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開場表演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震撼開場表演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ToveDitlevsen寫的 毒藥【傳奇女作家引爆話題之作】:哥本哈根三部曲3 和潘俊亨的 夢響‧夢想:作曲家/指揮家楊陳德的交響人生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震撼表演特色演绎最新时尚劲爆开场舞帅气火爆美女舞蹈年会 ...也說明:震撼表演 特色演绎最新时尚劲爆开场舞帅气火爆美女舞蹈年会晚会创意节目最新年会节目. 超清画质. 评论. 收藏. 下载. 分享. 选集. 170.85. 最有创意开场节目年会高端新颖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潮浪文化 和金塊文化所出版 。

國立成功大學 歷史學系 鄭梓所指導 劉柏毅的 台灣黑金屬音樂對本土主體的建構與闡述─以閃靈樂團的「母島認同」為例(1996-2016) (2015),提出震撼開場表演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台灣認同、國家認同、閃靈樂團、重金屬音樂、黑金屬音樂、母島認同。

而第二篇論文臺北市立大學 中國語文學系博士班 潘麗珠所指導 蔡明蓉的 《荷珠新配》研究 (2013),提出因為有 荷珠新配、荷珠配、金士傑的重點而找出了 震撼開場表演的解答。

最後網站舞力全開 - 馬戲團公關公司則補充:此表演脫離傳統的制式表演型態, 特技結合劇情、音樂、街舞、呈現出一個不一樣的震撼新型態開場表演,為最受歡迎的作品。 活動精彩花絮 REFERENCES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震撼開場表演,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毒藥【傳奇女作家引爆話題之作】:哥本哈根三部曲3

為了解決震撼開場表演的問題,作者ToveDitlevsen 這樣論述:

為了活出想要的人生,你願意付出多少代價? 一段愛情、欲望、夢想糾葛,撼動人心的炙熱旅程! 直面禁忌.引爆國際熱議之作.隆重登場   丹麥二十世紀最重要獨特的女性之聲,首部直譯中文版領先全球上市 國民作家成長文學經典,已售全球25國版權,颳起托芙潮旋風   首部曲《童年》榮獲誠品X博客來X金石堂X香港誠品當月選書   |後摺口附贈哥本哈根三部曲浪漫書籤,一式兩張可自行裁剪|   即使明知災難性的結局在等待,我都忍不住想要像她那樣活。   ──鴻鴻(詩人)   ★2021時代雜誌年度選書   ★2021紐約時報年度選書    ★2021美國公共廣播電台年度選書   ★2021金融時報年度

選書   紐約時報★衛報★紐約客★每日電訊報★波士頓環球報★華爾街日報★星期日泰晤士報★觀察家報★每日郵報★電訊報★金融時報★新政治家★出版人周刊★巴黎評論★洛杉磯時報★書單——國際媒體共同推薦    ★全球最大書評網站Goodreads著作累積逾兩萬則評分狂推分享   ★媒體譽為女性版《我的奮鬥》,丹麥版《那不勒斯四部曲》   ★丹麥影視團隊改編拍攝影集中     「現在,我們是爸爸、媽媽和孩子,一個普通正常的家庭。」   「為什麼,妳那麼想當一個正常的普通人?事實上,妳並不是啊。」   我無法回答他,但是,打從我有記憶以來,總是有著這樣的渴望。   ──托芙.迪特萊弗森   來自丹麥的

傳奇女作家托芙,近年以哥本哈根三部曲在國際間掀起熱潮。《毒藥》是真正點燃銷售狂潮的關鍵之作。她在書裡記錄下的歷程,也是當代女性的獨特聲音。被譽為自傳式寫作的先驅,筆下題材多取自真實體驗,哥本哈根三部曲引起的爭議尤甚,在書中也不諱言提到父親請她別再把自己寫成「背向世界睡覺的父親」。她曾在訪談說自己的創作皆是虛構,但在哥本哈根三部曲的第一人稱書寫當中,我們確實透過小說般的情節,窺見一位當代女作家的憂傷身影。      終曲《毒藥》的結局,托芙留下了開放式的伏筆,現實生活的她卻嘗試數次自殺,在本書出版五年後殞命——這是她最後,沒有告訴讀者的事,也讓書中對生命的提問更加真實。《毒藥》是哥本哈根三部曲的

引爆點,在丹麥出版後點燃了銷售狂潮,虛實間的爭議也隨之而來。親友紛紛出面抗議,責備她「與生活太近」,她在書中卻自承「寫作時,我絕不為他人著想」。   ★直面人性的解謎之作   繼《童年》裡回望原生家庭,《青春》描述繽紛多姿的年少階段,《毒藥》終於將讀者帶進了真正與現實對抗的生活。身為詩人,托芙為本書命名選用了別有寓意的雙關語。在丹麥語中,「已婚」這個字亦有「毒藥」之意。她在本書裡坦率且驚人地揭露了自己的生活,直面人性裡種種考驗:家庭、愛情、欲望、創作、藥物——最後成癮。   《毒藥》的開場裡,年輕的托芙儼然已經年少得志,嘗到了成功的滋味。她的著作陸續出版,另一半正是挖掘她出道的總編輯,人

