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掌控結局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金錢掌控結局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塔莉.沙羅特寫的 正面思考的假象:樂觀偏誤如何讓我們過得更好,卻又自取滅亡? 和克雷格.惠特洛克的 阿富汗文件:從911反恐開戰到全面撤軍,阿富汗戰爭真相揭密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今周刊 和黑體文化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 徐進鈺所指導 李姿儀的 文化圈地:台灣文化產業與智慧財產的地緣政治 (2017),提出金錢掌控結局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文化圈地、華語流行音樂、文化創意產業、地緣政治、智慧財產權、後進國家。

而第二篇論文輔仁大學 日本語文學系 林水福所指導 楊玲慎的 井上靖與其中國歷史小說之研究 (1999),提出因為有 井上靖、歷史小說的重點而找出了 金錢掌控結局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金錢掌控結局,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正面思考的假象:樂觀偏誤如何讓我們過得更好,卻又自取滅亡?

為了解決金錢掌控結局的問題,作者塔莉.沙羅特 這樣論述: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理查.塞勒重磅推薦   ★榮獲英國心理學會圖書獎、亞馬遜4.4星讀者推薦★   ★TED專題演講超過260萬次點閱★   ★《時代》雜誌(TIME)封面故事報導★   ◤難道我們天生就愛正面思考,總是戴上玫瑰色眼鏡看世界?   「樂觀」能讓鼓舞你不負此生、砥礪前行;   「樂觀偏誤」卻會蒙蔽你的雙眼,一步步邁向危機!   無論是金融分析師、世界領導者、新婚夫婦,   甚至是洛杉磯湖人隊隊員,全都無法倖免。◢   你是否想過:   ・為什麼寧願負債累累,卻還是想買房?     ・為什麼明知股市有風險,卻還是要投資?     ・為什麼歷經恐怖浩劫後的

記憶,往往會失真?     ・為什麼結婚時,都相信彼此能夠白頭偕老?     ・為什麼自己選擇的東西,會越看越喜歡?     ・為什麼新冠疫情爆發初期,歐美各國選擇「佛系抗疫」?   ・更重要的是——為什麼我們永遠堅信明天會更好?    /正面思考——是一種天性,也是大腦的狡猾騙術/   心理學家透過長期研究證實,無論種族、年齡、階級,人們對未來一樣都有不實的想望。這種天性被稱為樂觀偏誤,意即理所應當地認為未來會更美好。大部分人會高估將來的成就,而低估了離婚、罹癌或失業的機率。這樣的傾向深植於大腦,我們甚至難以察覺樂觀偏誤正在悄悄左右自己。   作者提出諸多實驗證明,人在面對兩個相似的工作

機會或旅遊地點時,一旦做出決定,就會對選中的越看越滿意。潛意識中,我們毫無根據地相信自己所做的一切,將會導向更好的明天。   /愛你所擇——是一種決策力,或失控的樂觀?/   失控的正面思考可能導致災難性的誤判,使我們選擇不做健康檢查、不塗防曬油,或拒絕開設儲蓄帳戶;但樂觀偏誤也像是守護並激勵你我的衛兵,讓我們放眼未來並持續前行。   少了樂觀偏誤,我們的祖先可能永遠不會遠離部落、出外冒險;若非正面的信念,我們可能至今仍是一群穴居人,擠在一起夢想著光和熱。反之,如果每個人都是現實主義者,對未來不抱有樂觀想望,那麼恐怕滿街都將是憂鬱症患者,自殺人數也將激增。   樂觀偏誤固然利大於弊,但難

免讓人做出不理性甚至有害的選擇。與生俱來的偏誤縱然無法克服,但理解並正視偏誤的存在,我們當可取其利而避其害,真確了解自我,建立更踏實的人生。   本書從心理學、神經腦科學研究出發,深度解讀「樂觀偏誤」這項思維特質,揭露「樂觀」的正反面向,同時結合大量有趣案例分析,層層剝除樂觀的外衣,為當今世代塑造出更為立體、深刻的樂觀新定義。 名人推薦   國內好評推薦(依首字筆畫排序)──   Min Lin(Min的投資說書小棧)   一郎人生(心理學YouTuber)   田定豐(作家、安眠書店主持人)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高堯楷(中醫師、暢銷書《養氣》《養心》作者)   謝伯讓(台大心

理系副教授)   顏聖紘(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   顏擇雅(作家、出版人)   樂觀像是把雙面刃,沒了樂觀,我們永遠不會想冒險;但過度樂觀,又會陷入偏誤,例如鬱金香狂熱、網路泡沫等過往無數個金融危機,都是因此而生。這本書以大量有趣的案例分析,深入探討人們的這項天性。唯有客觀理解,才能在後續決策中避免再次犯下偏誤。──Min Lin,Min的投資說書小棧   國外好評推薦──   理查.塞勒(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西蒙.拜倫-科恩(劍橋大學神經學家)   泰瑞.魏格霍恩(KPMG企業策略及創新領導大師)   理察.斯坦格爾(《時代》雜誌主編)   大衛.伊格爾曼(史丹佛大學神經

科學家)   這本書真是太棒了。一位擅於講故事的科學家,所寫的一本迷人、引人入勝,且易讀的作品。──理查.塞勒(Richard H. Thaler),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精彩絕倫、極具獨創性並充滿嶄新洞見。這本書為心理學注入一股生動活力!——西蒙・拜倫-科恩(Simon Baron-Cohen),英國劍橋大學神經學家   作者為樂觀賦予了全新且科學的解釋,甚至帶有一絲哲學意味。我願意將本書推薦給每一個人。——泰瑞・魏格霍恩(Terry Waghorn),KPMG企業策略及創新領導大師   讀過她的故事後,你一定更能理解我們人類都如何思考、行動——我對此可是非常樂觀!——理察・斯坦格

爾(Richard Stengel),《時代雜誌》(TIME)主編   沙羅特善用其珍貴的天賦,帶領我們踏上一段關於希望、陷阱,以及大腦騙術的難忘之旅……必讀佳作!——大衛・伊格爾曼(David Eagleman),史丹佛大學神經科學家   作者以睿智的筆觸及觀點,闡述為何人們總是對生活抱有樂觀想像。本書是一場迷人的旅程,一步步揭祕為何我們總是滿懷希望,無論是對於未來,或是我們自身。——《紐約書評》(New York Journal of Books)   太好看了!就算你之前深感不以為然,讀完本書也會恍然發現,自己的大腦正戴著一副玫瑰色的眼鏡——不管你喜歡還是不喜歡。——美國國家公共電

臺  

金錢掌控結局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愛沒有錯,錯的是緣分! 無情的不是人,是時間! 】
https://a88.pics.ee/7DN9T
https://goo.gl/fdXedZ

可怕的不是不了解,是冷落!
傷心的不是等待,是無言的結局!

最新影片請訂閱 心靈語坊 LINE ID 【 @a0931695598】

歡迎免費訂閱 "心靈語坊" 影音 https://goo.gl/zp0G0k

歡迎免費訂閱 "綠野花香" 影音 https://goo.gl/NRsrJj

心靈語坊 粉絲團 歡迎按讚 https://goo.gl/KYwHh9

歡迎加入 心靈語坊 社團 https://goo.gl/ugNWIL

歡迎加入 心靈語坊 (紅) 社團 https://goo.gl/UuKJy1

全球健康養生 https://goo.gl/jmxnqA























歡迎免費訂閱 心靈語坊 官網 LINE ID 【 @a0931695598】
將會第一時間收到 "心靈語坊" 最新發佈的影片。
背景音樂~~
****************************************­************************
lrc 歌詞


*******************************

路沒有錯,錯的是選擇,愛沒有錯,錯的是緣分!

無情的不是人,是時間!珍貴的不是金錢,是感情!

可怕的不是不了解,是冷落!
傷心的不是等待,是無言的結局!

