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班轉普通班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音樂班轉普通班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蔡宜芳寫的 接住墜落的青少年:我與那些受傷的孩子,及他們不安的家庭 和吳舜云的 快樂隨時帶著走:音樂教育專家告訴您如何用音樂教養嬰幼兒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藝才班招生不足連三年不到七成八大民生新聞2021041303也說明:... 班課程藝才課程比例擴大,壓縮國英數等一般課程,讓不少學生改報 普通班 ,額外去補習才藝課因應。 #藝術才能班 ... 音樂班 的環境原來是這樣!!【快問快答】.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寶瓶文化 和舜云音樂國際教育機構所出版 。

臺北市立大學 音樂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林小玉所指導 鄧琬亭的 1994年到2018年臺灣音樂教育社會學相關學位論文之內容分析 (2020),提出音樂班轉普通班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音樂教育社會學、學位論文、內容分析、社會階層化、制度、族群與多元文化教育。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體育研究所 蔣任翔所指導 李侑霖的 臺中市國中體育班乙級籃球選手生涯發展與輔導策略之研究:以臺中市立育英國中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國中體育班、乙級籃球選手、生涯輔導策略的重點而找出了 音樂班轉普通班的解答。

最後網站臺中市國中藝術才能音樂班學生學習滿意度與升學意願之 ...則補充:轉位常用的和絃進行等。藉由音感. 與音樂讀寫視唱的進階學習,深化. 音樂的記錄與 ... 在升學意願之分析結果,臺中市國中藝術才能音樂班學生就讀普通高中之意願明. 顯高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音樂班轉普通班,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接住墜落的青少年:我與那些受傷的孩子,及他們不安的家庭

為了解決音樂班轉普通班的問題,作者蔡宜芳 這樣論述:

他們,能好好長大嗎?   國中校園第一手最震撼,也最令人心疼的輔導故事。   「我是不是要死掉,爸媽才會聽我說話?!」 ──一個青少年的崩潰吶喊。     青少年自我傷害,甚至走上絕路,逐年攀升,屢創下新高。     我們能不能看見青少年在憂鬱、憤怒背後,   那些他們說不出口的無助與惶惑?   我們能不能理解青少年在看似乖張的行為背後,   那一顆顆渴求關愛的心?     擔任國中專任輔導教師多年的蔡宜芳心理師,   以溫柔同理及諮商專業,卸下青少年的武裝與敵意,   她接住每一個表面上難搞,但其實內心正哭泣的青少年。     ▌25篇文章,皆附有父母、老師如何與青少年溝通的具體建議。

    本該是大人世界的問題,   青少年卻以憂鬱、傷害自己的方式,全然承受;   以沉默退縮、反抗、說謊、拒學等方式,築起內心的高牆。     青少年心碎吶喊:   ◆為了考上前三志願,她拚命讀書,焦慮地拔眉毛、拔頭髮……   ◆「我是不是要死掉,爸媽才會聽我說話?!」   ◆為了怕爸媽不愛他,他考試作弊,讓自己維持前三名。     青少年絕望嘆息:    ◆剛考上台灣前五志願大學的新鮮人,因情傷而自殺,住進精神病房。   ◆「老師,割腕不夠痛了,還有什麼更痛的方法嗎?」   ◆「如果這個家沒有我,是不是大家都會開心一點?」     家族治療指出,孩子的問題其實反映出家庭系統的運作出了問題。

    例如「你追我逃」,當父母管得越嚴格,孩子就越反彈;當孩子越反彈,父母就更覺得這個孩子太叛逆了,不得不管,如此產生惡性循環。     但從沒有哪個世代,青少年長大的路是如此煎熬,而為人父母也備嘗艱辛。     父母是愛孩子的,但當父母因為婚姻、經濟、工作壓力、原生家庭,乃至於社會結構等所滋生出的困境,而無法給予青少年適切的陪伴與愛,那麼,正值青春狂飆期的青少年往往容易走偏,甚至向下直直墜落。     從小成績優異,但在念了高雄中學音樂班後卻受挫的宜芳心理師,她因而更能理解青少年所面臨的苦痛、絕望和掙扎,也更能與他們站在一起。     於是,她總能以無盡的耐心傾聽、理解與支持,也透過家庭

