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伊颱風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雷伊颱風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約翰.托蘭寫的 帝國落日:大日本帝國的衰亡,1936-1945(二冊) 和吳俞萱的 隨地腐朽:小影迷的99封情書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雷伊」單日內急升2級至超強颱風冬至闖港400公里 | 星島日報也說明:「雷伊」爆發力驚人,短短24小時即從颱風連升2級至超強颱風。 天文台表示,「雷伊」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達每小時185公.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八旗文化 和逗點文創結社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地球科學系 簡芳菁所指導 簡慈瑩的 莫蘭蒂颱風(2016)之數值模擬與研究 (2017),提出雷伊颱風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颱風、氣旋初始化、雷達資料同化、定量降水校驗。

最後網站ZIPANG次元艦隊(21) - 第 186 頁 - Google 圖書結果則補充:是,在雷伊泰海戰中,這位「蠻牛」竟然中了日本海軍設下的調虎離山之計,率領艦隊脫離了激戰的海域,另外在菲律賓與沖繩作戰的期間,他沒能讓麾下的艦隊躲開颱風侵襲,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雷伊颱風,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帝國落日:大日本帝國的衰亡,1936-1945(二冊)

為了解決雷伊颱風的問題,作者約翰.托蘭 這樣論述:

  ★1971年美國普立茲新聞獎鉅著。   結合細膩史實與生動場景,磅礡再現太平洋戰場的血淚與哀愁。   分析大日本帝國從崛起至衰亡,究竟為何而戰,又為何戰敗?   ★跳脫盟軍視角和國共抗戰史觀,從日本角度剖析大東亞戰爭。   2015年,戰後七十年,台灣與中國,又能從這場戰爭中獲得哪些省思?   ★媲美《最寒冷的冬天》;《第三帝國興亡史》姊妹篇。   《帝國落日》是美國歷史學家約翰.托蘭所寫的一部以二戰為題材的長篇歷史鉅著,描述了大日本帝國於1936至1945年間,和西方希特勒的納粹德國遙相呼應,在東方開闢戰場,入侵中國,發動太平洋戰爭,直至最後被迫求和的歷程。   全書分為上下兩冊

。從1936年的理想主義「下克上」行動以至1945年的日本裕仁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本書完整呈現了大日本帝國由盛而衰的崩潰歷程與心理圖像。   因果之迴——日本佔領滿洲和突襲中國,究竟是像希特勒一樣為了私慾而征服世界?還是決心殉國的理想主義分子所激發出的力量,導致這個精力充沛的民族,時常朝著對立面同時推進呢?   致命的誤解——太平洋戰爭本來是可以避免的嗎?1941年的美日外交協商之所以失敗為何懸於中國?日本誤認為美國要求日本全面從中國撤兵,包括滿洲在內!但實際上並非如此。所以才發生了「珍珠港事件」!   日軍殘忍野蠻的真相——無論是國共視角的南京大屠殺,還是西方視角的巴丹死亡行軍,日軍上

下無論是步兵還是將軍,都既殘暴又怯懦,既是劊子手也想吃同袍的肉……在日本人的內心世界裡,形而上的邏輯思考和動物性的直覺本能是如何並存的呢?   從珍珠港事件至沖繩戰役——翻轉美方觀點,再現史蒂芬.史匹柏監製的電影《來自硫磺島的信》之看法,從日方角度磅礡呈現太平洋戰場各大戰役中日本軍民的血淚與哀愁!   神風特攻隊——以我之骨取敵之骨。這是適合日本民族性和國情的戰術嗎?無論如何,這種行徑徹底嚇壞了西方人。「這種與西方哲學如此不同的景象,令我們有如被催眠般著了迷,抽離了恐懼感看著『神風』戰機俯衝而來,竟忘記了自己是受害者。」   廣島,1945年8月6日,8點15分——當擁有巨大威力的原子彈

