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止心跳110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靜止心跳110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李敏勇寫的 墓誌銘風景:生命的亮光,人間的印記 和易思婷的 看圖學攀岩:易思婷基礎攀岩教學(修訂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玉山社 和人民郵電所出版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 林俊彥所指導 黃文才的 不同技術層次學生在測量工程瞄準角度時腦波頻率差異之研究 (2021),提出靜止心跳110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測量、瞄準角度、實作技能、腦波、頻率分析。

而第二篇論文美和科技大學 護理系健康照護碩士班 蕭思美所指導 簡雅萍的 音樂介入緩解加護病房患者焦慮之成效 (2019),提出因為有 音樂治療、介入研究、加護病房、焦慮、疼痛、憂鬱的重點而找出了 靜止心跳110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靜止心跳110,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墓誌銘風景:生命的亮光,人間的印記

為了解決靜止心跳110的問題,作者李敏勇 這樣論述:

  收錄70則世界各國有代表性人物的墓誌銘及相關事蹟     墓誌銘乃人一生的印記   道別,若為我們每個人的一生必然面對的課題,以墓誌銘形式追憶先人,應可減緩所愛之人離逝的哀慟。   《墓誌銘風景:生命的亮光,人間的印記》為詩人李敏勇收錄70則世界各國有代表性人物的墓誌銘及相關事蹟,橫跨文學、政治、思想、科學等各方面。如台灣的盧修一、單國璽、楊逵、許常惠、高一生;美國的羅素、海明威;日本的小津安二郎、谷崎潤一郎;法國的雨果、盧梭;德國的康德、克卜勒……等。   李敏勇認為,墓誌銘是超越時空的人間徽章,訴說著永不磨滅的故事與情感,也是逝者與生者的連繫。不但能瞭解當時的社會氛圍、歷史、文化,

亦可瞭解其一生,以及處世的哲學與智慧。   受限於傳統禮俗,過去台灣人將生死議題視為禁忌,對墓園亦普遍懷有恐懼。然而,近年來生死學、臨終議題極受注目,在日漸高齡化、追求「善終」的今日,介紹世界各國具有貢獻、具代表性的人物及其墓誌銘,必能扭轉關於墓園的既定印象,帶起台灣墓園文化革新。   作者簡介 李敏勇   1947年在高雄縣出生。詩人.以文學為志業,曾主編《笠》詩刊、擔任「台灣文藝」社長及「台灣筆會」會長。為了在詩中應許的社會改造與國家重建,長年參與許多社會運動與公共事務,曾擔任「鄭南榕基金會」、「台灣和平基金會」、「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董事長,並持續從事文化與社會評論。   出

版有40本著作,包含《心的奏鳴曲》、《青春腐蝕畫》、《島嶼奏鳴曲》等多本詩集。除了詩創作外,也從事詩解說、研究,譯讀當代世界各地的詩作品。   序說:生命的亮光,人間的印記 003 亞洲 (台灣)單國璽 在基督的懷抱裡奉獻一生 020 (台灣)劉賓雁 中國的良心 023 (台灣)詹冰 星、花、淚 026 (台灣)許常惠 鄉土根,番薯土 028 (台灣)江鵬堅 人權律師,政治俠客 030 (台灣)吳潛誠 美麗島與愛爾蘭 033 (台灣)盧修一 蘆葦與劍的身影 035 (台灣)劉啟祥 他的畫是他的紀念碑 038 (台灣)鄭南榕 獻身自由 042 (台灣)楊逵 壓不扁的玫瑰花

 044 (日本)井上伊之助 因為愛而沒有恨 048 (日本)谷崎潤一郎 在美的天國與地獄裡 051 (日本)小津安二郎 人生之無 053 (台灣)覃子豪 向夜空追星,向海洋尋夢 055 (台灣)高一生 在森林的深處呼喚 057 (台灣)張七郎、張宗仁、張果仁 含冤的歷史,苦難的見證 060 (中國)聶耳 音樂家,革命者 063 (日本)內村鑑三 無教會的基督徒,愛世界的知識人 066 (日本)野口英世 日本的國寶,世界的國寶 069 (菲律賓)荷西.黎剎(José Rizal) 和平主義革命家,亞洲獨立運動先驅 073 歐洲 (法國)沙特(Jean-Paul Sartre)、波娃(Simo

ne de Beauvoir) 思想的戀人,並肩的鬪士 076 (英國)羅素(Bertrand Russell) 卓越的哲學家,勇敢的實踐者 079 (奧地利/瑞典)莉澤.邁特納(Lise Meither) 突破女性困境,展現科學光輝 082 (英國/美國)T.S.艾略特(T.S. Eliot) 文明的荒地綻開思想之花  085 (德國)湯瑪斯.曼(Thomas Mann) 德國之心,歐洲之心,世界之心 088 (英國)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 面對死亡也幽默 091 (法國)保羅.梵樂希(Paul Valéry) 海天一色的詩性光輝 094 (俄羅斯)茨維塔耶娃(M.

