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高中住宿費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青年高中住宿費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安伯托‧艾可寫的 如何撰寫畢業論文:給人文學科研究生的建議 和詹鈞智的 追著奧運看世界:從雅典、北京到倫敦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青年高中新生事務公告欄 - Google Groups也說明:青年高中 新生事務公告欄 ; 3/8/21. 公告本校110-03-06 適性鑑別暨說明會結果查詢及報到注意事項 ; 8/13/19. 公告108學年度新生核准住宿名單 ; 6/10/19. 公告108學年度中投區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時報 和白象文化所出版 。

最後網站青年高中宿舍的評價費用和推薦,EDU.TW、DCARD則補充:關於青年高中宿舍在青中新生- 住宿資訊的評價; 關於青年高中宿舍在青年高中宿舍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輕鬆健身去的評價; 關於青年高中宿舍在中秋佳節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青年高中住宿費,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如何撰寫畢業論文:給人文學科研究生的建議

為了解決青年高中住宿費的問題,作者安伯托‧艾可 這樣論述:

研究生的最佳陪伴之書 從現在開始克服論文焦慮   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寫論文是自娛,還有,論文跟殺豬一樣,可以物盡其用,半點都不浪費。   一九七七年,廣為世人所熟知的義大利符號學家、小說家—安伯多.艾可(Umberto Eco)為他的學生寫下《如何撰寫畢業論文——給人文學科研究生的建議》(Come si fa una tesi di laurea-- Le materie umanistiche)這本畢業論文指導手冊。不僅出於一介知識份子對學制與社會的反省,更是出於對學生的關懷,他期望以此幫助學生順利畢業。   當時義大利正面臨高等教育改制討論,遇到的社會問題是,以

往只有知識菁英階級能就讀的大學,變成普羅大眾都可以入學。入學門檻變寬,愈多人可以接受高等教育,看似理所當然是件好事,但往往有許多學生為其出身所困,其實沒有將大把時間與金錢投注在學業上的餘裕。艾可就是為這些人而寫。他認為這些人不僅該完成論文以求畢業,且為了不再走學術的話,更該把握這難得寫論文的計畫,把將論述體系化的能力訓練起來。   這本指導手冊在一九八五年曾再版重出,艾可對再版的原因這樣說,有時閱讀會刺激人的靈感,儘管靈感來自於人們自己,不見得是內容本身。他盼望這文本繼續扮演啟發讀者的角色,因為他自己寫博士論文時,也有一本視之為靈感來源那樣的書。   艾可確實是有遠見的學者,他當年所談的問

題並未過時。目前台灣的大學幾乎人人在念,碩士學位也已相當普遍,只要願意每個人都能進研究所寫論文。除了擁有資本栽培的學生之外,大多數的普通學生仍得趕快畢業,工作賺錢,甚至償還學貸。問題是,許多研究所並不期待學生趕緊寫完論文畢業,尤以重視博學傳統的人文學門最為嚴重。艾可這本書正是為了解決學生的論文焦慮,為了鼓勵學生盡快寫出一本符合「畢業門檻」論文而存在。對現代讀者而言,它仍是一本非常好的研究生陪伴之書。   本書有如下實用情境的建言:   一個半工半讀學生是否該盡快完成論文?   該如何避免被指導教授剝削?   學位論文該花的時間最短半年,最長三年,為什麼?   該如何選題,才能確保論文對未來的

自己或學界有用?   附帶一提,艾可在這本書中不會告訴你論文寫什麼,那是你自己的事。這本書要告訴你的是:a.論文是什麼;b.如何選擇論文題目、分配時間;c.如何搜尋參考書目;d.如何運用你找到的資料;e.如何呈現研究成果。 名人推薦   導讀:   畢恆達(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推薦:   王志弘(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林志明(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教授)   周素卿(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   吳鄭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   張維安(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人文社會學系教授)   蔡慶樺(外交官、作家)  

作者簡介 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 1932-2016)   義大利權威符號學家、哲學家、歷史學家、文學評論家,並身兼小說家。曾任波隆那大學高等人文科學學院教授與院長。一九八○年出版第一本小說《玫瑰的名字》後,各界轟動好評,八年後再出第二本小說《傅科擺》,同樣廣受注目,銷售量亦十分驚人,後有《昨日之島》、《波多里諾》、《布拉格墓園》、《試刊號》等小說,創作能量豐沛。他的雜文集包括《艾可談文學》、《美的歷史》、《別想擺脫書》、《一個青年小說家的自白》、《植物的記憶與藏書樂》等,往往可見其學思。更有多部學術論文與專著,以及專門寫給學生的論文指導《如何撰寫畢業論文》。 譯者簡介

倪安宇   資深義大利文學譯者。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系畢業,威尼斯大學義大利文學研究所肄業。旅居義大利威尼斯近十年,曾任威尼斯大學中文系口筆譯組、輔仁大學義大利文系專任講師。譯有《玫瑰的名字》、《傅科擺》、《試刊號》、《困難的愛故事集》、《收藏沙子的人》、《在美洲虎太陽下》等諸多譯作。   導讀  進入艾可的書房,一窺大師論文寫作的內裡 畢恆達 譯者說明 一九七七年初版作者引言 一九八五年再版作者序   第一章  論文是什麼,有何用處 1.1為什麼必須寫論文,論文是什麼 1.2誰會對這本書有興趣 1.3論文在畢業後如何派上用場 1.4四個準則 第二章  選擇論文題目 2.

