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雨量分級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降雨量分級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羅皓群(傑克)寫的 咖啡學人 和田口護的 田口護的精品咖啡大全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新雨量分級9月1日「有感」實施-交通新聞稿 - 中華民國交通部也說明:新雨量分級中「大雨」定義為24小時雨量達80毫米以上,或1小時雨量達40毫米以上;「豪雨」定義為24小時雨量達200毫米以上,或3小時雨量達100毫米以上,若24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日日學 和積木所出版 。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電子工程系 蘇德仁所指導 段和逸的 基於卷積神經網路和模糊演算法用於颱風降雨預測及評估 (2021),提出降雨量分級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卷積神經網路、模糊演算法、颱風參數、衛星雲圖、降雨等級。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土木工程系土木與防災碩士班 張哲豪所指導 余姿萱的 應用洪水模擬大數據建立淹水雨量警戒值之分析 (2021),提出因為有 淹水雨量警戒值、洪水模擬、大數據的重點而找出了 降雨量分級的解答。

最後網站台灣豪雨定義,以及目前大陸城市降雨量觀察就歷史紀錄看來 ...則補充:台灣豪雨定義,以及目前大陸城市降雨量觀察就歷史紀錄看來至少要下到七月中但看來還沒有停止的跡象===之前按照過去的歷史 ... 大雨及豪雨: 雨量分級定義如下表所示:.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降雨量分級,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咖啡學人

為了解決降雨量分級的問題,作者羅皓群(傑克) 這樣論述:

  關於咖啡學人   咖啡學人不是單一品牌的連鎖思維,在咖啡學人品牌下有著不同名稱的咖啡館,期望創造出各自的獨特靈魂與存在價值。   我們以學為名,期許自己在咖啡的領域中好學而時習。謙謙學習,不斷成長。   我們對於品質、知識,以及細節的堅持專注,讓人們自然的注意到那些富豐層次與細緻的風味。   希望在許多角落營造出一個能夠讓顧客感到隨性自在的空間,讓不同的人交流,產生許多有趣的故事,讓這個地方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從做中學!   速食文化盛行的現代,10年才磨出四家店,   「咖啡學人」成為市場上的另類存在。   10年,積累了咖啡香氣厚度和理想

實踐,    看傑克如何打造咖啡學人……。     本書作者羅皓群(傑克)將個人創業開店的起心動念到開了一間小咖啡店開始,不斷地將個人其人生經歷與經營理念灌注在這間小店,從個人到員工的心理建設、教育訓練到企業文化的養成,逐漸成為一個品牌核心的價值。     也將其開店前的準備、經營過程以及咖啡的製作,提供給想跨入咖啡領域的人們,或者已準備想創業開店的咖啡人,透過這本書,淺顯易懂並有系統地了解在每一個階段需要注意的事項。     本書主要有四大主題單元,第一章為咖啡學人分店之旅,帶讀者輕鬆認識「咖咖學人」旗下傑克威爾手烘咖啡店 The Cafeist & Jack

well、朵爾自家手烘咖啡吧 The Cafeist & Café Doux、老傑克咖啡專門店 The Cafeist & Old Jack、喬室商行 The Cafeist & Choice Store四家店的各自特色與風格。     接著進入〈咖啡學人的經營哲學〉的開咖啡店的起心動念、品牌的核心價值、關於員工的心理建設與教育訓練、與顧客之間的關係管理到對於未來的規畫與想法的創店經營;以及〈想開店前的思考與準備〉裡開一家店,你需要從認識自己開始,然後要開什麼型態的店?還有很重要的成本利潤試算分析,作者完全不藏私分享與實例解析。     最後則是〈關於製

作咖啡這件事〉。誰發現了咖啡,已不可考,重要的是你正在喝著咖啡。藍山、摩卡、藝妓……都任君選擇。喜歡日曬還是蜜處理?什麼等級的咖啡豆?淺焙、重焙,義式、手沖,不管哪一種,喜歡最重要。內容包括從咖啡的起源地開始……咖啡三大原生樹種與栽種、咖啡的成收後的日曬、水洗、蜜處理與厭氧處理法。還有「咖啡學人」的杯測訓練(杯測的實際操作、杯測的記錄評分、杯測在咖啡產業鏈中扮演的角色等);咖啡的製作的金杯理論(攸關咖啡濃度與萃取率)、義式咖啡Espresso、咖啡拿鐵與卡布奇諾 Coffee Latte & Cappuccino、手沖咖啡和虹吸壺咖啡等沖煮方式詳細圖解;烘豆則從生豆採購與烘焙計畫、基本