投下時,廣島這座人間地獄裡上演了怎樣的殘酷驚駭的人性故事呢?面對無法躲避的事實,日本人如何變得並非悲觀主義,而是更沉靜自覺呢?   皇居內的最後戰役——主張和平的一方和主張戰爭的軍方之間的僵持和衝突,如何演變成「玉音放送」下的《終戰詔書》?官兵發動宮廷政變,試圖扭轉局面但最終失敗,其中有哪些我們不解的悲劇內幕?菊與刀之間,究竟存在哪些糾葛的民族心緒?   從帝國的崛起至衰亡,托蘭爬梳了大量官方檔案、史料,訪談了數百名美日戰時軍政要員與平民,同時展現了高超的寫作技巧與組織複雜脈絡的能力,生動描繪出一幅幅鮮活畫面——從日本高層劍拔弩張的御前會議到美日之間炮火轟鳴的殘酷戰役——包括人物的對話、動

作、位置、神態與口氣,均躍然紙上,令人有親臨其境之感。此外,本書關於美日兩軍的軍隊番號、武器裝備、戰機艦艇、戰略戰術等的精細描述,亦是二戰軍事研究的重要依據。   《帝國落日》直探日本的民族性,同時結合細膩史實與磅礡場景,梳理了大日本帝國發動大東亞戰爭的來龍去脈,媲美《最寒冷的冬天》,猶如日本版的《第三帝國興亡史》,於1970年在美國出版後,立即成為暢銷書,更於1971年榮獲美國普立茲新聞獎。   2015年,戰後七十年,面對中國政經勢力的崛起、日本右翼團體的復興,身處兩大強權之間的台灣,或能藉由本書,回顧二戰對七十年來的東亞局勢之影響,並深思在當前詭譎多變的國際現勢中,究竟該如何自處。

國外推薦       「本書是托蘭的戰爭史著作中最為出色也最無與倫比的一部。」——約翰.巴克漢(John Barkham,美國著名書評家、普立茲獎審查委員)   「本書可說是關於太平洋戰爭閱讀性最高且最詳實的著作。」——《芝加哥太陽報》(Chicago Sun-Times)   「令人難以置信的詳實……可讀性高且令人激動……本書最精彩的部分並非敘述戰爭的場景,而是關於東京政治氛圍最貼近的觀察與描述。」——《新聞週刊》(Newsweek) 作者簡介 約翰.托蘭 (John Toland, 1912-2004)      美國著名歷史學家。1912年出生於威斯康辛州,大學學過戲劇創作,

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於研究者來說,歷史是審慎研究的結果,是一系列重大事件的真相與來龍去脈;對於一般人而言,歷史是身臨其境的感受和心靈深處的記憶。對於約翰.托蘭來說,歷史則是兩者的融合。其主要作品有:《從乞丐到元首——希特勒傳》、《醜聞:珍珠港事件及其後果》、《佔領日本》、《漫長的戰鬥:美國人眼中的朝鮮戰爭》。1971年以《帝國落日:大日本帝國的衰亡,1936-1945》一書榮獲美國普立茲新聞獎。 譯者簡介 吳潤璿   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畢。曾於軟硬體公司擔任業務和資訊專員以及於運動網站擔任分析師。其譯作有:《空中堡壘:盟軍轟炸機》、《鷹擊長空:盟軍戰鬥機》。 [冊一] 前言  

第一部  戰爭的根源  第一章 「下克上」 第二章 進軍盧溝橋 第三章 「那麼,這將是背水一戰」   第二部 戰雲低垂  第四章 「回到白紙之上」 第五章 致命的通知 第六章  Z作戰 第七章 「這場戰爭,會比任何人想像的都來得更快」   第三部  萬歲! 第八章 「永不回頭」 第九章 「橫亙於前的艱困歲月」 第十章  「渺茫的希望與注定的敗局」 第十一章 「對他們慈悲就是延長戰爭」 第十二章 「但無所愧」 第十三章 轉捩點   第四部死亡之島 第十四章 小本經營行動 第十五章 綠色地獄 第十六章 「我該千刀萬剮」 第十七章 結局 [冊二] 第五部 調兵遣將  第十八章 鼠膽與好漢 第十九

章 前進馬里亞納群島 第二十章 「七生報國」 第六部決戰  第二十一章 「絕不心軟」 第二十二章 雷伊泰灣之戰 第二十三章 斷頸嶺之戰 第二十四章 潰敗   第七部苦盡甘來  第二十五章「千載難逢的機會」 第二十六章 「有如熄火的地獄」 第二十七章 江戶之花  第二十八章 最後一擊 第二十九章 鐵颱風 第三十章 散兵游勇   第八部「一億玉碎」 第三十一章 追求和平 第三十二章 「那是不用你操心的決定」 第三十三章 廣島 第三十四章 ……接著是長崎 第三十五章 「忍所不能忍」 第三十六章 皇居叛變 第三十七章 鶴鳴   尾聲   致謝 前言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大多數西方人認為東條英機

