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縣金湖國小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金門縣金湖國小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黃茵等寫的 2020第十屆新北文學獎得獎作品集 和姚瑞中,LSD的 海市蜃樓V:台灣閒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聯經 和田園城市所出版 。

中原大學 設計學博士學位學程 黃承令所指導 何黛雯的 文化資產空間敘事之研究 (2021),提出金門縣金湖國小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文化資產、空間敘事學、歷史場所、場所精神、空間意識、文化地理學、文化地理學。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屏東大學 教育學系碩士班 舒緒緯所指導 簡旻筠的 金門縣國小五年級孩童國際教育交流參與動機及預期學習效益之調查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國際教育交流、參與動機、預期學習效益的重點而找出了 金門縣金湖國小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金門縣金湖國小,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2020第十屆新北文學獎得獎作品集

為了解決金門縣金湖國小的問題,作者黃茵等 這樣論述:

  本書為2020第十屆新北市文學獎得獎作品集。   第十屆新北文學獎總共有五大類別:分別是散文組、新詩組、短篇小說組、繪本故事組,以及今年新增的新住民圖文創作組。其中散文組與新詩組,又分別分齡分眾為一般組與18歲以下的青春組。   新北市是全國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外來人口比例佔比最高的城市,這個特殊的背景,促進了新北文學獎的舉辦即能帶動文學創作又可以充分豐富的展現藝文的價值,而也因為這股能量的驅使,造就了新北文學獎的内涵,最能體現台灣多元文化和族群文化融合的豐富價值。   新北文學獎的舉辦已經邁入第十年了,十年來無數的文壇優秀作品和作家被發表被發掘,因此而發光發熱,舉凡散文、小說、詩歌

、舞台戲劇腳本等等,皆有長足豐富的收獲,也具體了新北文學獎的多樣貌。值得一題的是,今年新增了「新住民圖文創作組」的組別,新北市是擁有新住民子女人數最多的地方,去年更達到突破四百萬人口的新里程碑。新北市樂見更多新住民加入文學作的行列,以其不同的生活經驗孕育的文學養份,一起攜手為台灣文學努力,以期開放出百花競艷的繽紛榮景。   本屆的文學的創作,直接或間接反映了作者對生活深刻體驗的作品有新詩組的《托瑪斯的誓約─Ali-Duma》和短篇小說組的《瑪利亞》等等;  而透過文字的表現能讓讀者產生特別感動和共鳴的有散文組的《教堂》和《行腔》等等, 這些優秀作品所折射出來的文學之光,是多面像的,是文化差異

下融合後協和的表現,它開拓了新的視野,幫助讀者疏理了創作的條理,充分發揮了文學創作能讓文學的領域拓展達到無限可能的境界!   正向文學的創作,能為讀者留下啟發的共鳴,這種淺移默化的安定和陪伴,對熱愛文學的人而言,是洗滌心靈的和照亮人生的良藥! 作者簡介 黃茵   宜蘭女兒,旅居馬尼拉。東海大學中文碩士。曾任職雜誌社財經記者,廣告公司文案。獲星雲文學長篇小說獎、教育部文藝獎。 黃品璇   1986年生,臺北人。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現任教於臺北市立大同高中,曾獲107年臺北市語文競賽教師組作文第二名。 陳育律   天龍關外的臺北人,工作狂。在臺北學政治,在東京讀國際政

經,在倫敦做文化研究。目前從事寫作、翻譯及編劇,在以字為業的路上努力。作品散見於報章,曾獲臺中文學獎、時報文學獎、泛科幻獎、梁實秋文學獎等。 田家綾   台大社會系,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建築研究所碩士,日本東京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當過日本OL,熱愛都市觀察,討厭滿員電車。文章、訪稿散見《聯合文學》與《小日子享生活誌》。 劉玉皙   經濟學博士,現職為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助理教授。曾為中國時報(2006年前)、天下獨立評論、報導者等專欄作家。 吳青   1997年生,臺南人,國小英語老師,以文字和畫筆為食。長大並沒有使我更了解自己,除了在生命裡和在馬路上一樣左右不分,所幸一路上遇見

