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獅水彩評價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雄獅水彩評價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劉國正寫的 素描技法123 和陳曼華的 獅吼 《雄獅美術》發展史口述訪談 [二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雄獅美術 和國史館所出版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藝術史學系藝術史評與古物研究碩士班 孫淳美所指導 林莉的 潘玉良(1895-1977)的線性繪畫研究:以人體畫為例 (2021),提出雄獅水彩評價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潘玉良、人體畫、線條、混雜性、巴黎畫派。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 張文德所指導 吳中硯的 全國學生美展小學組平面設計優勝作品之評量 (2021),提出因為有 平面設計、全國學生美術比賽、視覺藝術、性別差異的重點而找出了 雄獅水彩評價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雄獅水彩評價,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素描技法123

為了解決雄獅水彩評價的問題,作者劉國正 這樣論述:

  450張的步驟示範及圖解,為你帶來素描技巧的入門之鑰!   《素描技巧123》引導你掌握一切繪畫的基礎,只要一枝筆,便能畫出一幅雋永深刻以及耐人尋味的作品。本書分為四大單元,十二範例有450張的步驟示範及圖解,引領讀者step by step,按部就班地學習。   (一)素描基礎概念:   造形是藉由線條描繪,而結構之立體感則是透過色調呈現。本單元從一切視覺的基礎:造形、線條、結構、色調、透視、構圖等談起,並描配清晰的圖解說明,讓讀者輕鬆掌握繪畫入門之鑰。   (二)基礎靜物練習   藉由基礎的靜物素描步驟示範,練習造型,以及不同材質的肌理與明暗之呈現等,例如以書、酒杯之畫面組合,

練習精確掌握書本的四方形,以及酒杯的圓柱形。或以炭筆繪製番石榴,學習如何完美表達色面與畫面的肌理。   (三)素描進階示範   在掌握住線條的表現與靜物個體的描繪之後,便進入以畫面整體性為主的繪畫觀念探討。本單元主要是透過光線來觀察物體之整體光影變化,學習如何運用明暗色階,來表現物體的個體空間感與立體感;物體間的空間之前、中、後安排以及光影明暗的濃淡、深淺關係,並深入探討畫面的整體平衡與氣氛營造要點。   (四)創作表現   本單元強調藉由素描訓練,培養個人的感受力,藉由正光、逆光與側光或多重光源的創作學習,細膩描繪對生命、人文與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及深厚情感。  

潘玉良(1895-1977)的線性繪畫研究:以人體畫為例

為了解決雄獅水彩評價的問題,作者林莉 這樣論述:

二十世紀初中國旅法女藝術家潘玉良(1895-1977),以人體畫作為其創作作品中主要的題材,並同時發展多元媒材進行創作,使人體畫呈現出混雜性(Hybridity)的表現。1937年潘氏二次赴法後,便長年旅居法國直到逝世(1977),長期受到居住環境文化的影響以及觀眾品味的差異,成為潘氏創作生涯中重要的轉變因素。目前大部分的文獻主要探究潘氏作品背後的意涵、圖像風格分析以及對於中國現當代繪畫的貢獻,鮮少以潘氏參展法國沙龍所得到觀眾反饋的視角來論述,故本論文試圖藉由比對中國觀眾與法國觀眾,兩者之間所看待潘氏人體畫的評論,來審視具有民族性的媒材與國際流行的母題,所創作出的線描人體畫出展法國沙龍,帶來

的作品評價。再通過材質、技法的驗證,站在多重角度下觀看她具有混雜性特質的作品,重新定義潘玉良的線描人體畫。

獅吼 《雄獅美術》發展史口述訪談 [二版]

為了解決雄獅水彩評價的問題,作者陳曼華 這樣論述:

  《雄獅美術》雜誌創刊於一九七一年三月,當時的台灣被認為是文化沙漠,不僅藝術活動與訊息稀少難見,蕭條的經濟與保守的言論氣氛更使文化發展雪上加霜。然而,一切看起來可能是侷限的條件,都沒能阻撓這份刊物的抽芽與綻放,以勇氣與堅持走過二十五個年頭,成為台灣第一份長跑型的專業當代藝術雜誌。   在那曾經行過的時間旅程中,究竟留下了什麼?又滋長了什麼?   本書收錄了七位影響雄獅的關鍵人物口述訪談:發行人李賢文;編輯者廖雪芳、奚淞、王福東;顧問鄭明進、黃才郎、石守謙。他們以誠摯的情感,說出了在不同年代裡,與雄獅交會的故事。以及,他們自身與時代交會的故事。 作者簡介 陳曼華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學士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碩士,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班。曾任《女性》雜誌主編、誠品網路書店副主編,現為國史館修纂處助修。   主要研究興趣為台灣當代藝術及形構其發展之文化樣態。相關論述及發表有:〈千山萬水的情慾阻隔──談于彭山水中的人物〉(2004)、〈狂狷奔放的心靈—談陳澄波的人物畫〉(2005)、〈以身體撞擊生命底蘊──裂隙中的謝德慶與李銘盛〉(2005)、《在隱匿與現身之間:解嚴後台灣女性藝術的身體書寫》(碩士論文,2005)、〈台灣日治時期視覺藝術研究的後殖民觀點探析〉(2007)、〈從1990年代以後的文學論述看台灣文學主體性的探索〉(2010)等。

全國學生美展小學組平面設計優勝作品之評量

為了解決雄獅水彩評價的問題,作者吳中硯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全國學生美術比賽之平面設計類作品為例,探索評量尺度、性別、一般班與美術班及專業度之間的關係。研究目的:(1)開發具信、效度之平面設計評量尺度;(2) 探索性別、班別及專業度與平面設計評量之相關性。本研究內容分2部份,1.由5位專家學者(具藝術創作或研究工作15年以上資歷),釐清評量向度。2.以「平面設計評量問卷」,採四因子混合設計2245 (性別(男/女)、班別(一般/美術班)、專業度(專家/資深/資淺/非專業)、評量向度(故事性、風格、構圖、技法、色彩),以不同受測者進行實測,探討全國學生美術比賽之平面設計類國小高年級作品視覺表現。受測對象共193人位(男48位;女145位;

年齡平均24歲,Sd=5.7)。專家質性研究成果:由專家審視五大向度內容、重要性排序,以及比賽評分方式及建議,經內容分析法確認「平面設計評量問卷」;問卷調查結果:1. 證實平面設計評量尺度具信、效度與鑑別力;2.性別因子主效果及其他因子交互作用皆未達顯著水準;3. 班別因素效果達顯著水準(美術班>一般班),與五大評量向度具交互作用,除了色彩向度之外,美術班在其他向度的得分皆高於一般班;4. 專業度與班別交互作用達顯著水準,在一般班之構圖、技法等向度達顯著水準,美術班則與故事性、風格、技法具交互作用;5. 本研究將性別、班別、專業度及評量五大向度之相關矩陣繪製成圖,有利於相關研究理論模型之建構。

研究建議:1. 平面設計評量尺度可用於平面設計競賽評分,學生能針對特定評分向度不足處加以改善;2. 五大向度因素加入各向度權重,可因不同比賽及分組狀況下進行比例調整;3. 專業資歷者對美術班作品評分時有明顯差異,評分時可依班別邀請對應之專業評分者評審;4. 研究對象、權重配比、及其他因素,亦可在未來發展方向上依研究焦點調整。本研究成果提供相關平面設計競賽、課程、教師評不同年齡層學生作品之工具開發與評量範例,對平面設計評量相關研究具貢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