和其他日本領導人——實際上是為數眾多的日本人——與希特勒和其納粹黨徒是一丘之貉,不論他們受到何種懲罰與厄運,都是罪有應得。   事過二十五年(一九七〇),日本已經從精神上和經濟上近乎全面毀壞的境地恢復過來,重新受到世界各國的敬重。但是,問題依然存在:怎麼能讚揚和尊重一個戰時行為如同野蠻人一樣的民族呢?   本書的目的主要是從日本人的角度試圖回答這個問題,進而解答這場改變了亞洲面貌的戰爭的其他問題。為何一個領土大小與加州相若的國家要對珍珠港發動自殺式的攻擊,從而使自己與一個國力十倍於己的敵國決一死戰?兩國之間的戰爭是否如今人所認為的那樣是無法避免和非打不可的?獲得這場戰爭的勝利是否從此使美國

永遠涉入亞洲事務?   若非發生這兩件事——日本人對不久前的歷史的態度發生了根本變化,以及出現了新的重要文獻——我本來是不想寫這本書的,即使有我的日籍妻子及其家人的協助。除了能從日本外務省與日本防衛廳戰史室取得大量素材外,最近又發現了一些曾被隱匿或散佚多年的珍貴資料,例如御前會議和大本營政府聯絡會議的記錄,過去被認定已遭焚毀的「近衛文麿日記」,以及一九四〇年至一九四四年二月二十一日擔任陸軍參謀總長的杉山元元帥所寫長達千頁的「筆記」。   更為重要的是,日本的一些前文武官員——包括天皇的首席顧問木戶幸一侯爵、天皇幼弟三笠宮崇仁親王殿下、珍珠港和中途島戰役的實際指揮官草鹿龍之介將軍,以及東條的

心腹大將佐藤賢了將軍等等,都願意暢所欲言又詳細地談論他們不幸的過往。幾年前,我為寫《問心無愧》(But Not in Shame)一書收集素材時,只要一談到某些敏感話題,他們就面有難色。現在,這種心情已完全消逝了。此外,他們也深信,戰後西方人在有了種種亞洲經驗後,應該更能理解日本過去在滿洲與中國所鑄成的大錯。那些曾經參戰的人,從將軍到士兵,也更願意談論他們的錯誤,說出過去說不出口的話:怯懦、謀害、殺人成性、投降和混水摸魚。   為了準確起見,他們以及每一個與作者交談過、其經歷被寫入本書的人,都閱讀了有關他們自己的段落,往往還增添了說明問題和當事人的回憶。例如有關例次御前會議和聯繫會議的大量辯

論部分,是根據杉山元的「筆記」、最近蒐集到的官方檔案、私人日記,以及作者同出席御前會議的木戶侯爵、鈴木貞一將軍、星野直樹和賀屋興宣等人的談話記錄寫成的。木戶侯爵在天皇每次參加會議後馬上就能取得一份關於會議的報告。   我認為,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所犯的最大錯誤是,未能認知到自己同時在進行兩種不同的戰爭:其一是在歐洲,與另一個西方民族及其納粹主義交戰;其二是在亞洲,既要與一個求強圖存的侵略民族作戰,又要在意識形態上與整個亞洲展開鬥爭。億萬東方人把日本的戰爭當成是自己的戰爭,是一場種族和膚色的對抗,他們還把日本的勝利當作是自己從西方統治下解放出來的勝利。   「每個國家,包涵美國在內,對現在

構成遠東問題的種種禍患,都負有責任。」遠東問題權威泰勒.丹尼特(Tyler Dennett)早在一九二二年就寫道:「我們所有人都應該永遠拋棄自以為公正和受害的無辜者的偽裝,以懺悔的心情面對現實。」   如果當時我們這麼做了,一九四一年與日本的談判就非常可能以和平而非以戰爭收場,同時美國也不會多年來被迫在亞洲成為道德警察。而道德警察並非是個讓人開心的角色,尤其是當它自身的道德性正被質疑的時候。   本書就是按照事情的原本面貌如實描寫那些被捲入人類史上最大規模戰爭的人——他們見識不明、自視甚高、有失體面、心灰意冷、充滿矛盾和悖論。   我已竭盡全力讓事實本身說話,如果能有什麼結論的話,那就是