的都是好人。 羅菩兒   海裡加點鹽,不會有改變。 黃馨旋   馬來西亞人,二〇〇三年生。處女座。現就讀於巴生興華中學。   是個矛盾體,愛想太多,也愛通過睡覺逃避現實。   個人簡介是一件麻煩的事,究竟要如何在三言兩語說清楚自己是個怎樣的人,因而陷入了糾結的泥濘。 柯惠馨   筆名:田清。淡江中學人文社會班一年級,是個敏感的人類,對事物總有莫名的感觸,喜歡漫溯於思考中。想紀錄下所有令人感動的瞬間,流動的色彩和光影。想當一盞燈,想看清一切,想驅逐黑暗,想做溫柔的人。 崔嘉元   2003年生,現就讀高雄中學。   曾任第二十二屆高雄馭墨三城高中聯合文學獎總召(讓我推銷一下今年是

23屆!)。   正努力成為更好的人。 王卉蓁   他人眼中我是個不安於室、不安於日的新住民子女,對顛沛流離有種荒唐成癡的執念。文壇中的跳梁小丑,屬文是我常使的把戲,五種語言是生存的利器。 李若綺   九十二年生,現就讀於中山女高。生活得平淡平凡,平凡的有些透明,但依舊甘之如飴。對文字極為依賴、特別敏感,所以總是自陷於字句的泥淖中,難以自拔,可也常能從中汲取美好的想像,自得其樂。 林瑞麟   台北人。淡江大學英國文學系、EMBA企管系。服務業。小說、散文和詩散見報紙副刊及詩刊。曾獲2015年林語堂文學獎小說佳作。2018飲冰室茶集年度詩人優選。2019年鍾肇政文學獎新詩正獎。 熊

佳慕   「我並不屬於我。」(穆罕默德.達維什) 黎競檜   馬來西亞新紀元學院及台灣逢甲大學的中文系學士,南京大學哲學碩士。   如果有「國籍」,那個國籍應該是能夠互信、互愛且富有想象力、包容力的容器,并且承載著滿溢的善意。 李修慧   畢業於台大中文系,曾任關鍵評論網記者,關注性別、原住民議題。目前為東華大學華文所碩士生、每天為你讀一首詩成員。曾獲鍾肇政文學獎小說獎、後山文學獎新詩獎。 邱伊辰   1995年春天生,東華大學華文所,微光現代詩社一員。曾獲奇萊文學獎推薦獎、五虎崗文學獎推薦獎。 郭天祐   十七歲的雙魚座   生於高雄,長於板橋。       風球詩社社員,

曾獲高雄青年文學獎。   每天試著抵抗突如其來的閃電與煩雜的根系。仍努力的在文字的路上走著,儘管稚嫩。 彭晨祐   二○○四年生,喜歡用文字、影像記錄臺灣美麗的人文風土。曾獲全球華文學生文學獎新詩佳作、臺北市青少年學生文學獎新詩優選、羅葉文學獎新詩第三名、金陵文藝獎新詩第一名、全國高中生閱讀心得寫作特優等獎項。 陳煜澔   愛世界、愛生活、愛文字、愛睡覺。好愛有點厲害的自己。 李采庭   北漂高雄人,2002年生,理智水瓶和感性雙魚的綜合體,但或許我早就不信這個。似乎更擅散文的詩人喜歡在小說裡作夢,同時熱愛繪畫,無論以文采寫色彩,抑或以色彩繪文采。 李恩惠   二OO二年出生於

基隆市,在她18歲時就讀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護理科三年級,她自小自許「望無所望,安之若命。」 黃鈺棋   就讀台北市中山女高數資班。成為水深火熱的學測生之後,終於鮮少再被強迫轉文組。總喜歡在無人的時候胡思亂想。曾獲若干文學獎,包括第37屆、第38屆全球華文學生文學獎高中新詩組佳作,北部九縣市第一屆高中生文學獎新詩組佳作,第20屆、第21屆金陵文藝獎高中新詩組第一名和第二名,第九屆新北市文學獎青春散文組和青春新詩組首獎等。 謝見辰   關西人,現在在美濃。 鄭博元   臺灣大學中文所碩士班在讀。曾獲文化部青年創作補助,新北文學獎、中興湖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臺大文學獎等。講話常被

