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遠的意思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遙遠的意思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鄭燮、李政勳寫的 用字根背單字:800個連小學生都要會的生活單字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喜欢一个优秀又遥远的人是什么样的感觉也說明:当时并不能感同身受话里的意思,到现在才明白,喜欢上一个遥不可及的人,最多的就只能是无奈与彷徨。 也不是没有努力争取过,只是那个人太过于耀眼 ...

國立中正大學 法律系研究所 梁弘孟所指導 徐品安的 從蘇童〈妻妾成群〉與改作《大紅燈籠高高掛》看大理院判解 (2020),提出遙遠的意思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妾制、大理院司法實踐、民國初年、敘事分析、文獻分析、法律與文學。

而第二篇論文輔仁大學 法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謝爾葳所指導 黃奕的 初探在台法國繪本: 以提利.勒南《薩琪系列》為例,論性別認同 (2019),提出因為有 圖畫書、兒童、出版社、翻譯、薩琪小姐的重點而找出了 遙遠的意思的解答。

最後網站崇拜是距離理解最遙遠的感情 - NANOMEM則補充:”等很容易明白这是什么意思,现实中这两句话也经常被了解的崇拜是距離理解最遠的感情。(漫畫第章) 大家都是一樣的,根本沒有人記得「自己是幾號生的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遙遠的意思,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用字根背單字:800個連小學生都要會的生活單字

為了解決遙遠的意思的問題,作者鄭燮、李政勳 這樣論述:

  當老外用字根大量記憶單字,  你還傻傻的,  字母一個字母慢慢記?  學會英文字根就能輕鬆拆解單字,  遇到再多再難背的單字都不怕!   韓國高收視率英語學習電台節目〔EBS English Caf?〕  主持人「文段烈」 熱情推薦 本書特色   當老外用字根大量記憶單字,  你還傻傻一個字母一個字母慢慢記?──學會英文字根就能輕鬆拆解單字,遇到再多再難背的單字都不怕!   Ex :   ▼「字根 tele- 」表示「相隔遙遠」的意思。   ● television 電視(相隔遙遠 tele- 也可以讓你看得到的東西 –vision)  ● telephone 電話(相隔遙遠 tele

- 也能傳遞聲音的東西 –phone)    ▼「字根 air」表示「空氣、空中、天空」的意思。  ● airplane 飛機(在空中 air- 飛翔的東西 -plane)  ● air force 空軍(保護天空 air 的軍隊 force)   ▼ 字根 -phon 表示「聲音」的意思。  ● earphone 耳機(掛在耳朵 -ear上聽聲音 -phone 的東西)  ● headphone 頭戴式耳機(戴在頭上 head- 聽聲音 -phone 的東西)   █邊玩邊背,30天輕鬆學完生活必備常用單字!  特色1用極富趣味的故事說明英語造字原理,訓練學習者的背誦和思考的能力,就算遇見新

單字也能輕鬆猜出字義。  特色2特別規劃30天學習進度表,懶散病掰掰,英文一天比一天更進步!   特色3全書收錄連小學生都要會的超實用單字,能輕鬆活用於日常生活中。  特色4全書全彩印刷,並搭配趣味插圖,學英語也可以這麼有趣。   █就算相隔遙遠(tele-)也能看得見(-vision)=television。  用最有趣的字根、字源故事說明英語造字原理,背單字真的好好玩!  穿得都一樣(uni-)=uniform  制服  聽說下雨(rain)過後會出現弓(bow)=rainbow  彩虹  放(pose)到外面(ex-)=expose  暴露   許多入門英語學習者在進行英語閱讀、會話和文

法能力訓練時,常常因為看不懂單字而無法理解內容或是產生莫大的壓力,這也就是為什麼所有英語教學者都這麼強調單字背誦的重要性。但如果因為對背誦單字感到困難和恐懼,因而對英語學習產生了排斥感,也是常有的事。因此,本書作者主張徹底了解單字造字的原理,輔以有趣並付邏輯性的故事說明,讓學習者們對單字產生興趣,並且縮短距離感,如此一來,就能大大的增加對英語學習的興趣,並且大量地增加字彙量,進而迅速提昇英語能力!   █十萬位讀者掛保證!從《用字根背單字—800個連小學生都要會的生活單字》這本書開始,「英語學習」=「有趣」又「輕鬆」!   《用字根背單字—800個連小學生都要會的生活單字》的主要作者—鄭燮,不