:歷史不會給予簡單的教訓,只有人類本性的不斷重現,而非歷史在重演。事實上,我們通常從當下得知更多的過去,而非反過來從歷史中了解更多現在。戰後由於我們自身在亞洲所採取的暴行,讓美國人看清了上一代日本人當時的戰爭行動,這無疑是一個值得借鑒的例證。

莫蘭蒂颱風(2016)之數值模擬與研究

為了解決雷伊颱風的問題,作者簡慈瑩 這樣論述:

莫蘭蒂(Meranti)颱風於2016年9月13日至15日影響臺灣,雖並未登陸臺灣,但其行經巴士海峽期間,於臺灣東部迎風面與屏東地區降下豪雨,造成嚴重水災與山區道路損毀;且在進入臺灣海峽後,因受到東南方對流雲系影響,仍持續在台東地區造成豪雨。本研究應用Nguyen and Chen (2011) 颱風初始化方法,以WRF模式模擬莫蘭蒂颱風個案,探討東部迎風面的降水機制,並針對後期的台東豪雨事件進行討論。此外,為瞭解臺灣地形與雷伊颱風對莫蘭蒂颱風之影響,以及同化雷達資料可否對模擬之降雨有所改善,本研究也進行敏感度實驗和雷達資料同化實驗。模擬結果顯示,第一波降雨期間,環流與地形效應在對流發展與降

水扮演重要角色;第二波降水期間,東部外海的氣流輻合與傳輸造成台東豪雨事件 。敏感度實驗結果顯示,臺灣地形高度會影響莫蘭蒂環流結構、路徑與迎風面的降水量;而地形阻擋效應、環流結構不對稱以及雷伊颱風皆是影響莫蘭蒂路徑的因素。雷達資料同化實驗使用3DVAR資料同化法,結果顯示同化雷達回波(包含徑向風與回波)或傳統資料因可修正颱風雨帶位置,使同化後0-12h的降雨預報獲得改善,因而對第一波降水有較佳的模擬。

隨地腐朽:小影迷的99封情書

為了解決雷伊颱風的問題,作者吳俞萱 這樣論述:

沒日沒夜看電影/愛到不可自拔/捨不得睡/ 感到整個世界的光芒在我的心上跳動/ 而我此時此刻死去、隨地腐朽也沒有關係。   ☆99封情書,影評人/詩人吳俞萱最私密的電影書寫   ☆99件禮物,獻給最最心愛的,對她吐實的導演   ☆99種咒語,召喚不吝以死獻祭的感動   如果,寫詩的吳俞萱是女巫;那麼,寫電影的她則是信徒。   書寫影評多年,她每天看電影,在各個城市唸一首詩、放一部電影,每年12月31日深夜11點重看喜歡的電影跨年,恨不能以電影求道。這一次,吳俞萱回到小影迷的抒情角度,寫下最私密的電影情書,獻給心愛的99個電影導演。書寫援引詩歌、小說、繪畫、音樂和舞蹈,穿透繁複的電影形式

和寓意,淬取99個獨特意象,化作禮物回贈給導演——這名信徒,愛到不可自拔,終以99封情書直指導演的創作核心。   這99封情書,亦是神秘的巫言,讓她如《流浪者之歌》的悉達多,以千百種不同的方式溜出自己,變成動物、屍體、石頭……看見了真我,並在所見萬物瞬間腐朽之前,以文字獻祭,溫熱世界於深深的擁抱之中。   她說:「我願像里爾克說的:『令自己孤獨地成為一所朦朧的住室,別人的喧擾只遠遠地從旁走過;如同一個原人似地練習去說自己所見、所愛、所體驗、所遺失的事物。』說出我曾目睹這個、那個,但願它們永遠地在,而我此時此刻死去、隨地腐朽也沒有關係。」 那些被導演藏進膠卷,卻被信徒挖掘出來的禮物:  