最恨的不是人,是謊言的欺騙,
最可怕的不是黑夜,而是無奈的孤獨,

情義無價,不要用謊言,去欺騙一個真心對你的人,

人生有尺,做人有度,我們掌控不了命運,卻能掌控自己,

不求生命輝煌,但求無悔人生。

不羨慕別人的輝煌,也不嘲笑別人的不幸,
人這一輩子,有的忙碌一輩子,有的瀟灑一輩子。

**********************************************
心靈語坊 心靈天使 天使心 心靈小品 心靈點滴 天使心語 米米 美玉 心靈之旅 心旅行 心靈音樂 心靈勇者 心靈小語 人生心靈小語 心靈捕手 心靈判官 危險心靈 心靈 心靈勇氣 心靈雞湯 心靈鑰匙 心靈投手 身心靈 心靈小品 心靈點滴 黃景昭 心靈饗宴 人際關係 無染心靈 心靈小品 文章分享 心靈語錄 心靈開運網 人際關係 心靈饗宴 心靈享宴 勵志小語 勵志文章 勵志 勵志格言佳句 勵志小故事 勵志影片 鼓勵 黃景昭 勵志歌曲 勵志故事 自信心 勵志小語 勵志小品 勵志名言 陳玉珠 勵志名言佳句大全 小故事 金嗓 音圓 宏音 大道理 勵志篇 心靈舒果 溫馨勵志小語 勵志的話 心靈活水 名言佳句 立志 分享 好文 好文章分享 溫馨小品 親子文章分享 感動 經典語錄 精彩 感人文章 感人的愛情故事 感人的歌 感人的話 感人 六子心世界 就是愛分享 分享 文章 好文 影音分享 愛分享學院 成長 影片 知識 成長一起去旅行 心靈新世界 小陳世界 我愛旅行 縮時攝影 gopro攝影機

文化圈地:台灣文化產業與智慧財產的地緣政治

為了解決金錢掌控結局的問題,作者李姿儀 這樣論述:

本研究從批判地緣政治取徑關注文化產業與智慧財產權的關係,目的在於從後進國家的觀點如台灣與中國,探討全球文化產業不均分布的現象。文化產業可謂20世紀以來發展最快速的新興產業,已成為都市區域發展、經濟地理及國家政策研究的重要課題。多數文獻指出文化產業對於都市與區域發展已產生廣泛性影響,經常伴隨產生文化產業「群聚化」現象,集中在全球特定城市區域。然而,全球文化產業的利潤基礎實際上是透過智慧財產權「掌控」與「連結」創意與資本,成為文化產品利潤的壟斷工具。因此,本研究主張從智慧財產權制度角度切入分析此全球文化產業的不均發展,提出「文化圈地」分析概念,以「全球法律秩序/國家、圈地/越界」雙軸線架構分析全

球/國家尺度下文化產業與智慧財產制度的領域化、去領域化及再領域化的動態過程。經驗資料方面,音樂作為一種文化的實踐,並且具備快速形變與傳播的特性,因此本研究進一步聚焦以「台灣華語流行音樂」為主要田野範圍。本研究發現台灣等後進國家的文化產業發展現象,具有「文化圈地」三層次意涵與特殊性:(1)抽象法律的圈地,即全球法秩序及智慧財產制度下的文化產業想像;(2)市場佔有與國際分工的圈地,即文化生產功能分工的地理過程以及市場佔有背後的文化產業想像;以及(3)物質空間的圈地,即國家導向文化園區式的文化產業想像。後進國家如台灣與中國面對此三層次的「文化圈地」,除了接受全球標準的智財權規範與文化產業發展模式之外

,也同時藉由各種去領域化、再領域化的方式來宣稱文化差異性及地方獨特性與認同,與以美國為首的全球法秩序及視文化生產為財產目的的智財權制度進行對抗與對話,不斷重新定位(re-positioning),找尋其在全球的位置(place-in-the-world)。唯有經由「文化圈地」的視角,才能清楚看到經由制度與論述的國家調節,同時,透過封閉(智慧財產圈地)、排除與單向截取(盜版山寨與拼貼他者化)等角度,與主流經濟地理研究中文化經濟與創意群聚的「開放、包容與多元」等概念對話,凸顯後進國家發展的慾望、既有學術文獻中西方文化霸權的意識形態,及其無所不在的滲透。

阿富汗文件:從911反恐開戰到全面撤軍,阿富汗戰爭真相揭密

為了解決金錢掌控結局的問題,作者克雷格.惠特洛克 這樣論述:

普立茲獎三度入圍決選記者重磅之作, 揭露美國二十年阿富汗戰爭官方不說的內幕   《華盛頓郵報》2021年度最佳好書 《紐約時報》非虛構類作品暢銷書排行榜榜首     《阿富汗文件》是美國《華盛頓郵報》知名記者的調查報導,敘述布希、歐巴馬和川普三任總統與其軍事將領,這二十年來如何年復一年地對大眾隱瞞這場「美國史上最長戰爭」的真相,也為之後塔利班再度佔領阿富汗埋下伏筆。      國防內部資料、學界深度調查及第一線軍民採訪等眾多文件顯示:阿富汗戰爭注定是一場失敗。與越戰與伊拉克戰爭顯然不同的是,美軍在2001年進軍阿富汗時,幾乎得到舉國上下的認同。起初目標非常明確,就是打敗蓋達組織,

避免類似911的事件再度發生。然而,當美國與盟軍成功擠下塔利班後,他們卻逐漸失去了方向。     在阿富汗這個對美國來說相對陌生的國度,美軍逐漸陷入游擊戰的泥沼,但沒有任何一位總統願意承認失敗,從布希、歐巴馬到川普一直不斷增兵,並對外宣稱情勢已有進展,事實上他們早已知道這場戰爭毫無勝算。     正如同「五角大廈文件」改變了大眾對越戰的觀感,《阿富汗文件》逐一揭露了軍事將領、白宮、五角大廈、士兵、前線救援志工等人的現身說法,並坦承美軍的策略毫無章法,這項重建阿富汗的計畫注定失敗。阿富汗政府也因毒品與腐敗問題,成為扶不起的阿斗。本書集結一千人以上的真實訪談,戳破美國政府對外經營多年的阿富汗美夢。

    五角大廈通訊員湯姆.鮑曼指出,《阿富汗文件》是「對高級軍事與文職官員的欺瞞、失誤與自大的嚴厲控訴」,本書對延宕已久的問題提出檢討,深刻改變了世人與美國民眾對這場戰役的看法。   名人推薦     邱奕宏 專文導讀     王立第二戰研所   吳明杰|資深軍事專家   宋學文|國立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兼任教授   沈伯洋|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邱奕宏|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國際政治經濟學教授   林廷輝|台灣國際法學會副秘書長   黃創夏|自由媒體工作者   劉必榮|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蔡依橙|「陪你看國際新聞」創辦人   (按姓氏筆畫排序)  

好評推薦     「來得及時的重要報導。」──《書單》「星」級推薦(Booklist, starred review)     「節奏快速又生動……引言充滿說服力。」──《紐約時報書評》( 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精準描述帝國的傲慢、疏忽與謊言,令人不忍釋卷。」──《觀察者周刊》(The Spectator)     「記述一場被誤導和歪曲的軍事潰敗,毫不留情、一語中的。」──華盛頓獨立書評網站(Washington Independent Review of Books)     「內容豐富、可靠、證據確鑿……取材自無可挑剔的的資料來源。」─

─《美國保守派》(The American Conservative)     「優秀的新書……揭露震撼人心的真相……更坐實了我們早有的擔憂。」──《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克雷格.惠特拉克的新書《阿富汗文件》是這場戰爭主題的重點讀物。」──紐特.金瑞契(Newt Gingrich),《新聞周刊》(Newsweek)     「令人印象深刻的紀實……書中證據確鑿,證實阿富汗戰爭是一場本應在幾年前就結束的巨大失敗。」──《柯克斯書評》「星」級推薦(Kirkus Reviews, starred review)     「主要來源報導的經典成就……《阿富汗

