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縣封建比較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郡縣封建比較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蕭公權寫的 中國政治思想史(三版)(上、下) 和顧頡剛,史念海的 中國疆域沿革史:從夏商周到民國初年,中國地理史之開山巨作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聯經出版公司 和崧燁文化所出版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歷史學研究所 陳文豪所指導 黃彥芳的 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所見漢初女性繼承制與地位 (2020),提出郡縣封建比較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無。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中國文學系所 李建崑所指導 袁曼華的 唐.趙蕤《長短經》縱橫長短之術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趙蕤、長短經、縱橫家、雜家的重點而找出了 郡縣封建比較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郡縣封建比較,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中國政治思想史(三版)(上、下)

為了解決郡縣封建比較的問題,作者蕭公權 這樣論述:

  《中國政治思想史》共五編二十五章,上起先秦,下至辛亥。從政治思想的歷史背景,可分為封建天下之政治思想、專制天下之政治思想與近代國家之政治思想三大部分;依政治思想的演變趨勢,則分為創造、因襲、轉變及成熟四個時期。     全書所論及的古今學者六十餘人,文獻資料極為豐富。蕭公權先生採政治學的觀點,用歷史學的方法,敘述晚周以來兩千五百年間的政治思想。體例以時代為經,以思想派別為緯,取材則以前人著作之最有理論價值者為主。闡釋各家思想,力求態度客觀。偶有評論,也是意在辨明其歷史地位,而非任意抑揚,臆斷得失。

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所見漢初女性繼承制與地位

為了解決郡縣封建比較的問題,作者黃彥芳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二年律令》所見漢初女性繼承制度為題,是因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年律令》為探討漢代女性繼承制度相當重要文獻,能提供女性在身分與財產繼承方面線索,但即使《二年律令·置後律》已將女性安排在承爵之列,受限相關文獻總體不足,目前學界仍對漢代女性實際承爵有疑義;另一方面,前人探討《二年律令》繼承法所顯示出之女性地位時,因比較基準不同,對於漢初女性地位有不同看法,且相對較少探討影響國家制定《二年律令》繼承法內容之要素。因此本研究希望以《二年律令》爵位、戶主、財產繼承法內容為主,秦漢傳世、出土文獻,以及前人研究為輔,來探討上述漢初女性繼承制度問題。本研究內容架構,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二年律令》與

漢初政治、經濟社會,第二部分為《二年律令》女性繼承權,最後再來看漢初女性地位,並探討影響國家制定繼承法內容之因素。關於漢初政治,《二年律令》中有許多涉及漢與諸侯國邊界管制、防備抵禦相關法令,以及呂后、魯國、長沙國可於關中買馬,呂宣王親屬刑罰減免之特權,這些律令內容,反映出當時中央政權立場與政治局勢,並與傳世文獻記述呂后對待劉姓宗室態度、與提拔親信做法相符合;漢代初期人口散亡、民生凋敝,從《二年律令》可看到國家所作的相應措施主要有三項:一為建立戶籍相關制度、二為實行規模性田宅分配、三為推動長幼養老社會風氣,以求當時經濟與社會穩定發展。漢代實行二十等爵制,《二年律令》對於漢初爵制繼承原則、以及爵位

所帶來利益有相關記載,其中爵位之高低、有無,對於經濟與刑罰方面權益影響甚多。在目前漢代女性承爵相關文獻數量有限情況下,對女性封爵事例、其他出土文獻、以及《二年律令》文獻所處時代背景分別進行檢視與評估,認為不能完全忽視女主稱制時期,對女性封爵、承爵影響力與可能性。從《里耶秦簡》可知秦時即有女性擔任戶主情況,《二年律令·置後律》亦將女性列於承戶資格中,此與當時國家有意維持戶之功能性不無關係。但國家為防止原本父家或夫家財產,會隨女性婚姻關係而轉移,因此女性承戶資格具有條件性,亦顯現女性承戶權利上受侷限一面。關於女性財產繼承,除了繼承爵位與戶主身分、另行立戶,漢代女性亦透過嫁妝與受贈等析產形式獲得家財

,《二年律令·置後律》亦保障已嫁之女在一定條件下,可取得部分娘家財產。《二年律令》繼承法多站在維護夫、父家立場,但《二年律令》仍保障女性一定繼承權利,顯示出當時女性所處地位,並不完全從屬、次於男性。探究其原因,是由於爵與戶具作用性,使國家在繼承法制定上,除了參考男尊於女原則外,同時亦需考量、滿足當時代社會需求。以上為本研究透過《二年律令》女性繼承相關文獻,並整理、結合傳世與其他出土文獻、以及前人研究成果,對漢初女性繼承制問題所進行之討論與得出之看法。

中國疆域沿革史:從夏商周到民國初年,中國地理史之開山巨作

為了解決郡縣封建比較的問題,作者顧頡剛,史念海 這樣論述:

歷久彌新、傳承悠遠的華夏文明 × 韋編三絕、刻苦鑽研的民初學者 中國第一部地理文化通史,在此隆重登場!   【開展極早的中國地理學】   中國地理學的開端,最早見於文字記載者,有《尚書.禹貢》、《山海經》、《爾雅.釋地》、《周禮.職方》等等。尤其是在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學術風氣發達。   由於各諸侯國相爭,遣使結盟,出兵奪地,交通、道路、山川、地理形勢在在必知,因此繪製地圖成了當時盛事之一。   一般來說,地圖的繪製應當先於文字記載,先民多圖而後書。早在周朝初期,就已經有了關於當時中國地圖的種種史料記載。而尤為後人所知的著名中國地圖,恐怕就屬荊軻為燕太子丹西刺秦王時所帶的《督亢圖

》。   【戰爭下的疆域擴張和民族同化】   《論語.憲問》中,孔子曾感嘆:「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由此可管窺一隅當時的異族風俗面貌。事實上,在戰爭頻仍的春秋戰國時代,真正的「中原」幅員狹小,而士大夫們輕視的「南蠻」、「夷狄」等外族擁有的土地相對較大。   然而傳播文化的最佳利器,莫過於戰爭。隨著齊桓公、晉文公等等霸主相繼而起,他們兼併戎狄以擴張領土;秦國、楚國更是大舉征戰夷狄,並致力於教化異族。因此若論人文風氣,春秋時代以楚國為最盛,秦國則對西戎之邦以「中國」自居。   【商鞅變法與統一六國的秦孝公】   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圖強。西元前350年,秦孝公命商鞅徵調士卒,按照魯國、衛

國的國都規模修築冀闕宮廷,營造新都,並於次年將國都從櫟陽遷至咸陽。又併鄉聚縣,中央集權,其後屢屢兼併諸侯土地。諸侯不得不採用蘇秦的合縱學說,以壓制野心日益擴張的秦國。秦國於是復用遠交近攻之策,先降服魏國、滅韓國,近東處疆域略定後,又向北滅趙,順地利之便滅魏,而後分兩軍南下滅楚,北滅燕國,最後以滅燕之軍南面襲擊齊國。十年之間,六國的土地盡歸於秦,為後世秦始皇統一中原打下基礎,從此開始了華夏民族長遠悠久的家天下政治…… 本書特色   本書由知名學者顧頡剛起草,史念海修撰,兩人以豐厚的學養、細緻的考究,精心撰述自夏商周三代以來,直至民國初年的中國整體疆域變化。當中不只論地理位置,亦旁及文化、歷史

脈絡等等,用典考古,無不豐富詳盡。  

唐.趙蕤《長短經》縱橫長短之術研究

為了解決郡縣封建比較的問題,作者袁曼華 這樣論述:

《長短經》是一本論述治國之道的書,作者趙蕤是位隱士,於唐玄宗開元年間完成此書,並獻予玄宗。此書的思想融合先秦諸子學說,運用反向思維,以闡明通於時變的重要性。作者引述歷史經驗為證,以區分王霸的差異,並比較治國措施的優劣,建構出截長補短的經世治國之術。它被認為是一本雜家「經」書,而作者又以小字加注,自成為「傳」。其中大量的史料徵引自《左氏春秋》、《戰國策》、《史記》、《國語》……等,甚至有些史料並未記錄在史書中,頗具「史」的價值。作者於書的「序」中自稱「趙子」,形同與諸子百家並列為有高度的思想家。該書於《新唐書》、《四庫全書》中被列入「雜家類」,蓋因其思想駁雜,但其主旨為論述縱橫長短之術,故趙蕤

又被稱為「縱橫家」。然而趙蕤的縱橫長短之術並非詭譎的謀略,基本上依據儒家的「仁義」精神,檢討歷史上的興亡治亂,成為一本指導帝王的治術之書,迴異於戰國時代以功利為目的縱橫家精神。 該書首論文治之道,立定為政的大體,君要有君德,臣要有臣行。對君王來說,人才是決定國家興亡的關鍵,但人無全才,選擇人才有種種的方法,必須在不同的政治局勢下,挑選出才性最為合適的治世能臣,還要懂得如何考核與管理這個治國的團隊,防範改朝換代。有鑑於三代的王道之治已經不敷治理大國的需要,所以必須加上霸略之道。從論述霸圖的興亡、戰國七雄的紛爭到三國的謀略,作者以歷史故事說明通於時變的重要性,並且從心理學的角度,鉅細靡遺地說

理、辯證,將人性的管理提升到治國的謀略。除了文治、霸略之外,作者強調兵權之道也不可欠缺,非萬不得已,不宜發動戰爭,一旦發生戰爭,必須擇將授命,以謀略在最短的時間內,出奇致勝,以減少敵我雙方的傷亡。 儘管在唐代之前,有眾多賢哲抨擊縱橫家的道德層面,但是趙蕤並不諱言此書為縱橫長短之術。從戰國時期到現代,世人對縱橫家的正、負評從未間斷。對於現代人來說,儘管君主世襲制度早已不存在,但此指導帝王的專書並未因而黯然失色,書中所述先秦思想、歷史故事,仍具珍貴的史料價值。從企業管理的角度來,其中的道德觀、任人觀、謀略思想等,依然為縱橫商場的企業家們所重視且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