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羅漢 意思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阿羅漢 意思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福稱寫的 現觀總義(藏中對照) 和妙真的 《一本書讀懂所有佛經》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大千 和白象文化所出版 。

南華大學 宗教學研究所 呂凱文所指導 潘紫瀅的 正念與三十七菩提分法之交涉 (2018),提出阿羅漢 意思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正念、三十七道品、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

而第二篇論文華梵大學 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釋仁朗教授、莊國彬教授所指導 釋寶光的 從《吠陀》苦行到早期佛教頭陀行之研究 (2015),提出因為有 頭陀行、吠陀苦行的重點而找出了 阿羅漢 意思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阿羅漢 意思,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現觀總義(藏中對照)

為了解決阿羅漢 意思的問題,作者福稱 這樣論述:

證悟必讀的重要大論 這是「正式學習」五部大論的第一本教科書 一部解釋《般若經》隱義的驚艷之作 一部精述成佛道次第的重要修心著作            般若經內容分兩類:空性次第與現觀次第。前者的解釋本主要是龍樹菩薩的理聚六論,後者的解釋本是彌勒菩薩的《現觀莊嚴論》。此《現觀莊嚴論》是詮釋般若經最主要的一本著作,其中有印度先賢的諸多釋論、藏地祖師著作則約有一百五十本。   在印度先賢釋論中,與般若經結合的主要有十二本,未結合的有九本。藏地解釋《現觀莊嚴論》,主要依循獅子賢論師所造的《明義釋》;《心要莊嚴疏》,   則是宗大師對賈曹傑大師講述《現觀莊嚴論》的內容時所筆錄下來。   本書《

現觀總義》則是《心要莊嚴疏》的精華版,非常精簡,有條不紊,次第明瞭,易於學習;不僅納攝無邊佛理、主要闡述般若經義,還引用印度與西藏大師的經、論作為依據,破斥邪說,安立自宗。此作如於般若海中時,不知何去何從,霎時看到前方的一座燈塔。   《現觀總義》是學習般若經的主要教科書,現今,受到許多寺院、學院重視和學習,如:哲蚌洛色林學院、甘丹東頂學院、惹對寺、上密院、基地(Kirti)學院、辯經學院、涅沖寺、女眾的度母洲學院等大大小小單位。   宗大師父子三尊著作中,有許多無法詳盡解釋的難題,詳述於此書。作者由清淨正理,於八事、七十義之基礎上,盡述成佛深、細道次第,且針對八現觀的內容,詳盡探討相關的

主題如:「離一、異因」、「涅槃」、「發心」等。   三大寺有此一說:五大論中《現觀莊嚴論》是核心;《釋量論》是《現觀莊嚴論》的理路(邏輯辯證);《入中論》是《現觀莊嚴論》的見解;《毘奈耶根本經》是《現觀莊嚴論》的行持;《俱舍論》是《現觀莊嚴論》的細節。由此可知此書的重要性。   《現觀總義》書名中的「現觀」,是成佛之道的意思。作者福稱論師文風言簡意賅,善於用清晰的理路分析、證明,帶領我們體證佛法的精髓,沉浸在慈悲與智慧的光明境界中。   ◆《現觀總義》本書分為三冊如下:   ①《現觀總義》(上)   ②《現觀總義》(下)   ③《現觀總義》(附錄)   有緣研習《現觀總義》是累劫修來的

善根福德因緣。 本書特色   ◆本書特色【1】入五部大論核心   五部大論中《現觀莊嚴論》非常重要,三大寺有此一說:   五部大論的《現觀莊嚴論》是核心;《釋量論》是《現觀莊嚴論》的理路;《入中論》是《現觀莊嚴論》的見解;《毘奈耶根本經》是《現觀莊嚴論》的行持;《俱舍論》是《現觀莊嚴論》的細節。此外《心要莊嚴疏》,是宗大師對賈曹傑大師講述《現觀莊嚴論》的內容;本書《現觀總義》,則是《心要莊嚴疏》的精華版。   ◆本書特色【2】條理分明好學習       全書內容簡潔有力,有條不紊,次第明瞭,易於學習。

正念與三十七菩提分法之交涉

為了解決阿羅漢 意思的問題,作者潘紫瀅 這樣論述:

  近四十年,西方將正念去除宗教色彩,以廣泛運用,協助病患降低疼痛感、減壓、戒癮、預防憂鬱症復發等。西方正念療法之根源,取自於佛教典籍,擷取佛法中一小部分有利身心之元素。然而,其正念的定義、修習方法以及目的,與佛陀教導之正念,皆有極大差異。  正念是2500多年前佛陀教導之禪法,為三十七菩提分法之一,由身、受、心、法四個面向,以穩固的覺知與智慧法眼,來洞察萬事萬物之生、住、異、滅。三十七菩提道品分為四正勤、四念住、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七組系統,為佛法之精隨,三學之擴展,道諦之延伸,是由凡轉聖、通往覺悟之法,解脫生死輪迴之道。  本研究旨在探討正念與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

