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小說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長大小說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余杰寫的 不自由國度的自由人:劉曉波的生命與思想世界 和艾密里.羅薩勒斯的 無形之城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八旗文化 和圓神所出版 。

國立中央大學 法國語文學系 葛尹風所指導 金煜婕的 漫畫中的政治與社會意識:臺灣紀實漫畫在法國影響下的發展 (2021),提出長大小說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紀實漫畫、臺灣漫畫、大人的漫畫、法國漫畫、安古蘭漫畫節、BD。

而第二篇論文國防大學 政治學系 李亞明所指導 張育君的 從黨軍關係論習近平主政時期政工體制之運用 (2021),提出因為有 黨軍關係、政工體制、人事佈局、網路新媒體的重點而找出了 長大小說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長大小說,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不自由國度的自由人:劉曉波的生命與思想世界

為了解決長大小說的問題,作者余杰 這樣論述:

「我沒有敵人,也沒有仇恨」 劉曉波(1955-2017)   誰謀害了劉曉波?   如何全面理解劉曉波的生命和思想世界?   如何理解當下中國的政治扼殺和生命抗爭?   正如余英時所說,   氣類相近的余杰寫曉波,將是歷史上一個最美的故事。   「以年齡而言,曉波和余杰是兩代人,但他們卻生活和思想在同一精神世界之中。更重要的,他們之間的「氣類」相近也達到了最大的限度。……正是由於氣類相近,惟英雄才能識英雄。余杰寫曉波,這將是歷史上一個最美的故事。」——余英時   「上帝選擇你們兩個結巴成為說真話的中國人,可真夠幽默的。」——劉霞   「這麼多年的大悲劇,我們仍然沒有一個道義巨人,類似

哈維爾。為了所有人都有自私的權利,必須有一個道義巨人無私地犧牲。」——劉曉波   「有時,歷史需要像閘門一樣扛在肩頭。劉曉波就那樣謙卑地跪下來,將當代中國苦難的歷史——特別是一九八九年天安門屠殺的歷史——扛在肩頭上……他幾乎是一人敵一國,單槍匹馬地對抗黨國強大的宣傳機器。」——余杰   歷史上大多數時候,喪鐘不是為某一個人而鳴,乃是為每一個人而鳴。   二〇一七年七月十三日夜晚,中國在大雨滂沱中失去了它精神和思想上的巨人——劉曉波。他從不自由的國度裡獲得了解脫和「自由」。劉曉波曾說,當所有的中國人都獲得自由之後,他的願望是到卡繆所熱愛的地中海去,沐浴著那無比熾熱的陽光,暢遊一番。他不會參

與權力爭奪戰,而是跟妻子劉霞一起離開中國,到地中海上的一個小島過世外桃源般的、簡單樸素的生活。他出海打魚,劉霞畫畫和寫詩,那才是人生中最幸福的事情。然而在現實中,他的願望已經無法實現了,不過歷史以另外一種弔詭的方式「實現」了他的願望:被海葬的劉曉波的身體和靈魂,最終和大海融合。   「出名要趁早。」在一九八〇年代喧囂著開放熱情的中國,外省青年劉曉波懷著出名的渴望來到京城。他野心勃勃,野性難馴,他不把前輩和權威放在眼中,打倒他們並取而代之是其夢想。然而,沒有人能決定自己的命運,一九八九年,「六四」的槍聲終結了劉曉波的文學夢,他的人生更換軌道,駛入驚濤駭浪的出三峽之旅。   劉曉波做出了自己的

選擇,他謙卑地跪下來,將當代中國苦難的歷史——特別是一九八九年天安門屠殺的歷史——像閘門一樣扛在肩頭上。他幾乎是一人敵一國,幾十年如一日,單槍匹馬地對抗黨國強大的宣傳機器。一個「文學」的劉曉波,轉換成了「政治」的劉曉波。旅美學者陳奎德在為《未來的自由中國在民間》所寫的序言中指出:「劉曉波的思想歷程,有一個明顯的範式轉換點。粗略地說,在西方思想資源的側重點方面,是從德法式脈絡走向英美式脈絡;在思想傾向上,是從感性的浪漫主義走向理性經驗主義;在學術取向上,是從審美判斷走向倫理判斷;在對超驗性的思考上,是從尼采走向基督;在為人為文的姿態上,則是從狂傲走向謙卑。」   「六四」的槍聲,改變了劉曉波的

一生,也改變了本書作者余杰的一生。那一年,劉曉波三十四歲,是天安門廣場上堅持到最後的絕食四君子之一;那一年,余杰十六歲,在四川偏遠的小鎮上,從「美國之音」的廣播中聽到沉悶的槍聲,一夜之間就完成了他的成年禮。   在余杰看來,九〇年代以來的曉波如同一塊被時間和苦難淘洗得晶瑩剔透的碧玉,早已去除了當年個人英雄主義和自我中心主義的污垢,他變得愈來愈溫和、愈來愈寬容、愈來愈謙卑,他將自己看成是成千上萬的、努力有尊嚴地活著的同胞當中的一員,正是「那些無名的人、被人遺忘的人、善意與愛的小小行動」證明了和平與公義的存在。   他雖然不是基督徒,卻從來沒有停止過自我質疑與反省,在異議知識分子群體當中,劉曉

波是對人的罪性、侷限性和缺陷性認識最為深刻的人之一。人類有徒手的耶穌戰勝了佩劍的凱撒,那是義戰勝力的歷史正果。劉曉波以一種悲天憫人的宗教情懷參與政治事務,改寫了中國人長久以來對厚黑學和權謀術的迷信。他讓政治擺脫了馬基維利式和季辛吉式的利益算計,他讓反抗變得如此優雅。正是有了這種「反抗者的謙卑」,他的反抗在中國的反抗史上才達到一個新的高度:不是冤冤相報、以惡勝惡,而是以愛化解仇恨、以正義書寫歷史。   自古以來,先知在故鄉都是不受歡迎的,但從來沒有哪個時代和哪個國族,像今天的中國這樣以折磨和羞辱先知為「志業」。他第四度入獄,被中共當局判處了超過此前三次入獄時間總和的十一年重刑,最後因肝癌而被謀

