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騙局線上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金錢騙局線上看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克雷格.惠特洛克寫的 阿富汗文件:從911反恐開戰到全面撤軍,阿富汗戰爭真相揭密 和(美)邁克爾·J.莫布森的 反直覺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金钱骗局- 电视剧- 豆瓣也說明:金钱骗局 豆瓣评分:7.9 简介:一位艺术家被卷入了高风险的阴暗骗局之中, ... 金钱骗局. Farzi(2023). 印度/ 惊悚/ 犯罪/ 2023-02-10(印度)上映/ 片长60分钟. 想看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黑體文化 和浙江教育所出版 。

國立體育大學 體育研究所 黃東治所指導 陳敏男的 臺灣救生員證照制度與公私協力:社會交換理論之觀點與討論 (2020),提出金錢騙局線上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公私協力、社會交換、臺灣救生員證照制度、體育專業人員。

而第二篇論文淡江大學 中國文學學系博士班 呂正惠所指導 林淑瑩的 中國大陸1990年代詩歌實驗寫作──以于堅、西川為例 (2017),提出因為有 于堅、西川、90年代詩歌、詩歌實驗、跨文體寫作的重點而找出了 金錢騙局線上看的解答。

最後網站失蹤的加密貨幣女王: 揭祕史上最大的加密貨幣騙局,她如何利用人性的致富心態,詐騙40億美金,並消失無蹤 THE ...則補充:多年來,這都是一個數位金錢領域中的戈耳狄俄斯之結 1 :如何創造出一種既安全又有價值的線上貨幣,但又不需要找可能靠不住的人來管理。這個問題看似無解,直到二〇〇八年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金錢騙局線上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阿富汗文件:從911反恐開戰到全面撤軍,阿富汗戰爭真相揭密

為了解決金錢騙局線上看的問題,作者克雷格.惠特洛克 這樣論述:

普立茲獎三度入圍決選記者重磅之作, 揭露美國二十年阿富汗戰爭官方不說的內幕   《華盛頓郵報》2021年度最佳好書 《紐約時報》非虛構類作品暢銷書排行榜榜首     《阿富汗文件》是美國《華盛頓郵報》知名記者的調查報導,敘述布希、歐巴馬和川普三任總統與其軍事將領,這二十年來如何年復一年地對大眾隱瞞這場「美國史上最長戰爭」的真相,也為之後塔利班再度佔領阿富汗埋下伏筆。      國防內部資料、學界深度調查及第一線軍民採訪等眾多文件顯示:阿富汗戰爭注定是一場失敗。與越戰與伊拉克戰爭顯然不同的是,美軍在2001年進軍阿富汗時,幾乎得到舉國上下的認同。起初目標非常明確,就是打敗蓋達組織,

避免類似911的事件再度發生。然而,當美國與盟軍成功擠下塔利班後,他們卻逐漸失去了方向。     在阿富汗這個對美國來說相對陌生的國度,美軍逐漸陷入游擊戰的泥沼,但沒有任何一位總統願意承認失敗,從布希、歐巴馬到川普一直不斷增兵,並對外宣稱情勢已有進展,事實上他們早已知道這場戰爭毫無勝算。     正如同「五角大廈文件」改變了大眾對越戰的觀感,《阿富汗文件》逐一揭露了軍事將領、白宮、五角大廈、士兵、前線救援志工等人的現身說法,並坦承美軍的策略毫無章法,這項重建阿富汗的計畫注定失敗。阿富汗政府也因毒品與腐敗問題,成為扶不起的阿斗。本書集結一千人以上的真實訪談,戳破美國政府對外經營多年的阿富汗美夢。

    五角大廈通訊員湯姆.鮑曼指出,《阿富汗文件》是「對高級軍事與文職官員的欺瞞、失誤與自大的嚴厲控訴」,本書對延宕已久的問題提出檢討,深刻改變了世人與美國民眾對這場戰役的看法。   名人推薦     邱奕宏 專文導讀     王立第二戰研所   吳明杰|資深軍事專家   宋學文|國立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兼任教授   沈伯洋|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邱奕宏|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國際政治經濟學教授   林廷輝|台灣國際法學會副秘書長   黃創夏|自由媒體工作者   劉必榮|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蔡依橙|「陪你看國際新聞」創辦人   (按姓氏筆畫排序)  

好評推薦     「來得及時的重要報導。」──《書單》「星」級推薦(Booklist, starred review)     「節奏快速又生動……引言充滿說服力。」──《紐約時報書評》( 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精準描述帝國的傲慢、疏忽與謊言,令人不忍釋卷。」──《觀察者周刊》(The Spectator)     「記述一場被誤導和歪曲的軍事潰敗,毫不留情、一語中的。」──華盛頓獨立書評網站(Washington Independent Review of Books)     「內容豐富、可靠、證據確鑿……取材自無可挑剔的的資料來源。」─

─《美國保守派》(The American Conservative)     「優秀的新書……揭露震撼人心的真相……更坐實了我們早有的擔憂。」──《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克雷格.惠特拉克的新書《阿富汗文件》是這場戰爭主題的重點讀物。」──紐特.金瑞契(Newt Gingrich),《新聞周刊》(Newsweek)     「令人印象深刻的紀實……書中證據確鑿,證實阿富汗戰爭是一場本應在幾年前就結束的巨大失敗。」──《柯克斯書評》「星」級推薦(Kirkus Reviews, starred review)     「主要來源報導的經典成就……《阿富汗