概念、烘焙的過程、烘豆前準備、烘豆過程注意細節、焙度淺中重下豆時機,看懂有助烘豆品質穩定的「烘豆過程曲線表」、SACC烘焙度分級表,以及咖啡學人的烘焙深度定義,完全實用大公開。   本書特色     ◎一本打造具有獨特靈魂與品牌價值的咖啡館成功經營哲學書。   ◎什麼是好咖啡的標準?做好咖啡不用靠證照,有證照不等於會做咖啡!   ◎利用實用「開店營運試算表」,毫不藏私教你如何估算創業開咖啡店的成本和利潤。   ◎「咖啡學人」的杯測訓練、咖啡的製作、烘豆法則,完全大公開。   ◎本本免費送「咖啡學人」網站購物金$300元!

降雨量分級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中秋烤肉最怕下雨,若雨下得剛好是浪漫,下得太多可能讓用路人心情很爛,阿凱帶大家回顧2020年6月6日澄清路家樂福現場,當天早上整點的時雨量:
6點 22.5mm
7點 69.5mm
8點 64.5mm
9點 10mm
⏰6-8點時累積雨量達156.5mm
🌧平均降雨量 8.7mm/10分鐘
澄清路家樂福前積水💦,市府回應時雨量沒超過排水量10.2mm,排水量應該足夠, #但還是淹水了,且只有澄清路往北東側大淹水、西側都沒事。
📣水利局蔡局長在質詢中承諾📣
因爲澄清路目前都是往寶珠溝排水系統去,然而寶珠溝排水容量較小,為了改善目前東側淹水情況,澄清路東側的排水,之後會疏導往鳳山排水系統。
在改善排水系統的同時,阿凱也想呼籲大家,遇到瞬間降雨量過大的情況🌧排水系統恐需要時間來慢慢消化🌊就像營養師建議我們一天喝2000c.c.的水,若瞬間我們灌了6000c.c.,也需要時間來排解,留言處也幫大家補充一下雨量分級定義👇
🎯希望市府除了改善排水的孔蓋和分洪之外,也能做到下列三件事:
1️⃣ 公佈易淹水地區可承載時雨量​,給市民心理準備。
2️⃣ 大雨來襲前,將設置在排水溝上的住家周邊防蚊🦟設施移除,加強排水速度。
3️⃣ 改善坡道設計,讓澄清路西側的排水孔也發揮功能。
#你的事就是阿凱的事
#時雨量會說話

高雄市議員林于凱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fishkai.lin

基於卷積神經網路和模糊演算法用於颱風降雨預測及評估

為了解決降雨量分級的問題,作者段和逸 這樣論述:

台灣每年都會遭遇颱風的侵襲,根據中央氣象局之統計,年平均有三點六個颱風侵襲台灣,影響颱風所帶來的降雨量,除了強度之外,路徑、平均風速、及中心氣壓都有著密切關係,瞬間的強降雨帶來的災害更是不計其數。目前所採用的降雨預警系統是根據當下累積雨量制訂,無法提前做出防範與預警,因此透過深度學習的方法進行降雨預測及評估,提前的預警可以使民眾有充足時間準備。 本論文使用卷積神經網路(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以每二十四小時為單位,對中央氣象局歷史颱風雨量資訊及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

stration,NOAA)颱風衛星雲圖進行特徵擷取及訓練來建立評估模型,以此模型結合衛星雲圖評估目前颱風的強度分級,另將氣象衛星雲圖分別依照強弱程度區分為熱帶性低氣壓、輕度颱風、中度颱風、強烈颱風四類標籤做訓練,並且隨機挑選出其中的衛星雲圖做為測試數據,根據實驗結果得知颱風強度分級的模型準確率為81.96%,再配合平均風速、中心氣壓等颱風參數,透過模糊演算法預測颱風降雨等級,使災害發生前能夠即時公佈訊息,將可降低財產與生命的損失。

田口護的精品咖啡大全

為了解決降雨量分級的問題,作者田口護 這樣論述:

咖啡大師四十年實戰心得專業級烘焙、萃取技術無私公開   精品咖啡講求產地與風土,要求顆粒大小與硬度,不同品種的咖啡豆有不同的烘焙方式,必須通過種種條件與考驗才能躋身卓越之列,嚴苛的標準為其絕佳風味掛保證!香氣濃郁、口感醇厚,有著可媲美頂級葡萄酒般複雜且精妙的滋味!   「比起一般咖啡,精品咖啡就像是血統良好但難以伺候的純種賽馬……不過我們也有馴服這些賽馬的方法。」--日本烘焙咖啡大師田口護   繼廣受好評的《咖啡大全》之後,日本咖啡大師田口護更進一步的帶領讀者,由淺入深走進精品咖啡的世界。   從入門到專業,文字淺顯明快,內容詳實豐富,更特別針對咖啡店經營者提供專業且實用的採購與銷售建議。  

 .【知識篇】精品咖啡的定義--品種來源、風土氣候、口感香氣……各項條件缺一不可!   .【技術篇】精品咖啡最佳烘焙法--烘焙程度、烘焙時間、烘焙範例……必備的精品咖啡烘焙知識!   .【實踐篇】精品咖啡採購銷售法則--採購、銷售、員工訓練……提供經營面專業且實用的行家建議! 作者簡介 田口 護 Mamoru Taguchi   日本咖啡名店「巴哈咖啡屋」的負責人。1972年開始自己烘焙咖啡豆,至今他仍不斷往來世界各咖啡生產國與歐美各國,學習栽種咖啡乃至於萃取技巧。目前他主導約有一百家店面的「巴哈咖啡集團」,並指導後進咖啡相關知識。除了擔任日本咖啡文化學會烘焙萃取委員長外,也在調理師專門學校、

製果專門學校等地擔任講師。 譯者簡介 黃薇嬪   喜歡咖啡,卻因為胃食道逆流從此與咖啡絕緣的日文譯者。   在譯畢《咖啡大全》的八年後,再度接下續作《精品咖啡大全》的翻譯工作,時隔八年的現在,咖啡已成為一門顯學,這次翻譯續作《精品咖啡大全》的心情,恐怕用「戰戰兢兢」仍不足以形容吧。 第1章 知識篇:關於精品咖啡 1.何謂精品咖啡? ◆學習自葡萄酒的世界 ◆沒有確切的定義 ◆接受杯測審查 ◆不受國際市場價格影響的咖啡 ◆卓越杯的誕生 ◆何謂永續咖啡? ◆只要好喝就會購買 2.精品咖啡上市之前 ◆產地靠近消費地 ◆好咖啡可賣出高價 ◆進入多品種少量生產的時代 ◆微型精製工廠微量批次(Micro

-lot)生產 ◆精製法大幅改變 ◆黏膜的應用 ◆蜂蜜般的香氣 ◆調整味道的工夫 ◆配合審查會的標準 ◆生豆狀態直接乾燥 ◆非洲棚的盛行 ◆淘汰麻袋 3.精品咖啡的美味之處在於? ◆品種的影響微乎其微 ◆源自衣索比亞的藝妓種(Geisha) ◆故步自封的日本咖啡 ◆在帕卡馬拉種受歡迎的背後 ◆苦味主要來自綠原酸 ◆淺度烘焙的咖啡酸味明顯,深度烘焙的咖啡苦味明顯 ◆「好苦味」與「壞苦味」 第2章 技術篇:精品咖啡的烘焙 1.系統咖啡學 ◆根據「基本烘焙」分類 ◆精品咖啡以C型為中心 2.精品咖啡四大類 ◆在二次爆裂之前杯測 ◆整體往D型方向各移動半型 ◆變動因素也納入考量 ◆在腦中進行加減運算

◆是否出現皺摺 ◆杯測非萬能 3.四種類型的烘焙法 ◆A型 ◆B型 ◆C型 ◆D型 ◆Agtron焦糖化測定器與L值 ◆不愛苦味的SCAA 5.烘焙的最佳時間帶 ◆聽不見爆裂聲 ◆難以分類的咖啡豆 ◆檸檬汁般的香氣 ◆最佳時間帶範圍過窄 6.善用精品咖啡特性的烘焙法 ◆精品咖啡是「3D」的世界 ◆描繪「垂直軸」的概念 ◆脫水縮合與加水分解 ◆變為老豆(Old Coffee)的意義 ◆追蹤脫水狀態 ◆快速通過加水分解區 ◆適合「高溫短時間烘焙」嗎? ◆自家烘焙咖啡館存在的理由 ◆精品咖啡不容小覷 ◆關乎烘焙者的常識 7.烘焙範例 8.杯測(cup testing) ◆SCAA的杯測法與COE的杯

