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拍照手勢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韓國拍照手勢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李承仲寫的 境隨心轉,C’est la vie:李承仲董事長勵志人生指南超展開,打造你想要的人生! 和陳慶德的 他人的目光:韓國人的「被害」意識:卷一 韓國人全身.社會篇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拍照手势男图片搜索- 拍照手勢 - acgdm.xyz也說明:1pn.acgdm.xyz · 拍照手勢!身為瑜珈人必學4 個瑜珈手印,充滿療癒又產生能量Hello Yogis>別再跟風韓國「倒V」拍照手勢!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布克文化 和唐山所出版 。

最後網站告别镜头尴尬症!送你份自拍手势大全! 知乎- 拍照手勢 - 28Jnu2則補充:韓國 「對鏡自拍」成最新流行歐搜哇. 28jnu2.lakubola.com; 拍照手勢「翻轉YA」快學太妍、Joy都在比新聞雲>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韓國拍照手勢,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境隨心轉,C’est la vie:李承仲董事長勵志人生指南超展開,打造你想要的人生!

為了解決韓國拍照手勢的問題,作者李承仲 這樣論述:

只要你是鑽石,去到哪裡,你都是鑽石。 人生沒有永遠的困境,鑽石到哪都可以持續閃耀; 人生也沒有一個最終的高峰,一山還有一山高, 所以,我們更要與時俱進,終生學習。   「人生不像考試的是非題,是沒有標準答案的,但終究,比起猜測或人云亦云,我願以親身參與各國文化的經驗值為基底,相信更可以提出有助於人生學習的參考指南。」   本書分成:受、想、行、識,四大篇,分別從受(人生感受),想(觀念思維)、行(生活作為)、識(生命見識)四個維度,結合作者的人生真實體驗,和讀者們分享各種希望對大家有助益的看法見解。    這樣的一本好書問世,提供人們一個可以開啟世界觀的門奧,對廣大讀者來說真的是可喜可賀。

對我個人來說,書中描述的精彩歷程,有些我雖沒親身參與,但可能也因為職務關係跟事情進展有某些鏈結,這些更讓我閱讀時,或澎湃,或讚嘆,這真的是一本令人可以一再閱覽且發人省思的用心之作。 ──張國政 前民航局長 財團法人航空事務教育基金會創辦人 【聯名推薦】 老爺酒店集團執行長/沈方正 前華信航空董事長/陳盛山 私立開南大學校長/林玥秀   【作序推薦】 前 民航局長/張國政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教授兼學務長/張仁家 Airway世界民航雜誌 總編輯/詹欣樺 「缽。聲灸」療育系統 創辦人/楊裕仲 旅報 總編輯/唐偉展 楔 子 佛說:每次照面、都是五百年前修來的緣分。   有人說:人生就像一列火車,

經過一個個不同的月台,有人上車、有人下車;出現在你生命中的人,有的只是摩肩擦踵,有的則會駐足停留。   然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就如同黃粱一夢的故事般,人生不就是一場跨時空的旅行,而我們只是這時空中的旅人?也有人說人生如戲,誰不希望戲中高潮迭起、舞台豐富多元?像如同旅行般不斷地更換場景呢?   那怎樣的方式,才是最適合你自己的人生?   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要在路上。而旅行正是慰藉人生的良藥。今天很高興能和各位讀者分享人生這幾十年來的重要領悟,就讓我從旅行的角度談起吧! ◎ 旅行與人生的思維一: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大部分的朋友也都是熱愛旅行的,我想。但是你的旅行是怎樣的方式呢?是走

馬看花?拍照打卡、到此一遊?還是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學到了甚麼?領悟到甚麼? 我們看待旅行如此,看待人生也可以如此。 你的生活哲學是「混日子」心態覺得凡事及格就好?還是只聚焦在「有人注目」的時候,人前一套、人後又一套?抑或是你會珍惜在世上的每一刻,認真地去過好每一天? 都說世事如棋局,真假虛實交錯,然而重點是:就算別人看不清你的虛實,至少你自己要了解自己的立場以及存在的價值;切忌因過場的頻繁而迷失本心,正所謂「莫忘初衷」。許多哲人前輩都經常做出這樣的提醒,正因為許多人在人生舞台上演的過程中,常常錯把別人的劇本當成自己的人生。席慕容寫:「在別人的故事裏流著自己的淚。」戲子的一生終將是可悲的。 用別