1專題型論文或綜述型論文? 2.2歷史路線,還是理論路線? 2.3選擇老議題或新議題? 2.4寫論文需要多少時間? 2.5需要懂外語嗎? 2.6「學術性」論文或政治性論文? 2.6.1何謂學術性? 2.6.2歷史—理論路線或「熱門」實務經驗路線? 2.6.3如何將時事議題轉化為學術議題? 2.7如何避免被論文指導教授剝削? 第三章    搜尋研究資料 3.1研究資料是否容易取得 3.1.1何謂學術工作的研究資料 3.1.2第一手和第二手資料 3.2參考書目研究 3.2.1如何使用圖書館 3.2.2如何處理書目:書目卡片 3.2.3書目格式 3.2.4亞歷桑德里亞圖書館:一個實驗 3.2.5真

的需要看書?看書的順序為何? 第四章  工作計畫和索引卡片 4.1假設性目次 4.2索引卡片和筆記 4.2.1各種索引卡片及其功能 4.2.2製作第一手資料卡片 4.2.3閱讀卡片 4.2.4學術的謙卑 第五章  撰寫論文 5.1對誰說話 5.2怎麼說話 5.3引述 5.3.1何時及如何引述:十個準則 5.3.2引用文字、釋義和抄襲 5.4頁尾註腳 5.4.1註有何用處? 5.4.2引述—註釋模式 5.4.3作者—出版年份模式 5.5提醒、陷阱、習慣 5.6學術驕傲 第六章  完稿 6.1排版注意事項 6.1.1頁緣及空格 6.1.2標點符號 6.1.3幾個提醒 6.2論文最後面的參考書

目 6.3附錄 6.4目次 第七章    結語   導讀 進入艾可的書房,一窺大師論文寫作的內裡   安伯托・艾可是何許人也!《傅柯擺》、《玫瑰的名字》等等這些博大精深的小說,台灣的讀者就算沒有讀過,大概也會心嚮往之。在義大利印刷精美的《美的歷史》、《無盡的名單》也讓大家知道,他不只是小說家,更是美學理論家。當然,他的本業是人文科學院的大學教授。一九七七年他寫了《如何撰寫畢業論文:給人文學科研究生的建議》也就不足為奇。令人訝異地倒是,像他這樣世界知名學者寫的教科書,竟然要等到二○一五年才有英文翻譯本。(中國則是在二○○三年就出版中譯本,但是翻譯品質令人詬病。)台灣猜想是跟隨英文版的腳

步,在已經有了十幾本他的中譯書籍之後,出版了中譯本。這本遲了四十年的書,台灣的讀者該怎麼閱讀?   先來談一下,他為什麼要寫這本書?義大利大學的師生比過低,老師無法照顧到每一位大學生,然而隨著教育普及,學生來自社會各階層,學位論文這個畢業門檻對很多大學生來說存在諸多困難。這本書就是為這些大學生而寫,除了針對撰寫論文提供建言之外,也期待讀者在寫論文的過程中,培養終生都可受用的解決問題與批判思考的能力。   艾可是文學評論家、符號學家、美學家,因此這本書是寫給人文科學的指引,書中所舉的實例,幾乎都是(義大利)文學、歷史等主題,台灣的讀者會覺得陌生而遙遠。這本書出版於一九七七年(我正在讀大學)那

個還沒有PC(個人電腦)的年代。他使用卡片來整理書目與筆記,我看了心有戚戚焉,但年輕一輩的讀者恐怕會覺得跟錄音帶、VHS錄影帶一樣地難以理解。不過看穿實例與技術的表層,進入論文寫作的內裡,這本大師之作仍有許多可觀之處。   人類學擅長參與觀察、社會學常使用調查與訪談、心理學有測驗與實驗,本書所處理的人文科學則是以書(文本)作為分析對象。不過艾可此書的目的並不在於解釋如何做研究,而是教導論文寫作。當然,論文的結構與形式,人文藝術仍與社會科學有所不同,但是怎麼提出好的發問、蒐集資料、寫作格式等,其背後的基本精神與要求,大都是相通的。這讓我聯想到,電影分析的書籍指出影評撰寫就像樹形(TREE)結構

,論點(Thesis)需要使用理由(Reasons)來支持,理由則需要證據(Evidences)與實例(Examples)來支持。《研究的藝術》這本書說,學術研究就是要提出宣稱(Claim),然後用理由來支持宣稱,用證據來支持理由。《報導的技藝》則提出一個漸進式讀者參與法則,包括勾引讀者(前言)、你的故事到底在說什麼(宣稱)、給我看你的邏輯與證據、讓讀者難忘的結局這四個階段。電影、學術研究、文學似乎可以是一家人。   開宗明義,艾可建議學生選擇論文題目要顧及自己的能力,也就是要有興趣、可以取得資料、有足夠知識來分析資料、可以在預期的畢業期限內完成。要認清論文不是教科書,也不是單純資料的剪貼組

合。結論是,論文題目宜小而美而深,不要大而無當。   怎麼搜尋資料呢?艾可做一個有趣的實驗。假想自己是一位各種資源都匱乏的大學生,住在偏鄉小鎮,對研究主題的概念還模糊,指導教授也沒給什麼明確建議,如果有九個小時的時間,可以找到哪些對論文有實質幫助的資訊呢?他從主題分類搜尋開始、查閱百科全書與大辭典,然後快速瀏覽,以書找書,建立了大約有一百本的相關書目。實驗之後,艾可展示了可能是本書最為精彩的內容。他不藏私地與讀者分享他自己的閱讀卡片,除了書目基本資料之外,還包括重要引文,以及自己對這本書籍的看法與評價。這裡要切記,引文一定要標示出現的頁碼,摘錄不能和大意搞混,讀者個人的意見也不能和書籍作者的