生幾乎一如所願。但是生命的考驗總是突如其來:寫作事業的成功蒙上利用年長丈夫的陰影。面對感情波折後,與第二任年輕丈夫的婚姻讓她體會了為人母的快樂,也得面對產後憂鬱症及家庭生活等問題,同時繼續為寫作燃燒。   ★驚心動魄的真實生活   隨著歲月流逝,她的生活核心逐漸演變成為痛苦的來源:各種形式的可怕誘惑。為了保住愛情與婚姻,她寧可墮胎。在戰火當下,她獨自面對生命各種惘然的威脅,望著身旁的少女們,想起她們未來和她相似又或者相異的命運。擔任醫生的第三任丈夫讓她陷入了成癮問題,她沉浸在迷幻感帶來的靈思泉湧及創作欲裡,無法自拔。她在書中記錄了成癮及戒斷的過程,驚心動魄,幾乎讓人不忍直視。第四任丈夫則伴

她度過戒斷的艱辛之路,走向另一段人生。   她曾在書裡寫到,寫作是唯一令她感到快樂與平靜的事。她將自己生命裡的疑惑、苦痛、掙扎、快樂,誠實坦率地訴諸筆下。全書真實描繪了一個女人經歷愛情、友誼、野心和成癮的灼熱旅程。   ★充滿既視感的當代文學經典   托芙.迪特萊弗森是丹麥的國寶級作家,《童年》《青春》《毒藥》分別詮釋一位女性的童年、青年、婚姻階段,可獨立亦可串連,被譽為哥本哈根三部曲,並公認為經典代表作。三部曲的主題圍繞在女性的經歷和生活,對複雜的女性友誼、家庭和成長世界的描繪動人而出色。   對於創作及實踐自我的熱情,點燃了她的靈魂與生命,一路支撐著她走向人生終點,也為她奠定了傳世

作家的地位。三部曲即便只是屬於作家的人生故事,多年後卻仍能在國際間蔚為風潮,二十一世紀的讀者也有濃厚既視感,毫無時空隔閡。 本書特色   ●直面人性:坦誠揭露成癮、婚姻、愛慾等現實問題,過程讓人驚心動魄。   ●文學價值:丹麥重要文學作品,全球首部直譯中文版在台問世。   ●時代意義:成長於二戰期間,作品反映時代及女性之聲。   ●經典特色:意象生動,文辭優美,詩意盎然。   ●成長文學:從女性意識至自我的追尋與實踐,內容極具啟發性。   ●閱讀趣味:第一人稱的自傳式小說具有強烈的臨場感與即時感,充滿戲劇性。 齊聲推薦   王盛弘(作家)   林婉瑜(作家)   袁瓊瓊(作家)   郝

譽翔(作家)   崔舜華(作家)   陳又津(小說家)   廖偉棠(詩人、作家)   趙又萱 Abby Ch.(作家、編輯)   劉中薇(編劇、作家)   蔣亞妮(作家)   鄧九雲(演員、作家)   鴻鴻(詩人)   (按姓名筆劃排序)  好評推薦   |炙熱好評     《毒藥》寫得非常精簡──相對於作者驚濤駭浪的四次婚姻而言,但每一行的坦誠與敏銳都令人震驚。一個女人在不同的婚姻中,始終保有自我的世界──無論迷醉或清醒。即使明知災難性的結局在等待,我都忍不住想要像她那樣活。──鴻鴻(詩人)   我必須反問,這看似回憶錄的獨白書寫方式,主角真的是托芙本人嗎?前陣子我做了一個單人表演,也

在這虛構與真實裡面試圖實驗一種更逼近「現實」的東西。我知道只要我使用自己的身份(演員或作家),用自己的本名稱呼自己,大部分的觀眾就會以為「我」說的都是「真的」。作者托芙曾在訪談中說,「一切都是杜撰的。」然而,無名的主人翁是不是托芙,對我來說一點都不重要——故事,本來就可以是任何一個人的。──鄧九雲(演員、作家)   |年度選書   三部曲堪稱是迪特萊弗森華麗的回憶錄。以一種讓人驚嘆的清晰、幽默和坦率呈現,不僅照亮了世界的嚴酷現實,同時也點燃了我們私密生活裡那些難以言喻的衝動。——《紐約時報》非虛構類年度選書   哥本哈根三部曲是一幅令人心碎的藝術家肖像。迪特萊弗森以精確而殘酷、極度自我意

識的方式, 反思了她的生活。從希特勒上台期間、她動蕩的青年時期,到她發現心中對詩歌的熱情,再到後來多次破裂的婚姻。雖然這些故事是幾十年前的作品,但她筆下所捕捉到那些複雜的女性生命旅程,是永恆的。——《時代雜誌》非虛構類年度最佳圖書   托芙創造了一個親密的世界。既悲慘又有趣,包含了吸引人的文字——即使翻譯成不同的語言,你也會想要大聲朗讀出來。——美國公共廣播電台年度選書      |國際盛讚    為邊緣人的心靈所寫下的美麗編年史。——帕蒂.史密斯(Patti Smith)   充滿渲染力與生猛勁道的懺情告白。大師級的傑作。——《衛報》   充滿讓人戰慄且讚歎的天賦,偉大的文學作品!令