文件》提醒讀者,報導文學的力量是奠基於有憑有據的書面證據。」──《野獸日報》(The Daily Beast)     「抨擊猛烈……嚴謹詳實……道出美國各領導人如何『選擇埋葬錯誤,任戰爭漸漸變得難以掌控』,令人心碎。」──《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十、二十、五十年以後,若美國再次崛起,有意在另一遙遠的國度證明自己的軍事實力,那麼戰爭的策劃者將會因為無視《阿富汗文件》的教訓而悔不當初。──《流行事》(PopMatters)     「克雷格.惠特拉克對資深軍事及非軍事官員的謊言、疏忽和狂妄自大提出了嚴厲控訴,呼應與越戰相同的悲慘過往。美國的死傷人員和家屬值

得更明智、品德更高尚的領袖。」──湯姆.鮑曼(Tom Bowman),全美公共電台 (NPR)五角大廈特派記者     「《阿富汗文件》剖析美國在中亞犯下的愚蠢行徑,記述美國至今仍在設法應付多年的魯莽和失策之舉。本書一方面控訴了偏離的戰爭使命與美國的驕矜自大,另一方面也對未來的領袖提出警示。」──凱文.毛瑞爾(Kevin Maurer),《紐約時報》暢銷書《艱難一日》(No Easy Day)及《美國激進》(American Radical)共同作者     「據實敘述這場美國歷時最久的戰爭,揭發將領和政府官員對戰爭的代價與徒勞早已心知肚明。惠特拉克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拼湊所有碎片,為我們帶來了有

史以來最全面的這場衝突的內幕故事。」──拉傑夫.強德拉謝克(Rajiv Chandrasekaran),《小美國:阿富汗戰爭中的戰爭》(Little America: The War Within the War for Afghanistan)作者     「《阿富汗文件》記敘了阿富汗戰爭如此曠日廢時的緣由,內容扣人心弦。錯失的良機、徹底的疏失,最重要的更有來自資深指揮官的第一手資料。他們在數年後才承認,自己只是沒有對美國人民坦承他們當年所知的戰況。」──芭芭拉.斯塔爾(Barbara Starr),CNN五角大廈記者     「惠特拉克毫不留情地批判小布希、歐巴馬與川普總統及美軍領袖,稱這

些人全都未能對美國民眾據實以告……惠特拉克的著作取材自阿富汗重建特別督察長辦公室私下執行的數百次『記取教訓』訪談紀錄……直言不諱的訪談內容相當發人深省。」──全美公共電台(NPR)     「一如記述越戰的五角大廈文件,《阿富汗文件》拆穿數十年來的謊言,以及屹立不搖的美式帝國主義。這段歷史在克雷格.惠特拉克銳利目光的審視之下,提供充分的證據,證明公民最終應該拒絕相信任何人憑無據地聲稱『美國的軍事武力是世界上獨特的向善力量』。」──克里斯蒂安.艾佩(Christian G. Appy),《美國清算:越戰與我們的民族認同》(American Reckoning: The Vietnam War a

nd Our National Identity)作者     「《阿富汗文件》的內容嚴謹,一讀即讓人欲罷不能。本書揭示美國應對戰爭的可悲方式,為這場歷時最久的戰爭紀錄留下深遠的貢獻。惠特拉克詳實記錄了美國領導階層和指揮官如何違背國家的承諾,辜負仰賴他們的阿富汗人,以及在911事件後犧牲性命的美國軍人。」──史蒂夫.科爾(Steve Coll),《幽靈戰爭》(Ghost Wars)及《S機構》(Directorate S)作者,曾獲頒普立茲獎     「打了二十年的阿富汗戰爭,在美國外交史上留下深刻的烙印。很多人都想知道,當初美軍是怎麼進入阿富汗的?為什麼連著幾任總統都想撤軍而撤不出?是國際因

素還是官僚因素?又為什麼拜登最後會撤得如此狼狽?這本書提供了很多內幕,值得一讀。」──劉必榮,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國際事務錯綜複雜,議題連結或相互依賴的情況日益深化。雖然阿富汗與台灣在地緣政治上有一定的距離,但中東的地緣政治卻常常牽引到美、中、俄及歐洲在印太地區的戰略布局。而目前台灣正積極的準備參與更多的國際事務,不論是企業、政府或是個人,對國際事務更是需要有更為宏觀的視野。本人樂意推薦《阿富汗文件》一書給關心兩岸關係以及台灣在未來更密切參與國際事務的讀者。」──宋學文,國立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兼任教授     「《阿富汗文件》內容採用大量當事者,包含軍事將領到士兵、官僚到

阿富汗民眾的口述說法,試圖還原出一套完整的阿富汗戰爭故事。內容精彩連貫,不拖泥帶水,從911事件後小布希總統出兵到2021拜登決定撤出為止,將每一任總統的行事風格,做出了清晰又直白的描述。雖然本書為了故事連貫性,犧牲了不少決策過程背後的探討,但光就書中大量當事者敘述的資料,就足以做為參考借鏡。」──王立第二戰研所     「過去,美國面對越戰有這是『一場既不知道如何取勝,也不知道如何結束?』的感嘆;如今,面對阿富汗戰爭,也有這是『一場誤以為取勝,也誤以為結束⋯⋯』無窮無盡之困惑。白宮和五角大廈為了太多因素,淡化了太多不想公開的真相,卻早在2016成立一個『記取教訓』的專案,本書作者耗費三年時間

,秘訪近千名第一線人員,公開專案第一手資料,呈現出來了另一種『真實的阿富汗戰爭』,發人深省!」──黃創夏,自由媒體工作者,曾任《新新聞》總編輯

井上靖與其中國歷史小說之研究

為了解決金錢掌控結局的問題,作者楊玲慎 這樣論述:

〈井上靖與其中國歷史小說〉之研究 序論─何謂歷史小說? 歷史小說著眼於歷史的真實性,但它的本質仍為小說故不得不受限於小說的結構與機制容許虛構的成分。不過歷史上的真實性與燃燒作家創造熱情的文學上的真實性,兩者之間究竟如何聯結,才能取得平衡?是一個文學上難解的重要課題。究竟何謂歷史小說呢?長谷川泉先生所著〈近代歷史小說入門〉(註一一書,匯集諸家對歷史小說最精闢的見解,其於前言部份即開宗明義道出:歷史小說雖是由「歷史」和「小說」的複合概念所組成,卻已規定出「小說」是歷史小說的第一義性格。而「歷史」僅是在小說架構內的性格規定;亦即它構成了一種限制條件:規

定出「小說」的樣式。由此看來,歷史小說顯然是「小說」,而非「歷史」。歷史小說中的「歷史」,只規定出它的第二義性格。 其次,在文章的體裁方面,彭瑞金先生在〈文學評論百問〉(註二)第32問提到,通常被稱為「歷史小說」的文體,其實是包括「歷史小說」與「歷史素材小說」兩種不盡相同的文學類型,前者一般是指以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為敘述的主軸,配上虛構的情節、故事,後者只借用歷史做材料,是作者對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的個人解釋,旨在表達作者對該歷史事件人物之見解,本質上是虛構的。文學取材歷史,不是向歷史的真實挑戰,也不在考據歷史的真相,而是穿越歷史挖掘人性、人生的真實。

此類文體中,歷史與小說如何取得協調?是歷史聽命於小說?還是小說聽命於歷史?關於這一點,的確困擾著歷史小說的作者。無論如何,小說還是小說,小說能借助歷史的,僅止於此,小說不能聽命於歷史。在歷史小說的寫作裡,歷史像是一幅濃縮後的圖畫背景、輪廓,在畫面上演出的主體還是小說。歷史小說寫作可能發生的歷史與文學的錯置,顯然是世界各國小說都有的困惑,「小說是當然主體的創作觀念」這樣的警告,小說家應銘記在心。在歷史的布景下,小說家的文學才具、創造力,情節的掌控,情感的體會,才是身為作家最大的挑戰。歷史小說中歷史礦藏的開發,對於小說家而言,是寫作技巧的另一項的創作能力的考驗。