文件》提醒讀者,報導文學的力量是奠基於有憑有據的書面證據。」──《野獸日報》(The Daily Beast)     「抨擊猛烈……嚴謹詳實……道出美國各領導人如何『選擇埋葬錯誤,任戰爭漸漸變得難以掌控』,令人心碎。」──《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十、二十、五十年以後,若美國再次崛起,有意在另一遙遠的國度證明自己的軍事實力,那麼戰爭的策劃者將會因為無視《阿富汗文件》的教訓而悔不當初。──《流行事》(PopMatters)     「克雷格.惠特拉克對資深軍事及非軍事官員的謊言、疏忽和狂妄自大提出了嚴厲控訴,呼應與越戰相同的悲慘過往。美國的死傷人員和家屬值

得更明智、品德更高尚的領袖。」──湯姆.鮑曼(Tom Bowman),全美公共電台 (NPR)五角大廈特派記者     「《阿富汗文件》剖析美國在中亞犯下的愚蠢行徑,記述美國至今仍在設法應付多年的魯莽和失策之舉。本書一方面控訴了偏離的戰爭使命與美國的驕矜自大,另一方面也對未來的領袖提出警示。」──凱文.毛瑞爾(Kevin Maurer),《紐約時報》暢銷書《艱難一日》(No Easy Day)及《美國激進》(American Radical)共同作者     「據實敘述這場美國歷時最久的戰爭,揭發將領和政府官員對戰爭的代價與徒勞早已心知肚明。惠特拉克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拼湊所有碎片,為我們帶來了有

史以來最全面的這場衝突的內幕故事。」──拉傑夫.強德拉謝克(Rajiv Chandrasekaran),《小美國:阿富汗戰爭中的戰爭》(Little America: The War Within the War for Afghanistan)作者     「《阿富汗文件》記敘了阿富汗戰爭如此曠日廢時的緣由,內容扣人心弦。錯失的良機、徹底的疏失,最重要的更有來自資深指揮官的第一手資料。他們在數年後才承認,自己只是沒有對美國人民坦承他們當年所知的戰況。」──芭芭拉.斯塔爾(Barbara Starr),CNN五角大廈記者     「惠特拉克毫不留情地批判小布希、歐巴馬與川普總統及美軍領袖,稱這

些人全都未能對美國民眾據實以告……惠特拉克的著作取材自阿富汗重建特別督察長辦公室私下執行的數百次『記取教訓』訪談紀錄……直言不諱的訪談內容相當發人深省。」──全美公共電台(NPR)     「一如記述越戰的五角大廈文件,《阿富汗文件》拆穿數十年來的謊言,以及屹立不搖的美式帝國主義。這段歷史在克雷格.惠特拉克銳利目光的審視之下,提供充分的證據,證明公民最終應該拒絕相信任何人憑無據地聲稱『美國的軍事武力是世界上獨特的向善力量』。」──克里斯蒂安.艾佩(Christian G. Appy),《美國清算:越戰與我們的民族認同》(American Reckoning: The Vietnam War a

nd Our National Identity)作者     「《阿富汗文件》的內容嚴謹,一讀即讓人欲罷不能。本書揭示美國應對戰爭的可悲方式,為這場歷時最久的戰爭紀錄留下深遠的貢獻。惠特拉克詳實記錄了美國領導階層和指揮官如何違背國家的承諾,辜負仰賴他們的阿富汗人,以及在911事件後犧牲性命的美國軍人。」──史蒂夫.科爾(Steve Coll),《幽靈戰爭》(Ghost Wars)及《S機構》(Directorate S)作者,曾獲頒普立茲獎     「打了二十年的阿富汗戰爭,在美國外交史上留下深刻的烙印。很多人都想知道,當初美軍是怎麼進入阿富汗的?為什麼連著幾任總統都想撤軍而撤不出?是國際因

素還是官僚因素?又為什麼拜登最後會撤得如此狼狽?這本書提供了很多內幕,值得一讀。」──劉必榮,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國際事務錯綜複雜,議題連結或相互依賴的情況日益深化。雖然阿富汗與台灣在地緣政治上有一定的距離,但中東的地緣政治卻常常牽引到美、中、俄及歐洲在印太地區的戰略布局。而目前台灣正積極的準備參與更多的國際事務,不論是企業、政府或是個人,對國際事務更是需要有更為宏觀的視野。本人樂意推薦《阿富汗文件》一書給關心兩岸關係以及台灣在未來更密切參與國際事務的讀者。」──宋學文,國立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兼任教授     「《阿富汗文件》內容採用大量當事者,包含軍事將領到士兵、官僚到

阿富汗民眾的口述說法,試圖還原出一套完整的阿富汗戰爭故事。內容精彩連貫,不拖泥帶水,從911事件後小布希總統出兵到2021拜登決定撤出為止,將每一任總統的行事風格,做出了清晰又直白的描述。雖然本書為了故事連貫性,犧牲了不少決策過程背後的探討,但光就書中大量當事者敘述的資料,就足以做為參考借鏡。」──王立第二戰研所     「過去,美國面對越戰有這是『一場既不知道如何取勝,也不知道如何結束?』的感嘆;如今,面對阿富汗戰爭,也有這是『一場誤以為取勝,也誤以為結束⋯⋯』無窮無盡之困惑。白宮和五角大廈為了太多因素,淡化了太多不想公開的真相,卻早在2016成立一個『記取教訓』的專案,本書作者耗費三年時間

