊版資治通鑑典藏版1-36冊不分售

為了解決通鑑紀事本末的問題,作者司馬光 這樣論述:

  以史為鑑,每冊都有發人深省的〝謀與斷〞的故事。最聰明的人懂得從歷史中汲取經驗與智慧,《資治通鑑》讓你看透歷代英雄將相的謀略、決斷、領導與鬥爭、匯為中國歷史人物智慧的總記錄,要在中國式人際社會脫穎而出,《資治通鑑》是你的必備知識。     *典藏精裝版全套36冊,不分售。     柏楊版資治通鑑   柏楊回憶錄   柏楊曰   柏楊版通鑑紀事本末   amoxil antibiotic dosage blog.pragmos.it amoxil dose    作者簡介 柏楊   河南輝縣人。一九五○年起,以郭衣洞之名從事小說創作,為寫作生涯之始。一九六○年代用柏楊筆名為《自立晚

報》及《公論報》撰寫雜文,揭露中國文化的病態與社會黑暗面。一九六八年三月七日,以挑撥人民與政府間感情罪名被捕,至一九七七年四月一日始被釋放。出獄後,續為《中國時報》及《台灣時報》撰寫專欄,並曾赴多國發表演講,引起強烈的迴響。其作品類型廣泛,含括小說、雜文、詩、報導文學、歷史著作、文學選集等,著作等身。   第1冊  前403年~前211年  戰國.秦 第2冊  前210年~前155年  西漢 第3冊  前154年~前88年  西漢 第4冊  前87年~前21年  西漢 第5冊  前20年~後23年  新.玄漢 第6冊  24年~84年  東漢  第7冊  85年~15

9年  東漢 第8冊  160年~199年  東漢 第9冊  200年~235年  東漢.三國 第10冊  236年~288年  晉 第11冊  289年~319年  大分裂 第12冊  320年~354年  大分裂 第13冊  355年~393年  大分裂 第14冊  394年~414年  大分裂 第15冊  415年~449年  大分裂 第16冊  450年~479年  大分裂 第17冊  480年~502年  大分裂 第18冊  503年~531年  大分裂 第19冊  532年~552年  大分裂 第20冊  553年~577年  大分裂 第21冊  578年~612年  隋 第22冊

  613年~621年  唐 第23冊  622年~643年  唐 第24冊  644年~688年  唐 第25冊  689年~718年  唐 第26冊  719年~756年  唐 第27冊  757年~780年  唐 第28冊  781年~799年  唐 第29冊  800年~826年  唐 第30冊  827年~866年  唐 第31冊  867年~886年  唐 第32冊  887年~901年  唐 第33冊  902年~916年  小分裂 第34冊  917年~932年  小分裂 第35冊  933年~947年  小分裂 第36冊  948年~960年  小分裂   序   我一

直抱著把資治通鑑譯成現在語文的心願,而今得以實現,非常興奮。因為,在中國浩如姻海的史籍中,事實上只是兩部史籍,才是最有價值的著作,一是司馬遷先生的史記,另一個就是司馬光先生的這部資治通鑑。     司馬光先生在十一世紀宋王朝時,領導保守黨主(舊黨),跟以王安石先生為首的革新黨(新黨)對抗,雙方都曾一度失勢。就在保守黨一度失勢期間,司馬光完成這部著作。     資治通鑑本是一部長達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久的中國時代編年史,包括中國壢始上最混亂和最苦難的四個時代:     戰國時代   前四八○年  前二二一年   三國時代      二二○年    二八○年   大分裂時代    二一八年    五

八九年   小分裂時代    九○七年    九五九年     司馬光先生以無比的魄力和高瞻遠囑,而他的編輯群更都是知識淵博的史學專家,所以能使一千三百六十二年  亂如麻的史蹟,得以條理分明的呈現於世。連同邊年史的始祖春秋在內,中國還沒有出現比它更明晰更精確的始史籍。     因為作者的保守立場,有人曾懷疑資治通鑑是不是直的尊敬,更有人把資治通鑑比作為「馴馬術」,指控它專供統治階層使用。然後偉大的文化產品,功能是多方面的,史觀可能無法使每一個人同意,但史料卻是嚴肅的,司馬光先生已經為我們留下寶藏。何況,司馬光先生處理史料時,只把他的主觀見解表現在(司馬光曰)篇幅中。假使沒有司馬光先生,史料失散

