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主流音樂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非主流音樂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伍桂麟鍾一諾梁梓敦寫的 生死教育講呢啲 和吉度日央里的 超簡單!無陽台室內小菜園:馬上就能播種的居家自種蔬菜法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非)主流歌詞選:從地下音樂到獨立音樂 九月第四週責編也說明:寫在「獨立音樂」和「主流音樂」界線逐漸消失的現在。 當「地下樂團」邁向「獨立樂團」,當「獨立音樂」逐漸進入金曲獎名單和流行音樂領域,在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明報 和大寫所出版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歷史學研究所 李進億所指導 王彥翔的 從校園走向社會:臺灣華語流行音樂發展研究 (1975 - 2000) (2021),提出非主流音樂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羅大佑、校園民歌、華語流行音樂、都市化、數位人文、羅大佑。

而第二篇論文世新大學 新聞學研究所(含碩專班) 李明哲所指導 陳聖盈的 獨立樂團接觸界線的飄移:獨立音樂的定位再思 (2021),提出因為有 獨立樂團、金曲獎、金音獎、反叛性格的重點而找出了 非主流音樂的解答。

最後網站台灣獨立樂團歷史- 謝才紜 - Google Sites則補充:在1980年代校園民歌之後所創設的滾石、 飛碟等唱片公司,將台灣流行音樂產業打造成專業化及國際化的音樂市場,為台灣的唱片產業創造了長達二十年的黃金年代。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非主流音樂,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生死教育講呢啲

為了解決非主流音樂的問題,作者伍桂麟鍾一諾梁梓敦 這樣論述:

  死亡是生命必經階段,但人類的天性及傳統文化對死亡常存忌諱,所以此書一眾「唔識死」的作者希望與各位「講呢啲」。   生死教育﹝Life and Death Education﹞是以死亡和生命為主題的教育,旨在啟發大眾正視對死亡的恐懼,讓自身或他者能過渡從死亡所帶來的悲傷,並提高全人「身、心、社、靈」的發展,達致「從死看生,活好當下」,齊齊活好啲。   第一章「眾觀生死」   生死學看、中西哲學、人類學看生死、社會學、生命倫理、公共衞生、民間信俗、佛教、天主教及基督教的角度看生死 。   第二章「生死相安」   老年醫學與基層醫療、醫社合作與社區連結、晚期護理與照顧者支援、紓緩治療與預設

醫療指示、臨終關懷技巧與道別、喪親者的哀慟、特殊需要人士的哀慟、兒童的悲傷輔導、遺物處理與心靈重建、生死工作的自我調適   第三章「生死熱話」   從死亡,靈異到信仰、鬼怪與喪屍的社會符號、法醫研究與屍骨尋踪、生物科技與基因編輯、從高錕離世再思臨終照顧、生若能安,死亦能樂、假如Bingo成為無言老師、動物和人的連繫與哀傷、廿四週以下流產胎、青年自殺與香港教育   第四章「生死之旅」   走出去,為了更親近自己、殯葬,死亡體驗與送行者、 “1995”,隔著電話的溫度、歷史洪流中的犧牲者們、與宗教來一場心靈的交流、繪本文學與生死教育、從教育哲學到生命教育、藝文青的生死教育課、給女兒的生命教育課

、與同學來一場生死之交   作者簡介 伍桂麟   早年於香港藝術學院修讀應用藝術畢業,及後成為了英國註冊遺體防腐師和專業遺體修復師。現為「香港生死學協會」創會會長、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解剖室經理。他在2011年發起「無言老師」遺體捐贈計劃,為香港遺體捐贈之奠基者。平日以【生死教育】和【陪着你嘔】面書專頁宣揚生死議題及情緒關顧,並於D100音樂節目《生命21克》主持節目。著有《無言老師–遺體捐贈者給我們的生死教育課》,並獲香港金閱獎2018「最佳醫療健康書」。 鍾一諾   香港著名公共衛生學者及音樂人,現為香港生死學協會副會長。在學術發展方面,他是一位公共衛生學者,現任香港大學公共衛生