論點混為一談。這些真實的閱讀卡片,顯示了艾可不只是摘錄,而是大膽給予評價,還對作者質疑發問。例如,在克羅齊的卡片他寫道:「對此論述的反駁可以作為切入點。最後那幾句話是關鍵。」葛倫茲的卡片寫:「不懂他為何如此缺乏歷史感,他太相信長青哲學了!」舍尼的卡片則寫:「只有西班牙哲學家貢狄薩利奴斯說:嘗試=想像力=幻想〔亂七八糟!得好好整理一遍〕」。讓我們彷彿進入艾可的書房,偷窺他桌上的筆記。   艾可花了一些篇幅討論書目格式,然而他使用義大利文,我們是中文;他研究的是文學歷史,臺灣的讀者可能來自各個不同的學術領域。他舉出的格式細節,我們無法直接援用。所幸撰寫書目有些共通的道理,例如最好追溯到原典、要區

分不同版本、要註明出版社等必要資訊;至於作者的名字要使用字首還是全名,則依不同學科而異。我們使用中文撰寫論文,我則建議使用作者名字的原文,不要翻譯成中文。例如正文引用與參考書目,直接寫Eco, Umberto,而不是艾可。   他也指出,私人信件與個人通訊內容都可以引述,如果不是很重要,可以放入註解,如果至關緊要,就得寫入書目。美國心理學會的寫作指引(APA)也有personal communication這種引用格式,其前提是找不到更為嚴謹的學術資料來源,以及為了給對方credit,不想將他人的想法竊為己有。   最後,艾可指出撰寫論文要知道說話的對象是誰,文中出現的專有名詞要有明確的定

義;敢把論文交出,就表示自己已經有充足的準備,因此要使用具有自信的語氣;儘量少用驚嘆號,以免文字貶值;絕對要避免因為忘了加引號而導致抄襲;寫論文絕非一蹴可及,需要長時間練習,往覆修改多次是必然的過程。   總結而言,這本書出版於四十年前,書中提及的打字、建立卡片等手工業,早就為功能強上不知多少倍的軟體(如Endnote等)所取代。書中使用文學藝術歷史的主題來舉例,讀者如果不是這個專業,可以將焦點放在這些實例背後的基本精神與規則。至於引用、書目等撰寫格式,還是要依照讀者所屬的學科或者投稿期刊的要求,自行轉譯了。學位論文雖然是畢業要求的門檻,但是論文若寫得好,終生受用不盡。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

城鄉研究所 畢恆達教授 前言   一、以前大學屬於菁英教育制度,只有大學畢業生的子女才能讀大學。除了少數例外,能夠進大學念書的都是可以完全支配自己時間的人。讀大學本應不疾不徐,留一點時間讀書,留一點時間從事屬於中世紀游方僧的「健康」休閒,或參與具代表性的組織活動。   所謂上課其實是精彩的研討會,有興趣進一步深入的學生課後可以找教授及助教繼續開討論會,討論會最多十至十五人。   時至今日,仍有不少美國大學的課堂學生人數不超過十至二十人(他們負擔高額學費,只要想跟老師討論時,就有權利「使用」老師)。在牛津大學這樣的學校中,則有稱為「導師」(tutor)的教授,負責帶領人數極少的小組做論文

研究(一年甚至只收一至二名學生),能夠掌握學生每天的進度。   如果今天義大利也是如此,就不需要寫這本書了,儘管書中某些建議,對符合上述「理想」條件的學生也可能有所幫助。   義大利大學是「大眾大學」。學生來自不同社會階層,來自各種類別的中學,很可能在哲學系或文史科系註冊報到的學生畢業自技術型高中,之前從未學過希臘文,說不定連拉丁文也沒學過。雖然拉丁文對多數學習活動而言並無助益,但是若想讀哲學或文學,仍然十分關鍵。   有些課堂學生多達上千名,教授頂多只能認識三十名出席率較高的學生,在助理(領獎助學金的學生、工讀生或實務課程助理)協助下,能督促大概百名學生的學習情況。這當中有許多學生經濟

條件優渥,出身良好家庭,與主流文化圈有所接觸,可以參加戶外教學及藝術或戲劇相關活動,可以出國增廣見聞。然而還有其他學生。有的學生必須半工半讀,每天困坐在僅有一萬人口的小鎮戶政事務所上班,小鎮只有文具行,沒有書店。有的學生對大學感到失望,投身政治,進行另外一種自學。但是最終他們仍然必須遵守繳交畢業論文的規定。有的學生家境清寒,選課前必須先計算教科書的成本,告訴自己「這科考試要花一萬兩千里拉」,然後在互補的兩門課程中選擇成本較低的那門課。有的學生偶爾來上課,在人滿為患的教室裡找不到空位,下課後想找老師問問題但是有三十個人排在他前面,而他必須去趕火車,因為住在外地的他無力負擔旅館住宿費用。有的學生從

