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全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金剛經全文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中華書局編輯部寫的 溥儒小楷 和劉君祖的 從易經解金剛經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 - 第 47 頁 - Google 圖書結果也說明:第二部分《金剛經》經義述旨此經依心密二祖王鑲陸居士分上中下三卷,前後共二十大分,五小分,計為八段,全經妙旨盡於此矣。 ... 佛說至此,無可再說矣,遂總結全文,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中華書局 和大塊文化所出版 。

華梵大學 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陳娟珠所指導 郭濟源的 《六祖壇經》般若三昧與《摩訶止觀》 非行非坐三昧在修學思想上的比較研究 (2011),提出金剛經全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般若三昧、六祖壇經、非行非坐三昧、摩訶止觀、三昧、禪定、惠能、智顗、智者大師。

而第二篇論文大同大學 工業設計學系(所) 李福源所指導 邱義洋的 心性之理的設計應用-以金剛經為例 (2009),提出因為有 禪風、金剛經、空性、心性、文化設計應用的重點而找出了 金剛經全文的解答。

最後網站金剛經 - 佛弟子文庫則補充: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金剛經全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溥儒小楷

為了解決金剛經全文的問題,作者中華書局編輯部 這樣論述:

溥心畬(一八九六—一九六三),滿族,原名愛新覺羅·溥儒,初字仲衡,改字心畬,自號羲皇上人、西山逸士,北京人,著名書畫家、收藏家,為清恭親王奕訢之孫。書畫兼善,書法尤精小楷,與張大千有“南張北溥”之譽。   《金剛波若波羅蜜經》是溥儒應福建漳州籍寓台的佛教信士嚴笑棠之請,為嚴母吳太夫人祈福所書。一九四九年,收藏家嚴笑棠因戰亂離家滯寓臺灣,而母親吳太夫人因年高留守漳州,從此母子相隔,竟成永訣。後逢嚴母吳太夫人七十大壽,遂請“渡海三家”之一的溥儒書金剛經全文,並作麻姑賀壽小畫及書法長生經幢頌詞,為母親祈福。是冊書于丙申年(一九五六),全文五千二百一十二字,工謹端正,一絲不苟,體現了書寫者的虔誠心意,

為其晚年力作。此作以柳體書寫,整體給人以清瘦灑脫之感,筆劃稍細而筋骨俱全。   其中個別字之點畫間相互穿插,以收濟放,點畫之始轉,棱角分明。通篇兼有顏真卿筆意,出入自然,骨力遒健。溥儒篤信佛教,侍親至孝。庚子(一九六〇)年距其母項太夫人仙逝已過二十三載,雖已至花甲之年,但對生母依舊思念。因佛教有“剝膚為紙,刺血為墨,燃指為燈”的故事,發願刺血為墨,書寫經卷,以表虔誠。   此卷《心經》便是其在母親忌日刺血而書,清正端莊,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溥儒學書初以二王為宗,後系統學習唐、宋等諸名家,其中對唐楷情有獨鍾,得柳公權之精髓。後融入己意以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骨力錚錚,筆墨空靈。此卷以柳書為基調,在

精煉的書寫技巧當中,又無時無刻透露出老人的虔誠和執著。

《六祖壇經》般若三昧與《摩訶止觀》 非行非坐三昧在修學思想上的比較研究

為了解決金剛經全文的問題,作者郭濟源 這樣論述:

  般若三昧乃禪宗《六祖壇經》中,惠能最獨到的修行功夫,如果說要用簡單幾個字把惠能的思想詮釋出來,無疑的,「般若三昧」言簡意賅地道出他修法的核心。然而,非行非坐三昧與般若三昧既然分別屬於天台宗與禪宗的兩大三昧,那麼這兩種三昧到底有何不同、有何相同,有沒有可會通之處,這就是本文所研究的。  惠能之所以能講出般若三昧,《金剛經》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影響惠能至深且遠。而研究「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自然觸及《金剛經》全文所呈現出來的邏輯架構,即非的邏輯。透過這種邏輯,我們了解了般若三昧之起點。  當研究般若三昧背後支撐它的「自性」時,自然觸及自性一詞在惠能的思想中,到底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釐清了自

性的理論後,才能真正了解惠能的心性論如何在修行過程中發揮啟悟之功能。  般若三昧直接與《大般若經》的精神相關,兩者皆承認在日常生活修行的重要性,日常生活本身就是道場,不須有特別的宴坐、經行,但也不排斥宴坐、經行,一切的動就含有宴坐與經行了,這是大乘精神的極致表現,完全超越傳統之宴坐與經行。  以《摩訶止觀》為主要文獻依據的「非行非坐三昧」,不拘時地、歷一切事而修,一切事落在現實界即須歷善事、歷惡事及歷無記事之分,故智顗分別從這三方面來闡述其教法。歷諸善方面,菩薩所行之善不外乎行六度,行六度時,於內受方面有「六受」,於外作方面有「六作」,是故歷諸善即以六度之善,行於此十二事。於善中生貪時,可以具

體使用「四十八句」之四運來觀修。  「歷諸惡」是智顗指出有一類人,事逢戰亂,或者身在官場,在如此的人、事環境條件下,貪瞋癡之惡有時候極為旺盛,若不能允許這種人於惡中修道,難道要眼睜睜看著他沈淪於生死苦海嗎!智顗對一般人並不勸修,因為人的心本來就充滿貪瞋癡了。另有一類人根性本無善惡,不會特別去做好事或壞事,因此智顗又特別開出無記法來攝受這類的眾生,令他們不再於佛法遲緩。  比較兩種三昧修學思想之相同點時,首先重述般若三昧與非行非坐三昧各自的特點,接著從三個面向來闡述兩種三昧的相同點。所謂的三個面向分別是:兩種三昧皆以般若空觀為基礎、兩種三昧皆含有圓頓意義之學風、兩種三昧在實踐方面有異曲同工之妙。