說慢,希望能想多一點,講快一些。 鍾曉晴   九六年生。香港廢青。貓奴。第一次得獎,初見世面,頗為新鮮。言派門徒,如果沒有遇見她,我可能都不會寫作。叔夏,我愛你! 何志明   補教老師。曾獲林榮三、新北市、台中、兩岸金沙書院、桐花、打狗鳳邑、竹塹、浯島、夢花、玉山、宗教、蘭陽、磺溪、吳濁流……等文學獎獎項。 蔡旻君   九六年生,比起火雞肉飯更愛吃拉麵的嘉義人。最近的煩惱是機車騎過校內減速丘時前置物架裡的咖啡會灑出來,以及好吃的小吃店總是離學區太遠。然後越來越胖。 Agus Susiyanti   我叫Agus Susiyanti。但通常被称为素希的人出生于印度尼西亚中爪哇省的

Pemalang。我的爱好是阅读。我已经在台湾呆了五年,目前在台北地区工作,照顾祖父。除了照顾我的祖父,他还是台湾一所公开大学的学生。我叫Agus Susiyanti。但通常被称为素希的人出生于印度尼西亚中爪哇省的 Pemalang。我的爱好是阅读。我已经在台湾呆了五年,目前在台北地区工作,照顾祖父。 王毓麟   我來自金門,57年次,真理大學畢業,前後服務於新竹商銀、21世紀不動產、安富保經人股份有限公司,喜歡閱讀及旅遊,有靈感時喜歡寫些小品自娛。 王瑞豪   我是王瑞豪,來自屏東潮州高中,是一名新住民二代,而母親為越南籍的姑娘遠嫁到台灣,因此,從小生活在一個多元文化交織下的新住民

家庭,讓我逐漸地喜歡研究和參與新住民相關議題,為台灣付出更多心力。 李昱樺   我是十一歲的李昱樺,性格外向的我有一項很獨樹一格的『特色』–愛唱歌,打掃時常常一邊唱歌,一邊掃地。如果聽見動人的歌曲,便有模有樣的模仿。平時喜歡看書,尤其是貓戰士,那繪聲繪影的描述,怎麼都百看不厭! 林益彰   曾獲臺灣文學獎入圍、新北、後生、南寧文學家、泰北、吳濁流、虎尾、大武山、阿公店溪、金車、臺南、葫蘆墩、教育部閩客、台文戰線、全國西子灣、菊島文學獎、高雄青年、漂母杯文學獎等。出版《南國囡仔》。 林金瑛   土生土長的大馬華人,所受的華語教育程度不高,接下來都是靠著讀報章慢慢積累。這次得獎後更加鼓

舞我這婦人努力踏上寫作之路。 武豔秋   我是武豔秋來自越南。從小就熱愛自然和文學,所以原本以為會永遠留在鄉下過著一個平凡的生活。後來認識了我先生,並且跟他到台灣居住,人生就變得多采多姿。目前我就讀台師大華語文教學系。 洪慧敏   在馬來西亞努力生存的中華後裔,曾獲得第三屆馬鳴菩薩文學獎佳作和“美麗中國”徵文比賽佳作,望能在有生之年對文界有丁點貢獻。 洪慧卿   姓洪名慧卿,字胤熹,筆名白諦,祖籍中國福建省南安市,丁丑年生人,來自遠方,現居南閻浮提,旅行者,時至當歸。 高凌華   地方爸爸、自由編輯,喜歡讀讀寫寫,正就讀著台東兒童文學研究所在職班,認識著想要給孩子們的文字與圖畫

,希望能寫更多東西讓更多人一起分享。 張辰   我是一名自由業動畫師,有各種不同的設計領域接案經驗,擁有澳洲RMIT動畫遊戲與互動應用的碩士學位,繪畫與建構故事是我的興趣與志向,未來也將不停的創作新作品。 張葦菱   基隆台中人。是一枚愛詩愛畫畫的人,更愛拎著相機滿世界旅行。 張梓鈞   自由插畫工作者,喜歡電影、哲學、大自然。作品曾入選2020波隆那兒童觀眾插畫比賽、美國3x3插畫賽等國際獎項。合作對象包含聯經出版、國語日報、台北客家書院等。臉書專頁:CHUN CHUN 張梓鈞。 張舜忠   經歷:媒體、飯店、營造業。證照:英語領隊、日語導遊。著作:《如何成為導遊領隊》、《臺

