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青年活動中心餐廳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金山青年活動中心餐廳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楊寧茵寫的 全球銀力時代:從荷蘭「終身公寓」到「失智農場」,從日本「上錯菜餐廳」到「葵照護」革命,從英國「共生社區」到台灣「不老夢想館」,熟齡族才是未來社會的銀色資產! 和吳尊賢的 新台灣賞鳥地圖:跟著飛鳥去旅行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野人 和天下文化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學系 張中復所指導 于嘉明的 多元共生下的當代台灣穆斯林社群 (2017),提出金山青年活動中心餐廳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多元共生、伊斯蘭、台灣穆斯林、族群認同、族群邊界。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史研究所 呂紹理、李福鐘所指導 坂井洋的 「泡」在臺灣-臺灣溫泉的發展與泡澡行為之變遷 (2017),提出因為有 溫泉、溫泉區、泡澡、日常、非日常的重點而找出了 金山青年活動中心餐廳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金山青年活動中心餐廳,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全球銀力時代:從荷蘭「終身公寓」到「失智農場」,從日本「上錯菜餐廳」到「葵照護」革命,從英國「共生社區」到台灣「不老夢想館」,熟齡族才是未來社會的銀色資產!

為了解決金山青年活動中心餐廳的問題,作者楊寧茵 這樣論述:

  從荷蘭「終身公寓」到「失智農場」,   從日本「上錯菜餐廳」到「葵照護」革命,   從英國「共生社區」到台灣「不老夢想館」,   熟齡族才是未來社會的銀色資產!   高齡化是「問題」還是「機會」,是「負擔」還是「資產」?   作者楊寧茵旅居矽谷多年,曾帶領一群平均年齡81歲的不老騎士,前往美國進行騎蹟之旅,與這群「心不老、夢不老、行動不老」的長者近距離接觸,顛覆了她對老年生活的想像,重新思考對老人家來說,到底什麼是最重要的?   原來,怎麼活著?自己的人生是不是能自己作主?如何幸福地走到最後?才是大部分人關心的事。   創辦社會企業「銀享全球」後,她積極走訪全球,看到世界各國面對

「銀色浪潮」的各種可能性,從初老、中老、老老……要怎麼活得踏實、活得精采,一一翻轉了我們對於高齡照護的迷思,甚至發現:「變老可以是一件正面快樂的事!」   ▍5大關鍵字 × 23個各國案例,翻轉高齡化社會想像   ▍第三人生 × 世代共生 × 幸福長照 × 翻轉失智 × 銀色資產   透過23個國際經驗,翻轉高齡化社會想像,深入介紹美國、英國、荷蘭、日本、比利時等各國成功案例,搭配【台灣經驗反思】,提供最適合台灣在地高齡生活設計與長照改革的方向。   ◆關於「第三人生」   迷思:工作這麼久,退休後難道只能帶孫子、過清閒日子?   〔翻轉迷思案例1〕日本上勝町:結合地方創生,把不具生產力

的老人轉化為經濟生產主力→最好的照顧就是不用照顧。   〔翻轉迷思案例2〕美國安可組織:藉由「有意義人生獎」等方案,將高齡人口轉化為「人口紅利」→退休律師幫移民家庭度過次貸風暴!   ◆關於「世代共生」   迷思:長輩年紀大了行動不便,難道只有「送到專業安養中心」這個選擇?   〔翻轉迷思案例1〕美國長者同居網站Silvernest.com:媒合高齡房東&新手教師→減少年輕教師開銷,老人家也能獲得收入與陪伴!    〔翻轉迷思案例2〕荷蘭MAX電視台:為熟齡族群打造專屬電視節目→50+族群是今後的消費主力!以他們的需要為訴求,他們就願意掏出錢來。   ◆關於「幸福長照」   迷思:長輩不健

康的只是身體?無微不至的醫療服務就夠了嗎?   〔翻轉迷思案例1〕英國長者服務組織Age UK:長者除了醫療、藥物,更需要你我的心靈陪伴→幸福感提升了,照顧需求就減少了!   〔翻轉迷思案例2〕日本葵照護:以「小規模、多機能」的團體家屋為主體→滿足老人家「無論何時,都想待在感覺像家的地方」的心願→讓照顧就像在家一樣自然   ◆關於「翻轉失智」   迷思:一旦家有失智老人,家人只能寸步不離?   〔翻轉迷思案例1〕美國阿茲海默活動中心:失智長輩並非失能,與其擔心走失而隔離保護,同理心+適當的行為引導,協助長者與失智共存。   〔翻轉迷思案例2〕荷蘭失智農場:協助失智長者保持與常人一般的生活→長

者不應因為失智而失去自我!   與其被迫跌跌撞撞地進入「老後人生」,無法好好享受這份老天爺給的大禮,   期待每個人能像書中老奶奶大聲說出:「這輩子我從沒這麼快樂過!」   老樂時代,充滿各種可能,我們一起來打造! 本書特色   1.作者是社會企業「銀享全球」共同創辦人,曾協助台灣紀錄片不老騎士在舊金山灣區、洛杉磯、華府和紐約等地上映,並協助帶領片中不老騎士進行騎蹟之旅,成功將台灣高齡樂活的形象推向美國主流社會。   2.透過5大關鍵字 × 23個各國案例,翻轉高齡化社會想像,深入介紹美國、英國、荷蘭、日本、比利時等各國成功案例,搭配【台灣經驗反思】,提供最適合台灣在地高齡生活設計與長

照改革的方向。   3.本書以全球為經、以本地為軸,探討個人及社會如何以更積極正面的態度面對人生第三幕的不同想像,鼓勵每個人「自己的老年生活自己設計」,活出幸福晚年。 名人推薦   ★陳穎叡(新北市家庭照顧者關懷協會理事長)   ★馮 燕(台大社工系教授)   ★楊振甫(5% Design 社會設計創辦人)   ★蔡昕伶(銀享全球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楊培珊(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李若綺(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涂心寧(台灣長照及高齡健康管理發展協會祕書長)   ★李竺姮(智榮基金會副執行長)   ★紀金山(好好園館及有本生活坊創辦人)   ★林金立(

