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冗本人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阿冗本人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HugoWilcken寫的 低——大衛.鮑伊的柏林蛻變:華麗搖滾落幕後的真實身影,轉型關鍵時期深度全解析 和孟浪的 自由詩魂 孟浪詩全集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阿冗也說明:阿冗 ,本名劉偉,中國內地男歌手。1994年7月13日出生於浙江省。代表作《鯨魚》《你的答案》《與我無關》。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潮浪文化 和暖暖書屋所出版 。

國立交通大學 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劉紀蕙所指導 陳克倫的 解嚴政治與冷戰美學: 重探臺灣小劇場運動(1986-1996)的話語與實踐 (2017),提出阿冗本人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臺灣小劇場運動、戒嚴與冷戰、冷戰全球化、解嚴、王墨林、田啟元、感知機制與歧感。

而第二篇論文長庚科技大學 健康照護研究所 徐秀琹所指導 王惠萍的 中風復原期病人復原力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 (2016),提出因為有 中風、自我效能、社會支持、復原力的重點而找出了 阿冗本人的解答。

最後網站Wifi 無線網卡2022 - 2023 - speak.pw則補充:不過外接路由器等於是多占了一個空間和插座位置,而且還需要一條網路線接到電腦上,所以安裝上比無線網卡來得冗餘一些。 systemctl. 這種插槽介面叫mini PCIe,想要安裝在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阿冗本人,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低——大衛.鮑伊的柏林蛻變:華麗搖滾落幕後的真實身影,轉型關鍵時期深度全解析

為了解決阿冗本人的問題,作者HugoWilcken 這樣論述:

「我住遍了全世界,我離開了每一個地方。」 ——《低》,大衛.鮑伊 |鮑伊告別華麗時期,開啟搖滾新頁經典之作| 台灣首本剖析大衛.鮑伊音樂創作轉型風格樂評專書 探索創作心靈,重回柏林三部曲現場,搖滾變色龍的蛻變起點 ★陳德政精彩深度導讀★楊久穎執筆翻譯 ★特別收錄馬世芳專文解析鮑伊舞臺人格 ●台灣版獨家收錄大衛.鮑伊柏林時期珍貴剪影●    ●亞馬遜讀者4.7星高分評價,鐵粉必收專書!   ●鮑伊關鍵樂風轉捩點●滾石雜誌500大專輯●影響啟迪無數後龐克搖滾樂隊     |本書看點|   ★從幕前到幕後最完整的全面記錄   ★奠定音樂生涯高峰轉型期的代表作深度爬梳   ★

與美國搖滾巨星伊吉.帕普的精彩交鋒   二〇一六年,傳奇搖滾巨星大衛.鮑伊從人生舞臺謝幕登出,告別地球,全球樂迷同聲哀悼。鮑伊留下無數經典代表作,身分角色悠遊在外星人、迷宮魔王、湯姆少校、瘦白公爵等各種表演人格,勇於挑戰打破各種框架,百變形象深入人心,更以獨特的個人形象及開創性的音樂風格,影響許多世代。鮑伊過世當天,德國外交部甚至發推特感謝:「再見了,大衛.鮑伊,你現在也成了英雄,謝謝你幫助扳倒柏林圍牆。」   有別於一般音樂的樂評書或是明星傳記的角度,本書從大衛.鮑伊人生最關鍵的轉型時期,也是他走入柏林的起點——《低》切入。這張專輯與《「英雄」》《房客》被譽為柏林三部曲,《「英雄」》的專

輯同名曲被認為是冷戰時期東西德的地下國歌,而首部曲《低》正是他的樂風轉捩點。在本書中,作者雨果.威爾肯從大衛.鮑伊的音樂風格、創作源起及背景等脈絡細細爬梳,勾勒出他在柏林的轉變歷程。   柏林影響與樂風轉變   鮑伊出道發行數張專輯獲得巨大成功,生活在家族精神分裂症病史的陰影下,過度壓力卻讓他迷失自我,陷入毒癮。在此時,他選擇前往柏林,決心戒毒,卻沒想到此城不僅成為身心逃逸及喘息的出口,更成為靈思激盪的來源。鮑伊迷戀當時冷戰時期的獨特氛圍,當地的博物館及夜店酒吧都留下他的足跡。結合對德國藝術的愛好及當代德國音樂等各種影響,鮑伊打造出全新的音樂作品,自此開啟了個人及時代的新頁。   冷戰時

