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前溪事件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頭前溪事件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羅烈師,陳龍田,梁廷毓,劉柳書琴,羅文君,IbanNokan寫的 qmul rhzyal Tayal?開山打林?逆寫北臺灣客庄形成史 和李旺台的 蕉王吳振瑞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台鐵40年10起重大事故太魯閣號出軌事件最嚴重 - 壹讀也說明:1981年3月8日,台鐵自強號北上行經新竹至竹北間頭前溪橋南時,撞上正在擅闖道路的砂石車,導致列車出軌,翻落至河床,造成30人死亡、130人受傷。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和鏡文學所出版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土木工程研究所 張良正、陳宇文所指導 王琪的 未飽和地下水流之建模輔助工具開發與應用 (2021),提出頭前溪事件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未飽和層模擬、降雨入滲、土壤特徵曲線、PFLOTRAN。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書畫藝術學系 林保堯所指導 凌春玉的 蕭如松風景再現之研究―反複、變異與風格形成 (2021),提出因為有 蕭如松、蕭如松風景畫、坦培拉(蛋彩畫)、畫因、中西利雄、水彩現代化、地方性的風景的重點而找出了 頭前溪事件的解答。

最後網站最慘事故!台鐵37年前墜河床造成160人死傷則補充:台鐵6432次普悠瑪自強號今(17日)傍晚發生出軌翻覆事故,截至晚上6點55分,已有17死126傷,目前台鐵仍無法確定翻覆原因。而在37年前,新竹也曾發生嚴重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頭前溪事件,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qmul rhzyal Tayal?開山打林?逆寫北臺灣客庄形成史

為了解決頭前溪事件的問題,作者羅烈師,陳龍田,梁廷毓,劉柳書琴,羅文君,IbanNokan 這樣論述:

搶奪泰雅土地?還是開發山林? 在眾多以客家為主體的地方論述中,如何重新定義原住民?     這是一部關於土地控制權的轉移歷史,一場原客展開新對話的文化運動,行動者大至世界體系下的傳統王朝、殖民帝國或當代國家等不同形式的政權統治者,中經具有武力的聯合拓墾組織、非武力的跨國公司或部落村社家族等,小到掙扎求存的個人。     本書從方志書寫、集體記憶與空間聚落等三個視角,重新檢視北臺灣原客交界聚落之歷史及其書寫,以回應原客互為主體的呼籲。書名採泰雅語與客語並列,泰雅語「qmul rhzyal Tayal」意謂搶奪泰雅土地、客語「開山打林」為開發山林之意,期透過此表達以揚棄漢人

中心開發史觀,使原客互為主體,傳遞本書重新共同書寫客庄聚落形成史的企圖。     「逆寫」一詞,則是後殖民文學理論的語彙,被殖民者以殖民者的語言書寫殖民經驗時,不得不力求跨越語言與文化的障礙,重建自身文化主體。對臺灣原住民族而言,固然是藉由「逆寫」建構自身文化主體性;對客家而言,「逆寫」則是擺脫開發史觀。本書之所以逆寫,即是為了反思在眾多以客家為主體的地方論述中,如何重新定位原住民族。     ▍逆寫視角     1. 檢視方志原住民族書寫的前因後果,並據此「史蹟保存」與「史觀重構」的原客互為主體敘事建議。     2. 蒐集北臺灣近山地區與山地提及或描寫與原住民族

相關事蹟的公眾文字資料,發現指涉原住民族的用語呈現的樣態。     3. 以泰雅耆老口述為主要材料,探討昔日原漢通婚、交易、衝突的互動,反思泰雅耆老對獵首記憶的觀點,及其在當代族人詮釋中的意涵。     4. 關切一百多年前尖石前山的重大歷史事件,在山地國家化過程中的應變身影,地景改造為何能淡化衝突記憶?     5. 旮旯牌(新竹縣尖石鄉嘉樂村內)作為在山地治理框架下應被排除的特例,其居民如何在制度與經濟開發計畫的結構縫隙間求生?     6. 以三峽大豹社為例,闡述從「蕃地」變成漢人街庄的過程,進而主張原住民族領土觀念來思考,我們需要一部高於/等於憲法層次的