長泰老學堂健康照顧體系執行長)   ★許佐夫(多扶事業創辦人)   ★林依瑩(前臺中市副市長、伯拉罕原鄉共生基地推動者)——銀光閃閃推薦   作者簡介     楊寧茵   社會企業「銀享全球」共同創辦人。2013年協助台灣紀錄片不老騎士在舊金山灣區、洛杉磯、華府和紐約等地上映,並協助帶領片中10名不老騎士進行騎蹟之旅,成功將台灣高齡樂活的形象推向美國主流社會。本書以全球為經、以本地為軸,探討個人及社會如何以更積極正面的態度面對人生第三幕的不同想像,鼓勵每個人自己的老年自己設計,活出幸福晚年。   【作者序】第三人生,老天給的大禮 ▎PART1∕活出第三人生 我們

是屬於人類健康餘命不斷延長的世代,這是老天給的禮物。 別把這段時間浪費在抱怨社會為何不再看重自己,或期待別人給予舞台。 用自身的經驗與能力,從社會最有需求的地方盡一己之力,活出有意義、有價值的安可人生! CASE STUDY01∕日本上勝町 ——最好的照顧就是不用照顧! ◎「那我們就來賣葉子吧!」日本翻轉老年和地方創生的教科書:上勝町 ◎「82歲退休還太早!」西蔭奶奶的多彩人生 ◎把樹葉變黃金!「彩株式會社+上勝町」的3大成功之道  〔台灣經驗省思〕以積極態度走向老化,活出永續發展的城市樣貌 CASE STUDY02∕美國AARP樂齡會 ——看全世界最大的銀髮組織如何顛覆高齡想像! ◎AA

RP,創造中高齡的無限可能 ◎AARP樂齡會的3大核心價值 〔台灣經驗省思〕別讓年齡定義「我們是誰?」「能做什麼?」 〔特別專欄〕讓中高齡就業成為臺灣勞動力人口不足的解方之一 CASE STUDY03∕美國安可組織Encore.org ——以善為力,鼓勵熟齡族活出有意義第三人生 ◎安可組織(Encore.org)的理念:視日漸增多的高齡人口為新的「人口紅利」,而非社會負擔 ◎次貸風暴讓退休律師找到人生意義 ◎ 安可組織的3大方案,將中高齡人力轉化為改變社會的正向力量 〔台灣經驗省思〕讓更多退休者活出有意義的人生,台灣的安可組織何在? 〔特別專欄〕安可組織的3大成功要素 CASE STUDY

04∕南韓首爾50+基金會 ——協助50~64歲中高齡為下一階段做好準備 ◎50+綜合支援計畫:全球第一個直接針對50~64歲人群的政策 ◎中年退休大叔找到新舞臺,成為改變社會新動力 ◎解決銀髮就業問題,先從「大叔早退」現象著手! ◎50+世代就業服務的4個戰略 〔台灣經驗省思〕將中高齡人力轉化成驅動社會前進的力量 CASE STUDY05∕分享經濟正夯! ——Airbnb、Uber,熟齡生活和工作的靈丹妙藥 ◎Airbnb的「超級房東」和「超級房客」,竟是60歲以上的樂齡族 ◎Airbnb讓退休族完成在宅安老的想望,同時建立與人的羈絆 〔台灣經驗省思〕活用分享經濟的效益和優勢,創造機會

CASE STUDY06∕南韓EverYoung ——活到老,工作到老,快樂到老!只雇用55歲以上人士的社會企業 ◎以實際行動彰顯中高齡者潛力和價值的EverYoung ◎彈性工時與工作型態 ,50歲以後仍能留在職場自我實現 〔台灣經驗省思〕台灣提早退休情況遠勝南韓, 應重新正視50世代的生產力 CASE STUDY07∕台灣不老夢想125號 ——心不老、夢不老、行動不老!高齡就業新典範 ◎90年歷史老宅重新利用,「不老夢想125號」開張! ◎「今天也要好好過!」逐夢永遠不嫌晚, 不老夢想館一圓長輩夢想 ◎打破中高齡就業僵化思維,政府在銀髮就業值得思考的2大問題與3大借鏡 〔台灣經驗省思〕活

化中高齡,關鍵就在觀念的轉變! ▎PART2∕世代共生 「在地安老」是全世界長者的共識。 尊嚴和自主需求是基礎,然後才是從其中滿足生理、安全和社交的需求。 退休生活、銀髮族居住問題,早已不再只是房子本身, 更重要的是和誰住、怎麼住,如何繼續保有社交生活、與人持續互動。 CASE STUDY08∕史丹福設計競賽 ——面對長壽人生,邀請年輕世代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 ◎在高齡研究融入青年世代的創意、想像力和行動力——史丹福設計競賽 ◎競賽主題緊抓長壽趨勢和社會需求       CASE STUDY09∕高齡設計師的啟示 ——關於老年,你該知道的10個態度 ◎IDEO設計顧問提醒社會:我們對高齡者仍

存有許多刻板印象 ◎「A’s for Aging.」10個以A開頭的單字,提醒我們面對老年的重要態度 ◎建築師50歲以後轉換跑道,結合志趣與經驗,闖出一片天 CASE STUDY10∕高齡居住新想像 ——自主,是全世界長者共同的想望 ◎對年長者來說,尊嚴和自主需求是基礎 ◎從「集體式養老」到「共同生活」,各國高齡者住宅創新案例 〔台灣經驗省思〕翻轉長照,首先要轉變對高齡的思維 CASE STUDY11∕共居與共生社區正夯 ——退休後,當個黃金女郎吧! ◎因應高齡者居住需求,長者同居網站應運而生 ◎共居太黏,那就試試共生 〔台灣經驗省思〕臺灣又是如何呢?長者想要與兒女同住嗎? CASE S

TUDY12∕荷蘭MAX電視台 ——為熟齡族群打造專屬電視節目 ◎50+族群是今後的消費主力!以他們的需要為訴求,他們就願意掏出錢來! ◎「以小搏大」+「反其道而行」荷蘭專屬50+頻道利用冷門時段炒出熱門話題 ◎從電視台到發行紙本雜誌,再到付費社群,「如何把錢花得有意義」讓MAX成為最知名的50+品牌       CASE STUDY13∕美國的村落運動 ——用一個村子的力量對抗21世紀新黑死病:孤獨 ◎戰後嬰兒潮的覺醒,催生美國的「村落運動」 ◎燈塔山村落的經驗:活躍老化&在地安老    ▎PART3∕幸福長照 最高明的醫術是治病於未病; 最好的照顧,是讓被照顧者自己照顧自己,重新找到幸福感