期的柏林如何影響鮑伊的身心狀態及創作?他如何在與毒癮奮鬥的同時創造新的樂風?與好友伊吉.帕普激盪出何種火花?雨果.威爾肯在書中透過多方訪談資料,重現了鮑伊瘋狂嚴謹等各種面向。例如他不敢居住在鬧鬼的城堡房間、工作時會利用閒暇與伙伴們去黑森林及萬湖散心、在柏林圍牆旁的工作室錄音等景況。書中對鮑伊和多位音樂人如布萊恩.伊諾等的交往合作記錄,彷彿還原現場,活靈活現,如同紀錄片般迷人。   樂評書的寫作標準   全書也針對曲目逐一剖析,包括歌詞的典故源起、與音樂圈往來等幕後花絮,不僅讓讀者對鮑伊的心理狀態及創作風格有更多理解,也能滿足粉絲對鮑伊柏林生活的好奇。雨果.威爾肯對鮑伊的創作考究鉅細靡遺,有

讀者形容,「這本書為這類書籍設下了標準,應該成為同系列的寫作模式」。透過本書,我們也將展開一場紙上行旅,共同體驗搖滾巨星的蛻變。     |重點摘錄|   ❖伊吉.帕普和大衛.鮑伊的情誼❖   「《低》是在《白痴》之後錄製的,但《低》卻先發行了。大衛不想讓人們認為他的靈感來自伊吉的專輯,但事實都是一樣的。甚至有一些為伊吉錄製的曲目,最後卻收錄到了《低》。」——錄音師羅宏.希柏   「樂團和鮑伊會離開錄音室去睡覺,但我不會。我工作是為了要在第二天比他們快一步……看吧,鮑伊是個快人一步的傢伙。思維敏捷,行動迅速,非常活躍、敏銳的一個人。我意識到我必須比他更快,否則,那會變成誰的專輯?」——

歌手伊吉.帕普   ❖柏林圍牆旁的錄音室❖   錄音室距離柏林圍牆只有二、三十公尺。「從主室裡,我們可以看到柏林圍牆,也可以看到圍牆的另一邊,越過鐵絲網,看到紅衛兵的炮塔……他們有巨大的望遠鏡,他們會看向主控室,看著我們工作,因為他們和其他人一樣喜歡追星。有一天,我們問工程師,整天被警衛盯著看,會不會覺得不舒服;他們很容易就能從東邊對我們開槍,就是那麼近,如果望遠瞄準器夠好的話,他們便可以射中我們。他說,過一陣子就會習慣了,然後轉過身來,拿了一盞頂燈對著衛兵,伸出舌頭跳上跳下地騷擾他們。我和大衛馬上躲到錄音台下面。『別這樣』,我們說,因為我們快嚇死了!」——唱片製作人托尼.維斯康蒂   

❖大衛.鮑伊的柏林生活❖   鮑伊不再把頭髮染成橘色,還留起了小鬍子,並開始穿上工人的連身工作服作為一種偽裝,儘管在柏林的樂趣之一就是沒什麼人會打擾他。他很快就養成習慣,在床上躺到下午,然後喝著咖啡、柳橙汁配香菸當早午餐,接著走到錄音室,並經常在那裡徹夜工作。當時,他也沉迷於日間的娛樂,包括在咖啡館閒晃,並與伊吉和可可一起騎著自行車,在開闊的城市裡繞來繞去。「我幾乎無法表達我在那裡體驗到的自由感,有些時候,我們三個人會跳上汽車,像瘋了一樣開車穿過東德,然後駛入黑森林,在任何一個吸引我們目光的小村莊停下來。這樣一走就是好幾天。又或者,我們會在冬天的日子裡,在萬湖吃一整個下午長長的午餐。那個地方