來沒有人告訴過他如何在圖書館找書,在哪一間圖書館找書,往往不知道在他們所在的城市就有可能借到需要的書,甚或不知道如何辦理借書證。   本書主要是為這些學生提供建議。自然也適用於準備升大學、想知道論文究竟是怎麼回事的高中生。   本書對大家提出的建言有二:   ・就算以前或現在因階級不平等而覺得處境艱難,也可以寫出恰如其分的論文。   ・可以利用寫論文的機會(儘管大學讓你感到失望或挫折)找回學習的正面積極意義。寫論文不只是做概念統整,也是以批判角度看待經驗,培養釐清問題的能力(對未來有益),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借用某些溝通技巧一一說明。   二、因此本書並不打算解釋「如何做研究」,也無意

對學習的價值做理論化的批判性討論,只著重於如何將一份符合規定的實體論文帶到考試委員會面前,有一定的頁數,而且主題跟畢業科系的領域有關,不會讓指導教授痛心疾首、瞠目結舌。   本書不會告訴你論文寫什麼,那是你自己的事。這本書要告訴你的是:a.論文是什麼;b.如何選擇論文題目、分配時間;c.如何搜尋參考書目;d.如何運用你找到的資料;e.如何呈現研究成果。致命傷是最明確的最後一點,看似不重要,卻是唯一有清楚規範的。   三、本書針對的是人文科系的畢業論文。因為我的經驗主要涉及文史科系及哲學系,所以大多案例都與這兩學門研究的議題有關。不過我在本書提出的準則也適用於政治、教育和法律學科的一般性論文

。如果論文是運用歷史研究法或一般性理論做研究,無關乎實驗及實務操作,那麼這本書建議的模式也適用於建築、經濟、貿易和某些理科科系。不過請勿過度依賴。   四、這本書付梓之時,正在討論大學改制,談及將大學學位分成二至三個等級。   要思考的是這個改革會不會徹底改變畢業論文的概念。   如果未來有不同級別的學位,如果未來採用大多數國外現行的學制,那麼就會遇到類似第一章描述的情況(第一章第一節)。也就是說未來論文會分成大學畢業論文(第一級畢業論文)和博士研究論文(第二級畢業論文)。   這本書的建議適用於上述兩者,如果有所區別,會特別說明。   我認為即便未來推動大學改制成功,下文談的內容仍

然適用,特別是在現行制度到可能的改革結果之間這段漫長的過渡期。   五、文學評論家伽薩雷.瑟葛雷(Cesare Segre)看過我的手稿後給了我一些建議。其中諸多建議讓我獲益良多,但有些地方我保留了原本的看法。我對他衷心感謝,這本書若有任何缺失,責任在我。   六、再次提醒。這本書接下來凡提及學生或老師,都同時包括男學生、女學生、男老師和女老師。所有「他」亦泛指他與她。無關性別歧視。  

追著奧運看世界:從雅典、北京到倫敦

為了解決青年高中住宿費的問題,作者詹鈞智 這樣論述:

雅典、北京、倫敦三屆奧運精彩側寫, 親身參與全世界最偉大的運動賽事,美、體魄、和平、夢想的堅持與實現!   ◎作者連續三屆親臨奧運現場的敘事報導,轉播運動美學的顛峰活力。   ◎收錄逾200張全彩照片,傳達不同主辦國風格迴異的賽事特色與奧運風情。   ◎三大主題40個小附錄,讓你成為奧運知識小達人。   走進奧運,便能看見世界萬花筒!   雅典的奧林匹克主體育場、北京的鳥巢、倫敦的倫敦碗……,奧運不只是四年一度全世界最大的運動賽事,也是商業、行銷、媒體、文化、科技、環保、夢想等重要人類活動的展現平台!更闡述促進世界和平的卓越、友誼、尊重的奧林匹克精神!   誰說奧運只是運動咖的事,跟著

熱血奧運迷阿智,帶你飽覽浪漫雅典、好客北京與優雅倫敦三屆奧運現場之精彩萬象。2004年阿智以志工身分參加雅典奧運,之後2008年北京奧運及2012年倫敦奧運,以背包客身分獨闖異鄉,飽覽世界級的運動大賽、豐富自我生命經驗,更有緣結識全世界的奧運迷,收集來自各地的友誼。這些都是在電視上看不到的,提供讀者規劃觀賞奧運行程的最佳指南!   三屆奧運,12年的時間,阿智將青春歲月無怨無悔的奉獻給奧運與運動事業,目的即在闡揚「生活中重要的不是拿第一,而是奮鬥的過程,其精髓不是為了獲勝,而是使自己或全體人類變得更快、更高、更強」的運動家精神,在2016里約奧運即將展開之際,本書無疑是帶領讀者進入奧運殿堂的

最佳寶典!   全書彩色印刷、200餘幀現場攝影,身歷其境的回到奧運主辦地,飽覽不同主辦國文化差異下的奧運風情,與周邊的活動生態;另有三大主題40個小附錄,輔助解釋奧運簡史、中國參加現代奧運簡史、奧運徽章交換文化,讓你成為奧運知識小達人,準備好迎接2016的新奧運!   作者簡介 詹鈞智(阿智)   1976年生   新竹市人   高中,被強迫參加校運會,意外發現自己是飛毛腿   大學,加入台大田徑代表隊   國立台灣大學 化學工程系畢   國立體育大學休閒產業經營研究所畢   現任   浪斯邦尼運動教室 負責人   中華民國國際體育運動志工交流協會 理事長   曾任電子公司品