灣營造業百年史》(合著)。獲獎:竹塹、菊島、磺溪、玉山、基隆海洋、夢花、馬祖、浯島文學獎等。 張翔鴻   筆名寄抒、奇予。土生土長高雄人,現居新北市,是個普通上班族。筆名寄抒的由來,是覺得自己是個思想的庸人、言語的野獸、行動的侏儒;只好用文字寄抒的人。著有小說《塵香了事》一書。 陳思穎   一個再平凡不過的國中生,每天上學、放學就是我的日常寫照。最大的煩惱便是每天如狂浪襲來的新舊知識、每日似火燒眉毛的大小考試。最喜沉浸在一盞檯燈、一杯熱飲、一本小說的瑰麗世界,學那將頭埋入沙中的鴕鳥,暫時逃避現實緊迫的追捕。 游淑惠   四年前、屆半百之際移居新北淡水,見晴空朗朗、白雲悠悠,因而以「

藍雲」為筆名,透過寫作、畫畫的小日子,抒發歲月川流中的林林總總,認真走過春夏秋冬,擁抱每一刻的感恩、喟嘆。 曾元耀   1950年生。嘉義人。海大漁業系、中山醫大醫學系畢。曾做過拖網漁船水手、民生醫院內科、凱旋醫院精神科醫師。現在鳳山信元診所執業。曾獲林榮三、新北市等數十個文學獎項。曾出版詩集《寫給邊境的情書》《島嶼情書》。 黃若萍   浮生若萍,從大陸到香港到台灣,典型的人馬座,總是在路上,總是充滿對遠方的嚮往。做過報紙、雜誌、出版社,開過一間書店,曾經的傳媒人,現在的自由人,毋忘初心,好好生活。 楊岡   1962年出生於臺灣,先後在衣索比亞,美國,法國,加勒比海,中國,新加坡

生活及工作。   2016年辭去國外工作,返臺照顧父母,成爲一位《新住民》,重新認識臺灣。 楊慧婷   印尼出生,為了學中文,18歲決定來台灣,在語言學院不小心遇到想考台灣大學的朋友,不小心考上東海大學建築系。畢業後又不小心找到工作,更不小心嫁給台灣人,從此留在台灣了。 廖勱奇   嘗以「天生戲子」筆名於公開展場留心得;平常日記幾乎每天變換藝名寫作;近期生活重心是安在探覓「蝴蝶效應」之關鍵肇動。 蔡悅東   我的筆名叫馬菲,是來自香港的作家。   喜愛神怪玄奇的題材,熱衷寫作,擅長以獨特角度描寫靈異古怪之事。   著作《黑色救護誌》曾榮登香港誠品華文暢銷榜第一位,希望有天能進軍台灣

文壇。 蔡麗華   出生於緬甸仰光,碩士畢業於國立金門大學食品科學研究所,大學畢業於國立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目前在金門縣金湖國中擔任教師,兼任金門大學,海洋與邊境管理學系講師及教育部國教署緬甸語培訓講師。108年度全國多元文化教育優良教案之國小特優獎。 劉德曜   板橋人,東吳大學中文系二年級。目前是中廣新聞網《緣來在寶島-越來越幸福》新二代主持人。   曾參與多項新住民子女相關活動:新北市青年外交大使-中小學英越營、新二代培力昂揚計畫海外企業實習、移民署台北市服務站親善大使等,灌溉了對於新住民議題無止無盡的關心與愛護。曾以移工議題為劇本獲得東吳大學「雙溪金劇本獎」佳作。

歐筱佩   生長於大馬霹靂州怡保。曾獲新加坡金筆獎詩歌組第二名/大馬檳州華文微型小說優勝獎 / 嘉應散文佳作獎 / 砂拉越海馬文學散文佳作獎等等。 魏振恩   紐約州立大學美國文學博士,任教於義守大學外語中心。曾獲美國年度詩選,時報文學獎、花蓮文學獎、桐花文學獎、屏東大武山文學獎,新北市文學獎,兩岸記實文學獎、文建會新詩獎,野薑花詩社新詩獎。著有《行將出發的黎明》、《光之縫隙》、《凹凸詩稿》。 謝宜宸   金門縣金湖鎮金湖國小就讀六年級。喜歡美食,愛看書,特別喜歡看漫畫。最喜歡自然科,酷愛實驗。 嚴永真   我是新住民語馬來語教學支援老師,除了語文教學以外,我也喜歡創作繪本,在2

