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中 音效 與 音樂 的差異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電影中 音效 與 音樂 的差異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美)湯姆林森·霍爾曼(美)亞瑟·鮑姆寫的 數字影像聲音製作(第2版)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已結束) 馬步計畫2.0:用聲音說故事-電影配樂&音效專班也說明:電影 配樂,電影音效,配樂,音效,編曲,作曲,管弦樂,錄音,混音,多聲道. ... 配樂與音效需要經過多道程序拋光打磨,才能夠讓觀眾能沈浸在電影故事中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設計系 王韋堯所指導 陳奕仲的 品牌置入演出型態的覺察與喜好 (2016),提出電影中 音效 與 音樂 的差異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品牌置入、冠名節目、視覺表徵、覺察、喜好、音樂、語音、扣帶迴、空間、腦電圖、事件相關電位。

而第二篇論文輔仁大學 德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張善禮所指導 錢桐的 〈灰姑娘〉童話素材真人電影探討 (2016),提出因為有 格林童話、灰姑娘、跨媒體、電影改寫、性別價值觀、女性主義的重點而找出了 電影中 音效 與 音樂 的差異的解答。

最後網站音效- 教育百科| 教育雲線上字典則補充:音效 用來模仿各種真實地聲音的機械設備或錄音設備,一般泛指節目中所使用的音樂與音響效果。在電影或電視節目的製作過程中,人群的噪聲、雷聲、動物聲、鼓掌聲、雨聲等等,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電影中 音效 與 音樂 的差異,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數字影像聲音製作(第2版)

為了解決電影中 音效 與 音樂 的差異的問題,作者(美)湯姆林森·霍爾曼(美)亞瑟·鮑姆 這樣論述:

在本書中,業界專家湯姆林森·霍爾曼(Tomlinson Holman)和亞瑟·鮑姆(Arthur Baum)提供了大量的工具和專業知識,展現了音頻捕捉、視頻錄製、剪輯流程和混錄的發展,可以幫助你的電影或視頻製作達到驚人的效果。這本(第2版)包含聲音製作從前期到後期在技術、技巧和工藝流程上的秘密,並收入以下最新內容:1.「真」24p拍攝和剪輯系統的特點,以及單系統-雙系統錄製的特點;2.對新媒體的強烈關注,包括Mini-DVD、硬碟、存儲卡、標清和高清影像;3.討論了攝影機選擇、手動電平控制、攝影機和錄音機的輸入、對拍攝場地的勘景和前期計劃的過程;4.用於母版製作和發行的藍光和高清磁帶格式,以及

基於文件、DV磁帶和DVD的母版格式;5.全新的網上指南,包括錄音和剪輯練習、示例和樣軌(請登錄Routledge官網網站,搜索本書英文書名《Sound for Digital Video》或英文書號9780415812085)。無論你是想要提高聲音質量的業餘電影製作者,還是需要參考指南的有經驗的專業人士,本書都是一本重要的工具書,可以為你的音頻製作工具提供必要的補充。 湯姆林森·霍爾曼(Tomlinson Holman),是當今音頻技術領域成就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因在該領域開發新產品和新工藝而著稱,其中包括他在盧卡斯電影有限公司任技術總監時開發的THX 影院系統、家用T

HX系統和THX數字母帶處理系統等。霍爾曼先生獲得了美國電影聲音協會(Cinema Audio Society)和家用電子產品設計與安裝協會(Custom Electronics Design and Installation Association)的終身成就獎,並於2001年獲得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頒發的奧斯卡金像獎技術成就獎。他參與制作的影片包括《奪寶奇兵3:魔域奇兵》(Indiana Jones and the Temple of Doom)和《星球大戰:絕地大反擊》(Star Wars:Return of the Jedi)等。 亞瑟·鮑姆(Arthur Baum),在美國哈佛

大學獲得了物理學士學位和數學學士學位,之後到美國南加州大學學習電影聲音。他已經完成了多部獨立電影、網路劇和紀錄片的錄音和混錄,併為探索頻道(Discovery Channel)、Syfy網路頻道(Syfy Network)、卡通網路頻道(Cartoon Network)和動物星球頻道(Animal Planet)上播出的電視節目做聲音剪輯。除了為獨立電影和合作項目製作聲音之外,鮑姆先生還作為美國南加州大學電影藝術學院教師團隊的一員,為學習電影製作的學生講授聲音理論與聲音技術的課程。 第1章 基本概念 1 1.1 數位影像的概念範疇 3 1.2 音訊錄製的最低要求 4 1.3

