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期效用 展望理論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預期效用 展望理論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RichardH.Thaler寫的 如何活用行為經濟學+贏家的詛咒 和大竹文雄的 如何活用行為經濟學:解讀人性,運用推力,引導人們做出更好的行為,設計出更有效的政策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經濟新潮社 和經濟新潮社所出版 。

國立臺北大學 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陳達新所指導 謝子浩的 成本理論:從機會成本探討風險下的決策行為 (2021),提出預期效用 展望理論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成本、決策、展望理論、後悔、阿萊悖論。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財政學系 彭喜樞所指導 于恩融的 序數邊際效用理論:個人所得稅逃稅行為的分析 (2020),提出因為有 逃稅行為、序數總效用理論、基數總效用理論、序數邊際效用理論、預期效用理論、展望理論、參考點的重點而找出了 預期效用 展望理論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預期效用 展望理論,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如何活用行為經濟學+贏家的詛咒

為了解決預期效用 展望理論的問題,作者RichardH.Thaler 這樣論述:

《如何活用行為經濟學:解讀人性,運用推力,引導人們做出更好的行為,設計出更有效的政策》 日本亞馬遜網站經濟類書第1名! 解決個人的煩惱,設計出更好的公共政策,鑰匙就在這裡!   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獎理論——行為經濟學(Behavioral economics),確實是很有趣而實用的一門知識,因為它正視了我們不理性的一面! 本書教我們如何使用「推力」(nudge),來確保人們既有選擇的自由,還能做出更好的決定,或引導出更好的行為   經濟學的傳統假設是,人們都是「經濟人」(homo economicus)——他們是自利的,擁有很強的計算能力,能運用所有已知的資訊

,合乎邏輯地做出決定。 然而從1980年代開始,行為經濟學的研究指出,人類其實有各式各樣的偏誤(bias),因此人的行為並不總是合乎邏輯,經濟人的假設是有破綻的。而這些反常的、不合邏輯的行為,反映出人類的心理傾向,就成為行為經濟學的探討主題。 例如,大家都認為應該要儲蓄,為老後的生活做好準備,但實際上通常做不到;期限內必須完成的家庭作業、或是工作,常常拖到最後一刻才開始做;又例如,訂下了減重的計畫,但是往往堅持不下去,很快破功……這些都是典型的行為經濟學的特性,也是人性的一部分。 這本書將介紹最重要的行為經濟學的觀念: 1. 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包括確定性效應、損失趨避

、框架效應等 2. 現在偏誤(present bias):人們習於拖延該做的事 3. 社會偏好(social preferences):人們會受到他人的效用或行為的影響 4. 捷思法(heuristic):面對不熟悉的問題,人們往往會根據個人的經驗法則,用直覺推論方式去做出決策。 由於人的這種心理、行為的特性,行為經濟學不使用金錢的誘因或懲罰的手段,而是透過「推力」的設計(例如運用承諾機制、社會規範、同儕效應、人的規避損失的心理、利用基本設定值、強調互惠性等等),可以引導人們做出更好的行為,特別是在個人工作及生活上、健康醫療、公共政策等領域,本書會介紹一些應用的實例,可以反思,如何將這些想法運

用在自己切身的問題上,更有利於自身的發展與決定,也能在政策推展上更有效果。 《贏家的詛咒:不理性的行為,如何影響決策?》   2017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查.塞勒(Richard H. Thaler) 所寫的「行為經濟學」最佳入門書—— 一章一個概念,帶您一覽行為經濟學的重要成果! 書中還包括:他與康納曼(Daniel Kahneman)、特佛斯基(Amos Tversky)、羅文斯坦(George Loewenstein)、史列佛(Andrei Shleifer)等大師合著的經典文章   這本書探究人類不理性的一面, 心理學+經濟學,讓你更了解人性! 這就是行為經濟學——   本書為

現今熱門的「行為經濟學」、「行為財務學」的經典之作,書中研究人類決策的不理性面,所造成的矛盾與反常現象,後來被許多經濟作者反覆討論,例如《誰說人是理性的》、《蘋果橘子經濟學》等等。 本書中用一些簡單、甚至很有趣的例子,來說明一些反常現象,例如: 拍賣競標的贏家,其實常常是輸家──「贏家的詛咒」現象; 賭徒在輸了一整天後,會孤注一擲,押在勝算最小(賠率最大)的標的上; 人們突然獲得一筆小錢,常常會花掉;但獲得一大筆意外之財,常常會存起來; 放棄一項物品所損失的效用,多於獲得它所帶來的效用──「損失趨避」現象; 足球迷最多願意付200美元買一張超級盃門票,但要他們出售手上的票,他們會開價至少40

0美元。   藉由許多有趣的實驗,行為經濟學大師——塞勒剖析了人類不理性決策及其原因,這些不理性自利、不效用極大化、邏輯不一致的行為,可能提供了套利機會,也引發了行為經濟學的研究。本書囊括許多重要主題,包括:合作與公平觀念、賽局、拍賣競標、不同產業的薪資差異、損失趨避、現狀偏誤、偏好反轉、跨期選擇、心理帳戶、樂透及賽馬投注、股市的日曆效應、股價能不能預測、外匯市場等等。 對於經濟學稍有涉獵的讀者,本書可以帶你進入經濟研究的廣闊世界。在實務上,也可提供企業行銷、個人消費與儲蓄決策、投資理財的深度思考。

成本理論:從機會成本探討風險下的決策行為

為了解決預期效用 展望理論的問題,作者謝子浩 這樣論述:

