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推薦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電視劇推薦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段鑫星,李文文,趙亞平寫的 如何擁抱一隻刺蝟:戀愛與婚姻中的人格識別、接納與付出 和易星萍的 她不住在竹籬笆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2020必看10部戲劇推薦清單也說明:好看的戲還真不少,特別是台劇。精挑細選出10部小資夫妻覺得非常值得推薦的好戲,你們都看了嗎? &##128250;想見你(台劇) 從每位演員都是高顏質高演技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寶瓶文化 和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所出版 。

國立成功大學 台灣文學系 楊芳枝所指導 黃俐娟的 韓國穿越劇文類的形成脈絡和建構歷程 (2018),提出電視劇推薦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東亞流行文化圈、第三波韓流、穿越劇、文類。

最後網站Viu 劇集線上看則補充:韓劇、亞洲綜藝、日劇、日本動畫、泰劇、中台劇、K1頭條、韓劇攻略及精彩劇透等節目任睇! 無論線上看劇集定用煲劇app下載劇集,Drama 在Viu HK OTT now!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電視劇推薦,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如何擁抱一隻刺蝟:戀愛與婚姻中的人格識別、接納與付出

為了解決電視劇推薦的問題,作者段鑫星,李文文,趙亞平 這樣論述:

兩個相愛的人,就像兩隻刺蝟, 既期待靠近彼此,又擔心互相傷害……   人格是一面鏡子。   我們選擇的戀人,反映了我們的需求,   以及我們內心的恐懼。   當當網心理學暢銷書;4000位讀者熱烈迴響。   兩性關係中的彼此吸引、相互依戀、難捨難分,   甚至相互糾纏的背後都是人格在起作用。   自戀型人格者只愛自己身上的刺。   表演型人格者的每一根刺上都寫滿了故事。   偏執型人格者的刺往往尖利卻又帶傷。   強迫型人格者的刺極整齊地排列著,他追求完美,不允許感情有絲毫的差池。   迴避型人格者把他的刺都藏了起來,你沒有機會碰到它們。   依賴型人格者把他的刺放在戀人的身

上,他希望把自己的刺變成戀人的一部分。   邊緣型人格者的刺千奇百怪。   憂鬱型人格者的刺上寫滿了憂傷。   反社會型人格者的每一根刺都很鋒利,甚至有毒……   經由本書,我們可以學習──   ‧在親密關係中,各種人格類型者會有什麼樣的表現和感受。   ‧他們的戀人會有什麼樣的表現和感受。   ‧他們為什麼會有這些表現?   ‧雙方應該做些什麼,讓愛情更甜蜜?   ★本書特色     ◎瑪那熊(諮商心理師、關係經營講師)撰推薦序。     許川(「相待心理」創始人;資深家庭治療師)、海苔熊(心理學作家)、徐凱文(精神科醫師;「大儒心理」創始人)、雅君(網路閱讀平台「十點讀書」

主編)、黃惠萱(臨床心理師;《愛情創傷來自童年創傷》作者)擁抱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在愛情之中,往往沒有絕對的惡人或壞蛋,僅是不同人格間的碰撞及火花,有的映亮夜空,有的烈火燎原。若你心中常有「真不懂他為什麼要這樣?」的疑問,或常怨嘆「愛到卡慘死」,不妨透過人格心理學的角度,來釐清自己的愛情盲點,以及伴侶各種行為背後的真相。──摘自瑪那熊推薦序〈愛情,是齣由你、我人格共同演出的大戲〉     ◎「愛是療癒師,也是營養師。如果我們真的能遇到好的愛情,我們就能透過愛的濾鏡,遇見更好的自己。」《如何擁抱一隻刺蝟》的角度很有趣,作者段鑫星教授將我們的人格傾向比喻為「愛的鏡子

」,用這些有趣的人格特質來解釋我們為什麼會選擇某種伴侶、我們的伴侶為什麼會有某種表現,以及我們與另一半在戀愛與婚姻中要如何促進彼此的關係,甚至對某種不健康的關係要如何「當斷則斷」。我期待每一位讀這本書的人都能遇見更好的愛情。──許川(「相待心理」創始人;資深家庭治療師)     ◎十年前,我對一對「相愛相殺」的大學生戀人說,你們兩位就像冬天裡的兩隻刺蝟,接近了就相互傷害,遠離了又感覺寒冷。《如何擁抱一隻刺蝟》正是這樣一本生動、有趣的戀愛人間指南。更重要的是,這或許是我近年來讀到的最好的原創心理學科普書,我想我一定會把它推薦給我的來訪者們,因為這是一本既科學、可靠,又有趣、好讀的心理學讀物