測法 ◆SCAA評分表的內容 ◆以小批次為主的COE杯測法 ◆當作商品時,少不了「苦味」評價 ◆善用味環 ◆歐美人士偏愛「香味」,日本人偏好「口味」 ◆SCAJ的杯測法 ◆日本人講究「甜味」 ◆巴哈咖啡館的杯測法 9.精品咖啡的萃取 ◆獨立咖啡館引發「第三波」潮流 ◆美國的動向是關鍵 第3章 實踐篇:精品咖啡的銷售 1.精品咖啡的採購 ◆利用網路靠近產地與消費地 ◆自倒數幾名的咖啡豆開始買起 ◆網路購物的優點與缺點 ◆姑且不論好壞,「門外漢加入戰局的時代」 ◆認識巴拿馬唐帕奇莊園 ◆要求「壟斷」的日本人 ◆與小規模莊園合作 ◆產地視察是否有必要? 2.銷售方式與員工訓練 ◆只能仰賴「店員的能力

」銷售? ◆體驗「自然觀」 ◆年資達四年者送往產地研修 ◆無法煮出超出能力的咖啡 【對談】 談談精品咖啡的未來 / SCAJ的努力 推薦序   精品咖啡,一個看起來或是聽起來都有點厲害的名詞,多了「精品」這兩個字讓咖啡從一般日常飲料、一公斤產地價格以美分計價的廉價農產品,搖身一變成為國際拍賣市場上一公斤動輒以百美元為單位計價、完全可以與高級葡萄酒平起平坐的明星!   雖然如此精品咖啡還是平易近人許多,我可能一個月難得開一瓶一百美元的葡萄酒,而精品咖啡卻是我每日生活的必需品(當然主要是因為一瓶葡萄酒開了就得速速喝完,一磅的咖啡豆卻可以讓我享受兩星期的美好早晨),而且萬一意猶未盡我還可以輕鬆的

品嘗另一個莊園的精品咖啡。基本上我的咖啡箱子中隨時隨地都有將近十種不同風格,來自數個國家不同莊園的精品咖啡存貨,隨時隨地讓我可以乘著咖啡的翅膀穿梭在美麗的咖啡林中。   對於咖啡愛好者而言,精品咖啡確實開啟了一扇與傳統咖啡大為不同的窗口,正如作者田口護在本書中所說到,精品咖啡的概念是源自於葡萄酒實施多年的法定產區制度(AOC),高級M3酒來自悉心種植的葡萄與精心的釀製,精品咖啡也是如此,種植地區的微氣候、海拔高度、土壤、排水甚至遮蔭……都影響著咖啡的生長與結果;咖啡櫻桃進入採收季節時要如何採收?是人工採收還是機器採收?採收之後用哪種處理法?到底要連著果肉還是不要?發酵時間要多久?每個環節都考驗

著咖啡莊園的主人,這些Know How也是這些咖啡之所以夠資格稱為精品的重要關鍵,畢竟高價必須有所本,而這都是正在火熱的台灣咖啡種植業者必須了解的。   田口護不愧為日本咖啡界的大師,本書從品種的解說、莊園種植環境、各種處理法的細節到類型烘焙,甚至銷售都談得比上一本《咖啡大全》更深入,也具備更高的參考價值。個人覺得其中一般咖啡愛好者最為受用的是烘焙咖啡的部分,這個將咖啡從生豆轉化成熟豆的過程是我們能夠影響也是介入最深的程序,也是咖啡最終風味呈現最重要的一個環節。   「一杯咖啡的美味與否在烘焙時就已經決定了八成,沖煮的方式與手法只是隱惡揚善」這句話是許多咖啡大師都知道的事實,換句話說再優異的精