是一位英語老師,更非專業的語言學家,但是其著作在韓國卻受到熱烈歡迎,已經有超過十萬位英語入門學習者、父母以及幼教老師購買此書,作為入門英語學習教材以及親子英語教材。「我想要寫一本連孩子都可以輕鬆讀完的英語學習書。」這就是鄭燮出版此書的主要核心理念。只要能提起入門學習者以及孩子對於英語學習的興趣,就能使他們自然而然地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進而督促自己長久而持續的學習,並且遇到新的單字也不會恐懼而亂了會話或是閱讀的節奏,學習英語將瞬間變得輕鬆又有趣! 作者簡介 鄭燮   我家中的兩個孩子,一個就讀小學;一個還在念幼稚園,身為一個育有兩子的平凡老爸,為了要幫助我們家老大學習英文,我這個當老爸的,還寫起

了英文書來了。雖然我不是老師,也不是英文專家,但是對於孩子的教育所抱有的熱忱,我可以很有自信地說,是比任何人都要來得多的。我總是費盡心思,想讓孩子能夠輕鬆、有趣地學習課業,而這本書,我也是抱著要寫給自己孩子看的心情來寫的。1993年時,我從延世大學經營學系畢業,十多年來,我一直都在公司上班,當個普通的上班族。但是,我認為作為一個爸爸,應該要能夠與日漸長大的孩子們像朋友一樣開心地聊天,就因為這個念頭,從三年前起,我開始在童書寫作上投入心血,以小孩為對象,創造許多不同的角色來撰寫故事,期待能藉此幫助更多的家長增進親子關係。出版過的作品有《營養戰士體育鼠》系列。 李政勳   因為長久困擾於「什麼才是

我們的孩子需要的英文學習方法?」而與鄭燮合力撰寫本書,並因曾赴美留學的經驗,而獲得了很大的幫助。畢業於美國的Nortre Dame de Namur University,在韓國外國語大學經營研究所,取得經營學碩士學位,並在同所大學取得經營學博士學位。目前任職於韓國外國語大學商業經濟學院,擔任經營學系英語講師一職。 譯者簡介 黃彥綺   從小就對韓語充滿興趣,國中就開始自學韓文,畢業於文化大學韓語系,並且於大三時前往韓國釜山東亞大學參加為期一年的交換學生計畫,也於這段期間吸收到了更深層的韓國文化,所獲良多。曾任職於線上遊戲公司擔任韓文翻譯,並協助韓國流行美妝雜誌SURE內文翻譯,譯作有《iBT

托福單字,看這本就夠了》(捷徑文化)、《用字根背單字—800個連小學生都要會的生活單字!》。

遙遠的意思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附神:我那借身給神明的父親」介紹

訪問作者:林徹俐

內容簡介
  神附於乩身的父,與女兒的溫柔對話

  在煙霧縹緲中,有東西進入他的身體,他成了另一個自己──神。
  神在時,父親不在……

  曾有一說,父親是女兒通往世界的媒介,倘若父親同時是神在人間的媒介呢?

  自小,她便知道父親是替神行事的使者,在自家客廳裡,她目睹神透過父親身體,處理人世間疑難雜症,種種與人有關的困擾。

  原本,熟悉且固定面孔來此,隨著口耳相傳,陌生人進駐,闖入私密生活空間。陌生人帶來更多陌生人群,神到時,問事者必到,神不來的日子,家則回歸寧靜。

  關於神,她說:
  沒有見過神,不知道祂是否在那神像軀殼裡,還是如父親所說雲遊四海,而作為神之乩身也只是替代,父親把身體借給神,在某些時間裡自身主權喪失,成為一具載體。──〈神驅〉