,秘訪近千名第一線人員,公開專案第一手資料,呈現出來了另一種『真實的阿富汗戰爭』,發人深省!」──黃創夏,自由媒體工作者,曾任《新新聞》總編輯

金錢騙局線上看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了解自己天賦特質,幫自己加薪上萬元! ‣ https://lihi1.com/ou2i3
●超強理財攻略小資理財 :https://reurl.cc/8lKQDb
#輕易豐盛 #理財新手 #投資理財入門方法

我們邀請到地主特質的子強學長和大家分享!!
地主特質對邏輯還有細節都非常在行
在來到輕易豐盛學苑之前子強學長只是一個單純的業務員
對於自己的天賦以及投資理財的屬性都非常陌生
🎬https://youtu.be/Ev33dE6Pd4w

於是來到輕易豐盛學苑開始和Jamie老師學習正確的理財觀念
了解自己的天賦選擇順流的投資方式
明白用更正確的觀念來增加收入
讓自己免於掉入大多數的金融騙局
同時在人脈的部分認識了很多優秀的學長姐
透過他們的成功案例加上不斷地互相學習
使子強學長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下有著非常大的收穫!

你也想要和子強學長一樣找到一個正向的環境嗎?
到底在學苑有提供哪些投資理財工具可以做選擇呢?
地主特質又要如何才能成功呢?
就讓我們一起來聽聽子強學長的分享吧!!

●了解自己天賦特質,幫自己加薪上萬元! ‣ https://lihi1.com/ou2i3
●超強理財投資攻略#小資理財 :https://reurl.cc/8lKQDb
●免費領取🆓有錢人獨家理財表🔮https://reurl.cc/keyQr

// Jamie給你正能量💪 //
IG ‣ https://reurl.cc/0K1ax
FB ‣https://reurl.cc/VLoWR
YouTube ‣http://bit.ly/2WWUv7A

⬇️變有錢秘密在這裡⬇️
‣ 啟動天賦三步驟:https://reurl.cc/5l2LRv
‣ 輕易豐盛粉絲團:http://bit.ly/richjamie
‣合作邀約:[email protected]

更多推薦影片:
📍#關於天賦
💡必看!財富翻倍找到自己的財富流:https://youtu.be/l_PXoJdY09Y
💡為什麼你一定要了解天賦?:https://youtu.be/ptIS97NGdpk
💡 #順流致富 GPS:https://youtu.be/19iIYB9xbQY

📍#理財達人秀
🔹獨家知識型YouTuber 好葉Better Leaf 專訪:https://youtu.be/llx4KvcLnwI 
🔹打造富腦袋!從零累積被動收入Ms.Selena專訪:https://youtu.be/MeeSmrWg35U
🔹2020房地產投資?李同榮老師房產趨勢分析:https://youtu.be/UzztESwbr60
🔹共居美好房東生活-時尚包租婆Gina姊姊:https://youtu.be/1cbFb6Jvepc 
🔹投資基金搞懂投資3個基本觀念賤芭樂老師:https://youtu.be/RuVZ1W_c9hs
🔹假如我有五千萬,自己的投資會有什麼不同? feat. 市場先生:https://youtu.be/dXE3Y0F9dAM
🔹流量變現金-自媒體的獲利模式 佐邊茶水間 Zoey:https://youtu.be/OuUPhqidNtI

📍#財富能量
⭐如果你想多了解心想事成的秘密:https://youtu.be/GAFUB_kaRuM
⭐面對憂鬱與躁鬱的情緒失衡:https://youtu.be/IwU-8Hobq2g
⭐我中了一台賓士...財富能量7大關鍵:https://youtu.be/GAFUB_kaRuM

📍#被動收入
💎斜槓人生主動收入系列:https://youtu.be/UwkqUfEGVtk 
💎你愛的被動收入系列:https://youtu.be/V7yQk61DPBg

📍#投資理財
▪如何從0存款到!5步驟小資財富大翻身:https://youtu.be/4OUvOCrHmIA
▪打造巴菲特複利王國:https://youtu.be/uiv4-QoZjS0 
▪信用卡推薦-現金回饋:https://youtu.be/C9tpl0B4W5E
▪沒有錢怎麼理財:https://youtu.be/F1LwoGTIOEk
▪晉升小資的五個聰明花錢方法:https://youtu.be/u_2Ps16oKRk
▪用一張紙看完人生 瞬間秒懂時間的威力:https://youtu.be/Rjk4NsDb-_M

📍#電影影評
🔸寄生上流#寄生上流 3大人性弱點:https://youtu.be/x9mQt3AiR2E
🔸阿拉丁面對金錢誘惑7招扭轉人性弱點:https://youtu.be/vkWbGpLD9Pg

📍#輕易豐盛 #見證
📌8年級年收百萬的秘密 掌握時機高獲利出場 :https://youtu.be/GehxE7cRRTA
📌透過夫妻理財找到財富順流:https://youtu.be/5suWRqD7Bwo
📌資源整合擁有4個主動收入+自助洗事業:https://youtu.be/Ok8eyIMDqu4

臺灣救生員證照制度與公私協力:社會交換理論之觀點與討論

為了解決金錢騙局線上看的問題,作者陳敏男 這樣論述:

緣本研究針對臺灣救生員證照制度前於西元2009年間重大轉變轉折而改採「特許」型態作為探討案例,基於「社會交換理論」及公私協力等觀點及立場發軔而分別以「文獻分析」、「文件分析」及「半結構深度訪談」等「質性研究」方法,且復輔以研究者個人實際經驗總結,探討臺灣救生員證照制度及公私協力兩者間關係,且亦藉由「社會交換理論」觀點而探究政府實施公私協力臺灣救生員證照制度有關社會交換政策思維。本研究初步結論為臺灣救生員證照制度「特許」各該水域救生專業團體自行運作型態係屬公私協力。至於公私協力則屬於「特殊」社會交換範疇,牽涉「公私部門」及其等內部各該人員;體育運動主管機關對於其他「政府」公務部門對於體育運動領

域邇來有關「非政府」及「非營利」等第三部門「自行運作」形態之出現,此未臻明瞭,宜當多加互動協調溝通,避免其他更有權力「機關」或不明究理地「權力壓迫」,而導致體育運動主管機關「無力招架」僅得「弱勢面對」且或轉嫁其他「他者」。同時體育運動主管機關對於相對「弱勢他者」尤應「溝通」及「扶持」,「公私部門」亦當合力消弭公私協力之於社會交換若干「社會不平等」之發生。至於社會交換,其中猶有「責任」、「價值判斷」、「願景管理」及「目標管理」等面向之體現而牽涉建立「社會交換理論」有關「責任主義」等理論框架;臺灣現行《國民體育法》及《國民體育法施行細則》等規範而分別建立各種體育專業人員證照制度,至屬特殊,自當配合

目前體育運動產業化或商業化,而宜以非僅侷限體育運動範疇政策思維,或當採行廣義多元發展部署及制度建置;「公私部門」彼此間互動運作(包含前開公私協力形態等)而漸趨多元,自應予以「類型化」及「精緻化」,猶不宜驟認「公私部門」彼此間互動運作,即係公私協力。

反直覺

為了解決金錢騙局線上看的問題,作者(美)邁克爾·J.莫布森 這樣論述:

為什麼明知成功的可能性很小,你仍然相信自己會成功?   購物時,選擇A或B,會受到超市播放的音樂的影響嗎?   為什麼你在制訂工作計畫時信心滿滿,卻無法按時完成?   當群體的意見與專家的意見不一致時,我們該聽誰的?   為什麼人們會買漲不買跌?   為什麼人們願意聽信傳聞?   “水逆”到底是因為什麼?   連戰連勝源自實力還是運氣?   “聰明反被聰明誤”這句話有力地證明聰明人也會犯錯,因為他們的“心智軟體”和普通人的心智軟體具有相同的出廠設置,而設計這個軟體的初衷並不是應對今時今日的許多問題的。因此,我們的大腦經常會憑直覺思考問題,進而做出糟糕的決策。   在《反直覺》一書中,作者莫布森

指出:人們做出糟糕的決策,是因為受到視野狹窄、認知偏差、情境控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但更糟的是,很多人對自己受到的影響一無所知。莫布森通過商業、醫療、管理、教育等多個領域的真實案例,運用心理學、神經科學、複雜科學、經濟學原理,深入剖析了人們在做決策過程中是怎樣掉入直覺陷阱的,並且給出了切實可行的應對方法——反直覺思考。閱讀《反直覺》,你將獲得僅憑直覺做判斷時不具備的優勢,做出比周圍人更好的決策。 引 言 聰明反被聰明誤 贏家的詛咒 換個思路,讓困難的問題變得簡單 過程還是結果 聰明人常犯的決策錯誤   第1章 考慮外部視角,並非每個問題都獨一無二 為什麼明知成功的概率很小,我

還是認為自己會成功 傳聞並不是科學的證據 為什麼任務往往難以準時完成   第2章 開放選項,避免視野狹窄 注意所有可能的結果 看似合理的結果不一定是對的 不要以貌取人 有限的觀察,不恰當的預測 人們只注意自己想注意的 不恰當的激勵會帶來糟糕的決策   第3章 利用群體智慧做出決策,不盲目依賴專家 計算葡萄酒價值的方程式 專家不可被替代的 3 個領域 資料比專家更瞭解你的喜好 群體智慧更適合解決複雜的問題 利用群體智慧也要有所節制   第4章 擺脫情境的控制,我們並沒有自己想像中那麼樂觀 無意識影響下的決策 音樂會影響你對酒的選擇嗎 預設選項,助推的作用 我喜歡X,因此我決定支持X 留心你的周圍

拒絕改變是由於慣性的力量   第5章 正確理解複雜系統,部分之和並不能 市場觀點比個人言論更有意義 部分的變動會給整體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 明星代言並不一定會帶來預期的效果   第6章 視情況而定,正確應對環境 理論構建的 3 個階段 波音公司的噩夢 秀的人不一定會贏 對因果關係保持警惕 該改變時就要改變   第7章 洞察臨界點,更好地應對相變 洞察臨界點的存在 黑天鵝事件是如何產生的 歸納偏差、還原偏差和糟糕的預測   第8章 均值回歸,運氣與實力同樣重要 理解均值回歸的關鍵 巨大的成功 = 一些實力 很多運氣 持久的實力與短暫的運氣 懲罰與獎賞,哪個更有效 落入光環效應的陷阱 結論 反直覺