人激動的閱讀經驗,種種感動都告訴我們:這是大師級的經典之作。——《紐約時報》     令人不安的耀眼光芒,大師之作。——VOX   浪漫,卻又令人毛骨悚然,最終是毀滅。托芙被她自己敏銳的智慧所標記、傷害。她勇敢向讀者展示了自己,促使我們反思自己的傲慢。——《紐約客》(The New Yorker)   語言優雅,自然、敏感、真實——充滿令人愉悅的精確震撼及觀察,而非我們通俗閱讀經驗裡所習慣的期待。這種體驗讓人暈眩,就像托芙進入了你的腦海重新布置所有的家具,而不一定是為了讓你感到舒適。本書的閱讀經驗正如情節緊湊的驚悚片,即便你想放下,卻已無法放手。——《紐約書評雜誌》(The New Yo

rk Review of Books)   哥本哈根三部曲的閱讀體驗帶著特殊的傑作體悟,有助於填補一種特殊的空白。三部曲的到來就像是在老舊辦公室抽屜深處發現的東西,被隱藏在襪子、香包和已故戀人照片的祕密裡。令人驚喜的,不僅是因為彷彿墨水未乾涸、方才寫就的那種即時與生動,更是因為這些故事——都是真實存在。——《紐約時報書評》(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逐漸沉溺於成癮和瘋狂的過程非常出色。閱讀時的即時感與臨場感是哥本哈根三部曲與當代自傳小說的區別所在。她的寫作技術如此嫻熟,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就能透過另一個人的思想體驗世界。——《華爾街日報》(The W

all Street Journal)   托芙的才華如此耀眼。就像艾莉絲.孟若,托芙是一位濃縮大師,短短幾頁便能捕捉婚姻生活整個故事。身為天生的作家,她憑著一股殺手本能,喜歡用引人入勝的章節開頭撲向我們。她持續訴說自身的被動與無能為力,但正是如此的特質讓本書充滿希望。即使寫作無法讓她擺脫自身命運,最終卻讓她超越了世界的期望,並以她自己的方式找到了真相。——美國公共廣播電台(NPR)   哥本哈根三部曲是絕對的傑作,尤其是最後的終曲。這套作品如我們預期一樣出色,也出人意料地強烈和優雅,清晰而生動。——《巴黎評論》(The Paris Review)   令人震驚之作……托芙的思緒隨著日記

般的節奏自由流動,但在敘述中卻帶著獨特敏銳的觀察,告解似的書寫中散發鋒利的光芒……在她激烈冒險和特立獨行的人生中,這部大師之作堪稱是她的傳奇成就。——《出版人週刊》(星級評論)[Publishers Weekly (starred review)]   讀者將從三部曲中發現,托芙無情的自我審視是多麼令人欽佩而又令人震驚。——《書單》(Booklist)   有些作家的文筆恍若水龍頭中源源不斷的冰冷水流刺傷我們的手,有些作家的散文散發著溫暖的氣氛而令人愉快。丹麥作家托芙兩者兼具。她的文筆直截了當,簡單明快,卻催眠式的召喚出我們的閱讀渴望,在其藝術家生活和正常人間的故事裡拉扯。——《波士頓環球

報》(The Boston Globe)   沒有人像丹麥詩人托芙這樣,對童年有著如此令人難忘的描寫,或者同時運用如此多的希望和不祥的預感來描述寫作的衝動。——4 Columns   就像擁有百年歷史的玻璃藝術精品,托芙的文字優雅、透明,帶有輕微扭曲的華麗紋路卻仍散發未受影響的美麗,但這種無縫的表面,只不過掩蓋了現實中令人不安而生畏的聲響。——《洛杉磯書評》(Los Angeles Review of Books)   哥本哈根三部曲以真實的親身體驗和耀眼的第一人稱描繪出動人的故事。托芙將泥濘般不適且難以忍受的生活盡收眼底,且將其打磨成了尖銳的玻璃。——《泰晤士報文學增刊》(The Ti

mes Literary Supplement)   強烈而優雅。——《每日電訊報》(The Daily Telegraph)   托芙緊繃又直接的文風就像一道耀眼的光芒,揭示了二十世紀哥本哈根藍領階層女性的生活和愛情樣貌。——《STYLIST》雜誌

震撼開場表演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影像時光機之【阿平朝鮮遊記第四集】 2018年9月9日是朝鮮建國70周年的國慶日,當天早上除了舉行閱兵典禮之外,最大的重頭戲就是晚上會前往全世界最大,可容納十五萬人的五一體育場,觀賞闊別五年規模超級盛大的「阿里郎」式十萬人大型團體操與藝術大匯演。金正恩也會出席觀賞這場首演。
停辦五年後,2018年以全新劇目「輝煌的祖國」重磅回歸,內容更加入金正恩、文在寅於2018年在板門店38度分界線會面的歷史時刻片段,這次也運用了無人機等現代科技,組成了一幕幕令人歎為觀止的演出! 當然其中最傳統最吸引眼球的,還是由數萬人在看台上組成的人體LED超大型螢幕。
北韓阿里郎表演是官方的一個大型集體活動,2002 年第一次舉行,2007 – 2013 年期間每年舉辦,其後停辦。這場已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紀錄的大型匯演,是至今少數仍然存在的社會主義風格式表演,內容除了講述阿里郎的傳說故事外,亦有北韓的革命歷史進程,歌頌金氏家族的領導,以及現今的各項現代化發展等。
「金正恩同志!」身旁的導遊突然指著遠方緩緩入場的身影,一剎那,全場掌聲雷動,五一體育場內十幾萬朝鮮人民凝視着同一方向,激動地大喊「萬歲!萬歲!」。
這時我們從外國人觀眾席上大約距離觀禮台一百多米,親眼見到了金正恩本人。

00:00 開場
00:20 早晨的平壤科學家外賓住所房間和窗外景色
04:14 輝煌的祖國十萬人大匯演晚會精彩片段1
05:50 遊覽大巴車上看平壤市區景觀1 三褲導遊開講時間
12:14 平壤光復百貨公司購物體驗
21:22 朝鮮餐廳午餐時間
23:55 平壤有軌電車 街景 人民群像
28:05 平壤天主教教堂參觀
32:07 遊覽大巴車上看平壤市區景觀2 三褲導遊開講時間
34:53 平壤科學家外賓住所窗外景色
35:32 回到酒店房間午休 吃朝鮮零食和飲料
37:48 看朝鮮電視台節目
39:04 輝煌的祖國十萬人大匯演晚會精彩片段2
43:02 輝煌的祖國三等席USB隨身碟門票收藏卡