訪視與家族會談,進一步了解青少年及家庭所面臨的困境。她彷若青少年與父母之間,溝通及對話的橋梁,而她提供給父母各式專業又實用的具體建議,讓父母有機會走進孩子的心。因為當大人能給予孩子更多穩定的愛與陪伴,孩子也就更有力量向前邁進!   撰推薦序     刑志彬(高雄師範大學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研究所助理教授)、沈雅琪(資深教師/神老師)、陳志恆(諮商心理師/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暢銷作家)   疼惜推薦     彭菊仙(親職作家)、魏瑋志(澤爸/親職教育講師)、蘇明進(老ㄙㄨ老師/國小老師/親子專欄作家)   好評推薦     ◎我很喜歡宜芳諮商心理師在書中用三個角度來呈現文章,一個是自己的成長經

驗,一個是孩子故事的角度,另一個則是用諮商心理師的專業角度,提出一些實務上的專業見解。因為大人對於孩子身上所經歷的事,始終不如孩子自己說得真實、貼近。透過「心理師想說」、「父母、老師可以怎麼做」,宜芳心理師分享了心理專業的觀點,陪伴、等待的歷程,並教導父母可以怎麼做,以及一些小練習,這不僅僅反映當前學校場域常見的一些需要被理解的孩子的類型,也進一步減少父母在協助某些孩子時的焦慮感受與負面情緒。──刑志彬(高雄師範大學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研究所助理教授)     ◎這本書裡,用了很多真實的案例,讓我們跳脫孩子照顧者的角色,透過諮商心理師的角度,看見孩子這些看似叛逆、失序的行為背後的原因,也提供了很

多實務的經驗,能讓我們用不同的角度,看到孩子想透露出來的訊息,也更貼近孩子真實的感受。──沈雅琪(資深教師/神老師)     ◎有一次,有個女孩問我:   「我要怎麼知道,我是不是得了憂鬱症?」   除了提供一些憂鬱症自我評估的資源之外,我還順道問她,發生什麼事了。她告訴我,好一段時間與同學相處不來,總是看別人不順眼,別人也不喜歡她。   「這樣的事情,有誰知道呢?」我問。   「沒有人……」   「父母或家人,都不知道嗎?」   「他們不知道。我已經很久不跟他們講話了。」   原來,這孩子自從上國中以後,就不再主動找家人聊天。原因是,說什麼都被罵。她說:「他們不願理解我,只會說我不夠用功、不

夠積極,可是我努力嘗試了,就是提不起勁。他們不願意聽我解釋,我也放棄向他們說明了。」……   謝謝宜芳寫了這本好書,為世間的大人帶來諸多提醒:我們都該學習如何成為更好的大人,給孩子更多成長的力量!──陳志恆(諮商心理師/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暢銷作家)     ◎「如果可以重來,我會對自己好一點,我不會選擇雄中音樂班;但正因為無法重來,我很感謝在我這麼年輕時,有這樣一段讓我摔了重重一跤的旅程。因為唸了雄中音樂班,讓我更能理解個案的苦痛、絕望和掙扎的感受,而更能靠近我的個案;因為唸了雄中音樂班,磨掉我的完美主義和傲氣,開始學習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因為唸了雄中音樂班,讓我在大學選擇了輔導諮商,

重新找到我的熱情所在。」──摘自本書後記〈回憶是人生中的堆肥:過去的「不夠好」,讓你成為獨特的自己〉。

音樂班轉普通班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短短幾個月,這首讓學生聞之色變的世界級難曲「貝多芬-月光」第三樂章,他從練習不到一頁就 #全身痠痛,到輕鬆克服曲中技巧,還能放鬆盡情揮灑?!

相信這是很多人共同的痛處,也是很多人想知道的答案!

