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獎58 logo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視覺設計學系 姚村雄所指導 邱淑珍的 台灣瓶裝精釀啤酒標貼設計研究 (2017),提出金馬獎58 logo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精釀啤酒、標貼、視覺文化、包裝設計。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電訊傳播研究所 劉駿州所指導 黃汝華的 城市影展的品牌建立策略-以台北電影節與高雄電影節為例 (2011),提出因為有 影展、台北電影節、高雄電影節、品牌策略的重點而找出了 金馬獎58 logo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金馬獎58 logo,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台灣瓶裝精釀啤酒標貼設計研究

為了解決金馬獎58 logo的問題,作者邱淑珍 這樣論述:

1920年高砂麥酒在台成立,開啟了台灣生產啤酒的軌跡, 2002年台灣加入WTO取消菸酒專賣,2003年12月台灣啤酒市場開放,本研究在於研究台灣地區所產製的瓶裝精釀啤酒,以啤酒為載體,瓶身標貼設計的表現為手段,藉由「視覺化」的過程,爭取消費者認同,透過創意與文化元素加值,讓精釀啤酒「商品」文化化,進而形成文化價值之視覺研究。本研究以視覺研究之方向探討台灣瓶裝精釀啤酒的酒標設計、消費者、社會環境互動所產生之意義,以社會學的觀點針對精釀啤酒商品文化進行探討。研究結果歸納:台灣精釀啤酒標貼設計表現首重於「概念性表達」,精釀啤酒「產品多樣化、特色差異化」,釀酒師創造精釀啤酒的物質性風味,標

貼設計師以酒標設計的內容與形式,賦予精釀啤酒「擬人化」的商品性格,透過商品符號「視覺化」的傳播,建構消費者對精釀啤酒品牌的認同,提升個人形象的附加價值,進而形成台灣瓶裝精釀啤酒的商品意義。台灣精釀啤酒廠取材本土元素,以「延伸」的概念闡述精釀啤酒背後代表的人、土地、價值觀,透過視覺傳播交流,標貼設計從消費者的觀點出發詮釋當代日常生活的視覺文化。

城市影展的品牌建立策略-以台北電影節與高雄電影節為例

為了解決金馬獎58 logo的問題,作者黃汝華 這樣論述:

  影展的舉行,可以發揮幫助電影產業或者認識多元文化的功用,若影展的規模盛大、名氣響亮,甚至可帶動舉辦城市的經濟發展,促進經濟成長。近年來,台灣的影展文化蓬勃發展,舉辦數量也大幅增加,近年來,在數量眾多的影展之中,地方政府所主辦的城市影展數量也有增加趨勢。為了找出能從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並且真正發揮影展所帶來的產業、商業、文化效益的方法,本研究試圖以品牌的觀點來探討影展建立品牌的策略方法,並將研究焦點鎖定為城市影展,選定台北電影節與高雄電影節為研究個案。希望能從中歸納出,城市影展建立品牌的策略和思考方式,期望可讓未來其餘的新興城市影展做為參考的依據。   本研究從「組織結構與分工決策」、「

城市影展的品牌識別與定位」、「城市影展打造品牌的計畫」等三面向,分析台北電影節與高雄電影節如何進行品牌建立的策略。根據研究發現,提出以下相關建議:一、從整體規畫影展的角度:(一)常設策展團隊,進行影展品牌的長期規劃(二)地方政府應根據城市自身條件來思考舉辦宗旨和目的,制定相關配合政策(三)將影展品牌識別和行銷策略與地方特色結合,加深市民認同感二、對於兩個案影展的共同建議:(一)兩影展應加強經營與觀眾的關係三、對於台北電影節的建議:(一)台北電影節應可加強符號識別的建立(二)可考慮增加新銳創作者的培養計畫和常態性的影像工作坊四、對於高雄電影節的建議:(一)高雄市電影館未來要考量加強公務彈性化和簡

化行政程序(二)高雄電影節應加強周邊活動與品牌核心識別的關連性(三)提升「人民力量」單元的重要性(四)考慮強化品牌個性的塑造(五)多吸引南部影視傳播科系學生的參與(六)可規畫旅遊配套措施,增加外縣市人口參加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