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恨歌樂府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長恨歌樂府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張窈慈寫的 彈音論樂:聆聽律動的音符【修訂版】 和石昌渝的 唐傳奇與宋代通俗文學的崛起:從《鶯鶯傳》到《清平山堂話本》,從傳奇小說的誕生到話本的初生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文學作品介紹 - 愛書堂也說明:重要的詩歌有《長恨歌》、《琵琶行並序》、《秦中吟》、《新樂府》等,重要的文章有《與元九書》等。 祖籍與家世. 據史籍記載,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後來家族遷徙至下邽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新銳文創 和崧燁文化所出版 。

國立清華大學 中國文學系 許銘全所指導 吳嘉璐的 白居易感傷詩研究 (2020),提出長恨歌樂府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白居易、古典詩、感傷、時間。

而第二篇論文靜宜大學 中國文學系 張繼光所指導 詹玉菁的 明代俗曲之愛情觀研究 (2018),提出因為有 明代俗曲、通俗文學、愛情觀、情色歌謠的重點而找出了 長恨歌樂府的解答。

最後網站白居易|方格子vocus則補充:... 大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琵琶行〉,藝術成就很高,是不可多得的名篇。 ... 這類樂府詩入樂可歌,且具有敘事寫實、語言淺顯、反映社會等特色。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長恨歌樂府,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彈音論樂:聆聽律動的音符【修訂版】

為了解決長恨歌樂府的問題,作者張窈慈 這樣論述:

  經典曲目,全新詮釋!   曲調柔和,旋律寧靜溫潤的〈搖籃曲〉   聽來別具陰影與朦朧效果的〈月光〉   表現形式多元,故事美麗動人的〈梁山伯與祝英台〉   呈現胡漢關係,悲愁怨嘆的〈王昭君〉   日治時期台灣人心聲的作品代表〈望春風〉   新月派現代詩人的〈再別康橋〉   〈童年的回憶〉、動畫、音樂……   本書分為六個篇章:第一,西洋音樂小品;第二,西洋音樂歌劇;第三,中國音樂名曲;第四,台灣歌謠名曲;第五,新詩合唱名曲;第六,我的音樂論評。作者從曲式分析、歌辭賞析、音樂欣賞與音樂論評四方面點評賞析,考究樂曲的出處淵源、創作理念、流傳面向及論評唐代樂府詩所改編的清唱

劇和台灣新編的童話故事音樂劇,引領讀者進入音樂與文學的深度交流之中。不同作曲家的同名樂曲有何差異的表現方式?同一首樂曲透過不同的表演形式又呈現什麼樣的面貌?隨著本書,一起感受音符的律動! 本書特色   ★無論您是一位有音樂基礎或無音樂基礎的人,都可以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享受音樂帶來的美好,並啟發您對音樂的興趣。   ★本書針對西洋、中國、台灣等樂曲賞析,透過細膩的文字讓讀者與作者一起進入聆聽音樂的世界中。 各界推薦人   李時銘(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蔡振念(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李美燕(國立屏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  

長恨歌樂府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白居易是中唐時期的重要詩人,青年時家貧,對社會生活和百姓疾苦有較多接觸和了解,因此多有針砭時政、反應社會現實的詩作,又因為作品平易近人,因此深得民眾喜愛,連老婦人都聽得懂呢!
他的樂府詩〈長恨歌〉、〈琵琶行並序〉等,不僅在當時廣為流傳於社會各地各階層,也流傳千年,直至今日,都是朗朗上口的詩句。

想知道阿綱老師錄影時的小故事嗎?
還有更多有趣的內容~請上馮翊綱說文解字FB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FCCSD2016/

白居易感傷詩研究

為了解決長恨歌樂府的問題,作者吳嘉璐 這樣論述:

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提出了「感傷詩」的概念,並將其定義為「事物牽於外,情理動於內,隨感遇而形於嘆詠者」,可知,白居易的感傷詩與其說是傷感的詩,不如說是情感的詩。考察白居易的「事物情理說」中諸概念的關係,檢視白居易全部的感傷詩創作,可以認識到他的感傷之「情」雖然以表現悲情為主,卻是兼容並包的。於是,無論從哪個層面言,他的感傷詩都具有「泛感傷性」的。白居易感傷詩的創作實踐受到抒情傳統的巨大影響,特別是《楚辭》表現感傷的主題的影響。白居易表現傷春悲秋、黃昏意識、恨人意識等不同主題的感傷作品,繼承並發展了杜甫、劉長卿、江淹等前輩詩人所具有相應意識的感傷之作的改造。白居易詩的感傷本質,使得他的文集成

為了一生感傷的回憶錄。由作詩和編集行為中體現出的高於眾人的時間意識,可以體會到他充滿感傷性的詩學創造意識。感傷情感的泛濫促使白居易通過不斷地復現詩歌題材和語言,將時間意識轉化爲時間層次。白居易主要以日記化和回憶這兩種方式來構築時間層次,書寫對中國抒情文學史、敘事文學史都具有重大意義的個人生活史。可以說,白居易的感傷詩是具有敘事文學特色的抒情文學。白居易的感傷詩創作同時又豐富了中國感傷文學傳統的藝術實踐;他的感傷文學意象語言是介於唐型詩學和宋型詩學之間的,同時表現出強烈的齊梁風格。舉例來說,白居易用以表現感傷情緒的明月來自於唐以前的詩歌傳統,但他與元稹以「朧月」表現感傷,表現出與以明月表現感傷迥