系列影片:
傳說中的北韓少女時代?|朝鮮可樂好喝嗎?|台灣大叔遊北韓EP.1【阿平遊記】https://youtu.be/zjBD2WxQRuU

台灣大叔遊北韓 EP.2|北韓女神級空姐|體驗高麗航空商務艙+平壤機場貴賓室【阿平遊記】
https://youtu.be/TkzkUVY0VXQ

台灣大叔遊北韓 EP.3|飯店體驗平壤科學家外賓住所|朝鮮導遊唱中文歌好聽嗎?|街道不可思議的乾淨【阿平遊記】https://youtu.be/3MLCXmNnq8I

台灣大叔遊瀋陽 EP.1|比百貨公司還大的書店 玖伍文化城|太原街步行街【阿平遊記】https://youtu.be/neW8WsjUfkQ

台灣大叔遊瀋陽 EP.2|瀋陽最繁華青年大街摩天建築街景|盛京大劇院|K11購物藝術中心|中山廣場【阿平遊記】https://youtu.be/D6oRS8J0rNA

台灣大叔遊瀋陽 EP.3|參觀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銘記歷史勿忘國恥【阿平遊記】https://youtu.be/HZ_X4n3Nwsk

===========================
歡迎訂閱 阿平電影院 i-PK MOVIE ➤ https://goo.gl/nVBtxR
記得按下小鈴鐺🔔,可以第一時間看到最新影片喔。
===========================
阿平电影院打赏赞助💰 感谢大家的支持😊
🧧 微信 扫码赞助 ➤ https://reurl.cc/gWkrZ4
🧧 支付宝 扫码赞助 ➤ https://reurl.cc/4a5lQY
Paypal 赞助 support ➤ https://paypal.me/iPKMOVIE
===========================
訂閱與關注 ➤
【B站 阿平电影院】➤ http://space.bilibili.com/97102435
【微博 阿平电影院】➤ http://www.weibo.com/p/1005051918309433
【西瓜視頻 阿平电影院】➤ https://www.ixigua.com/home/80120746896
【今日头条 阿平电影院】➤ https://reurl.cc/2gYqDE
【抖音(大陸版APP) 阿平電影院】➤ http://v.douyin.com/efrcRWL
【FB 華語世界電影討論社】➤ http://tny.im/hWQ
【阿平 FB】➤ http://www.facebook.com/thxac3dts
【阿平電影院 FB粉絲頁】➤ http://www.facebook.com/APcinema
【i-PK MOVIE 電影情報局 FB粉絲頁】➤ http://www.facebook.com/iPKMOVIE
【i-PK MOVIE 電影情報局 官網】➤ http://i-pk.tw/
【優酷 阿平电影院】➤ http://i.youku.com/ipkmovie
===========================
#金正恩 #朝鮮平壤 #阿平遊記 #北韓 #North_Korea #Pyongyang

台灣黑金屬音樂對本土主體的建構與闡述─以閃靈樂團的「母島認同」為例(1996-2016)

為了解決震撼開場表演的問題,作者劉柏毅 這樣論述:

金屬樂是呈現社會面向的一種音樂風格,展現了社會某部分群體的共識,此一共識多為重金屬樂手們對社會的批判,於是這些批判透過音樂向大眾傳遞樂手們的想法。在台灣,金屬樂這種音樂形式並沒有受到主流音樂的注意與歡迎,因此台灣一直被視為金屬樂的沙漠,而閃靈樂團的「特異獨行」在這樣的音樂環境之下反而容易受到大眾所注視。此種不太接受其它曲風的社會風氣在剛解嚴的1990年代便已是如此,因此金屬樂這種「非大眾」的音樂形式傳入台灣之後,初期並沒有太多亮眼的表現,直到閃靈樂團的出現與成長,打破了此種社會的刻板印象而逐漸被人所知。本文將溯源閃靈樂團的發展歷程以及音樂風格,同時分析閃靈作品背後的社會意涵,證明閃靈樂團所代

表的聲音仍是屬於社會的一部分,而非獨立於社會之外。為了達到該目的,本文以金屬樂的發展歷史為開頭。做為搖滾樂底下的一種曲風,金屬樂在搖滾樂發展之下,發現搖滾樂逐漸失去「批判社會」的特色,導致樂手們開始反省搖滾樂的意義,金屬樂便由此誕生,並承繼了搖滾樂批判社會的精神。然而金屬樂的發展也產生質疑自身的聲浪。金屬樂逐漸走上搖滾樂的後塵,在失去批判社會的精神之前,金屬樂產生一股反省的力量,這股力量便是多元的金屬樂曲風,如:歌德金屬、力量金屬、民謠金屬、死亡金屬、黑金屬等等不同的種類,「金屬樂」儼然成為一個大的母集,底下包含著許多不同風格的子集。金屬樂批判社會是以激烈的方式展現出來,其中一種灰暗、晦澀甚至