思考:做出正確決策的 7 個行動建議 提高識別錯誤的意識 培養同理心,從他人的角度思考決策 認識到實力和運氣的作用 寫決策日誌 創建決策清單 進行事前檢驗 瞭解未知的事情,考慮壞的結果 致謝 注釋 參考文獻 聰明反被聰明誤   2008年12月,發生了兩件看似不相干的事情。第一件事是心理學教授斯蒂芬·格林斯潘(StephenGreenspan)的著作《人類輕信行為大賞:為什麼我們會上當受騙以及如何避免受騙》(AnnalsofGullibility:WhyWeGetDupedandHowtoAvoidIt)出版了。格林斯潘解釋了為什麼我們允許別人利用我們,並討論了為何金融、學

術和法律等領域更容易出現騙局。在該書的結尾,他提出了一些避免上當受騙的有用建議。   第二件事是歷史上最大的龐氏騙局被曝光。這場由伯納德·麥道夫(BernardMadoff)謀劃的騙局,令那些毫無戒心的投資者蒙受了600多億美元的損失。龐氏騙局是這樣一種欺詐行為:投資經理使用新投資者的資金來向老投資者支付利息和短期回報。由於沒有正當的投資活動,當操縱者找不到更多的新投資者時,騙局就會崩塌。當麥道夫無法滿足因金融危機而感到不安的投資者的贖回要求時,他的騙局就被拆穿了。   聰穎而受人尊敬的斯蒂芬·格林斯潘卻在麥道夫的龐氏騙局中損失了30%的退休積蓄,這頗為諷刺。1寫書教人識破騙局的人卻成了龐氏騙

局的受害者。公平地說,格林斯潘並不認識麥道夫。格林斯潘在一家投資機構進行了投資,該機構將資金轉到了這個騙局中。格林斯潘豁達大方地分享了他的故事,並解釋了他為什麼會被那些看起來好得令人難以置信的投資回報所吸引。   如果要用形容詞來描述優秀的決策者,人們通常會選擇“富有智慧”和“聰明”這樣的詞。但歷史上有很多例子表明,由於認知錯誤,聰明的人也會做出糟糕的決策,並造成可怕的後果。來看看下面這些例子。   l1998年夏天,美國的一家對沖基金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ongTermCapitalManagement,LTCM)損失超過了40億美元,只得由銀行財團出手相救。在此之前,長期資本管理公司擁有包括

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在內的資深專業人士,在投資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整體而言,這些專業人士組成了世界上最聰明的組織之一,而且他們也是自己基金的大投資者。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們的金融模型沒有充分考慮到資產價格的劇烈波動。   l2003年2月1日,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在返回地球大氣層時解體墜毀,7名宇航員全部遇難。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工程師一直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優秀、最聰明的一群人。“哥倫比亞號”太空梭解體是由於在發射過程中一塊隔熱泡沫破裂,破壞了太空梭在重返大氣層時保護自身不受熱的能力。泡沫碎片的問題並不新鮮,但由於過去並沒有發生事故,工程師們就忽視了這個問題。NASA沒有考

慮碎片帶來的風險,而是把沒有問題當作一切正常的證據。   l2008年秋天,冰島最大的3家銀行在幾周內接連破產,貨幣貶值率超過70%,股票市場損失率超過80%。2003年,銀行部門私有化後,大型銀行的資產從約為冰島GDP的1倍增加到GDP的近10倍,這是人類歷史上銀行系統擴張最快的一次。受過良好教育、向來節制的冰島民眾在債務推動下瘋狂消費,導致資產價格攀升。雖然每個人都可以為自己的決策找到合理的理由,但對群體而言,這個國家已經跌入了經濟懸崖。   沒有人一覺醒來就會認為:“我今天會做出糟糕的決策。”然而,我們都會做出糟糕的決策。以客觀的標準來看,犯極其嚴重錯誤的往往是那些非常聰明的人,這的確出

人意料。但聰明的人的確會犯重大、愚蠢、後果嚴重的錯誤。   多倫多大學心理學家基斯·斯坦諾維奇(KeithStanovich)認為,我們用來判斷某個人是否聰明的智商測試,並沒有衡量做出高品質決策所需的基本要素。“儘管大多數人會說,理性思考的能力是智力超群的明顯標誌,”他寫道,“但理性思考並不包含在標準的智商測試中。”5思維的靈活性、自省能力和正確校準證據的能力是理性思考的核心,而這些在智商測試中基本上是缺失的。   聰明的人會做出糟糕的決策,因為他們的“心智軟體”和普通人的心智軟體具有相同的出廠設置,而設計這個軟體的初衷並不是應對今時今日的許多問題的。因此,我們的大腦經常希望用預設的方式看待世

界,而更好的看待世界的方式則需要一些腦力勞動。比如視覺假像,它是指你感知到的一種圖像實際上是完全不同的東西。   除了心智軟體的問題之外,聰明的人還會因為持有錯誤的信念而做出錯誤的決策。例如,因創造了大偵探福爾摩斯而聞名的亞瑟·柯南·道爾爵士,相信許多形式的唯心論,比如精靈的存在。這些信念阻礙了他進行清晰的思考。要做出好的決策,你必須進行反直覺思考,而這恰恰是我們的大腦不願意做的事。   關注錯誤聽起來可能令人沮喪,但本書介紹的確實是一個關於機會的故事。機會分兩種:第一種是,你可以通過更清晰地思考問題來減少犯錯的次數。斯坦諾維奇等人的研究表明,如果你在聰明的人做出決策前,向他們解釋他們可能會在