殺致死,可以說是「求仁得仁」。   本書是與劉曉波「氣類」相近的余杰,幾十年來觀察、思考、評論劉曉波的成果。這兩個人都是說話口吃的人。「口吃的人對這個世界有一種特殊的敏感。劉霞打趣我們說:『上帝選擇你們兩個結巴成為說真話的中國人,可真夠幽默的。』」正是這種對世界特殊的敏感,正是他們之間特殊的友誼,余杰在《不自由國度的自由人》第一次系統完整、深刻獨到地呈現了劉曉波的生命和思想世界。   第一卷裡,余杰描述了自己和這個被羞辱和謀殺的先知交往的點點滴滴,呈現了劉曉波如何成為劉曉波的很多不為人知的面向(包括劉霞);在第二卷裡,余杰以書評的形式,精彩而犀利地點出,劉曉波如何與眾不同,是中文思想界的另

類,是「異議人士中的異議人士」。第三卷主要是對《零八憲章》的分析,余杰既從近代以來的歷史縱深,又從亞洲和世界的橫向比較,解讀了《零八憲章》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儘管他也直言該憲章的不足);在第四卷,余杰獨家指出,這個時代的中文世界裡,劉曉波如何作為異端思想家而存在和發聲。他尤其指出劉曉波作為一個保守主義者,如何吸納了英美文明和知識體系的思想,如何強調非暴力和改良主義哲學。   人們不難設想:如果沒有哈維爾,捷克會怎樣;如果沒有曼德拉和圖圖大主教,南非會怎樣;如果沒有翁山蘇姬,緬甸會怎樣。愛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時說:「第一流人物對於時代和歷史進程的意義,其道德方面,也許比單純的才智成就方面還要大。

」這句話也可用在劉曉波身上。在「我沒有敵人」的宣告背後,是劉曉波長期思索的一個問題,即「寬恕與正義如何獲得平衡」。   是的,他沒有敵人,也沒有仇恨,但這個國家充滿了敵人和仇恨。他生在世界上唯一一個囚禁諾貝爾和平獎的國家,也最終被這個國家所謀殺。   「親愛的,該起身了,通往深淵的橋就要坍塌。」   「讓我的頭再一次 高貴地昂起,直到  最黑的時刻降臨。」   這不僅僅是情詩,也是命運的預言。最黑的時刻降臨了,但劉曉波和劉霞在黑暗中仍然發光。世間沒有任何力量可以囚禁曉波的心靈,他沒有翅膀,卻可以像鳥一樣飛翔;在不自由的國度裡,他們是最自由的人。 作者簡介 余杰   旅美華裔獨立

作家。一九七三年生於四川成都,北京大學文學碩士。先後出版四十多本著作,多次入選「最具影響力的百名華人公共知識分子」名單,並獲頒「湯清基督教文藝獎」、「公民勇氣獎」等獎項。   二〇〇四年,余杰與劉曉波等共同起草「中國年度人權報告」,遭警方拘押。二〇一〇年十月,劉曉波榮獲「諾貝爾和平獎」之後,作為劉曉波親密友人的余杰被非法軟禁數月,進而遭到黑頭套綁架、酷刑折磨至昏死。二〇一二年一月十一日,攜妻兒出走美國,定居華盛頓郊區,創辦「亞太宗教自由與民主化研究所」,致力於民主人權、公民社會與宗教信仰自由等議題的研究。   著有《1927民國之死》、《我無罪:劉曉波傳》、《在那明亮的地方:臺灣民主地圖》

、《我也走你的路:臺灣民主地圖第二卷》、《人是被光照的微塵:基督與生命系列訪談錄》、《從順民到公民:與民主臺灣同行》、《流亡者的書架:認識中國的50本書》等作品。 蘇曉康序 劉仲敬序 盧斯達序 葉浩序 作者自序 第一卷  被謀害的先知 愛與黑暗的故事——劉曉波的文學與人生 看哪,那個口吃的人——我與劉曉波交往的點點滴滴 在橫眉與俯首之間——為劉曉波五十三歲生日而作 探望劉霞受阻記 劉霞也成為一座孤島 將陽光和自由歸還給劉曉波——致共產黨最高決策者的公開信 誰謀害了劉曉波? 第二卷  異議人士中的異議人士 文字收功日,中國民主時——《大國沉淪:劉曉波政論集》編輯手記 為什

麼說愛國主義是一個巫術詞?——讀《單刃毒劍——中國民族主義批判》 反抗的高度——讀《劉曉波文集》 讓中國解體,讓人民自由——序《統一就是奴役》 非毛化是中國邁向現代化的第一步——序《混世魔王毛澤東》 從「持不同政見者」到「持自己政見者」——讀《未來自由中國在民間》 劉曉波從未幻想中共啓動政改——讀《追尋自由:劉曉波文選》 從「中國的劉曉波」到「東亞的劉曉波」——《劉曉波傳》日文版序 第三卷  劉曉波與《零八憲章》 我們唯有勇氣和謙卑——我為何在《零八憲章》上簽名? 在一封公開信上簽名究竟有什麽價值? 與國保警察談《零八憲章》 中共為何拒絕《零八憲章》這根救命的稻草? 從《零八憲章》看一百年前