邪惡的曲風便是閃靈樂團所採用的黑金屬音樂風格。閃靈樂團使用了「黑金屬」的音樂風格作為創作方向,這在90年代的台灣可以說是非常「前衛」,他們所面臨的是對「新的音樂」不太接受的台灣社會,更何況「黑金屬」是一種極端的音樂形式,接受者更為稀少。隨著樂團發展漸上軌道,閃靈樂團的作品於2003年獲得金曲獎肯定,在這個大眾所矚目的頒獎舞台上,其「台獨樂團」的身分就此被大眾所知。之後,閃靈樂團持續的成長,團員於2005年之後也不再有大幅變化,然而該樂團的形象卻逐漸受到大眾質疑。2007年,閃靈樂團於歐美巡迴的同時,宣傳了台灣被聯合國打壓一事而備受外國矚目,卻受到「扁政府」威信低落的影響,使得台灣大眾對該樂團的

形象是負面的。2008年選舉,結果由親中的國民黨取得執政權,台灣社會的選擇儼然與閃靈所堅定的認同相反,因此閃靈展現了他們對政治的憤怒,於是他們將「憤怒」表現在作品上,藉由作品的故事內容大肆發洩,進而達到對閃靈樂團認同的再現。2012年的選舉結果,雖然仍由國民黨繼續執政,但閃靈樂團對於選舉結果所呈現的社會氛圍感到樂觀,並表現在2013年的作品上。2013年的作品藉由描寫許多抵抗威權者的故事,傳遞給大眾閃靈認同的方向以及他們所傳遞的歷史故事。最後於2015年,樂團主唱直接參與選舉,終將自身的認同帶進政治圈。透過上述的爬梳,將閃靈樂團的發展與社會政治連結,說明該樂團與社會互動的結果,進而產生自身認同

在呈現上的變化。本論文同時聚焦於閃靈樂團「母島認同」的形塑與轉折,藉由其歷年專輯的歌詞,地毯式地拆解歌詞中所代表的「母島認同」意涵,並由此方式建構樂團與社會互動之下所呈現的「母島認同」,進一步勾勒出「母島認同」的形塑與轉折,以及其所代表的社會意義等。

夢響‧夢想:作曲家/指揮家楊陳德的交響人生

為了解決震撼開場表演的問題,作者潘俊亨 這樣論述:

這是一個關於「夢響」和「夢想」的故事……   從一支業餘的交響樂團,經歷25年的淬礪及不散的音樂熱情,直至建立起自己的音樂廳;「夢響」如何從一顆小小的夢想種籽,經歷成長、茁壯,最終蛻變為一棵能為團員遮風擋雨的大樹,情節猶如一首高潮迭起波瀾壯闊的交響曲,動人心弦。   成立25年來,滿載夢想的「夢響」列車帶著團員不斷奔赴向前,旅途中的感動讓夢響有了存在的意義和價值。無論大環境如何變化,未來,夢響仍會繼續堅定地走自己的路。   「夢響被看低的時候,我們沒有氣餒,現在夢響被看好,我們更不能忘形,堅持走自己的路是夢響始終不變的態度,我們從不想要成為多了不起的樂團,只想要把音樂這條路走得更長更

遠,讓懷抱夢想的人們有一個可以圓夢的地方。」――夢響樂團創辦人/音樂總監楊陳德   夢響的起點   楊陳德1995年自美歸國,為了生計成立音樂教室,繼之以音樂教室的學員為基礎,於1998年創立夢響管弦樂團。成立時僅有5名團員,日後因為音樂教室的學員日漸增多,樂團也慢慢擴張成小有規模,至今已發展成為有70人規模的大型管弦樂團;初期成員多來自各行各業,大家因為對音樂有共同的夢想而聚在一起。   隨著樂團的發展需求,夢響演奏廳2005年在新北市蘆洲區成立,場地不算大,但能提供團員團練的場地,成立以來舉辦超過百場以上的音樂會,儼然成為社區居民重要的藝文活動中心。樂團成立早期,排練室小小的,經費不

多,支撐團員們的是對音樂的熱情;發展至今,樂團有許多來自國內外音樂本科及碩士、博士的專業高手加入,多年的合作磨合,如今的夢響樂團除了擁有專業的表現外,更孕育了屬於自己的獨特聲音。   2007年起,樂團陸續與多位國內的年輕演奏家合作演出協奏曲,包括巴松管(低音管)演奏家簡恩義,單簧管演奏家林昭安,鋼琴家林秋伶、許哲偉,聲樂家朱雅生等,夢響演奏廳的成立無疑為國內新一代演奏家及音樂家創造了一個小而美的表演舞台。   2008年起,夢響樂團開始一系列公益巡演,足跡所到之處包括桃園、新竹、苗栗、台中、南投、雲林、彰化、嘉義、台南、宜蘭等地,如同當初的規畫,他們在10年內完成了環島的夢想。   從

2016年開始音樂廳也不定期舉辦「夢響學生音樂會」、「夢想的起點音樂季」、社區音樂會等活動;疫情期間,由於避免人潮聚集,許多藝文活動停擺,音樂家沒有了演出機會,觀眾更失去了看表演的樂趣與享受。有鑑於此,夢響樂團在2021年7月11日舉辦「美好情懷如往日」線上音樂會,讓不能出門欣賞音樂會的藝文愛好者在家就能聆聽美妙的音樂。   此外,夢響樂團多年來也擔任楊陳德老師新作品首演的重要任務,並於2010年發行楊陳德作品集〈淡水河1986〉CD專輯;2013年,夢響樂團更是歷經萬難,終於通過兩廳院的高規格審核,首度登上國家音樂廳,實現業餘樂團幾乎不可能達成的夢想。   團員像家人,楊陳德是大家長