過去的文獻常忽略成本對決策實證結果產生的影響,本研究認為任何決策過程必定存在成本考量,因而將機會成本納入個體決策認知過程的考量要素,所發展出的決策模型可成功解釋並預測著名的展望理論於 1979 年所提出的實證結果,同時也能針對實證中“受測者放大小機率事件權重”的現象提出合理說明。本文採用假說演繹法,透過相關的文獻分析,先行建立假說及理論模型,最後再藉由實證結果驗證模型的預測性,相較於展望理論所使用的實證歸納法,本文所具備的可證偽性即給予本研究模型更高的說服力。也因先驗知識的涉獵,本研究提出的理論模型符合預期效用理論、後悔理論以及多位認知領域學者的研究成果,除能解釋個體在風險下的決策結果外,也

能用以預測個體面對不確定性事件的決策行為,如消費者購物意願、嚇阻理論、過度自信、水災預防措施、COVID-19 疫苗接種意願以及預防性戰爭等;透過模型得知,成本以顯性(資源)或非顯性(時間)的形式存在,正因個體對機會成本所產生的預期後悔感使得風險選項的效用降低,導致決策者在正面展望中出現規避風險的傾向,而在負面展望中卻出現尋求風險的傾向,此決策行為事實上為個體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結果,並非展望理論提出的框架效應所致;另外透過模型發現,阿萊悖論中多數受測者之所以違反預期效用理論預測,原因在於實驗問題的金額龐大,使得受測者的感受遞減效應受邊際效用遞減法則影響而消失,因此,本研究在結論中提出只需小幅修改

決策選項中的金額,便可解決阿萊悖論。本研究還發現,除了成本之外,另一個影響決策行為的關鍵在於事件的主觀機率,個體乃透過經驗去修正事件的主觀機率;而事件吸引力會隨著主觀機率上升而增加,因此消費者為了提升品質願意付出更多;相反地,當個體透過經驗降低其對事件的成功信念時,機會成本所帶來的預期後悔感將大幅降低事件效用,進而影響個體對選項的偏好。另外由模型得知,個體對事件的主觀機率權重較客觀機率低,以至於個體須追求更高的報酬以彌補過輕的主觀機率權重,然而一旦主觀機率為零時,不論風險報酬多大,都不具任何吸引力;因此超額報酬提供決策者採取行動的動機,但真正觸發決策者付諸行動的關鍵在於主觀機率。

如何活用行為經濟學:解讀人性,運用推力,引導人們做出更好的行為,設計出更有效的政策

為了解決預期效用 展望理論的問題,作者大竹文雄 這樣論述:

  日本亞馬遜網站經濟類書第1名! 解決個人的煩惱,設計出更好的公共政策,鑰匙就在這裡!   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獎理論——行為經濟學(Behavioral economics),確實是很有趣而實用的一門知識,因為它正視了我們不理性的一面! 本書教我們如何使用「推力」(nudge),來確保人們既有選擇的自由,還能做出更好的決定,或引導出更好的行為   經濟學的傳統假設是,人們都是「經濟人」(homo economicus)——他們是自利的,擁有很強的計算能力,能運用所有已知的資訊,合乎邏輯地做出決定。 然而從1980年代開始,行為經濟學的研究指出,人類其實有各式各

樣的偏誤(bias),因此人的行為並不總是合乎邏輯,經濟人的假設是有破綻的。而這些反常的、不合邏輯的行為,反映出人類的心理傾向,就成為行為經濟學的探討主題。 例如,大家都認為應該要儲蓄,為老後的生活做好準備,但實際上通常做不到;期限內必須完成的家庭作業、或是工作,常常拖到最後一刻才開始做;又例如,訂下了減重的計畫,但是往往堅持不下去,很快破功……這些都是典型的行為經濟學的特性,也是人性的一部分。 這本書將介紹最重要的行為經濟學的觀念: 1. 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包括確定性效應、損失趨避、框架效應等 2. 現在偏誤(present bias):人們習於拖延該做的事 3.

社會偏好(social preferences):人們會受到他人的效用或行為的影響 4. 捷思法(heuristic):面對不熟悉的問題,人們往往會根據個人的經驗法則,用直覺推論方式去做出決策。 由於人的這種心理、行為的特性,行為經濟學不使用金錢的誘因或懲罰的手段,而是透過「推力」的設計(例如運用承諾機制、社會規範、同儕效應、人的規避損失的心理、利用基本設定值、強調互惠性等等),可以引導人們做出更好的行為,特別是在個人工作及生活上、健康醫療、公共政策等領域,本書會介紹一些應用的實例,可以反思,如何將這些想法運用在自己切身的問題上,更有利於自身的發展與決定,也能在政策推展上更有效果。

序數邊際效用理論:個人所得稅逃稅行為的分析

為了解決預期效用 展望理論的問題,作者于恩融 這樣論述:

在過去傳統的逃稅理論中,主要是Allingham and Sandmo (1972)、Yitzhaki (1974)的預期效用模型分析。而Kahneman and Tversky (1979)修正過去預期效用理論的模型,提出展望理論發現個人在乎財富的變化量,而非財富的絕對金額。且當處於利得時個人傾向風險趨避;損失時則傾向風險愛好。另外個人還具有「損失厭惡」(loss aversion)的特性。而Bernasconi and Zanardi (2004)使用展望理論分析逃稅行為,以納稅人預期的稅後所得作為參考點,探討納稅人在面對利得及損失下的逃稅行為會產生何種改變。但過去文獻關於個人所得稅逃稅

行為的分析,不論是預期效用理論或是展望理論,都是屬於基數總效用的框架。而基數總效用理論顯示總效用函數經過正向線性轉換後雖然二次微分項的正負符號可以維持恆定,且比較靜態分析結果不會受到影響。但正向線性轉換隱含效用是能夠衡量的想法。故本論文利用林忠正等人提出的新理論—序數邊際效用理論探討個人所得稅的逃稅決策,且在新理論中能夠解決基數總效用理論下效用可以衡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