的立憲運動——為劉曉波失去自由一百天而作 立憲與革命——從康有為與章太炎的論爭看《零八憲章》的改良主義 我們共同的人性尊嚴——《零八憲章》與《亞洲人權憲章》之比較 不是公車上書,而是公民宣言——與曹長青商榷 第四卷  這個時代的異端思想家 歷史的選擇——諾貝爾和平獎為何頒給劉曉波? 「我們是美國人」及「支持伊戰」——作為古典自由主義者的「右派」劉曉波 我沒有敵人,也沒有仇恨——如何理解劉曉波的「無敵論」? 非暴力是走向自由中國的唯一道路——劉曉波為何既反對政府暴力,又反對民間以暴易暴? 從罪人到聖人的漫漫長路——劉曉波與曼德拉之比較 附錄 《零八憲章》 我沒有敵人(劉曉波的法庭最後答辯詞及

諾貝爾和平獎缺席演講稿) 劉曉波年譜簡編 愛與黑暗的故事——劉曉波的文學與人生《愛和黑暗的故事》是以色列作家阿摩斯.奧茲(Amos Oz)帶有自傳體色彩的長篇小說,也是我這幾年來讀到的最偉大的小說之一。我很少用「偉大」這個形容詞來定位一本小說——而《愛與黑暗的故事》是當之無愧的,它既是一部家族史,也是一部民族史與國家史。那裡面,有愛,也有仇恨;有黑暗,也有光明;有絕望,更有救贖。「我在樓房最底層一套狹小低矮的居室裡出生,長大」,小說從這個句子開始了長達五百多頁的講述。這不是一個絢麗而驚豔的開頭,但絕對是順暢而清澈的,如同大河的源頭,而且必然具有一種平靜的氣質。一部作品能稱為偉大,絕不會因為

它的控訴、憤怒與無助,就像作者的祖母曾經對他說的:「當你哭到眼淚都乾了,這就是你應該開始笑的時候了。」阿摩斯.奧茲說過:「你可以回避歷史,歷史不會回避你。你可以逃離,或者轉過身來回顧以往,但是你不能消除他們……我們不可以成為歷史的奴隸,但是在歐洲這片土地,人們必須跪下,將歷史扛上肩頭。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去我們想去的地方。」在承受苦難、珍惜記憶、捍衛歷史的維度上,華人跟猶太人非常相似。有時,歷史需要像閘門一樣扛在肩頭。劉曉波就那樣謙卑地跪下來,將當代中國苦難的歷史——特別是一九八九年天安門屠殺的歷史——扛在肩頭上。我在寫作《劉曉波傳》的時候,恍然覺得自己也是在寫一個關於愛與黑暗的故事,描述劉曉波

的文學與人生,沒有比這更為妥帖的說法了。二〇〇五年,法國具有領袖地位的知識分子索爾孟(Guy Sorman)訪問中國,走遍大江南北,訪問各個階層的中國人,寫出了《謊言帝國》一書。索爾孟為西方讀者描述了一個被謊言重重包裹的中國,也表彰了若干與謊言戰鬥的、值得尊敬的中國人,其中就有劉曉波夫婦。有意思的是,這位目光敏銳的知識分子,在採訪劉曉波夫婦之後,並沒有將劉曉波作為「傳主」,偏偏將劉曉波的妻子劉霞選為「傳主」。劉霞在作為猶太人的索爾孟面前,將自己形容為「中國的猶太人」。索爾孟認同這一嚴重而真誠的比喻,並以此作為書中這個章節的題目。經過兩千年的顛沛流離和二十世紀納粹屠猶的慘劇,「猶太人」的身分不再

是作為上帝選民的榮耀,而是隱喻著必然經歷無邊苦難與羞辱的「賤民」。

長大小說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雖然是一本寫給10~15歲青少年的書,但是卻讓我這個三字頭的熟女哭得唏哩嘩啦!我發現大家的傷都差不多,卻從來沒試著跟自己和解過!這本書真的大推!必看
請用訂閱代替掌聲▶https://goo.gl/4cGq4T 或者在上方按個喜歡❤,我們下一支影片見嚕(゚∀゚)
工作聯繫請mail💌: [email protected]

#長大 #小說 #記憶邊境

記憶邊境:河川.火林.烏雲光
作者: 郭瀞婷
繪者: 南君
出版社:親子天下
博客來▶ https://cplink.co/Kn7Qcpqa
新書對談講座▶ https://cplink.co/xiKp6jJ7
講者:郭瀞婷(本書作者)× 吳曉樂(《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作者)

📚延伸閱讀📚
2019年必讀清單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aRuM9_wVTw8i5DWO-XtBPExc303px3tU




===== About 會員福利 =====
每個月75支持我繼續創作(不同國家youtube的可能收費會不太一樣)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QbyKhmFHIRptrAJMSwS-dw/join

1. 會員限定的FB社團 https://reurl.cc/qGk7q
可以優先挑選我的二手書
不定時會發布影評類的文章
會有說書額外的延伸閱讀
可發文跟其他人互動,類似小型讀書聚會

2. 直播時有特殊貼圖可以使用
3. 每個月會搶先看到我的當月書單
4. 不定時有深夜廣播的影片可以聽
5. 滿周年會有額外小福利認證(規劃中)


===== About Neko嗚喵 =====

使用設備
Canon EOS M6
Canon PowerShot G7X Mark II
RODE VideoMicro 指向性麥克風
剪輯軟體
Adobe Premiere Pro CC

NeKo嗚喵 部落格▶https://neko-wumiau.blog/
NeKo嗚喵 遊戲頻道▶https://goo.gl/L9cqMU
NeKo嗚喵 粉絲團▶http://goo.gl/AybChp
NeKo嗚喵 IG動態▶https://goo.gl/s2zTrA

漫畫中的政治與社會意識:臺灣紀實漫畫在法國影響下的發展

為了解決長大小說的問題,作者金煜婕 這樣論述:

  臺灣的漫畫發展始於日治時期,在1950至1960年代間曾有一段黃金時期,卻因漫畫審查法的介入及其後種種連帶影響而陷入長期的衰微。1990間曇花一現的漫畫榮景,意味著臺灣漫畫在內容、編輯等層面仍有待更多元的發展。  近年來,「大人的漫畫」一詞常出現在臺灣漫畫的宣傳中,反映出漫畫作為一種文圖藝術的本質受到了正視,在單純的娛樂性之外,不論是讀者或創作者都在漫畫中追求更深刻的閱讀體驗及敘事可能。而太陽花運動後,年輕創作者渴望透過圖像來傳達自己的政治及社會意識,在這樣的背景下,紀實類作品成為臺灣漫畫的一股新浪潮。  法國身為漫畫藝術的大國,每年的安古蘭漫畫節是國際中深具影響力的漫畫盛事。在政府對漫

畫相關國際交流的積極推動,以及出版業界對海外經典圖像小說作品的引進之下,法國文化之於臺灣漫畫的影響相當明顯。  為了了解臺灣漫畫在法國作品、相關漫畫活動或國際交流下受到的影響,也為了看見臺灣紀實漫畫的發展,本研究與數位漫畫相關從業人員進行訪談,其中除了創作者本身,也包含編輯及翻譯。  小莊、林莉菁、陳沛珛等漫畫創作者透過作品反映他們自身對時代、童年、政治、城市等主題所抱有的連結,其中的情懷和臺灣意象在海外引發迴響。慢工出版社則以「給大人的紀實漫畫」為標榜,製作了一系列從內容到外在設計都能體現藝術價值的漫畫作品,以真實的力量連結作品、讀者與社會,展現了漫畫的戰鬥姿態。  臺灣紀實漫畫的發展深受法

國影響,雖然仍在起步階段,但未來卻值得期待。

無形之城

為了解決長大小說的問題,作者艾密里.羅薩勒斯 這樣論述:

聞名世界的濕壁畫大師提也波洛,竟是串連書中兩代故事的關鍵人物? 這一座跨越時空、由童年夢想與熾情烈愛交織而成的「無形之城」, 因愛而生,也因愛而毀,只留下大師的秘密畫作,展開耐人尋味的線索…… 唯有已逝去的才會存在,城市如此,愛情或父母亦如此。 一份來路不明的手稿,一幅義大利畫家提也波洛的失落古畫, 開啟主角塵封多年的童年回憶,更喚醒兩段驚心動魄的情愛秘史……   巴塞隆納畫廊經營者──艾密里?羅塞,從神秘人物寄來的《無形之城回憶錄》中,進入一場跨時空的身世探索之旅。途中,他甚至與十八世紀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三世的歷史接軌,像是在催促著他揭開那座傳說中的無形之城的重重謎團。然而,一切的關鍵線索都指

向羅塞里隱藏的一個秘密——壁畫大師提也波洛從未面世的一幅古畫……   如果不是無形之城,我無法得知這座城市曾賜給我的燦爛時光與痛苦歲月;我無法見到那個那不勒斯小女孩長成嬌媚女子後的迷人笑容;無法晉見那位暢談夢想的國王……   這是一個歷史之謎,目前僅存的遺跡就像散亂無章的馬賽克,只能從零星的蛛絲馬跡猜測全貌:兩百年前,統治西班牙的波旁王朝國王卡洛斯三世,野心勃勃地勾勒著一連串建設大業,其中一項是仿效俄國彼得大帝興建的聖彼得堡,在厄波羅河出海口三角洲興築一座新城市「聖卡洛斯」(San Carlos),同時開鑿運河,並邀羅塞里參與建城計畫。無奈大權旁落,原本集君主、朝臣、藝術家和工程師等,多人以夢

想和熱情豢養多時的偉大計畫,僅僅因一人的妒忌和仇恨,便摧毀殆盡!「聖卡洛斯」就這樣湮沒在沙塵中,成了一座消失的無形之城。 本書特色 .榮獲2004年加泰隆尼亞語文學大獎Premio San Jordi!入圍2007年法國梅第奇大獎! .2004年出版至今,德、法、荷、意、日、韓等16國爭購版權。 德文版《Tiepolo und die Unsichtbare Stadt》(書名直譯:提也波洛與看不見的城市)已出版。 .《風之影》作者薩豐強力推薦! .西文版銷量超過50000本。 本書史實   1761年,義大利知名裝飾畫老畫家提也波洛,受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三世之邀,前往馬德里裝飾新皇宮,當時西班

牙宮廷瀰漫朝臣與御用藝術家明爭暗鬥之氣,而提也波洛在完成王宮濕壁畫後,也遭權謀打壓,阻斷他與王室的聯繫,於1769年八月完成了七幅以聖巴斯夸教堂為主題的油畫作品,卻始終未能看到自己的油畫作品高懸在亞朗胡斯修道院,1770年在馬德里抑鬱而終,死後在教堂的知名七幅祭壇畫作甚至遭撤換並流落他方…… 作者簡介 艾密里.羅薩勒斯(Emili Rosales)   .1968年生於加泰隆尼亞自治區的聖卡勒斯,21歲出版第一本詩集,是西班牙極受矚目的新生代小說家。   .西班牙著名的出版人之一,目前是 Destino 出版社出版總監,曾擔任「行星出版集團」主編,《風之影》是他最為人稱道的編輯代表作。   

.近年來多以創作小說為主,《無形之城》是他的第四部長篇小說,也是他成功編輯暢銷文學鉅作《風之影》之後,又一親筆創作眩惑全球讀者的小說奇蹟。透過古今交錯的精湛雙軌敘事手法,引爆多軌的愛情密謀、建築歷史、人性推理……榮獲2004年加泰隆尼亞語文學大獎Premio San Jordi,也為他打開國際知名度。   .創作和編務之餘,也定期為《前衛報》等媒體撰寫專欄。 譯者簡介 范湲   西班牙納瓦拉大學語言學碩士,曾任西班牙文口譯,教過英文、西班牙文,近年多從事新聞相關工作,目前定居奧地利薩爾斯堡近郊。   已出版譯作:《風之影》《Good Luck──當幸運來敲門》《這一生都是你的機會》《你就是自己