某個問題上出錯,經過你的指導,他們能更好地解決這個問題。“聰明的人只有在你告訴他們做什麼的時候才會表現得更好!”斯坦諾維奇說道。第二種是,你可以看到並利用他人犯的錯誤。精明的商人都知道,一個人的錯誤就是另一個人的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最理性的思考者將獲勝。本書就是要識別這些機會。   我將帶你學習以下三個步驟。   l準備。第一步是心理準備,這一步需要你瞭解錯誤。在每一章中,我都會用各種專業領域中的例子討論一種錯誤,並用學術研究來解釋你犯錯誤的原因。我還研究了這些錯誤為什麼會造成嚴重的後果。儘管投資者、商人、醫生、律師、政府官員和其他專業人士的初衷是好的,但他們經常搞砸,而且往往會付出極大的代

價。   l識別。一旦你知道了錯誤的類別,第二步就是根據情境來識別問題或者叫作情境感知。在這一步,你的目標是認識到你所面臨的都是哪些類型的問題,你為什麼會有犯錯誤的風險,以及選擇哪些工具是明智之舉。錯誤的產生通常是由於你面對的複雜現實情況和你用來處理複雜問題的簡化的思維程式不匹配。難點在於通過動腦將表面上看似不同的領域聯繫起來。你將看到,跨多學科的方法會對決策制定產生深刻的啟發。   l應用。第三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那就是儘量避免你可能犯的潛在錯誤。其目標是建立或完善一套思維工具,以應對生活中的現實情況,就像運動員為比賽培養一整套技能一樣。在使用反直覺的方法時,很多技巧都涉及控制直覺。順便說一

下,我並不是說我可以免受這些認知錯誤的影響,我仍然會陷入我在書中描述的每一個錯誤。我的個人目標是,當自己在決策過程中進入危險地帶時,能夠覺察到危險,並放慢腳步。在恰當的時間找到正確的方法是至關重要的。   贏家的詛咒   像許多金融學講師一樣,我和學生們一起做實驗,向他們展示聰明的人在做決策時是如何掉進陷阱的。在一次實驗中,我向全班同學展示了一罐硬幣,並要求每個人分別對罐內的東西出價。大多數學生的出價低於硬幣的實際價值,但也有一些出價遠遠高於硬幣的實際價值。出價最高的人贏得了這罐硬幣,但得不償失。這就是所謂的“贏家的詛咒”(thewinner’scurse)。這在公司合併和收購中很重要,因為當

公司為了收購一家目標公司而相互競爭時,出價最高的人往往出價過高。這個實驗給了學生們第一手的經驗,給了贏得拍賣的學生雙倍的經驗。6   為了給這些實驗增添趣味性,教師們經常把它變成競賽的形式,並為表現最好的學生頒發獎品。我在哈佛大學參加了一個為期兩天的會議,會議的主題是“投資決策與行為金融學”,其中就有一些這樣的競賽。因為閱讀和教學的緣故,我很熟悉這些實驗。第一次嘗試的時候,我做得並不好,準確率低於平均水準。但後來我研究了這些規則,練習了如何識別問題,並學會了正確處理問題的技巧。   第一個實驗是過度自信的測試。哈佛大學經濟學家、橋牌冠軍理查·澤克豪澤(RichardZeckhauser)給每個

參與者一張清單,上面列出了10個不常見的事實性問題,例如亞洲象的妊娠期,並詢問大家的猜測結果,以及有九成把握確定這個估值比正確答案高還是低。例如,我可能會根據大象的妊娠期比人類長,推斷它的妊娠期是15個月。我也可能有九成把握認為答案是12~18個月。如果我的能力和我的信心相符,那麼正確答案十有八九會落在這個範圍內。但事實上,大多數人的正確率只有40%~60%,這說明他們過度自信。7儘管我不知道這10個問題的答案,但我知道我可能會在哪裡出錯,所以調整了最初的估計值。我贏了這場比賽,得到了一本書。   第二個實驗展示了純理性的失敗。在這個實驗中,著名的行為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查·塞勒(R

ichardThaler)讓我們寫下0~100的一個整數,誰寫下的數字最接近小組平均猜測值的2/3,誰就能獲得獎品。在一個純理性的世界裡,所有參與者都會冷靜地進行一番周密的推斷,從而得出本實驗最合理的答案——0。但遊戲真正的挑戰在於,要考慮其他參與者的行為。你可以通過猜測0來獲得智力分,但如果有人選擇的數字大於0,你就無法贏得獎品。順便說一句,獲勝的答案通常是11~13。8我也贏了這場比賽,還得到了一件T恤。   當塞勒把獎品扔給我時,抱怨道:“你不應該得到這個獎品,因為你知道這是怎麼回事。”   是的,我確實知道這是怎麼回事。這就是重點,也是本書的重點。   換個思路,讓困難的問題變得簡單