鉅觀視野,重新逆寫客家重點發展區之各客庄形成的歷史。

頭前溪事件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2020 看見台灣之後」活動,至 2020 年起,3 年深入 30 所學校,透過環境議題講座與同學 30 天的環保行動,喚起你我對於環境問題的重視,透過行動,帶來改變! 曙光女中顏維儀同學,看見新竹頭前溪水汙染事件,驚覺要喝到乾淨的水是如此的不容易。因此開始思考該做什麼行動來防環境持續惡化。因此決定用「我的環保日常」計畫,在 30 天內把口號化成實際行動。相信只要開始就能有所改變!

#看見台灣之後 #新竹市曙光女中 #環境保育

未飽和地下水流之建模輔助工具開發與應用

為了解決頭前溪事件的問題,作者王琪 這樣論述:

地下水數值模式建置過程,由於網格切割與參數設定等工作較為複雜,因此除了原始之文字輸入檔外,常需以GUI介面或程式中繼介面,輔助模式使用者進行輸入檔準備或輸出結果展示等前後處理,GUI介面使用較方便,惟其難於整合至其他程式,因此再利用性低,而應用程序程式中繼介面則需使用者有一定程度的程式能力,惟易於整合至其他程式,因此再利用性遠高於GUI介面。PFLOTRAN為一開源軟體且可解孔隙介質中多相、多成分流體流動與傳輸模擬之軟體,可解地下水流問題且可進行平行化,使其可於短時間內進行大量模擬。然而PFLOTRAN屬於上述文字編輯器之處理介面,其缺點為輸入檔需人為手動輸入,使準備模擬輸入檔時需花費大量時

間,且若輸出的時刻數量多則產生之輸出檔也相對龐大,惟也無後處理繪圖程式檢視模擬結果,相對不便。因此,本研究利用Python物件導向設計方法開發PFLOTRAN模式對應之數值模式輔助程式工具,稱為pyPFT,針對未飽和地下水流部分建置繪圖功能,並將其應用於選定之未飽和層地下水流動案例之模擬,除驗證pyPFT之方便性外,並同時探討選定案例之物理機制。pyPFT除執行PFLOTRAN外主要包含各種產生輸入檔及輸出繪圖等之程式呼叫程序,方便使用者應用Python語言快速地進行各種案例的建模及模擬結果檢視,對於需準備大量輸入資料以進行大量模擬的情況,亦可快速完成。pyPFT應用方面,第一類為常用現地入滲

試驗之模擬分析,其為雙環地表入滲試驗與ETC Pask入滲試驗之模擬。模擬結果顯示,雙環入滲試驗在數小時試驗時間下之試驗穩態入滲率常與土壤飽和透水係數值不同,因此本研究建立現地穩態入滲率與土壤飽和透水係數之修正公式。與ETC Pask結果比較得知,惟ETC Pask之試驗結果經其既有之修正公式計算後所得之飽和透水係數值,則相當接近土壤之透水係數值。另一類應用為現地未飽和層試驗檢定,廠址為新竹頭前溪高灘地之分層土壤水分含量與溫度觀測,可得長期降雨與含水量與溫度變化資料,並利用SPOTPY中之模擬退火演算法結合pyPFT,檢定土壤參數與入滲係數之最佳解。以今年06/09至07/04間之資料進行參數

檢定結果顯示,NSE效率係數平均為0.552,van Genuchten土壤參數之m值推估結果為0.1938,α為0.09762,θr與θs分別為0.04843與0.37,K為8.697m/day,降雨入滲係數a則為0.867,並以此參數進行八天降雨時段土壤入滲之計算,此時段降雨量為92.0 mm(降雨強度為1.095 mm/hr),模擬結果顯示同時期穿過地表之累積入滲量為79.764 mm(平均入滲強度為0.95 mm/hr),穿越地表下3公尺處之累積入滲量為22.762 mm (平均入滲強度為0.211 mm/hr),此值可視為地下水補注量,則約為降雨量之24%補注至地下水。以檢定之土壤參