。──徐凱文(精神科醫師;「大儒心理」創始人)   ◎兩個相愛的人就像兩隻刺蝟,既期待靠近彼此,又擔心互相傷害。《如何擁抱一隻刺蝟》講解了九種典型的人格傾向,包括自戀型、表演型、強迫型、依賴型等,並且用九隻各具特色的刺蝟,作為戀愛與婚姻中的個體的比喻,使得整本書讀起來既生動又有趣。這本書既能科學地幫你普及有關親密關係的心理學知識,又能解答你在親密關係中的諸多疑問,希望每個人都能在閱讀後有所成長。──雅君(網路閱讀平台「十點讀書」主編)     ◎每一種人格都是不一樣的風景,我們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煙火」,每一對戀人也都是獨特的存在。 當兩隻刺蝟相互靠近時,如何做到「親密有間」

,是每一對戀人都需要修習的功課。針對每一種人格類型,本書從案例展示、愛情藍圖、愛情寫真、愛上這隻刺蝟後的感覺、如何與他相處等角度展開敘述,有趣、有味、有料。──摘自前言〈人格決定你的愛情與婚姻〉

電視劇推薦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今天來採訪我在英國的19歲的親妹妹,帶大家認識一下英國的Z世代的想法以及他們有甚麼與其他世代不同的觀點與價值觀(順便給大家練習英語聽力的機會喔🎧)

00:04 介紹我的親妹妹
00:17 'Z世代'與其他世代的的想法差異
00:43 臉書在Z世代中已經沒有人在用了?!
01:16 透過網路交友是常態
01:43 與其他世代不同的回訊息的習慣
02:22 對中國的印象
03:02 英國的平均出生率
04:10 知道中國國家主席是誰嗎?
04:46 喜好的電視節目 (電視劇推薦🤩)

🔔在英國剪髮如何用英語與髮型師溝通 ► https://youtu.be/Pzy26evhpnM
🔔使用英文時避免要注意避免去做的事 ► https://youtu.be/EXflW99p4zE​​

*在我的IG還有更多 #英語學習​​​ 與 #英國文化​​​ 的分享,歡迎關注才不會錯過更多實用的內容喔。
👇🏻
https://www.instagram.com/susiewooeng...​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每月的英文時事通訊:
https://susiewoo.com/contact/​

Clubhouse
► @susiewoo

Bilibili (B站)
https://space.bilibili.com/69660834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報名我的小組課程(4人為限)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https://susiewoo.com/​

更多課程資訊
http://ow.ly/eG3f50Cp2hC​​​​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英國​​​​ #英語​​​​ #實用英語

韓國穿越劇文類的形成脈絡和建構歷程

為了解決電視劇推薦的問題,作者黃俐娟 這樣論述:

本論文在東亞流行文化圈的概念上,探討在第三階段韓國流行文化脈絡(K-Culture),韓國運用文化作為商品的發展政策,目的是為創造經濟效益和打造國家品牌。自2012年起,韓國抓緊東亞各國穿越劇的發展熱潮,透過工業化和制度化的電視劇產業,不僅將穿越劇建立為一種新電視劇文類,同時打造第三波韓國流行文化潮流。首先,象徵現代化發展的時空穿越文化概念,隨著美國勢力的擴張,穿越概念被帶入東亞各國,產生跨地域和跨領域應用的發展現象。歷經東亞各國先後產製穿越劇,東亞流行文化圈逐漸形成區域內穿越劇流行文化現象,同時韓國電視劇領域也出現穿越劇文類化發展。其次,韓國電視劇產業的工業化和組織化的生產制度、穿越劇蘊含

的龐大經濟效益,再加上電視編劇和PD的有意識生產,促使韓國在短時間內量產穿越劇。以及,韓國穿越劇運用「科學為骨、文化為肉」的文化策略,藉由時空穿越的科學概念、儒教和宗教的文化思想,傳遞韓國歷史和文化思維,以達到向跨國閱聽眾宣揚韓國文化的目的。最後,透過訪談跨國的台灣閱聽眾,歸結台灣閱聽眾對韓國穿越劇文類的接受和詮釋,也分析台灣閱聽眾對韓國穿越劇文化策略的感知。總結以上,經由爬梳韓國穿越劇文類的生成脈絡、產製、內容和接受四大層面,彰顯韓國穿越劇文化潮流再現的文化和經濟意涵。