  比較兩種三昧修學思想之差異點時,分別從三個面向來闡述兩種三昧的差異點。三個面向分別是:兩種三昧在思想架構上大異其趣、兩種三昧修學方法之差異、兩種三昧所達到的宗教境界不盡相同。  未來研究發展方面,可與原始佛教的「根律儀」作一比較。根律儀使六根收攝於內,與般若三昧讓六識出六根、到六塵中自在無染,兩者剛好正相背反,故非常值得作一比較研究。也可與唯識與華嚴作比較,因為般若三昧、非行非坐三昧也重視返歸「一心」而修持,唯識與華嚴也是同樣的做法,所以可作為未來研究的焦點。

從易經解金剛經

為了解決金剛經全文的問題,作者劉君祖 這樣論述:

  《金剛經》是大乘佛教重要經典之一,也是出家或在家佛教徒經常持誦與抄寫的佛經。它是釋迦牟尼在世時與須菩提等弟子的對話,傳入中土之後,以鳩摩羅什的譯本最為通行,整部經五千多字,通篇討論的是空性智慧,因為漢譯佛典都是飽學之士,文句不但美而且別具深意。     劉君祖學易四十餘年,擅長將深奧難解的易理,結合時事和生活化的實例佐證,近年更以易經為根柢,遍及群經和佛經。劉君祖以易參佛、佛易參證的講經計畫,最先講的就是金剛經,因為它不繞遠路,直指本心,還可以消業力。很多人認為《金剛經》是佛經第一經,《易經》則是華夏第一經,兩個第一的經典如何對話?這也是本書最特別的地方。劉君祖還借用易占,用天算,從中

得到很大的啟發。有趣的是,曾有學生占卦問《金剛經》說甚麼?《易經》給的答案是〈震卦〉第四爻,爻變是〈復卦〉,只用「震遂泥」三個字,就涵蓋了金剛經的主旨,就是「剝極而復」,就是將層層假象通通都給剝光,自然就會明白了。而劉君祖在講經計畫之前,誠心以易占問各經的主旨,《金剛經》是復卦初爻,爻辭:「不遠復,無祇悔,元吉。」妙的是伏羲老祖還能因材施教,給的答案既簡單又直接,就是〈復卦〉第一爻。顯然老師智慧比較高,不必講遂泥,省卻了中間的過程。或許有讀者會問:若是大家同時占卦呢﹖劉君祖說《易經》都能回答的井井有條,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真是不可思議。     《金剛經》有別於其他佛教經典的地方是,既沒神通,

也不放光,更沒有大到匪夷所思的佛像出現,不僅融入平實自然的生活,還要我們既不著有也不著空。《金剛經》掃除一切執著,隨說隨掃,了無罣礙。須菩提也代替大家提出許多重要的問題,像「布施功德」,「應云何住」和「應無所住」的差別等等。     上經離相,下經離念。《金剛經》的上半段很多否定句,一切皆無,一切皆空。進入下半段,師生之間的問答,則是正面的肯定,一切皆是,一切皆有,最後都不執著,把所有的見地都掃乾淨。《金剛經》的般若智慧之所以難懂、難行、難修,是因為它超越世俗凡情太多,「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不要我們產生執著罣礙依賴的心,空有兩不住,此岸就是彼岸。     劉君祖雖是理工背景,但有一代鴻儒毓鋆

老師的薰陶,象、數、理三全,在當代是特別難得的。他講解深奧的《易經》和《金剛經》,十分生活化,深入淺出易懂,而且具足了現代嚴密的邏輯思考與先進的科學知識,對於現代知識菁英更具有四兩撥千斤的說服力。   歡喜推薦     王立文(前元智大學副校長、佛學與科學期刋主編)   林安梧(前慈濟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姚仁喜(建築師、大元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人)   游祥洲(前佛光大學教授、世界佛教大學執行理事)   賴賢宗(台北大學中文系教授)   龔鵬程(前佛光大學校長)

心性之理的設計應用-以金剛經為例

為了解決金剛經全文的問題,作者邱義洋 這樣論述:

有鑒於近年的北歐設計風潮襲捲世界,以及極簡設計與禪風設計理念的發揚,一般大眾對於產品設計的認知已由造形功能趨向於精神與感性的層次,設計也融入了更多的人文與文化意象的概念,本研究觀察到西方的極簡風格乃至於東方的禪風美學其最常被使用的要素是佛教禪宗的空性思想,其主要在闡述一種超越物質與精神的境界,因此通常被創作者用於探討事物的本質,並以其精神概念轉化成具體的創作與形相,也衍成一種純粹而獨特的風格。  故本研究將探討佛法與禪宗的核心思想對於設計概念上的啟發與應用,主要的研究方向以深入了解所謂的心性之理的意涵與其思維脈絡,直接貫入佛教的重要經典《金剛經》當中提取禪宗法脈的精隨,並以其禪法精神所開展之

禪宗美學做為橫向輔助,將精神層面的概念應用於實際的設計創作之中,心性之理成為設計創作當中的主軸精神。 本研究之設計創作分為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以《金剛經》之重要經文意涵歸納為系統性之架構,並以此概念架構創作一動態裝置展,透過此實驗性質之裝置展對應經文中之空性精神,第二階段之設計創作將動態裝置展所體現的空性概念進行轉化,制定產品設計發展之具體規範,續之將此設計規範應用於產品設計之中,這些文化元素之規範將有利於後學進行文化設計時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