數進行不同降雨場次土壤觀測資料之模擬,結果顯示降雨量小於60 mm時,降雨量與入滲係數之關係呈現正相關,而降雨量大於90 mm時,兩者呈現負相關。前述不同類別之未飽和層入滲案例應用顯示,本研究發展之pyPFT 確可有效協助使用者建立不同之模擬案例,其中之展示工具亦可輔助使用者檢視模擬成果,這些成功的案例應用,為後續將pyPFT整合至其他水資源資訊系統提供了堅實的基礎,而與其他系統之整合將可大為提升pyPFT之附加價值。

蕉王吳振瑞

為了解決頭前溪事件的問題,作者李旺台 這樣論述:

  榮獲 2018 年第四屆台灣歷史小說獎   那幾年,錢是香蕉的形狀    染滿樹汁的襯衫是好額人的衣裝   那是他締造的黃金時代,也是黃金囚禁了他的時代——   台灣首位農村之神   以水牛的堅毅打造盛世的傳奇故事   日治時期,高雄中學畢業的吳振瑞原是可以保送到台北讀大學的優等生,卻因父親「作詩不如作田」「家用長子」兩句話而留在家鄉務農。隨後,在父親的介紹下,吳振瑞進入了「香蕉試驗所」,學習關於香蕉的種種知識。   戰後,他以香蕉試驗所的經歷成為青果合作社的監事、隨後當選理事。幾年間為蕉農爭取產銷出口的「五五制」,更讓台灣香蕉以超過八成的市占率獨霸日本,在那個年代,香蕉與相關產業

都富了起來。   水牛般的堅持性格讓他帶領南台灣農村起飛,卻也將他帶進了監牢。當政壇流傳著「皇后」和「太子」兩派內鬥的耳語時,吳振瑞以自身專業不斷拒絕李國鼎欲促成的律頓公司合作案,意外成為政治風暴下的犧牲品。媒體不斷抹黑,把曾經的「蕉王」打成自我圖利的「蕉蟲」,更遭大規模搜索、羅織罪名入獄。   「報紙寫的要倒反過來看」,農民都是這樣講「剝蕉案」的——吳振瑞出獄返鄉那天,地方鄉親蜂擁迎接,仍然將他當作恩人看待。然而,短短兩年多的時間裡,台蕉和水牛的光輝歲月已然流逝,當吳振瑞牽著「馬沙」在田裡緬懷式的「做行」時,耕耘機也已開進了這個時代。 本書特色   ★榮獲二○一八年第四屆台灣歷史小說

獎   ★從日治時代到中國國民黨時代,台灣農村從發展、富庶到沒落的縮影   ★六○年代「剝蕉案」、「金碗金盤案」主角真人田調、真事改編,詳細記載戰後企業家面臨政權交替的辛酸與勤奮史 名人推薦   詩人 李敏勇      專序推薦   屏東縣縣長       潘孟安   國立屏東大學中文系教授 余昭玟   前衛出版社主編     鄭清鴻 推薦   作者簡介     李旺台   資深媒體人,作家,一九七○、八○、九○「政論雜誌」風行的那個年代,是南台灣最活躍的一枝筆。近年勤於創作長篇小說,已發表《獨角人王國》(二○一五年,春暉出版)、《播磨丸》(二○一六年,圓神出版)、《馬賽這一家》(

二○一八年,鏡文學連載)。   曾獲第六屆懷恩文學獎、第一屆台灣歷史小說獎、第四屆台灣歷史小說獎、二○一七台灣文學館台灣文學獎入圍。   推薦序 隱藏的歷史、冤曲的台灣、黑暗的政治——序李旺台《蕉王吳振瑞》 ◎李敏勇 自序 蕉園小子寫了一本蕉王大傳 本書常用福佬台語詞彙   序幕 第一部 日本仔時代 第二部 島嶼的痛 第三部 中國國民黨時代   推薦序 隱藏的歷史、冤曲的台灣、黑暗的政治——序李旺台《蕉王吳振瑞》 李敏勇   吳振瑞是我熟悉的人物。從高雄旗山出生,在屏東的小學、初中,到高雄的高中,一九六〇年代正是我懂事之時。髙屏地區的香蕉出口日本,蕉農的經濟傳

