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恩颱風災情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另外網站靜思語- 1986年二次登陸台灣, 造成中臺灣嚴重災情的颱風是 ...也說明:韋恩颱風 活躍於南海北部及菲律賓海西部,生命期長達23天。在此期間,韋恩登陸臺灣二次,臺灣中央氣象局一共發布3次海上、 ...

朝陽科技大學 營建工程系碩士班 黃怡碩所指導 謝啟文的 利用Landsae ETM+熱波段影像於災害後復健狀況評估 (2010),提出韋恩颱風災情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災害後重建、多重水平集、地表溫度。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東大學 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所 李玉芬所指導 林慧雯的 雨驟水急,山的子民何去何從?以八八風災後的大鳥部落為例 (2009),提出因為有 大鳥部落、莫拉克颱風、重建的重點而找出了 韋恩颱風災情的解答。

最後網站為何中心風速38、40公尺的中型中度颱風往往會造成台灣最 ...則補充:如1986年韋恩,中心風速38m/s,半徑200公里。1977賽洛瑪,中心 ... 台灣似乎沒法擺脫中型中度颱風的重創,反倒是有些強烈颱風造成的災情不如以上的大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韋恩颱風災情,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利用Landsae ETM+熱波段影像於災害後復健狀況評估

為了解決韋恩颱風災情的問題,作者謝啟文 這樣論述:

如何有效地評估災害後重建情況,一直是防災上重要且容易被忽略的研究課題。隨著環境變遷與溫室效應的影響,自然災害侵襲台灣已成為定規,幾乎已成為每年必定上演的戲碼;防災單位多著重災情調查與事前防災策略的擬定與執行,鮮少作後續的災後重建評估,以致常無法有效地提供重建情形的量化指標,供執政者評估災後重建情況。為了解決此一問題,利用遙感探測,則提供一有效的評估方法。地表表面溫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LST)可以用來表示地上人口聚集的多寡;當人口聚集越多時,該區域的地表溫度也會隨之增高,形成熱景緻型態(Thermal Landscape Pattern, TLP)。相較於鄰

近具有植被或親水區域,地表溫度在都市或人口密集的區域會有較高的數值。Landsat ETM+所提供熱影像,藉著影像數值的轉換,可將影像數值轉換成地表溫度,藉以評估地表溫度變化的趨勢。本文利用Landsat ETM+ 所獲得的熱影像,將像素數值轉換成地表表面溫度,藉著多重水平集將地表面溫度根據事前決定的層級與予分析,使得區域地表溫度分佈特徵能夠被有效地分類表示;利用比較分析災前與災後地表溫度的空間分佈模式,決定災後重建的情況。本文採用四幅2009年2月24日、5月31日、9月4日及12月9日的Landsat 7 SLC-off衛星影像 ,針對台灣中部陳有蘭溪流域在莫拉克颱風侵襲前後,進行地表表面

溫度分佈模式分析,建立地表表面的溫度分佈空間模式。

雨驟水急,山的子民何去何從?以八八風災後的大鳥部落為例

為了解決韋恩颱風災情的問題,作者林慧雯 這樣論述:

本研究係從一段段關於颱風的記憶談起,從韋恩颱風、賀伯颱風、海棠颱風再切入到莫拉克颱風。2004年海棠颱風,雖然造成大鳥溪潰堤,沖走許多田地,但是並未對部落族人的生命安全造成影響。2009年的莫拉克颱風,挾帶豪雨造成大鳥溪及大鳥野溪二道滾滾洪流,淹沒了田地、毀壞了家園。本研究之目的首先分析大鳥部落人文與自然環境特徵,然後探討水災之後部落族人所面臨的改變與困難,並且檢視部落在重建過程中所面臨的難題,最後分析水災後部落族人如何調適自身的生活。本研究所使用之研究方法以文獻分析法為主,實地觀察法及訪談法為輔,網際網路的發達,讓研究者可以更容易取得相關資料,加上研究者每天生活於研究場域中,實地觀察、紀錄

更能清楚描述部落災後的情況,本研究以敘事的方式完成,透過研究者本身的觀察體驗,敘述莫拉克風災後大鳥部落。 莫拉克颱風改變了大鳥村的地形、地貌,曾經綠油油的稻田,已經埋沒於黃黃土石之中,背山面海的居住環境,原本多令人稱羨,現在卻成為部落的隱憂,即使只有短暫降雨,也都能讓部落族人無法成眠。在部落族人的爭取之下大鳥部落並未被劃定為特定區域,但是政府單位仍然警告,沒有任何的人工防護措施可以百分之百抵擋驚人的雨量,在雨季又即將來臨之時,部落族人的恐慌可想而知。14戶中繼屋在臺灣世界展望會的協助之下興建完成,在帳棚中度過大半年的受災戶,終於有個可以遮風避雨的居所,風災之後的紛擾也終於暫時告一段落,當

外界援助漸漸撤出,大鳥部落也隨之回歸正常步調,對部落族人而言要回復原本的生活形態才是一項重大的挑戰。 莫拉克風災即將屆滿一年,各項復建工程也如火如荼的進行,但是浩大的工程在雨季來臨之前,恐怕也難以完工,部落族人所能作的似乎只有向上蒼祈求,給我們夠用的水就好,千萬別再降下超大規模的雨量,撤村是人們最不想出現的噩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