及基層醫療學院助理教授,主要研究範疇為社會與健康關係、弱勢社群健康、健康倫理及公義、晚期與臨終護理政策。研究論文在多本國際知名學術期刊刊登。在藝術發展方面,他是歌手、監製、作曲人、填詞人、電台主持及旁白配音員;與其兄鍾一匡組成的鍾氏兄弟是香港一個非主流音樂組合,並獲得一些華語樂壇獎項。 梁梓敦   本港註冊社工、宗教研究碩士、美國Association for Death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的認可死亡學院士(Fellow in Thanatology) ,以及DEAtHFEST創辦人。由2007年開始,一直從事臨終關懷、喪親輔導、殯儀支援、生死教育推廣及義工培

訓。多年來,共服務接近700個喪親家庭及臨終病人,亦曾經為公立醫院、非政府機構、學校及宗教團體等主講超過300場生死教育講座和專業培訓。2015年6月創辦全球第一次大型生死教育活動DEAtHFEST,共有接近10,000人次參與。2016和2017年分別獲選優秀社工獎項及第四屆青年夢想實踐家獎項。   002  前言                      鍾一諾教授 005  導讀                      梁梓敦先生 第一章 眾觀生死 015  死生之意―生死學看生死    黃慧英教授 019  生命實踐―中西哲學看生死   溫帶維博士 025  屍

前想後―人類學看生死     李衍蒨小姐 030  死亡意識―社會學看生死     黎明博士 035  思考原則―生命倫理看生死   鍾一諾教授 040  壽終之處―公共衛生看生死   黃麗儀教授 045  殯祭之禮―民間信俗看生死   鄧家宙博士 051  盲龜浮木―佛教看生死       傳燈法師 056  永恆之旅―天主教看生死     陳志明神父 061  出生入死―基督教看生死     盧惠銓牧師 第二章 生死相安 068  老年醫學與基督醫療         歐陽東偉醫生 072  醫社合作與社區連結         陳慕寧小姐 077  晚期護理與照顧者支援       黃麗儀

教授 083  臨終關懷技巧與道別         饒仕鋒醫生 097  喪親者的哀慟               黃宗顯醫生 101  特殊需要人仕的哀慟         黃宗顯醫生 106  兒童的悲傷輔導             李秀英小姐 110  遺物處理與心靈重建         饒文傑先生 115  生死工作的自我調適         梁梓敦先生 第三章 生死熱話 121  從死亡,靈異到信仰         黃偉鴻先生 126  鬼怪與喪屍的社會符號       黎明博士 132  法醫研究與屍骨尋蹤         李衍蒨小姐 137  生物科技與基因編輯        

區結成醫生 142  從高錕離世再思臨終照顧     鍾一諾教授 147  遺體捐贈者的無言之教       伍佳麟先生 152  假如 Bingo成為無言老師     伍佳麟先生 156  動物和人的連繫與哀傷       鄧海甄姑娘 162  24 周以下流產胎是醫療廢物  謝美兒博士 168  青年自殺與香港教育         黃瀚之先生 第四章 生死之旅 174  走出去,為了更親近自己      李展華先生 181  與同學來一場生死之交        陳寶蓮博士 186  殯葬,死亡體驗與送行者      林己惠/盧志婷/顏婧諾/李嘉慧 190  復活節,我在這天的重生誓言 

孟亞瓊 196 「1995」,隔着電話的溫度      林己惠/盧志婷/顏婧諾 200  歷史洪流中的犧牲者們        潘廣昇/馮子游 206  與宗教來一場心靈的交流      李嘉慧 211  繪本文學與生死教育          梁思靈 216  從教育哲學到生命教育        梁思靈/周琴 221  藝文青的生死教育課          朱雅穎小姐 227 給女兒的生命教育課 莫泳怡小姐 232  在台灣,來一場「生死之約」  王心嚴小姐 236  結語:生死教育講呢啲﹖      伍桂麟先生 242  身後事須知  

非主流音樂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 嗨大家,上傳在YouTube的是「精華版」Podcast,如果聽完覺得有趣,可以前往各大平台收聽完整版!

【收聽我的Podcast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olm7kuy2baq0859eo4escxi/platforms

*留下五星評價,留言妳的想法或是希望聽到的主題
*KKBOX & Spotify可以把節目分享到IG限動,分享你的感想給我吧
*推薦大家起床、睡前、通勤、吃飯四個時間聽最讚!

▌麥克風:美國Blue Snowball 雪球麥克風 / 白色 2980$
▌聲音剪輯軟體:Audacity
.....................................................................