保工程師,擔任奧運志工回國後,轉行從事運動行銷工作,負責台北國際馬拉松志工招募、台北101國際登高賽專案;於2006年創立浪斯邦尼運動教室,希望能透過運動,讓台灣更好。   相關經歷:   雅典奧運語言義工,著有《奧運不買票》一書   北京奧運、倫敦奧運――親身前往觀摩賽事與周邊活動   里約奧運志工   國際奧林匹克學院青年營――中華台北代表   台北聽障奧運――志工經理   中華奧會國際體育事務 工作小組成員   在單車環島流行之前就曾環島,在路跑熱之前就跑馬拉松,阿智的人生,因運動而更美好!   [email protected]   演講邀約:奧林匹克精神與文化、體育

志工招募管理、夢想實現   推薦序1 實踐奧林匹克精神的逐夢青年/林鴻道 推薦序2 白日夢 不是夢,敢夢 築夢 圓夢/林廷芳 . 推薦序3 適時圓夢,人生更正/葉公鼎 推薦序4 阿智,好樣的!又要去奧運/顏章聖 序 跟著奧運去旅行 銘謝 奧運首部曲:2004雅典奧運 緣起 我的奧運夢──意外走上志工路 夢想啟程──飛抵雅典 8月 7 日 領取奧運志工服 我的志工室友── Alice 8月 9 日 志工訓練── No Volunteer No Games 8月10日 開幕預演 8月11日 向棒球場館報到 8月13日 開幕日 8月14日 奧運比賽初體驗── 不用門票的自行車公

路賽 8月15日 我的第二位室友Dennis與射箭賽 志工上班第一天,棒球預賽一 8月16日 志工上班第二天,棒球預賽二 8月17日 忙碌的一天── 獨木舟激流/棒球預賽三/桌球 8月18日 奧運羽球賽 棒球預賽四── 中華VS古巴 8月20日 棒球預賽五── 中華VS義大利 8月21日 棒球預賽六── 中華VS日本 奧運籃球賽── 姚明與吉諾布利 8月22日 棒球預賽最終戰 原汁原味── 正港的馬拉松 奧運馬拉松賽 8月23日 奧運田徑賽 8月24日 賦歸 8月25日 告別雅典 BOX 古代奧運的緣起與興衰 現代奧運的興起與現代奧運之父 現代奧運五環的意義 奧林匹克格言──更高、更快、更強

運動是一種美的表現,是所有運動員的夢想 聖火(Olympic Flame)與聖火傳遞(Olympic Torch Relay) 古代奧運的比賽項目 現代奧運的比賽項目 休戰協議(Olympic Truce) 奧運二部曲:2008北京奧運 從雅典到北京 8月 6 日 北京奧運買票去 8月 7 日 轉個彎,買到票 地壇公園迎聖火 8月 8 日 開幕日 8月 9 日 北京奧運自行車公路賽 努力找票去 奧運之友──浙江小王 北京奧運拳擊賽 8月10日 五棵松奧運園區7 奧運文化場── 可口可樂芳草地展區 黃牛 倒票 交易 8月12日 北京奧運網球賽 8月13日 意外買到的女籃門票 8月14日 告別杭

州小王 8月15日 北京奧運選手村 鳥巢我來了── 北京奧運田徑賽 8月16日 棒球中古之戰&奧林匹克博覽會 8月17日 北京奧運排球賽 8月18日 棒球中韓之戰 劉翔退賽 8月20日 不登長城非好漢 8月21日 跆拳道&手球 8月22日 因雨延期的賽事&免費奧運特展 8月23日 男女山地自行車賽 8月24日 馬拉松賽與閉幕日 8月25日 歸途 BOX 清末民初的參賽狀況 「中國」國名與會籍之爭 「中華民國奧委會」名稱遭刁難 「中華民國」被拒,「台灣」舉牌出場抗議 「中華民國」最後一次奧運 洛桑協議── 以「中華台北」重返奧運 中華台北奧會模式── 規範與適用範圍 奧會模式── 保障我國國際活

動空間 京奧志願者 加油道具 奧運吉祥物 舞動的北京 奧運三部曲:2012倫敦奧運 第三次逐夢 北京到倫敦 7月25日 啟程 7月26日 聖火日. 7月27日 開幕日 7月28日 桌球賽 7月29日 網球聖地溫布敦── 奧運網球賽 7月30日 奧林匹克公園 7月31日 跳水賽 8月 1 日 擊劍與舉重賽 8月 2 日 倫敦奧運地標之一── Orbit軌道塔 8月 3 日 田徑日. 8月 4 日 沙灘排球/競走 8月 5 日 籃球日 8月 6 日 休兵日──大英博物館與看戲去 8月 7 日 划船與角力 8月 8 日 跆拳道預賽 8月 9 日 跆拳道複賽/倫敦最終日 BOX 奧運徽章交換起源

徽章活動興起 可口可樂與奧運徽章 各類型徽章 取得徽章的管道 徽章交換場所 交換徽章對於奧林匹克運動會之意義 徽章交換禮節 展望2016里約奧運   推薦序 實踐奧林匹克精神的逐夢青年   真正擔任奧運會志工是需要積蓄、體力與過人勇氣的,透過本書分享滿滿的精彩小故事,絕對會讓你有衝動想要步上跟阿智一樣的夢――參與奧運會的殿堂。   阿智,與其說他是壯遊歷屆奧運會的志工,其實他更是一位實踐奧林匹克精神的逐夢青年,能夠這樣持續追逐奧林匹克活動,證明他絕對有著無比的興趣與熱忱。他在2004年自費前往雅典奧運會擔任志工,2008年北京奧運會則以背包客的身分參與;2009年代表台灣參加國際奧