本論 一、 井上靖的人與文學 井上靖能在戰敗後蕭條的日本社會中,尋找出合乎個人的生命旅程,自日本文壇中崛起,爾後且以歷史小說作家的姿態在日本文學史上留下不朽的一頁,則要歸因其異於常人的童年生活、思想背景,才能造就其敏銳的自然感官與文學素養。首先,由個人成長過程看井上靖的人與文學之間,微妙的互動關係。井上靖的成長過程可分為五個階段,包括幼年、少年、青年、新聞記者,以作家等時期: (一) 幼年時期。自五歲起井上靖被寄養在曾祖父生前的二房太太 井及,亦即井上靖非親生的曾祖母住處─伊豆的湯島。曾祖母過世為止,井上靖

一直與這位沒有任何血緣關係的曾祖母住在一起。祖孫二人相依為命,在偏僻的土造房屋中共同生活了八年,這期間每日與大自然為伍的鄉間生活體驗,培養出超乎常人的敏銳自然感覺。井上靖日後作品中自然散發出來的如詩如畫氣息,或許大多該歸功於這段徜徉於湯島大自然八年的孤獨生活。事實上,在井上靖的成長過程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與曾祖母共住的這段期間,沒有血緣關係的曾祖母給了井上靖相當大的影響,井上靖自己也說道,曾祖母對他的影響遠大過於其他任何人,如果沒有祖母的扶養,井上靖就不會有寫作小說的念頭。這段童年除造就出井上靖獨特的個性與人生觀,更影響其寫作風格與小說中人物性格之塑造等,影響層面包括:

1.同盟關係與旁觀敘述。井上靖形容自己與無血緣的曾祖母間相處為一種「同盟關係」(註三), 並隱約透露出心中懷抱的如同"孤兒"般的孤獨情感。就是如此特殊的成長環境與體驗,才成就了日後的作家井上靖,使得井上靖對人際關係有不同於常人的看法,認為感情的付出不受狹隘的血緣關係侷限,感情的聯繫不需靠血緣關係加以鞏固。也因此,其作品中少有家族關係的色彩,反倒注重各角色性格的深度刻劃,凸顯人物與外在環境的衝擊。而身為妾的曾祖母井及,由於身份特殊,遭受鄰里排擠,寄養該處的井上靖在如此環境下長成,自然培養出對周遭人事的敏銳觀察力,和曾祖母處於同盟關係之外,也練就出能以旁觀者角度冷靜看待周遭的人情冷暖。

2.女性形象與感情觀。對於女性形象以及情感的看法,井上靖有其獨特的觀點。這些觀念的形成,主要受到幼年時期生活經驗的影響。在阿姨引切身上看見分開生活的母親的影子,產生了移情作用,此後引切的形象在井上靖心中不斷孕育、昇華,成為一種永遠的女性形象。而這樣對於母親與阿姨的母性思慕,在井上靖日後的文學中衍生為對理想女性形象的憧憬,『蒼五狼』的呼蘭、『炾蘭』的樓蘭與羅布湖的女王等,可說全都是她的化身。另外,曾祖母願意撫養井上靖,多少為的是鞏固自己不夠穩定的身份立場,而井上靖則希望利用此種關係去換取曾祖母無常的愛作為回報,這種各取所需的同盟關係造成井上靖對於人的情感的特殊看法,不相信

有所謂不求回報的情感。 3.自然感受與土藏色調。童年時期與大自然的接觸,培養出井上靖對自然的敏銳感受,也令其對大自然產生一些憧憬,小說中主角置身沙漠等兇暴自然環境的無情命運,只是其實現自我夢想的一種行為方式。再說,幼年時期的居住環境,更令井上靖對於「土藏」懷有一種無法言語的情感,形成了井上文學獨具的土藏色調黯淡的光線與陰鬱的氣氛(註四)。 (二)少年時期。井上靖十三歲時因曾祖母病逝回到父母身邊,一直居住在山村的井上靖,初到城裡,處處顯得格格不入,見到異性也嚇的不知所措,精神上所受的壓力可想而知,加上第一次中學入學考落榜,更加深其原有的自卑感(

註五)。也或許是這種自年幼即產生的自卑感,才讓井上靖比一般人更早體驗到人生的苦悶,加速了思想的早熟,並蘊育出日後出色的文學創作,井上靖許多作品中,都飄散出這樣的自卑感受,例如自傳體小說『丐允卅欠物語』的構成就是以自卑感作為主題,假託於一直希望明日能成為檜木,卻永遠不能成為檜木的木頭上。而從『敦煌』中因打瞌睡失去進士考試機會的趙行德身上,隱約可以看到作家自己的影子。三年級轉學至沼津中學後,開始了井上靖在沼津自我放浪的時代,不僅改變井上靖原有的生活方式,更使其與文學做了初步的接觸。這段期間結識的少年給予其文學的啟蒙,雖然沒有實際的文學創作,井上靖卻也因此和文學結下不解之緣。 (

二) 青年時期。這個時期又分為兩個階段: 1.禁欲的四高時期。金澤陰暗、沈悶的大自然景觀感染了井上靖,轉入金澤後的井上靖收斂以往的散漫、浪蕩(註六),加入柔道社,開始自我約束的禁欲生活,思想也漸趨穩重與內斂。另一方面,這一段自我約束的柔道生涯也帶給井上靖很大的影響。在其日後作品中不斷表現出的旺盛熱情,以及堅韌的禁欲主義精神,應該與其高中時期的柔道生活有關。 2.奠定深厚文學基礎的大學時期。在九州大學就讀的兩年間,井上靖對文學的興趣開始萌芽,之後轉入京都大學哲學系,除了文學能力的增長外,這個階段井上靖已經認識到詩的本質(註七),並開始發表一

些創作。大學期間就結婚的井上靖,對金錢的需求變得較多,因而參加小說獎徵文以貼補家用,接連得到無數文藝獎項,此時其不凡的文學才華卻已逐漸展露鋒芒。井上靖大學畢業之後,以「流鱉」一文獲得千葉龜雄獎,且因此一作品得以進入每日新聞大阪分社的編輯部工作,結束長久以來的放浪生活。 (四)新聞記者時期。進入每日新聞後不久,因中日戰爭爆發,井上靖受徵召前往中國大陸,翌年因病返回內地,退伍後到報社工作,之後長達十年的時間裡,井上靖的著作方面全屬空白。直至戰爭結束,自此井上靖才又開始發表詩作,這些之後多數收錄至詩集『北國』的詩作,奠定了井上靖文學的根基。昭和二十四年(一九四九年),井上靖終於又

發表兩部小說作品『恅銃』及『⑷牛』,就是建構在這樣的詩作基礎上。這段時期在中國大陸的戰時體驗,以及戰後的氣氛,都深深影響井上靖。但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井上靖擔任宗教版與美術版記者時期的收穫,宗教知識的奠定、美學知識的養成,讓井上靖在成為職業作家的過程中,奠定歷史小說創作的基礎。因此對井上靖而言,漫長的新聞記者時期,可說是其文學的潛伏期、醞釀期,在著作生涯上看似空白,卻有其價值。 (五)作家時期。昭和二十五年井上靖以『⑷牛』一作獲芥川賞,正式步入文壇,並於翌年辭去報社的工作,專事文學寫作,正式進入作家時期: 1.作家初期。自井上靖藉『⑷牛』踏進文