品咖啡只要烘焙得不好,無論怎麼煮都不可能起死回生,所以既然不可能真的去種咖啡,咖啡大師們就都視咖啡烘焙為終極挑戰,絞盡腦汁為的就是要烘出一批完美的咖啡!田口護在書裡面花了大篇幅解說的類型烘焙法給了剛踏入精品咖啡,想要自己決定這關鍵性五秒的咖啡愛好者們一個相當明確的指引。   也許是對咖啡味道詮釋與喜好不同,田口護對於大部分的精品咖啡採用比較深的烘焙,這點與我個人有相當大的差異(我偏好水果般優雅的酸味,且欣賞花卉類香氣大於厚重的煙燻味),但是這並無損於本書的參考價值,畢竟精品咖啡從種植、處理、烘焙到沖煮,走的都是個人風格的呈現,如何體現每款咖啡的價值端看於操作者的美學,太過狹隘的觀點可能會錯失許

多前所未見的美好風味,所以培養個人的品味是踏入精品咖啡最重要的階段。   田口護在書中將他多年從事咖啡業的經驗與知識分享給讀者,同時清楚的告訴讀者他從什麼角度去詮釋精品咖啡,如此清晰完整的咖啡美學的呈現是很難得的,他同時也在書中清楚的說到:精品咖啡是非常多變的,烘焙時絕對不能以一般的商用咖啡看待,類型烘焙法只能當作參考,只有親身操作才能了解每款咖啡豆的特點,進而掌握正確的烘焙方式!與各位共勉之。 蘇彥彰   蘇彥彰(Jimmy Su)   台南人,一九七二年出生,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碩士。完成研究所學業之後突然大徹大悟,決定走向餐飲之路。其間遠赴法國巴黎藍帶廚藝學院學習法式料理與甜點,返台後,

擔任過數家餐廳的主廚,以及數個社團的咖啡指導講師。因為從業期間深覺許多飲食觀念與知識並未在台灣紮根,所以立志拉近專業廚房與家庭餐桌之間的距離。目前從事咖啡與法式餐點的顧問與教學工作。著作:《咖啡賞味誌(香醇修訂版)》。審訂:《咖啡大全》(皆為積木文化出版)。 前言   擁有高評價的精品咖啡問世已經有十餘年。日本人也逐漸知悉精品咖啡的存在。目前我開的「巴哈咖啡館」營業額的四到五成是來自精品咖啡。   我第一次接觸到的精品咖啡使用的是瓜地馬拉咖啡豆。產自於一般人比較陌生的薇薇特南果區。咖啡豆本身毫無缺點且品質一致,經過烘焙後,滋味、風味、醇厚度皆令人激賞,嚐起來簡直如同高級葡萄酒般複雜且精妙。  

 過去使用的瓜地馬拉SHB(trictly Hard Bean,極硬豆)品質並不差。   一如各位所知,敝店自開業以來始終貫徹執行手選咖啡豆工作,藉此統一咖啡豆的品質,也可避免烘焙時走味。當然,就連品質最高級的瓜地馬拉SHB 也不例外,我也自豪於能夠推出品質更高一級的優質咖啡豆。   但是,現在出現在我面前的瓜地馬拉精品咖啡水準完全不一樣。萃取出的香氣令人驚喜,就像剛做好的巧克力一樣。而且滋味複雜,我記得裡頭充滿各式各樣的味道。   精品咖啡及替它闖出名號的星巴克咖啡的出現,對於日本咖啡業來說宛若是強迫日本開放的黑船再度來襲。只要最新潮流的世界級指標一出現,日本人總會像靠近捕蚊燈的蚊蟲一樣趨之

若騖。日本人自古以來就對舶來品難以抗拒。   對於這種現象,有些人認為是行為草率,也有人認為是上進心的表現。不過古人積極強調「不要一昧追隨流行」自然有其道理在。精品咖啡最初是因為有國際審查員掛保證,於是開始莫名受到重視。我對這風潮同樣感到羞愧。畢竟有些不僅與咖啡本身無關,甚至多少有些狐假虎威的權威主義氛圍存在。   而另一方面,我也聽過客人不滿地表示自己喝過榮登「卓越杯」(Cup of Excellence,簡稱COE)比賽冠軍的咖啡,但是那股刺激舌頭的味道一點兒也不覺得好喝。我想或許是烘焙不當所造成。   精品咖啡大致上都是高地產的硬豆(Hard Beans),含水量高,油脂量也高,意思是烘