019年參加過「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舉辦的「新住民母語繪本創作比賽」也獲得特優的獎項,我會把創作的母語繪本運用在教學上,讓學生通過繪本學習語文。   散文一般組 首獎/黃茵〈行腔〉 優等/黃品璇〈廢〉 優等/陳育律〈初級文法〉 佳作/田家綾〈河界〉 佳作/劉玉皙〈浮於海浮於舟〉 佳作/吳佳穎〈慢慢〉 散文一般組評審會議紀錄 散文青春組 首獎/羅菩兒〈教堂〉 優等/黃馨旋〈瘤〉 優等/柯惠馨〈小陳〉 佳作/崔嘉元〈影子與光線〉 佳作/王卉蓁〈山竹〉 佳作/李若綺〈出走〉 散文青春組評審會議紀錄. 新詩一般組   首獎/吳佳穎〈約翰先生〉 優等/林瑞麟〈伏流〉 優等/熊佳慕〈我的二手人生〉

佳作/黎競檜〈雙親〉 佳作/李修慧〈飽食〉 佳作/邱伊辰〈寫字〉 新詩一般組評審會議紀錄 新詩青春組 首獎/郭天祐〈坍縮前有來過〉 優等/彭晨祐〈托瑪斯的誓言─致Ali-Duma〉 優等/陳煜澔〈在我不情願上網課的時候〉 佳作/李采庭〈逆時針〉 佳作/李恩惠〈筆〉 佳作/黃鈺棋〈日常和檸檬糖〉 新詩青春組評審會議紀錄 短篇小說組 首獎/謝見辰〈自山中滑落〉 優等/鄭博元〈細胞〉 優等/鍾曉晴〈瑪利亞〉 佳作/何志明〈假裝〉 佳作/蔡旻君〈長樂街五十五巷〉 短篇小說組評審會議紀錄 新住民圖文創作組 新住民圖文創作組評審會議紀錄 入選/ Agus Susiyanti〈Pasar(市場)〉 入

選/王毓麟〈新北新故鄉〉 入選/王瑞豪〈「新」臺灣〉 入選/李昱樺〈新北新故鄉〉 入選/林益彰〈新北新故鄉:雲彩的味蕾 – 見東協廚房〉 入選/林金瑛〈習字〉 入選/武豔秋〈愛的筆盒〉 入選/洪慧敏〈素叉燒雞飯〉 入選/洪慧卿〈家〉 入選/高凌華〈能不能不要〉 入選/張辰〈新北新故鄉〉 入選/張葦菱〈愛讓他鄉成故鄉〉 入選/張梓鈞〈潮濕的味道〉 入選/張舜忠〈此心安處是吾鄉〉 入選/張翔鴻〈聽濤者〉 入選/陳思穎〈新北新故鄉-回憶的味道〉 入選/游淑惠〈畫了曼陀羅〉 入選/曾元耀〈東南亞的新北市〉 入選/黃若萍〈一切安好〉 入選/楊岡〈觀音山〉 入選/楊慧婷〈另類圖書館〉 入選/廖勱奇〈衍畫〉

入選/蔡悅東〈看海〉 入選/蔡麗華〈潑水過新年〉 入選/劉德曜〈舌頭上的家鄉〉 入選/歐筱佩〈傾斜的塔〉 入選/魏振恩〈漁船〉 入選/謝宜宸〈起飛〉 入選/嚴永真〈湖盼〉   市長序   新北市文學獎邁入第10年了!經過10年的累積,新北市文學獎也逐漸形成一種風格,有著自由、開放的多元性格,就如同新北市今(109)年升格10周年,從台北縣變成了新北市,整體大環境也因為數位時代、全球化的來臨,讓整個世界的文化交流更為頻繁與緊密,新北市也搖身一變,成為全國最有活力的多元移居城市。   新北市文學獎在徵件類別上,不拘題材與國籍,鼓勵各路中文創作的寫作好手,踴躍投稿,透過書寫進行文化交流。

於2018年、2019年舉辦了「新住民文學獎」,讓外籍朋友們有機會透過文字表達個人所見所感。而今(109)年度為了鼓勵新住民朋友們勇於創作,整併原有獎項並新增「新住民圖文創作組」,透過簡短的文字搭配照(圖)片,訴說「新北新故鄉」的故事。不論讀者的你/妳是否來自新北,皆可從照(圖)片窺探創作者的視角,再輔以文字,堆疊出對於新北的地方想像。   此外,新北市文學獎在這十年間,於散文及新詩類別上,劃分青春組及一般組,以18歲為界,期望成為培育未來文壇新星的一個平台。從這次青春組得獎作品的來看,流露出年輕世代獨特視角及敏感幽微的心境。如散文青春組首獎作品〈教堂〉,以教堂作為象徵物,表達作者和原住民外