林匹克學院青年營與國際青年交流;期間他也不斷充實自己,隨後獲網羅擔任2009年台北聽障奧運志工經理;2010年獲薦受訓成為中華奧會國際體育事務工作小組成員之一,陸續協助支援橄欖球、舉重、籃球等代表隊出國參賽;2012年在倫敦第三次參與奧運會。一連串積極參與國際體育事務,背後都只因為一個簡單的初衷――奧運夢。   如今阿智無私的將可貴的體驗賽事經歷與奧林匹克知識彙整成一部身歷其境的奧運會饗宴,化為圖文分享給讀者,滿足無法以教練或選手身份一窺奧運會殿堂的大家,平實的傳承背後更深一層的奧林匹克精神及其理念,要玩的精彩,收穫才會是滿滿的,期間他也付出更多心力去作功課,讓他的奧運會之行總是精采豐富,驚

奇不斷!   本人自從2013年接任中華奧會主席以來,不斷積極推廣奧林匹克教育活動,這次阿智出版奧運會相關的書籍,希望能讓一般民眾更加了解奧運會,大家為2016里約奧運會中華健兒加油打氣之際,同時也讓我們學阿智動起來,放眼未來,相約2020年東京奧運會見吧!   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 主席  林鴻道 作者序 跟著奧運去旅行   「發什麼呆,別作白日夢了!」   從小,我成長在一個不鼓勵「作夢」的教育環境,老師長輩總是告誡我,別胡思亂想,認真上課,好好念書,考上好大學,將來就會有成就,有成就的人生就會快樂。我是個很聽話的小孩,也一直努力扮演好這樣的角色。   長大後,書念多了,見識也廣

了,慢慢開始有些自己對人生的想法,偶而,會不自覺地作起白日夢來──我要環遊世界、要出國念書、要寫本小說⋯⋯,不過經常夢的畫面都還沒清晰,四周就會潑來三桶冷水──「錢哪夠呀!」「不可能有時間啦!」「年輕人現階段還是努力賺錢工作,別作夢了!」   常聽人說,想要在四、五十歲時,就賺到足夠的錢,可以提早退休,然後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我也算是抱著這樣想法的信徒之一,人來世上走這麼一趟,不就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嗎?但回過頭想,足夠的錢是多少?退休後想做的事又是什麼?忙著賺錢之時,似乎也常忘了問自己這最基本的兩個問題。   於是,我決定不聽話了。   我列了一張表,一張夢想的表,開始幻想:我事業的目標

在哪?我理想的居家環境是怎樣?我希望我的身材如何?我這輩子需要賺多少錢?我想去哪裡旅行?是否有什麼收藏可以帶來樂趣?可以為這社會貢獻什麼?   我把想到的事項列成一張大表,釘在書桌前,有事沒事就看著它思考,有新項目要增加嗎?哪些項目現在就可以執行呢?作白日夢,突然變成生活的一部分。   因為常想,發現有些夢是屬於年輕時代的夢,若等到老了、有錢、有閒可以去完成時,感覺卻完全不對了。但換另個角度看,錢與時間又是青年人實現夢想的最大敵人,這確實是很難取捨與下決定的。   不過倒是逐漸發展出一個想法:其實很多夢想是可以先規劃與準備的,然後放著等待適當時機去執行。有些夢想難度很高,可能要走1000

步才能到達,那我現在開始走,一天走一步,大約要走兩年半;有時可能比較忙,要兩天才能走一步,即使這樣,四年應該也能到;若運氣好一些,搭上順風車,一天就前進百步,搞不好不用一年就完成。不管是走一年、兩年半、四年,好像都要比等20年後退休再來去做要來得快,而且這樣一步一步去接近夢想的滿足感,也為忙碌生活的自己帶來一些獎勵;及早規劃出達成夢想的路徑與步驟,成了值得投資的一件事。   「發什麼呆,別作白日夢了!」   「不行,如果我不先把夢想準備好,萬一哪天遇到神燈巨人要幫我實現三個願望,我卻講不出來,那不就糗了!」   人因夢想而偉大,雖說夢想的代價有時十分悲慘,但「沒有夢想」的人生,可能更會是

一場遺憾吧!   接下來是我進行了12年的奧運夢,跟大家分享!   開始有奧運旅行的念頭,是在2008年從北京奧運回來之後,2004年的雅典奧運志工行,圓了我的奧運夢,也讓我的人生走上另一條完全不同的路;2008年的北京奧運,是奧運經驗累積的起點,是我的第二趟奧運旅行;2012年的倫敦奧運,第三次的奧運行,確立了我四年一循環的奧運人生。   在奧運年1976年出生,當年的蒙特婁奧運會,台灣代表隊因不能以中華民國之國旗國號入境參賽憤而退賽(當時奧運組委會要求中華民國須改名台灣,但不被我國政府所接受)。雖然從小就喜歡運動,喜歡看體育賽事,但在28歲之前,奧運對於我一直是很遙遠的,雖是夢想,卻

