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塞詩派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邊塞詩派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磊,半小時漫畫團隊寫的 【半小時漫畫唐詩宋詞套書】(兩冊):《半小時漫畫唐詩》+《半小時漫畫宋詞》 和杜昱青的 驚破霓裳羽衣:說不盡的唐詩,不過是歌舞昇平一場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日出出版 和崧燁文化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廖棟樑所指導 王潤農的 高岑並稱與唐代「邊塞」詩派之建構 (2019),提出邊塞詩派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高適、岑參、並稱、邊塞詩派、文學史。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屏東大學 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劉明宗所指導 陳耕僕的 王昌齡邊塞詩研究 (2014),提出因為有 王昌齡、邊塞詩、邊塞詩派、盛唐氣象的重點而找出了 邊塞詩派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邊塞詩派,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半小時漫畫唐詩宋詞套書】(兩冊):《半小時漫畫唐詩》+《半小時漫畫宋詞》

為了解決邊塞詩派的問題,作者陳磊,半小時漫畫團隊 這樣論述:

本套書組合:《半小時漫畫唐詩》+《半小時漫畫宋詞》   只要半小時,重新讀懂唐詩與宋詞,   熟知詩詞背後的故事,   準確理解當中的原意、深意、和詩意。   深入淺出、遍地鋪梗,為原本枯燥生澀的知識穿上一層「搞笑幽默」,   肯定讓你過目不忘,在大笑中愛上唐詩與宋詞!   《半小時漫畫唐詩》   李白雖被譽為「詩仙」,但他真正的夢想是「當大官,做大事」。可惜當時朝廷並未讓他如願,於是李白把鬱悶全寫進了詩裡: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蜀道難〉   就當李白覺得希望渺茫時,皇帝突然召他入朝為官。膨脹到了極點的李白大筆一揮: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南陵別兒童入京〉   沒想到皇帝只是叫他來寫詩娛樂,並不打算重用他,最後李白還受到排擠丟了官,但官可丟、面子不能丟,臨走前他還忍不住吐槽一把: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夢遊天姥吟留別〉   本書的致命缺點是:   明明在說非常嚴肅的知識,偏偏要整得你哈哈大笑   ◆唐朝大戰「僵詩」?   古詩在經年累月的洗禮下,到了魏晉南北朝,發展套路已經變成「形式上不斷地放飛自我」,這種放飛為兩大方向:   1.節奏越來越豐富:從四言到五言到七言,節奏越來越豐富,原來只能12342234,現在需要一些freestyle。   2.感情越來越豐富:寫詩要有真情實感,要麼把觀

眾弄笑,要麼把他們弄哭,總之要有high點,沒有感情的詩都是「僵詩」。   終於到了「我什麼都最厲害」的唐朝,唐朝詩人們「大戰僵詩」,讓詩歌從此走上巔峰。   ◆我家就在邊塞旁!   王之渙寫下「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不是因為立志從軍來到邊塞抒情,而是因為他的家就在邊塞。   ◆超佛系的山水田園詩派   盛唐詩壇中,山水田園詩派是個大門派,王維和孟浩然是這一派的「扛霸子」,江湖人稱「王孟」。王維起初也是個陽光少年,結果經歷得太多,不得已被佛系化了;孟浩然則因長期的隱居體驗,寫的田園生活純天然毫無PS痕跡,讀起來很親切。   ◆戲精岑參   大名鼎鼎的邊塞詩人岑參,講白了是個戲

精,腦洞開很大,總能把邊塞的風光人物描寫出哈利波特的味道,而他的人生就三部曲:年少聰明、兩次出塞、一貶再貶。   ◆初唐F4   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人們把這四位混得很慘(仕途都坎坷)、擁有相同文學主張的詩人稱為初唐四傑,其貢獻:開拓了詩歌的題材,影響力:3顆星。   ◆誰想打仗啊!   邊塞詩派都寫些什麼?就是邊塞景色和軍旅生活: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台。—〈北風行〉   意思是雪下得很大,雪花比草蓆還大!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從軍行.其二〉   意思簡單說就是想家,媽媽想兒子、老婆想丈夫,反正都不想打仗。   《半小時漫畫宋詞》   

