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民代表選舉結果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鎮民代表選舉結果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林崇熙、廖世冠、劉明俊、蔡金鼎寫的 一個雲雨飄蕩的歲月:雲林蘇家傳記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國立中正大學 法律系研究所 李仁淼所指導 詹心馳的 國會議員選舉之選區劃分與票票等值訴訟 ─臺灣與日本之比較 (2020),提出鎮民代表選舉結果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選舉區、有權利斯有救濟、選區劃分、選舉平等、票票等值、選舉無效之 訴、選舉無效、國會議員、立法委員、選舉訴訟、立法不作為、單一選區 兩票制。

而第二篇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政治學系 林崇義所指導 葉明祓的 我國民主化對屏東縣地方派系變遷之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屏東地方派系、地方自治、恩庇-侍從主義、雙派系主義的重點而找出了 鎮民代表選舉結果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鎮民代表選舉結果,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一個雲雨飄蕩的歲月:雲林蘇家傳記

為了解決鎮民代表選舉結果的問題,作者林崇熙、廖世冠、劉明俊、蔡金鼎 這樣論述: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蘇東啟和他的夫人蘇洪月嬌,對民主政治的堅持,對雲林鄉土的奉獻,不僅及於他們的一生,甚至延續到他們的下一代。   作為政治人物,在險惡的環境中掙扎奮鬥,是非功過不見得一定完美無瑕,但是他們在逆境中戰鬥不懈的勇氣,與鍥而不捨的毅力,和前輩李萬居一起建構了傳頌後代的「雲林風骨」、「李萬居精神」、「蘇東啟精神」、「蘇洪典範」(女性從政),卻是他們留給台灣這塊土地最可貴的資產。   這兩位民主前輩的一生,正代表了台灣民主政治走過的歷程,值得細讀與省思。 本書特色   1. 從蘇東啟與蘇洪月嬌的一生,看台灣民主發展的歷程。  2. 雲林「蘇家班」的崛起過程。 採訪.撰文者簡介

林崇熙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教授。研究興趣為科技與社會、文化資產、博物館、拼裝車、檳榔。著有《跨域建構.博物館學》、《台灣產業史博物館展示規劃》、《文化資產的誕生》、《老街再生.社區再造》等。 廖世冠   輔仁大學中文系畢業,曾任國中教師、雲林縣政府縣長室秘書,著有《中學小說選讀》(青草地出版社)、《時鐘.消失的十一天》(前衛出版社)等。 劉明俊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保存學系碩士班畢業,現任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講師、他里霧文史工作室負責人。 蔡金鼎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保存學系碩士班畢業,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研究,現任台灣東鯤文史協會理事長,著有《台中市

政府九二一震災災後重建史》、《台中旱溪媽祖廟:樂成宮志》〈文物篇〉。

國會議員選舉之選區劃分與票票等值訴訟 ─臺灣與日本之比較

為了解決鎮民代表選舉結果的問題,作者詹心馳 這樣論述:

本文以「國會議員選舉之選區劃分與票票等值訴訟─臺灣與日本之比較」為題,是由詹心馳所論著。選舉權是國民主權原則以及人性尊嚴的具體實現,同時受到制度性保障,又依據憲法第129條與第16條,每人一票,票票等值,有權利斯有救濟;故因選區劃分導致選票價值出現落差時,人民得循訴訟途徑進行權利救濟,國家亦有義務賦予人民救濟途徑,但對國會議員選舉均採取單一選區兩票制之臺灣與日本,訴訟法均未明文規範選舉人對選區劃分聲明不服之法律依據。為填補此法律漏洞,日本最高裁判所從1976年起適用公職選舉法第204條對選舉效力之訴訟為起訴的依據,以「選區劃分規定違憲」、「修正逾越合理期間」做審查標準,搭配上情況判決的法理,