  準備和識別是一種新方法,它能讓一個棘手問題變得更簡單。來看看著名經濟學家、電腦科學家赫伯特·西蒙(HerbertSimon)發明的一個叫作“搶15”(Sum-to-Fifteen)的遊戲。玩家將編號為1~9的9張紙牌正面朝上放在桌子上,然後2名玩家輪流拿牌,目標是拿到3張紙牌,使牌面上的數字加起來是15。如果你以前從未玩過這個遊戲,那你可以試一試。或者讓你的朋友或同事試一試,仔細觀察他們怎麼玩。   這款遊戲難度適中,因為你必須記住自己和對手不斷變化的數字總和。你必須從進攻的角度思考,拿到3張數字之和等於15的牌,同時又要從防守的角度思考,防止你的對手先於你完成同樣的事情。通常,當一名玩家

在數字上糾結時,他的對手就會獲勝。   現在我使用一個幻方,讓遊戲變得更簡單:   834   159   672   注意,如果你看垂直、水準或對角線上的這些數字,會發現它們的和都是15。突然之間,遊戲變得非常簡單:這是我們童年時期最喜歡的井字遊戲,也被稱為零字遊戲和十字遊戲。一旦你把這場遊戲理解為井字遊戲,獲勝的方法就清楚多了。雙方平局應該是最壞的情況,而輸掉遊戲則十分不應該。   大多數人不會自然而然地將自己頭腦中的想法與現實世界中的棘手情況相匹配。我們的大腦沒有裝備從準備到識別的過程。事實上,典型的決策者花在恰當地思考問題和從經驗中學習上的時間只占25%。大多數人把時間花在收集資訊上,

感覺自己正在推進工作,同時也會讓上司覺得自己很勤奮。但是沒有情境的資訊沒什麼用。如果你沒有正確地理解決策中涉及的挑戰,那麼這些資料對提高決策的準確性沒有任何幫助,實際上還可能會讓你產生不該有的自信。   10過程還是結果   有3個因素決定決策的結果:你如何看待這個問題、你的行動和你的運氣。你可以讓自己熟悉常見的錯誤,識別所處的情境,並採取看似正確的行動。但是,從定義上就能看出,運氣是你無法控制的,即使它可能決定決策的結果,尤其是在短期內。這一統計事實引出了一個基本問題:你是應該根據做出決策的過程還是決策的結果,來評估決策的品質?   本能的回答是關注結果,因為結果是客觀的,可以將勝利者和失敗

者區分開來。在許多情況下,那些評估決策的人相信一個令人滿意的結果恰好證明瞭過程是好的。雖然這種想法無處不在,但它確實是一種壞習慣。改掉這個習慣能打開一扇大門,讓你對做決策有更深入的瞭解。我們最具挑戰性的決策包含一個不確定的元素,不過那充其量也就是用概率來表示可能的結果。此外,即使資訊不完整,我們也必須做出決策。當一個決策涉及概率時,好的決策可能導致壞的結果,而壞的決策可能導致好的結果,至少在一段時間內是如此。例如,假設你正在賭場玩21點,你拿到的牌點數加起來是18。你採取了與標準的21點策略完全相反的做法,要求拿牌。莊家發牌,發到你手裡的牌是一張3。這個過程很糟糕,結果卻令人滿意。標準策略表明

,同樣的牌打100次,平均來說你會輸。   在概率環境中,你最好關注做出決策的過程,而不是結果。21點是一種碰運氣的遊戲。這意味著你應該儘量遵循能反映拿到正確牌的真實概率的那個規則,也就是說當你拿到17點及以上的牌時,不要再要求發牌。但重要的是要記住,由於運氣在這個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好的決策並不能保證獲得好的結果。如果你做出了一個好的決策,但結果卻很糟糕,那就振作起來,撣掉身上的灰塵,準備再來一次。   在評估他人的決策時,你同樣最好關注他們的決策過程,而不是結果。很多人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靠運氣。通常情況下,他們完全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做到的。但當命運不再眷顧他們時,他們就會輸得一塌糊塗。

同樣,賭技高超的人經歷一段時間手氣不佳後通常是最終的贏家,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每個人的手氣會逐漸變得差不多。   11聰明人常犯的決策錯誤   這本書的主要讀者是投資者和商人,儘管這些概念也與其他專業人士相關。這本書既不是常見錯誤的調查報告,也不是對一個宏大主題的理論闡述。例如,大多數作品要麼專注前景理論(prospecttheory)的組成部分,比如損失規避、過度自信、框架效應、錨定效應和確認性偏差(confirmationbias),要麼詳述了一個重要的觀點。12我打算另闢蹊徑,我會將我在投資行業的經驗與我的心理學和科學知識結合起來,從而選擇我認為最有用的概念加以介紹。   本書的每一章都

討論了一個常見的決策錯誤,闡釋了為什麼這個錯誤是嚴重的,並對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提出了一些思考。具體地說:   l第1章介紹了我們傾向於把每個問題都看作是從未出現過的,而不是仔細考慮借鑒其他人的經驗。這一錯誤能夠解釋為什麼儘管成功收購的先例並不多,但高管們在收購其他公司時卻往往持樂觀態度。   l第2章描述了如何應對由於視野狹窄,導致在特定情境下無法考慮其他選擇的問題。當我們應該考慮盡可能多的可選方案時,我們的大腦卻想減少選項的數量。此外,激勵措施可能會鼓勵人們做出某些對一個人有利而對另一個人不利的選擇。   l第3章表明了我們對專家的盲目依賴。專家們往往瞭解的領域十分有限,只有在這些領域,當自己