◆全民偶像蘇軾—寶寶心裡有苦,寶寶不說   如果回望古代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史,一○八二年宋神宗元豐五年,應該能稱之為「蘇軾的奇蹟年」,在這一年裡,蘇軾締造了一個神話:     春天: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四月: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黃州寒食帖〉   九月: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   七月十六日: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赤壁賦〉   十月十五日: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後赤壁賦〉   元豐五年(月分未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念奴嬌.赤壁懷古〉   以

上當中任何一個作品,都足以讓蘇軾屹立於文人之嶺。而為何他能在同一年裡有如此多的輝煌成就呢?最根本的原因是他無法忘記自己的政治理想。在歷經貶官風波後,他認為心中的理想已經不可能再實現,因此需要有出口來平復心結。   一代文豪蘇軾能成為古今中外的超人氣偶像,不單只是才華,即便人生跌到谷底,他也沒有消沉,依然對生活保持著熱愛,依舊活得灑脫。他留給後世的除了一大堆文藝作品,還有很多,像是閒暇時發明了東坡肉、東坡餅、羊蠍子等。   ◆黑到徹底的溫庭筠—明明一手好牌,卻玩壞了   祖上當過宰相,出身名門又才高八斗的溫庭筠,按理說,前途理應十分光明。他和大多數讀書人一樣,人生目標就是:考中進士、當大官

然後做大事。   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他終其一生都沒有考中進士。他的科舉路之所以如此坎坷,是因為他有一個神技:得罪人!還有愛跑青樓的黑歷史。溫庭筠詞裡的主角大多為女子,而且用詞非常豔麗,像是耳熟能詳的: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   ◆詞帝李煜—純真到不行   當過皇帝的神級詞人李煜,一生就兩階段:亡國前使勁玩、亡國後使勁哭。不過若論藝術才華,堪稱古往今來的君王裡數一數二的。據史書記載:李煜精書法,工繪畫,通音律,善詩文。翻譯過來就是:只要是文化人玩的,他都超厲害。   李煜被趙宋亡國,開啟了悲劇人生,他留下的文藝

作品越優秀,就越讓人感慨和無奈。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詞曲創作雙棲柳永—歌技圈實力派偶像   出身書香門第、與蘇軾同時代稱霸詞壇的大文豪柳永,是從小一心努力學習的好孩子,直到來到京城,彷彿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他成為各大青樓會所的VIP,為歌伎填寫詞曲,不過在科舉上連連失利,還不小心得罪皇帝,幾乎被科考圈給徹底封殺。   年過半百時,新皇帝給了機會,他總算考上進士,但仕途上並不順遂。雖然柳永一生鬱悶,他卻在詞壇闖出一番天地: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此

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雨霖鈴.寒蟬悽切〉   本書的致命缺點是:   明明在說非常嚴肅的知識,偏偏會讓你哈哈大笑   ◆詞怎麼發展起來的?   文學界中,有一個江湖叫「詩歌江湖」,大老眾多,像是詩經、楚辭、漢樂府。其實這些大老背後都有同一個幕後推手:音樂。   不過不是所有的詩都能唱,因此出現一個問題:了不起的音樂有了,要用什麼歌詞呢?一開始樂工們改詩來唱,到盛唐時,民間開始出現了「按照音樂填詞」的創作方式。   於是乎,詩歌江湖中出現了一個新大老:詞!   ◆北宋對詞的發展有什麼影響力?   若要用一個詞來形容有點窩囊的北宋,大概就是「積貧積

弱」了。北宋重文輕武,簡直是文人的天堂,加上宋朝的城市經濟繁榮,隨著商業發展,取消了宵禁,於是有了豐富的娛樂生活,出門吃吃喝喝、唱唱跳跳成為人們的常規生活,娛樂業盛行當然就少不了歌伎,也由此加速誕生了各種風格的詞。 本書特色   ★拋開複雜的注釋,丟掉公式化的賞析,從唐詩與宋詞的創作故事著手,掌握詩詞的來龍去脈。   ★是一本輕鬆有趣、扎實有力的歷史書,內容真實且嚴謹,將原本枯燥生澀的知識穿上一層「搞笑幽默」的外衣。   ★深入淺出、遍地鋪梗的漫畫,沒有拗口難懂的詞彙,沒有刻意賣弄的文采,一定讓你過目不忘。  