S2EP#17|呼吸治療師轉戰金曲新人:幫抽痰結果飛出XX!?北漂音樂夢、等出歌的日子、實習哭出乃、睡眠治療、被打槍的藝名feat. 創作歌手Midi 楊士弘

收聽Midi楊士弘超好聽ㄉ創作歌曲們
https://kkbox.fm/kp0Sof

收聽Midi楊士弘的Podcast節目《說說說說你愛音樂》
https://popoxiaxia.lnk.to/Podcast 

趕快去IG找他play
https://www.instagram.com/midiswonderland/?hl=zh-tw

▊ 這集聊什麼

(00:01:16) 北醫呼治系畢業現任創作歌手Midi楊士弘is coming!!!!! 先回憶北醫Mr.J
(00:04:20) 北漂音樂夢:臺北就是Dream City、比完賽被唱片公司遞名片(完全電影演的那樣)、等不到發片的日子
(00:10:00) 回顧呼吸治療師的時光、睡眠治療、實習哭出來的經驗、收到喜貼
(00:24:39) 大夜值班買宵夜遇到....、抽痰結果鼻子飛出....、簽進公司的感想
(00:31:18) 藝名原本不是Midi、參加選秀被剪光、站上聲林之王、揭密音樂人的一天、做非主流音樂
(00:44:50) 入圍金曲新人的那天、 出單曲vs出專輯、 當興趣遇上現實考量

.....................................................................

【在職場闖蕩的大四生】— 分享在校園跟職場之間的大小事:快畢業的未來迷惘 & 畢業不久的社畜心聲 & 職場實習的各種秘辛!

馬它mata – 念醫學大學、Youtuber、Podcaster、穿搭客 — 擅長在家邋遢出門漂亮。

*請我喝大冰美,每天才有動力keep going
https://pay.firstory.me/user/matainthehouse

*IG:https://reurl.cc/rgdo8b
*YouTube:https://reurl.cc/KAKqjm
*Email:[email protected]

.....................................................................

🗣關於我的Podcast節目《馬它 in the HOUSE》

【在職場闖蕩的大四生】— 分享在校園跟職場之間的大小事:快畢業的未來迷惘 & 畢業不久的社畜心聲 & 職場實習的各種秘辛!

馬它mata – 念醫學大學、Youtuber、Podcaster、穿搭客 — 擅長在家邋遢出門漂亮。

*請我喝大冰美,每天才有動力keep going
https://pay.firstory.me/user/matainth...​

.....................................................................

◆ 如果想看更多關於我的食物 / 穿搭 / 旅遊 /日常分享,可以到下方連結
◆ 個人IG : 👉 matamata.chan.92
◆ 食物IG : 👉 Food_map_camel
◆ FB粉絲專頁 :👉 https://reurl.cc/e5v12x​
◆ Popdaily創作者計畫👉https://www.popdaily.com.tw/user/28032​

.....................................................................

喜歡我這支影片的話,記得按讚和分享給你所有的朋友
也可以去我的IG看看關於我的更多分享
記得訂閱我的頻道呦d(`・∀・)b

#podcast​#馬它intheHOUSE​#podcast推薦

從校園走向社會:臺灣華語流行音樂發展研究 (1975 - 2000)

為了解決非主流音樂的問題,作者王彥翔 這樣論述:

  歌曲,向來都是社會的借鏡,彼此之間互相輝映,同時也與人類所有的文化相同,是情感經過內化與深思後的產物。而歌曲的組成要素,除了作詞者、作曲者的撰寫之外,製作人獨具慧眼的製作、歌手獨具特色的詮釋方式,更是代表這首歌曲在市場之中的價值與評價,而在邁入經濟與更加平穩的社會之後,人們將有更多的空閒時間與金錢,投身在音樂之中。  隨著臺灣經濟發展與政治鬆綁,政府對於人民追求娛樂不再有諸多限制,此時人民可恣意的享受創作。「臺灣錢淹腳目」的年代,是經過長期的努力與累積才有的璀璨年代,從美援大量資助臺灣開始,臺灣逐步改變經濟政策經歷不同時期的政策轉變,臺灣人民經濟水準的提升也導致生活水平的上升,能夠更方便