 ☆王家衛的八卦拳:如果,不能重新開始,《墮落天使》的女孩會在離別之際,咬殺手一口,要他記住她。如果,不能重新開始,黎耀輝拿著錄音機,留下無法言說的嗚咽。   ☆馬丁.史柯西斯的蠻牛:有一種純粹的偏執,傾斜了,就繼續跟這樣傾斜的自己在一起。《殘酷大街》的查理知道,上教堂不能贖清罪惡,只有街頭的槍管才能做到。《計程車司機》的崔維斯也相信,為了淨化世界,他要展開殺戮,即使為此喪命。   ☆珍.康萍的琴鍵:過去了,才開始擁有命名的能力,關於什麼是愛,什麼是人,什麼是錯過,什麼是不再。當我們渴望全部,全部的愛,我們僅僅只能任全部流過,保留那些我們仍舊可以辨識的,傷痕累累的,全部的自己。   ☆李

歐.卡霍的手槍:初戀的激情是那種我們幾乎錯覺自己就要壯烈地死去而終究活了下來然後明白那壯烈不過顯示了盲目的純情。可是,可是我們多麼渴望,能用一生的精明,換回那熾誠的魯莽、義無反顧的癡傻。於是我們情願它是錯的,我們要用長長的一生去悔過。   ☆相米慎二的颱風:那年,我十八歲。我知道青春沒有別的過法,只能揮霍而已。但是,那樣靜謐且無人知曉的崩壞,究竟是露珠上的墓穴,還是墓穴上的露珠? 專家推薦   藝文評論人 廖育正/劇場及影視編劇 張家祥 專文導讀   廖育正:「彷彿我們坐在她身邊,或站在她身後,看著那片如鏡的螢幕。漸漸地,電影退為背景。在窗戶與螢幕的反光中,我們變換焦距,看見了俞萱的眼

睛。那個獨坐凝視電影的女子成了另一部電影。」   張家祥:「這些稱之為書信的文章,介於影評與戀人絮語之間,介於私密與開放之間。有時以詩意的文字切入事理,煽動了讀者對於情感的想像。有時描繪流動而過的影像,以私人觀點寫下記憶的片段。有些時候,影像的記憶和私人記憶交錯,吳俞萱在其中現形。」 作者簡介 吳俞萱   台東人。大學讀文學,研究所唸電影,在日本學舞踏。信任直覺。對安逸過敏,喜歡越界創作,不時舉辦各種結合文學與電影的藝術沙龍,在心上點火。為了那些情感飽滿的瞬間而活著。為了揭示那些被隱蔽的真實而書寫。著有詩集《交換愛人的肋骨》。   個人部落格:你笑得毀滅像海。   blog.roo

do.com/qffwffq 鏽與骨──鏽蝕我,且又撐住了我 1、保羅.索倫提諾的燈塔 2、李歐.卡霍的手槍 3、馬丁.史柯西斯的蠻牛 4、法蘭索瓦.楚浮的魔鬼 5、沃伊切赫.斯馬喬夫斯基的穢物 6、王家衛的八卦拳 7、瑪格麗特.莒哈絲的鏡子 8、克勞德.雷路許的荒漠 9、相米慎二的颱風 10、佩卓.阿莫多瓦的彼岸 11、克林.伊斯威特的盾牌 12、賈克.歐狄亞的鏽骨 13、羅曼.波蘭斯基的火把 14、珍.康萍的琴鍵 15、朴贊郁的露趾高跟鞋 16、賈樟柯的打火機 17、柏納多.貝托魯奇的救生圈 18、札維耶.多藍的房間 19、史蒂芬.戴爾卓的答錄機 20、利亞.馬杰斯基的蜘蛛 21、盧切諾

.維斯康堤的貴族 22、佛杭蘇瓦.歐容的牙刷 23、路易.馬盧的電梯 24、班奈特.米勒的柯波帝 25、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的海 26、拉斯.馮.提爾的狗村 27、婁燁的頤和園 28、尚–馬克.瓦利的雕像 29、尚–賈克.貝內的貝蒂 30、沙朗.莫克利的野獸 31、瑪雅.黛倫的傷口 32、金基德的刑具 33、尚.考克多的通道 岩與露──割裂我,且又將我聚合 34、克里斯多夫.諾蘭的祭司 35、奉俊昊的法庭 36、青山真治的人造天堂 37、胡安.卡洛斯.瓦迪維亞的豪宅 38、提姆.波頓的針插女王 39、艾力.侯麥的草皮 40、查理.考夫曼的縫隙 41、黑澤清的夜 42、柯恩兄弟的硬幣 43、