 衡量聲音的4個維度 7 1.4 數字聲 11 1.5 不同數位視訊格式的特點 14 第2章 DV技術簡介 16 2.1 數字基礎 16 2.2 音訊工作人員應具備的基本視頻知識 17 2.2.1 幀率 17 2.2.2 隔行掃描 19 2.2.3 “膠片”感 20 2.2.4 解析度和寬高比 22 2.2.5 慢速或高速攝影 25 2.3 操作注意事項 26 2.3.1 品質模式和編解碼 26 2.3.2 相容性 27 2.3.3 離線/線上剪輯 28 2.3.4 時間碼 28 2.3.5 用戶比特 31 2.3.6 PAL制 31 2.3.7 鎖定與非鎖定音訊採樣 32 2.4 即時重播

 33 2.5 視訊訊號互連 33 2.6 小結 34 第3章 制定錄音計畫 36 3.1 第一步:安排一名專職錄音人員 36 3.2 勘景 37 3.3 選擇聲畫錄製工藝流程 39 3.3.1 單系統錄製 39 3.3.2 雙系統錄製 41 3.3.3 同步測試 44 3.4 話筒、線路和揚聲器電平 45 3.5 參考電平和峰值儲備 46 3.6 設置錄音鏈路 47 3.7 線路電平 48 3.8 混用平衡式與非平衡式互連 50 第4章 同期錄音Ⅰ:基本要素 53 4.1 取景 53 4.2 對場景的取景和話筒技術 55 4.3 隨機話筒能做些什麼 57 4.4 如何使用雙聲道錄音 59

4.5 同期錄音的其他物件 61 4.6 話筒附件 62 4.6.1 話筒車/話筒杆 62 4.6.2 減振架 64 4.6.3 防風罩 65 4.6.4 防噴罩 67 4.7 話筒使用舉例 67 4.7.1 安裝紐扣話筒 67 4.7.2 無線話筒的使用 67 4.7.3 拋棄型話筒 71 4.8 同期聲拾音舉例 71 4.9 話筒員的工作 73 4.10 常見問題 74 4.11 聲音場記單 74 4.12 同期錄音備件 75 第5章 同期錄音Ⅱ:話筒 77 5.1 供電 78 5.2 動圈話筒 79 5.3 極座標圖形 80 擁有不同極座標圖形的話筒之間的差異 83 5.4 無線話筒

的無線部件 85 第6章 同期錄音Ⅲ:對話筒輸出信號的處理 90 6.1 錄音電平與早期攝影的對比 92 6.2 喊叫 96 6.3 低語 100 6.4 喊叫和低語 101 6.5 通路裡的多個電平控制環節 103 6.6 超載失真的另一種類型以及如何避免 105 6.7 組合哪些特徵能獲得最大防風能力 105 第7章 音訊媒介管理 110 7.1 什麼是備份 110 7.2 媒介類型 112 7.3 流傳輸和檔案傳輸 113 7.3.1 流傳輸 113 7.3.2 對資料流程傳輸的建議 121 7.3.3 檔案傳輸 122 7.4 音訊檔案格式 124 7.5 對雙系統的管理 125

7.6 聲畫同步 126 7.6.1 時間碼自動同步 127 7.6.2 PluralEyes和DualEyes的自動同步 127 7.6.3 使用場記板人工同步 128 7.6.4 如果沒有打板(緊急情況下怎麼辦) 129 7.7 聲畫結合時常見的數字音訊檔案傳輸問題 129 7.7.1 文件操作問題 129 7.7.2 剪輯問題 130 7.7.3 數字音訊問題 131 7.7.4 常見音訊製作問題 131 7.7.5 不正確的匯出設置問題 131 7.7.6 不正確或完全缺失的媒介標籤問題 131 7.7.7 匯出檔中一幀或一幀以上的同步誤差問題(可能來源於軟體的計算誤差) 132 第

8章 聲音設計 133 8.1 聲音設計簡介 133 8.2 電影聲音風格 137 8.2.1 現實主義風格 138 8.2.2 延伸的現實主義 141 8.2.3 看到的和聽到的:畫內和畫外 142 8.2.4 超真實 142 8.2.5 超現實主義風格 143 8.2.6 蒙太奇 144 8.2.7 在真實程度之間變化 145 8.2.8 聲音設計作為藝術 147 8.2.9 對點 148 第9章 剪輯 150 9.1 非線性剪輯 150 9.2 隨機存取剪輯 151 9.3 無損剪輯 151 9.4 波形視覺化剪輯 152 9.5 剪輯點和淡入/淡出文件 152 9.6 文件管理 15