  對於有所求的人,她認為:
  新的求神隊伍裡職業身分混雜,觀察一段時間,便能知曉有人生活不缺但真心信仰,也有人因發覺自我的不足與缺漏,需要天上的神,加上地上的神一併付出神力。──〈借問眾神明〉

  面對父親,她態度是:
  為了剪斷命運或父親性格裡那條環帶,我努力讓自己聽得他人言語中真實與虛假,我決定成為第一個絕對相信父親,且對他絕對誠實的人。──〈入乩之前:相信〉

  神究竟在不在?這是她長久以來的疑惑。
  善男信女目睹父親敞開軀體接納神,證明了神在,卻也因其額外所求,神力抵不過人性的貪求。

  這是一本描繪父親與神之書,也是女兒給父親的一場獨有的演唱會。
  透過文字,是為了感受不被了解的父親,也是為了自己。

  信仰虔誠的父親卸下神的光圈後,也如凡人,有自己的忙碌和煩惱,如莫比斯環般,在信任與被背叛中迴旋往復。努力讓自己聽懂他人語言中虛假與真實的女兒,試圖讓自己成為父親背後剛強的屏障。

  懂命理的人都知道,人的命運不能被說破,否則將起變化。從不信到成為神使,從質疑到相信,一生有如濃密森林般的父親,正式開啟⋯⋯

  ・隨書附贈「福符」書卡(3*10公分)一張。神明開出的符多種,如最常見的淨符,為清除穢氣之符。而「福符」,則有帶來好運,增加運氣、貴人之意。

  ・封面設計理念:
  即便替神行事的使者,神不來的日子仍是一位父親。雖然父親職業特殊,但家家那本難念的經依然難念。本書藉由父親的特殊職業,來對比家庭遇到的那些平凡不過的日常中,親戚之間與家庭關係的緊張。

  畫面中煙霧裊繞圍繞著父親「工作中」七星步伐的身影作為引子、俱儀式配色的金色、紅色配色點綴,但又浮誇太過宗教的形式感,給人一種父親工作時手足胼胝的形象。封面使用大亞進口美術紙張五色印刷,並以燙金方式象徵香灰噴出的光芒。——海流設計

作者簡介:林徹俐
  生於台南靠海小鎮灣裡,寫字的白羊座女子,從1999年開始喜歡五月天。
  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畢,現就讀於中正大學中文所博士班。
  在各端奔忙的日子裡,希望能將生活所感都化為文字,期望自己能成為不斷書寫的人,在遙遠未知的未來繼續寫著。
  作品曾榮獲府城文學、紫荊文學獎、懷恩文學獎、打狗鳳邑文學獎、時報文學獎、國藝會補助等。


出版社粉絲頁: 印刻文學
   


#李基銘 #fb新鮮事 #生活有意思 #快樂玩童軍
#漢聲廣播電台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Fb新鮮事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fbnews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從蘇童〈妻妾成群〉與改作《大紅燈籠高高掛》看大理院判解

為了解決遙遠的意思的問題,作者徐品安 這樣論述:

文學與法律經常被認為是一個與彼此距離極度遙遠的學科,然而實際上歐美等國的法制史研究領域,多有以文學作為傳統中國法律制度的研究文本的現象。由於國共內戰,民國初年的文獻多有佚失的現象,本文便以知名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與其原作:蘇童的〈妻妾成群〉為題材,以小說與電影的文本、影像呈現,作為民國初年之妾與妾制在新舊年代交替之時,大理院對於妾的保護與妾制的廢除的實踐情形。

初探在台法國繪本: 以提利.勒南《薩琪系列》為例,論性別認同

為了解決遙遠的意思的問題,作者黃奕 這樣論述:

2011年至2012年期間,筆者曾擔任兒童冬令營的輔導員,這段經歷促使筆者對於兒童及其發展相關之主題充滿了興趣。而最初選擇法國繪本作為研究主題,是因2014年底時,參觀新北市美麗永安生活館的法國繪本展:。當時深深地被法國圖畫書中的圖像吸引,也為其故事內容著迷,並發現了一個想要深入了解的新世界。自此,便開始在各大圖書館蒐集相關書目,如:輔大圖書館、新北市板橋圖書總館、新北市福營圖書館、台中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法國資料中心)、台東毛毛蟲圖書館、台南文學館及貓頭鷹圖書館…等。從蒐集大量書目開始,慢慢找到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法國繪本主題。為更了解圖畫書這項領域,筆者亦自發性地參觀相關展覽並聆聽多場繪本講