I. Tsvetayeva) 無聲的疼痛 097 (愛爾蘭)詹姆斯.喬伊斯(James Joyce) 漂泊的愛爾蘭靈魂,為都柏林人畫像 100 (愛爾蘭)葉慈(W. B. Yeats) 對生死投出冷眼 103 (英國)托馬斯.哈代(Thomas Hardy) 見證社學的文學光輝 105 (奧地利/捷克)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 薔薇啊 107 (義大利)莫蒂里安尼(Amedeo Modigliani) 在榮耀降臨之前的愛與死 110 (法國)阿保里奈爾(G. Apollinaire) 生命的心 113 (法國)盧梭(Henri Rousseau) 在繪畫的光與真理之中 

115 (法國)普呂多姆(Sully Prudhomme) 他的眼睛在夜晚成為星星 118 (俄羅斯)列維坦(Isaac Ilyich Levitan) 用生命描繪俄羅斯風景 122 (法國)韓波(A. Rimbaud) 祈求憐憫 125 (法國)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 在悲慘世界照人道之光 127 (德國)馬克思(Kral Max) 巨人的頭像 130 (俄羅斯)赫爾岑(Alexander Herzen) 自由俄羅斯的號手 133 (俄羅斯)果戈里(Gogol) 活在人心的死魂靈 136 (俄羅斯)普希金(A. S. Pushkin) 以詩為自己起造紀念碑 139 (奧地利)

舒伯特(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  以音樂形成寶藏,用歌聲吟詠希望 142 (英國)雪萊(Percy Bysshe Shelley) 不孤單的靈魂 145 (英國)濟慈(John Keats) 他的名字寫在水上 147 (德國)費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 喚醒人民,鼓舞國家的浪漫心 149 (德國)康德(Immanuel Kant) 在家鄉偏僻小路,體現宏大世界 152 (德國)克卜勒(Johannes Kepler) 窮畢生之力探詢宇宙 155 (英國)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悲喜交集,在詩與戲劇

演繹人生 158 (義大利)馬基維利(N.B Machiavelli) 為極端現實主義政治立下權力方針 161   美洲 (美國)費曼(Richara phillips Feynman) 死了,也不忘幽默的科學家 166 (美國)馬拉末(Bernard Malamud) 彰顯困境中的人性光輝 169 (阿根廷)波赫士(Jorge Luis Broges) 拔劍無懼 172 (美國/英國)奧登(Wystan Hugh Auden) 教自由人讚美 175 (阿根廷)切.格瓦拉(Che Guevra) 選擇壯麗結局的革命家 178 (美國)羅伯.佛洛斯特(Robert Frost) 在詩的田園營造世

界觀 181 (美國)福克納(William Cuthbert Faukner) 擁抱南方,也被南方擁抱 184 (美國)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一個可以被消滅,不能被擊敗的人 187 (智利)米斯特拉兒(Gabriela Mistral) 絕望孕育柔情 190 (美國)德萊塞(Theodore Herman Albert Dreiser) 探觸現實,解剖美國 192 (美國)費滋傑羅(F. Scott Fitzgerald) 華麗美國夢的光影 195 (美國)華特.惠特曼(Walt Whitman) 將自己遺贈給泥土,並在草葉再生 198 (美國)愛蜜莉.狄瑾蓀(Emil

y Dickinson) 生被降世、死被召返 201 (美國)威廉.莫頓(William T.G. Morton) 麻醉以制痛,為醫療造福 204 (美國)愛倫.坡(Edgar Allan Poe) 請求上帝救贖的靈魂 207 (美國)湯馬斯.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 美國獨立宣言銘刻的身影 210 (英國/美國)潘恩(Thomas Paine) 以自由人引領美國獨立 213 (美國)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 美國國父,獨立先驅 216 (美國)班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 充滿榮光的印刷工人 219  