「之前手指還沒建立起來,所以手都很緊⋯⋯⋯光是彈第一頁,我的手就痠到不行,根本沒辦法練下去~~有時前一天練比較久,隔天起床就整個背、肩膀都很不舒服,#幾乎沒辦法再練琴。

之後把手指建立起來,慢慢練大概練了兩個月之後 ,廖老師說:「那我們試著來彈快看看!」
然後 #很神奇的,#我的手就自己這樣跑起來了,#完全都不會痠 ,#完整地把這首曲子彈完 !」

「以前練琴方式就是整首曲子一直把它從頭彈到尾,技巧比較難的地方也是放慢速度去練,但是其實 #因為沒放鬆 ,#效果沒有很好,今天你慢練之後感覺比較順,但過幾天你的手就卡住了。

現在 #知道手指頭怎麼去放鬆了, #慢練它的效果其實會變得很好,那段技巧慢練把它練好了,之後就不會再彈錯。」

周子硯在手指建立後,以普通班身分參加音樂班組鋼琴比賽連續獲得第一名。

我們來聽聽他怎麼說~~~

1994年到2018年臺灣音樂教育社會學相關學位論文之內容分析

為了解決音樂班轉普通班的問題,作者鄧琬亭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究臺灣音樂教育社會學相關學位論文之論文基本資料與研究內容,藉此瞭解目前相關學位論文的研究趨勢,綜合討論國內外目前的研究成果。本研究採內容分析法,聚焦在巨觀派典,並使用自編類目表分類1994-2018年(83-107學年度)臺灣音樂教育社會學相關學位論文共計236篇,並進行次數、百分比和排序之量化統計以及質性之描述分析。得出結論如下:1. 1994-2018年臺灣音樂教育社會學相關學位論文由53所大專院校之博碩生完成,篇數從民國94學年度以後穩定成長,最多出現在民國104學年度;論文出處之學校類型以占整體55%非師範體系學校多於45%師範體系學校,其中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發表38篇論

文為最多;系所所屬學門涵蓋7個領域,最多是藝術及人文領域,其次是社會與相關領域,教育領域排第三,占整體61%的非音樂系所多於音樂系所,占整體83%的非教育系所多於教育系所。2. 1994-2018年臺灣音樂教育社會學相關學位論文之研究主題最多者為階級,其次為政策,族群與多元文化教育排第三議題;使用最多的研究方法是調查研究法,其次為混和或其他研究方法,內容分析排第三;最多研究類型為導向性基礎研究,其次為純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排第三;研究時間多數使用橫斷研究,縱貫研究次之,橫斷系列研究排第三;研究對象多為特定人物和團體,主要是學生,其次是專業人員,音樂教師排第三。根據本研究結論,提出關於未來研究之建

議:1. 深度詮釋議題的興起或趨勢是否受時空背景影響。2. 擴充研究派典、研究議題內容或做跨國比較,更換研究對象以及另闢音樂教育中的社會心理學議題。

快樂隨時帶著走:音樂教育專家告訴您如何用音樂教養嬰幼兒

為了解決音樂班轉普通班的問題,作者吳舜云 這樣論述:

  音樂生活化,「玩」出嬰幼兒音樂教育的正途。   跟著吳舜云打開音樂的魔法盒!   ◎臺灣第一本由四十年音樂教育專家濃縮無數實務經驗完成的嬰幼兒音樂教育大作,引導你重新觸發,用音樂改變自己的機會。   ◎包含讀者最想知道的嬰幼兒音樂教育18問,以及家長應該瞭解的嬰幼兒音樂教養正確觀念。   ◎透過本書能知道如何幫孩子做好規劃與學會陪伴的方法,並找到每個孩子適性的音樂學習藍圖。   「學音樂」很專業?   音樂是一種原生的學習,音樂的種子就在人類的身上,音樂可以繞過理性與理解,直接讓每個人在單純「聽」的過程中有產生影響力。   何謂「學音樂」?   「學音樂」不一定是學樂器或樂理,音