人賦予的角色取代自己的本性,到頭來只能落得鏡花水月一場空,在感嘆人生無常的同時,卻忘了自己是怎麼的蹉跎放蕩,浪擲了青春歲月。 所以什麼是人生的「真」? 人們經常說,透過喝酒可以看出一個人真正的人品,所以父母嫁女兒前會找理由把準女婿叫來聚會藉機灌酒,企盼他酒後吐真言;小小牌桌上亦可洞見人性,一個人在輸贏之間的姿態,便是人生的姿態。 而我卻經常透過旅行的時機場合,觀看人生百態。旅行,往往代表著處在一個「遠離熟悉場域」的狀態,當一個人不必像在熟人面前戴上假面具,或者就像人們說的「離開舒適圈」,被迫必須面對許多過往沒接觸過的挑戰時,他會有怎樣的反應?會驚慌失措?會逃避責任躲在別人後面?會經常情緒暴走?

還是不改原本的冷靜與從容? 其實,「人」這個英文字Person,其拉丁語源是Persona,原意就是面具,因為在人生這場戲裡,每個人都扮演不同的角色,有時候扮演父母、有時候扮演情人、有時候扮演教育者、有時候扮演學習者。事實上,我們每個人每天都戴著不同的面具,然而這件事不全然是壞事,畢竟,所謂文明以及禮儀,不就是要我們懂得在適當的場合做出對應的舉止?看見長輩要禮讓,看見女士要展現紳士的風範等等,這不是虛偽,而是人生的待人處世與應對進退。所以面具像是一種假象,整體來說卻反倒是人生實像,包括心理學大師榮格,也用面具比喻我們不同的人格特質,他還總結,每個人的人格就是他所有面具的總和。 常言道:假作真時

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所以,這世上沒有絕對的「真」,只有符合當下人事時地物的「真」。就如同我在本書裡經常強調的,甚麼是對的?甚麼是錯的?對錯的標準往往植基於規定,但規定與規則的本質是甚麼呢?所謂凡有規則必有例外,所以這世界上並沒有蘊含著放諸四海皆準的絕對規則。當我們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別人時,總有著諸多的批判,然而是否應有著「我見青山多嫵媚,青山見我應如是」的反思? 一般而言,人的舉止往往植基於文化的培育,好比同樣是把大拇指和食指相接成圈狀,其餘三指豎起,這手勢大家很熟悉就是指OK的意思,這當然不是發展自東方文化本身,而是來自英美文化。但同樣的手勢在法國跟在德國,卻又有不一樣意思,甚至在南美

國家這手勢有著鄙夷的性暗示。再好比對台灣的民眾來說,很多自以為熟悉的語法跟動作,其實背後有的來自日本殖民時期的影響,有的來自西方文明的影響,像台灣不論任何世代的人,拍照愛比V,這手勢原意是指勝利與和平,發軔於戰爭的年代,V代表Victory,由西方傳到日本,再從日本傳到台灣。可是如果將這個V字形的手勢反轉,手心向內,那就是女性罵人的手勢了。在文化的交流的進程中,自身文化與外來文化的融合,不應海納百川的照單全收,反倒忽略了自己的本質!而是當生活越是衝突的時候,就更應該認真的去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甚麼?包含過往的、此刻的,以及未來的自己。 旅行,應該讓自己學會去思考更多、體悟更多。去過許多國度,走過很