序 生命的亮光,人間的印記   初讀詩人詹冰(1921-2004)的詩集《綠血球》是1960年代末的事。那時,我開始發表詩,並加入在那時候不久之前才創刊的詩誌《笠》,成為同人。詹冰是創辦人之一,也是跨越語言一代的詩人,從日本語而通行中文,他們那一世代的台灣本土詩人不像世界其他國家的同世代詩人,在戰後即登場,而是重新學習通行中文,重新開始。戰前已發表詩作,並獲日本著名詩人崛口大學(1892-1981)推薦的他,戰後在《笠》創刊之後,出版了他譯為通行中文的詩集《綠血球》。   以「綠血球」和「紅血球」兩輯分類的詩集《綠血球》。分別喻示自然和人間。這本詩集有很多經典作品,在台灣現代詩史留下位

置。有兩首在「紅血球」輯裡的詩〈墓誌銘〉和〈自畫像〉印記在我心中。   他的遺產目錄裡   有星   有花   也有淚   ──〈墓誌銘〉   〈墓誌銘〉和〈自畫像〉其實是一首詩的兩種形式,自畫像就是墓誌銘。詹冰的詩有一種知性的真摯,星、花和淚是他對自己人生的記述或說形繪。在〈墓誌銘〉這首圖像詩,淚是我(詹冰),圓周上半圈是天上的星星,下半圈是地上的花朵,天地之間的我是人間的我。富有機智的表現讓這首詩直接經由視覺進入閱讀者的腦海。   純粹以詩來閱讀,〈自畫像〉和〈墓誌銘〉在那時候,彷彿只是審美的感受和領略,與生死無關。那時候,詹冰40多歲,正值壯年。一直到2004年,詹冰以83歲離開

人間,生與死的意味才和他關聯起來。   墓誌銘在詩作品的印象,也出現在1972年,我譯介的捷克詩人巴茲謝克(Antonin Bartusěk, 1921-1974)的詩選,34首詩的終篇。那時,巴茲謝克還健在。經歷「布拉格之春」並留下詩見證的他,以一首〈墓誌銘〉刻劃他生活的城市。   人們隱匿起來過活的   就是這城市。   起先我們試圖   佯裝   我們已經死了很久。   他們宣稱我們瘋了   而且強迫我們在餘年   飲下剩餘的所有的血。   ……   他們就要我們   挖掘自己的墓穴   而且從腦後   將我們射擊致死。   如今我們真的死了,   現在我們希望這真正是一個終局。  

 但他們弄醒我們   以能夠隱匿我們過活。   ──墓誌銘   巴茲謝克在1970年代初期的一本企鵝版《捷克當代詩選》和塞佛特(J. Seifert, 1901-1986)及賀洛布(H. Holub, 1923-1998)三人並列,塞佛特並於198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捷克和東歐國家在二戰後一直在共產統治體制,1980年代末才自由化。巴茲謝克的〈墓誌銘〉其實喻示的不是個人,而是集體的命運。   墓誌銘真正讓我感受生與死的況味,是畫家劉啟祥(1910-1998)。他逝世時,我在報刊發表一首詩〈願歷史之牆高掛你崇高的遺囑〉。劉啟祥的長子,也是知名畫家的劉耿一,商請我同意作為他父親的墓誌銘,在他家

族的墓園黑色花崗石基座,就銘刻了這首二十四行詩。1999年,我的摯友,英文學者,也在愛爾蘭文學研究享有盛名的吳潛誠(1948-1999)英年早逝。臨逝前,他在遺孀前囑託我協助後事。我以「植根美麗島,織傷痕成詩篇;航向愛爾蘭,化冤錯為甜美」作為他的墓誌銘。在金山看得見海的山上墓園,他墓碑的黑色花崗石就鐫刻著這樣的行句。   之後,美麗島事件辯護律師之一的江鵬堅(1940-2000),曾在民進黨創黨時出任主席,創辦台灣人權促進會,擔任創會會長,並以「一任立委,終身黨外」自許,也擔任過監察委員的他,是我1980年代在人權運動與社會運動的朋友。過世多年後,朋友們一直要我為他構想墓誌銘。思前想後,我為

