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更新條例第37條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都市更新條例第37條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詹氏書局編輯部寫的 營建法令輯要101年度合訂本(最新營建法規/最新解釋函令)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政院通過危老條例修正案加速公私共有地重建效率也說明:內政部說明,依規定危老重建的推動,須取得計畫範圍內全體公、私有土地及合法建築物所有權人同意,但現行危老條例並未像都市更新條例第46條訂有公有土地及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碩士班 林政逸所指導 蔡彥廷的 探討市場改建對於街道攤販的衝擊與時間性–以東門市場改建暨周邊街廓都市更新案為例 (2021),提出都市更新條例第37條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傳統市場、街道攤販、時間性。

而第二篇論文淡江大學 建築學系碩士班 賴怡成所指導 陳宥勳的 鏈結城市 - 建構社會住宅與閒置校園共享機制之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社會住宅、閒置校園、新舊共構、族群混居、共享機制的重點而找出了 都市更新條例第37條的解答。

最後網站都市更新事業計畫審議及程序則補充:都市更新條例 第22條、第32條、第48條. 都市更新條例第33條、第49條. 辦理. 時間 ... 達都更條例第37條同意比率. 都市更新條例§43、44. 私有土地總面積及私有合法. 建築物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都市更新條例第37條,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營建法令輯要101年度合訂本(最新營建法規/最新解釋函令)

為了解決都市更新條例第37條的問題,作者詹氏書局編輯部 這樣論述:

  將101年度建築相關法律修正、新增與刪除部分,加以編輯和匯整,適合常需查詢相關法令者使用。

都市更新條例第37條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新北市人口高達400萬人,提供安全的居住環境,是侯市長與市府團隊的承諾。尤其像是日前強降雨及418花蓮大地震,都讓身居在危老建築的市民難以安心,而新北市府城鄉局除了在3月18日成立「新北市都市更新推動辦公室」,至今更辦理超過百場說明會。同時,從「#危老條例」上路至今新北市危老重建核准案量已達37案,為全台核准案量最多且推動效率最高的縣市。協助改善危險或老舊居住環境是新北市「都更三箭」首要任務:

🏠「第一箭:捷運蓋到哪,都更做到哪」捷運出入口的一定範圍內,提供公益、環境改善設施以及公共運具停等空間。選定20處捷運路線交會或高運量站,優先推動TOD。創造多元的發展、活化都市的機能、改變城市的風貌。

🏠「第二箭:主幹道沿線市容改善」研提建築立體輔導計畫,讓市有空間活化再利用,增加建築安全及城市美觀。並針對主要幹道路寬度及建築基地達一定規模,基準容積率得酌予加給。

🏠「第三箭:#危老都更」以防災角度從寬認定危老建築,針對急迫區域優先進行都更。進行190案危老社區分類盤點,以一案一輔導方式專業管控。

一直以來侯市長希望讓市府團隊夥伴們「#接地氣」,主動前往現場瞭解問題並與住戶討論,這樣才能真正有效解決而達到「簡政便民」目的。我們必須有公權力負起責任,明知危險的房屋,市府就要展現執行力與魄力把程序正義走完,結合里長全面動員,該做的事情就勇敢往前走,建構安全的「新北友好市」。

#安居樂業 #行動治理 #簡政便民 #都更三箭 #4ourNewTaipei #新北友好市

探討市場改建對於街道攤販的衝擊與時間性–以東門市場改建暨周邊街廓都市更新案為例

為了解決都市更新條例第37條的問題,作者蔡彥廷 這樣論述:

傳統市場改建計畫為近年來臺北市政府的重要政策,針對市場的軟硬體設施進行全面性的整頓,期望能夠藉此改變市場老舊的意象,提升整體的環境品質。然而,既有文獻指出,對於市場改建此種建成環境的研究,缺乏對於權力與時間的探討。故此,本研究以「東門市場改建暨周邊街廓都市更新案」為研究案例,透過時間性的角度,探討市場改建推行過程中所存在的「計畫的時間」和「攤販的時間」,以及彼此之間的抗衡。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進行,透過觀察研究法、訪談研究法及次級資料分析法作為資料收集的途徑,並以時間地景作為研究分析架構。本文的結論有三:第一,規劃下所存在的不同時間政治,反映了不同利害關係人所擁有的權力,以及對於時間的控制程度

;第二,計畫的時間性不僅受到利害關係人的影響,亦牽扯於其他銜接計畫;第三,快速的規劃使計畫缺乏彈性,當面臨意外的變革時,將迫使計畫停滯。在基於本研究之結論,並參考過往學者所提倡的緩慢規劃,提出未來發展與治理之建議,以促成更具包容性的都市規劃。

鏈結城市 - 建構社會住宅與閒置校園共享機制之研究

為了解決都市更新條例第37條的問題,作者陳宥勳 這樣論述:

本研究主要以兩個面向作為議題探討的開端,第一,社會住宅在都市中面臨土地取得困難、受標籤化以及缺乏地域性的問題 ; 第二,都市中的校園空間因少子化與教學模式的轉變而面臨閒置的困境。啟發於超社區的概念 (林明地,2002),本研究企圖藉由居住(Living)、工作(Working)、學習(Learning)三種元素的整合,創造一個具有都市尺度的「鏈結城市」概念,此概念可以作為未來都市中閒置校園整合社會住宅,以及建構族群混居與共享機制的新可能性。 為達上述的研究目的,首先我們藉由文獻回顧暸解台灣社會住宅,以及校園空間與學習的發展背景與面臨的困境,並透過三種空間概念的相關案例研究(流動、共構、

再生),探索社會住宅與閒置校園空間相互整合的設計操作。架構在上述的文獻回顧與案例研究,本研究提出一個「鏈結城市」的概念,並藉由先期研究關於四種連結形式的探索,包括知識連結(D.School)、生活連結(地方涵構)、空間連結(動線與公共空間)以及族群連結(時間與作息),予以整合並建構社宅、學校以及地方社區之間的共享機制和空間型態。 最後,我們選擇萬華區的老松國小作為本研究的實驗基地,在設計策略上主要分為都市尺度、學校尺度、社宅尺度三個部分,主要透過地方居民的日常生活、產業特色、慶典活動、空間特色元素等分析,並結合不同的空間概念,如開放空間的連結、穿廊動線的串連、教室空間的整合利用,以及新舊

量體與結構的對話等,將社宅及老松國小的空間與活動事件相互整合,進而創造一個具學習型態,且回應基地涵構和地域性的共享社區。本研究建構的「鏈結城市」概念,其多種形式上的連結創造新型態無邊界的共享模式之外,同時也賦予現今面臨困境的社會住宅與閒置校園新的契機與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