3 9.7 如何剪輯 154 9.8 同期聲精剪 156 9.9 “偷來”現場氣氛聲 158 9.10 在哪裡使用現場氣氛聲 158 9.11 紀錄片要考慮的問題 159 9.12 修正聲音之間的跳點 159 9.13 音響效果 160 9.14 環境聲/背景聲 164 9.15 擬音 165 9.16 音樂剪輯 165 9.17 轉場 165 9.18 外掛程式/處理器 170 9.19 聲軌和通路 173 9.20 母線 173 9.21 聲像電位器 174 9.22 獨聽/啞音 174 9.23 聲軌編組 174 9.24 畫面剪輯系統與音效片段系統的區別 175 9.25 聲畫同步精度

 175 第10章 混錄 177 10.1 基本注意事項 177 10.2 混錄流程 179 10.3 音訊處理 179 10.3.1 主要與電平相關的處理 181 10.3.2 主要與頻率相關的處理 185 10.3.3 與電平和頻率都相關的處理 188 10.3.4 時域處理設備 189 10.4 聲像調節 191 10.5 通路分配和局限性 192 10.5.1 母線、通路 192 10.5.2 延時補償 192 10.5.3 發音數的局限 193 10.6 怎樣混錄 193 第11章 母帶製作與監聽 197 11.1 基本注意事項 197 11.2 剪輯母帶和發行母帶的聲音格式選擇

 198 11.3 環繞聲道的使用 203 11.4 母帶電平控制 203 11.5 20dBFS和 12dBFS參考電平的由來 204 11.6 電平校準 205 11.7 當無法使用測試信號來校準時 207 11.8 最好的通用方法 207 11.9 為DVD、藍光碟、數位廣播和數位衛星電視製作母版 209 11.9.1 A.Pack裡的音訊設置 210 11.9.2 A.Pack裡的位元流設置 211 11.10 監聽 214 11.11 影院混錄母版和視頻混錄母版的對比 217 中英文詞彙對照 219 前言 本書面向那些希望在數位影像製作中提高聲音品質,並且把聲

音做得更有意思的人。很多與聲音有關的基礎理論,如聲音基礎、心理聲學以及它們在電影中的應用等,可以在霍爾曼先生的另一本書《電影電視聲音》(Sound for Film and Television)中找到。因此,本書主要針對如何運用聲音來增加種類繁多的數位影像的衝擊力。我們努力為從製作到發行的每一步給出實用的建議。你將在本書中找到關於數位影像技術的運用、伴隨高清畫面的音訊、對白剪輯和音響效果剪輯、單系統/雙系統聲音錄製的說明,以及設備選擇和運用技巧等,它們都來自於電影聲音世界中那些最棒的經驗。書中遵循一定的順序介紹每個主題,首先是基本要點,然後是對細節的分析。如果你是第一次接觸聲音,會發現這本書

很適合跳讀,瞭解每章的主要內容之後就可以跳到下一章,這樣足以獲得每個階段工作所需的主要資訊。為了方便這種閱讀模式,每章的結尾處都有一個“導演提示”部分,用來簡要概括本章所講的核心內容。本書第1版“導演提示”這個詞背後的含義是為了提醒聲音工作者“導演應該知道些什麼”,本版中對每部分“導演提示”的內容都做了更新,讓它符合當今最新的創作方向。 《數位影像聲音製作(第2版)》的內容涵蓋了從開拍前的計畫、設備選擇,到同期錄音、音效片段處理、後期混錄和最新媒介的多聲道發行格式等整個範圍。前兩章介紹了數字音視頻技術的基本概念,第3章有了新的焦點,討論了開拍前的計畫和準備工作。對於剛剛拿到這本書就要開始錄製

的初學者,可以從第3章開始學習,因為這一章為如何進行設備調試、獲得更好的聲音要做哪些重要決定提供了可行的思路。接下來的3章是對同期聲製作知識的擴展,也是本書乃至數位影像聲音製作的核心內容。即便是簡單的項目,同期聲錄製的品質也非常重要。因為如果同期聲錄得很好,剪輯和混錄工作就會相對容易;如果同期聲錄得不好,要得到好的聲音就會花費更多的時間和金錢。 中找到。因此,本書主要針對如何運用聲音來增加種類繁多的數位影像的衝擊力。我們努力為從製作到發行的每一步給出實用的建議。你將在本書中找到關於數位影像技術的運用、伴隨高清畫面的音訊、對白剪輯和音響效果剪輯、單系統/雙系統聲音錄製的說明,以及設備選擇和運用技