有一個玻璃屋頂,四周被樹木包圍著,依然散發著一種1920年代早已消失的柏林氛圍。」(摘自大衛.鮑伊雜誌訪談)   ❖鮑伊的柏林繆思❖   他經常參觀柏林圍牆兩側的藝術館,但他最喜歡的是位於柏林郊區達勒姆(Dahlem)的「橋社」博物館,該博物館專門收藏一次大戰前在柏林和德勒斯登(Dresden)的一批藝術家的作品……他們的作品和《低》第二面的向內轉折,有著明顯的哲學聯繫,也就是把風景作為情感的概念。「這是一種藝術形式,它並非透過事件,而是透過情緒來反映生活,」鮑伊在2001年說,「這就是我覺得我的作品要走的方向。」 熱血推薦   小樹(StreetVoice 音樂頻道總監)   四分衛

阿山   回聲樂團   李明璁(社會學家、作家)   林查拉(造次映畫總監)   阿凱(1976樂團主唱)   馬世芳(廣播人、作家)   馬欣(作家)   張鐵志(搖滾作家)   梁浩軒(策展人)   陳珊妮(音樂創作人)   陳德政(作家)   楊久穎(譯者、文字工作者)   廖偉棠(詩人、評論人)    熊一蘋(作家)   (按姓名筆劃排序) 狂推分享   就麻瓜角度,這本書簡直是奇幻文學。對學習搖滾的樂迷而言,這紀錄根本是打通任督二脈的寶典。——小樹(StreetVoice 音樂頻道總監)   千萬不要以為這本書只是綜合維基百科或Google查得到的「大衛.鮑伊」生平事蹟和樂評資

訊,這樣其實不夠硬派,也滿足不了狂愛他的樂迷。本書聚焦從一張經典專輯切入,重探每首歌的創作脈絡、合作互動乃至錄音細節,彷彿要把讀者偷渡至那些靈感飛馳的神祕現場、甚至是鮑伊自我重整的身心歷程。由此獨特路徑,重新理解這位偉大藝術家,翻開的每一頁都是玄妙宇宙風景;重聽的每個音符,也有了不同維度持續迴盪的聲響。——李明璁(社會學家、作家)    大衛.鮑伊和大師布萊恩.伊諾在柏林圍牆邊的錄音室做出了「柏林三部曲」,是他藝術生命的又一次大轉彎。有人說:大衛.鮑伊就在這裡創造了搖滾的未來。感謝上蒼讓他活到了69歲,而且直到生命的終點,仍然處在創作的顛峰──這實在是地球人的福氣。——馬世芳(廣播人、作家)

  大衛鮑伊不只是音樂巨人,更是流行史上開創性的代表。他成為不滅的符號,且因其「無法被定義」而成為跨時代的精神指引。從他開始,音樂、時尚、文化、性別都開闢了疆界。無論他的外星化身「齊格.星塵」、「瘦白公爵」到「大衛鮑伊」都是他所創造的藝術品。一生如華麗但危險的行動藝術,解鎖了世人的盲點,作品也不斷在「自我革命」。此書關乎他人生與創作的轉捩點,更關乎人類流行史。他與其音樂如在「星空」回望地球,是個體的寂寞,也是對迷失群體的呼喚。——馬欣(作家)   大衛.鮑伊是通往外星世界的指路人,是讓所有怪胎感到不孤單的英雄,不斷自我創造的神祕之獸,是二十世紀到我們這時代流行文化最具顛覆秀的創造者。——

張鐵志(搖滾作家,著有《未來還沒被書寫:搖滾樂及其所創造的》)   我「見過」大衛.鮑伊兩次。一次是倫敦之行,來到了《齊格星塵》專輯封面的拍攝之地,站在Ward's Heddon Street studio外,見到那位starman站在遙遠的天際。一次是東京行,由V&A策展的《David Bowie Is》,見到湯姆少校(Major Tom)漂浮在外太空,臉龐掛上閃電符號的鮑伊,呼喊著~~呼喊著。這是第三次,我又「見過」大衛鮑伊了,在讀完本書之後,見證那神奇的藝術家。——梁浩軒(策展人)   一如鮑伊在專輯裡唱著的:「我住遍了全世界,我離開了每一個地方。」《低》是他生涯最重要的一次