座,以及參與社區大學開設之繪本課程與圖書館舉辦的繪本讀書會。最終選定出版多項法國繪本的米奇巴克出版社,其創社代表作《薩琪系列》« Mademoiselle Zazie »為研究主題。此項研究首先解釋了法國與台灣的歷史及文化背景,而後介紹圖畫書的關鍵結構與其元素為:圖像、書本材質及雙頁形式。以探討如何透過圖畫書傳遞重要的訊息給兒童。本研究意識問題為:如何透過法國繪本《薩琪系列》使台灣兒童認識法式不同觀點的性別議題?台灣兒童對於其性別議題的故事內容反應為何?台灣兒童如何理解此系列法國圖畫書的中譯版本?文字翻譯及涵蓋圖畫書各種元素的側文本翻譯(paratraduction)帶來的影響為何?本論文共分

為三個章節。第一章節介紹了圖畫書的定義、印刷技術如何推動圖畫書的發展,以及法文圖畫書在台灣發展的文化背景。另外,筆者結合皮亞傑(Jean Piaget)的兒童發展認知心理學(Le développement cognitif)及班杜拉(Albert Bandura)的社會認知理論(La théorie sociale cognitive)來做討論。此章節以方法論來做結尾,說明筆者如何在台灣各大圖書館及書店蒐集相關法文圖畫書書目,透過大量閱讀,進而找到自己真正有興趣研究的主題。其中曾參與過的繪本活動及課程,除了能使筆者更瞭解現今繪本在台灣社會的趨勢導向外,也可更進一步理解兒童、家長、圖書館、出版

社、推廣者與教育者的想法。何謂圖畫書呢?法文以« Album »一詞來專稱圖畫書,然而« Album »並非一開始就有專指圖畫書的意思。1842年出版的法蘭西學院辭典提供了三項定義,第一:歷史記載早期遙遠的年代曾出現過« Album antique »一詞。« Album »最古老的含義為:白色的表面(來自拉丁語« albus »,意指“白色”)或牆壁空間,也可指古代提供雕刻文字用的木版或一堵白牆用來紀錄法官或參議員姓名的官方文件。第二:十六世紀在德國出現了« Album amicorum »一詞,法文的說法是« album d’amitié »,意指友誼紀念冊,可以是個人畫冊記載旅途中的所見

所聞,亦可作為分享給親朋好友的一種私人紀念冊禮物。第三:« recueil de planches » (版畫文集),十九世紀大量的複制印刷技術擴大了版畫作品的市場。2009年出版的法文字典(Le Robert & CLE International)提及« Album »可指畫冊、收集冊、相簿,亦可指錄音檔案。而2018年出版的口袋型法法字典(Le Dictionnaire Larousse)對於« Album »一詞的多數定義裡,終於出現了呼應此篇論文主題的解釋:« Livre contenant un grand nombre d’illustrations : album pour l

a jeunesse. »,意指含有大量插畫的兒童圖畫書。隨著印刷技術的進步,圖像敘事在書籍中有了新的發展。正是在19世紀工業革命期間,文學作品的出版與銷售有了巨大的突破。圖畫書的出現,是一種文字結合圖像敘事的新文學流派。圖畫書的特點使之成為兒童讀物,也在兒童教育中佔據重要的一席之地。在法國,兒童圖畫書被廣泛地用於各個教育場所,例如:學校、圖書館及多媒體圖書館等。人們將兒童視為具有創造力與想像力的人。因此,法國兒童也從學校教育中受惠,圖畫書也成了一種普遍的教育方式及娛樂選擇。而台灣兒童的狀況則有些不同,小時候我們常聽到“囝仔人有耳無嘴”,這樣的觀念使兒童在思想表達上有了很大的限制。台灣也曾經歷