他擬了「政治俠士心,人生美如櫻」。想起故人生前常以櫻花短暫而美麗自許,也許這正是他人間的印記。   開始書寫墓誌銘風景,並以之為名在聯合副刊發表,是2010年歲尾的事。以〈美麗島與愛爾蘭〉作篇名的吳潛誠「墓誌銘風景」,於當年11月29日刊出。自此台灣詩人詹冰的〈星、花、淚〉,日本小說家谷崎潤一郎〈在美的天國與地獄裡〉,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的〈人生之無〉,愛爾蘭詩人葉慈的〈對生死投出冷眼〉……到2018年初,大約70位世界不同國度、不同領域人物的「墓誌銘風景」出現在我的觀照之中。   從文學家、藝術家、思想家、政治家、社會運動家,不同領域的墓誌銘主人,以簡單的行句彰顯生命的亮光,人間的印記。我

從亮光和印記引介他們的人生行止,就像精簡的傳記,彰顯這些在人類文明開展的歷史裡印拓的行跡。從這些已離開人世的人們墓誌銘,梭巡他們,並與他們對話,彷彿握著他們的手,聽見他們心跳的聲音。從島嶼台灣,向北探向日本、向東觸及美洲、向西觸及中國以至歐洲。世界的善美與真實,悲哀與歡樂,甚至矛盾與和諧就在這些已經死去的人們在生涯中留下見證。   墓誌銘風景反映墓園文化。記得,在英國倫敦探訪位於高門墓園的馬克思之墓,他的墓座上留著拜訪者留下的紅玫瑰花束,眼裡有我們到達時剛離去的人影。那時,蘇聯已解體,馬克思主義經由列寧的實踐已然失敗。但政治的失敗並不完全是馬克思文化思想的消失。我站在馬克思墓座前,看著他的頭

像,仍然感受到他的崇高。墓誌銘兩句名言,其上一句是出自《共產黨宣言》的「全世界的工人,團結起來。」底下一句是《關於費爾巴哈提綱》的一則:「哲學家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詮釋世界,但重點在於改變世界。」   還記得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特別找時間去中央公墓的音樂家專區參觀的經驗,一位日本遊客在我們之前巡訪。毗鄰而立的音樂家的墓座呈現奧匈帝國時代的音樂文化氛圍,每一座墓都是一件雕塑的藝術。貝多芬、小約翰.史特勞斯、布拉姆斯、舒伯特……。以31之齡逝世的舒伯特,「死亡把豐富的寶藏和美麗的希望埋葬於此,人們來到這座墓園之際,請脫帽致敬。」以一種適當的禮節,對待在短暫人生中留下無數音樂給人們的音樂家,應是生者對

死者的敬意。世界是在這樣的敬意裡讓人感動的。   相對於世界的文化先進國家,我們的墓園文化存在著許多缺陷,許多亡者之域常存在著凌亂不堪的空間場景,缺乏與人親近的整齊、清潔、美觀、雅靜。歐美和日本,迄今仍有許多墓園在社區之間,或教堂、寺院周邊。生者與死者鄰近,不覺突兀。因為墓園就像小小的庭園,花草樹木交織的風景,既為死者慰靈也洗滌生者之身心。而台灣的許多墓園,不可親近,甚至讓人感到可怖。近年來雖有企業投入的改善,有時只突顯堆砌的一面。而台灣的墓座習慣以在世男丁後人之名立碑、重起造人輕逝者,也讓人不解。墓園是死者安息之所,墓座是死者的印記,台灣的墓園文化亟待改善。   墓誌銘更是台灣墓園缺少的

文化風景。這是生命的亮光,人間的印記。透過墓誌銘彰顯不同領域人們留下的歷史形跡,讓有限的生命化為無窮的意義。我在《墓誌銘風景》裡,嘗試著呈現一個又一個在人間留下印記,發出生命亮光的人物的人生行路。透過墓誌銘與這些已在人類歷史角下註記的人們相互觀照,彷彿閱讀一篇又一篇勵志的故事,讓人對生命的意義更有體認。   記得2015年秋天,在聖彼得堡這個俄羅斯城市,參觀「藝術家墓園」,一座又一座墓碑,一位又一位俄羅斯藝術家的形影。托斯妥也夫斯基彷彿就站在那裡,他以小說呈顯一個時代的心影,一種北方國度深遠的心靈的投射。而在莫斯科時,搭車前往二百公里外的托爾斯泰莊園,穿往森林的公路,彷彿莊園裡前往他墓園的小