樂教育專家讓你快速瞭解「學音樂」的真正內涵比你想像得還要寬廣。   「學音樂」有什麼好處?   音樂的學習與欣賞對智能提升、情緒管理、行為表現……都能產生正面的影響,並且也可以進行音樂治療,好處多多呢!   每個孩子都適合「學音樂」嗎?   沒錯!如果你瞭解「學音樂」是什麼意思,並且透過本書知道如何幫孩子做好規劃與學會陪伴的方法,就可以讓每個孩子都找到適性的音樂學習藍圖。   以後不當音樂家也要「學音樂」嗎?   學音樂好處多多,即便以後不把音樂當工作,也可以從學音樂的過程中獲益無窮呢!   關於「學音樂」這件事,吳舜云董事長會帶著我們重新發問,並獲得正確的解答。讀者也將瞭解,音樂是與

生俱來的寶藏,只是多數人不知道如何用對的方式打開這個魔法盒。   書中提供了豐富的學音樂、認識音樂與推動音樂教育的正確觀念與獨創作法,顯白易懂,深入淺出,是一本適合孩子、家長、老師共同閱讀的音樂開門之鑰。   心中有感動、身體有感受、腦中有記憶   ★吳舜云一生只做音樂教育,打造臺灣嬰幼兒教育第一品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9787000.pdf 名人推薦   ★音樂生活化,「玩」出音樂教育的正途──曾昭旭 專文推薦 作者簡介 吳舜云   *一生致力於音樂教育,落實「音樂生活化」的具體實施,

研發創作了近五百首教學音樂,及許多教材、教法、教具,並獲得五項教學專利,有「臺灣幼教愛迪生」之美稱。   *融合〔音樂家/教育家/企業家〕三大成功角色於一身   音樂家:重建音樂價值,將音樂落實在生活中,完成音樂的系統化教學。   教育家:創建多元、複合式的分齡課程系統,並成功經營0~18歲的教育機構。   企業家:將課程市場化,成為臺灣嬰幼兒教育加盟第一品牌。   *正是秉持著「與時俱進,不斷超越自己」的精神和態度,吳舜云為自己、也為臺灣,走出一條花團錦簇的音樂大道。   舜云國際音樂教育機構簡介:舜云國際音樂教育機構成立於1985年,從一家音樂教室,推動全臺幼兒奧福音樂教學,到創立音

樂幼兒園、音樂才藝補習班、教育科技公司、音樂式托嬰中心……,讓音樂教育在臺灣的土地上成長茁壯,乘著音樂的翅膀,將正確的教育作法,推展到全臺灣。並且近年來已登陸中國,讓更多大中華的孩子們,能夠分享到舜云國際音樂教育機構「將音樂融入教育」的獨創教學法。 推薦序一:音樂生活化,「玩」出音樂教育的正途――曾昭旭 推薦序二:跟著吳舜云打開音樂的魔法盒――張輝潭 前言 別逼孩子被音樂打敗 上篇:上課前先聊聊 第一章 音樂教育比你想像的重要 音樂是比文學更早萌芽的藝術創作 馬雲:音樂是和天堂通的   第二章 情緒是人類互通的密碼 建立情緒出口的習慣 音「樂」讓你擁有快「樂」的能力 音樂

不只是音符,而是情緒 把音樂學習從配角帶回核心,用音樂改變社會   第三章 音樂活化你快樂的能力 音樂為何讓人快樂 跟家長再聊一下:唱歌對身心都會帶來許多好處 音樂啟蒙影響一生 「音樂寶母」培養音樂感與生活自理能力   第四章 嬰幼兒教養從音樂入手最好 為什麼要學音樂? 中國人以「樂」來調合內在情感 柏拉圖:音樂教育可達到對「美」的愛 家長讓孩子學音樂時最常見的幻想 跟家長再聊一下:學音樂是在學習快樂的經驗 給孩子學音樂對教養啟蒙有什麼好處? 悅耳的音樂能安定情緒 兩歲學音樂就能看到改變 音樂是情緒的調節器,既怡情,也移情   第五章 為何麼要聽胎教音樂? 胎教音樂給孕媽咪聽更好 在母體裡替胎