的欣賞音樂;政治的鬆綁,也使唱片公司與創作者能創作更多歌曲。而經濟繁榮所衍生的都市化現象,卻也產生對於家鄉、過去事物的懷念,產生當時流行的批判歌曲。  在臺灣華語流行樂中,校園民歌時期,面對1970年代國際局勢轉變,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臺美斷交,臺灣人開始思考自身的文化性,在1975年興起一場「唱我們自己的歌」的校園民歌風潮。1982年羅大佑《之乎者也》、1983年蘇芮《蘇芮專輯》兩張專輯發行,以搖滾樂、寫實批判政局與描述社會現象的作法,同時新穎的歌曲詮釋方式,席捲臺灣樂壇,也使得當時臺灣社會不再以聆聽校園歌曲為滿足。此專輯被音樂評論家定為正式揮別過去社會上對於民歌「蒼白虛弱、無病呻吟」的批評

,也讓華語流行樂壇有了新轉變。伴隨解嚴,對於歌曲限制的鬆綁,歌曲的創作與發行更多元,過去所累積的音樂能量影響鄰近地區歌手至臺發展,使臺灣的音樂產生更多元的色彩。  本文的研究時段,以1975年校園民歌風潮為起點,2000年作為終點代表一個世代的結束。對於共同記憶、社會價值觀的不同,造就不同的歌曲與當代記憶,音樂與社會現象之間的連結性極高。搭配數位人文與HGIS的方式,建構當時華語歌曲的分析,與當時的社會氛圍與環境相互比較,更加了解當時的音樂氛圍。透過歌曲資料庫的建置與地圖的圖像化,有助了解流行歌曲的創作與組成分子,集中於都市中,都市繁榮的經濟氛圍確實提供這些創作者與演唱者更佳的環境,同時歌曲有

逐漸地從校園轉型至社會中,這也象徵經濟發展之下必然的結果。

超簡單!無陽台室內小菜園:馬上就能播種的居家自種蔬菜法

為了解決非主流音樂的問題,作者吉度日央里 這樣論述:

忙裡偷閒首推!打造自己的屋內舒壓小菜園!   家裡沒陽台、沒頂樓花園、沒庭院菜圃,就不能種菜?   做菜時切下來的芽或根,先別急著丟,   不妨把它們拿來種種看,讓這些蔬果起死回生!   連日本明星都著迷這種自家的「產地直送」!   也許你曾有過種菜的念頭,   卻因為缺乏合適空間、害怕蟲子而嘆息作罷,   其實屋子裡就能種菜、防蟲!   擺脫空間包袱,從芽菜、小番茄、辣椒到小黃瓜,   家中某個角落就能享受無負擔的栽種樂趣,   用輕鬆自栽、自種、自食的日常小幸福,療癒忙碌疲累的心。   大部分的蔬果要有充足的日照才能結實累累,但其實有些蔬果是能種在屋內的,  

 而且比想像中的多,這是作者吉度日央里在屋內試種60種蔬果後得出的結論。   雖然不可能靠室內種出的蔬果來過自給自足的生活,   不過「自己種的果然好吃!」、「終於長出來了!」、「哇,又比昨天大了些!」   這種內心的喜悅絕對會讓人上癮。   「只要心動就可以開始!」   來種種看吧!就算是小套房都能鮮採蔬果!   【室內種菜的兩三事】   ◎在客廳種小黃瓜?   ◎窗邊種小番茄?   ◎屋內種的紫蘇竟然比在屋外長得好?    ◎切下來的紅蘿蔔頭能起死回生?    室內栽培一旦選對時機,就能讓你有個好的開始,   然而這還是需要「天時地利」的,究竟自家室內小綠園該

如何開始呢?   有機作家吉度日央里要來教大家不麻煩的簡單室內栽種:   ──100%未捏造的實作記錄!失敗照片大膽show出來。       ──自言自語的「栽培日誌」、簡單的圖文步驟,一本讓人倍感親切的植栽書。   ──推薦容易入門的品種,傳授不失敗招術,就算以前再如何種失敗,都不怕歷史重演。   ──小碎嘴的「最對味入菜」心得。   【作者特別聲明】   給每個「居家小農」的激勵宣言:只要種下的,都是希望!   期待你能在家見證蔬果的日漸成長,品嚐收成的愉悅,用最自然的方式為每日創造快樂來源!   要是看到栽培失敗的蔬果,無須懊惱或愧疚,也不必急著下結論,一次失敗不代