徑,安葬在那片森林中的草地裡,托爾斯泰的墓園既沒有墓座也沒有墓誌銘,他的墓園在天地之間,他的墓座在一片森林裡,他的墓誌銘是草坪上的花卉,是他作品裡的行句。   進入新世紀10年代以來的大約7年間,在聯合副刊發表的墓誌銘風景,編集成書出版。彷彿我梭巡詩歌的歷程,在歷程中的每一個停駐的腳步都面對著一個在人類史留下亮光的生命。在某種意義上,這些人並沒有在歷史中消失,他們在人間的印記那麼明晰,好像和活著的人們繼續共同探尋願景,繼續描繪新世界。   他的畫就是他的紀念碑劉啟祥願歷史之牆高掛著你崇高的遺囑—李敏勇詩你的時間靜止世紀之門正緩緩落下是夜暗也是黎明彷彿關閉又像開啟我們默默對你的生命進行巡禮

吹笛少年的嗚咽在樹林裡響起從遙遠異國傳來的樂音應和著雀鳥日常的練習葉子飄落我們的土地點綴寧靜的和聲光線從拉開簾幕的窗透露輪廓風景被你凝結在顏彩的形色裡一些靜物一些人像呈構你生的投影成為崇高的遺囑掛在歷史之牆呈現一個以生命形塑的國度你應是你自己的紀念碑不必向世俗求借在靜止的時間裡伴隨永恆的大地呼吸被南方的太陽顯耀融入一個被海擁抱的島嶼—劉啟祥(1910-1998)畫家劉啟祥(1910-1998),日治時期到日本就讀中學,考進日本文化學院繪畫科習畫。他的老師是日本畫壇「二科會」的有島生馬(其兄有島武郎,為白樺派小說家,人道主義者,放領土地給佃農,自殺)等人。大學畢業後,於1930年返台,於台北舉行

過畫展。1930年到1935年間,他在法國巴黎觀摩大師作品。臨摹馬奈〈吹笛少年〉的經歷,曾傳為美談。當年,他是與陳清汾、顏水龍、楊三郎,4位有幸去了歐洲文化之都習畫的台灣畫家。從法國巴黎回到日本東京,以台灣人活躍於日本,過著畫家的生活。二戰結束後不久,劉啟祥回到台灣,在南台灣的高雄縣大樹鄉開展了他的戰後台灣時代,影響了許多南部畫家。享壽88歲的他,長子劉耿一(1938-)是與他從日本返台的傳人,另有二個兒子也都走上畫家之路。劉耿一是我的好友,頗有其父內歛的風格。我曾拜訪他們在大樹小坪林的家,是頗有田園風味的宅邸,在果園之間的傳統住屋。記得坐在藤椅上的劉啟祥,在午後的光線上,一頭白髮閃耀在太陽下

,沉默不語微笑著,時光凝縮在他清癯的臉龐。他的語話盡在畫中,溫熙的景色流溢在眼光裡。劉啟祥過世時,我寫了一首「紀念走過時代夾縫的畫家:劉啟祥」的詩,詩題是〈願歷史之牆高掛著你崇高的遺囑〉。劉耿一把整首詩鐫刻在劉啟祥的墓碑基座,二十四行詩成為他的墓誌銘。 

不同技術層次學生在測量工程瞄準角度時腦波頻率差異之研究

為了解決靜止心跳110的問題,作者黃文才 這樣論述:

神經科學利用腦波儀記錄動作表現當時的腦波資料,探討心智與動作之間的連結,在運動技能精準動作(如射擊、射箭)上的研究已見成果,在技職教育的實作技能上卻未見探索。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法探討不同技術層次學生在測量工程瞄準角度時腦波頻率之差異性,研究於111年3月招募技專校院52位曾經修過「測量」相關學分的學生進行,26位學生具有乙級工程測量技術士證或曾參與競賽者列為「高技能組」;另26位具有丙級或未考取丙級技術士證者為「一般技能組」。每位學生使用電子經緯儀做進行不同距離之瞄準角度,每次8個點共有4個週期,同時透過腦波儀收集每一點位在瞄準確定前8秒大腦的資料。其間有7位學生操作不當,以45位學生的瞄準

角度數據進行效度分析,以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測量之數據,確認「高技能組」、「一般技能組」分組具有效度。扣除腦波訊號無法判讀者,以42位學生的腦波資料進行傅立葉轉換,以「不同技術層次」x「不同距離」x「時間區段」三因子混合設計重複量數變異數分析。研究結論如下:一、測量角度採單點瞄準以標準差判斷技能水準具有效度,適宜成為新測驗題型。二、測量瞄準角度實作時的左顳葉區(T3電極)α波腦波資料顯示:「一般技能組」在執行瞄準作業時,可能自我對話的頻率較高;「高技能組」執行圖像瞄準作業時(右顳葉區,T4電極),愈接近瞄準確定階段的α波功率較高,顯示其動作執行的自動化程度較高。三、測量瞄準角度實作時右顳葉