壇,然後一直到發表『天平之薨』止,期間經歷中間小說與新聞小說階段,可視為其作家時代初期。 2.歷史小說作家期;因恐被純文學界除名,而改變作品取材的方向,嘗試歷史小說的創作。昭和三十二年井上靖發表第一部長篇歷史小說『天平之薨』於中央公論,其敘事詩式的筆調受到肯定。但是在此之前,已經有像『漆胡樽』、『玉碗記』、『異域及人』、『僧行賀及淚』等,稱得上其雛形的短篇作品出現。其後,井上靖又陸續創作出以中國、日本、印度、朝鮮等地為背景的歷史小說,像是『炾蘭』、『敦煌』、『蒼五狼』、『風濤』、『後白河院』『云欠仄支囯酔夢譚』等,這些作品確立了其歷史小說家的地位。

其次,進入井上靖文學生涯的討論。井上靖以兼具抒情性與物語性的新穎小說家姿態出發,並以口述形式創作出許多成功的新聞小說。之後,又轉向寫作新式的歷史小說,持續發表出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而其自青年時期就對詩感興趣,即使是在以小說家身份成名之後,依然不斷發表詩的作品,這一點更可以說是作家中少有的作法。井上靖作品數量之多,在日本文壇可以說是數一數二,其作品取材的範圍也相當廣泛,包括了歷史小說、新聞小說、詩、散文、隨筆、遊記、愛情小說、自傳小說等各類型的作品,概觀其文學活動可分成:1.詩、2.徵文小說、3.新聞記者時代、4.新聞小說、5.歷史小說,以及6.社會性活動等六部分。

其中特別要提的是,不管是詩還是小說,兩者都是井上靖表現自我的最佳利器,在文壇上詩人與小說家是其同時具有的身分。 即使在昭和二十三年井上靖有意以小說踏足文壇,但仍未放棄詩的寫作,成為小說家之後,詩反倒成為他小說創作的靈感來源。小說與詩之間密切的關連,從許多作品中可以窺見,例如,詩「恅銃」稍微修飾之後,成為同名小說「恅銃」的詩序,詩「漆胡樽」構成同名小說「漆胡樽」的主題等,這樣的情形在井上靖小說與詩的作品中隨處可見。井上靖初期小說作品給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由詩集『北囯』當中的詩引發聯想、構成主題或形成組織的小說組群(註八)。此外,井上靖陸續發表的詩集當中,也有數篇詩與日後取材中國的作品

有所關連,像是詩「黃河」與小說「崑崙及玉」,詩「褒姒及憶中」與同名的小說,詩「胡旋舞(一)」「胡旋舞(二)」與小說「楊貴妃伝」。 井上靖的詩作在形式上屬於散文詩, 並不要求格式上的整齊排列,詩當中存在著靜態的繪畫風景,亦即所謂的心象風景,也是創作詩的靈感來源。這樣的繪畫性格不僅表現在詩作上,同樣也出現在小說中。其中影像最鮮明的代表,是出現在詩「恅銃」中的〈白中河床〉,將人生這種抽象的概念比喻成白色乾凅的河床,飄漾著孤獨感的繪畫影像,是井上文學的原型。 如果說所謂的詩人是屬於靜態的作業,那麼將詩作複雜處理後擴展而成一部作品的小說家,就稱得上

由靜態轉向動態的活動。所以,同時具備詩人與小說家身分的井上靖,在文學上的表現兼具了動靜兩方面,這點在小說作品中尤其明顯,從「恅銃」與「⑷牛」這兩部風格迴異的創作,可以窺知井上靖這樣的雙重性格。「⑷牛」中男主角新聞記者津上是一位不向命運低頭、鬥志十足的傑出青年,立定目標後,勇往直前,不達目的絕不休止,全身充滿了熱情,與「恅銃」中消極、逃避的人物性格可以說是天壤之別。「恅銃」所代表的旁觀者姿態,與「⑷牛」所代表的熱情無比的積極行動性,象徵著存在於井上靖內部詩人與小說家的緊張對立關係,置身於這樣動靜的緊張與對立之中,反倒促成井上靖在作家方面的成長。 二、井上靖的歷史小說整體論

要看井上靖與歷史小說的關係,首先要瞭解其轉向創作的開端;獲芥川獎之後的井上靖,作品發表的速度與數量如洪水般一發不可收拾,新聞小說、愛情小說等中間小說作品令他被歸入流行作家的行列,為恐與純文學脫節,昭和三十年左右井上靖在作品的取材上轉換了新的方向)。首先登場的作品是『漆胡樽』,嘗試創作這部小說對井上靖而言是極有趣的經驗,其更為此開始努力研讀中國的歷史(註九)。寫作歷史小說對井上靖而言無非是一種享受,因為他在大學時期即相當喜愛歷史,而且新聞時期在執筆美術及宗教評論專欄時所受的訓練,也能充分發揮在往後發表的歷史小說中。井上靖歷史小說的特色在於考據的精確,以及豐富的想像力,

但其處理歷史素材的方式則隨時間與空間等外在因素不同而有所改變,這些都表現在其日後陸續創作的許多優秀作品當中。 新聞小說「氷壁」連載期間,昭和三十二年(一九五七年)三月井上靖於中央公論發表第一部長篇歷史小說「天平及薨」,翌年又以該部作品獲獎,此後即正式轉型以歷史小說為創作主軸。但其轉型的過程是漫長的,早在「天平及薨」之前,已經有些稱得上長篇歷史小說雛形的短篇作品問世,這些短篇作品中井上靖即已採用敘事式的筆法與歷史的素材,只不過一直到「天平及薨」這部長篇歷史巨著刊行,其敘事詩式的筆調才受到肯定,換言之,此時的井上靖在歷史小說方面的發展才算完全轉型成功,以歷史為題材的小說

才真正被文壇接納,從暢銷作家轉為純文學作家。 在寫作歷史小說的期間,井上靖的歷史小說「蒼五狼」曾引發相當大的爭議。先是歷史學者大岡昇平在雜誌『群像』上刊登文章「『蒼五狼』反歷史小說井」,指責井上靖的作品是〈歷史離木〉,未忠於史實,此後井上靖與大岡昇平等人開始就森鷗外所提〈歷史離木〉與〈歷史其儘〉的問題,進行一場激烈的爭辯,即所謂的『蒼五狼』論戰。探討這場日本文學史上著名的文學筆戰,可分為三部分:(註十) (一)大岡昇平的批判。 大岡昇平對歷史小說的框架設定相當嚴格,認為想像必須受到歷史背景與構成歷史的同時代風格、習慣等各層面的限制,與這些無關的歷

史小說其實不該稱之為歷史小說,並根據史實的想像需有限度與節制的論點,對井上靖的作品『蒼五狼』提出下列批判:1.竄改歷史資料、2.為採用歷史的手法,其質疑的重點在於『蒼五狼』超越了「某種程度的限制」。 (二)井上靖的辯駁。井上靖認為歷史學家對想像當然要有節制,但作家確有進入史實與史實之間,充分利用想像的權利。井上靖撰寫『蒼五狼』一作的基本資料當然是根據史實,不過目前遺留的有關十三世紀中葉的異域史實極少,作家出入空間極大。此外,對於登場人物的心理分析,歷史學家不能不猶豫,卻可以是作家獨佔的舞台。 (三)學者的判定。一般的看法認為大岡昇平獲得了壓倒性的勝利,因

為井上靖在此之後創作的歷史小說風格由〈歷史離木〉轉向於〈歷史其儘〉,寫出更傑出的作品。但是,曾根博義教授的認定卻是與此完全不同,並於「有關『蒼五狼』論戰井上靖的歷史小說與大岡昇平的歷史小說論」一文中判定勝方為井上靖,而非大岡昇平。其所持理由如下: 1.『元朝秘史』並非史書。大岡昇平指出,『蒼五狼』如果不忠於『元朝秘史』,亦即改變史實,就稱不上是歷史小說。然而『元朝秘史』也只是歷史性物語文學(註十一),並不是正確的史實,所以大岡昇平的批判自然失去依據。 2.筆戰後的轉型為的是讓讀者更能產生真實感。井上靖在與大岡昇平筆戰之後,如『後白河院』