  早期,夢響樂團的成員來自各行各業、各年齡層,大家因為對音樂有共同的夢想而聚集在一起。在團練室裡,你可以看到剛從機場下班就趕著來團練的機長和空姐,剛忙完家務還來不及換裝的家庭主婦,前晚才熬夜加班帶著黑眼圈上陣的電腦工程師,另外還有上班族、國小老師、各級學校的學生……,雖然大家平日都忙於自己的學業或工作,但都非常珍惜每一次團練的機會,努力練習。即便演奏水準不能與職業樂團相比,但一年一年的成長與進步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也因為亮眼的演出成績,漸漸的,有更多的專業樂手因感動於樂團的熱情而加入,使夢響的實力不斷提升,組織不斷擴大。   由於楊陳德與妻子宋世芬兩人沒有生育,憑著一份超越血緣的深厚羈絆,他

們與樂團裡這些大孩子、小孩子成為密不可分的家人,也是樂團多年來即使經歷風雨飄搖仍然能存續的關鍵所在。   走過瓶頸,創新高度   夢響樂團經歷25年的成長、茁壯,過程中難免遭遇波折。回想過往,楊陳德提到,這些年來,「夢響」就像一列滿載夢想的列車帶著團員不斷努力向前追尋;開始時夢想很小,大家能夠組團玩音樂就很開心了,之後夢想愈編織愈大,相對的,困難和挫折也接踵而來。   遭遇的困難包括經費短缺――申請補助大多失敗,人員不足──時時會有團員因學業或生涯規劃而離開,樂團還一度因為這些問題而面臨解散,可以說凡是業餘樂團會碰到的困難,夢響遭遇的只有更多、沒有更少;儘管如此,在楊陳德的帶領下,夢響的

夥伴仍勇於造夢,不懼每年虧損,慣例舉辦大型公演、環島義演,甚至自費受邀前往德國演出及發行CD專輯等,實現了許多夢想,卻也抵押了楊陳德僅有的資產――房子。   在經營漸漸上軌道後,樂團公演、商演的邀約不斷增加,甚至是企業的經費贊助也愈來愈多,這些援助讓音樂教室一些短期的財務困難多數能安穩度過,但近幾年因為國內經濟景氣衰退的影響,不僅公演、商演的機會大量減少,就連企業贊助也一個一個縮手,走過20多年的夢響樂團,面臨了成立以來最大的經營危機。   2013年,楊陳德率領夢響管弦樂團登上國家音樂廳,那次演出可說是樂團成立以來獲得的最高榮耀,多數人認為楊陳德及夢響樂團從此要平步青雲了,殊不知,楊陳德

為了支撐這個樂團,幾乎傾其所有,夢響樂團行政總監周敬斐說起在那次表演的數年後,早已把他當成家人的楊陳德親口對他說:「敬斐,我那天發現我戶頭裡的存款才三萬多!」   由於不計利益的投入,樂團一度陷入財務窘迫的困境,楊陳德考慮暫停樂團運作,讓自己回歸單純的樂曲創作。楊陳德與宋世芬商量是不是把樂團當時租用的「家」先退租,團練場地可以到附近租用學校教室就好,這樣可以省下大筆經費,樂團能繼續維持,他們的負擔也能減輕一些,他自己則可以將工作室搬到早年購置的三芝小別墅,一個星期幾天過來帶帶樂團,依靠樂團過往的營運收入,兩人的退休生活不會有太大問題。   楊陳德以為這樣的設想很妥當,沒想到宋世芬並不這麼想

,她不忍心接受楊陳德的這個提議,因為她早已把團員都當成了自己的孩子,思索了一陣,她告訴楊陳德:「你不在,大家就散了!樂團是你生的,你有責任照顧,而且不只這樣,你還要給團員一個家。」   在宋世芬心裡,樂團這個「家」是孩子們遮風避雨、療傷止痛的地方,不僅這個臨時的家不能散,他們更應該盡「家長」所能給孩子們一個永久的家。楊陳德頓悟,原來自己肩上扛了一份重任,他必須成為孩子及家的創造者及守護者。   因為不放棄,為夢響帶來了轉機。2013年底,樂團規劃的2014年度五場音樂會大致底定,和往年不同的是,這五場活動都是外界委託製作或合作的音樂會,楊陳德估計,這一年將是樂團創團16年來首度不用賠錢的一

年!   支撐夢響存續的動力很大一部份是來自團員,這股對音樂最初始的熱情,讓夢響的音樂有自己的風格,每場演出總能帶給觀眾滿滿的感動,而且這種感動是沒有國界的。楊陳德說,「記得2008在德國演出後,許多來參加音樂會的德國老人家在後台握住我們的手,說他們剛才如何因為聽著我們演奏的台灣民謠而感動落淚。」這份來自海外異地的感動,楊陳德牢牢地記在心底,近年來的環島義演,夢響樂團的團員更是樂於轉化這股熱情,並將它帶到台灣的各個角落,用音樂去撫慰許多孤苦無依的心靈。   夢響的光榮篇章   2008年感動德國人的台灣交響樂團   由於妻子在華航工作的關係,某次楊陳德參與了一次與妻子公司的團體旅遊,來

到德國阿爾卑斯山腳下一個觀光小鎮加爾米施-帕滕基興(Garmisch-Partenkirchen),這是德國作曲家、指揮家理查.史特勞斯(1864〜1949,被認為是德奧音樂傳統的最後繼承者,也是晚期浪漫主義的代表作曲家,常與馬勒並稱)的出生地,遊程中有機會與當地文化局人員交流。當對方得知楊陳德有一支交響樂團,便急切地邀請他帶著樂團前往當地的音樂祭表演,楊陳德答應了,但那時他不知道這是一項艱難的挑戰。   幾千里之遙、幾十人的一個團體,再加上文化與語言隔閡,種種阻礙,幾度都令人想要放棄,但這畢竟是難得的機會,經過大家的協力合作,最終成行了。   2008年的這場演出讓所有團員終身難忘,台上