過場,也是那趟柏林旅程的負片——只有出發和到達,沒有途中。再沒有誰能和鮑伊一樣,用一張如此美麗的專輯,創造出如此陰鬱的內在宇宙,就像巔峰過後的感覺,一切都在倒退,一切都在下沉。——陳德政(作家)   透過本書,我們能從中看到大衛.鮑伊在自律/自毀之中的擺盪,在創作上的有所為與有所不為,以及那種在飽受壓力(包括離婚官司、精神狀態不穩定等等)的掙扎之下,冷冽疏離又內省低調的電子聲響背後的炙熱靈魂。——楊久穎(譯者、文字工作者)   有那麼多個大衛.·鮑伊,以至於他被稱爲「搖滾變色龍」,事實上角色分裂是西方詩歌傳統,分身有助於左右手互博、然後認識自己。他如此演繹的那一個我行我素的「大衛.鮑伊」,

鼓勵了多少感覺與所謂主流社會格格不入的人去成爲自己,音樂和美學趣味、性傾向、生活價值觀等等都不應成爲被他人否定或自我否定的理由,他只是在做大衛.鮑伊,無意間卻成爲了一把傘。——廖偉棠(詩人、評論人)  佳評如潮    資深搖滾樂迷絕非專輯封面封底說明文字就能滿足,這套書正是及時雨。——《滾石雜誌》   這套書是為了那些瘋狂的收藏者而出版:他們欣賞那些獨特的設計及創意,還有任何讓你的房間看起來很酷的酷東西。我們愛死這套書了。——Vice雜誌   才華洋溢,每本都是真愛。——NME雜誌   想把某張專輯做到無所不知嗎?來試試這套書。——Pitchfork雜誌   大衛.鮑伊的專輯《低》

發行於1977年,可謂是這位歌手/演員/音樂家/偶像的靈思巔峰,但這張唱片仍然無法引起應有的注意。雨果.威爾肯這本書可望結束這種長期被忽視的狀況……本書將吸引鮑伊的歌迷,以及那些尋找一位著名藝術家的失落珍寶、對音樂好奇的人。對於那些永無止境辯論著究竟是誰影響誰的搖滾歷史學家,或是那些僅是想知道歌曲背後的故事的人來說,本書都極具吸引力。崇拜者將急於重新發現被遺忘的最愛……引人入勝又充滿魅力的分析。《低》堪稱是鮑伊的創作巔峰,而雨果.威爾肯的書,將成為深入了解這張專輯、極具價值的良伴。——強力塑膠出版社(Drastic Plastic Press)   讀者盛讚   《低》是大衛.鮑伊發行專輯中

,我最喜歡的一張。關於這位善變音樂家發展的特定重要時期,威爾肯這本著作雖然內容並不厚重,但比許多(實際上是所有)重量大書更具衝擊力。這本書充滿了關於鮑伊在「瘦白公爵」時期陷入毒癮的訊息,以及他在柏林奇蹟般地康復和重新定義自我的詳細描述。文筆豐富又不致過度放縱。高度推薦。——讀者喬伊.赫希      我等這本書很久了,沒有失望。書寫鮑伊的相關作品,始終是一項艱鉅任務。作者真的為這本書費盡心思,從文學因緣的引用起源、大量的採訪資料爬梳等,構成了這本非凡的傑作。——讀者約茲     《低》是鮑伊最好且最獨特的專輯之一。在本書中,作者詳細介紹了專輯的錄音細節,並探討每一首歌曲的故事。他還探索了專輯的

前期準備工作,從鮑伊的上一張專輯開始,甚至也介紹到了鮑伊與伊吉.帕普合作的唱片。在有限的頁數裡充滿了豐沛的資訊,文筆卻清晰易懂。強烈推薦。——讀者邁克.阿沃利奧            這可能是我讀過的對鮑伊作品最好、最詳細的分析,我懇請作者考慮繼續書寫柏林三部曲的另外兩張專輯。——讀者巴克利       這本書為這類書籍設下了標準,應該成為同系列的寫作模式。從鮑伊在職業生涯中的背景開始,詳細描述了早期的創作過程,記錄鮑伊如何與伊吉.帕普合作並激盪火花,以及前期的創意工作伙伴,製作人的加入,直到前往柏林完成混音。作者並沒有對歌曲進行過多的樂理描述,也絕不訴諸任何枯燥如「在歌曲的2分37秒有一