,即令今天的專業歷史學者,具備司馬光先生當時所具備的條件,也無能為力。     宋王朝的六任帝趙  先生把它命名為資治通鑑,實是佛頭著糞之舉,使一部史書,變成一部政治學問,--帝王的鏡子。但我們卻感謝他的命名和他所寫的那篇序文,那是中國文化史上最重要和最傳奇的一篇序文。當革新黨當權,下令查禁資治通鑑時,有人警告說,那將是向皇帝挑戰,才惶然而止。不過,雖然它自認為和被認為是帝王的鏡子,事實上,卻很少帝王從這面鏡子上獲益。明王朝王帝每天清晨,都要研讀它,但明王朝的皇帝群,卻一蟹不如一蟹。蓋權力固可使人發瘋,權力同時也可使人愚不可及,以致看不見鏡子,或雖看見鏡子,卻覺得鏡子裏的醜陋映象,原來美如天仙

。所以,資治通鑑與其說是帝王的鏡子,  寧說是人明民的鏡子。透過資治通鑑,可以看出我們所處的歷史位置,和面對的福禍命運,也可看出統治階層的心態和行事軌跡。用來作為對他們的評鑑標準。好比說,從王妃的  遞、革命的頻起,我們至少了解,中國的政治思想法,是依靠他們的自我控制--品德,這就遇到困難,蓋只有令一個權利制衡,才能使人循規蹈矩。品德絕不可恃,因為,權力可以敗壞品德可恃的只有民主制度,偏偏中國歷史上所有的改朝換代,都缺少這種思想作為最高的指導原則,以制一直在循環砍殺,不能遏止。     我們並不認為民主是萬能靈丹,文化和傳統不是一個大樹,而是一條大河,政治的和軍事的力量,都無法把它攔腰斬斷。資

治通鑑上各式各樣的行為模子,  今仍然不斷的澆出同類的產品。不細讀資治通鑑,要了解中國,了解中國人,了解中國政治,以及展望中國前途,根本不可能。     資治通鑑原本用的是十一世記知識份子,對二十世紀以降的現在人講起來,以顯的過度的生澀艱深。從前,人們生活內容單純,知識份子可以把全部生命,投入史經。而今社會節奏一列狂奔的火車,人們連翻查工具的時間,都付如缺。假使再沒有現在語文本問世,價值連城的資治通鑑將有塵封的厄運。     翻譯上最大的困難有三點:一是地名,中國人是世界上最勇於更改地名的族,古地何在?好像都在雲端。二是官名,歷代官職名稱,奇異怪誕,往往匪夷所思。三是時間,「年」不寫「年」,而

寫「著雍  提格」,「日」不寫「日」而寫「甲子乙丑」我們的方案是:地名仍用古地名,夾註今地名,而另行繪製地圖,越詳細越好,使歷史人物,生活在實際舞台之上。官明則用現在人所了解的稱謂,夾註原稱,蓋必須如此,才能卻知他的權力關係。至於「年」,我們使用公元,只有公元才可顯示時間距離,不但不沾惹「著雍  提格」,連年號也作為配件,擺脫爭執最烈的「正朔」困擾。至於「日」我們使用數字,擺脫「甲子乙丑」,我們自誓,不但忠於原文,要譯出一不可以替代古文的資治通鑑,還要發揮神韻,使它簡單清楚,不依靠任何公工具書,都可暢讀。     翻譯工作直到今年(一九八三),才獲實現。因為遠流出版社在牛津大字典的澳洲版上,得

到啟示。澳洲購買了該字典的文字版權後,因為份量太多,成本太昂,就分期發行,每月出版一冊--即一個自母,以兩年餘的時間,全不部出齊,這是一項大膽的嘗試,並幸運的獲得空前成功,雖然有人擔心中文讀者會不會有英文的企圖心,但我們具有信心,決定也每月出版一冊,以三年為暫定時限,全部完成。我不敢保證譯文每月差錯,但我卻敢保證,決不是把「曰」譯成「說」的白話文。     這篇序文寫於第一冊完稿之後,發現把死文字變成活文字,而又要保存死文字的原意,有時比新的創作,還要困難。而文言文最大的特徵是,沒有主詞,往往前言不照後語,前言在東,後語忽然在西,難以連慣。典故堆砌,意義更容意渾淆。以及地名今註,官名今譯,全部