,不靠藥物,也不靠醫生。 CASE STUDY14∕荷蘭居家服務組織 Buurtzorg ——再忙,也要和你喝杯咖啡 ◎荷蘭創新居家服務組織Buurtzorg的理念:「以更低的成本達到更好的照護」 ◎ 先從一杯咖啡開始的Buurtzorg居家照護 ◎Buurtzorg翻轉荷蘭居家護理產業的3個照顧哲學 〔台灣經驗省思〕荷蘭Buurtzorg 照顧模式,讓被判終身臥床的獨居阿嬤再「站起來」! 〔特別專欄〕Buurtzorg的6大成功要素      CASE STUDY15∕英國Age UK的整合服務 ——降低孤獨感,提升幸福感,就能減少照顧 ◎Age UK整合服務的核心理念:提升幸福感勝過藥物

治療 ◎以人為本的服務設計,新角色PIC幫長者找回對生命的熱情 ◎從醫療和長照的斷鏈,找到新突破口:Age UK整合照顧服務的3大特色 〔台灣經驗省思〕翻轉照顧的金字塔,脫離制式的想像 CASE STUDY16∕美國PACE照顧服務 ——長照也能提供全包式服務? ◎中國城的長者日間照護中心翻轉美國養老觀念:在家養老不再遙不可及 ◎安樂居的PACE中心,滿足老人家在宅老化的心願並減輕兒女的負擔 ◎美國PACE長者照顧全包式服務模式的3大特色 〔台灣經驗省思〕台灣有可能推行PACE計畫嗎? 〔特別專欄〕安樂居PACE計畫的3大經營特色 CASE STUDY17∕日本葵照護 ——讓照顧就像在家一

樣自然 ◎以「小規模、多機能」的團體家屋為主體,打造安全感和幸福感的氛圍 ◎滿足老人家「無論何時,都想待在感覺像家的地方」的心願 ◎「自立支援」:幫助長輩持續發展和保持為自己作主的能力 〔台灣經驗省思〕葵照護的「小規模、多機能」模式可以複製到台灣嗎? CASE STUDY18∕比利時長照新標準 ——23小時的生活+1小時照顧 ◎「就算只剩三個月,我也要過我想要的生活!」社會大眾開始重視被照顧者的尊嚴與需求 ◎如何落實「尊嚴照顧」,英法比荷四國合創實驗室進行研究計畫 ◎該專注在照顧還是生活上?「23+1」 長照新標準——23小時生活 + 1小時照顧 ▎PART4∕翻轉失智 一個人就算被確診失

智的那一刻,他還是對周遭事物有感覺; 他依然是一個有知覺、能感受、希望被尊嚴對待的人; 他還聽得懂、看得見、對事物能有所理解; 就算記憶出現問題,許多失智者依然還是可以獨立生活,並擁有健康豐富的人生。 CASE STUDY19∕美國阿茲海默活動中心 ——人說失智沒藥醫,他說失智本來就不靠藥醫 ◎阿茲海默活動中心的理念:「讓失智者有個地方可去!」 ◎俱樂部裡的活力長者,打破世人對失智症者的偏見 ◎阿茲海默活動中心(AAC)的3大照護哲學 〔台灣經驗省思〕打破失智的悲情刻板觀念:和失智共活,而非等死! 〔特別專欄〕阿茲海默活動中心的2大營運特色 CASE STUDY20∕荷蘭失智創新服務〔機構

篇〕 ——「以人為本」的失智村與失智農場 ◎在失智村,沒有「病人」,只有「客戶」或「住民」 ◎「正常生活就是我們想要提供的。」 ◎失智者的可能性和照顧的尊嚴 ◎失智農場——蒼鷺農場 〔台灣經驗省思〕與失智者溫柔地告別 CASE STUDY21∕荷蘭失智創新照顧〔科技篇〕 ——「以人為本」的陪伴型機器人、魔術桌子 ◎借助科技的力量,失智者也可以有獨立的生活 ◎記憶長廊數位相框Memory Lane(by Roxelane) ◎陪伴型機器人Tessa(by Tinybots) ◎魔術桌子Tovertafel(by Active Cues) ◎荷蘭國家級長照研究機構Vilans 的eWare 計畫

與研究團隊 CASE STUDY22∕專訪吳佳璇醫師 ——幫他找到回家的路 ◎台灣每天有10位老人因失智導致失蹤,你知道嗎? ◎憶路相守,共創失智症友善社區 CASE STUDY23∕日本上錯菜餐廳 ——就算犯錯,也沒關係喔! ◎從不同的角度看待錯誤,打造友善的社會 ◎嚴肅的社會問題,要用更輕鬆易接納的方式宣傳它 〔台灣經驗省思〕相信失智者的能力,正向看待他們的「不能」  結語   作者序 第三人生,老天給的大禮   21世紀人類最偉大的成就之一,就是平均壽命的延長。醫療的進步和公衛的普及,讓人類平均壽命在過去100年間,從50歲變成80歲,整整增加了30歲;生長在已開發國家(

例如台灣)、現在20歲的這一代人(對!就是在說你,年輕人),尤其是女性,極有可能活到100歲,百歲世代已經來臨,百歲人瑞不再是少見的現象。   這意味著:   100年前,一個55歲退休的人,可能會在10年內過世;   100年後,也就是現在,一個65歲退休的人,還有25到30年要活。   就在此時此刻,人類的壽命也正以每天六小時的時間延長著……對忙碌的現代人來說,每天如果平白多出六小時,大家一定開心得不得了,會好好地規畫和利用;但當老天爺決定把這些時間一口氣換成30年,直接送給大家時,大家怎麼反應呢?有想過我們可以拿這30年的時光做什麼?   在時光的洪流中,我們每個人的生命,憑空