段合唱,掩蓋了節奏的音調」這類型的文本——很多這類書常見的內容。相反的,作者專注於藝術家創作歌曲時的生活,以及如何影響和塑造這個過程。他描述了具有創造性的決策過程及概念性想法,整個過程中對周圍的氣氛亦進行大量描述。你會感覺自己彷彿就在現場。對於喜歡這張專輯的人來說,這是一次非常愉快的體驗。——讀者杜安    我對這個類型的書有些期望:對專輯製作方式的描述要詳細卻不過度瑣碎;對音樂本身的分析詳盡卻不過分;彷彿像在閱讀藝術家的傳記,至少要讓人足以了解專輯的出發源頭。這本書應有盡有。整本書只談一張專輯,很難從頭到尾都引人入勝,但這本書卻成功做到了。亮點包括:對鮑伊在製作這張專輯時,精神狀態的準確描

述(這個描述很大程度上解釋了專輯的獨特情緒)。書中也解釋了專輯的影響力何在,甚至是一一逐曲目的逐軌分析:而且毫不冗長也不會淪於無趣(當然,除了忠實粉絲外,或許任何人都沒有太大興趣)。這是對一張精彩專輯的全書分析。如果你是鮑伊的鐵粉,或許很多片段讀來讓你感到熟悉;如果你喜歡這張專輯卻對幕後花絮及歷史一無所知,那麼這是必讀之書。——讀者威廉.康比 

阿冗本人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冗談みたいな炭酸飲料「カップヌードル ソーダ」を全種類手に入れたナベコが飲みまーす! 今週はかっぱ寿司の1日全皿半額デーが開催されるほか、マクドナルドの「ごはんバーガー」やカルビーコンソメWパンチ味の「ファミチキ」など、間違いない新作が続々登場! 今回はりえぞーさんも新作、買って食べちゃいます。


アスキーグルメでは、放送中に企画されたTwitterのグルメアンケートに回答し、感想コメントを寄せてくださった方の中から、毎回、抽選で1名様にQuoカードをプレゼント中です😋 締め切りは放送から1週間後! ぜひ、お気軽にご参加下さい。(相互フォローしてくださっている方からの抽選となります)

★今回のアンケート★
https://twitter.com/ascii_gourmet/status/1441258053983109126?s=20

▽関連記事
嘘でしょ!? 炭酸飲料「カップヌードル ソーダ」予約受付開始!
https://ascii.jp/elem/000/004/068/4068996/
かっぱ寿司、採算度外視「寿司全皿半額」26日(日)に開催
https://ascii.jp/elem/000/004/069/4069744/
マクドナルド「ごはんバーガー」にプリプリの「ごはん海老」など2つの新味
https://ascii.jp/elem/000/004/069/4069877/
コメダ「肉だくコメ牛」を感謝価格で販売! 肉バーガーがお値打ち
https://ascii.jp/elem/000/004/069/4069700/
カルビーコンソメWパンチ味の「ファミチキ」登場!やみつき間違いなし
https://ascii.jp/elem/000/004/069/4069873/
セブン-イレブンに「お店で揚げたクリームパン」(東京エリア)
https://ascii.jp/elem/000/004/069/4069685/

00:00 放送前
00:24 オープニングと炭酸飲料「カップヌードル ソーダ」飲んでみよう!
09:24 今週気になったアスキーグルメNEWSランキングは?
12:09 注目②→マクドナルド「ごはんバーガー」に2つの新味 
15:10 注目①→かっぱ寿司、採算度外視「全皿半額」デー開催!攻略法は?
21:38 りえぞーも食べちゃう「カルビーコンソメWパンチ味」づくし!
29:39 みんなの「ついこた」コーナー、前回の結果は?
35:16 新アンケートの企画会議だん


アスキーグルメTwitter(@ascii_gourmet)
https://twitter.com/ascii_gourmet
アスキーグルメ
https://ascii.jp/gourmet/

▽出演
ナベコ(@wagomunabe)
モーダル小嶋(@kojima_ascii)
渡辺りえ(@w_riezou)