表這種蔬果在室內種不起來,更不表示你不適合照顧植物,等累積更多經驗後,再接再厲吧! 名人推薦 伊藤正幸(作家、音樂人、園藝愛好者,出版過園藝書籍,活躍於出版、舞台、音樂、電視等)   「我耕耘的室內菜園是所謂的『超級園藝』……」   什麼?超級園藝?雖然不太懂,可是聽起來好厲害喔。   「超級園藝乍聽下可能會覺得:哇!好厲害,一定是什麼了不起的園藝手法吧!不過這個   名詞背後的真相是……」   「起初我只是一時興起,把切下來的蔬菜拿來種一種,沒想到越種越著迷,所以我就開始嘗試栽種各式各樣的種子。」 水野美紀(女演員,代表作「大搜查線」)   「在家栽種植物的感覺很不可思

議,我明明是一個人住,也沒養寵物,卻覺得自己是和生   物共同生活在一起。」     「像是放太久的洋蔥,我就會拿來泡在水裡種種看。睡前放到水裡,早上起來就已經長出   差不多5cm的芽了!這種事真的很讓人開心吧?」   據說她種的蒜頭長出來的芽還一度長達30cm之長。   「我覺得栽培提醒了我一些日漸淡忘、卻很基本的小事,讓我重新拾回尊敬與感謝的心。」 柳生真吾(園藝家)   「我希望讀者可以試試跟家裡的小朋友一起種芽菜!芽菜的成長速度快得驚人,一轉眼就      長高了,每天看它這樣長,是不是對『生命』特別有感觸?最後要吃掉它的時候,小朋友    能感受到吃下的是一個個

得來不易的生命。」   「我覺得不小心種死植物、害死寵物而流淚的傷心經驗是重要的,因為正是這種自省與面對讓我們成長。」 小畑亮吾(日本非主流音樂翹楚『goomi』樂團主唱、小提琴兼吉他手)   「歐洲自古有『種迷迭香的人家沒有病人』的說法,我很喜歡在精神不好的早上,嗅嗅迷   迭香的氣味,這樣很能提神醒腦呢!」   小畑先生現在栽種的有百里香、芫荽、香蜂草及洋香菜。在他上傳到「goomi」部落格的自    製便當照片中,都能發現他親手栽種的洋香菜蹤跡。 作者簡介 吉度日央里   1960年生於日本靜岡縣。有機作家(以著書、編書、製作DVD、講座活動為主)、自然長壽飲食

法講師,為「自然長壽飲食法野餐」主辦人,並在2007年主持「播種大作戰」活動(官方網站:www.tanemaki.jp/),藉此推廣農業。著作有《播種大作戰:感受土地與生命的生活》。   她曾任職於出版社,參與編輯的書籍有:《長壽望診法:美女食譜》(山村慎一郎著)、《發酵道》(寺田啟佐著)、《激發身體自癒力的生活方式》(大森一慧著)、《月亮週期減肥法》(岡部賢二著)、《每日自然長壽飲食:南屋女士的便當》(南屋著)等;企劃製作的書籍:《半農半X的生活》、《從土地到和平》(以上為鹽見直紀與「播種大作戰」共同編著)、《讓土地開出生命之花》(加藤登紀子著)。 譯者簡介 葉亞璇   曾任編

輯、英日文翻譯、明星大學講師,現為日本通譯翻譯學會會員。譯有《達爾文演化論入門》、《葡萄酒入門》、《流行病毒如何讓人致命? 》、《主宰腦與心的物質》、《X光的科學與運用》《青蛙不喝水?蛇類瞎了眼!:51個你不知道的兩棲爬蟲新常識》、《瑪莉亞的凝望》、等書。譯文賜教請洽:[email protected] 來種菜吧!沒有庭院和陽台也沒關係,只要心動,現在就可以開始! 迷你小蕃茄/甜菜(紅菜頭)/薄荷/蘿蔔嬰 前言  忙裡偷閒首推!打造屋內舒壓小菜園 PART 1 在屋內種出美味的蔬菜        果實類:迷你小蕃茄/小黃瓜/青椒/鷹爪辣椒        葉菜類:小松