多出了30年,這憑空多出的30年,就是第三人生(The Third Act)。有想過你的「第三人生」該怎麼過?   ◎珍芳達:「爬樓梯」才是正確看待生命的方式   才剛歡度81歲生日的美國女明星珍芳達(Jane Fonda),2018年3月的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時,她以一襲緊身的純白禮服現身紅毯,豔驚四座。從初出道時的性感女星,到後來投入社會運動,還是第一代出有氧舞蹈影片的女星,珍芳達的生命歷程一直在不斷地變化和成長。   2012年珍芳達在TedxWomen Talk上演講,針對「第三人生」概念有十分精采的論述。她認為傳統對於生命歷程的想像是「鐘形」的,在中年時達到頂峰,然後一路走下坡

,直到入土為安的那一天。   「傳統對於『老齡』(aging)的觀點和理解來自病理學,」她強調,「這個論述忽略了一個十分重要的觀點:就算萬事萬物都是盛極必衰。但有一件事情例外,那就是:人的精神(human spirits)是可以一直向上的。」   與其用「鐘形」,珍芳達選擇用「爬樓梯」來看待生命的歷程,「尤其在人類越來越長壽之後,我們對於60歲以後人的心智和狀態有了更多的理解,我們應該把傳統上從病理學來定義的高齡,改成潛力的開發。」   而這正是許多哲學家、藝術家、音樂家、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在努力倡議的事。「歷史上第一次,我們的社會制度、文化風俗、甚至經濟環境等,跟不上人口的變遷。社會架

構和文化風俗都需要大幅度的重新定義和扭轉。」   珍芳達演講時說,她在奔五之前十分抗拒變老,「一早醒來,常常連續六個念頭都是負面的,」對於變老充滿可怕的想像和不安的情緒,但現在她70多歲了,真正屬於「老年」族群,才發現變老不但一點也不可怕,而且是一件開心的事,「這輩子我從沒這麼快樂過!」   她認為長壽帶來的「第三人生」,讓人們有機會可以用不同的眼光,真實地面對自己,並回顧自己過去的生命,達成和自己、和別人、和周遭社會和解的狀態,「經驗本身不會使我們聰明,是回顧和理解經驗的過程給了我們智慧,讓我們能達到全面觀照、智慧圓融和回歸自我的境界。」   ◎高齡化浪潮席捲全球,未來40年影響世界發

展最重要的趨勢   美國有近7600萬戰後嬰兒潮(出生於1946~1964年間的人),「第一屆」(出生於1946年的人)八年前正式「步入老年」,年滿65 歲;在美國,平均每天有一萬人歡度65歲生日,成為所謂的高齡者,開始符合資格請領社會保險金,目前65歲和65歲以上人口約佔其總人口的14.6%。雖然已進入高齡社會,且高齡人口增加快速,但美國畢竟是移民大國,高齡化的感覺不若亞洲各國明顯。   台灣目前有約300萬65歲以上長者,但我們的高齡化速度之快,和亞洲的香港、南韓、新加坡等國齊名,都是搭乘在疾馳的特快車上。台灣的65歲以上人口增加的速度,從1993年的7% (屬Aging societ

y 高齡化社會)到2018年的14%(屬Aged Society 高齡社會),再到預估2026年的20%(Super-aged Society 超高齡社會),只用了短短的33年;和其他幾個國家相比:法國是155年、世界平均值為88年,美國則稍低於世界平均值82年;而英國從14%到20%,花了51年的時間。   高齡化浪潮席捲全世界,幾乎是所有已開發國家共同面臨的狀況;媒體喜歡用「銀色海嘯」(silver tsunami) 來形容這個問題的龐大與所帶來的嚴峻挑戰。世界經濟論壇也指出:此一趨勢是未來40年影響世界發展最重要的一個趨勢,我們絕對不該也不能輕忽,只是大部分的人,尤其是年輕的一代,對這

個現象幾乎無感;而許多的媒體,也經常只關注於這個現象所帶來的「問題」及「挑戰」,而乎略了它可能帶來的「機會」和「正向影響」。   ◎第三人生(The Third Act):要行動才有收穫   愛爾蘭都柏林的愛德華‧凱利(Dr. Edward Kelly)博士,本身是成人教育及發展專家,數年前開始推動「第三人生」(the Third Act)運動,透過工作坊、演講和論壇等各式各樣的活動和對話方式,倡議「第三人生」的重要性。   對於選擇用Third Act 而不是Third Age來代表這段人生歷程,他的見解是「比起Age, 我更喜歡Act這個字。Act這個字有雙關語,Third Act可

以是指人生的『第三幕』,但Act本身也可當作動詞,有行動的意思,意味著這是一段不行動就不會有收穫的過程。」 凱利還說,人生的第一幕是成長學習時期,是「依賴者」(dependent),依賴著身邊的人提供所需,吸取養分讓自己成長;第二幕是成家立業時期,最重要的特徵是「獨立」(independent),我們開始自己去創造出很多可能;到了第三幕,最重要的特徵是「共生」(inter-independent),在這個時期,人類可能會需要某些協助,但也還有能力回饋給這個社會,因此我們和他人以及外在的環境形成了共生共好的關係。   Act 這個字,當名詞時,它用來指戲劇中的第幾「幕」;當動詞時,它則有「採取

行動」的意涵。典型的英美戲劇通常分三幕:第一幕用來介紹角色和鋪陳劇情,第二幕用來發展劇情和進行主要轉折,第三幕則呈現這些發展所帶來的影響和提供結果,不管是主角內在反思後所產生的結果,或是和外在環境互為因果所導致的結果。   這樣的設計和人生的歷程不謀而合:第一幕是幼年期,我們是依賴和學習者;第二幕是成年期,我們開始獨立、成家立業;第三幕則是總結期,理想上我們應該總結我們在前兩幕的經歷和身心發展,在第三幕達到了一個不管是向內與自己對話,還是對外與我們所處的社會,共生共榮的境界。   從第一人生的幼年期,第二人生的成長期,到第三人生的成熟期,人類心理的發展歷程也從倚賴者,變成獨立的個體,然後到