▽イラスト素材:
illustAC https://www.ac-illust.com/​​
いらすとや https://www.irasutoya.com/​

放送委員:ラッキー橋本、阿部
----------------------------------------------
★ムービーサイト「アスキーTV」http://ascii.jp/asciitv/​
★ニュースサイト「ASCII.jp」http://ascii.jp/​
★超ファンクラブ「ASCII倶楽部」http://ascii.jp/asciiclub/​
----------------------------------------------
#カップヌードルソーダ #ファミチキ

解嚴政治與冷戰美學: 重探臺灣小劇場運動(1986-1996)的話語與實踐

為了解決阿冗本人的問題,作者陳克倫 這樣論述:

針對解嚴前後強調「反體制」之劇場運動的話語與實踐,本文的工作一則是歷史化小劇場運動(1986-1996),另一則探討此歷史階段中劇場展演的政治性。面對經歷解嚴的小劇場運動,本文的重探並非確認政治效益與核對美學知識,相對地,我試圖探究難以離開戒嚴、結束冷戰的內在困境,並書寫劇運話語與實踐介入此歷史過程所拉扯的辯證地帶。首先,本文將分析戰後臺灣現代劇場以小劇場作為話語形構所產生的斷裂與連接。此話語形構不僅切斷戰前臺灣與東亞現代劇場與思想的連帶,官方政策也有意將西方現代劇場知識挪用為治理手段。但弔詭的是,西方知識亦是戰後臺灣知識青年逃逸戒嚴高壓治理的創作渠道。因此,本文將切入的視角推進歷史縱深,以

釐清西方知識對象與本地劇場操作產生關係的條件。藉由戰後政治經濟體制的分析,我將提出戒嚴與冷戰的共構性如何規範現實生活與思想走向的習性,如何以解嚴轉型貼合「自由化」的理念,從而收束歷史過程中複雜的感知經驗與多重意義的生發。此物質條件的分析或能協助理解小劇場運動時代的知識狀況,並建立本文以冷戰與解嚴體現戒嚴內外部關係的時代性視角。如此面對劇運引動的文化現象,便不能孤立地理解,而必須審視內在於小劇場運動的認識論,且以解嚴與冷戰交錯的節點,展開政治與美學的重探。於是,藉由王墨林在80年代末參與小劇場運動所探索的感知顛覆動力,以及洪席耶(Jacques Rancière)關於感知分配/共享的政治美學與理

論,我將分析小劇場運動時代的感知構造,並以個別具代表性的話語生產與實踐作品來探究:通過解嚴的歷史脈絡,小劇場運動所謂的「反體制」性質是否且又如何鬆動戒嚴與冷戰雙重制約的條件?為了回應此根本的問題,我提出的冷戰美學將討論感知經驗如何去介入並顛覆出的某種政治性動力,以及如何可能收攏為特定感知構造的治理性要求。解嚴政治則涉及其內核的美學問題,如何持續重劃,但又可能依附戒嚴與冷戰共構性的既定感知構造。本文將逐步分析論者以「西潮論」和「革命論」所提出小劇場運動的認識話語、針對體制時代結構的批判性介入、冷戰全球化對表演手法的影響、解嚴後的本土化轉向,以及逾越結構性制約的政治性展演。最後,我也試圖回應,在複

雜的歷史脈絡中,藝術作品引動的政治性是什麼?藉由田啟元(1964-1996)作品對戒嚴經驗的改寫,我認為,藝術的政治性必然是介入特定時代經驗的展演,但並非確認對立性立場或回歸本土性原初,而是扯開原本規範在穩定結構中的視而不見與難已言說,就此改寫我們自身的經驗,從而展開自身歷史之異質性的重探。

自由詩魂 孟浪詩全集

為了解決阿冗本人的問題,作者孟浪 這樣論述:

  中國當代詩人、華語思想文化圈重要的文學編輯與獨立出版家孟浪先生,於2018年12月12日因肺癌在香港沙田醫院逝世,享年五十七歲。   孟浪的詩在中國現代詩中佔有重要的一席位置,然而孟浪選擇了流亡,多年分別居住在美國、香港和台灣,並用詩歌紀錄和回應世界與時代,以出版醒世立言,可惜事功尚未完成就與世長辭,為了讓他的詩歌繼續流傳,《孟浪詩全集》於焉產生。   一生中,孟浪寫詩近兩萬行。其中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一萬行,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五千行,二十一世紀頭十年寫了三千多行,生命最後的八年則寫了一千多行。   本套全集共分三卷,亦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卷》、《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卷》、