多路,每一個遠方都是人生的來處。 ◎ 旅行與人生的思維二: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旅行,既需要深度,也需要廣度。在不斷地修正過程中,希望旅行後的我比起旅行前的我,有著更深刻的領悟。 你知道嗎?日本的雪有著怎樣柔軟的質地,而韓國的雪相對較硬較不適合滑雪,那不是轉述網路的傳說,而是親臨的見證。若深入去了解其背後的原因,那又跟雪季登場的時間有關了,因為韓國雪季比較短,所以無法凝聚出日本優質雪場那種鬆軟綿密的雪。 或許你了解,菲律賓是雙週薪制,每個月的第二及第四個星期五下班後,ATM 前就會排滿長長的人龍,等著領薪水去狂歡。面對生活的態度是是活在當下,享受人生。而在奧地利,人們則是工作與私生活區隔明確

,下班打卡鐘一響,一分鐘也不多停留。我並非要在茶餘飯後找話題跟人閒聊,而是希望人們去探究每件事背後的意義。例如,準時下班的文化在我們來看是很不敬業的,真的是這樣嗎?難道奧地利的經濟發展就因此比我們差嗎?如果沒有,那又是為什麼? 這才是我想要與諸位讀者一起探討的問題。 我本身具有豐富的國外生活經驗,而不是所謂的旅行提著行李箱走過五大洲,讓護照蓋滿戳印的概念。讓客居成為生活,並且凝結成一種具體的影響力。我的旅行,是深入的,在一個地方居住有的以年計,短者也有數月,與當地人一起生活,一起交流,用他們的語言了解他們看待事物的觀點,是如何地與我們不同。 我從來都不曾覺得外國的月亮比較圓,也絕對避免故步自封

。甚麼「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老實說並沒有一個絕對標準,畢竟甲可以選擇他要的國外流行,乙可以有另一種截然不同的選擇,當下沒有對錯,但每一個此刻的決定都可能改變明天的人生。若一個人自身定位不明,就糊里糊塗的跟隨著主流觀點走,或者明明自身條件完全不一樣,硬要把另一種文化套在自己身上,甚至據以糾正別人落伍或者沒水準。站在局外人角度,可能看你演得四不像,然而你卻可能當局者迷,還在荒謬地當另一種文化的辯護人,那樣狀態就容易陷入所謂知識障的悲哀了。 總結來說,人生本就沒有標準答案,我的這本書也並不企圖傳達「正確無誤」見解,雖然有所謂「真理愈辯愈明」,我則更願以真實見聞為依據,用親身經歷做基礎,在本書提出的

許多實際例證,都是來自我在世界各國生活工作的第一手感觸。 我要鼓勵讀者們,特別是當下的年輕人們,第一,要做自己,不要去做別人的馬前卒,因此做人做事前一定要想清楚;第二,想清楚的前提是,植基於夠多的判斷素材,也許年輕人閱歷不夠,因此我特別鼓勵趁年輕多增廣見聞,能出國見識最好,否則也要設法趁年輕豐富生活經驗。第三,想清楚後,你要怎麼去「落實」於自己的人生?既然都說人生苦短,那更要讓自己活得精彩,而所謂精彩是甚麼?絕對不是成天泡舞廳或成群結黨言不及義。就如同莊子所云:「有真人才有真知」,唯有靠自己身體力行、練達人生,才可能收穫深切而真實的體悟。   最後,關於人生,《心經》有云:「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所謂五蘊,係指色、受、想、行、識。其中「色」,簡單說就是這個花花世界,包含我們所處的寶島,也包含歐美文化、日韓文化、東南亞文化等等。那種「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意境,是大部分人很難體悟的,特別是年輕人。那麼或許就換個角度,趁年輕就積極去感受吧!本書分成:受、想、行、識,四大篇,分別從受(人生感受),想(觀念思維)、行(生活作為)、識(生命見識)四個維度,結合我的人生真實體驗,和讀者們分享各種希望對大家有助益的看法見解。 當然我必須再次強調,人生不像考試的是非題,是沒有標準答案的,但終究,比起猜測或人云亦云,我願以親身參與各國文化的經驗值為基底

,相信更可以提出有助於人生學習的參考指南。   泰戈爾詩云:「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這是很美的意境,但人生該如何絢爛呢? 可以確認的,絕不是宅在家裡整天玩電腦就可以做到的,你一定要走出去。不只是字面意義上的「打開家門」走出去,或者旅行意境上的「踏出國門」走出去,更指的是「敞開心門」去看看這個世界。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讓我們一起「由自己走向世界,再從世界找回自己」 翻開這一頁,讓我們啟程吧!