的主張和預測遭到質疑時他們能夠做出解釋。越來越多的人可以通過使用電腦或利用群體智慧,而不是依靠專家來制定決策模型,以便更有效地解決問題。   l第4章強調了情境在決策中的重要作用。儘管我們十分願意認為自己是客觀的,但周圍人的行為會對我們的決策產生意想不到的影響。這也說明瞭為什麼我們不應該在沒有充分理解他人決策情境的情況下,過早地判斷他人的行為。   l第5章探討了在錯誤的前提下理解複雜系統的陷阱。試圖通過匯總微觀行為來理解宏觀行為的嘗試是失敗的,因為總體大於各部分的總和。你不能通過觀察一隻螞蟻的行為來瞭解整個蟻群。這一章還表明,管理一個複雜系統幾乎是不可能的,這是美國政府在應對2007年至20

09年的金融危機時吸取的教訓。   l第6章告誡人們不要根據原因而不是環境來預測系統的因果關係。生活中大多數問題的答案都是“視情況而定”。本章探討了如何思考“視何種情況而定”。   l第7章介紹了相變,在相變中,一個系統的小擾動會導致大的變化。由於相變發生的原因和結果很難確定,所以幾乎不可能預測結果。這就是為什麼沒有人知道下一部熱門電影或歌曲會從哪裡來。   l第8章討論了技能和運氣在結果中的作用,並強調了均值回歸的概念,這個概念經常被誤解。例如,體育記者和商業評論員在報導成功和失敗的案例時,通常會忽略技能和運氣的作用。   l結論部分總結了如何思考書中討論的錯誤的建議。本章還推薦了一些獲得決

策優勢的具體技術,如寫決策日誌,以及將這些想法付諸實踐。   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DanielKahneman)曾指出,他對人們在決策過程中表現出的矛盾情緒感到驚訝。13雖然人們談論改進,但很少有人願意花費時間和金錢去學習,並最終做出改變。在接下來的幾章中,我將介紹一些可以幫助你做出更好決策的概念。我希望你在這個過程中也能得到一些樂趣。   我在選擇每一章的主題時,依據了以下三個標準:首先,這些問題必須是常見的。當你消化了其中的一些概念後,你就會發現它們無處不在——無論是在你所面臨的決策中,還是在其他人的決策中。其次,這些概念必須是可識別的。這些主題並不微妙

,你將會看到它們出現在你以前可能沒有注意到的地方。最後,與這些主題相關的錯誤必須是可以預防的。雖然我不能保證你會成功,但我可以幫助你改進做決策的方式。

中國大陸1990年代詩歌實驗寫作──以于堅、西川為例

為了解決金錢騙局線上看的問題,作者林淑瑩 這樣論述:

本論文主要以中國大陸兩位當代詩人于堅和西川,在1990年代具有文體實驗性質的長篇詩歌作品為研究對象。序論的研究動機與目的,說明兩位詩人在中國大陸20世紀90年初中期,具有鮮明文體實驗特質的寫作,於詩壇具有標誌性的意義和地位。此外,詩人不約而同在90年代的寫作發生「轉型」,除了與個人文學理念的轉變有關,同時也與社會、文化與文學環境的整體變化相關,將兩位詩人在此階段的實驗詩歌文本做一具體而完整的掌握,不僅是對其詩歌價值的確立,同時也是對中國大陸當代詩壇發展概況的理解。在研究方法上採詩歌語言結構的共時性與歷時性發展脈絡,探討于堅、西川在1985-1995年間,詩歌實驗寫作的進程。文獻回顧首先梳理近

五年兩岸相關的學位論文研究成果;其次整理重要的參考專書和期刊論文,以建構完善的書目資料。 論文研究架構部分,第一章「自主精神的張揚:1990年代『異質』的詩歌寫作特徵」:第一節連結「朦朧詩群」與「第三代詩群」的詩歌史關係。第二節探討「第三代詩歌」的定義,從詩刊和詩群突出「第三代詩歌」的語言特質。  第二章「實驗的傾向與超越:1990年代詩人的自覺『轉型』與『非詩』的開展」:從最具「第三代詩歌」審美特徵和創作成果的「敘事性」詩藝路徑入手,分析詩歌文本的文體實驗寫作技藝及詩學價值,以做為後續對兩位詩人的前行研究。  第三章「于堅:散文化與『詩劇』的詩歌」:第一節從于堅的實驗詩歌潛流與詩歌理

論談起,包括成長經歷,80年代至90年代短篇「口語詩」的創作,「拒絕隱喻」詩歌理論的提出。第二節探討「非詩」形式的〈0檔案〉和採取「片段」、「細節」書寫策略的〈事件〉系列,兩首長篇詩歌都以文體實驗打破詩歌界限,為中國大陸詩壇帶來豐碩的「非詩」寫作成果。  第四章「西川:『不潔』的和『容留』的詩歌」:第一節首先梳理西川80年代早期的重要詩作,其次分析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帶有實驗傾向的短篇詩歌,及長篇組詩〈匯合〉的討論,第三掌握1989年「詩人之死」對西川詩學「轉向」的影響。第二節以西川在1990年代「綜合創造」的組詩:〈致敬〉〈近景與遠景〉、〈芳名〉和〈厄運〉進行析論,統整其在90年代詩歌

實驗創作的主體風格與樣態。  結語:總結于堅、西川在1990年代中國大陸詩壇,以不同的寫作起點和道路帶來的實驗詩歌價值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