《二十一世紀卷》,分別收錄了自由靈魂詩人孟浪在不同時間點所創作的詩作。   作為一位縱貫三十多年的詩歌寫作者,孟浪一生清苦、奔波。他素然地把冰與火集於一身。幾十年順從於命運,漂泊的生存,淡漠的寫作……他內心的火焰總是以苛刻的角度噴放。他善對友人,熱衷詩歌江湖,而溫和的孟浪藏著一顆嫉惡如仇的心,如一隻絲毫不妥協與退讓的反抗雄獅。在中國當代詩人中,沒有誰能像孟浪這樣以「命+詩」的方式死死地追逐著自由。他的生命元素一個是單純,一個是堅定!他的詩歌美學,一是乾淨,二是鋒利!像一首凌厲、兇狠、鼓點般的進行曲,孟浪生存的歌詞句句是自由,伴之步步譜曲的詩的旋律也是自由! 名人推薦   徐敬亞   詩人

∕文學評論家   楊小彬   詩人∕學者   黃燦然   詩人∕翻譯家   黃粱   詩人∕評論家   朵漁   詩人

中風復原期病人復原力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

為了解決阿冗本人的問題,作者王惠萍 這樣論述:

研究背景:突發中風和後續遺留之後遺症,常引發患者無法接受失能的打擊和回歸以往的生活或工作模式,加上需要依賴他人而感到痛苦無助,同時冗長的復健治療更是衝擊著患者身心,造成個人及家庭重大壓力與衝擊。復原力是一種壓力事件適應過程的能力,也是調適壓力的緩衝劑,當面臨重大疾病危機,復原力會影響其衝擊程度並可減輕壓力源所造成的傷害,有助於疾病生活適應及維持良好功能。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研究目的包括: (一)了解中風復原期病人之人口學變項、自我效能、社會支持及復原力之分佈情形、(二)了解中風復原期病人之人口學變項與復原力的差異、(三)探討中風復原期病人之自我效能與復原力的相關、(四)探討中風復原期病人之社

會支持與復原力的相關、及(五)預測中風復原期病人復原力之影響因子。研究方法:本研究採橫斷式研究設計,以立意取樣方式進行,招募20歲以上經醫師診斷為中風12個月內住院病人;研究工具有:個人基本資料問卷、腦中風自我效能量表及社會支持量表和中文版復原力量表進行資料收集。以描述性統計與推論性之獨立樣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相關分析及以逐步複迴歸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共收集128位中風復原期住院病人,平均年齡為57.2±11.6歲、男性為多。中風時間平均142.5±108.9天;第一次中風、缺血性中風、左側肢體偏癱、MRS等級第4級中重度失能和有接受針灸治療者居多。整體而言,年齡愈高、已婚者

和配偶子女居住者,其復原力較高;自我效能、社會支持與復原力呈顯著正相關。經逐步迴歸分析,腦中風後自我效能、婚姻狀況、整體實質社會支持、年齡為復原力顯著的預測因子。結論與建議:長期復健的中風復原期病人而言,中風所引起的身體功能障礙易使個人生命陷入困境。在這個過程中,多數的病人除了要重新接受自己身體心像的改變外,對於原有的生活模式也需要重新調整及修正,以因應生理、心理或社會等各層面之衝擊。本研究結果顯示自我效能、實質社會支持對於個人在接受生活與自我以及個人勝任能力都具有顯著相關。年齡以及婚姻狀況對於復原力也發現有差異。未來臨床除透過在職教育訓練,提升健康照護者運用知識及技能增加病人自我效能以及社會

支持來協助病人外,也可善加運用長期照護資源,成立座談會、跨領域的醫療專業團隊合作,以及運用病友力量,成立病友組織,相互交流學習,以增加多元化社會支持力量和病人信心程度,進而增加病人復原力,能有助於個人面對危機威脅所帶來的負面衝擊,促使疾病恢復及適應和自我照護,對於病人能有更多助益 。期許日後能提供臨床之健康照護者應用於促進中風病人復原力之參考,以提升整體照護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