異的女性氣質,他對明月強烈的佔有的慾望也與傳統以望月表現感傷的詩作不同;他豐富了斷腸的文學性,加強它與音樂的聯繫,又進一步弱化了它生理上的違和感,被後代文人廣泛接受,使得它成為表現感傷的固定詩語;至於詩語「衰荷」,在白詩中被分為三個相對獨立的表現感傷的系統:「荷衰」以及與其關係密切的「枯樹」系統、受齊梁詩風影響、凸顯強烈女性氣質的「芙蓉死」系統以及以私人記憶突出個人化風格的「白蓮枯」系統。這三個系統與感傷的關係有強有弱,它們共同促進了中唐以後的感傷文學對「枯」、「衰」、「死」意象的重視。

唐傳奇與宋代通俗文學的崛起:從《鶯鶯傳》到《清平山堂話本》,從傳奇小說的誕生到話本的初生

為了解決長恨歌樂府的問題,作者石昌渝 這樣論述:

經歷了亂離破碎的魏晉南北朝,中國迎來了久違的大一統帝國 政治的穩定與經濟的繁榮,造就了千年盛世與文學的登峰造極 唐代唐詩豔冠歷史,同樣出色的唐傳奇卻被忽略 讓作者帶您進入唐傳奇的世界,重新認識這塊深藏不露的美玉!   │小說的盛世   安史之亂後,新樂府運動開始關注生活。   白居易寫〈長恨歌〉而有〈長恨歌傳〉,   元稹〈鶯鶯傳〉、蔣防〈霍小玉傳〉、沈既濟〈枕中記〉……   名篇層出不窮,映射出唐人的精神世界與時代風貌,   更寄託唐人對生活的體悟、觀察與期待。   │離魂真情   唐代承繼六朝〈紫玉〉、〈龐阿〉等離魂情節增衍成篇。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

以生。」   當真情脫離肉體,以最赤裸的靈魂相印,   超越生死凡俗的摯愛,是唐人最長情的告白。   │心悅君兮,無關種族   唐前寫人妖(神)戀,多寄託出世之情,   或「非我族類不可通,異族必害之」的主旨。   唐代將題材翻新,更加關注內心的感受。   超越種族的成見,回歸個人愛恨。   狐妖任氏「遇暴不失節,殉人以至死,異物之情有人焉」;   一身浩然正氣的書生柳毅,不畏強權艱險,捕獲龍女芳心。   妖異是名,真情是實。   │浮生若夢   安史之亂後,面對國家逐漸衰敗,   世人對現實中的功名利祿有了新的自我反省。   〈枕中記〉人生如夢,將一切導向虛無,相對消極;   〈南柯太守

傳〉似虛似實,槐安國是夢境,   但古槐樹下大穴儼然存在,一切看似虛幻卻又是必然。   │《傳奇》不是唐傳奇   在唐傳奇歷史中,影響最大的是晚唐裴鉶的《傳奇》,   但在這之前,傳奇小說發展已久,「單篇行世」是最大的特色。   到了晚唐,單篇行世的小說銳減,為傳奇小說由盛而衰的指標之一,   傳奇小說「集」如雨後春筍,題材取向和敘事意旨均向唐前志怪靠攏   ──此乃小說的「復古」。   宋代沒有文字發展而來的小說,只有街頭藝人的異軍突起   發源自草根,風靡天下而後有文字紀錄   ──好好「說話」,是宋人最關心的!   │話本,是時代的反映   宋代印刷術技術提升,經濟繁榮更勝唐代,

  這樣的生活風貌讓民間的娛樂成為主流。   以往的文學是由上而下推行的,這一次,是由下而上生長的。   │取材風格面向生活   民間的文學看歷史不過成敗得失,宋話本更加關注的是生活本身。   話本的特色就是「說給人聽」,作者始終站在故事與讀者之間,   一起嘻笑怒罵或是評點成敗得失,作者就是聽者的心靈窗口。   │眾生相,是故事,不是情節   宋話本筆下人物就是眾生之相,   始終保持著生活的原貌,而非文學的情節。   文學的情節固然可以彰顯作家情志,但是生活的原貌更能看出   ──小人物不過天地一介草,晴雨無可避,有晴便綻放,有雨便萎頓。 本書特色   本書從唐傳奇講起,評價了唐、

宋時期具有代表性的小說類型和特點,深入的分析了中國古典小說發展的歷史軌跡。作者在論述小說的發展演變時,不僅從文學本身尋找其進行的線索,還特別注意把小說這種文學現象放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之下來進行分析,並從其相互關係、作用與反作用的角度,闡明了中國小說發展的規律。  

明代俗曲之愛情觀研究

為了解決長恨歌樂府的問題,作者詹玉菁 這樣論述:

在明代俗曲豐富的文學創作裡,表現男女情愛的內容有著極大的比重。尤其艷情類俗曲內容大膽且率真,將男女間的情愛表現得字字生香、語語生情。為後人所詬病的情色歌謠雖摻雜了放蕩淫穢的成份,然糟粕之中主流卻是好的,通俗易懂的特色更是反映了人民生活和感情的豐富性。本論文是以明代俗曲為探討主軸,從「愛情觀」的角度切入研究主題,探究當時社會對愛情觀的認定與特徵,在「俗」與「雅」、「情」與「欲」的藝術交融中,進而得窺市民階層的生活形象,並關注其所突破傳統僵化制式文學思潮的行為模式與風貌。這是道德式微、社會風氣靡爛的明朝,關於男女之間的愛情觀與意識型態所呈現出來的矛盾和衝突。透過這些精彩的作品繼而反映出當時的時代

背景以及其當代愛情觀的特色,這是明代俗曲愛情觀的意義與精神象徵,也是本論文的研究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