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車新詩獎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金車新詩獎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無花,黃慧,何郁青,林宜蓁,蔡仲恕,王貞君寫的 《上岸》2021年第十一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 人間禪詩及人間佛教散文得獎作品集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台灣文化研究所 林淇瀁 教授所指導 丁明蘭的 耕莘青年寫作會之發展與研究(1966~2009) (2009),提出金車新詩獎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耕莘青年寫作會、耕莘文教基金會、寫作班、文學社團、非營利組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金車新詩獎,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上岸》2021年第十一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 人間禪詩及人間佛教散文得獎作品集

為了解決金車新詩獎的問題,作者無花,黃慧,何郁青,林宜蓁,蔡仲恕,王貞君 這樣論述:

  本書為2021年第十一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人間禪詩與人間佛教散文得獎作品合集。     人間禪詩類得獎作品八篇        首獎〈養父〉,觀想、體悟之深沉,令人不能不隨之浸入一種幽微的感懷;而作者藹然定安地領受父親的老去,也讓讀者油然興起對那種心境嚮往的感嘆。        貳獎的〈疼痛指數量表〉,語言精煉奇麗,譬況詼諧,極具形象感。雖說其疼痛指數分為十級,而實皆偶數的五等──其中究竟有何種隱喻的情懷?令人反覆推敲,咀嚼不盡。        參獎〈上岸〉,表面上敘寫漂流上岸正一秒一秒邁向死亡的魚的自囈,實則寫所有眾生的生死,全詩語境平靜,心懷坦然、濶

然,但讀來依舊在安詳中有潮水般起落的悸動。        佳作五首:〈蟬說〉、〈冥想〉、〈鳥啼〉、〈某一種急迫性的消失〉、〈世間最孤獨的食物〉,用語自然卻能直叩生命核心,皆有禪意,甚至禪趣,其中有淡定、觀想、感受、體悟的生命體驗。 人間佛教散文得獎作品八篇        首獎〈桴夢〉寫女主角菊子在大動盪時代,四海為家,始終堅持理想,發揮大愛,助人為樂,戮力促進族群融合。        貳獎〈大破料〉寫患精神疾病的兄長,言行異常,無法見容於鄰居、社會,然家人耐心為其解決諸多難題,作者百般為阿兄設想,處處顯現手足情深,進而將無用之用、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旨意,發揮得淋漓盡致

。        叄獎〈「空」布施〉,從不同的專業切入,如語言、心理、音樂、佛學等,來描寫自閉症小孩學習、成長的艱困過程,文中充滿信心與力量。        佳作五篇:〈豆油的釀造時光〉、〈母語〉、〈邊界秘語〉、〈佛堂旁的雜貨鋪〉、〈打結的午後時光〉,皆能透過不同的題材、故事,巧妙地詮釋人間佛教散文淨化社會人心,具有向上、向善的力量。

金車新詩獎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一次性人生」現代詩介紹
       
訪問作者: 吳緯婷 (Tina Wu)
    
內容簡介:
愛是太成熟的腐果
愛是整個熱帶的中心
是無論談過多少次戀愛都不會變老的女孩之愛
  
  │有一百種並行的現實│
  │但只有一次性的人生│
  
  宜蘭女子吳緯婷的詩集《一次性人生》,展現了她對文字的柔軟與堅毅並重,古典情懷與傲嬌新世代同行,她深情書寫宜蘭,喚醒對家鄉土壤的愁思,也帶點小刺寫愛過而離開的那些情人。
  
  她在每一天都不可能複製昨日的當下,以詩記時,詩是她愛與存在的證明。《一次性人生》收入吳緯婷寫詩十年間精選的七十首作品,這些飄忽的軌跡,是她時間的琥珀,凍結某一個切面,是砂礫,也是一次性人生細細、苦苦、包裹的珍珠。讀她的詩,彷若聆聽一位年輕女子唱歌,原先預想會聽見清脆新麗,而當歌聲滑出,卻帶有淡淡菸嗓似的老靈魂,若即若離──
  
輯一「神魂」,放任意識奔流、意象紛繁的作品,或觸及時代議題。
輯二「忘遠近」,寫給宜蘭的情詩,透過宜蘭的文史,素描生於斯長於斯、熱愛的土地。
輯三「曇花」,情詩獻給愛/錯過的人,她有時大膽殘忍,有時柔軟卻倔強。
輯四「浮生」,她跳躍的靈動的哲思,短小卻慧黠,波光點點掀起漣漪。
中間穿插的節氣之詩、中/終場,則象徵了時間的流動性,
捕捉著每一個人都是「一次性的人生」,有起承與轉合,有休止與散場。
          
作者簡介:吳緯婷
  宜蘭人,師大國文系,倫敦大學Goldsmiths學院藝術行政與文化政策碩士,現職藝術行政。
  曾獲金車現代詩獎、台灣文學館愛詩網創作獎、漂母杯文學獎、蘭陽青年文學獎等。
  寫詩、寫文、展覽、音樂、舞蹈、旅行。處處好奇,容易受歧路吸引,喜愛迷途風景。歪仔歪詩社社員,作品散見各報章雜誌。著有散文集《行路女子:記每個將永恆的瞬間》。
  
●本書收錄之得獎詩作:
‧2018第六屆金車現代詩獎特優/〈一次性人生〉
‧2018第四屆礁溪詩詞徵選佳作/〈溫泉女子〉
‧2018第九屆金音獎最佳風格類型專輯入圍(跨界聲音詩合作)/〈龜山〉〈涉水──歪仔歪橋〉〈雪山隧道──致5月11日凌晨〉〈Baisin之歌〉
‧2016第十一屆葉紅女性詩獎決選入圍/〈雨夜〉〈蘇丹的宴會〉
‧2015台灣文學館愛詩網新詩創作獎首獎/〈夏至〉

耕莘青年寫作會之發展與研究(1966~2009)

為了解決金車新詩獎的問題,作者丁明蘭 這樣論述:

1963年,耶穌會會士牧育才神父(Rev. Edward J. Murphy, S.J.)創辦了全臺第一個以交流中西文化暨北區大專學生活動交流中心─「耕莘文教院」,1966年,擔任師大英語系教授的美籍神父張志宏(Rev.George Donahue, S.J.)成立了兩個社團:「山地服務隊」和「耕莘暑期青年寫作會」,其中,「寫作研習班」陪伴了許多臺灣文藝青年們走過無數個寒暑,然而,這樣一個培育臺灣文學創作人才的民間機構卻一直缺乏完整的論述與研究。本文將透過歷年的活動手冊、出版品與回憶錄等紙本文獻、歷屆會員的訪談記錄、及筆者個人的實際參與和觀察,為「耕莘青年寫作會」耙梳四十四年的活動歷程與核心

價值,重新整理更為完整的耕莘青年寫作會、寫作班發展史。此外,1990年,「耕莘文教基金會」成立後,以非營利組織模式持續經營下的耕莘青年寫作會,也將是觀察與論述的核心。全文將透過通過資料蒐集、訪談與觀察,並與文化地理學的理論相互分析、詮釋,能為長達四十四年的耕莘青年寫作會釐清其在臺灣文學教育的現象,與文學性非營利組織的推動歷程,企盼這段珍貴的歷史成為一種意義的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