覺得是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中國北京,於2001年爭取到2008年奧運的主辦權(近期的奧運舉辦城市,會提前在七年前於國際奧會全體委員大會中票選決定)。兩岸的逐漸開放,民間交流日漸頻繁,前往大陸城市的距離不用再乘上政治係數;加上大學畢業、退伍後,出了社會,經濟獨立,相較於剛出生時的蒙特婁奧運、四歲時1980年的莫斯科、八歲時1984年的洛杉磯、12歲1988年的漢城(現稱首爾)、16歲1992年的巴塞隆納、20歲1996年的亞特蘭大、24歲2000年的雪梨、28歲2004年的雅典,在32歲時的2008年北京奧運,似乎是個實現奧運夢想的最好機會。   從小到大,每個時期我們總是有著一些夢想。

新年新願、生日許願,不停地在想著適合可行的願望,卻也經常許了就忘;或者每年都在許相同的願,幻想哪天有錢有閒時,夢想會自然成真。   但何謂「夢想」呢?從字面上解釋,應該就是「作夢都在想要去做的事」,既然是這麼想達成的事情,不就應該好好面對,仔細計畫評估一下,而不是一年拖過一年?   於是,面對「參與奧運」這個夢想,我決定任命自己擔任這個專案的負責人。在2003年後半年,當時認為五年後的北京奧運是個很好的圓夢機會,因為奧運會四年才辦一次,或許可以先來研究一下隔年雅典奧運的運作,了解如何參與奧運。   當時想到可以參與奧運的方式如下:   一、當國手:入選國手,出國比賽,能用這樣的方式參與

奧運,當然是既風光又走路有風!但奧運項目林林總總二十幾個,哪一項比較有機會?哪一類過去台灣比較有競爭力?這是能否當選國手並被送往奧運參賽需考量的因素。過去學生時期曾經是田徑選手,雖拿過校運會金牌,但離全國冠軍,還不只是十步之遙,況且奧運會也不是拿到該項目的國內第一名,就一定可取得參賽資格,若沒有達到各項目訂定的參賽標準,沒有競爭力,國家也是不會派選手去的;至於田徑外的奧運其它運動項目,若是現在才開始接觸,應該是太晚了!看來要以當國手這條路去參加奧運,或許早點投胎、下輩子機會還大些。   二、擔任代表團一員:中華台北奧運代表團,除了參賽選手之外,還有一些官員、教練、防護員、隨隊行政人員等,因代

表團的人數國際奧會有明確的配額規定,有多少參賽選手,可以配多少教練與支援人員。於是這些成員絕對都是一時之選,想以這樣的身分參與奧運,當然在該職位上都得累積了十足的經驗,再加點運氣,才可獲選成為代表隊一員,一般人要走這條路,沒點專業實力與人脈關係,是不容易的。   三、考察團:每屆奧運會,政府相關單位都會籌組考察團,親自到奧運現場去觀摩學習。考察團的成員,大多是負責相關業務的長官或公務員,加上一些大專院校體育相關科系院長、所長、主任等級的教授,或各單項協會理事長、秘書長等,以我一介平民,要想加入考察團,似乎也是條看不到入口的路。   四、加油團:旅行社規劃的奧運加油團,是花錢就可圓奧運夢的選

項之一,可惜的是,旅行團規劃的行程較受限,通常會穿插安排當地旅遊與奧運比賽行程,且價格較高,適合僅想體驗奧運又懶得自行安排的觀光客,對於想深入並沉浸在奧運氛圍中的體育迷來說,跟著去可能會有些失望。   身為奧運夢想專案負責人,在啟動專案計畫,進行初步評估後,發現參與奧運,好像不是這麼簡單的一件事!幸運的是,拜科技進步之賜,2000年雪梨奧運後,全球網際網路的發展與普及,讓2004年雅典奧運相關訊息,透過官方網站的設立而流通,一般民眾自行安排一趟奧運主題的旅行,變成一件可行的事。   五、來趟奧運自助行:透過網路查詢比賽場次與購票方式,買好門票,搞定機票與住宿,一趟屬於自己的奧運圓夢之旅,其

實並不是那樣的難,當然奧運期間可能遇上費用較高的機票與住宿,若想省錢,最好是能提早準備。至於門票,更是要密切注意各階段的售票時間,以及想辦法透過各種不同管道購得,讓奧運期間可欣賞更多的賽事。在仔細研究2004年雅典奧運官方網站上各項奧運資訊時,思考著四年後的北京奧運該如何準備,意外地發現了參與奧運的第六條路──Volunteer奧運志工。   六、志工:奧運志工,過去可能從來沒想過能以這樣的身分參與奧運!大型運動賽會徵召志工由來已久,2000年雪梨奧運的志工團隊更是大獲好評,但過去志工招募因通訊傳遞不易,主要還是由本地人擔任,即使需要找國際志工,也是透過特殊管道私下招募,一般外國人要接觸到志

工招募的訊息,是不容易的。但隨著網路世代的來臨,奧運志   工的招募,通常在開幕前兩年就透過網路平台向國內外有興趣的人招手,上網登錄資料並提出申請,需經重重的篩選與受訓,才能獲選為正式的志工。因奧運選手來自世界各地,不同語言服務的需求,主辦國之國內志工通常做不來,於是大會需要尋求具備語言專長之國際志工來協助。但因國際志工大多不住在主辦國,報名後是否能被錄取,   其實運氣占了很重要的因素,當然要報名才有機會,能以志工的身分成為奧運會的一份子,這比單純當觀眾去看比賽,更值得讓人回味。   2003年底,我意外看到這奧運志工招募的訊息,忍不住地填了資料,傳送了出去,當時心裡是想──要看奧運,