、『風涛』、『云欠仄支囯酔夢譚』等歷史小說,皆削減其物語特性,抑制心理性理由,改以較忠於史料的寫法創作,但井上靖想寫的還是小說,這點變化不僅見於歷史小說,更出現在同時期的新聞小說和短篇小說中,在小說中削減物語要素,為的是使其更接近隨筆、記行、散文,使當中的劃分不那麼明顯,更令讀者能產生真實感,如此而已。 大岡昇平認為歷史小說非忠於歷史(史料)不可,井上靖則認為歷史小說無論如何非是小說不可。歷史紀錄事實,小說描寫人的真實。歷史小說是否為歷史小說,問題不只在於是否忠於史實,除了史實與事實(fact)外,還牽涉到如何才能產生真實感(reality)的問題。大岡昇平較注重前

者,井上靖則較重視後者,這是井上靖在開始創作歷史小說時就有的念頭,也是造成其後期作風產生變化的原因,與論戰的關連其實並不大(註十二)。但無論如何,轉向〈歷史其儘〉的寫作方式,促使井上靖創作出更多極為出色的歷史小說,在這方面井上靖確實獲得了完全的勝利。 進入歷史小說創作階段之後,從試作的『漆胡樽』到最後一篇的『孔子』,期間井上靖所有以日本國內外過去年代為背景,運用歷史史料所寫成的歷史小說,依年代順序共可劃分為四個時期:(註十三) (一)發生期短篇作品的試作(昭25〜29)。『漆胡樽』(24‧4、西域日本現代)、『澄賢房覺尹書』(26‧6、江戶

明治)、『玉碗記』(26‧8、日本古代現代)、『異域及人』(28‧7、西域中國)、『僧行賀及淚』(29‧3、奈良中國)。井上靖歷史小說創作的第一期,是試以短篇形式轉向寫作歷史題材小說的時期,原則上可稱之為歷史小說的發生期,井上靖歷史小說是以從詩作衍生的西域小說『漆胡樽』作為出發。而將詩作與第二期的歷史小說連結,且最能夠表現井上靖其想像力特質的第一期代表作,則非『玉碗記』與『漆胡樽』莫屬。除了與詩之間的深厚關連外,在這兩部作品的主題當中,井上靖表現出對悠久時間洪流中瞬間出現又消逝的人類命運的強烈關注與眷戀,同時它們也是以器物為主題發展出來的作品。 (二)收穫期中長篇巨

著的形成(昭32〜36)。『天平及薨』(32‧3〜8、奈良中國)、『楼蘭』(33‧7、西域)、 『敦煌』(34‧1〜5、中國西域)、『洪水』(34‧7、西域)、『蒼五狼』(34‧10〜35‧7、蒙古)『補陀落渡海記』(36‧10、中世)。井上靖歷史小說創作的第二期,是在中長篇小說中運用歷史素材,且撰寫出多篇名作的收穫期。『天平及薨』以下第二期名作的寫作主題都是出自於與前一時期相同的自覺,例如,藉由在『僧行賀及淚』中加入唐朝招提寺的薨這樣的器物,衍生創作出『天平及薨』這部作品。此外,『楼蘭』當中瑞典探險家海定發現的樓蘭遺址和從該出被挖掘出的公主靈柩,以及『敦煌』中由培利歐發現的千佛洞的萬卷經

典,也各自扮演了這樣的角色功效。這一時期的作品偏重以西域為背景,在井上靖的歷史小說中可以說獲得了最高的評價。但此一時期後半發表的長篇作品『蒼五狼』,在昭和三十六年初遭大岡昇平提出嚴厲的批判,並引發所謂的『蒼五狼』論爭,致使井上靖日後的寫作風格明顯產生極大的變化。 (三)轉型期〈歷史其儘〉風格(昭38〜44)。『楊貴妃伝』(38‧2〜40‧5、中國)、『僧伽羅囯緣起』(38‧4、印度)、『宦者中行說』(38‧6、中國西域)、『風涛』(38‧6、10、元高麗)、『羅剎女囯』(38‧8、印度)、『後白河院』(39‧10〜40‧11、中世)、『褒姒及笑中』(39‧11、中國)

、『永泰公主及頸飾曰』(39‧11、中國)、『云欠仄支囯酔夢譚』(41‧1〜43‧5、江戶俄羅斯)、『崑崙及玉』(42‧7、西域)、『額田女王』(43‧1〜44‧3、奈良)、『聖者』(44‧7、西域)。以『楊貴妃伝』為起始,一直到『風涛』『後白河院』『云欠仄支囯酔夢譚』『額田女王』等這一系列第三時期的大作,除『額田女王』外,皆避免妄下心理性理由,並削減物語性質,轉型為注重史實,強調客觀性、記錄性的性格,因此井上靖歷史小說創作的第三期可視為趨向〈歷史其儘〉風格的轉型期。其中『云欠仄支囯酔夢譚』因為和第二期之前的主題相互重疊,更令這種創作風格的效果發揮到極至。 (四)綜合期

心境小說傾向(昭56〜平成元年)。『本覺坊遺文』(56‧1〜8、中世江戶)、『孔子』(62‧6〜平1‧5、中國)。井上靖歷史小說創作的第四期為作風的綜合期,除可看到上述各時期寫作風格的綜合表現外,並由心理層面變化主題,注視死亡觀點的心境小說傾向愈趨顯著。與第三時期的發表相隔十年之久,以千利休為主角寫成的『本覺坊遺文』,在許多方面確實都呈現出與過去作品極不同的風貌。在這長達十年的構思過程中,首先可以看到的是井上靖辨別出自己以往嘗試過的寫作風格的優缺點,認真思考新的小說創作方式。井上靖認為,記錄‧年代體記的方式雖然在歷史記述方面頗具功效,但既然是小說,就非得描寫人物才行;可是一旦要描敘人物,這個

人物無論如何要成為作者的創作,很容易會超出史實,為求在不歪曲史實的狀態下描寫人物,唯有將在主角身旁的人所見的該人物的姿態加以組合。在前一時期的作品『後白河院』當中,井上靖即已嘗試這樣的作風,利用多位觀察者、記錄者的敘述,構築成主角人物的外圍形象,避免心理的描寫,並將最終的判斷留給讀者。不過表現真實性之外,作家總有自己的看法與判斷,且希望將它寫進作品裡面,因此井上靖自昭和四十年代後半開始尋求新的小說寫作方向,『本覺坊遺文』就是實現其想法的創作。 採用這種新的創作形式,井上靖想寫的並不是歷史,也不是過去所寫的那種與自然相對立的人類生命的原始型態,而是人類面對自己的死亡時強烈的內心感受,這其實是反映

出已逾古稀之年的井上靖本身對於死亡的深刻覺悟。『月及光』與『桃李記』收錄的,井上靖自昭和四十年前後開始寫作的一系列關於親人死亡的隨筆小說中,「我」指的就是作者井上靖本身,而非主角,透過對主角親人死亡的描寫,井上靖想要表達的是自己本身對於死亡的覺悟與看法。第四期的作品『本覺坊遺文』與『孔子』,包含了所謂的歷史小說與這些心境短篇,是井上靖所有小說整體的綜合。 其次,這四個時期當中所創作的歷史小說作品,井上靖都是取材自亞洲地區國家,若依地域作區分,則可分為三部分: (一)以中國為背景的歷史小說。例如,『楼蘭』(昭和三十三年)『敦煌』(昭和三十四年)『蒼

五狼』(昭和三十四年)『楊貴妃伝』(昭和三十八年)『孔子』(平成元年,一九八九年)等長篇,是以中國為舞台的作品。 (二) 以日本為背景的歷史小說。例如,『淀升及日記』 (昭和三 十五年)『額田女王』(昭和四十四年)『後白河院』(昭和四十七年)。 (三)以中、日以外亞洲國家為背景的歷史小說。例如,以朝鮮為舞台的『風涛』(昭和三十八年),及以俄羅斯為舞台的『云欠仄支囯酔夢譚』(昭和四十一年)。 三、 以中國歷史小說為歷史小說創作主軸 井上靖所有各類創作中,以中國為背景的素材所撰寫的長篇歷史小