菜        嫩葉沙拉:甜菜/葉萵苣        調味用葉菜:紫蘇        香草植物:羅勒/薄荷        芽菜類:蘿蔔嬰(蘿蔔嬰類芽菜)/苜蓿(豆芽類芽菜)        用切下來的蔬菜來栽種:蘿蔔/蔥        名人專訪!聽聽「室內菜園」愛好者怎麼說        切掉不要的蔬菜,拿來種種看──感受生命力的驚奇╱伊藤正幸(Ito Seiko)        和家中成長的生物來場神祕體驗╱水野美紀        認真照顧的芽菜給我的「生命教育課」╱柳生真吾        母親栽種植物的愉快身影是我美好的回憶╱小畑亮吾        代代相傳的終極室內

栽培╱香川貞子、香川展子        我的室內蔬菜╱啊,失敗了 PART 2 屋裡開設菜園的重點        基礎知識與準備篇        蔬果應該種在哪裡?        栽培需要什麼器具?        如何挑選栽培專用容器?        栽培初期要準備什麼?        種子該怎麼選?        苗株該怎麼選?        什麼時後適合播種?        栽培START        苗株怎麼定植?        如何播種?        什麼是鋪墊法?        芽菜栽培的基礎知識        健康成長篇        澆水要注

意什麼?        日照不足要怎麼辦?        如何防治蟲害? PART1 在屋內種出美味的蔬菜(摘)   【果實類】 迷你小番茄──期待番茄成熟與透紅的那一刻!   ◎科目:茄科 ◎原產地:南美洲(秘魯、厄瓜多) ◎苗or種子:從苗開始種 ◎收成天數:50~70 天   種在陽光充足的窗口,少澆一點水 迷你番茄是家庭菜園的代表,就連新手都能輕鬆種起來。雖然種在室內不能結實累累,但結出來的果實卻紮實強健,還可以欣賞小番茄由綠轉紅的成熟過程。   迷你番茄來自土壤乾燥的地區,所以栽種要稍微控制水量,如此才能結出味道濃郁的果實。在它們的成長過程中,日照時間越長越好,盡量種在陽光充

足、通風良好的窗邊吧!   一到秋天,日光角度就會改變,在陽光斜射入屋裡的秋日,正是迷你番茄結果的時節,秋天番茄比夏日番茄還要甜得多,吃了可別嚇一跳!   〈迷你番茄的培育法〉   1.定植、搭支架 把迷你番茄苗移到直徑30cm 以上的盆栽中,定植後搭設3根高約1.5m的支柱,製造出三角錐的空間。澆水時用噴水器把土壤表面噴濕即可。若受室內空間的限制,可將支架高度降為1m。   2.澆水 土壤表面乾燥時就要幫番茄澆水,做法和步驟1相同。迷你番茄性喜乾燥,看到葉片快要乾燥萎縮時再補充水分即可。   3.摘除側芽 番茄葉柄基部長出的側芽要動手摘除,好讓番茄直直往上生長。側芽生長過度會導致通風不良,一

定要注意!   4.摘心 當番茄長到和搭起的支架一樣高時,要把頂芽摘掉來抑制番茄往上發展,這個步驟稱為「摘心」,未經摘心處理過的番茄會不斷長高,結出來的果實風味會較差。   5.收成 在屋內種出來的番茄會一粒粒變紅,看到迷你番茄成熟後,可隨時收成。

獨立樂團接觸界線的飄移:獨立音樂的定位再思

為了解決非主流音樂的問題,作者陳聖盈 這樣論述:

本研究起源於研究者對音樂的興趣及瞭解,意識到現時台灣對於獨立樂團正 處於蓬勃發展之時機。相較許多台灣人而言,此一類型音樂不單只是一種娛樂, 同時也是極為重要的歷史文化,更是從中發展而來的音樂類型。然而隨著時代的 變遷,台灣獨立樂團紛紛呈現出許多不同的曲風、風格等。 因此,本研究整理,自 2001 年至 2021 年的金曲獎及 2010 年至 2021 年的金 音獎,並探討金曲是否金音化的問題。 期盼透過走訪音樂祭活動及深入訪談,探索台灣獨立樂團與主流音樂之間的 差異。研究發現,台灣獨立樂團的創作者,自身並不認為這兩者之間需要特別區 分,甚至早已橫跨兩者之間。 另一方面,從學

者與樂評人的觀點,發現台灣獨立樂團正面臨著「新危機」, 以及漸漸失去原有的獨立樂團的反叛性格與態度。 本實務報告也透過製作網頁介紹,將所有捕捉之珍貴素材以視覺化的方式呈 現給閱聽眾,企圖引發閱聽眾對此議題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