的幸運星》《這就是孤獨》《浪漫騎士唐吉訶德》《露露》《意亂情迷的出軌》《暗夜微光》《情色聖誕》等(皆由圓神出版)。 導讀   不存在的城市,故鄉的夢 譚光磊 推薦序  小說中的小說中的我跟我 李立亨 譯序   寫給過往的懺情錄 范湲 本書史實 1.無形之城 2.那不勒斯《無形之城回憶錄》 3.港灣燈火 4.威尼斯《無形之城回憶錄》 5.他是愛著她的 6.馬德里《無形之城回憶錄》 7.舊時路 8.聖彼得堡《無形之城回憶錄》 9.你別遺忘了安麗雅娜 10.聖彼得堡《無形之城回憶錄》 11.想像的牢獄 12.馬德里《無形之城回憶錄》 13.謎團解開了……或正要形成 14.前人不曾走過的道路

15.後記 重要人物介紹 導讀 不存在的城市,故鄉的夢 譚光磊   台北的夏天總是悶熱,今年尤其如此。雨季來得很晚,幾乎沒有颱風,只要看看溫度計就知道全球暖化的嚴重程度。好不容易熬過七月的盛夏時節,剛送走《失物之書》作者約翰?康納利、西班牙卡門?巴爾塞斯(Carmen Balcells),文學經紀公司的葛羅莉亞?馬斯杜(Gloria Masdeu)就翩然而至。巴爾塞斯是西班牙語世界最重量級的文學經紀公司,旗下作家包括馬奎斯、阿言德、略薩等文壇巨擘,《無形之城》的作者艾密里?羅薩勒斯也是由他們代理。   葛羅去年初次去大陸,立刻愛上了中國文化。今年她申請到一筆補助金,整個七月在北京學中文,白

天上課和工作,晚上就騎自行車探索大得驚人的城市。課程結束後,她抽空來台灣拜訪出版社,正是台北最熱的八月初。我早跟她說過無數台北的好,沒想到她對這個城市的第一印象,竟是想起家鄉巴塞隆納:因為靠近海,因為城區小,徒步就可以通達四方,連頭頂的烈日和濕熱氣候都很熟悉。第一天見面,我們從微風廣場吃完飲茶出來,她要趕赴出版社的約會,竟然不畏中暑一路走到捷運古亭站,還甘之如飴。「就像在老家」,她說。   幾天後,葛羅來公司拜訪。我們在西班牙文書架前閒聊,她一眼就看到阿根廷作家朱勒摩?馬丁尼茲(Guillermo Martinez)的新作《露西安娜的緩慢死亡》(La muerte lent a de Luci

ana B.),驚喜地說她出國前書還沒上市,沒想到卻在台灣先看到了。馬丁尼茲之前靠著結合數學和推理的《牛津謀殺案》揚名國際,新作尚未推出就萬眾矚目,而且新東家 Destino 有著傲視當今西班牙出版界的優秀團隊,領頭的不是別人,正是艾密里?羅薩勒斯。   我這才知道,原來羅薩勒斯換了新工作。想當年他任職於西班牙語世界最大的出版社行星集團(Planeta),負責統籌加泰隆尼亞文學出版計畫,任內一手發掘卡洛斯?魯依斯?薩豐紅遍全球的《風之影》,時年三十三歲。如今他的出版事業已然更上層樓,帶領著新生代的菁英團隊,準備大展身手。你可能很難相信,這位未滿四十的出版總監,還是詩人和小說家,甚至靠著《無形之

城》勇奪加泰隆尼亞的聖荷第文學大獎(Sant Jordi Prize)。   兼具創作者和出版者的雙重身分,確實很值得玩味:創作者只為自己而寫,追求私密的藝術造境;出版者卻必須考量市場,不可能不帶有商業色彩。我寫信問羅薩勒斯對自己特殊的雙重身分有什麼感想,他卻只淡淡地說,這並不是很罕見的事。許多作家也是記者或評論家,或者出版人和編輯。尤其對小語種的弱勢文化而言,全職作家沒法養家活口,當然得找份穩定工作。羅薩勒斯自言對創作與出版都滿懷熱情,只是方向不同。出版必須放寬眼界,才不會受自己的主觀好惡所侷限;創作則可以非常私密,追索個人內在的靈魂。   這位才氣縱橫的書寫者最早以詩人身分踏足文壇,二十歲

出頭便發表了兩部詩集,後來又發現小說形式的更多可能,於是轉而投注於小說創作。他的小說既有詩意的文字,又融合許多類型文學的特色,《無形之城》即是此種風格的最佳明證。這是羅薩勒斯的第四部小說,幾乎包含了所有迷人的故事元素:孤兒成長的身世之謎、來路不明的古老手稿、亡佚多年的傳奇名畫,還有販毒走私、藝文界八卦乃至於政界黑幕,一應俱全。   然而羅薩勒斯的寫作手法並非通俗小說的情節至上、平鋪直敘。是的,《無形之城》有著完整而精密的劇情結構,恰到好處的峰迴路轉、謎中有謎,可是羅薩勒斯最多的關注,毋寧是在關於歷史、關於自我追尋,和關於藝術的巨大可能。他用大量篇幅交代聖卡洛斯營建計畫的功敗垂成,構築國王、畫家