的賣力演出,台下的觀眾感動不已,由於較少有機會聆聽來自東方交響樂團的表演,這次〈台灣民謠之夜〉的聽覺震撼讓當地人久久不能忘懷。儘管有著語言的隔閡,但表演謝幕後觀眾湧向後台向團員致敬的神情,讓所有人在一路上經歷的風風雨雨與不愉快在瞬間都一掃而空。忘情地演出,博得當地觀眾的一致讚賞,讓團員們無不帶著滿滿的感動踏上歸途。   2013年國家音樂廳〈夢幻之間〉   2013年2月,楊陳德帶領夢響管弦樂團和母校淡江大學合唱團,以150人的大型編制登上國家音樂廳的舞台,在這場音樂會中,楊陳德親自指揮演出自己的兩首作品〈望春風幻想曲〉、〈第一號交響曲.夢幻之間(首演)〉,音樂會不但創下了銷售近九成的票房

成績,其中首演的〈第一號交響曲.夢幻之間〉更是歷經30年孕育的一首交響曲。   楊陳德累積30年管弦樂創作和編曲的能量,以《牡丹亭》中杜麗娘和夢中書生柳夢梅蕩氣迴腸的愛情故事為背景,完成人生的第一號交響曲。當演出結束時,現場近兩千名觀眾無不動容。   2018年日本名古屋Shirakawa音樂廳〈來自福爾摩沙的呼喚〉   2018年9月,夢響管弦樂團應邀前往日本演出,由於海外演出的機會相當難得,團員們都很興奮,為了這場演出做足了準備。但這場音樂活動演出前日本當地卻遭遇了颱風的襲擾,礙於當地政府的規定,若颱風登陸,這場演出有可能被取消,所幸,經過大家虔心的禱告,颱風最終擦邊而過,並未登陸,

使排定的演出能如期舉行。   這場為紀念「夢響」20週年而特別安排的名古屋公演,過程中有一段曲折的故事。20週年紀念音樂會原本是安排重返10週年紀念公演的場地──德國Garmisch,計畫在當地的理察.史特勞斯音樂廳和另一個城市的音樂廳進行兩場演出,後來因緊急事故臨時取消,不捨團員失望,楊陳德必須另作安排,他問行政總監周敬斐,「曾與夢響合作演出的日本鋼琴家Shoko(蒲生祥子,Shoko Gamo)現在住在哪裡?」周敬斐回答:「名古屋」。因為這個契機,20週年紀念音樂會決定改到名古屋舉行。   場地雖然確定了,不意接著還有一連串的困難和挑戰,因為除了Shoko,樂團在名古屋沒有認識任何人,

因此得不到任何援助;但誠心感動天,奇蹟發生了。從開始沒人理會他們,尋求贊助處處碰壁,漸漸地愈來愈多支援的單位出現,最後,在颱風夜的Shirakawa音樂廳湧入了近滿座的日本觀眾,現場觀眾無不為樂團的賣力演出回報熱烈的掌聲。   這場演出空前成功,不只感動了全場日本觀眾,演出的相關新聞還登上了日本中日新聞的報紙版面!由於名古屋各界熱烈回響,樂團在回台後還收到這次主辦單位之一的星城大學來函,告知在音樂會結束後,現場的一些教授、音樂老師都對夢響管弦樂團的表現讚不絕口,雖說是業餘樂團,但完全是專業級的演出,直誇台灣的音樂水準令人驚嘆。   音樂會當晚也不時看到第一次聽楊陳德老師作品的日本觀眾頻頻拭

淚,再次證明音樂無國界,連原本有些嚴肅冷漠的Shirakawa音樂廳工作人員,在上半場結束團員撤場時列隊在後台鼓掌,臉上盡是佩服的神情,夢響的表現贏得了嚴謹的日本人對台灣人的尊敬。   會後,擔任這次音樂會居中協調的藝術經紀公司二宮先生個人已完全變成楊陳德老師和夢響樂團的粉絲,更力邀夢響樂團未來到東京、大阪演出,並希望活動能由他們公司主辦。   楊陳德曾經答應Shoko為她編寫一首鋼琴協奏曲,他遵守了承諾,花了半年時間譜寫〈雪山鋼琴幻想協奏曲〉,並將該曲帶到名古屋Shirakawa音樂廳獻給好友。   順帶一提,名古屋那場演出返台後,不多時傳來我駐大阪資深外交官蘇志誠自殺的消息,楊陳德得

知消息後非常難過,因為才在幾天前,為了向在名古屋演出的夢響團員致意,蘇處長特地在颱風天從大阪飛到名古屋演出現場,為團員送上謝意;很溫暖、很真誠的一個人,竟在颱風夜因無端的流言蜚語致他在官邸輕生,對此,楊陳德惋惜再三。   2020年高雄衛武營國家藝文中心音樂廳〈山.河.新世界〉   2020年9月5日夜晚,楊陳德與夢響管弦樂團在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演出,音樂會以優美深情的〈愛河序曲〉揭開序幕,在柔美和諧的樂聲中感受一股深刻的愛的力量源源不絕湧出,其中有愛、有溫暖和希望;接著再以〈淡水河1986〉澎湃震懾的開場,帶給觀眾壯闊興盛的淡水河印象,中間穿插鋼琴柔美的旋律,使人彷彿看見作曲家獨