了政治上的困難,1949年至1987間的戒嚴制度,限制了許多書籍,也導致某些圖畫書作品無法順利出版。而同時期,在法國則是有女權運動的崛起,女權意識逐漸浮上檯面,兩性平權也開始備受矚目。台灣讀者對於來自法國的兩性議題繪本,會有什麼樣的反應,也是筆者想要探討的部分。法國圖畫書市場上,有許多關於與性別教育的主題,例如:薩琪小姐系列繪本 « La collection de Mademoiselle Zazie » 便是以此議題為主的圖畫書。薩琪系列法文繪本共有9本,在法國深受小孩喜愛。其中五本書已被翻譯成中文並在台灣出版:《薩琪到底有沒有小雞雞》(2002年出版)、《薩琪想要一個小寶寶》(2002年

出版)、《薩琪的親親》(2015年出版)、《薩琪有好多男朋友》(2015年出版)及《薩琪不想當空中小姐》(2016年出版)。全系列以小女生薩琪及小男生馬克斯為主角,並以幽默有趣的方式敘說孩子日常生活中最常遇到的性別、情感及人際關係等問題。其作者提利·勒南(Thierry LENAIN)透過圖畫書破除男性與女性之間的性別刻板印象,將嚴肅的議題以幽默的方式呈現,讓小孩看了哈哈大笑,大人也更有勇氣與孩子討論相關問題。本論文選擇此系列書籍來探討其中開放的兩性議題與其敘述方式,以及此系列書籍如何被選擇、翻譯出版及在台灣被接受的狀況,並鎖定此系列中兩本書籍:《薩琪到底有沒有小雞雞》與《薩琪不想當空中小姐》

來做圖文分析。第二章節則是介紹圖畫書的特性,以法國敘事學者簡奈特(Gérard GENETTE)的文本 (texte)及側文本(paratexte)理論來分析文化翻譯層面上的問題及差異。再者,以文獻探討來介紹圖畫書中的多項重要元素,例如:封面、圖像與文字的共存關係、雙頁形式及書本材質等。「封面」是一項重要元素,它是我們了解故事的第一條線索,並傳遞該故事的重要信息,也是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首先需要分析的內容。對於作者而言,這也是一個可突出其書本藝術特質的空間。然而,使圖畫書與其他文學作品真正區別開來的必要條件是:「雙頁形式」,它為圖像提供了更多的發揮空間,文字與圖像間的相互共存,相輔相成。再者,

談論到圖畫書的另一項重要元素:「書本材質」,從有形的平面書到現今立體書的誕生,有越來越多有趣的剪裁,對於尚未有閱讀文字經驗的孩童,他們可從觸摸書本材質得到更多的閱讀樂趣,這樣的立體剪裁也增加了圖畫書的藝術及美學價值。而無形的材質也出現在現今的圖畫書市場,例如:有聲圖畫書、音樂故事書等,為兒童在閱讀上帶來了更多的選擇。另外,筆者也以初學者之觀點進行四本圖畫書(兩本中譯法國繪本及兩本法譯台灣繪本)的圖文分析,除了探討圖文翻譯上的差異,亦可從中揣摩兩國間的文化差異對讀者帶來的影響。本章節最後介紹兩性議題在兒童文學作品裡的發展,讀者可從此看到21世紀初,性別概念議題在法國學校的發展以及法國教科書對此議

題的修改,亦有針對此主題的教育電影出現,市面上也有為兒童設計的書籍,用來討論男孩和女孩之間的差異,成人開始願意與孩子談論性別議題。然而社會上仍存在著另一族群,他們反對兒童接觸這類議題,兩性議題帶來了不少的爭議,但它也開啟了一項新的研究領域,與此議題相關的書籍如雨後春筍地誕生,顯示了作者們渴望打破傳統兩性刻板印象。在第三章節中,則是介紹《薩琪系列》的作者及繪者的生平、創作理念及風格,並分析《薩琪到底有沒有小雞雞》與《薩琪不想當空中小姐》兩本書的圖文關係。此外,也透過文本翻譯分析及田野調查來討論此系列書籍在台灣被接受的狀況。田野調查對象則是設定為在台灣的兒童、家長及出版社。薩琪系列的作者勒南先生,