婆的親情交流,真摯感人,是難得的上乘之作。   文學創作反映作者對生活的體驗,透過文字讓讀者產生共鳴,經由多樣化題材,讓文學所能拓展的領域延伸到遙遠的邊界。這次得獎作品不乏對於社會時事的觀照,如性別意識〈小陳〉(散文青春組);香港議題〈約翰先生〉(新詩一般組)、〈瑪利亞〉(短篇小說)等,讓新北市文學獎有了國際化的視野。   最後誠摯地感謝由宇文正老師所領導的評審團隊,在百忙中為本屆新北市文學獎評選出各具代表性的文學作品,也謝謝所有參與本屆文學獎的創作者,因為你們的慷慨灌溉和分享,讓新北市文學獎的園地持續豐富茁壯,再繼續耕耘下一個十年! 一 母親在婚前是一名房仲,專門幫別人找房子

。她對大臺北的房子有深入的研究,常常提醒我們:住家不要買一樓,為了預防淹水或者更壞的情況,比如樓上的住戶會把大便丟到樓下的陽台;還有樓下不要開商店,因為可能會有火災發生或是強盜入侵;三房兩廳的房子,如果屋齡超過四十年、租金超過兩萬,那就不要租,反正地震一來,它們通通都會垮,不如一開始找個便宜的就好。母親在「有巢氏」工作所賺的錢,仍不足以在臺北買房,只能帶著我們四處蝸居。 我們在新店租屋。確實,這裡的店都是新的,因為開了又倒,倒了又開。寶強路與中興路的交叉口,分隔了新興的商場與老舊的工業區,同樣稱為大坪林,卻存在著兩個平行世界。一邊停著整排高級跑車,一邊修車廠林立,貧富只隔了一條馬路。這裡的地名

都會鑲上一個「寶」字,如寶橋路、寶中路、寶安街等,母親來看房子時,覺得這個門牌喜氣極了,殊不知這就跟八字命名一樣,你命中缺了什麼,名字就補了什麼。 二 ・「どこ」:Doko,哪裡,表示場所和方向的疑問詞。 找些藉口支開同場晚餐的朋友,一個人坐在城市最繁華的地方,回想幾小時前機場話別的場景。模仿日本電影的招數,仰首,捏緊鼻頭,眼淚就不會掉出來。姿勢真醜。 被機場巴士騙了,來到虛幻的城,每一道光線看來都歪斜,空氣都走了味。 留下來,比離開更苦。 躲進包廂,唱起歌來格外暴力,喉音用得多,時不時皺眉猛力一吼,一個勁地將上半身向前甩,屈身像要把整顆心嘔出來。悲歌傷懷,積極正向的詞曲更傷情。感覺自己真正成

為了一個音箱,聲量大小取決於身體的強弱震動。有時收攏胸腔緩緩起伏,有時喉頭輕顫悄悄陷落,跌至腹部皺成一淵黑洞,將渾身氣力收拾了去。 行過正義國宅,想起盛夏裡騎車打背面悠悠晃過,漫不經心地埋怨生活裡的細瑣物事。把胸臆裡的垃圾話掏盡,朗聲一笑往高架橋上拋。仰頭顧盼,不見當時丟高的字句化為殘片,墜在掌心。 翻開書冊,找出近期讀到最美的一首詩:「讓我在你的眼裡墜落/請小心翼翼地/噙著我/不要落下」。 明亮光潔的機場裡,不透明的玻璃牆。不用多說什麼,只要一如往昔地輕擁。淺淺地笑。嘿,面對生活,要堅強。嗯,你也是。玻璃門自動關上,不再開啟。 儘管堅強偶爾大意睡過頭,步伐沒能趕上。 

金門縣金湖國小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規劃設計不踏實,浪費公帑又惹民怨

本日工務處業務報告,各項質詢重點如下:

日前,森堡受理烈嶼地區民眾陳情,因烈嶼國中市地重劃案,設置的臨時AC廠 (混凝土廠),大車出入影響學生安全甚巨,因此森堡附議洪鴻斌議員稍早質詢所提的工地臨時AC廠應該要依合約內容,在工程完工後就要拆除,請縣府不要縱容違法!