區(T4電極)的β波腦波資料顯示:「高技能組」比「一般技能組」瞄準注意力的表現較佳,搜尋瞄準圖案目標的效率較高。四、測量瞄準角度實作時額葉區(Fz電極)的θ波腦波資料顯示:「高技能組」選擇性注意力的表現較佳,在意識瞄準的工作效率較高。五、測量瞄準角度實作時動作區(Cz電極)的SMR腦波資料顯示:「高技能組」在瞄準過程時,SMR功率顯著高於「一般技能組」,其腦部動作區的動作執行效率較佳。六、射擊與測量的瞄準技能在「瞄準動作」、「瞄準時靜止程度」、「眼睛到瞄準器距離」、「瞄準是否回朔」有明顯差異。測量瞄準的腦波「活化程度」在不同技術層次上,「高技能組」功率顯著大於「一般技能組」、測量「接近瞄準完成

」時腦波在4個時間區段,各頻率呈現逐漸下降的趨勢。七、高技能組參與者在測量的瞄準角度實作時,在腦波頻率θ、α、β及SMR的功率顯著優於一般技能組的表現;射擊與測量作業在整個瞄準階段,α波資料在左顳葉區及枕葉區呈現不同的剖面,射擊採取α波功率逐漸上升的「自動化」模式,測量則採取α波功率逐漸下降的「意識控制」模式。

看圖學攀岩:易思婷基礎攀岩教學(修訂版)

為了解決靜止心跳110的問題,作者易思婷 這樣論述:

本書作為修訂版,詳細地介紹了攀岩的歷史、類型、關鍵概念、動作技巧以及裝備,基礎知識覆蓋全面,幫助初學者迅速了解攀岩,掌握入門要領。同時還介紹了大 量進階內容和實用細節,如裂隙攀岩、錨點設置、下撤和攀岩旅行等,給有經驗的攀岩者有益的參考,且每個攀岩技巧都有分解圖片講解。書后還附有熱身、如何避免運動傷害以及攀岩場地介紹等實用板塊。易思婷(小Po) 易思婷出生於雲林縣虎尾鎮,像大部分的小孩一樣,自小就背負了名列前茅的期望,從北一女中、台大信息系,zui后遠赴美國常春藤名校賓州大學取得計算機博士學位,一直努力符合父母的期望。但她卻在取得那一紙可以讓家人感到自豪的畢業證書之后,毅然舍棄高薪職位,選擇流浪

天涯、奔向山野,找尋能讓她投注一生熱情的夢想。她嘗試滑雪、荒野露營、激流泛舟、冰川探險,zui終找到了她與攀登命定的緣分。 小Po 攀登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造訪過數十個天然攀岩地,攀登的長路線近百條,並在美國首屈一指的戶外領導學校(NOLS)以及其他戶外組織(BOLD Mountain School, Passages Northwest, Bush School 等)擔任攀岩講師。小Po 目前以車為家,繼續她的流浪和攀岩生涯,目標瞄准攀登大岩壁以及所有攀岩人的夢想——首攀計划。「首攀」指的是攀登從未有人攀過的地方,表示沒有經驗可參 考、也沒有記錄可依循,為攀岩屆一大挑戰。 小Po 目前亦為《

台灣山岳雜志》、《戶外探索Outside》專欄作家。 簡歷: 2006 年7~8 月:於美國阿拉斯加州參加30 天的冰川攀登課程 2007 年3 月:領隊冬攀美國緬因州第1高峰肯塔登峰 2007 年6 月:攀登北美第1高峰丹奈利峰 2007 年8 月:登頂技術性山峰大提頓峰 2008 年6 月:取得美國戶外領導學校野外講師資格 2008 年12 月~2009 年1 月:攀登南美第1高峰阿空加瓜 2009 年2 月:取得美國戶外領導學校攀岩講師資格 2009 年9 月:向導大提頓峰 2011 年9 月:首攀計划得到美國山協(American Alpine Club) 的獎金Lyman Spitz

er Award,首登沙路里山區的皇冠峰 2012 年9 月:首攀計划入選歐都納圓夢獎金,首登四川格聶 山區的技術性山峰喀麥隆神山 2013 年9 月:首登四川四姑娘山區的技術性山峰大仰天窩峰(此計划受到戈爾戶外夢想實現計划的贊助) 2014 年:蒙古國攀登計划得到美國Shipton-Tilman 探險獎金 著作:《睡在懸崖上的人》 攝影:Dave Anderson 擁 有15 年專業攝影經驗,尤其擅長捕捉戶外風光和人物。其作品曾刊載於各大出版物,包括《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公司雜志》(Inc.Magazine)、《體育畫報》(Sports Illustrated)和《