與外在社會發展出一個共生共好的inter-independent 的關係。   但這種轉換是需要學習的。根據凱利的闡述,每個人每段人生之間其實都有一個轉換期,準備工作要提前開始,每一階段的轉換才會順利。   「每個人只要活得夠久,都會有第三歲月(The Third Age),但不是活得夠久的人都會有第三人生(The Third Act)。」凱利強調。因為我們的肉體或許會隨著時間的增長而退化或消逝,但人類的精神卻是一直向上的,而這肉體和心理發展無法達成和諧的狀態就是我們目前老化過程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換句話說,在人類進化過程,肉體的發展和心理的發展必須在每次轉換時都往同一個方向前進並一

同轉化,如果兩者不平衡,就等於轉化沒有成功,這個差異會在往後的人生越來越擴大,並逐漸造成問題。   ◎兩大趨勢匯流,高齡社會有無窮的可能性   我們現正處於兩大趨勢的交會點上:   〔趨勢1〕人類史上最與眾不同的「優質老人」   依照聯合國的定義,65歲以上就算是「老人」,也是很多國家開始可以請領政府退休補助或依法強制退休的年紀,台灣就是如此。但現實是,這群老人的樣貌已經和一百多年前退休制度制訂時大不相同。   他們是人類歷史上教育程度最高、最健康、最有經驗,口袋最深的「老人」。他們對於變老的想像,原本像大部分人一樣,以為是在照顧家人或是照顧自己中度過,但經歷了幾年的時間,他們慢慢發

現:他們正在經歷中的老年生活和他們自以為的老年,相差甚遠。   他們大部分人身體都還挺健康,即使有慢性病,都可以透過藥物或生活方式來控制得宜而擁有正常的生活;他們也都還很樂意貢獻社會,對生命有諸多想望。他們開始理解:這個人生的另一個階段,並不是灰色的,也不需要是灰色的。但因為之前對這段「第三人生」的想像太貧乏、準備太少、缺乏規畫,因此許多人被迫跌跌撞撞地進入這段人生,而無法好好享受這份老天爺給的大禮。   人類歷史上,我們的社會頭一次有這麼多所謂的「老人」,但和傳統的老人形象相反,他們也許頭髮灰白,但並不虛弱;他們也許退出職場,但一點也不窮;事實上,他們是歷史上最富有、教育水平最高、人口數

最多、政經實力最強的一個世代。   在世界版圖中,65歲以上人口所形成的強大勢力正在迅速崛起。從高齡到智齡,從等死到樂活,全球65歲以上的人口不但迅速增加,樣貌也在快速改變。   〔趨勢2〕平價高效的科技任我們運用   全球知名的智慧型手機iphone ,第一代出現於2007年,只有12年的時間,智慧型手機已經是現代人不可或缺的工具,幾乎是人手一支,而且每個人都有好幾個智慧型裝置;有一份調查指出:非洲擁有手機的人比擁有牙刷的人還多;英國一半以上的長者利用手機上網購物……電子商務、人工智慧、機器人、區塊鍊、比特幣、共享經濟、無人車……各式各樣的科技正在光速發展中,科技力肯定是這一代老人才擁

有的絕佳工具。我們現在只在這個趨勢發展的最前端,對於如何運用並藉此轉換生命的歷程還在摸索。換言之,還有無窮的潛力等待我們去開發。   ◎更多想像+良好規畫+事先準備 ,「設計」第三人生成人生黃金年代!   過去台灣對於第三人生幾乎完全找不到任何論述,談到老年,最常見的關鍵字不是長照,就是失智,也難怪台灣人對第三人生,完全缺乏想像。誰會期待如此灰暗與負面的未來?   銀享全球2016年舉辦銀浪新創力國際週系列活動,第一次用「設計我們的第三人生」來形容這段人生。這幾年經過一些組織和媒體的倡議與推動,這個名詞已經越來越為許多人所接受和理解,有書教大家「第三人生自己設計」,也有退休者用「第三人生

太好玩」來分享自己善用「三三三」時間分配法——照顧身體、挑戰學習、做志工回饋社會等,全力追夢、築夢和圓夢的生命故事。   知名作家李偉文曾在文章中提到,因為週休二日的關係,不管幾歲,其實台灣人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可以自己規畫。「換句話說,假如從20多歲工作到65歲退休,40年左右大約有整整13年的時間供我們揮灑;即便是現在已經40多歲的人,至少還有五年以上的時間。若是善加利用這些時間活出第三個生命重心,那麼60多歲真正從謀生的職場退下來之後,才能無縫接軌,繼續發光發熱。」   「第三人生」風潮也吹到了美國加州,由兩位女性創辦的The 3rd Act公司,專門接受企業的委託,提供培訓課程、工作坊

和成長營隊等,協助企業提早幫助員工想像和規畫自己退休後的生活,或是在退休前開始提供彈性工時、不同的志願服務機會,幫助員工找到方向和熱情,規畫並逐漸適應,甚至期待退休後的生活。   ◎你想要在病痛貧窮中度過,或是想要有段精彩健康的第三人生?   每個人對於「第三人生」的定義和想像都不一樣,也或許你根本就還沒想過,但可以確定的是,「第三人生」絕對是時間送給我們最珍貴的禮物。長壽讓我們有機會打造一個全新的生命軌跡,透過更豐富的生命經驗,能夠以更沉著而睿智的態度來體驗全新的熟年人生。   從出生到中、壯年,我們可以輕易找到許多不同人生階段的建議與計畫,卻鮮少有人為老年提供箴言。過去,退休後人們所

剩時日無多,但現在,面對大幅延長的晚年,我們還不曾好好思考,如何面對「第三人生」的不同階段:初老、中老、老老……要怎麼活得踏實、活得精彩。   古代有秦始皇追求長生不老藥,現代有Google母公司Alphabet 大量投資生技和醫藥新創,企圖以科學方式解開人類如何長生不老的奧祕,谷歌創投(Google Ventures)總裁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還大膽預言人類可活到500歲……   其實,追求長生不老並不是大部分的人最在意的老化課題。   怎麼活著?自己的人生是不是能自己作主?如何幸福地走到最後?才是大部分人關心的事。   這幸福如何定義。是擁有健康的肉體?富足的心靈?有意義的生活?還是大量