金門大橋要如期完工通車已然無法,但森堡更關心的是未來落成後的道路管理單位,以及後續的維修管理費用從何而來?澎湖跨海大橋的管理單位,為交通部公路總局第三區養護工程處,希望縣府能盡力爭取仿造澎湖模式,由中央管理維護!

金鑽進士路網問題多,履約進度落後近60%,絕大部分原因都出自原先的規劃設計阻礙農地使用,在周遭農民陳情後,不得不變更設計,造成後續工程延宕,工進落後。工務處應於規劃設計階段,建立檢核機制,避免因設計不當,造成公帑浪費、工程延宕、民怨四起的狀況一再發生。

湖埔國小新建幼兒園教學大樓,預計於5月13日完成,目前進度為70.15%,但縣長日前去視察的影片內容卻是97%,請工務處以後送議會報告,相關進度應統一,以免議員誤解,造成質詢上的困擾。

太湖路變更設計另案發包,路段的施工難度高,但建築成本卻比同路段的前後兩側低,工務處應效法高雄收集道路興建成本的統計資料,並以它為參考依據進行相關工程預算編列的基準。(附帶說明,墓道碑早就在細部設計中明確標示出來,森堡在2018年時也針對墓道碑提醒務必小心,不知金湖鎮公所為何是最近要爆破岩盤時才發現。)

金門自大陸引水計劃,每日支援西半島水量3500CMD,雖然已減少地下水減抽,但事實狀況仍然存在,西半島也無相關的地下水源挹注計畫,森堡希望自來水廠要儘速規劃。

最後,金門的路燈量再創新高16364盞,很多路段不僅上方設路燈,下方又設景觀燈,無疑是資源的浪費!請養工所要好好檢討,不要讓「落實低碳島願景」成為口號!

文化資產空間敘事之研究

為了解決金門縣金湖國小的問題,作者何黛雯 這樣論述:

本文探討台灣文化資產保存的價值如何被人們所理解,如何透過空間敘事的方法,作為意義的創造,進而成為理解文化資產的取徑。文化資產作為敘事的文本(text)或事件(event)的見證,事件往往發生於特定空間與時間之中,為歷史敘事中以空間作為敘事主體的方法取向,作為解釋或理解事件的特殊方式。歷史場所的整體性討論亦關乎保存價值特徵的詮釋與呈現,以及場所精神(Genius Loci)的意義述說。文化資產空間的敘事,以敘事視為詮釋的方法,作為一種行動或再現,意義透過主體意識的視域開展得以體會,而當主體意識進行敘事的表述,也如同濾鏡般的再現或詮釋所謂真實的探究。本文考察臺灣文化資產保存修復實務上,對於文化資

產所在的歷史場所的整體性與真實性保存觀念的時勢問題。在城市現代化過程的徵候,重新觀看文化資產空間作為社會產物以及使用價值,建構文化資產空間敘事的方法,透過以空間作為敘事主體的歷史書寫詮釋,以助於文化資產的理解與保存。而在文化資產敘事空間的設計與詮釋呈現,將論及如何透過空間的再現來創造意義,空間的敘事與空間的設計生產作為地方創造的方法。研究方法主要以文獻史料收集、實地田野觀察、測繪與深度口述歷史訪談以建構空間敘事文本內容,包括:實存空間敘事文本、歷史空間敘事文本、行動空間敘事文本,以及經驗空間敘事文本的建構,透過言談分析與敘事研究的方法進行空間敘事的工作,敘事也視為文化社會行動,主體經驗生產與自

我教習的過程。本研究建構文化資產空間敘事的方法學,包括:文化資產空間的敘事特徵與意義創造;文化資產敘事空間的設計與詮釋呈現;文化資產詮釋行動與地方創造,透過文獻理論評析到實務經驗的案例樣本研究,探討論述與實踐之間的困境與契機。研究結論:首先透過空間敘事研究多樣文本內容的研究,作為理解文化資產生命的取徑,強調歷史場所「存在」的重要,透過人地共生的關懷,文化資產保存的行動、參與、詮釋與實踐的過程,共譜文化資產空間的生命敘事。第二,強調在地參與的詮釋行動,開展以人為本的永續實踐,進而由物質性保存轉向文化社會理解,參與在地行動的強調,有助於文化價值與當代重新連結,以共創未來,以場域脈絡性的保存思維,落