是兩個女孩的父親,也曾是一名小學老師。在過去從事了許多與兒童議題相關的工作的他,希望透過其著作帶給兒童性別平等與言論自由等觀念。薩琪系列中的人物角色也說明了,孩子可忠於自己的選擇,並對此負起責任,沒有人可以強迫他們。繪者戴爾飛·杜蘭德小姐(Delphine DURAND)畢業於法國史特拉斯堡的高等裝飾藝術學院。她在《薩琪到底有沒有小雞雞》一書中,面臨著如何將充滿刻板印象的世界呈現在圖畫中的挑戰,書中有兩張圖像,一張為數個男孩的圖像,另一張則為女孩們的圖像,從這兩張圖的背景,我們可以看到社會上對大多數男孩與女孩喜歡的不同玩具類型的既定印象。讀者們亦可從男主角馬克思房間裡呈現的背景以及女主角薩琪睡

衣上的長毛象圖案,看見性別刻板印象的蒂固與翻轉。2016年夏天,筆者在新北市新莊區貓頭鷹圖書館進行多場薩琪繪本說故事活動,對象以親子為主,參與的兒童年齡層為:5至13歲。活動以說故事的方式來進行,並請家長及孩子們填寫活動問卷訪談,問卷內容以問答題為主,亦有少數幾項選擇題。目的為瞭解家長與小孩如何從薩琪繪本中看待性別認同的議題。問卷的各項答覆皆可於本論文附錄中查詢,問卷結果顯示,兩性刻板印象雖然已深植於台灣孩童的心裡,但仍然有幾位小孩認為女生有女生的優點,男生有男生的優點,各有各的長處,女生也可做到男生擅長的事,男生亦可做女生擅長的事。儘管台灣仍然有傳統性別刻板的枷鎖,薩琪系列的作品仍在台灣廣受

好評。跨文化的圖像敘事成功吸引讀者,年齡較大的孩子更能理解其故事情節。小孩與家長們也很喜歡此次的薩琪系列繪本說故事活動。此項活動對筆者的研究有很大的助益,也更了解台灣讀者如何接納這些法國繪本。2017年四月,筆者與米奇巴克出版社的藝術總監何香儒女士進行訪談,以瞭解其選書方向及原因、讀者回饋以及編輯排版方式等。出版社的採訪也讓我們更了解圖畫書的引進編輯的過程,包含:如何選擇翻譯者,及如何處理文化翻譯上的困難。透過採訪,我們理解到當時台灣出版外語圖畫書的狀況,英語或日語圖畫書的市場已飽和,小型出版社若要突出,勢必得專研於其他語言市場。對米奇巴克出版社而言,其實是薩琪選擇了米奇巴克,多年前主編輯在法

國旅行時,雖不諳法文,卻意外地被薩琪系列可愛的圖像深深吸引,並且從法國將這位新時代女性帶回台灣,找來朋友幫忙翻譯後,從一開始的讀者角色轉變為編輯角色,決定讓更多台灣讀者看見薩琪,兩性議題的有趣故事情節也因此讓米奇巴克出版社在台灣開啟了知名度。最後,未能親自採訪到薩琪系列作者及繪者,以深入了解其創作動機,筆者深感遺憾。此論文對台灣兒童及家長進行的田野調查活動是在私人圖書館舉辦,故受訪者在參與活動前已經過某種程度上的社會篩選,採訪的樣本並非全然是台灣的一般社會大眾,樣本數過少也無法百分之百呈現客觀的結果。當初曾計劃在公立小學舉辦說故事的活動,以搜集更多樣本數,但因此議題敏感恐引起部分家長反彈,故最

後仍無法順利實行。此研究的訪問對象僅止於台灣讀者,若能有機會在法國也進行薩琪系列說故事的活動,來對比兩國孩童不同的反應,及分析性別刻板印象在兩國的影響,相信會使此研究內容更為豐富。也由於時間等限制,此篇論文仍有諸多不足之處,期盼將來能見到更多研究投入此相關繪本議題,使此領域的研究更為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