說最出色,原因在於其自青年時期即對中國(特別是西域)抱持相當濃厚興趣,對中國事物充滿憧憬,並且喜愛閱讀有關中國的書籍。或許是想要看清那廣大地域的神秘感,和中國陸地上多種民族興亡盛衰那變化無解的謎題;也或許是想要探究西域地方那隱藏著大自然不可知神秘變化的原始世界,激發出井上靖奇特的想像空間,並創作出優秀的中國歷史小說。換言之,井上靖是以作家身分,把自己對中國與西域的憧憬在小說中呈現。 井上靖文學中最為人所稱道的就是歷史小說,取材包括日本、高麗、印度、中國及西域等亞洲地區,其中獨鐘中國西域。其與中國密切的關係可由下列幾點證實: (一)與中國相關的修養

。明治年間日本的基礎教育尚包括漢文的學習,生於當時的井上靖因此讀過『史記』、『漢書』等中國史籍,對中國文學有某種程度的認識,擔任宗教及美術專欄記者的經驗,更訓練出其閱讀古文的能力,與對於漢字的靈巧運用。不過,井上靖對於中國歷史的研究,卻是在以西域文物為題材的作品『漆胡樽』發表之後。在試作『漆胡樽』後,井上靖開始有計畫地研究中國史,並真正展開其歷史小說作家的生涯,陸續發表『天平及薨』、『楼蘭』、『敦煌』、『蒼五狼』、『楊貴妃伝』等優秀的創作,這些作品也都大量運用有關中國的各種史料,光是有關中國地區背景,井上靖就參考過許多原始資料典籍,這對當時只有在大戰期間到過中國大陸的井上靖提供極大的幫助,使其

創作的以中國大陸為背景的歷史小說能令讀者產生真實感。另外,或許是本身對漢、唐及宋三朝較感興趣也較熟悉,井上靖中國歷史小說創作的時代背景主要設定在這三個朝代,像是『異域及人』、『楼蘭』、『洪水』、『宦者中行說』、『四勾及面』、『明妃曲』等作品以漢朝為背景,『天平及薨』、『楊貴妃伝』、『永泰公主及頸飾曰』等作品以唐朝為背景,『敦煌』、『蒼五狼』等作品以宋朝為背景。而井上靖喜愛引用中國的歷史,主要在於中國史書與日本史書的記載方式不同,文字少且只抓重點,剩下的想像空間足以讓作家創造出小說的情節,特別是人物的部分。 (二)與中國結緣。中日戰爭期間井上靖受徵召被派遣至中國北方,又於翌年

因病退伍回到日本,這是井上靖第一次踏上中國的土地。首次親臨大陸的體驗,雖然只有短短數個月,但是當時異國人文風土的體驗,影響了其日後的創作以及對人生的看法(註十四),例如『僧行賀及淚』、『天平及薨』就以長期異國(中國)體驗下產生的悲劇為主題。戰後經濟的高度發展使得日本的西域熱再度升高,許多學者作家開始前往大陸,而井上靖也自此時頻繁造訪中國大陸,總數多達二十七次,並以其知名作家的身份,為中國大陸與日本的關係帶來正面的影響,例如『天平及薨』的發表,促成中國大陸對鑑真和尚的研究。 (三)與西域的接觸。井上靖的中國歷史小說中,最膾炙人口的應該是其以西域為背景創作出來的作品。除了學生時

代對西域書籍的閱讀外,在京都大學研究美學的環境及時代熱潮,延續了井上靖對西域事物的熱愛,更促成井上靖創作以西域為題材的作品的動力。 井上靖的作品中經常表現出〈孤獨〉的特質,這種孤獨意識的成因最初與與幼年生活相關。長時間無法與父母親一同居住的生活體驗,造成井上靖本身的孤獨感,更是其作品中孤獨意識形成的遠因。井上靖滿懷的孤獨感蕩漾在作品之中,成為小說的一項特質;人物、時間、物、空間都是抒發的媒介,也是表現的主題。然而,不論人物、時間或物所引發的孤獨感,全歸屬於命運的掌握,因為孤獨是一種生命的常態,而個人的孤獨一旦轉換成歷史的角度,〈虛無感〉也就自然生成,與〈孤獨〉同時呈

現,形成井上靖歷史小說中的雙重特質。 井上靖的歷史小說往往是沒有固定的主角,作品真正的中心主題是時間,也就是歷史,像是描寫西域小國的『楼蘭』,這部作品中可以說沒有真正的主角人物,井上靖僅以一座城邑期間由興隆、變化到衰頹的過程,象徵人世間歷史的變換,印證了時間的永恆,以及人類生命的匆促,換句話說,時間是人類孤獨的催化劑。在最能表現井上靖思想的中國歷史小說中,處處洋溢著對於歷史、命運的感嘆,以及身為人類的孤獨;或許在面對物體時,最能快速且直接地感受到所謂孤獨的情緒,所以從井上靖的作品中經常容易看到這種由物引發孤獨感的表現手法。井上靖以中國為舞台的作品,其題材的選擇是將人

類置於時間與空間的背景之中,藉由主角的孤獨透露出作者自身的孤獨,但作者的孤獨其實是出自對現在已成為歷史人物的主角的憧憬與感慨。逝去的歷史人物、成為廢墟的遺跡,以及千百年的歲月,全都是孕育出人類孤獨感的重要因素。井上靖的作品『蒼五狼』,清楚表現出這種特性;在歲月流逝卻不改逐水草而居生活方式的時代背景下,表現出人類存在於空間中的孤獨,另一方面成吉思汗雖是在歷史中曾握有巨大權勢的英雄人物,然而隨著其心腹大將以及母親、妻兒的相繼病逝,時間造就的內心的孤獨相對地也就更為深刻。 井上靖以中國為背景創作的一系列歷史小說中,始終瀰漫著一種強烈的虛無感,這樣的虛無感不是出自對人類歷史

感到絕望、悲觀或哀傷的情緒,而是一種對人生的感嘆。作家往往會有意識地將普遍的感情經驗,或者是反覆的人生現象,寫入自己的作品當中,藉此更加深入思考所謂人性的問題,因此井上靖才會由存在於過去人類歷史中的虛無感,窺看現代人類的行為與活動(註十五)。再者,井上靖偏愛以中國為背景撰寫小說,除了其本身對中國的好感外,另一個解釋就是中國對井上靖而言具有特殊的意義。中國悠久的歷史潮流不僅提供作家豐富的人類故事、人生啟發,更能讓作家從中探求到人類盛衰的軌跡。中國本身經歷多次朝代的變換,歷史上的變遷可謂劇烈,中國人對於這樣過程的歷史由衷產生一種虛無感,雖然這未必是日本人所能體會的,但至少可供參考,所以井上靖才會把

具有這種心境傾向的人物形象放到作品中,然後再藉小說本身的故事,表現出隱藏於歷史之中人類的虛無感,以及作者自己對人生的看法。『天平及薨』全篇即多處瀰漫著這樣的虛無感,對於變幻無常的歷史,井上靖將它集中在小說中幾位主角的命運上加以描述。由此可見,井上靖是藉由對人類命運的描寫,表現這種由歷史本身所衍生出來的〈虛無感〉。 進入每日新聞社後,井上靖曾經擔任宗教欄的記者,因此其中國歷史小說作品散發著濃厚的宗教氣息,而其個人穩健的筆調,更使得整部作品顯得相當平穩,情節上沒有過多的情緒起伏。除此之外,為美術專欄執筆評論時深化的美術涵養,同樣被運用在其小說,特別是以中國為背景的歷史小