的財富?   答案是,缺一不可,而且是這些元素彼此之間達到一個完美的平衡。幸福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只空有其中的一項都不會帶給我們真正的快樂與幸福。   其實台灣300萬超過65歲的長者中,有高達八成七的人是健康的,只有不到一成三的人需要某種照顧,而且也不是24小時。所以我們真的該開始好好想想第三人生怎麼過。   你是否還以為「老化是以後的事情」?   你是否還覺得「長照是政府的事情」?     你是否還相信「台灣的老人很幸福」?   這三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還是否定,完全看我們如何作為。人生的黃金30年,誰想在病痛與孤寂中度過?現在就開始「設計我們的第三人生」吧!在戲劇中,第三幕

都是高潮之所在,為什麼人生不可以?     CASE STUDY08∕史丹福設計競賽 面對長壽人生,邀請年輕世代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 一個托盤、一只碗、一個杯子、一支湯匙和一把叉子,乍看之下,這只是一組塑膠餐具,真的沒什麼特別,頂多是顏色繽紛了點。你可能會想:這是給小孩子用的吧!? 但這組餐具,處處是玄機。 例如,湯匙和叉子的角度設計得恰到好處,讓人比較好握、也比較好舀;又例如,杯子的內部設計有自然的高低差,讓吸管不易滑動,也就比較好吸……諸如此類的巧思,細看之下,讓人驚艷。這組外觀看似平凡,卻蘊含了許多精密巧思和細膩設計的作品「EATWELL」,在美國得到了評審委員和觀眾的一致好評,勇奪

第一屆史丹福長壽中心「設計競賽」(Design Challenge)首獎,並獲頒1萬美元獎金,設計者正是來自台灣的姚彥慈。 史丹福大學長壽中心所舉辦的設計競賽,自2014年開始舉辦,今年即將邁入第七屆。台灣的社會企業銀享全球認同這個競賽的理念,也於2015年開始合作舉辦競賽的亞洲區大賽,目的在提供平台,讓青年學子透過思考和設計,認識高齡社會並嘗試提出解決之道。 開始舉辦這個比賽的第一年2014的設計主題是「如何擴展失智症患者獨立生活的能力」,期盼透過設計,讓有認知障礙的病人,例如患有阿茲海默症或老人失智症者,可以重拾自己獨立生活的能力。 「設計靈感其實來自於我的奶奶,」姚彥慈說,她從小就和奶奶

非常親近,眼看著奶奶因為失智症慢慢失去了溝通和生活自理的能力,「連吃東西這麼簡單的事對她來說都變得極為困難。」例如,一般餐具弧形的設計原本是為了好看,但對需要「挖」食物來吃的病人來說,卻極不實用,因此,他們很容易把食物灑得到處都是,自己卻一口都吃不到,也讓照顧的人非常頭痛,許多患者因此都必須仰賴照顧者餵食。 「我的設計是讓盤子和湯匙的內部接觸點呈直角,這樣就好挖多了,也因此,失智症者就可以自己吃飯,這對維持他們的自主和尊嚴帶來很大的心理功效。餐具的外部還是呈現弧形的設計,一方面是好看,一方面也是方便堆疊。」 再說喝水吧!因為怕老人家嗆到,都會讓他們用吸管喝水,但其實吸管放在一般杯子裡會一直滑來

滑去,不太好吸,自然讓很多老人家因為喝不到水而不愛喝水,「我就讓杯子內部有個高低差,這樣吸管會自然地固定在一個地方,當然就好吸多了!」

多元共生下的當代台灣穆斯林社群

為了解決金山青年活動中心餐廳的問題,作者于嘉明 這樣論述:

伊斯蘭教在台灣有規模地發展已達七十年,信仰者包括1949年前後跟隨國民政府來台的中國大陸各地回民穆斯林及其後代、自泰國或緬甸遷台的雲南籍穆斯林、因為不同原因歸信伊斯蘭的台灣本地人,以及近二十餘年來從中東、南亞、東南亞、非洲等地來台短期居留或長期定居的外籍穆斯林們。台灣穆斯林社群結構從以回民為主,逐漸轉變成上述背景各異的群體多元共生的態勢,相同的伊斯蘭信仰成為凝聚不同群體,使其建立共同的族群認同之力量。儘管在台穆斯林的組成成員來源眾多,但從宗教信仰的特殊性與人群背景的域外性加以檢視,穆斯林無疑是台灣社會中的少數族群,因此無論在實踐宗教功修、服膺宗教規範、建立認同意識等,皆為各個穆斯林在日常生活

中的重要課題。於此同時,穆斯林因為族群邊界所產生的隔閡、宗教社團領導人之間的嫌隙、宗教信仰的流失與文化延續的斷層,以及台灣大環境普遍對於伊斯蘭的陌生,均是當前穆斯林社群在台灣發展所遭逢的挑戰與危機。綜觀之,多元共生現象不僅是對當代台灣穆斯林社群內部成員來源背景各異的靜態陳述;更體現出穆斯林之間的互動、信仰和文化的傳承,以及與主體社會的交流,對於今後伊斯蘭在台灣發展的作用與影響。

新台灣賞鳥地圖:跟著飛鳥去旅行

為了解決金山青年活動中心餐廳的問題,作者吳尊賢 這樣論述:

  生活在台灣是何等幸運,我們的島嶼雖小,卻涵蓋了各式各樣的生態環境,包括平地、海岸、濕地、溪流、低中高海拔的森林等,使得台灣正式紀錄的鳥種高達533種,約為全世界鳥種的18分之一。如此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讓我們無需遠行,在自己的家園附近、郊區山裡、海岸河邊,就能欣賞到多采多姿的鳥類生態。   曾否從望遠鏡裡悄悄欣賞野鳥整理羽毛、飛翔、鳴唱、捕食、育雛等種種畫面?當小小的視野捕捉到鳥類有趣的生活細節,賞鳥人的滿心歡喜和感動油然而生。這也是許多賞鳥人樂此不疲的主要原因。   台灣的鳥類圖鑑出版蓬勃,選擇性也不少,但對初學者而言,鳥類圖鑑很難成為賞鳥的入門書;而對喜愛賞鳥的人,除了參加賞鳥活動之外