、建築師、仕女和宰相的時代繪卷。卡洛斯王城的半途而廢,正象徵了西班牙繪畫的衰敗與凋零。一代威尼斯傳奇畫師提也波洛終老異鄉,空餘幾世紀後的無盡嘆息。   「我已經許久不再想起『無形之城』了。或許有,但只在夢裡。」伴隨一份來路不明的厚重手稿,故事的主角揭起塵封多年的童年回憶,展開一場探尋身世,也橫越時空的冒險奇遇。他生長於蒙席亞山下的濱海小村,年幼時和同齡玩伴在海灣畔的採石場遊戲,相傳那是「運河宮殿」的遺址,一座輝煌壯麗但始終沒有完工的無形之城。村中父老禁止任何孩子提起那座消失的古城,然而言談間又不時夾雜著「國王的花園」、「國王的海灘」。   直到他離鄉背井,進入寄宿學校就讀,才在學長柯亞曼的率領

下,翻閱重重百科全書,找到了這個歷史謎團的蛛絲馬跡:兩百年前,西班牙王卡洛斯三世野心勃勃,計畫在國境內展開一連串的建設,其中包括在厄波羅河的出海口興築一座全新的城市,仿效俄國的聖彼得堡,並且開鑿運河,掌控河口脈動。   卡洛斯王的雄心壯志有些付諸實現,有些卻未竟全功,甚至湮沒在茫茫的時間沙塵之中,就像那座消失的無形之城。主角歷經成長、求學、就業,在巴塞隆納的藝術圈享有盛名,每年都下定決心要返鄉重訪夢的遺跡,卻下意識不斷逃避,直到多年未見的舊情人蘇菲亞出現在他面前,表示要在城裡開設畫廊。一場光彩絢麗的酒會即將展開,所有藝文名流都會赴宴,包括成了政治明星的柯亞曼。   記憶的漩渦開始湧動,那份神秘

手稿竟是十八世紀建築師羅塞里的《無形之城回憶錄》,糾結纏繞的義大利文字跡勾起主角少年時代的某次奇遇:他和柯亞曼蹺課去集郵社,老闆神秘兮兮自稱握有無形之城地圖,講得滔滔不絕,可是主角的目光全被老闆的妙齡女兒所吸引,只記得一個名字:義大利畫家提也波洛。一幅失落的古畫,講述著兩百年前的禁忌絕戀,帶領主角回到十八世紀的馬德里宮廷,追索厄波羅河畔的幻城亡佚真相,解開這個足以改變歐陸命運的歷史懸案。   《無形之城》有著濃濃的鄉愁色彩,羅薩勒斯說這是一部關於發現和追尋的小說。也許就是因為失落而不可得,才牽動了永恆的追尋。「也許是因為在我內心深處,這座城市依然不存在,它是無形的,或許是因為我知道,我應該在無

數夢魘糾纏之中繼續追尋這座城市,彷彿夢魘已不再是敵人,而是盟友,彷彿失去方向的危險正是指引我走向未來的尖塔。創造新世界,就為了把世界變成你的,或者,你就是要讓自己成為全世界。」   因為失去,所以追尋,然後擁有。這是一個永遠不變的輪迴。羅薩勒斯在信的最末說:「《無形之城》是我無形的靈魂,也可能是你無形的靈魂。是我的夢,也可能是你的。」約莫如此。 (本文作者為羅薩勒斯中文版權代理人blog.roodo.grayhawk/) 譯序 寫給過往的懺情錄 范湲   兒時在城郊廢墟流連嬉戲的男孩,如今成了大都會裡小有成就的畫廊經營者,某日,有人匿名寄了十八世紀義大利建築師羅塞里的回憶錄給他,好奇

心讓他耽溺其中,卻也使他在不自覺當中重新直視自己的出生地,漸漸地,原鄉的形貌,從抽象的圖騰漸漸清晰成了具體的脈絡……   一座新古典風格的教堂,一條通往港口的運河,以及大約五萬人口的濱海小城……這就是十八世紀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三世未完成的夢想之城──聖卡勒斯。   「唯有已逝去的才會存在,城市如此,愛情或父母亦如此。」艾密里?羅薩勒斯在「無形之城」開頭寫下這個句子,這股淡淡的愁緒,就這樣一直暈染全書。這是一部向故鄉致敬的小說,更是一部寫給過往的懺情錄:自己的過往、故里的過往,以及歷史的過往。   羅薩勒斯在聖卡勒斯出生、長大。小說中老一輩鄉親們刻意避談的廢墟,正是他自幼年一直好奇的謎團。為了解謎

,羅薩勒斯博覽史籍,為了考證,他走訪馬德里、威尼斯、托斯卡尼和俄羅斯的聖彼得堡。小說採古今交錯、雙軌並進的情節鋪陳,雖非新穎的創作手法,但以此呈現豐富而綿密的內容,確實超凡不俗,尤其是十八世紀義大利建築師回憶錄的部分,除了一段苦戀的情慾糾葛和自私人性的描繪之外,詩人?身的羅薩勒斯極富文藝氣息的筆觸,彷彿優雅的宮廷貴婦,在繪畫和建築兩個領域之間輕巧地漫舞著……值得一提的是,羅薩勒斯對十八世紀的歐洲藝術史下足了功夫,書中對於巴洛克時期壁畫大師提也波洛(Giambattista Tiepolo,1696-1770)的描述可謂鉅細靡遺,《無形之城》不僅是一部扣人心弦的小說,也是一場豐富的藝術饗宴。  

 提也波洛是巴洛克畫派的超級巨星,堪稱十八世紀最偉大的壁畫家,尤其擅長展現與聖經和神話相關內容。少年得志的提也波洛,縱橫藝壇多年,從米蘭、威尼斯到馬德里,曾在多座雄偉華麗的王宮圓頂上留下傳世傑作。提氏晚年受聘遠赴馬德里王宮創作壁畫時,新古典主義畫派已逐漸取代巴洛克畫派而成為當時的主流,一代巨擘在異鄉落寞、失意,璀璨一生,終究化為無形煙塵……羅薩勒斯以充滿詩意的文字刻畫了提也波洛晚年的心境,原本遙不可及的畫壇巨人,在此成了鮮活動人的小說角色……   此外,書中著墨甚多的卡洛斯三世,則是另一項迷人的元素。卡洛斯三世統治西班牙近三十年(1759-1788),關於這段歷史,多數西班牙人只知道這位對宗教