韓國拍照手勢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訂閱科技狗 3C Dog▸http://bit.ly/2lAHWB4

Samsung Galaxy S20 / S20+ / S20 Ultra 5G 除了堆上滿是誠意的硬件料之外,還在軟體上有了不少升級。OneUI 2.1 帶來的體驗跟特色不少,不過卻隱藏在手機複雜的選項設定中。
這次就來介紹 Galaxy S20 5G 系列的使用技巧,拍出 8K 影片又需要怎麼利用知名募資專案 Tourbox 協助剪輯呢?都會列在本次影片。

::: 章節列表 :::
0:20 Samsung Pay 悠遊卡
1:12 手勢操作
1:53 側螢幕捷徑列
2:27 關閉 Samsung Daily
2:55 快速分享
3:30 連結分享
4:24 Tourbox 軟體控制器
5:53 側鍵設定更改
6:26 高畫面更新頻率 120Hz
7:08 最佳化省電模式
7:49 不會自動休眠的 App
8:19 懸浮式按鈕捷徑
8:46 動態鎖定桌布
9:26 攝影快門

::: 相關連結 :::
科技狗官網圖文詳細版
➡️ http://bit.ly/2TQPHS7

Tourbox 嘖嘖募資頁面
➡️ https://bit.ly/3bNA8Rb

Final Cut X Pro 設定檔討論與載點
➡️ https://bit.ly/3aGGx0h
➡️ https://bit.ly/2yuHGdf

精神不濟的 Joyce 必備!
➡️ http://bit.ly/2s4MYJF

⚡記得按下小鈴鐺,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和我們一起追逐科技浪潮吧!
⚡3C Dog 官網、Facebook、Instagram 都可以看到我們的最新消息唷~記得按讚追蹤!

--------------------------------------
#GalaxyS20 #Samsung #科技狗

📖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3cdog/
📖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3c_dog/
📖 官方網站:https://3cdogs.com/
📖 回血賣場:https://shopee.tw/3cdog

▋ 有任何問題都來這邊找我們:[email protected]

他人的目光:韓國人的「被害」意識:卷一 韓國人全身.社會篇

為了解決韓國拍照手勢的問題,作者陳慶德 這樣論述:

  《無鏡の国度:臺灣人「借」的意識》、《韓國人入門》、udn鳴人堂【再寫韓國】專欄作家陳慶德最新力作——《他人的目光:韓國人「被害」意識》卷一:韓國人全身.社會篇。《他人的目光》一書被韓國當地評為最精準,同時也是最危險的書寫。 來自學界與媒體的推薦   李寶英(南韓,牛津博士後研究,全州大學教授)   慶德他對於韓國社會文化的觀察以及沈思,連我這一位韓國人也自嘆不如!   王永一(臺灣,嘉義大學通識課程教授)   他真誠的治學理念,對教育的熱忱,以及筆耕不斷,他為臺灣教育界投入一股清流。   孫思源(臺灣,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管理學院院長)   除了他的博學,更令我驚豔的是他的謙遜有禮,