巧等,它們都來自於電影聲音世界中那些最棒的經驗。書中遵循一定的順序介紹每個主題,首先是基本要點,然後是對細節的分析。如果你是第一次接觸聲音,會發現這本書很適合跳讀,瞭解每章的主要內容之後就可以跳到下一章,這樣足以獲得每個階段工作所需的主要資訊。為了方便這種閱讀模式,每章的結尾處都有一個“導演提示”部分,用來簡要概括本章所講的核心內容。本書第1版“導演提示”這個詞背後的含義是為了提醒聲音工作者“導演應該知道些什麼”,本版中對每部分“導演提示”的內容都做了更新,讓它符合當今最新的創作方向。 同期聲錄製的相關內容根據其複雜程度分別在第4章、第5章和第6章這3章介紹。第4章介紹了幾種常用的話筒技術、

如何使用攝影機隨機話筒、如何使用媒介上的音訊通路、除對白之外在現場還應該錄什麼聲音等。此外,還包括對話筒附件的介紹、對多種話筒技術的實例分析、對一部已發行的商業電影附贈片段中原始同期聲的分析,其中還包括從對影片同期錄音師的採訪中提取的資訊。本章還包括對話筒員工作的介紹,對同期錄音常見問題、聲音場記單和同期錄音實用備件的介紹。 第5章的內容集中在對話筒的介紹上:不同話筒的工作原理、話筒對不同方向聲波的回應方式、話筒供電方式、無線話筒等。第6章討論了對話筒輸出電壓的處理,該電壓覆蓋範圍很廣,必須通過一定的處理將其容納進後級設備,以防失真或雜訊過大。本章還包括在錄音鏈路中怎樣調節錄音電平以及在何處

調節錄音電平。 第7章介紹了許多媒介管理的新知識,如今在視頻製作領域常用的物理存儲介質能夠適應更多種類的格式,本章介紹了如何對其進行管理和操作,以及從前期錄製到後期製作過程中不同設備之間的音視頻媒介的同步和傳輸。第8章從聲音設計的角度繼續對後期製作進行探討,從聲軌的角度探尋更有效的聲音設計思路。聲音設計是一門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位置獲得合適聲音的藝術,本章解釋了這一過程。 第9章、第10章和第11章涵蓋了音效片段、混錄、母帶製作和監聽的內容——總之,就是聲音後期製作的內容。如今,電影聲音製作中剪輯和混錄的傳統劃分已經被打破,剪輯系統中外掛程式的使用使得剪輯師可以完成以前混錄師才能完成的工作

。同樣的外掛程式,如果能正確運用,即使在最簡單的數位影像製作中,也能幫助獨立電影製作者極大地提高聲音品質。如今的主要問題在於:如何更理想地安排整個流程以達到最高的效率,並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最好的藝術效果?回答以上問題的相關思考可以在這幾章中找到。 如果把《數位影像聲音製作(第2版)》作為教材,可以從第3章和第4章開始,然後返回到第1章和第2章,之後進入第5章及其後的內容。第7章的內容對前後章節來說都有很大的參考價值。不過,對於想詳細瞭解數位影像基本概念和技術的讀者,最好的辦法就是按照本書的編排順序從頭開始閱讀。本書是在大量實踐的基礎上寫成的,在這一版中,我們聚焦於介紹聲音製作過程中每一個環節

所做出的重要決定背後的原理和指導原則,因此,即便在本書出版時某些器材或音訊編輯系統比較流行,本書所給出的建議仍是普適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可以經受住時間的考驗。  

品牌置入演出型態的覺察與喜好

為了解決電影中 音效 與 音樂 的差異的問題,作者陳奕仲 這樣論述:

本研究依據影像的視覺表徵與影片的聲音情境,提出品牌置入在節目中的不同「演出型態」(演出、非演出)與「聲音型態」(樂音、語音),可能造成閱聽者對品牌置入的行為認知與態度感受上的差異,進而影響品牌置入的溝通傳達效果。本研究以冠名節目為樣本範圍進行腦波EEG實驗,研究目的包含:(a)釐清品牌置入的定義與類型。(b)調查冠名節目中品牌置入設計分佈之狀況。(c)腦波實驗「演出型態」與「聲音型態」的品牌置入效果。研究結果如下:(1) 文獻探討品牌置入在節目中視覺表徵與聽覺上聲學性質的差異,歸納出品牌置入「演出型態」與「聲音型態」的框架。(2) 藉由現況分佈調查發現,2011至2014的12個