說當中,所以作品始終呈現著一種含有宗教美術意味的特殊美學意識。井上靖自己化身為作品中的人物,並藉著對大自然的酷威與人類命運的描寫,隱喻歷史洪流與生命法則之間關連的方式,將內心所懷的特殊美學意識在歷史小說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在序論的部分曾經提到;歷史小說的本質仍為「小說」,故不得不受限於小說的結構與機制,也就是「小說」是容許虛構的存在的。因此,歷史小說雖然是存在時史實的範圍內,不過史實不足的部分留有無限的想像空間,可以讓作家取材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做為一幅濃縮後的圖畫背景、輪廓,然後在留白的畫面部分補上作者自身的聯想、夢想,以構成畫的主題,無怪乎歷史小說會被視為作者自己

的另一個分身了。以井上靖作品中最受質疑的歷史小說『蒼五狼』為例,它雖是參考『元朝秘史』等史料後擴充而成的小說,但由於資料的不夠完善,自然留給作者極大的揣測空間,作品中各個主角的言行舉止全部由作者井上靖構思撰寫,甚至放入自己的想法、意圖,也是無可厚非。因此,當此篇文章中出現「自己」「他」等表身分的字眼時,往往令人分不清究竟真的是在描寫主角,或是在描寫已化為作中人物的作者井上靖。另外,井上靖的歷史小說中經常會對主角的感覺、意識特別加以描述,也是因為井上靖將自己化身為小說主角的緣故。井上靖運用了個人的人生體驗,使自己和主角融為一體,對於角色的描述,其實是自己的生活體驗以及人生觀的投影。井上靖巧妙地隱

身於角色的心裡當中,且合理地呈現角色的反應,為的只是要吐露自我內心真正的情感。換言之,井上靖與小說中主角的交流,也可視為井上文學中的一種特殊美學意識。 在井上靖以中國為背景的歷史小說中,經常出現這種大自然的酷威與人類命運的對照,藉由兩者之間明顯的對照,強調出大自然的沈著、人類生命的限度等等。例如,井上靖的作品『楼蘭』的中心思想,就是在表現這種大自然不可侵犯的力量,真正創造樓蘭歷史的是時間的洪流與自然的力量。而根據中國最早的地理書『水經注』撰寫的短篇歷史小說『洪水』,同樣是以大自然酷威與人類命運為主題,井上靖取材古書中有關後漢時期索勵在沙漠中與水爭戰並獲勝利的記錄,發

揮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創作出索勵因亞夏族女人而遭洪水吞食的故事結局。索勵最後的命運雖然是井上靖的憑空想像,但從中卻可隱約看出作者的寓意反覆無常的宿命,更說明了人類命運與大自然之間的相關性。沙漠中殘存的廢城,彷彿在訴說著大自然與人類共同擁有過的歲月,只是昔日人類的肉體已失去了生命,大自然卻始終見證著人世朝代的變換。井上靖的中國歷史小說當中,大自的然酷威和人類的命運之對照,不僅表現出今昔的推移、自然的變化與人生的真相,亦形成其作品中另一種特殊的美學意識。 四、結論 對於中國的歷史井上靖始終抱持極濃厚的興緻,尤其對於邊疆遊牧民族更有獨到研究,若干以此為

題材的小說亦頗受史學家們所重視。其創作源頭可溯至高校時期,對於西域旅遊雜記的偏好,且興味持續不衰,以中國古西域為背景的一系列歷史小說即井上靖自稱之史實小說,更促使其深入對西域所懷夢想之核心。因此,就某種意義而言,其歷史小說之完成未嘗不是一種自我夢想的實現。從〈獵槍〉、〈鬥牛〉以來,井上靖一貫地在故事中表現熱情、執念、愛與恨、虛無。〈明日客〉、〈冰壁〉、〈海峽〉、〈憂愁平野〉則是一系列的戀愛小說;但讀到以中國西域為背景的〈天平之薨〉、〈樓蘭〉、〈敦煌〉、〈蒼狼〉等,井上靖用簡潔文體鳥瞰悠久民族間宿命問題的作品時,或許欠缺了一份榮辱與共的切身感受,卻令人不禁為作者那股幼年的憧憬產生共鳴。

從井上靖的歷史小說中,自然可以讀出其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但是另一方面,同時也能感受到其對存在於史實當中的「 大自然」的尊重。井上靖的作品不同於東洋文學的傳統,而首重虛構,顯現出與森鷗外、幸田露伴等文壇大家的共通之處外,更擁有史學家樂於與古人秉燭夜談的精神。例如,〈永泰公主的首飾〉、〈狼災記〉、〈漆胡樽〉、〈崑崙之玉〉、〈樓蘭〉等作品,並不特別強調人與人之間複雜的心理關係,其中有的只是大自然的酷威,以及隨著風沙時而出現、時而又消失無蹤的各民族之間的鬥爭,無情的下場,以及迅速無常的興亡,但字裡行間所飄漾出那種淒美的思古幽情,依然深深撼動讀者的心弦。

其次要提到,井上靖的歷史小說受「無常觀」的影響很深,讀每一部以西域為背景的作品,都會有一致的感覺;人生就像一場戰鬥,為了一個目標,迸發出青春的火花,但轉眼間,絢爛歸於平淡,一切回到靜寂;這就是歷史的潮流,「孤獨」與「虛無感」因此構成井上靖作品的雙重主題。在井上靖苦心經營之下,其作品不僅具備敏銳的時代感,同時懷有美學的特異性,所以能醞釀成層次較高的大眾文學性,和一般的推理作品或流行小說,是不可同日而語的;更直接的說法是,井上文學恰似藝術家的精緻創作,完全憑藉其巧妙手腕雕琢而成。其作品令人讀來不覺辛苦,筆調清新明快,架構確實,色彩不顯豔膩,在精要處保持一定風格,在大眾性和藝術性的融合上,可謂成功

。因此,僅管有學者曾對其作品提出批評,但文學的欣賞終究是依個人主觀,對於井上靖先生的文學創作,何妨換一種角度欣賞,或許會有不同的體驗。 註 釋 註一:長谷川泉『近代歷史小說入門』 (綵楓社 1991年) 註二:彭瑞金『文學評論百問』 (台北∙聯經 1998年) 註三:井上靖「人生及杴創戶卞導太中凶手及」 (收錄在井上靖『幼 五ざ及仇午‧青春放浪』 東京‧新潮社 1987年6月 第23刷 P.219) 註四:井上靖「自然午及奔放卅生

活」 (收錄在井上靖『幼五ざ及仇 午‧青春放浪』 同註三 P.236) 註五:井上靖「青春放浪」 (收錄在井上靖『幼五ざ及仇午‧青春 放浪』 同註三 P.200) 註六:井上靖『歹互文喀及軌跡』 (中央公論社 1977年) P.29 註七:同註五 P.205 註八:福田宏年『幼五ざ及仇午‧青春放浪』解說 1976年 (收錄在井上靖『幼五ざ及仇午‧青春放浪』 東京‧新潮社 1

987年6月 第23刷 P.212) 註九:尾崎秀樹「歷史及抒情」 (載於井上靖等著『歷史‧文喀‧ 人生─井上靖對談集』 牡羊社 1982年 P.126) 註十:林水福「井上靖的歷史小說─以《蒼狼》論戰為主」 (載於 『歷史』月刊 1997年11月號 P.122-P.127) 註十一:曾根博義「『蒼五狼』論爭毛戶什勾化─井上靖及歷史小說午 大岡昇平及歷史小說論」 (載於『文喀界』1974年6月號

P.234) 註十二:同註十一 P.238 註十三:曾根博義「井上靖卞云仃月《歷史》」 (收錄在高橋英夫 等著『群像 日本及作家20 井上靖』 小學館 1991年 P.183-P.184) 註十四:同註六 P.63 註十五:井上靖「直言卞答尹月─篠田一士氏」 1960年1月 (收錄在井上靖巨汁本奶全集 第五卷 東京‧學習社 1983年 第1刷 P.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