在學問面前,他永遠都是一位認真的學習者。   許伯崧(udn【 鳴人堂】帥氣主編) 他者的視線,貫穿慶德的書寫軌跡。   涂豐恩(臺灣知名教育網站主編「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gushi.tw/)與臺灣最大網路網路平台傳播媒體 ETtoday 東森新聞雲,大力推薦。 作者簡介 陳慶德   臺灣嘉義市人。東海大學中文、哲學系雙學位,畢業報考同校哲研所,以第一名成績錄取。後輾轉到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習讀現象學,2005至2006年為中山大學與韓國高麗大學首位校際交換學生前往韓國交流,回國之後以〈論尼采道德系譜學〉論文,為中山哲研所創所首位畢業生。   目前為南韓國立首爾大學(Se

oul National University)西洋哲學組博士班博士候選人,師學南韓現象學大家李南麟(이남인)教授,且榮獲大韓民國BK(Brain Korea 21),GSI全額獎學金支援。   而在博士階段,更透過現象學方法,分析自己學習語言經驗以及文化觀察,已在兩岸三地發表近二百萬字書寫、四十本作品,目前常以專欄作家身分出沒於臺灣知名教育網站「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udn鳴人堂【再寫韓國】,以及ETtoday東森新聞雲【fun眼亞洲】。   【陳慶德.韓語學習著作】   《背包韓語》、《公事包韓語》、《學慣用句說道地韓語》、《首爾大學博士生的韓語文法筆記》、《簡單快樂韓國語1、2》

、《韓語40音輕鬆學》、《韓語超短句:從「是」(네) 開始》、《韓半語:從「好啊」(콜) 開始》等十餘本。   【陳慶德.文化差異詮釋著作】   《韓國人入門》、《無鏡の国度:臺灣人「借」的意識》、《他人的目光:韓國人的「被害」意識》,以及翻譯作品二十餘本。   【陳慶德個人臉書Facebook】   www.facebook.com/chingde.chen 臺日韓三地學者共同推薦 代書序:文化差異詮釋方法論――以《韓國三部曲》為例 一、被害意識發酵的全身 韓國人的頭 韓國人的眼 韓國人的腿 韓國人的身材 韓國人的屁股 韓國人的味道 韓國人的聲音 韓國人的拍照手勢 韓

國人被害意識的起源──顏色、大哥、石塔 韓國的設計感──「被害」意識發酵的美 韓國人美的特質 韓國人的攪拌 二、繼之,操心他人目光的社會 間差社會 失敗的韓國人 韓國人的真 記住歷史的民族1:韓國人與日本人的鬥嘴 記住歷史的民族2:韓國人的紫菜包飯、飯鍋巴茶 Grand-Nationalism? 混血兒在韓國 韓國人的地下室 韓國人的鏡子 韓國人的特殊行業 韓國人的特有行業 韓國鬼最多的地方 韓國人的發呆大會 韓國人的死 代書序 文化差異詮釋方法論──以《韓國三部曲》為例   接下來我要談論的,乃迄今最令人驚愕之事,最令人瞠目結舌,最教人歎為觀止,最接近奇蹟,最輝煌盛大,最令人難以理解

,最教人無法預測,是最宏大,也是最細微,是最難得一見,也是最稀鬆平常,最被人談論,卻也是最秘密的知識。 ─塞維涅侯爵夫人(Mme de Sevine,於凡爾賽宮書信,1670年)   看,보다,see, look   一提到韓國,在臺灣人的腦海裡,浮出的印象莫過於「泡菜」、「整容」、「愛美的民族」、「孔子也是韓國人」、「自殺率高的國家」、「運動場上愛做小動作的民族」、「愛國」以及「團結心很強」等等的許多印象,當然,有的印象是正面、好的,但是不可置喙,負面的印象是多於正面的,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狀況產生?坊間已經有很多替韓國人說公道話,或者是落井下石的負面言論,有的人認為傳播媒體效果所造成的

,有的則是認為韓國人天性就是如此等。   但是,最原初的問題還是,我們真正認識、瞭解到韓國人了嗎?或者說,真正瞭解到生活在離臺灣1,470公里之外──東北亞的韓國社會的居民了嗎?   來到坊間一看,在華語圈翻譯論述韓國人民族性性格的書不少,諸如:金文學的《中國人、日本人、韓國人》、金容沃論述臺灣跟韓國政治的《韓國心、臺灣情》,到以激烈批判韓國社會的金文學《醜陋的韓國人》,以及最近問世的國外記者丹尼爾.圖德(Denniel Tudor)所寫的《韓國:撼動世界的嗆泡菜》(Korea: The Impossible Country),甚至談論到北韓生活的芭芭拉.德米克(Barbara Demic