非常狂熱的君主曾參與了美國獨立戰爭。不論卡洛斯三世政績和功過,《無形之城》至少補綴了一段模糊的歷史:西班牙第一位大力建設馬德里、並讓這座城市從殘破落後變成典雅氣派的君主,就是卡洛斯三世!負責執行城市建設的義大利建築師薩巴提尼(Francesco Sabatini,1722-1797),為當今的馬德里塑造了宏偉的市容。   然而,薩巴提尼雖然建造了壯麗的亞卡拉城門(Puerta Alcal?),卻也摧毀了卡洛斯三世興建新城市的夢想!君主、朝臣以及藝術家和工程師以理想和熱情豢養多時的偉大計畫,因為一段沒有結果的苦戀,僅僅一人的妒忌和仇恨,竟成永遠的遺憾!   《無形之城》是歷史小說,也是探險小說,

兩位主人翁足跡從地中海沿岸的南歐遠至波羅的海海濱的北國,一幕幕令人炫目的異國景致,摻和著背叛、險境和秘密……這是一本愛情小說,細訴了年少純情與熾情烈愛;也是一本推理小說,難解的懸疑情節,牽引著尋找解答的讀者不能不往下看……如此龐雜、殊異的題材,羅薩勒斯處理方式相當嫻熟,謎中有謎,環環相扣,最後祭出了令人驚愕的結局……所謂好看的小說,莫過如此了。   《無形之城》彷彿一杯滋味濃郁的雞尾酒,喝了它,才會知道後勁有多強! 二○○七年早秋,維也納 推薦序 小說中的小說中的我跟我 李立亨   通常,小說的每個章節總會在最後留下伏筆,讓我們想要一口氣讀完。但是,如果是小說中有小說交錯,那麼,我們應

該還是會很想跳過下一章,趕快看下下一章的主人翁下落。   可是,如果我們看到下一章的開頭也被吸引住,那……那……那……那我們該怎麼做才好呢?而且,如果……如果他們在小說中都叫做「我」,都以第一人稱的方式來推展故事。我們又該拿「我」怎麼辦呢?   經由《無形之城》裡的兩個我,兩部小說,兩個不同世紀,西班牙作家艾密里˙羅薩勒斯,把我們帶上繪畫與建築、愛情與人性,盤根交錯的瑰麗旅程。   隨著時光的消逝,我早已悟出一個道理:唯有已逝去的才會存在,城市如此,愛情或父母亦如此。   沒有父親,也不想找到父親的「我」,十二歲被送到寄宿學校。玩伴跟學校同學,是他小時候跟長大之後,最親近的朋友。   多年後,

他突然收到半本《無形之城回憶錄》。這本關於他小時候嬉戲其中的廢墟「無形之城」的書,讓已經在巴塞隆納經營小畫廊的主人翁,跟他那些各有發展的同學們,有了新的交集。   因為擁抱環保議題而聲名大噪的反對黨議員,骨子裡並不覺得執政者的規畫,有什麼不好。曾經有過曖昧戀情的有錢漂亮女朋友,一直默許著老公的販毒勾當,並想透過開設新畫廊來重新做人。小說一開場沒多久的晚宴,因為緝毒人員破獲主人的販毒計畫,讓參加晚宴的這夥人不得不攪和在一起。 隨著故事的開展,《無形之城回憶錄》也逐章穿插在其中。   青年建築師「我」,隨著壁畫大師走進那不勒斯,前進馬德里。後來,還被派到聖彼得堡考察建築。我們跟著他晉見卡洛斯三世,

以及當時的俄羅斯女沙皇葉卡捷琳娜。我們也發現,他無法自拔的愛上恩師兼好友的未婚妻。甚至,還因此引發了一長串的風波。   十八世紀的我,跟二十一世紀的我,都因緣際會的步上自己不曾想過的旅程。小說進行到五分之四的章節之後,後半本「回憶錄」,終於從畫廊主人大學時代的女友手上,直接交到他的手上。十八世紀跟兩百年後的我,人生都因此有了大逆轉。   我終於明瞭,我是如此孤單,就如當年那個午后在寄宿中學校門口的感受,當時的我,十二歲。   二十一世紀的我,經常和小時候的孤單感受為伴。十八世紀的我,卻是經常質疑自己的現在,怎麼距離期待中的未來越來越遠。   一個傳說,跟一個神秘的空間,鋪展出兩個不同世紀裡的兩

段人生。一本彷彿意有所指的回憶錄裡的我,跟小說裡的我,其實都在生命帶給他們難題的同時,發現並接受人生旅程裡的缺憾。   歷史、異國情境、回憶、偷歡、背叛、等待、堅持、遺忘、尋找……,《無形之城》裡的那些人跟這些人,持續在我們面前面對這些衝突。然而,他們卻也用最後的和解與接受,讓我們在掩卷的同時,也會想到自己真實人生裡的一些蛛絲馬跡,是否也隱藏著我們不曾注意到的問題。   《無形之城》在內容上是本好看的小說,在形式上也是一本有趣的小說。因為這本書的付梓,國內的西班牙文學現代創作,又多了一本好看的作品! (本文作者為「台北藝術節」藝術總監) 唯有已逝去的才會存在,城市如此,愛情或父母亦如此。