兒建構音樂感受力 既聽也動,放大音樂「胎教力」 學音樂不用聽懂,也不用聽久 孩子天生就會跟著音樂搖擺 聽、動、唱,音樂之門自然打開 跟家長再聊一下:嬰幼兒音樂教育核心發展結構 中篇:家長音樂教室 你最想知道的幼兒音樂教育18問與答 第六章 為孩子開啟音樂之窗 Q1 如何將音樂與日常生活結合? Q2 孩子學音樂前可以先接觸哪類音樂? Q3 如何培養孩子對音樂的興趣? Q4 讓孩子先學哪一種樂器好? Q5 如何瞭解孩子適合哪種鍵盤樂器?   第七章 音樂興趣養成與教材選用 Q6 如何規劃讓孩子維持熱情的學習進度? Q7 在家如何為孩子準備音樂學習教材? Q8 如何培養孩子平日練習的習慣? 跟家

長再聊一下:從科學研究看看學鋼琴的好處 Q9 作息式練琴法:讓學音樂在快樂中延續 跟家長再聊一下:給孩子買好樂器,學音樂才好入手 第八章 貼近孩子的心,先學習聆聽 Q10 為什麼孩子不肯好好練琴? Q11 才開始學琴孩子就不想學了怎麼辦? Q12 孩子以敷衍的態度練習時怎麼辦? Q13 學了一段時間後為什麼不見孩子進步? Q14 為什麼孩子抗拒在大家面前表演?   第九章 家長要做孩子的最佳應援 Q15 不懂音樂的家長如何協助孩子? Q16 有沒有親子共學的音樂課程? Q17 如何協助孩子在學音樂時面對挫折? Q18 該讓孩子參加檢定或音樂比賽嗎? 下篇:教學的再學習 第十章 音樂老師如何

教出成就感 痛苦練不如快樂學 年齡不同,要用不同方式切入 找到放鬆的感覺,別把學音樂弄僵了 音樂教學要有系統性   後記   推薦序一 音樂生活化,「玩」出音樂教育的正途 曾昭旭/臺灣師範大學文學博士,淡江大學中文系榮譽教授、華梵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   舜云和我的師生緣起於快五十年前,她當時唸北師(現在的臺北教育大學)音樂科,我教她們班三年級到五年級的國文。除了借國文課傳授我的生命哲學,課餘乃至上課時間,時不時會帶著一堆乃至整班學生去東南亞戲院看電影,遂從此奠定我們深厚的師生情誼。舜云每遇到人生關卡或疑難,總會來找我問道。所以,這回她將四十年從事兒童音樂教育的經驗整理成書,來找我寫序

,當然是義不容辭啦!   當然,談音樂或音樂教育,我是沒有資格發言的;但談到兒童或兒童教育,就和我長期深研的生命哲學有關了!而在拜讀過舜云的大著之後,卻發現她在兒童音樂教育上的觀念,和我的生命哲學觀念是非常相通,自然呼應的。說不定舜云的基本觀念正是當年因上我的課而受到的啟發呢!因此我不妨就借這篇序來談談兩者相應之處何在罷!   首先,《易經》的蒙卦有說說:「蒙養以正,聖功也。」意思就是兒童教育的首要原則,就在一開始(啟蒙)就要引入正途,包括給他正確的觀念、養成良好的習慣、啟發他主動的真心、護持他學習的熱情等等。而舜云這本書,一再提點的就是這樣的基本觀念,真不愧是蒙養以正的聖功實踐者呀!

  其次,佛經有說五根(眼耳鼻舌身)之中,耳最圓通。所以佛以一音宣說萬法,例如暮鼓晨鐘,都只有單純的一音,卻具有不可思議的覺醒效果。因此蒙養以正的最佳途徑就是通過聲音來感應、感召、感通。其實不止佛家,儒家對音樂教育功能的重視尤有過之,所以常稱「禮樂教化」(重點尤在化字,即自然的無言之教也),在各種藝術類型中,也只有樂具有經的身分(詩、書、禮、樂、易、春秋合稱為六經)。而更奇妙的在六經中只有樂經失傳,是意謂著音樂是大化的最自然最直接的呈現,所以無從以人為的語言紀錄流傳嗎?若然,則面對純真自然的兒童,用音樂來啟蒙可說是再適當不過了!而這點意思在舜云書中可說隨處可見,真是不期然而暗合天理呢!   