麥可.漢內克的鉤子 44、寺山修司的亂髮 45、安德莉雅.阿諾德的魚缸 46、大衛.柯能堡的刺青 47、達頓兄弟的單車 48、石井岳龍的孤兒 49、陳耀成的浮島 50、肯洛區的男孩 51、西川美和的吊橋 52、伍迪.艾倫的宇宙 53、羅德利哥.賈西亞的兔子 54、陳界仁的廢墟 55、矢崎仁司的兄妹 56、麥可.鮑威爾的利箭 57、大衛.芬奇的蜂鳥 58、潔西卡.賀斯樂的奇蹟度假村 59、葛斯.范.桑的迷幻公園 60、阪本順治的乳房 61、岩井俊二的斷翼 62、胡立歐.麥登的洞 63、湯瑪斯.凡提柏格的菸頭 64、克雷格.格里斯佩的充氣娃娃 65、北野武的碎浪 66、艾騰.伊格言的鈕釦 墓與塵

──盛裝我,且又任我消散 67、英格瑪.柏格曼的法羅島 68、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的叢林 69、維克多.艾里斯的幽靈 70、小津安二郎的晾衣繩 71、克里斯多夫.奇士勞斯基的水晶球 72、雷納.華納.法斯賓達的白牆 73、米開朗基羅.法爾瑪提諾的山城 74、羅伯.布列松的驢子 75、李滄東的綠洲 76、亨利–喬治.克魯佐的空位 77、華卓斯基姊弟的插頭 78、是枝裕和的黑色煙霧 79、侯孝賢的芒果樹 80、努瑞.貝其.錫蘭的浮雲 81、戴倫.亞洛諾夫斯基的黑天鵝 82、班諾.賈克的玫瑰 83、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的節瘤 84、吉姆.賈木許的長路 85、馬修.巴尼的陷阱 86、費德里柯.費

里尼的小丑 87、西奧.安哲羅普洛斯的電線桿 88、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燭火 89、鄭明河的毛球 90、艾米爾.庫斯杜力卡的翅膀 91、文.溫德斯的怪物 92、河瀬直美的沙羅雙樹 93、奧利佛.阿薩亞斯的陽光 94、比爾.維爾拉的氣泡 95、楊德昌的洗手台 96、亞歷山卓.阿曼納巴的面具 97、韋納.荷索的海市蜃樓 98、史丹利.庫伯力克的黑岩 99、班.謝特林說,不要流淚 *鏡中電影/廖育正 *她的幻象與你越貼越近/張家祥 *後記/吳俞萱 後記/吳俞萱   大學畢業以後,我留在喜愛的城市。白天擺地攤,賣自己的詩和畫。晚上去酒吧,調酒和洗馬桶。有了一點閒錢,就到台北看影展。2006年10月

,我在「女性影展」看了瑪雅.黛倫一生所拍的七部電影,感到整個世界的光芒在我的心上跳動。我渴望對她說話,渴望深入她詩意的影像。即刻我報考了電影研究所。   我搬到台北,住在竹圍市場裡的小房間。不做別的,沒日沒夜看電影,一部接一部。捨不得睡,又起身面對小小的電腦銀幕,繼續前往下一個世界。看電影的時候,我像《流浪者之歌》的悉達多,以千百種不同的方式溜出自己,變成動物、屍體、石頭……。當一隻鷺鷥飛過竹林上空,就將那隻鷺鷥攝入心中,化為那隻鷺鷥,忍受鷺鷥的飢餓,使用鷺鷥的語言,作為一隻鷺鷥死去。   2007年9月,媽媽從台東來看我。她一邊翻袋子一邊問︰「妳知道費里尼影展嗎?」她拿出一張從台東帶來的