形成一套固定的審查模式,藉由持續不斷被提起的訴訟案件,及判決後的國會回應,讓認定標準具體化,同時更強化對票票等值的維護。至於臺灣,本文認為,應依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第118條選舉無效訴訟進行最為妥當,此與實務見解相仿,亦與日本法不謀而合;在實體要件部分,有關辦理「選舉違法」之審查,除了考慮選區劃分之結果是否符合票票等值,亦應加入權責機關就選區劃分是否構成立法不作為之思考,方能兼顧權利保障,以及司法與立法權力間的衡平。但對立法委員選區劃分進行之訴訟之目的在進行違憲審查,與選舉無效訴訟糾正選務辦理瑕疵之目的不同,在實體要件之解釋適用以及判決內容也有若干差異,故將選區劃分的票票等值訴訟正式立法成一個獨

立的訴訟類型加以規範,會是最妥當的終極目標,出自爭訟標的之特殊性,在選舉訴訟與行政訴訟之外,增訂在選罷法第三章第四節選舉區中,會是相對妥適的選項。

我國民主化對屏東縣地方派系變遷之研究

為了解決鎮民代表選舉結果的問題,作者葉明祓 這樣論述:

中文摘要相較於台灣其他縣市,屏東縣的地方派系,自1951年第一屆縣長選舉形成之後,對立情形相當明顯,因此屏東縣一直是許多地方派系研究注意的焦點。1997全國縣市長選舉,民進黨所提名的縣市長候選人,一舉拿下十二席縣市長寶座後,臺灣的政治版圖形成「北藍南綠」,民進黨在屏東縣各項公職選舉皆以勝選收場,尤其2008年第七屆立法委員選舉制度,改採單一選區兩票制(single-district two-votes system)後,屏東縣原有中國國民黨的地方兩大派系張、林兩派已潰不成軍,派系勢力式微,而2000年後民進黨在中央與地方同時執政下,政治資源豐沛對原舊有的屏東縣政治勢力,採

取合緃連橫的另一新侍從模式,來拉攏地方上政治勢力與派系互為結盟,演變成今日的屏東縣民進黨一黨獨大,國民黨及其他小黨略似在陪襯著民進黨的地方政治型態。許多地方派系研究學者的研究中,有關屏東縣地方派系與選舉之關係、地方派系權力結構的轉變與運作、以及地方派系的形成與發展,相關學術研究比較多,但是,並未見地方派系對縣政發展影響之討論,是以本文首先以文獻史料與口述訪談,分析派系對地方自治與縣長施政的影響。另外,本文引用新恩庇-侍從主義來論述,政黨政治中當2000年第一次政黨輪替後,民進黨中央執政後,歷屆的屏東縣縣長如何利用新恩庇-侍從主義模式來經營地方政治勢力。 根據本文的研究,在第一至第八屆縣長

時期(1951∼1977),因為地方派系的惡性鬥爭,往往造成阻礙縣政之推行與地方政治之順利運作。第九至第十二屆縣長時期(1981∼1997),屏東縣的派系趨於緩和,但仍維持原有的組織與動員系統,在各級選舉中發揮影響力,在縣政發展方面,由於1970年代臺灣政治經濟環境丕變,中央政策的帶動與補助款,對縣政推行而言,是一大助力。第十三屆至第十八屆等六屆縣長時期(1997∼2020),由於社會環境的改變,民進黨三位縣長皆注重文化、社區、社福及科技等建設。特別是2000年到2008年以及2016年至2021年,民進黨在中央與地方同時執政的時期。於是,原來效忠國民黨的兩大地方派系─張、林兩派逐漸喪失原有的

行政資源與共同利益,不但在組織網絡產生鬆動現象,從對立走向共治共榮。屏東縣的派系政治,理應主導府會關係的發展,但根據本文參審縣政資料的結果,派系鬥爭在府會關係上,並沒有造成太負面的影響。因為透過田野訪談發現,派系出身甚或民進黨籍縣長會以互惠政治、幕僚政治、利益共享的方式,取得府會和諧,派系對府會關係而言,發揮了一定的穩定作用。1997-2018年民進黨的蘇嘉全、曹啓鴻、潘孟安三位縣長皆勝選連任,象徵民進黨在屏東縣一黨獨大,國民黨張、林兩派回歸政黨基調,在未來各級選舉中,派系與政黨合縱連橫的結合將是致勝關鍵。兩黨互相制衡、監督,推舉優秀的人才參政,派系將成為選民與政黨之間的仲介團體,在臺灣地方政

治中扮演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