然後,所謂自然的無言之教,換句話說就是學習的生活化,也就是在做中學乃至在錯中學,這在儒學稱為實踐。而實踐的要義,一在於經驗的真實,照老師說的書上規定的去動手做不是真實的動手做(那只是操作或複製),自己摸索從犯錯中察覺領悟改正才是真實的動手做,這樣才會有真正的樂趣與成就感。二在於自我的作主與成長,從而建立根本的自尊與自信。可以說這才是真正的人格教育,也是生命哲學的核心精神所在。而在舜云書中,開宗明義便標舉音樂的生活化,尤其點出「玩」才是音樂教育的正途,也呼籲家長不要輕率為孩子學琴設定目標,造成壓力,反而斲傷了孩子的學習趣,也阻斷了生命的自然成長。這些經驗之談的確是和生命哲學的原理完全密合的。

  好了!僅舉以上犖犖大者的三點,便已可肯定舜云此書的精采可信,至於其他優點當然還有很多,但屬於音樂或音樂教育專業的部分,便非我所能置喙。因此僅列舉與我之所學相關的三點,以概其餘,也順便借此序文,為我和舜云五十年的師生緣聊作紀念。 推薦序二 跟著吳舜云打開音樂的魔法盒 張輝潭╱白象文化營運總監   坦白說,我是個音樂的門外漢。   雖然在大學時期試著學過吉他、笛子,但我懷疑自己欠缺音樂細胞,最終只能羨慕大學同學拉著小提琴自我陶醉,並設法仿效同學多買些古典音樂來學習欣賞。   後來交了女朋友,竟發現自己原來比她還多懂一點古典音樂,不過接著知道她小時候學過幾年鋼琴,雖然後來中斷了,但仍

能隨手彈奏幾首簡單樂曲,頓時就覺得自己立刻又被比了下去。   多學一點音樂,至少會一種樂器,在大學時期僅只是懵懂地感覺「好像不錯」、「比較有氣質」、「追女朋友應該會更容易吧」,除此之外,沒想很多。但沒能學成一種樂器,也沒特別對哪種音樂的欣賞有鑽研,於是就一直自認為不懂音樂。   我和吳舜云董事長原本不認識,因為本書的出版,我們有了幾次採訪的機會。初次碰面,不過幾分鐘內,她就立刻翻轉了我「不懂音樂」的觀念。她讓我知道,每個人從小到大在很多場合、很多情境下都接觸過、學習過音樂(我想起中小學時在學校裡確實都有音樂課),走路、跑步、讀書也聽音樂,愛看電視上的唱歌比賽,被電影配樂感動……音樂處處出現

在我們的生活之中,為什麼大家都覺得自己不懂音樂?   吳董事長的幾句話,立刻讓我對音樂的認識有耳目一新之感。   吳董事長是一個天才型的研究者與創造者,她設計了許多音樂教具,為啟發嬰幼兒的音樂感受力,她創作了數百首音樂。她也向我展示了許多她在舜云幼兒園及托嬰中心做的教學實驗,她是一位極有活力的超級教師,對孩子有無比耐心也精於觀察,從嬰幼兒到十來歲的孩子,以及從事音樂教育的老師,她都能妥善地將每一位想更瞭解音樂與音樂教育的人,擺在她腦袋裡那張獨一無二的系統化地圖上最正確的位置。位置對了,目標清楚,方向與作法自然就會正確地顯現出來。   由於吳董事長有長達四十幾年的音樂教學經驗,我發現對於音

樂教育的話題她隨手就能擷取素材來點開我的疑惑,我也發現自己和多數人一樣,對於音樂教育存在著誤解。明明音樂無所不在,大家卻都自覺沒學過音樂、生活中欠缺音樂陶養。   這本書,是臺灣頭一次由音樂教育工作者濃縮無數實務經驗而完成的音樂教育著作,但也是一本適合孩子、家長、老師閱讀的易讀作品。書中雖然提供了很多學音樂、認識音樂與推動音樂教育的正確觀念與獨創作法,但讀起來絲毫不會有阻礙或難懂之處。吳舜云董事長經常四處上課演講,因此她非常懂得如何以淺白、幽默,又獨到的方式,讓自認為懂音樂與不懂音樂的人都能夠從她活力與熱情十足的解說中,重新激活身上的音樂細胞。   在採訪、聊天之間產生的觀念碰撞,最後讓吳