邊塞詩派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岑參 五言古詩
(715?-770),原籍南陽,移居江陵(今湖北荊沙)。少時讀書於嵩山,後游京洛河朔,隱居終南別業。天寶三年進士及第,授右內率府兵曹參軍。後赴安 西高仙芝幕掌書記,復赴北庭封常清幕任職。對邊塞生活深有體驗。肅宗朝拜右補闕。長安收復後,轉起居舍人,以上書指斥權佞,出為虢州長史。代宗朝入蜀,兩 任嘉州刺史。罷官後客居成都。其詩以邊塞詩著稱,寫邊塞風光及將士生活,氣勢磅礡,昂揚奔放。因而成了邊塞詩派的代表。

與高適薛據登慈恩寺浮圖 岑參
塔勢如湧出,孤高聳天宮。
登臨出世界,蹬道盤虛空。
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
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
下窺指高鳥,俯聽聞驚風。
連山若波濤,奔湊如朝東。
青槐夾馳道,宮館何玲瓏。
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中。
五陵北原上,萬古青濛濛。
淨理了可悟,勝因夙所宗。
誓將掛冠去,覺道資無窮。

高岑並稱與唐代「邊塞」詩派之建構

為了解決邊塞詩派的問題,作者王潤農 這樣論述:

在中國文學史中,文人並稱現象是一個淵遠流長的傳統。不同的並稱均有其形成之背景脈絡,並在流衍之過程中,與文學史議題形成緊密的關係。本篇論文主要有兩個主軸:其一,「高岑」並稱的源流發展始末,其二,邊塞詩派的出現與形成。近代文學史中存在一個普遍的現象,即將高適、岑參兩位詩人視為「邊塞詩派」之代表,然此一說法實乃「後設」的論調。本篇論文考察「高岑」此一系統的沿革,兩家於「唐代」最初被並稱時,並非理所當然地被視為「邊塞詩人」,「高岑」逐漸被形塑為「邊塞詩人」,事實上是經由宋、元、明、清的歷史長河,加上近代文學史的編纂與書寫才被建立的圖像。「高岑」並稱在出現之後,在歷代不斷被對舉討論,不僅豐富了此一並稱

的內涵,更在接受與再詮釋的過程中,逐步與「邊塞詩派」之建構產生繫連。本文在探討「高岑」並稱系統延展時,亦整理歷代重要選本對高適、岑參作品選錄之情況,可發現兩家之邊塞詩,在宋代以降有逐步被加重選錄之趨勢,並於明、清達到高峰,此一現象亦對「邊塞詩派」之形成與建構,具有一定之影響。在唐代「邊塞詩」此一領域,有關「邊塞詩派」如何建立此一議題,始終是學界懸而未決的區塊,本文以「並稱」為主要視角,透過對「高岑」此一並稱範型全面性之考察,企圖對「邊塞詩派」建構之歷程,提出不一樣的視野。

驚破霓裳羽衣:說不盡的唐詩,不過是歌舞昇平一場

為了解決邊塞詩派的問題,作者杜昱青 這樣論述:

古今一望,唯有盛世唐朝的讚歌還在迴響, 從華清宮旁,到鸛雀樓上,到玉門關前,到終南山下…… 即使繁華落盡,唐詩也留下了一片美極的蒼涼──     ▏李白:即便是人生低谷,也要仰天長嘯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四十歲的李白,在權臣的讒毀排擠下,被聖上變相攆出了長安城。   端起酒杯,一飲而盡,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一些。     他只說「行路難,行路難」,但卻依舊打腫臉充胖子般,要「直掛雲帆濟滄海」,歌者動情,聞著落淚。人世間能得幾個李太白,可以把世事看得如此透徹?     ▏杜甫