她不住在竹籬笆

為了解決電視劇推薦的問題,作者易星萍 這樣論述:

嫁給安徽男人的浙江女人, 從上海「離散」到臺灣客家庄的人生傳記。   本書記述民國38年自中國大陸輾轉來臺、非軍系背景的外省女人江志如的生命史,透過她的口述,從而理解她過去的生活場域、主觀的經驗感受、日常行動與實踐,以及她所處的社會文化脈絡。   她如何以自己的步調融入臺灣這片土地,為何與本省人(客家人)靠得這麼近?如果像她這樣的外省人已在地化,還能再被視為「外」省人嗎?她的故事,為巨變的時代寫下屬於女性溫柔卻擲地有聲的註腳。   ◆二戰時代的女力故事,自上海繞過香港,在臺灣客家庄萌生、覺醒與實踐   「志如的母親有胃病,看了好久醫生都沒有起色,志如母親乾弟的父親便介紹她吃一種很有效的

藥──鴉片。」   「十九歲的時候,為了家計去舞廳當舞女,那時候也不知道當舞女不正當,只想說陪人家跳舞還可以賺些錢,後來才知道當舞女不好。」   「沉重的壓力讓王先生脾氣更加暴躁,時常把脾氣發洩在妻子身上,感到屈辱的志如開始怨恨丈夫,這樁以買賣為基礎的婚姻很快就出現裂痕。」   ◆從千金女文青到沒落戲院老闆娘,再蛻變為紡織廠舍監   「三十歲出頭的志如,一個語言不通的外省少婦帶著四個年幼的孩子,留在陌生的客家農村,孤苦地守著苟延殘喘的戲院。」   「那個年代,一般農家往往只能勉強供應一、二個比較聰明的孩子讀書升學,而且通常是男孩子才有機會。貧窮如王家,竟然支持三個女兒讀書?」   

「傳統上『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讓志如卡在去與不去的掙扎中,一顆心掛慮著孩子,強忍著相思之苦,勉強自己面對工作上的挑戰,但不時受到女工們的刁難閒語,心裡累積的情緒逐漸滿溢。」 本書特色   1.文字洗鍊,以真人真事記述大時代變遷下的女性生命史,展現與探討女性主體意識的萌生與強化過程。   2.情理並重,引領讀者沒有壓力的流動於田野資料與學術討論之間,對當代臺灣社會族群文獻的深化和累積具有貢獻。   3.架構扎實,將豐富的女性生命史連結歷史脈絡,述說三十年大時代政治氛圍的轉變、經濟環境的變動等。   4.跳脫刻板,探討「外省」女人融入客庄生活的本土化經驗,翻轉臺灣社會對於外省人的理解和認識。

專文推薦   「絕大多數對『外省人』的論述集中在由跟隨國民黨潰逃到臺灣來的軍人,而本書具體顯示了外省人另一個面向的故事。」──王雅各(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兼任教授)   「『不在竹籬笆』的她們是臺灣的集體記憶,也是大時代變遷歷史的見證者。」──張典婉(資深媒體工作者,作家)   「這是非典型外省家庭故事,不在眷村,黨國也不是重點,反而是在客家庄,保存了當年那些渡海的青年男女,所經歷的傷痛、思鄉、適應與歡愉的生命故事記憶。」──羅烈師(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   作者簡介 易星萍   來自外省與客家融合的家庭,幸運地在擁有多元族群文化的臺灣成長,成為常民生活中感受與掙

扎的職業婦女,小心翼翼走在傳統與現代的分界線上,努力扮演各種腳色。或許傳統多一點,對社會的關懷也多一點,相信只要不抗拒前進,人生不會白走這一遭。   東吳大學中文系、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教師碩士在職專班碩士,現為客庄小鎮的高中老師。 「流轉․她們的故事」系列叢書主編/羅烈師   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研究興趣包含客家研究、漢人地方社會、民間信仰、臺灣史、社區營造及客語復興等。 封面插畫者簡介 阮光民   漫畫家,擅長刻畫臺灣社會溫暖的人情與價值,多次榮獲漫畫大獎,作品《東華春理髮廳》與《用九柑仔店》曾被改編成電視劇。  