我已經許久不再想起「無形之城」了。或許有,但只是在夢裡。好幾個禮拜以前,我接到一件未署名寄件人的文件包裹,信封內裝著厚厚一疊手稿影印本,波浪般的流暢字跡,宛如一串串高雅的蝴蝶結,因此,這疊手稿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因為還不習慣這樣的書寫字跡,我只能緩緩地翻著一頁又一頁手稿,於是,我逐漸了解手稿的內容,原來這是個十八世紀建築師安德瑞‧羅塞里的回憶錄。這份手稿以義大利文寫成,至於標題,我不確定是否為作者所訂:《無形之城回憶錄》。我的天啊!無形之城呢!心中忽然湧上一股激動,頓時照亮了我第一次聽聞這四個字時的回憶……那時候,我們喜歡去巨石公園玩耍,佔地廣闊的公園從蒙席亞山脈一直延展到海岸的港灣旁。我們幼

小的身影在一座座岩石中奔跑穿梭著,一路踩著泥濘,有時駐足在水窪前,然後把手伸進淺綠色的污水裡,用力掏出一把把黏土,打算用來捏成魔鬼玩偶。偶爾會有淘氣的孩子故意滑進水窪裡,即使腳步站穩了,但外套終究還是沾滿了污泥。「喂!我們找到無形之城的另一個入口了。」有人突然大喊著。 「不是啦!這裡的岩石當初是要用來建造無形之城的,但是最後全部都被拿來填海造鎮了。」「騙人!無形之城明明就存在嘛!我哥哥跟我說,有一次,他有幾個朋友的朋友真的找到無形之城了,就在我們小鎮的地底下,有一條隧道是從運河王宮通往廣場,另一條是……」「哎呀!這都是胡說八道啦!」「你混蛋!」語畢,一團黏土同時也朝著質疑無形之城的對手臉上砸了

過去,於是,一群小孩從此鬧得不可開交。「我的老師還讓我看過無形之城的地圖哩!」藥劑師的兒子低聲說道,他的眼鏡浮著一層油光,歪歪斜斜地架在鼻梁上,彷彿年度市集上的商家們使用的天秤。回到家之後,我再三向祖父肯定無形之城的存在,只見他忽地揚起尖銳的目光,一臉嚴肅地訓斥我:「你如果再跟我提起無形之城這件事,我就不准你再跟那群小鬼一起出去玩。那條運河,你還玩不膩啊!」從此以後,我在家裡絕口不再提起無形之城,雖然後來我們又發現了一些與無形之城的存在或消失相關的徵兆。隨著時光的消逝,我早已悟出一個道理:唯有已逝去的才會存在,城市如此,愛情或父母亦如此。多少個陰雨霏霏的日子裡,當我們無法在巷口玩足球時,我們就

找來幾個要好的玩伴,大夥兒直奔無形之城,在那裡,我們的歡呼吶喊,足球拍打牆壁和圓柱的撞擊聲……回音在陰暗處縈繞著,彷彿洞穴住著幽靈似的。有一次,已近傍晚時分,為了趕在天黑前回到家,於是,我們偷偷鬆開了老漁夫栓在附近的一艘渡船,然後大家上了渡船,沿著運河一路前進,或許是玩累了,一群孩子一路沉默。渡船到了海濱的淺水灣之後,大夥兒下了船,把渡船用帆布覆蓋著,我想,老漁夫大概要花好一段時間才會找到船的吧!不過,渡船的主人後來還是發現了我們偷船的惡行。家裡的長輩震驚且震怒,他們探究追查事情的原因,最後發現了一切;從那時候開始,我們不准再接近運河王宮,這麼一來,一群要好的哥兒們連個認同標誌或歸屬都沒了,雖

然神祕的謎團繼續越滾越大。事實上,只要有人不經意說出那幾個字,我們會如驚弓之鳥似的,腦中立刻浮現一幕幕清晰的景象……運河王宮、無形之城,竟成了驚恐的字眼。我們為何不再繼續探險了呢?為什麼那個老師不讓我們看看藥劑師的兒子看過的那張地圖?為什麼大人們絕口不提此事,而且還不准我們提起?終究,時光又履行了沉默的任務,世世代代皆如此:到了某個年紀,曾經填滿生命的恐懼、煩憂或喜悅,突然就消失了,曾經編織的美好夢想,就這樣崩塌了。夢,終究只留在夢裡……

從黨軍關係論習近平主政時期政工體制之運用

為了解決長大小說的問題,作者張育君 這樣論述:

中共黨軍關係在本質上是重要軍事領導幹部也是黨員身份,黨的政策透過軍事領導幹部在軍隊中執行,共黨與軍隊遂成為無法分離的共生模式,本研究著重探討中共歷代領導人的黨軍關係,並深入描述習近平主政時期黨軍關係的面貌,透過政治工作體制運作掌控軍隊,具體表現在政工體制調整、人事佈局、新媒體運用等方面,以實踐「黨指揮槍」、「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的傳統原則。在政工體制調整方面,習近平透過具中國特色的軍事變革,著眼於推動依法治軍、從嚴治軍,緊扣權力的重要關鍵,企圖建構嚴密的運作機制及權力分配,強化對軍隊的全面掌控;從人事甄補佈局而論,習近平透過穩固軍隊政治部門的主導權,打破傳統慣例的人事安排邏輯規則,採取靈活的

調整與規劃,按「能打仗、打勝仗」與「對黨忠誠」的要求,精進軍隊武裝力量;以新媒體運用層面,併用傳統媒體與網路新媒體,以及融媒體的運行機制,對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領導人政策思想加強宣傳作為,企圖從思想政治教育上掌控軍隊。自習近平主政以來,多次確立習近平的重要核心地位,以及奠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至高點,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儼然成為習近平充分掌握權力的具體例證,權力不僅是集中在中央軍委,更是集中在軍委主席為核心的重要關鍵,習近平漸次強化對軍隊的絕對控制權力,在黨軍關係的歷史傳統下,習近平正試圖成為集權者,其影響力已不容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