費盡思考。幾乎每一行都有一個地雷,不清除便不能前進一步,而徹底解決,時間又不允許--有些問題可能要聚誦累年,但我仍繼續下去,孜孜不息,竭進全力。   是序也   一九八三年七月十五日於台北   紀元前五世紀     資治通鑑起於紀元前五世紀九○年代的前四○三年,止於紀元後十世紀五○年代的九五九年,共記載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史蹟。在本(前五世紀中,只有三年篇幅,但卻發生晉國被趙、魏、韓三大家族瓜分的大事。司馬光先生認為那是一個巨變,資治通鑑即從該年開始。 柏楊版/資治通鑑 紀元前五世紀 九○年代(前四○三年--前四○一年) ‧晉陽之圍。 ‧智姓家族覆亡。 ‧三家分晉。

 ‧盜殺楚十六任王(聲王當。 ‧雅典三十人獨裁政治結束,恢復民主。 ‧波斯皇帝阿塔瑟克西斯二世,擊敗叛弟賽拉斯,造成「萬人大退卻」。 紀元前四○三年 戊寅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晉烈公十九年 魯穆公七年    魏文侯四十四年 秦簡公十二年   韓景侯六年 鄭繻公二十年   趙烈侯六年 宋悼公元年    燕愍公三十一年 楚聲王五年    衛慎公十二年 齊康公二年 1晉國(首府新田【山西省侯馬市】)長期以來,在魏、趙、韓三大家族控制之下,國君不過空擁虛名,只在形式上,看起來晉國仍是一個完整的獨立封國。本年(前四○三),周王國(首都洛陽【河南省洛陽市白馬寺東】)國王(三十八任威烈王)姬午,下令擢升三大家

族族長,亦即晉國三位國務官(大夫):魏斯當魏國(首府安邑【山西省夏縣】)國君、趙籍當趙國(首府晉陽【山西省太原市】)國君、韓虔當韓國(首府平陽【山西省臨汾市】)國君。晉國被三國瓜分後,只剩下一小片國土。 司馬光曰: 天子最重要的責任,莫過於維護禮教,禮教中最重要的關鍵,就是嚴守等級(分);等級中最重要的關鍵,就是匡正名份(名)。什麼是「禮教」?禮教就是綱紀。什麼是「等級」?等級就是君臣官民,上下有別。什麼是「名份」?名份就是官階大小,身價高低。四海之廣,億萬之眾,被高高在上的某一個人管轄,人民縱然有蓋世武功,和高度智慧,都心甘情願的聽從他的指揮,為他奔走服役,原因何在?在於有嚴格的「禮教」作為

「綱紀」。所以天子統御三公,三公統御封國國君(諸侯),封國國君統御國務官(大夫),國務官統御人民。節節相扣,層層控制,權貴支配貧賤,貧賤接受權貴的支配。高官貴爵之驅使小官小民,猶如身體之驅使四肢,樹根之支配枝葉。小官小民之侍奉高官貴爵,猶如四肢之保衛身體,枝葉之保護樹根。這樣,互相配合,國家才能長治久安。所以我特別指出:天子的重要責任,莫過於維護禮教。

唐宋元明城隍信仰的建構與詮釋

為了解決通鑑紀事本末的問題,作者龍玉芬 這樣論述:

城隍信仰的發展,就是一個南方祠神與中原文明相遇,從衝突到調和,再到接納與尊崇的一個歷程。城隍這個原生於南方的城市土地神,因受有德者配食觀念的影響,從一開始就被民間詮釋為人格神的屬性。最晚從六世紀中葉開始,官方領域與城隍神的相遇就有了正式的文字記錄,當時官方對城隍的定義是等同社稷、固護城池的自然神。這個詮釋,奠定了一千多年官方領域對城隍的基礎定義。在唐代,來自北方的長吏帶著中原正統文明的優越感到南方任職,他們即使尊重地方傳統祝禱於城隍,也以異於民間的觀點,將自然神城隍的詮釋引入地方,反映了中原文明對南方祠祀文化的排斥。到了北宋,即使神的合法性被國家所認可。但是在儒家領域並非如此,南方土地神城隍