董事長想到了本書的書名《快樂隨時帶著走》,我相信,這是她四十幾年全心投入音樂教育的一句智慧總結。學音樂,不一定要成為音樂家或演奏家,學音樂只是要讓我們擁有一種能自得其樂的能力,而那原本就是潛藏在人身體裡的本能啊!而最重要的是,要讓音樂自然融入我們的生活中,成為身心靈的一部分。   做為一位出版人,我常需要接觸各類資訊,並從不同層面掌握社會動態,因此我也常有感於當今的臺灣社會正處於一種「躁熱」狀態,人們日益煩躁,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似乎總藏著火氣,而且多數人都不知如何抒解情緒與不安,以致於日常生活中的小摩擦總能演變成微型氣爆,「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得饒人處且饒人」的生活哲理與態度漸漸喪失,每

個人都急著要為自己爭權益、爭一口氣、爭面子、爭輸贏。   我們常期望能運用不同的媒介產生各種教化社會的作用,為社會帶來嶄新的改變,無奈,無論是書籍、電影、戲劇……,似乎都成效有限。但經過這幾個月來跟著吳舜云董事長編輯出版這本《快樂隨時帶著走:音樂教育專家告訴您如何用音樂教養嬰幼兒》,我漸漸瞭解她心中的胸懷壯志,她一直都知道也相信,中國數千年前的至聖先賢也早已瞭解,音樂從古老的社會到當今的科技化文明世界,都仍保有著一種魔力,可以在陶冶人心、抒發情緒、昇華心性上發揮極大的功效。而且,音樂可以繞過理性與理解,直接讓每個人在單純「聽」的過程中有產生影響力。這其中完全沒有懂不懂的問題,因為音感(對音樂

的感知)是與生俱來的能力,因此即便還在子宮裡,大腦也還沒發育完成,我們就已經有能力感受到音樂裡攜帶而來的情感,這也暗示著音樂是一種原生的學習,音樂的種子就設計在人類的身上,潛藏在我們的DNA裡。   音樂蘊藏著快樂,而有時候是透過抒發悲傷、痛苦之後而產生了放鬆與愉悅。因此,無論是聽快樂或是悲傷的樂曲,都能對人們的情緒產生正面的效果,也難怪吳董事長說,音樂連結著情緒,是最棒的情緒出口。她在一次會議中公開提出一個獨到的觀點:台北捷運無差別殺人犯鄭捷的問題,是情緒問題,不是品格問題。我認為這是個極具啟發性的觀點,在本書中也都有相關的討論與探究。   我相信這本書可以替讀者帶來全新的角度,關於「學

音樂」這件事,吳舜云董事長會帶著我們重新發問,並獲得正確的解答。讀者也將瞭解,音樂是你與生俱來的寶藏,只是多數人不知道如何用對的方式打開這個魔法盒。   做為本書的第一位讀者,我除了感謝吳董事長讓我參與了這趟獨特的音樂教育再發現之旅,我也期待每一位讀者都從本書裡重新認識音樂,更重要的是,從今以後,設法讓音樂跟自己的生活結合,讓音樂隨時能夠取悅你╱妳! ■前言 別逼孩子被音樂打敗 大約在十五年前,我們幼兒園進來兩個很優秀、都很有音樂天分的小朋友。一個孩子的媽媽聽了我的建議,不讓孩子在學習上有太大的壓迫感,另一個孩子受到爺爺奶奶的影響還有爸爸的期待,音樂學習上就受到很多要求,在幼兒園時家長就