焙時極為困難,因此烘焙的控制相當傷腦筋。尤其是使用排氣量低、容量小的烘焙機時更是如此。為了引出精品咖啡風味絕佳的特色,關鍵就在於烘焙者必須追求卓越的烘焙技巧。   二○○三年出版的《咖啡大全》深獲國內外好評(繁體中文版於二○○四年七月由積木文化出版),至今仍屢屢再版。書中網羅了我所有的基本想法,不過關於精品咖啡的部份只提了些概要,沒能深入探討。   而現在我打算投身如迷宮一般的世界,將精品咖啡變成世人的共有資產。說穿了,精品咖啡就像是血統良好但難以伺候的純種賽馬。單一栽培咖啡的挑選是十分精細的過程。不過我們也有足以馴服這些賽馬的方法,就先從簡單的熟悉咖啡豆開始吧。 何謂精品咖啡?◆仿效葡萄酒

的世界經常有人問道:「精品咖啡是什麼?」簡單來說就是「具有美好風味特性的咖啡」,但是如果這麼說,只會換來「也就是藍山或夏威夷可那(Hawaii Kona)之類的咖啡吧」的回答,令人不曉得該如何回應才好。原來藍山、夏威夷可那、摩卡.瑪塔利(Mokha Mattari)等一般市面上可見的咖啡豆之中,附加價值特別高的就是「具有美好風味特性」,既然如此將它們稱為精品咖啡也無妨吧─一般人大概會這麼想,不過這些咖啡一般稱作「高級咖啡豆」(Premium Coffee Bean),已經分類在其他集團。若你問我到底有什麼不同,我很難回答。或許是習慣,也或許是基於方便,總之,這類高附加價值咖啡豆被稱為高級咖啡豆

,與精品咖啡截然不同。話說回來,精品咖啡本身並沒有精確的定義。我認為與其定義後造成許多爭議,不如保持含糊、可隨意解釋,大家自然會瞭解。這裡我們先將時間倒轉至三十年前。本書主題的「精品咖啡」一詞是一九七八年美國努森咖啡館的愛爾娜.努森(Erna Knutsen)女士在法國咖啡國際會議上提出而開始使用。其宗旨是:「特殊氣候及地理條件生產出具備獨特香氣的咖啡豆(Special geographic microclimates produce beans with unique flavor profiles)」。相當簡單且明確的定義。當我看到微氣候(Microclimate)一詞時,瞬間瞭解了:「哈

哈,原來咖啡打算比照葡萄酒嗎?」所謂「微氣候」是葡萄酒世界的常用詞彙,也經常被說成法語風格的「地方性氣候」,在日本則譯作「微氣象」或「局部區域氣候」。簡單來說,不管是葡萄酒的葡萄田也好,咖啡田也好,在有限範圍內的氣候都會影響葡萄或咖啡生長過程,培養出些微差距的成果。具體來說,田地標高在哪兒?是否近海、近湖泊或河川?田地的方向或傾斜度如何?是否正好位在森林風吹過的路徑上?日夜溫差如何?降雨量、日照量如何?諸如此類細微的自然環境差異都會影響田地所賦予葡萄或咖啡的獨特個性─這類概念已經根深蒂固。最近經常使用的「風土」(Terroir)一詞也是來自葡萄酒世界,意思是自然環境影響田地,用法上幾乎與「微氣

候」相同。因為在葡萄酒的世界,葡萄田的性質會受到微氣候、土質等影響,因此一般認為同樣情況或許也可套用在咖啡的世界。◆沒有確切的定義言歸正傳。前面提過精品咖啡的定義是由各國精品咖啡協會自訂,沒有嚴苛且統一的定義。如果嚴格定義的話,能夠賣精品咖啡的業者變成只有自己,他們認為這樣無益於生意。因此世界各國的精品咖啡協會始終採取模糊定義,底下將介紹日本精品咖啡協會(以下簡稱SCAJ)的「定義」,僅供參考。● 消費者(喝咖啡的人)杯中的咖啡液體風味絕佳,消費者評價為好喝且感到滿意的咖啡。● 所謂風味絕佳的咖啡,是指風味上讓人留下明顯印象,有清爽明快的特殊酸味,後味會變成甜味後消失。● 杯中風味絕佳,因此從