中國冠名歌唱節目中,品牌置入型態的設計趨勢分佈,非演出品牌置入(57.43%)的比例多於演出(42.57%),語音品牌置入(61.86%)的比例多於樂音(38.14%)。(3) 實驗結果中,行為數據發現為品牌置入不同「演出型態」與「聲音型態」,對覺察度有交互作用;不同「演出型態」與「聲音型態」,對喜好度與購買慾無交互作用。(4) 腦波實驗ERP結果為,品牌置入的不同演出型態與聲音型態,在P1、N1、P2、N270、P3與LPC等與注意覺察、情緒喜好相關的波段,都有顯著交互作用,且涉及到辨識視覺與聽覺訊息的認知,卻與購買慾無顯著相關性。(5) 腦波實驗ERSP結果為,不同演出型

態及聲音型態,在theta、alpha、beta及gamma有顯著差異,並出現在處理圖像情感及分析語意的左額葉(BA 43及BA 46)、分析音調與節奏及感知音樂情緒的右顳葉(BA 41)、處理場景編碼記憶及相關音樂情緒的扣帶迴周圍區域(BA 23、BA 30、BA 31及BA 32)、整合視聽空間訊息及參與情感認知的頂葉(BA 2及BA 40)與處理視覺圖像並涉及主觀偏好的視覺皮層(BA 17及BA 18)。

〈灰姑娘〉童話素材真人電影探討

為了解決電影中 音效 與 音樂 的差異的問題,作者錢桐 這樣論述:

本論文選取〈灰姑娘〉童話素材改編的四部真人電影作為研究對象:2015年上映的《仙履奇緣》(Cinderella)、2010年德國電視二台首映的《灰姑娘》(Aschenputtel)、2004年上映的《灰姑娘的玻璃手機》(A Cinderella Story)和同年上映的《魔法灰姑娘》(Ella Enchanted)四部電影皆是近十五年內上映的電影,其背後的製作公司都是電影業的巨頭,擁有可觀的票房或相當大的觀影量,在世界各地都有一定的影響力。探討這四部電影的個別多媒體敘事特徵以及文字文本改編成該四部電影時發生的改寫現象可以辨識傳統〈灰姑娘〉童話故事和四部〈灰姑娘〉童話素材電影各自的時代性特徵。

本論文第一章簡述研究動機與目標以及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和論文結構。第二章詮釋〈灰姑娘〉童話故事的起源和最廣為流傳的〈灰姑娘〉童話故事文本,即法國夏爾·貝洛《鵝媽媽的故事》中的〈灰姑娘〉和格林童話中的〈灰姑娘〉,比較這兩個文字文本的異同。第三章探討四部以〈灰姑娘〉童話素材進行改編的真人電影,分別從情節、人物、媒體轉換的改寫以及改寫而產生的意義這四個方面來描述這四部電影的個別敘事特徵以及跨媒體互文性。四部〈灰姑娘〉童話素材電影在保留傳統童話故事情節主線的同時在情節元素上進行了深度的修飾和加工。它們一方面保留了〈灰姑娘〉童話故事原有的民間審美情趣與部分價值取向,一方面又有機地融入了現代文化的因素,塑造

了新的人物,讓傳統的〈灰姑娘〉童話故事能在現代化過程中發放出新的時代精神。本論文將討論範圍聚焦於文本與電影,從多種角度討論兩種媒體敘事的差異。四部電影不僅將文學表達方式的所有優勢集於一身,不斷地把文字轉換為視覺,把描寫轉換為暗示,把被說之物轉換為所見之物,把行為轉換為思考,還運用電影敘事的重要因素—影像、燈光、色彩、音效、配樂和語言來對〈灰姑娘〉童話文本進行多方面的改寫。第四章解讀四部電影改寫的個別特徵和共有特徵,即從跨時代互文的角度詮釋文字文本改編成該四部電影時個別發生的改寫現象以及從文化學角度歸結四部「灰姑娘」電影的共有特徵,整體解讀這四部電影和傳統灰姑娘文字文本之間的互文關係。四部電影的

改寫也都明白突顯作為材料來源的紙本〈灰姑娘〉童話故事反映的舊社會中男性主導、女性附屬於男性的社會現實以及男權社會對女性價值和地位的不公正界定帶來的女性實現自我覺醒的艱難,四部電影都從跨時代互文的角度詮釋了今日社會價值觀的進步和兒童教育理念中女性社會地位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