實文化保存於民眾生活之中,亦為文化資產從再利用到再生活化的期待。第三,藉由空間敘事的詮釋行動,作為主體經驗生產與社會自我教習場域,經由社會力的啟動到再社會化的體現,透過文化資產價值特徵的指認與共同經驗的再生產,以再塑地方感,亦即經由再社會化過程,導引出文化資產對於城市公民的意義,並建構文化資產空間敘事作為中介文化空間治理分析模型與文化資產敘事空間設計的詮釋內容與方法架構。

海市蜃樓V:台灣閒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

為了解決金門縣金湖國小的問題,作者姚瑞中,LSD 這樣論述:

自2010年持續至今的藝術計畫 《海市蜃樓》系列作第五集 揭露全台100座閒置公共設施   台灣各地常可見偌大的閒置公共設施,俗稱「蚊子館」。它們多半來自錯誤政策,政府以擴大內需、拉近城鄉差距為由,在錯估使用率、規劃設計不良的情況下,遍佈全國。本計畫由藝術家姚瑞中與學生們組成的「失落社會檔案室」執行,每屆選出一百件花費巨資興建的閒置公共設施,號召學生一起以文字與現場攝影紀錄,並集結為《海市蜃樓》系列著作,至今已踏查超過五百件案例。   「『政商合肥台灣瘦,黑白常熟寶島荒』的呈堂證據,當是矗立於各縣市的蚊子館。幾乎每一棟蚊子館,都至少牽連一個大弊案,雖證據昭昭、無容狡賴,卻少有人願意挖掘

真相,坐任政商繼續合肥,縱容黑白兩道繼續熟絡且交相賊;但在轉型正義的相關討論中,幾無追查蚊子館弊案的聲音。」──高永謀/作家 聯合專文推薦(按姓名筆劃序排列)   呂岱如/台北當代藝術中心總監   林志明/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設系教授兼系主任   侯淑姿/藝術家、國立高雄大學創意設計與建築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高永謀/作家   黃舒屏/2015亞洲藝術雙年展策展人   陳伯義/攝影師   董冰峰/策展人與製作人   賴香伶/前台北當代藝術館館長  

金門縣國小五年級孩童國際教育交流參與動機及預期學習效益之調查研究

為了解決金門縣金湖國小的問題,作者簡旻筠 這樣論述:

  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金門縣國小五年級孩童國際教育交流之參預動機及預期學習效益之關係。本研究採取問卷調查法,以自編之「金門縣國小五年級孩童國際教育交流參與動機及預期學習效益問卷」為研究工具,研究對象為109學年度就讀金門縣國小五年級之孩童。本研究以抽樣調查的方式發出286份,回收有效問卷共248份,有效問卷回收率達到86.7%。所得之研究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及多元迴歸分析等方式進行分析,所得研究結果如下:一、金門縣國小五年級孩童對於國際教育交流參與動機佳,而各層面得分依序為「情感成分」、「價值成分」與「期望成分」。二、瞭解異國文化特色並體驗

異國生活及其風俗民情增進金門縣國小五年級孩童對於國際教育交流參與動機。三、金門縣國小五年級「女性孩童」國際教育交流參與動機及預期學習效益皆高於「男性孩童」。四、想去「澳洲」進行國際教育交流之金門縣國小五年級孩童其參與動機高於想去「日本」進行國際教育交流的金門縣國小五年級孩童。五、「家長支持」之金門縣國小五年級孩童對於國際教育交流其參與動機較高。六、金門縣國小五年級孩童對於國際教育交流預期效益佳,而各層面得分依序為「情意領域」、「認知領域」與「技能領域」。七、金門縣國小五年級孩童希望透過國際教育交流能欣賞到異國文化特色及風俗民情,對於感興趣之異國事物有進一步了解。八、金門縣「金湖鎮」地區的國小五

年級孩童對於國際教育交流預期學習效益高於其他鄉鎮。九、「家長支持」之金門縣國小五年級孩童對於國際教育交流預期學習效益高於「家長不支持」之金門縣國小五年級孩童十、金門縣國小五年級孩童對於國際教育交流之參與動機及預期學習效益顯示正相關十一、金門縣國小五年級孩童國際教育交流參與動機能預測其預期學習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