帶他到處去參加比賽。我們幼兒園教出去的孩子比賽通常囊括前三名,所以幼兒園畢業後媽媽自然就讓孩子去上音樂班。 爸爸原本對孩子沒什麼期待,但發現孩子確有音樂天分後,也開始干預他的音樂學習。有一次,孩子在音樂班時鋼琴表現不是很好,爸爸一氣之下就把他所有獎盃都砸掉,媽媽對此也感到無奈。聽說這孩子後來沒事就喜歡咬指甲,可能有點強迫症。 另一個家長聽我的話,不要求孩子上音樂班,就上普通班,但是一直沒有中斷學鋼琴。 後來孩子們各自長大,如今也都都大學畢業了,音樂班的孩子高中也上了音樂班,但上大學後從此放棄了音樂,不考音樂系,而且對音樂產生了排斥感。另一個沒上音樂班的孩子,大學反而去考了音樂系。而且媽媽說,這

孩子一路上的音樂學習帶給大家的都是歡樂,家人們從來沒有拿什麼目標要求他,考音樂系是他自己的決定。 用正確的心態開始學音樂 有些孩子從小就看得出比其他孩子多了些音樂天分,但不適當的音樂學習方式竟會讓他們討厭、放棄音樂,這讓我感到非常遺憾。我知道,曾經深愛過音樂的人,內心深處對音樂還是會有渴望,只是錯誤的養成方式讓他不願再去碰觸所愛。 從事音樂教育四十餘年,最大的價值就是看到原來是什麼樣的教學方法,十餘年後看到是什麼樣的結果,也因此我對臺灣的音樂教育環境有著很深刻的感受。 在許多演講的場合中我曾經問臺下聽眾:「有學過音樂的人請舉手」,大約只有 1~2 位的人會舉手,再進一步詢問這些聽眾是否曾經學過

什麼樂器,得到的總是離不開「小時候學過鋼琴」、「學過小提琴」……等等類似的回答;這時再反問那些沒有舉手的聽眾,他們總說因為沒好好學過樂器,所以認為自己沒學過音樂,但是當我在白板上陸續畫出五線譜時,尚未畫完,現場的聽眾就有不少人大聲說「五線譜」。

臺中市國中體育班乙級籃球選手生涯發展與輔導策略之研究:以臺中市立育英國中為例

為了解決音樂班轉普通班的問題,作者李侑霖 這樣論述:

國內關於體育班學生生涯發展的研究,大多著墨於菁英層級的選手,然而我國體育班的架構,乙組選手亦佔有一定比例,且每年國中體育班乙級籃球選手畢業後,僅約一半籃球選手有意願繼續從事專項訓練;另外一半籃球選手未來則是非從事專項訓練。因此,本研究欲探討臺中市國中體育班乙級籃球專項選手的發展現況與困境,利用臺中市立育英國中體育班做為案例,分析臺中市國中體育班乙級籃球選手發展現況與困境,以及育英國中體育班乙級籃球選手生涯發展與輔導策略。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利用文獻分析法與深度訪談之途徑,訪談相關涉入者共7人。研究結果發現,在發展現況與困境方面,臺中市立育英國中體育班籃球隊以「均衡」為發展之主要發展願景與目

的,提供學生多元適性發展的機會,其學生來源主要以招收鄰近學區國小學生為主,體育班籃球隊的師資則是以分工明確的教練團形式組成,雖然組織結構方面,育英國中體育班行政組織依規定設立完善,但育英國中在招收體育班學生的困境方面,因少子化、跨區挖角行為、私中迷思、學生課業輔導等因素,成為阻礙家長將孩子把送至育英國中體育班就讀的重要因素。不過,在學生的發展與輔導方面,育英國中體育班提供完整的課業輔導機制,讓體育班籃球隊選手能夠因訓練而導致課業落後之進度來進行補救與加強,其生涯發展與輔導策略包含了二類:(一)未來欲從事專項訓練之選手,除了基本的學力外,另也需繼續維持訓練及到高中做銜接訓練(二)未來非從事專項訓

練之選手,待國中籃球聯賽結束後,需集中自習與複習課業,全力衝刺會考。待教育會考結束後,育英國中輔導室則會安排相關之職業試探、模擬選填及課程地圖、升學講座來協助學生完成志願選填,以期未來進入到理想之高中職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