國家地理雜志》(National Geographic),着有兩本戶外圖書——Expedition Planning(暫譯:遠征計划,Stackpole Press 出版)和Outdoor Hazards(暫譯:戶外風險,Falcon Press 出版)。 各界推薦序CHAPTER1攀岩綜論014 攀岩的發展015 攀岩的類型1.傳統攀登/2.運動攀登/3.抱石017 本書目的018 准備攀岩前必須先了解的四個關鍵1.風險與后果/2.主觀與客觀障礙3.意外的發生點 /4.把自己當作初學者CHAPTER2攀岩動作與技巧:岩面攀登篇&綜合技巧026 常見的岩點1.支點/2.指洞

/3.斜面點/4.小平點5.捏點 /6.側拉點/7.反側拉點8.倒拉點 /9.掌點030 手與岩點接觸的方式031 腳點與腳法1.腳尖踩/2.內側踩/3.外側踩4.貼踩 /5.腳跟勾/6.腳尖勾032 練習腳法033 鍛煉腳法的兩個原則1.精准度/2.腳尖踩法的延伸034 岩面攀岩的動作與技巧034 使用身體的四個原則1.骨架和肌肉/2.重心轉移3.身體姿勢 /4.靜態動作和動態動作036 更多的動作和技巧1.高踩/2.后踩/3.下膝法/4.搖旗法5.外撐法 /6.后躺法/7.上撐法/8.會同法9.交叉法 /10.跳躍法/11.腳踏車法040 后語和建議1.記得要呼吸/2.安靜的腳法3.發揮你

的創造力 /4.大點不一定就比小點好5.預想攀岩的流程CHAPTER3攀岩動作與技巧:裂隙攀登044 裂隙攀登的基本技巧1.手塞的變化/2.朝天手與朝地手046 拳頭裂隙Fist Crack047 手指裂隙Finger Crack048 介於手指裂隙與手掌裂隙之間的技巧1.小手/2.疊手指049 錯距裂隙Off—width Cracks1.三個常用的下盤功夫2.三個常見的上盤功夫 /3.錯距裂隙總語052 爬煙囪的方式Chimney053 纏膠布Tape Gloves056 關於裂隙攀岩的最后幾句話•練習、練習、練習/•裂隙攀岩可以很個人,不要執着於難度級數/•腳法是關鍵•岩面攀登和裂隙攀登可

以互為表里CHAPTER4個人裝備與繩索060 個人裝備061 岩鞋•購買岩鞋的四個建議/•岩鞋的保養和清潔065 吊帶•吊帶的基本結構/•穿着吊帶的方式•怎麼選擇吊帶?/•什麼時候該讓吊帶退休068 頭盔•選擇頭盔/•照顧頭盔/•讓頭盔退休069 繩索1.靜力繩、動力繩/2.單繩、雙繩、雙子繩071 使用繩索1.順繩/2.收繩075 保養繩索076 讓繩索退休076 其他CHAPTER5攀岩繩結080 攀岩軟器材簡介1.圓的攀岩軟器材/2.扁的攀岩軟器材081 繩結基本詞匯和基本觀念081 繩結種類1.獨立繩結/2.套結/3.接繩結082 繩結詞匯1.繩圈/2.繩耳/3.繩頭/4.活動端或工

作端5.靜止端/ 6.繩尾/7.后備結084 常用的八種繩結1.連接吊帶和繩索的八字結2.連結攀岩裝備的繩結3.架設固定點時連接固定物的繩結4.連接攀岩繩索的繩結5.垂降的安全備用結6.意大利半扣套結Italian Hitch or Munter Hitch7.繩尾結Stopper Knot8.將蝴蝶式收繩的繩索背包綁在腰上的平結Square KnotCHAPTER6保護096 保護裝置簡介098 B.U.S.保護手法1.B.Brake.制動/2.U.Under.下置3.S.Slide.上滑100 保護者的姿勢和位置100 保護使用上方固定點的攀登者Top—roped Climber102 保