自漫步於河邊的夜晚,寧靜而又奔流不息;接著再以鋼琴幻想協奏曲〈雪山〉、德弗札克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牽引著大家對成長過程的記憶與對新世界的想望。   音樂會的尾聲,擔任這場音樂會指揮的楊陳德打破常規,親自以創作曲「愛河序曲演唱版」獻給過世的妻子,一邊指揮交響樂,一邊深情演唱,現場每位觀眾都被他真摯的歌聲所感動,頻頻拭淚。   最後,這場音樂會近滿場的觀眾兩度起立鼓掌向樂團致意,這份榮耀在國內交響樂表演領域堪稱經典。 本書特色   1.希望透過本書能把更多優美的旋律帶入社會,讓更多人親近樂器、學習樂器,把音樂融入家庭,成為生活的內容,藉以抒發內心的感情,並讓心靈感受和諧與愉悅!。  

 2.希望透過本書能將音樂家楊陳德在樂壇生涯的奮鬥傳奇寫出來,將他的音樂才華和超乎常人的意志力說出來給社會大眾知道,這樣可以激勵更多的音樂人堅持理想,繼續走創作這一條路,並且能吸引更多人來聆聽音樂演奏會。   3.從一個音樂愛好者與音樂家的對談,從淺到深,窺探音樂的奧秘,並藉由音樂家的導聆,深度解析音樂家的第一號交響曲〈夢幻之間〉。   4.以輕鬆對談的方式,深入淺出說明近代及至現代作曲源流的發展與演變,即使不是音樂人,也能進入作曲的世界。   5.掃描QR,即刻聆聽書中相關經典樂曲,曲文配合,更添閱讀樂趣。 專文推薦   簡文彬(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藝術總監)   朱雅生(聲樂家

)   陳妍霖(中正高中吉他社校友會創會理事長)  

《荷珠新配》研究

為了解決震撼開場表演的問題,作者蔡明蓉 這樣論述:

2009年5月9-10日,「蘭陵劇坊」為慶祝三十週年並祝賀當年指導老師吳靜吉七十歲生日,三代蘭陵人以「演員接力」的方式重現《荷珠新配》。劇中人各懷鬼胎、爾虞我詐的情節、自然諧趣的對話,使全場笑聲連連,演員爐火純青的演技,更被劇評家鴻鴻稱為這是「一部活生生的臺灣現代劇場史」。隨著「蘭陵三十,傳奇再現」慶祝活動的進行,筆者拜讀了吳靜吉、石光生、鍾明德、于善祿……的文章,因許多學者專家對《荷珠新配》的歷史定位,多停留在「蘭陵劇坊」肢體訓練對該劇或劇壇所形成的影響,而忽略了《荷珠新配》本身的價值所在,故本論文嘗試在既有的基礎上,另闢蹊徑,以確認其價值與地位。 《荷珠新配研究》全文約十二

萬字,共分成八章,除第一章概述研究動機、目的、方法、範圍及其困難外,其餘各章分別就歷史傳承、劇本創作、戲劇演出,進行討論:首先,在歷史傳承上,為了解《荷珠新配》的起源與發展,第二章綜合爬梳整理從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國時期之相關文獻資料,並參考劉慧芬《京劇劇本編撰理論與實務》一書的繪圖方式,製成角色人物關係圖,以揭開庶民文學流傳廣布的面紗。第三章則以歸納、分析的方式,檢視各時期創作者面臨國家政治及社會經濟丕變,其內心希冀、託物寄興或自我省思,以見金士傑《荷珠新配》主題思想的歷史承繼與現代融攝。  其次,在劇本的創作上,黃美序〈從《荷珠配》到《荷珠新配》〉一文,直指《荷珠新配》移植了《荷珠配》的

語言文字、情節動作,對此金士傑曾表示經過多次的改編,對其間的承襲或置換早已不復記憶。職是,第四章從語言文字、戲劇動作,來比較分析兩劇本的承襲或置換,可知《荷珠新配》的承襲,不是表面上的堆疊,而是緣自於戲劇生命,無可取代的語言。雖然《荷珠新配》有不少吸收和改編的現象,但進一步比較分析戲劇結構、語言動作,也可發現《荷珠新配》引發熱烈迴響,超越原作《荷珠配》的地方  在戲劇演出上,因演員對角色人物的塑造與詮釋,不僅影響了觀眾對戲劇內涵的理解,更間接促成了戲劇生命的延長。然《荷珠配》與《荷珠新配》分屬不同劇種,故在探討角色原型與新創的議題上,援引「評藝三論」、「肢體語言」,做為第五章、第六章的研究張本

,探看各演員在表演藝術上的實踐。再者,戲劇演出應以觀眾審美趣味、時代潮流作為設計前提,故第七章檢視《荷珠新配》創作的時代背景以及舞臺演出的效果後,再依據姚一葦「藝術即表現」、愛德華•賴特(Edward A. Wright)「歌德三問題」的主張,檢視各種舞臺形式的實踐「表現得如何」及「是否值得」,由此探索與時俱進的戲劇形式,並沒有像1980年《荷珠新配》一般,掀起戲劇風潮的緣由。  雖然《荷珠新配》並不是全新的作品,但透過歷史文獻的爬梳整理、創作的比較分析、戲劇演出的呈現,便可發現《荷珠新配》在時代洪流中,依然挺立及廣布流傳的價值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