到雅典是有點遠,下屆北京近多了,但反正報名不用錢,就先試試看,萬一被錄取了再說!   就在我幾乎遺忘了這件事的四個月後,接到了一通來自雅典的電話,在確認我身分後,劈頭就問我機票訂了沒?在雅典是否有安全住宿的地方,她想要確認我是否真能在奧運期間到雅典去服務當志工!我被這一連串的問題給問傻了,在還沒收到錄取通知前,我又怎麼會去訂機票跟住宿呢?但對方電話中表明,若沒收到我已經預定了機票與住宿的資料,她們是沒辦法給我錄取通知的。於是,在留下通訊電話與傳真後,雅典奧運籌委會給了我一些時間準備,若能在期限內回傳她們需要的資料,似乎就能擔任奧運的志工;這意外的通知,打亂了我原先的圓夢計畫,但這個機會,或許

可以提早四年完成奧運夢。   立刻上網查機票、找住宿,台北雅典來回機票約四萬元上下,還算可以接受;倒是住宿飯店在奧運期間迎接大批的觀光客全面漲價,搜尋了許多飯店,最便宜的一晚也要100歐元起跳,因志工服務至少需要十天,加上報到與受訓,前後大約需停留20天,這樣下來住宿費就要台幣約八萬元,這夢想的代價已經超過我當時的預算,正想是不是算了,等四年後北京奧運再圓夢時,竟在網路BBS版上,找到一位網友釋出的奧運期間便宜住宿!就這樣湊齊了證明,也收到了籌委會寄來的報到通知,人生首次的奧運旅行,就這樣意外地以奧運志工的身分實現了。   四年後的北京,再次申請奧運志工,但沒被入選,當時正處在創業初期的忙

碌,心裡一直掙扎著是否該再前往奧運。報名了一堂談奧運美學的講座,老師一段拿水杯的故事,提點我累積的力量,讓我決定放下一切,勇敢追求第二個奧運夢。20天的奧運行,在北京當個觀光客與奧運迷,感受這中國人第一次舉辦的奧運,收穫豐富,滿載而歸,台灣的事業卻因多日疏於照顧而付出慘痛代價,花了大半年才調整回來,追逐夢想的過程,其實常是得付出代價的。再四年後的倫敦奧運,是十年前遊學時的舊地重遊,也是人生第三次的奧運之旅。第一次是巧遇,第二次算是有緣,第三次就可稱是朋友了。   不同的主辦國,呈現的奧運會也很不一樣,雅典、北京、倫敦,各有各的個性:希臘的浪漫(許多場館工程延宕)、中國的用心與好客(像個很會準

備考試的模範生)、英國的紳士與優雅(注重人與環境及永續),讓每次的奧運旅行,都封存為一段空前絕後的獨特回憶。奧運會是夢想,奧林匹克精神是一種人生哲學,若每四年就跟著奧運去旅行,透過運動,了解文化,認識差異,讓這世界更美好,我想這樣的人生,肯定是令人回味與美妙的。   2016年,四十不惑之年,也是另一個奧運年,這回在地球上幾乎是距離台灣最遠的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我已經準備好,邀請大家跟著阿智,來趟奧運旅行吧! 緣起  我的奧運夢──意外走上志工路我有一張表,上面列著我這輩子想完成的夢想。小時候,我算是個超級體育迷,每天放學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花一個多小時的時間,把當時還沒停刊的《民生報》體

育版四大版面,每個字都讀一遍後,才肯去吃飯、做功課。那是個電視還只有台視、中視、華視三台的年代,電視上播的體育節目少得可憐。在看了一大堆的文字報導,認識了許多世界級球星的名字後,卻只能在報紙的黑白版面上,偶而出現的照片裡,瞇著眼去觀察那些運動偶像,研究著他們的臉孔與他們的戰績有什麼關係時,這是完全無法滿足我強烈求知慾望的。那個時候三台唯一每週例行的體育節目就是每週日早上中視播的NBA籃球賽,我自然不會放棄這樣的機會,畢竟電視這種媒體還是要比報紙來得生動的多。那個時代是湖人跟塞爾蒂克兩隊對抗最激烈的時期,開始看球的前幾年,都是他們兩隊在爭總冠軍的── 湖人魔術強生+賈霸+渥錫組成的三劍客,外加射

手史考特、鐵人AC Green,對上塞爾蒂克的大鳥柏德、長臂猿麥克海爾、酋長派瑞許、得分後衛安吉、控球丹尼爾斯,就成了我每週日上午的例行公事。那時有球賽看就已經很滿足了,也沒想過要看Live現場實況,更沒想過要坐到那滿場的觀眾席裡去。不過隨著年齡漸增,加上專業體育台的設立,看不完的世界級球賽,開始養大的我的胃口。曾經有一陣子,我的週六、週日就在緯來、東森、年代、衛視、ESPN等體育台間度過,棒球、籃球、桌球、羽球、網球、高爾夫球、撞球、足球、保齡球、美式足球,甚至有時連板球也看(板球是一種在過往英屬國家流行的球類競賽,有時一場比賽會打上四天,這種運動常被歸類為最無趣的一項運動)。也因此,我有很

多球類運動是看電視看到會打的。看了那麼多的球賽,腦袋就開始不安分起來,然後正巧碰上網際網路的發展以及自助旅行盛行,自己安排一趟體育賽會朝聖之旅就成了一件不是很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