覺支、八正道等,相互之間的緊密交織,及其彼此的輔助強化之關係性。正念貫穿佛陀所有法教,與各道品互為增上,使菩提道次第得以充分發揮其力,去除五蓋無明,解脫五欲執取,斷捨身見,以慧眼觀照一切顯像皆依緣而生,無常亦無自性,破除常、樂、我、淨之顛倒想,親證三法印,斷盡諸漏,達涅槃境。

《一本書讀懂所有佛經》

為了解決阿羅漢 意思的問題,作者妙真 這樣論述:

佛法甚深難懂?!本書精選《巴利文大藏經》白話解釋,解除所有疑惑!   ◎末法時代,眾說紛紜,附佛外道更是橫行無阻,唯有聆聽佛陀親說,才能保持正道!   ◎所有佛經都是佛陀後才誕生的,但《巴利文大藏經》被視為最親近佛陀的教法。   ◎本書挑選《巴利文大藏經》精華185篇,讓你一本書就能讀懂所有佛經!   佛陀涅槃後,大迦葉尊者率五百阿羅漢至王舍城坐雨安居,   由阿闍世王主持第一次結集,此次結集   由阿難尊者誦出經藏,並由優婆離尊者誦出律藏,   之後佛陀的聖弟子們口口相傳集結成《巴利文大藏經》。   錫蘭上座部所傳的《巴利文大藏經》,是早期佛語的結集,   與北傳的《阿含經》內容不

盡相同,被認為更接近佛陀所講。   佛陀的本懷,如同大海般深廣的智慧,   您可藉由本書,一探佛法的奧妙和真諦。   本書挑選《巴利文大藏經》精華185篇,   進行白話解釋翻譯,明白曉暢,契合真義,   是佛學入門與奠基的最佳參考書。   死後什麼都不存在了嗎?衰老死亡來臨的時候怎麼辦?   如何除滅生死的輪回?如何到達解脫的彼岸?   甚麼是煩惱和痛苦除滅的方法?證悟解脫果位後會有神通嗎?   ……   您的疑惑,本書都有答案!  

從《吠陀》苦行到早期佛教頭陀行之研究

為了解決阿羅漢 意思的問題,作者釋寶光 這樣論述:

摘要長久以來,人們就想求得快樂,所以為了尋找快樂用好多方法。此些方法之中宗教祭祀與修行比較重要。在《吠陀》時代的宗教祭祀都為了得到現世的財富,《奧義書》時代的宗教祭祀不只是現世的財富,還有求解脫。到了沙門時代修行是為了求解脫。在宗教歷史上我們可見很多沙門教派,他們也為了求解脫修很多法門。他們的解脫觀念也有一些不一樣的地方。從宗教文獻中可見每一個教派修的這些法門都不一樣,從《吠陀》時代到早期佛教一代比一代進步。《吠陀》與《奧義書》時代比較重視《吠陀》、《梵書》、《森林書》與《奧義書》中介紹的修行方法,但到了沙門時代比較重視修苦行方式,為了修苦行他們用一些方法,那就叫做vṛta或vata。用這些

方法來折磨自己的身體,因為他們都認為修苦行而折磨身體就可以消業,消除所有的業之後可得解脫。這就是耆那教等沙門教派的解脫觀念與修行觀念。當時佛教就是沙門當中比較新的又特別的一個教派,佛陀認為宗教祭祀或修苦行方法不可能求解脫,也認為消業跟解脫沒有什麼關係。佛教之前他們修的就是「戒」與「定」兩個,但佛教再加第三個就是「慧」,所以佛教的解脫觀念就是「戒定慧」的圓滿。佛教的戒跟當時其他沙門修的苦行是不同的,佛陀教的修行方法不壞身體。佛教的修行當中有比較特別的方法就是「頭陀支」,根據《清淨道論》的解釋修「頭陀支」可以持戒圓滿。另一方面「頭陀支」就是簡當的生活,因此可以漸少煩惱以及修行上的障礙。修頭陀支看起

來跟修苦行一樣,所以有一些人認為雖然佛教否認修苦行,但另外一邊還是接受。我們要了解其他沙門教派的解脫觀念與修行觀念,另外還要了解佛教的解脫觀念與修行觀念,這樣才可以了解修頭陀支與修苦行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