與中原正統土地神社稷因兩者屬性相同,職權重疊,城隍侵犯到社稷在地方上至尊的地位,引發了士大夫的不滿。宋室南遷之後,許多士大夫們自幼生長在城隍信仰圈內,他們積極為建構城隍的正統性而努力,甚至試圖消弭官方自然神與民間人格神城隍解釋的鴻溝,調和中原與南方文化對土地神的信仰差異。蒙元統治時期,國家直接定義城隍為人格神,並將神在民間掌理冥判的職能引進官方領域中,使原本輔佐農功、固護城池的城隍,開始參與了陽世司法案件的偵辦。 另一方面,唐代民間的城隍神,在原生地發展出審判官員、追求尊卑平等的思想,但在兩大制度性宗教與士大夫的形塑下,逐漸將不符合主流文化要求的叛逆元素泯除,將城隍神導向勸善教化及服從科

層體制規範的形象,也讓以卑犯上的城隍審判故事,沉寂了近三百年的時間。但是,慶喜與陸小連報仇兩則故事的偶爾出現,說明了唐末城隍審判故事裡的精神並未完全消失,只是暫時隱藏在地域社會中,以非文本的形式進行傳承,為小民主持公道、追求尊卑平等的城隍並未消失。 從六世紀中至宋元時期城隍信仰的發展來看,官方與民間(非官方)有著兩條延續數百年的解釋傳承,明太祖朱元璋繼承了這兩個截然不同的解釋傳承,以國家權威,將城隍神符號予以標準化。洪武三年改制,與其說是朝臣慣習派與理念派的內鬥,或是道教與儒教的競爭,還不如說是朱元璋和他的大臣們,希望透過禮制的改革,凸顯政權之於元朝及元末割據勢力的文化正統;再以被儒家改

造後的城隍神,取代於禮為瀆的三皇神。朱元璋用古典儒家義理標準化城隍神,使之通祀於南北地域,從而在精神層面上,樹立大明帝國的正統性;再由全中國共同的祭厲儀式,形塑出由鄉至府、縣,再至國家的信仰序階,建構帝國一統的隱喻。

寫給年輕人的簡明國學常識

為了解決通鑑紀事本末的問題,作者鄒浚智 這樣論述:

這是一本由新生代學者寫給年輕人看的書,具備了親切、輕鬆、簡明扼要等眾多優點,能夠讓讀者有系統地吸收國學常識,​​並且易記易懂,不論是大中小學生,或是文史工作者、中小學教師,及對國學有興趣的人士,本書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作為一本有系統、有脈絡、親切好讀、符合時代感的國學常識書籍,本書創造性地將國學常識分為“國學中的真、善、美”三大部分,即對應歷史、哲學與文學,涵括經史子集四部,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宛如敘述故事般娓娓道來。同時,透過活潑的標題,讓人對經典的特色與定位一目了然,進而掌握國學常識的脈絡。 鄒浚智,1978年生,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國文教學與漢語言文字學專家。曾就職

於台灣歷史語言研究所與信息科學研究所、台灣科技大學、元培科技大學等,現任台灣警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編撰有《讀本》等學術性專著四本、《說文解字注(標點本)》等教科書兩本,發表論文五十餘篇。立志成為中國傳統學術與當下年輕一代之間的橋樑。希望能藉由撰寫通俗性讀本的方式,引領年輕人進入到鮮花遍地的國學大觀園,使他們吟遊其間而樂於學習國學、運用國學,進而推廣國學,使中國學術風華再現。 序 國學就像一座桃花源 楔子 什麼是國學? PART 1 國學中的“善”學問——哲學之部 一、百花齊放、百鳥爭鳴——熱鬧非凡的東周論壇 玄之又玄的道家 仁義道德至上的儒家 愛別人

甚過愛自己的墨家 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的法家 愛耍嘴皮子的名家及其他五家 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兩漢今古文經之爭 今文經先出,古文經後起 論戰二百多年——今古文經之爭 三、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魏晉之後的學派 品茶喝酒閒聊——魏晉清談與玄學 是空是假還是無? ——依附玄學發展的隋唐佛學 堂堂正正做人——正氣凜然的宋明理學 明哲保身,噤若寒蟬——言論受制的清代樸學 四、中國的善學問 PART 2 國學中的“美”學問——文學之部 一、北《詩經》、南《楚辭》——中國文學的源頭 溫柔敦厚的流行歌——《詩經》 悲時不遇的絕命詞——《楚辭》