咖啡生豆(種子)到變成杯中咖啡液體的所有階段,必須貫徹統一的制度、工程和品質管理(From seed to cup)。烘焙後,就成了「擁有明顯風味特性及明確來源、名人掛保證的高品質咖啡」,不過這種定義非但沒搔到癢處,而且似乎怎麼解釋都可以,有點八面玲瓏。這點相信各位讀者也發現了。SCAJ 將評鑑重點擺在「杯中液體的風味特性」,而美國精品咖啡協會(SCAA)則主張評鑑對象應該是「咖啡生豆」。另一方面歐洲精品咖啡協會(SCAE)則主張應該評鑑咖啡基底的「咖啡液」。每個國家的咖啡業者想法錯綜複雜,因而產生前述的差異。◆接受杯測審查但各國依然有共識,為了獲得「精品咖啡」的名號,必須越過幾重障礙。其中一

項條件是「可追溯性」(Traceability)要明確。也就是「生產履歷」必須清楚,可追蹤該咖啡豆是哪個國家、哪個地區的哪個咖啡園所生產。過去的咖啡豆事實上在產地與品種等的認定上相當模糊,關於這點後頭將會詳細敘述。自從精品咖啡出現以來,市面上也出現許多穿鑿附會的陌生外來語, 例如: 可追溯性、永續性(Sustainability)、公平交易(Fair trade)、卓越杯COE 競賽、雨林聯盟認證咖啡(Rainforest Alliance Certified Coffee)、風土、半水洗式精製法(Pulpnatural, 指成熟的果實去果皮自然乾燥後再行水洗)等。其中還有去除黏膜等繞口的專用

詞彙。對於我這種不擅長外文的人來說,簡直像在刑求。言歸正傳,僅次於生產履歷的重要條件就是必須接受「 香味評鑑」, 也就是所謂「 杯測」(Cup Testing), 與葡萄酒的「 品酒」(Wine tasting) 相似。詳細內容後頭再行說明,簡單來說,若是沒有經過杯測的味覺審查、沒有獲得一定的評價(是否表現出產地特有的風格風味),就無法稱之為「精品咖啡」。生產履歷較明確,生豆分級(檢驗瑕疵豆混雜比例)評價較高的藍山、夏威夷可那(見14頁照片)屬於「高級咖啡豆」,未被稱為精品咖啡是因為沒有經過「杯測」的味覺審查步驟。因此知名品種咖啡擁有比照精品咖啡的特殊待遇,不過名稱上為了方便,而稱作「高級咖啡

」。

應用洪水模擬大數據建立淹水雨量警戒值之分析

為了解決降雨量分級的問題,作者余姿萱 這樣論述:

為降低降雨所造成的淹水災害,經濟部水利署採經驗方法,根據歷史淹水紀錄和雨 量資料,制定全台各鄉鎮的 1、3、6、12 及 24 小時淹水雨量警戒值,供相關人員有一行動參照標準。於豪雨或颱風來臨,能透過觀測降雨資料進行研判,在雨量達一級或二級警戒值時,發布警戒並執行淹水災害應變措施。水利署於實務使用中,各鄉鎮的淹水雨量警戒值之參照雨量來源為一至三個特定雨量站。降雨發生時,受降雨時空分布不均和雨量站密度等因素,其觀測降雨值不一定能完全符合該保全區域的降雨狀況,造成雨量站所記錄之觀測降雨值並未達警戒標準,無發布淹水警戒卻有淹水災害發生之情況。本研究將使用洪水模擬結果進行淹水雨量警戒值的訂定。挑選研

究區域的歷史豪雨及颱風事件,使用 QPESUMS網格雨量資料,以衍生大量降雨事件特性,包括降雨量、降雨延時及雨型。組合得多場符合研究區域降雨特性之多樣態降雨事件,進行洪水模擬演算。根據多場洪水模擬成果,以淹水深度 10 公分50 公分劃分臺南市各鄉鎮之易淹水範圍,並檢視其開始淹水時刻前 1、3、6 小時的降雨累積量,以此訂定該易淹水範圍所在鄉鎮淹水雨量警戒值。並透過淹水感測器的實際觀測資料,以 2021 年兩場豪雨事件所測得之實際淹水,驗證所界定之淹水雨量警戒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