,也不容易自行規劃行程到某處完成自助型的賞鳥之旅。為了彌補類此的不足,兩位同為資深賞鳥人的作者再度重新勘察地點,修訂相關資料,歷經年餘的製作,終於完成了『新台灣賞鳥地圖』一書,納入作者推薦的85個賞鳥地點,涵蓋了都會公園、河口濕地、海岸、低海拔山林、中高海拔森林等,讓大家有更多類型的旅行活動可供選擇,以使台灣的賞鳥活動成為生態旅遊的選項之一。為了讓大家可以自導式的賞鳥,比較大的賞鳥地點都附有製作精良的賞鳥導覽地圖,讓大家可以按圖索驥,按照自己的時間安排賞鳥行程。   就讓我們帶著望遠鏡和『新台灣賞鳥地圖』,一起跟著飛鳥去旅行,關於鳥的故事,一定讓你看不膩也聽不煩,所以今年、明年、每一年,我們都

要相約去看鳥! 作者簡介 吳尊賢   一心希望以天地萬物為師,將體驗自然之美分享給更多的人,也是其快樂的泉源。曾任冠羽雜誌總編輯、野鳥學會、猛禽研究會、荒野保護協會等志工,1991年創辦「自然野趣」書屋。有『台灣賞鳥地圖』(1995年大樹文化出版)獲聯合報年度十大好書獎、金鼎獎優良圖書獎,以及『台灣野鳥影聲導覽』多媒體影音光碟等著作。著有『新台灣賞鳥地圖』(天下文化出版)。 繪者簡介 徐偉斌   曾任職報社、出版社美術編輯、生態繪畫教學及畫室、營隊老師。1985年開始觀察鳥類並從事生態繪畫創作,作品於誠品、福華沙龍、博物館等地多次展出。目前於台灣藝術大學美術系研究所就讀中。有『台灣賞鳥地圖』(

1995年大樹文化出版)、『關渡自然導覽』以及圖鑑繪本『觀鳥』、『平原鳥滿天』、『住宅會說話』、『種樹的男人』等著作。著有『新台灣賞鳥地圖』(天下文化出版)。 出版序 5 台灣之翼 6 翼羽非凡 8 翼翔天開 10 賞鳥之美 14 與鳥共舞 16 鳥然於心 19 賞鳥禮節 21 賞鳥之旅 22 海岸和濕地的鳥類

24 平地與低海拔森林的鳥類 26 中高海拔森林的鳥類 28 與鳥捉迷藏 30 淡水河濕地樂園 32 關渡自然公園 33 社子碼頭 38 挖仔尾保護區 39 五股濕地生態園區 40 華江橋雁鴨公園 42 大漢溪生態廊道 45 新海人工濕地.浮洲人工濕地.打鳥埤人工濕地.城林人工濕地.鹿角溪人工濕地 羽舞台北生態島 48 台北植物園 49 芝山岩公園

54 大安森林公園 56 烏來天空原住民 58 桶後溪.啦卡步道 59 烏來瀑布公園 63 內洞森林遊樂區 64 福山村.卡拉莫基步道 65 北海岸旅鳥驛站 66 金山青年活動中心 67 獅頭山公園 71 清水濕地 72 觀音山賞鷹區 73 野柳地質公園 74 基隆港 79 田寮洋濕地 80 宜蘭飛羽博覽會

82 福山植物園 83 雙連埤保護區 89 太平山森林遊樂區 90 鳩之澤 94 翠峰湖 95 大溪漁港 96 烏石港 97 下埔濕地.竹安溪口 98 塭底濕地 100 蘭陽溪口保護區 102 五十二甲濕地 107 無尾港保護區 110 新竹水鳥風情畫 112 客雅溪口保護區 113 金城湖賞鳥區 116

南港濕地 117 鳥語花香森呼吸 118 大雪山森林遊樂區 119 雪山神木區 125 山桐子野鳥餐廳 126 武陵農場 128 桃山瀑布 135 梨山生態步道 136 合歡山.大禹嶺 137 松雪樓 138 武嶺遊憩區 139 美麗相遇山林間 140 溪頭自然教育園區 141 杉林溪森林遊樂區 146 湖本生態村 148 八卦山賞鷹區

150 寶貝候鳥心濕地 152 大肚溪口保護區 153 高美濕地 156 福寶濕地 158 漢寶濕地 160 漫步雲端彩羽飛 162 阿里山森林遊樂區 163 祝山觀日步道 169 新中橫沿線 170 鹿林山神木.石山.上東埔.東埔山莊.塔塔加遊客中心.夫妻樹.觀山.觀峰 玉山主峰 174 塔塔加鞍部.孟祿亭.鐵杉林.白木林(西峰下休憩亭).大峭壁.排雲山莊.主峰下碎石坡.玉山主峰 國際濕地任遨遊 178 鰲鼓保護區 179

東石大橋 182 東石南橋 183 水雉生態教育園區 184 曾文溪口保護區 186 黑面琵鷺管理中心 191 四草保護區 192 高蹺(行鳥)保護區 193 高屏綠洲野鳥情 194 柴山自然公園 195 澄清湖風景區 196 鳥松濕地公園 197 洲仔濕地公園 198 援中港濕地公園 201 永安濕地公園 203 穎達農場 204 涼山瀑布 207 鷹緣際會瘋墾丁 208 墾丁國家公園

209 社頂自然公園 212 滿洲鄉賞鷹區 214 港口溪賞鷹區 216 龍鑾潭自然中心 217 花東飛羽樂活遊 218 花蓮溪口保護區 219 鯉魚潭風景區 224 富源森林遊樂區 226 馬太鞍濕地 232 瑞港公路賞鳥 234 知本森林遊樂區 236 附錄一:賞鳥活動 240 附錄二:野鳥救護 242 附錄三:鳥類繫放 244 附錄四:鳥言鳥語 245 作者後記 246 誌謝及參考書目 247 出版序跟著飛鳥去旅行   台灣的鳥類資源豐

富,一年四季皆有鳥可賞。賞鳥活動在許多鳥會及保育團體的努力下蓬勃發展,已成為許多熱愛大自然的人最常從事的休閒活動之一。   曾否從望遠鏡裡悄悄欣賞野鳥整理羽毛、飛翔、鳴唱、捕食、育雛等種種畫面?當小小的視野捕捉到鳥類有趣的生活細節,賞鳥人的滿心歡喜和感動油然而生。這也是許多賞鳥人樂此不疲的主要原因。   生活在台灣是何等幸運,因為我們的島嶼雖小,卻因為涵蓋了各式各樣的生態環境,包括平地、海岸、濕地、溪流、低中高海拔的森林等,使得台灣正式紀錄的鳥種高達533種,約為全世界鳥種的18分之一。如此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讓我們無需遠行,在自己的家園附近、郊區山裡、海岸河邊,就能欣賞到多采多姿的鳥類生態。