奇被傳頌,香蕉大王吳振瑞更是傳奇中的傳奇。越戰在遠方,只一些美國軍人來台度假,在高雄港區街頭的酒吧街——七賢三路,異國的放蕩況味或說美國情調,襯托在鹽埕埔的大溝頂、賊仔市,形成某種舶來意味。髙中生的我們看《文星》雜誌,但彭明敏和兩位台大學生的〈台灣人民自救宣言〉事件,並不那麼被一般人關切。戰後台灣,像是從二二八事件的夢魘走過來,在美援、經濟成長的社會情境,走向另一個時代。香蕉經濟在高屛除了致富的農村傳奇,也引發一些紙醉金迷的鄉野景況,像是郷土小説的情節——而吳振瑞無疑是焦點中的焦點。   流亡來台的國民黨中國蔣氏政權,拜韓戰之賜,已在冷戰時期鞏固了統治權力,更在越戰的共同防禦條約連帶中,形成

反共體制,確保了政權的穩定。五〇年代的白色恐怖,似已在穩定的政權暫時住。但蔣氏體制的蔣介石、宋美䶖、蔣經國,形成三角構造,後蔣介石的權力角力在宋美齡、蔣經國之間拉扯,或明或暗的鬥爭從來不斷。一九六四年的彭明敏事件壓制了,以䆁放特許權籠絡台灣新興資本家,形成附庸財圑,成為蔣氏政權的新統治手段。香蕉出口日本的暢旺形勢是台灣農業經濟的某種榮景,但背後的政治學錯綜複雜。   吳振瑞以香蕉合作社理事主席主導出口日本,既是台灣與日本的國際貿易,也在地方的政治權力、更在中央政治權力的體系,捲入政治經濟學的糾葛。吳振瑞的蕉王傳奇、金碗事件,本質上就是蔣氏政權、宋美齢與蔣經國權力鬥爭現象引發的效應。吳振瑞的故

事,突顯二二八事件、五〇年代白色恐怖之後,蔣氏政權黨國體制的內部權力鬥爭。這樣的鬥爭,阻礙了台灣香蕉出口日本的經濟榮景,蕉農受損自不待言。在香蕉產業一直無法再現奇蹟的現在,回顧已消失的時代傳奇,吳振瑞故事的歷史書寫在經過半世紀之後,出現在一些書册。   小說的歷史的書寫比一般歷史書寫,更引人興味。歷史小說將歷史虛構化,以小說的形式,更具大眾文化條件。歷史被失 憶化的台灣,認同的形成必須經由記憶的恢復。新台灣和平基金會的台灣歷史小說獎興辦,具有這樣的旨意。李旺台以《播磨丸》這本終戰時台灣人日本兵從中國返台的故事,在首奬從缺時,與另一人作品,同獲佳作。《蕉王吳振瑞》也是李旺台在歴史小說奬、首獎出

缺的佳作,在決選會議獲得許多佳評。   李旺台是我同世代,一樣成長於高屏,並是我短暫新聞記者工作的同僚。他的在地閲歴,熟悉吳振瑞,他也在一九六〇年代,親身體會香蕉出口的蕉王傳奇。新聞工作的歷練,蘊藏在腦海、交織著經濟與政治、穿插蔣氏黨國體制權力鬥爭的台灣人悲情歴史,在他的作家之路、以歷史小說呈現,有其特具的條件。歷史小說既有歷史、也有小説,新聞之眼和文學之心必須兼備。李旺台透過吳振瑞的人生經歷和香蕉出口貿易,以及蔣氏政權統治台灣政治控制、權力鬥爭,彰顯活生生的台灣人被殖民的戰後史。      李旺台說他以自傳體寫成這本小說。他的孩童時代正是家中種植香蕉,父親也是吳振瑞以理事主席領導青果合作

