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圖書館館藏查詢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金山圖書館館藏查詢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王珮琪,劉春銀寫的 專門圖書館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國立中興大學 歷史學系所 李毓嵐所指導 黃正宗的 戰後臺灣保險市場的接收與重整(1945-1963) (2021),提出金山圖書館館藏查詢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保險史、金融史、戰後經濟史、戰後接收、金融管制。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中國文學系 王三慶所指導 陳淑萍的 敦煌法數類書《法門名義集》及相關文獻研究 (2018),提出因為有 法數、《法門名義集》、《大乘中宗見解》、三寶、四諦、《三科》的重點而找出了 金山圖書館館藏查詢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金山圖書館館藏查詢,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專門圖書館

為了解決金山圖書館館藏查詢的問題,作者王珮琪,劉春銀 這樣論述:

  專門圖書館(Special Library)」為圖書館五大類型之一,因其設置機構、館藏資料及服務對象等,均有其特殊性(Specialty),且與國家、公共、大專校院及中小學等四種類型圖書館不同而得名。   專門圖書館,係指由政府機構(構)、個人、法人或團體所設立,以特定人士為主要服務對象,蒐集特定主題或類型圖書資訊,提供專門性資訊服務之圖書館。   本書歷述一甲子以來在臺灣地區七大類型專門圖書館的篳路藍縷的發展與日益演進,即由1940年日人所設南方資料館、到光復後美國新聞處圖書館迄今近60年來各重要專門圖書館的發展沿革及特色皆有著墨。   本書首先論述專門圖書館的

沿革發展、設置類型、資源服務、現況困境等;然後分別就政府機關、醫學、工商、大眾傳播、宗教及其他等類型圖書館,說明其各該主要的圖書館發展歷程與主要活動。對於圖書館學會所成立的專門、醫學、神學等圖書館委員會成立、活動項目等有專章加以闡述。並有對其的回顧及未來展望,以期介紹完整的專門圖書館,以饗讀者。

戰後臺灣保險市場的接收與重整(1945-1963)

為了解決金山圖書館館藏查詢的問題,作者黃正宗 這樣論述:

現代商業保險制度於19世紀中葉開港通商後引進臺灣,經日治時期長足發展,無論在業務規模或制度層面皆已奠定相當基礎。戰後,隨政權移轉,臺灣保險市場經歷制度轉換的過程,在1963年完成新體制的確立。本文廣泛蒐集多元史料,從(1)業務發展、(2)監理制度、(3)組織、資本及人事、(4)資金運用等四個觀察視角出發,儘可能重構臺灣保險市場在此「制度轉換期」的樣貌,除說明制度如何轉換外,也嘗試分析轉換過程中產生的問題與影響,並歸納戰後臺灣保險市場的特徵,及保險業之於金融體系與總體經濟體系的關係。業務發展方面,產、壽險業的分歧是這段時間最明顯的特徵,戰前業務規模遠大於產險的壽險嚴重萎縮,並處於長期停滯,產險

業則伴隨總體經濟復甦與成長,在1958年便已接近戰前高峰。這背後是產、壽險契約性質差異、是否承擔政策責任,及市場競爭與否等多重因素產生的結果。組織、資本與人事方面,有四點值得注意。首先,市場形態由戰前的「民營且競爭」轉變1960年以前的「公營且寡占」;其次,保險業「分支機構」為主的組織型態在1950年後全數轉為「總公司」;其三,1960年保險市場開放除了讓市場型態重回民營且競爭外,也是戰後本國民間資本涉及全國性金融的開端;其四,戰後臺灣保險人才可歸納為外省籍、日治經驗、新生代三批,日治經驗的發展情況相對較差。監理制度方面,戰後保險法制體現「內地延長的再延長」路徑,由於中國保險法制本身的問題,這

次「再延長」呈現法律現代性及完備性的倒退,1963年《保險法》修正施行除改善上述問題外,也完成史上第一次「保險法制臺灣化」。資金運用方面,戰後保險業資金運用規模極小,未能充分發揮「重新分配資本」功能,要到1960年保險市場開放後才有顯著成長,但較之戰前,資金運用比率仍較低,法令限制及不成熟的資本市場,是形成上述特徵的主要原因。就保險業在戰後臺灣經濟發展過程中所處的位置而言,產險業大致與整體經濟相輔相成、共同發展,壽險業在保險市場開放前則顯得乏善可陳,尤其是無法有效發揮提供長期資金的產業特性與優勢,對整體經濟發展的助力有限。此外,本文也以保險市場為例,就延續與斷裂、穩定或發展,及產業史研究之重要

性等議題略紓淺見。

敦煌法數類書《法門名義集》及相關文獻研究

為了解決金山圖書館館藏查詢的問題,作者陳淑萍 這樣論述:

敦煌佛教文獻中,帶有數詞的法數解釋與集結並不少見,卻因為寫卷殘損而分散,少有系統性的整合研究。幸有王三慶教授〈釋應之《五杉練若新學備用》上卷與敦煌文獻等「法數」編輯之比較研究〉一文提示敦煌法數文獻的存在及價值,此一領域方為學界所重視。 本研究乃承繼王三慶教授奠定之根基,進一步發掘散落於各國公、私立館藏的法數寫本,而發現法數類書《法門名義集》的文獻數量最為豐富。目前蒐集的寫本數量,由田中良昭《敦煌禪宗文獻の研究》提及的17本,韓鵬《敦煌寫本法門名義集研究》提出的11本,拓增至30本,當中包含首度被綴合的BD.12049+BD.10194+BD.09719+ДX.00087+BD.0448

3。此外,敦煌文獻中尚有不少寫本與其相關聯,包括《大乘中宗見解》8本,〈三寶四諦文〉相關寫本13本,《三科法義》相關的寫本18本,共計39本。其中P.4665V+P.4805、BD07082+BD08466兩本於本研究首度被發現可綴合。 這些關係密切的寫本,田中良昭雖曾提及,因部分圖錄未公布而無法拓展研究材料,且未曾以《法門名義集》為中心作統合考查,以至於無法藉此觀察法數寫本傳抄的特性。因此在蒐集與拓展研究素材之後,本文以佛教文獻學的方法,迻錄、校理其錄文,並由文本本身的證據考察法數類書《法門名義集》之容受與影響,特別是其餘敦煌佛教寫本抄錄、改寫、擴寫其文句之現象。 研究結果顯示《

大乘中宗見解》之三寶、四諦、四大、五蘊等詮釋文句援引自《法門名義集》,並加以敷衍;其中三寶、四諦兩部分被獨立抄寫為〈三寶文〉、〈三寶四諦文〉,或與其他佛教文獻同抄連寫;至於題名為《三科法義》、《大乘三科》、《小乘三科》等寫本,其四大、五蘊等詮釋文句若非引自《法門名義集》,即援自《大乘中宗見解》。 由此可見,敦煌法數類書《法門名義集》可能因為大量收集了佛教常識及其簡明易懂的句子,而成為唐代佛教文獻傳播和拓展的參考書,因此相關寫本的數量不少,自成一發展體系,與唯識學派法數文獻的發展雙軌並進。期許此研究結果可以彌補法數研究在佛教文獻史之空缺,成為唐代法數文獻研究、元明時期法數典籍研究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