推薦序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處桃花源/王雅各 推薦序 大時代遷徒下的外省女性與客庄往事/張典婉 主編序 羅烈師 自序   卷一 劇變的中國.走調的青春   國.動盪/家.羽翼/巢.傾覆/善.珍寶/嫁.買賣/富.折磨/變.遠離 卷二 改治的潭門.苦難的歲月   赤禍.流徙/臺灣.貧窮/戲院.苦難/廚工.破繭/兒女.希望/基督.力量/鄰里.印象 卷三 飛躍的經濟.落地的家族   舍監. 蛻變/ 高薪. 支柱/ 投資. 起飛/ 尾聲.退休    後記   註解 自序 與她的第一次約會   初夏寧靜的午后,屋外蟬聲唧唧。我坐在一幢頗有屋齡的二樓公寓裡,保持著端莊的樣子,力圖給初次見面的她一個好印象

,雖然我們已經通過一次電話。   她,就坐在我面前一張單人籐椅上,開過髋關節手術的腿上蓋著一件毛巾被,一個瘦小萎縮的女子。   一頭銀白色短髮,攏入耳後,梳理得一絲不苟。滿是皺紋的臉,依然擁有白晳粉透的皮膚和精緻的五官。明亮的雙眼溫柔地看著我,淺淺的笑著;一身老婦的家常單衣也掩不去她嫻雅的氣質。「她年輕時該是多麼美麗的女子啊!」我心裡偷偷地想著。   二○○七年五月十一日星期五,我們第一次見面,在臺北。   活在動盪下的大時代女性   她是紡織廠女舍舍監;   她是臺灣戲院老板娘;   她是上海布商夫人;   她是舞女;   她是富家千金;   她是──江志如。   高齡八十二歲的

江志如,與當時三十五歲的我,就在這臺北的老公寓展開長達十一個月的午后約會。宛若一對祖孫話家常,一點一點揭開她的人生,為巨變的時代寫下屬於女性溫柔卻擲地有聲的註腳。   震驚接二連三   其實,關於接受採訪,披露個人甚或家族隱私,江志如的子女是反對的。   我們第一次在江宅見面,當著我的面,與她同住的女兒再三委婉地表達她們的反對與擔心,希望母親能改變心意。我杵在那陽光溫煦的客廳,看著櫃子上她們父親的照片,有點尶尬;也為受訪人和她的家人在這其中的掙扎與爭執感到抱歉,並擔心訪談還沒開始就要胎死腹中,畢竟年事已高的老人家在重要事情上通常由子女代為決定。但是江志如只有揮揮手,說「我已經決定了。」她

的女兒不再吭聲,迅速收拾好東西,客氣有禮的跟我招呼幾句,就帶著外傭出門了。   看著她們離去的背影,我驚奇眼前白髮如銀的老太太竟有如此高的自主性?   面對眼前高齡八十二歲的外省老奶奶,我企圖盡快建立關係。   我算是外省子弟──祖父母隨國民政府撤退來臺,當時尚在襁褓的父親則是在臺灣成長與求學,短暫居住在客家庄時與客家籍的母親相戀,進而共組家庭。母親進入外省家庭為媳,又在福佬人為多的都市打拚,她平時並不說客語,客家人的身分只有在與娘家親戚往來時才會彰顯。因此,我一直在相當「純淨」的外省家庭長大。從求學到工作,只要碰上外省人,不管是同輩或長輩,相似的家庭背景往往很快地就能拉近我們彼此的距離

,而產生親切的感覺,這是許多外省子弟的經驗,我也不例外。   於是,我自然地使出「我也是外省人」的招數,再追加「我爺爺和爸爸都是軍人」的靈藥,卻只得到老奶奶淡漠的禮貌性回應。這無往不利的一招,竟然踢到鐵板!我心裡滿是震撼和疑惑。   之後的訪談,只要提及老潭門的客家人,這外省老奶奶盡是眉開眼笑,話語中充滿友善與好感;而話題一拉到外省人,熱烈的空氣瞬間降溫,凍出我滿頭的問號。   「不像外省人的外省人!」   當我心裡這樣想的時候,我忽然疑惑起「外省人」的本質是什麼?「外省人」如何看待「外省人」?也好奇像老奶奶這樣第一代的外省人是如何與本省人靠得這麼近?如果像她這樣的外省人已在地化,還能