剪報,上頭刊載了一小塊「完全費里尼」的影展消息。我告訴她,那太貴了。她說︰「片子空運來台,機會很難得,去看啊!說不定我也跟妳去看。」媽媽就是這樣,成為我腳下的路,即使不明白我要去向哪裡。   在台北求學的時光,除了看電影,我也常去漫畫店,或是到處晃來晃去。晃到竹圍工作室的時候,我被它素樸草莽的姿態吸引,立刻跑去告訴負責人:「我沒有錢,可是我有好詩和好電影,我想在這裡辦個『電影讀詩會』,不跟觀眾收錢,你能不能免費借我場地?」負責人蕭麗虹答應了我,我就開始放電影的日子。   記得2008年6月6日,播完北野武的《淨琉璃》,一如往常我滿臉淚水,哽咽說不出話來。那天,已經是我舉辦「電影讀詩會」的半

年之後。無論我有多麼笨拙,如今邁入第八個年頭,我還幸運地到處讀詩、放電影,繼續回應那些深深撼動我的藝術心靈。   比起認識我置身的現實,我更醉心於摸索藝術家的精神現實。我習慣一段時間完整地看遍一個創作者的所有作品,讓自己的生活緊貼他們的生命脈絡,瞭解他們隨著時間開展而來的世界觀。我想要有畫家的眼睛,看的同時就在創作。   我願像里爾克說的:「令自己孤獨地成為一所朦朧的住室,別人的喧擾只遠遠地從旁走過;如同一個原人似地練習去說自己所見、所愛、所體驗、所遺失的事物。」說出我曾目睹這個、那個,但願它們永遠地在,而我此時此刻死去、隨地腐朽也沒有關係。   我需要探索自身,也需要超越自身去探索。謝

謝夏民和柏軒,陪我從第一封信寫到九十九封,包容我的蠻橫,從不放棄跟我溝通。也要謝謝我的老朋友,育正和家祥。一切將通往何處?我們將成為什麼樣的人?這是我們年輕的問題,而年輕的答案也已揭曉,就像佩蒂.史密斯說的:一切通向彼此,我們成為自己。 ‧金基德的刑具 親愛的金基德: 探進裙底,他摸著女人的下體。他說,如果妳是我媽,那妳應該不介意我從我來的地方再進去一次吧。然後他幹了她。那個聲稱是他母親的女人沒有拒絕,只是聲嘶力竭地哭。那哭是一種懂得。她懂得他的恨,要踐踏她到了底,才丈量得出她此刻的真心。 這是你的《聖殤》。你的電影就是這樣,總要再多一點磨心的痛,還要再多一點無恥的情感勒索。就像三島由紀夫

的劇本〈綾鼓〉,女人要男人敲響一面無法發出聲音的綾鼓來證明堅定的愛意。女人期待看見男人近乎癡傻地將自己獻祭出來,不在意後果是什麼。 彷彿沒有一種愛不令人粉身碎骨。三島劇作中的女人與你電影裡的紅塵男女,看似惡意地試煉對方的意志強度,其實是藉由欺凌、瓦解對方的尊嚴來趨近和擁抱自己亟欲壓抑和擺脫的情感牽絆。那愛欲越強烈,就越要掩藏在踐踏對方的蠻橫姿態底下。一如卑微地祈求:你能不能,捲進風暴,不問有沒有退路?只要你願意為了愛而粉身碎骨,我們的愛,將能把你縫合。 把整個身心交付出去的決絕與執念如此龐大地覆蓋並吞噬自己,那種殉身式的毀滅、不得不的毀滅,以「愛」作為一種武器與刑具,就是你的殘酷美學。這些殘酷

從來不是隱喻,那是人與人之間相互需索相互折磨的真實應對關係:因折磨而需索,因需索而折磨。《聖殤》裡半紅半白的手織毛衣、《謊顏》中的海邊塑像、《情弓》裡的箭靶、《漂流欲室》中的魚鉤、《壞痞子》裡的鏡子、《野獸之都》中的魚,這些都是你在作品裡一再翻轉意涵的視覺意象與心理象徵,作為愛的明證也是以愛之名所進行的殺戮,展露了無畏獻身的激情。 你的電影總在極限之中逼現出愛與悔,在一框限底下,透過各種刺激的戲劇語言去深入一種絕對的情愛關係,暴露那些原始野蠻的欲念、暴行以至邪惡,然後將它們剔除道德戒律,重現純淨的心念。於是,那愛與悔唯有在一種扭曲窄仄的極端境況裡,才得以彰顯出意義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