二、寫漢賦,唱樂府——氣勢磅礡的漢代文學 經久不衰的賦體文 哼哼唱唱的漢樂府 三、先七子,後七賢——一身傲氣的魏晉文學 建安七子的建安風骨 竹林七賢的放任逍遙 說人道鬼話志怪 四、南清新,北質樸——清旖並呈的六朝文學 五、詩詞盛,古文興——百花齊放的唐宋文學 翩翩公子——唐詩 花花闊少——宋詞 古文運動、唐傳奇與宋話本 六、從壓抑,到解脫——平易通俗的元明文學 文人發洩的窗口——雜劇與散曲 舞台上的南戲——明傳奇 明代四大奇書——章回小說 七、有總結,有成就——曇花一現的清代文學 八、中國的美學問 PART 3 國學中的

“真”學問——歷史之部 一、以天時記人事——編年體 微言大義話《春秋》 敘事分明看《左傳》 司馬光與《資治通鑑》 二、歷朝歷代修正史——紀傳體 成果斐然的前四史 其他歷代正史簡述 三、史書版《一千零一夜》——紀事本末體 善抄書者的傑作——《通鑑紀事本末》 四、不嚴謹但史料全——雜史 左丘失明,厥有《國語》 為戰國定名的《戰國策》 五、古代檔案室的公文書——政書 《尚書》不是斷爛朝報 最著名的政書——三通 六、其他史書分類 夠奇異,讀者多——《山海經》 七、中國的真學問 後話 國學的其他

《說唐演義全傳》與《說唐演義後傳》之「異象」研究

為了解決通鑑紀事本末的問題,作者戴蕙蓉 這樣論述:

明清時期是中國章回小說最蓬勃發展的年代,前受到宋代話本的影響,後又有李贄、袁弘道等人,大力提倡通俗文學的價值,再加上民間失意文人的大量創作,以及人民經濟水平的提升,作為娛樂性質極高章回小說,也因此在民間廣為流傳。《說唐》系列小說,就是此一時期盛行的英雄小說系列,它具備英雄小說特有的「英雄榜」,也有神魔小說中充滿神異情節的特色,同時還有歷史演義小說的架構,雜揉各種小說的元素,從《說唐》系列小說中,能清楚看到當時社會文化及思想潮流的脈絡。本文旨在透過「異象」的視角,探討《說唐前傳》與《說唐後傳》作為英雄小說之格局,並以此了解其背後所傳達的歷史意義、社會及文化等面向,並重新梳理英雄小說中的異象與故

事情節的寫作模式,以及以此為基礎,找出「異象」在英雄小說中的地位與價值。本文分別從「異象概念與分類」、「異象的源頭考證」、「異象運用的敘事功能」,及「異象書寫的重要內涵」等面向,挖掘《說唐》系列小說中出現的「異象」情節,對於英雄小說所產生的功用及價值。就異象概念與分類而言,筆者於爬梳文獻資料及重新梳理《說唐前傳》及《說唐後傳》之後,對於小說中的異象作明確的界定,將書中異象分為神鬼、夢境、天文、奇人、預言及輪迴六個類別,這些異象有時單獨出現,有時可能多個同時存在互為影響,呈現當時社會對於宿命、果報的敬畏,以及對於術士擁有強大力量與神異能力的嚮往。就異象的源頭考證來看,《說唐》系列小說中的異象都有

所本,或來自於史書,或來自於民間各種通俗文學,或來自於宗教信仰與對自然的敬畏,這些脈絡從先秦一直到明代,成為章回小說最佳的寫作養分,也可以看出《說唐》中的異象並非憑空想像捏造而來,而是承襲前人的思想及藝術造詣而完成的創作。就異象運用的敘事功能而言,異象反映的是一個時代的文化,明清之際儒釋道三教盛行,百姓的思想與生活幾乎與三教息息相關,作者藉由異象情節來宣揚教化、勸善懲惡,凸顯正邪兩種立場不同的下場,具有積極且正面的勸世作用。就異象書寫的重要內涵而言,《說唐》小說以異象來鋪陳重要的情節,使得小說在空間的轉換、情節的張力等藝術手法的呈現,顯得特別精彩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