再被視為「外」省人嗎?   我小小的願望   本書初稿完成於九十七年,至今已有十二年了,但相較於當時臺灣大環境的省籍情結,現在的政治氛圍可說是更加激情而盲目,加上自媒體發展蓬勃,臺灣本土化的腳步愈來愈快,而且是唯一顯學。絕大多數的本土論述、愛臺灣的口號,外省人總是被排除在外,甚或拿來祭旗。即使從國民政府來臺已逾七十年,當年來臺的外省人也已落地綿衍至第三代、第四代了,「外省人」這個身分,與主流的本土化論述扞格,似乎仍不斷被污名化。   臺灣之光──國際名導李安,也是外省人第二代的他曾說:   「在現實的世界裡,我一輩子都是外人。何處是家我也難以歸屬,不像有些人那麼的清楚。在臺灣我是外省人

,到美國是外國人,回大陸做臺胞,其中有身不由己、也有自我的選擇。命中註定,我這輩子就是做外人。這裡面有臺灣情、有中國結、有美國夢,但都沒有落實。久而久之,竟然心生「天涯住穩歸心懶」之感,反而在電影的想像世界裡面,我覓得暫時的安身之地。」   這是多麼深的生命之歎?如果連臺灣之光都深受這種霸凌的傷害,遑論一般外省人及其後代?難道,後來與先到永遠是互斥的南北磁極嗎?   江志如,將在這股激昂盲目的政治潮流中,為臺灣社會的「歷史」補上另一種聲音。她的故事呈現一位女性、非軍系背景的外省人,如何以自己的步調融入臺灣這片土地;也試圖為當前污名化、被強迫同質化的外省人展現另一種形象,證明外省人作為一種族

群建構的不適當性。 (全文未完)   巢.傾覆 好景不常。志如的母親有胃病,看了好久醫生都沒有起色,志如母親乾弟的父親便介紹她吃一種很有效的藥──鴉片。 鴉片是弱化中國的元兇之一,滿清政府曾經強力禁絕;民國初年,袁世凱在任總統期間亦持續取締鴉片,迫使許多鴉片公司撤至租界區,取締成效良好。民國六年,滿清遜帝溥儀在軍閥張勳的支持下復辟,雖迅速被其他軍閥圍剿敉平,然而軍閥因此佔據了政治舞臺,而部分軍閥為籌財源,在佔領地種植及販賣鴉片,使得鴉片死灰復燃,荼毒中國人民的身心健康,摧毀許多家庭。 因為鴉片一吃就不痛,志如的母親也就漸漸產生依賴,終於成癮。家裡開銷本來就大,加上吸鴉片,丈夫賺得又不多,

志如的母親只能耗用自己的積蓄。在志如八、九歲的時候,母親告訴她,家裡沒有錢了,她為此焦急卻又無能為力: 「我年紀小小的就很擔心,可能我比較會想吧!我就想家裡該怎麼辦,可是我又不能幫什麼忙,所以啊,我現在不會告訴小孩他們幫不了的事情。他們幫不上忙,只會讓他們擔心,不好。」 這件事在當時年紀尚小的志如心裡留下震撼且難以磨滅的印象,對家庭的責任感開始在她心裡扎根,也深深影響她日後教育下一代的想法。 不幸的是,有次志如的父親放假,從上海回到家來,妻子告訴他鴉片一吃就有精神,志如的父親竟然也跟著吃起來。有了鴉片癮,早上起不來,沒辦法教書,書也就不教了。除了父母,志如的哥哥,也就是江家的長子,也吸上了。一

家有三口人吸毒,花費很大,又沒有收入,存款用完了,只好把米店賣了。當賣米店的錢也用光了,就向朋友舉債,債還不了,終究走上破產的地步。民國二十六年,志如小學剛畢業,中國爆發蘆溝橋事變,中日戰爭開打,處處烽火,破產的江家在志如父親的帶領之下,在混亂中舉家搬遷上海。離開浙江的時候,志如的母親還不忘帶走家裡的傭人: 「破產了就全家搬到上海,連傭人都帶走,我母親啊什麼都不會,沒有傭人不行,家裡一直有傭人燒飯洗衣。」 志如的母親自小就是千金大小姐,日常生活的料理是少不了傭人的,所以即使在破產避債期間,江家仍有傭人服侍。志如也一直過著有傭人服侍的大小姐和婚後少奶奶的生活,直到她隨丈夫漂洋過海到臺灣為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