護先鋒者105 使用Gri—Gri保護106 溝通信號CHAPTER7上方固定點的攀登與設置110 固定點的基本概念112 一個簡單的固定點113 固定點的條件(SERENA)114 簡單固定點的SERENA原則115 先鋒攀登設置固定點116 走到路線上方架設固定點1.樹木/2.大石/3.天然連接處(或連接面)122 最后的提醒CHAPTER8運動攀登126 裝備簡介1.快扣/2.掛繩棍127 掛繩於快扣上的注意事項•正扣而不能反扣/•避免交叉掛繩128 掛繩的方式129 將快扣扣進耳片中的注意事項129 先鋒過程的六個注意事項1.先鋒前應順繩/2.保護者的任務3.掛繩時的考慮/ 4.主繩和

身體的相對位置5.墜落時的考慮/ 6.先鋒到頂之后135 了解自己的攀登能力CHAPTER9如何下撤139 攀登轉下撤,由保護者放回地面141 攀登轉下撤,攀登者自行垂降143 垂降簡述143 設置垂降該注意的四個事項1.找尋中間點/2.拋繩還是不拋繩?3.繩尾結/ 4.開始垂降前的准備146 保護垂降•救火員保護/•第三只手/•纏大腿148 使用意大利半扣套結垂降148 垂降過程注意事項149 接繩垂降149 取回繩子CHAPTER10計划攀岩旅行152 如何使用攀岩指南書152 路線難度簡述1.優勝美地十進位系統/2.法式數值系統154 攀岩路線圖簡述154 常見的攀岩路線圖符號說明156

選擇戶外攀岩地點的四個考慮的要點1.氣候還是第一要素/2.岩壁面對的方向3.路線難度/ 4.攀登方式附錄161 攀岩場地介紹1.人工岩場和天然岩場/2.攀岩必須具備的配備162 如何熱身1.提高心跳速度/2.擴大肌肉和關節的活動范圍3.低強度的攀岩活動/ 4.攀岩重頭戲/5.放松運動164 運動傷害1.意外傷害/2.過度使用身體帶來的傷害167 在家可以做的訓練

音樂介入緩解加護病房患者焦慮之成效

為了解決靜止心跳110的問題,作者簡雅萍 這樣論述:

背景:加護病房重症單位是容易讓病患感到焦慮的環境,國內外目前少有針對內外科綜合加護病房患者之焦慮現況,及給予音樂治療介入之成效做探討。目的:本研究在探討加護病房患者之焦慮與疼痛、憂鬱、生理參數間關係,進而瞭解音樂介入緩解患者焦慮之成效。方法:本研究採用類實驗研究(Quasi-experimental study),探討台灣南部某一所區域教學醫院成人加護病房,研究對象共88位,實驗組44人,控制組44人。實驗組由研究者於中午會客後,以圍廉區隔個案並掛「治療中暫勿打擾」牌子,給予自選喜愛熟悉音樂以耳罩式耳機聆聽30分鐘;對照組同法拉圍廉與掛牌,但不聽音樂。於研究介入前後,測量貝克焦慮量表,焦慮、

疼痛、憂鬱程度視覺類比量表程度,並觀察及詢問個案是否入睡,及生理指標變化。資料以SPSS 24.0進行獨立樣本t檢定、成對樣本t檢定、卡方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相關係數、淨相關、共變數分析、複迴歸等方法進行分析。結果:本研究對象平均65.36歲,男性與女性各半,以國小畢業,無職業者為主,以道教、已婚者居多,月所得以23,800元/月以下收入者為居多,內科(n = 67)比外科(n = 21)多。兩組在貝克焦慮量表,焦慮、疼痛、憂鬱之視覺類比量表之前後測,皆有顯著差異。兩組的平均動脈壓、心跳、呼吸,前後測皆有顯著差異;加護病房兩組病人有無入睡與分組,在統計上有顯著關聯性;介入後貝克焦慮量

表與焦慮、疼痛、憂鬱視覺類比量表皆呈現正相關;疼痛視覺類比量表與憂鬱視覺類比量表對貝克焦慮量表有顯著的影響。結論: 兩組皆能有效緩解加護病房患者焦慮、生理指標,對照組有可能受霍桑效應(Hawthorne effect)影響,環境變安靜,故亦有成效。建議臨床護理工作者保持個案安靜環境或音樂介入,以減緩個案焦慮,改善個案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