k)《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세상에 부럼 없어라)等,都有一些論述韓國人文化的書籍問世。   或者如早在日本二戰時期,研究朝鮮美學的日本民間工藝理論家、美學家柳宗悅(1889-1961)提出的「韓國的美都是悲傷的美」論調,到最近與此論調相反的,第二代韓國人金兩基於《朝鮮古代信仰史入門》、《古代朝鮮歷史和文化》提出的「朝鮮人信仰哈奴尼姆象徵太陽顏色的白色,是帶來幸福的顏色,這裡絲毫也沒有柳宗悅所言的『悲傷』」等議論;以及韓國當地鄭秀福(音譯,정수복)《韓國人文化定則》(한국인 문화적 문법),由韓國「儒教」、「宗教」論述起韓國人的文化特性,還有《朝鮮日報》論說委員李圭泰(이규태)《

韓國人的陋習1、2》(한국인의 버릇),從日常生活觀察韓國人的習性,寫作出一篇篇代表韓國人歷久以來的生活「壞習慣」,以及李御寧(이어령)《土地與狂風:這就是韓國人》(흙 속에 저 바람 속에)等書籍,甚至在此書中,筆者以「被害意識」論述韓國人、韓國社會,以及韓國文化為其主軸論述策略,在韓國當地也有前輩 提出見解了。因此,我們透過上面的既存研究,都可以清楚地看到,韓國人對於自己的國家、民族性也提出相關、精湛的見解。   但是比較欠缺的,回頭看看臺灣人對於韓國的介紹,在這幾年多是集中單面相、專業的議題,即偏重在韓國的歷史、政治以及儒學史專題做功夫,諸如朱立熙《韓國史:悲劇的循環與宿命》、《瞭解當

代韓國民主政治》、蔡茂松《韓國近世思想文化史》、黃俊傑《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等,在這裡特別感謝這幾位前輩對於韓國學術上的新詮釋、新領域的開發 ,其貢獻卓越,但無疑地,這樣的書籍對於國內一般普羅大眾而言,顯然還是太過專門、學術意味高,可以說是不易入門;若是想要瞭解韓國文化的普羅大眾,來到臺灣書店坊面上一看,除了實用性的旅遊工具書,或者是琳瑯滿目的韓國語教科書籍之外,恐怕很難找到對於韓國文化有所「系統性論述」的書籍,因此,臺灣一般人也只能透過新聞、雜誌,或者是親身來到韓國才能體會到他們的文化,哪怕即使是誤解韓國,我想這應該就是臺灣國內人民想瞭解離我們不遠,但是同時又是最遙遠的韓國的管道了吧?  

 筆者有幸來到南韓國立首爾大學(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就讀博士班,平常除了自己的專業研究,課餘之暇就在想著如何介紹韓國文化到臺灣去,因為畢竟臺灣對於韓國還是很陌生的。而這樣的介紹,不僅僅只是停留在告訴臺灣國人「韓國人愛整容」、「愛喝酒」或者是「韓國冬天會下雪」等跟臺灣有所差異的文化現象而已,因為這些都是來到韓國觀光就可以看到的「現象」,都只是停留在「自然態度」中,並沒有深刻地反省,在韓國社會,韓國人是怎麼樣生存著?又是如何地思維事情?或者說,生活在朝鮮半島的「人」,如何成為「韓國人」的。   而要論述這樣的社會,只有透過親自來到這裡生活,透過自己經驗,更重要是「