  台灣的鳥類圖鑑出版蓬勃,選擇性也不少,但對初學者而言,鳥類圖鑑很難成為賞鳥的入門書;而對喜愛賞鳥的人,除了參加賞鳥活動之外,也不容易自行規劃行程到某處完成自助型的賞鳥之旅。因此大樹文化早在1995年即出版了『台灣賞鳥地圖』,以使台灣的賞鳥活動成為生態旅遊的選項之一,推出之後果然大受歡迎,也讓賞鳥活動更趨成熟。   如今在天下文化的大力支持下,我們再度邀請兩位作者重新勘察地點,修訂相關資料,歷經年餘的製作,終於完成了『新台灣賞鳥地圖』一書,納入作者推薦的85個賞鳥地點,較先前版本的40個賞鳥地點增加許多,同時也涵蓋了都會公園、河口濕地、海岸、低海拔山林、中高海拔森林等,讓大家有更多類型的旅

行活動可供選擇。   就讓我們帶著望遠鏡和『新台灣賞鳥地圖』,一起跟著飛鳥去旅行,關於鳥的故事,一定讓你看不膩也聽不煩,所以今年、明年、每一年,我們都要相約去看鳥! 作者後記   1982年9月19日第一次參加台北鳥會關渡賞鳥之旅,開啟了我的賞鳥生涯。1995年,為了讓更多人能按圖索驥、享受賞鳥入門的樂趣,我與畫家徐偉斌共同完成『台灣賞鳥地圖』一書。轉眼間,又過了15年。今年,在天下文化與大樹文化的支持與鼓勵下,『新台灣賞鳥地圖』終於有機會再度呈現在賞鳥人的面前。   本書除了修訂之外,也新增了許多賞鳥地點。在長達15年的時間裡,部分地點已因天然災害而毀損,有些鳥類棲地也正面臨惡化命運,令人憂

心。所幸,在民眾、各環境保育團體與政府的共識及努力下,也有不少地區的自然環境仍維護得相當好,特別是幾個由公部門經營管理的地區,在經歷921地震和歷次風災後,依然保有15年前的野鳥生態,甚至更加豐富;更高興看到關渡自然公園、全球黑面琵鷺最大度冬地─曾文溪口保護區等相繼成立,因為鳥類棲地的維護,實在需要政府、生態保育團體和社區居民的用心守護,缺一不可。   撰寫過程中,雖然經歷了車子爆胎、車輛掉入山溝等待救援、不慎摔傷等意外事故,很幸運的,我與老友徐偉斌仍能順利完成此書,由衷感謝許多認識與不認識的朋友熱情協助,沒有大家的幫忙,我們無法獨自完成本書。當然,最要感謝的是美麗的飛羽精靈,豐富了台灣寶島自

然生態,更豐富我平凡的生命,感謝有你一同飛翔。 吳尊賢  6.10,2010   1993年秋天,為了製作台灣賞鳥地圖,我和尊賢兩人開始全台之旅,四處調查值得推薦給大眾的賞鳥地點。兩年後終於出版了,在那個資訊較為缺乏的年代,這本書受到極大的歡迎。   一晃就是16年,去年接到要改版的消息後,我倆重新踏上旅程。在車上看著他已經發白的頭髮,突然很想叫他老吳,但是想想,自己也好不到哪裡,臉上到底多了多少線條根本不敢數。人都如此了,那地點呢?   雖然當初選點時,盡可能介紹變動可能性較低的,然而滄海桑田,近年更是災情不斷,村子都可以在一夕之間消失無影。要更改的幅度多大完全不清楚,更何況還要增加數十個地

點,幾乎是重新做一本書了。   調查完後,我攤開以前畫的地圖一一修改,有的整片塗掉,因為土地被洪水沖掉了。有的根本不用改,直接重畫,因為百分之八十以上都跟舊景觀完全不同。還有的因為土石流侵襲,道路崎嶇一般車輛難以進入,只知正在規劃重建,實際狀況不明,只能考慮放棄不介紹。   這次賞鳥地圖的重新改版發行,為讀者提供一份新的賞鳥資訊,同時我也依然希望,這本書能夠對自然有興趣的朋友有所助益。 徐偉斌 6.10,2010

「泡」在臺灣-臺灣溫泉的發展與泡澡行為之變遷

為了解決金山青年活動中心餐廳的問題,作者坂井洋 這樣論述:

本研究由日治時期到2000年代初約一百多年的時間為對象,觀察及探討日本人帶進臺灣的使用溫泉、進行「泡澡」行為場所及行為變遷。本研究主要研究臺灣各溫泉區的發展及市區泡澡場所之發展及變遷,溫泉區發展的研究對象為北投、草山(陽明山)、金山、彰化及紗帽山,以日治時期及戰後的報紙、週刊等雜誌、日治時期先人日記、政府檔案等史料進行研究。就溫泉區的發展而言,日治時期開始開發的溫泉區,除北投由日籍民間人士開發以外其他另由總督府率先開發,戰後開始發展的紗帽山,原先是「土雞城」業者附帶服務,後來轉型為「溫泉餐廳」。臺灣溫泉區發展過程中出現各溫泉區的特質,北投等溫泉區以觀光景點發展,金山溫泉區則是金山當地人當作日

常生活用水來使用。泡澡行為的變遷,日治時期日本人在臺灣各地興建進行泡澡的場所,如湯屋、市區公共浴場等,而且這些場所就結構而言,可同時進行泡澡與洗澡。在日治時期部分臺灣人接受「泡洗一體」的洗浴行為模式。到了1970年代以後,公寓建築的普及而出現獨立浴室,以及熱水器、蓮蓬頭等衛浴相關設備的普及,使得民眾平時只做洗澡,也將泡澡行為視為休閒活動,同時出現三溫暖等以休閒為目的的泡澡場所。1990年代末以休閒活動發展的泡溫泉作為結合,泡澡成為非日常的「休閒娛樂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