:人們在流亡的時節,才會想起安定生活中那些微不足道的幸福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在這首〈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杜甫一直說自己的喜悅,卻絕口不提在這場勝仗之前,自己曾歷盡多少苦難。安史之亂為這個朝廷帶來的災難是致命性的,即便有著享譽海內外的名聲。這一場勝仗,讓杜甫看到的是希望,是已經被黃土埋了半截身子後,所剩下的唯一希冀。     此時,他的心早已沿著黃河水,一路漂流而走了……     ▏王維:眠在終南山初起的煙靄中,做上一場草堂春

夢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     王維這一首五言詩〈送別〉,明著是送別友人,但又何嘗不是在送別自己?白雲千載,悠悠依舊,何時回首,安得逍遙遊?   勸酒人和飲酒人心中都明白,那白雲悠悠之處便是盡頭,兩人說的是塵世,更是人生。   面對終南山的方向,始終還是留下了一聲歎息。     ▏張若虛:順著月光的軌跡,從春江花月夜開始談起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張若虛這首〈春江花月夜〉被後人冠以了「以孤篇壓倒全唐」的美譽。      春潮萌動,海月升空,碧波送皎月行了萬千里,卻獨不見月光澤陂之處。       江水曲折,月色隨魚紋般的波瀾而飛。   天水一色,物和人偕在夢境般的美景入睡。     張若虛在是個詩人之前,更是個普普通通的癡情種,面對如此美景,哪裡又能抑制得住內心的悸動?       ▏沈佺期:以戰爭換和平的故事,必定不是一個好故事    

 聞道黃龍戍,頻年不解兵。可憐閨裡月,長在漢家營。   少婦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誰能將旗鼓,一為取龍城。     沈佺期的傳世名作之一〈雜詩〉,便藉著寫閨中怨情而流露出明顯的反戰情緒。然而詩人的聲音卻難以引起大眾合唱,否則便到了推翻一名嗜戰君王的時日了。     再一想,推翻了這一朝的統治又能怎麼樣?     ▏杜牧:時間像是一把刀,斬殺時間裡跌跌撞撞的青春     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自古才子愛佳人,杜牧也終逃不過美人關,在這首〈遣懷〉中他說得很明顯,所作此詩的目的,就是為了排遣情懷,無

關風雅,只敘幽情     秦樓楚館雖夢美,可這些煙花巷終歸不是自己的歸宿,最可怕的事情不是理想的破滅,而是終日醉倒溫柔鄉,卻依舊尋覓不到解脫……      ▏唐詩被人們寫盡了浮華,讓人再覓不到放縱的夢想     唐詩幾乎涉及到了當時生活的每一個場景,不但有朝廷政治的得失、國家的興衰、將相的忠奸、戰事的勝負、宮廷的歌舞宴樂,還有民間的漁樵耕織、民生哀苦、邊塞祭神狩獵等等,各種素材無不入題。從救濟蒼生、安定社稷的豪情壯志到隱居山林、遠離世間的閒情逸致;從餞行送別的依依不捨,到多次科考仍不中的牢騷怨憤,各種情懷都得到了抒發。     詩歌已經成為了唐朝的代名詞,若是能從

滄海中拾得一粟,也足以令我們品味一生了。

王昌齡邊塞詩研究

為了解決邊塞詩派的問題,作者陳耕僕 這樣論述:

唐代文學的代表是詩歌,而「邊塞詩」更是在唐代詩歌史上留有璀璨的一頁,其中以盛唐邊塞詩最為蓬勃發展,以高適、岑參、王昌齡等詩人為代表的邊塞詩派。王昌齡是盛唐時期留名詩壇的邊塞詩人,因走訪、漫遊於河北、河東、河西、隴右等邊塞地區,故有深刻的了解與深切的體驗,其詩作不僅充分表現「愛國情操」、「邊塞生活」與「人道精神」以及「邊塞思鄉」四個面向外,還保留了漢魏時期邊塞詩的傳統,更是繼承了建安風骨,並在傳統與風骨上結合、創新,不但將「盛唐氣象」發揮的淋漓盡致,也善用自己的詩歌創作與時代精神揉合實踐並豐富之,這不但加深詩歌新格局,更對後世意義深遠,影響甚深。本篇論文〈王昌齡邊塞詩研究〉希望能在前人的研究基

礎上,加以補充、歸納,期以突破,使王昌齡邊塞詩能有更完整的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