轉變」,轉身回頭看看,即使在臺灣生活二十幾年的筆者,來到韓國這樣的社會裡,也有所轉變的,哪怕是生理上(如在韓國一大早起床就會泡杯咖啡提神、變得吃辣、喝酒),或者是心理上(總是會注意到,今天出門衣服上有沒有汙點、衣服有沒有沾上異味),這樣的改變,有的是刻意的、有意識的,甚至符合當地社會標準的(比如,在韓國對長輩說話,要使用韓國語的敬語形態)。但是,最有價值的「挖掘」莫過於是被動的、無意識,一種社會風氣的沉澱在自己身上,不論是思考上或者是外顯穿著、飲食、眼光上等等,這樣的「改變」就是一種融入到韓國人「生活世界」(Lebenswelt, the life-world)的初步。   也就是這樣的一個

改變,讓筆者重新反省「韓國人」這樣的一個議題,陸陸續續分別整理了一些稿件,如2005年到2006年私人札記,一位遊學生來到連高中聯考幾乎連單選選擇題都出不出來的國家「韓國」,求學生活的第一次接觸《首爾一年:高麗大手札》,以及2013年,筆者透過第一手韓國當地新聞、網頁,整理出韓國食、衣、住、行、育樂等等眾多範疇,來介紹給普羅大眾的《韓國人入門》 一書為其參考內容,衍生編寫;到今天,也就是這本,試圖以「現象學方法」來「追溯」韓國人生存樣態,以及韓國社會風氣是如何形成的「動態」分析──《他人的目光:韓國人的「被害」意識》。 節錄自〈間差社會〉 底下舉出韓國社會幾個明顯且絕對性的例子,加以說明筆者

所提的「間差社會」結構以及形成。 眾所皆知的,韓國人特別注重「三緣」。 除了臺灣、大陸所熟悉的「血緣」之外,韓國人還特重「學歷」以及「地緣」關係,甚至在韓國語也有出現,形容出身同一所學校,互相提攜拉拔;或者是出身同一個故鄉,若有人發達,也不會忘記「內舉不避親」,雇用出身同鄉者的現象,分別以「학연」(漢字「學緣--」)、「지연」(漢字「地緣--」)來指稱前後兩者。 具體一點來說,韓國人大學畢業之後進入社會工作,最常被遇到的上頭前輩問的問題,就是「你是什麼學校畢業的?」萬一是出身於名牌學校(S. K. Y.,國立首爾大學、高麗大學、延世大學三所學校簡稱),莫不讓聽者有人上人、耳目一新之感。而且萬一

發話詢問的學長姐剛好也出身這樣的學校,學弟妹馬上就會報上自己的「學番」(학번,學號,多在學號前二碼標示出此人於西元幾年進入這所學校就讀),然後繼續跟學長姐「認親」。當然,在職場上,這些學長姐也都會對出身同校的學弟妹特別照顧,只因為「我們」都是出身於同一所學校。 所以,「大學聯考決定韓國人的一生」此話不假,考上好的大學,對於韓國人光宗耀祖,保障未來的前途的想法,仍然是深深刻印在韓國人的心中。 繼之,「地緣」也是韓國人出社會最常遇到的問題之一,韓國人特愛同鄉關係。例如最有名的例子,活生生發生在韓國政壇的實例,當年韓國總統朴正熙、全斗煥和盧泰愚總統都曾經把政府要職給予他們的同鄉。而這種風氣太過頻繁,

以致韓國當地人民將他們所啟用的人才通稱為「TK幫」,也就是在上位者的故鄉「大邱」(Daegu,대구)和「慶尚」(Gyeongsang,경상)兩地的縮寫。到了1988年12月,當時就職的韓國總統盧泰愚,他底下的每位資深員工有個特性,也就是都是跟盧泰愚畢業於同一所高中(地緣加上學緣)。當他的繼任者金泳三當權時,「地緣」風氣仍然盛行,因為金泳三身邊僱用的全是來自他家鄉釜山地區的「一幫子」人。之後,金大中接任金泳三之後,也不甘示弱地,大張旗鼓聘用他家鄉全羅道的人來代替釜山人。 從這樣的現象我們可以看到,韓國最高層政治領域的「上樑」都這麼幹了,即可推想出處於「下樑」的韓國大大小小公司的人才選拔、雇用標準

,一定也是八九不離十,「地緣」、「學緣」關係的發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