社、社?的代表,經歷香蕉而改善經濟的記憶,讓這本小說的作者性帶有特殊的感情。以一九七三年,在台北成立屛東同郷會的一幕,揭開吳振瑞經歷牢獄之災的世態炎涼、穿插擡面地方人士的形色,小說的裝置以日本時代、島嶼的痛、中國國民黨時代,以他記者身分與同鄉旅行團在日本東京陋巷見到吳振瑞之面的引子,再回敍自己成長時期所見,所思,具有台灣人水牛精神的吳振瑞行止,意氣風發的時代、落難經驗、流亡遁世形影,交織蔣氏政權權力鬥爭禍及台灣精英的戰後台灣政治、經濟、文化的社會像。戰前被日本殖民,戰後國民黨中國殖民,特殊歷史構造下台灣人的歷史隱含各種故事,正是台灣歷史小說源源不絶的傷痕之土。台灣人的歷史意識,或要因此而覺醒、

而深化。   從《播磨丸》而《蕉王吳振瑞》,李旺台的歴史小說家之路,逐漸印拓出形跡。 自序 蕉園小子寫了一本蕉王大傳   那時我只有十三、四歲,正在讀初一還是初二,家裡突然變成「香蕉家庭」。父親把兩大塊水稻田改種香蕉;還不夠,另外又去找地契作;這樣還不夠,還當起「香蕉單集散處」。蕉農把香蕉運交到合作社的集貨場,磅秤之後拿到的是一紙香蕉單,一個半月後才能領到錢,村內有急需用錢的農友,可以持單到我家先兌現。村民也可以先來我家借貸一筆錢,拿去向散農收購香蕉,割交後持香蕉單來依價折現還款。   那其實就是小農村裏簡易的「蕉農銀行」,只是我不想使用那麼堂皇的名詞。   我們家的小孩放學回家,

尤其是在週末假日,常被父親指派去這裏那裏的蕉園鋤草,那時還沒有除草機和除草劑,農夫與雜草對抗的工具,就是一把鋤頭,外加一支鐮刀。烈日當下要鋤,下午雷雨過後也不敢休息。學校要月考或期末考什麼的,全都沒有比照顧好香蕉園更重要。   真正做過農就會相信,草長的速度比人工鋤草要快很多。南台灣溫潤多濕,我家蕉園面積又大,因而,我的青少年光蔭很多是花在蕉園與草為伍又與草為敵,一些實際與不實際的幼時夢想,也多在一鋤一鏟中升起又幻滅。   香蕉使我家富裕起來。父親那些年渾身的幹勁和臉上的興奮,至今猶歷歷在目。我也受到鼓舞。一個禮拜有兩天或三天,在半夜三點多會被父親叫醒,跟他去蕉園。父親摸黑將香蕉樹上的香蕉

一串串割下,由母親和我負責用扁擔將它們一串串挑出蕉園。扁擔一頭吊掛一串,走在狹窄的田埂上,還要跨越一座小橋,才能挑到馬路邊,輕放在預先鋪好的棉被上。我一趟一趟的擔挑,通常要挑到天色微曉,再挑到天光大亮,然後快步回家,草草吃早餐,匆匆趕赴學校,那時我上學經常被記遲到,多是這個原因。   我曾向父親抱怨,為何總是要半夜爬起來幹活;他回答說,集貨場人車洶湧,大排長龍,不搶早不行。   那個年代,農家子弟都視幫忙家務為天經地義,沒人叫苦,也不知道應該訴苦。我一個蕉園小子,後來漸漸知道,原來那些年我是處在一個從未有過的「香蕉盛世」;高雄青果運銷合作社每一期都用很好的價格收繳香蕉,愈多愈好;也從長輩口

中知道一個名叫吳振瑞的理事主席。我父親後來出馬競選合作社社員代表,連選連任多屆,以作為吳主席的下屬為榮。   那時台灣農村尚未脫貧,是吳振瑞讓幾十萬蕉農先富了起來。   吳振瑞當然不會知道,在他創造的「香蕉盛世」中,有我這個小小的參與者。   在完稿那一刻,我起身在書房漫步,心裏想著,寫好這本書,對我青少年時期在香蕉園裏的那些歲月,算是有交待了。   長大後我在報社工作,有一個好機緣,在東京鬧區一條弄巷裏的小旅館內,見到吳振瑞本人,做了一次長時間的訪談,一老一少斷斷續續談了兩夜三天。那時他已年邁,想像中一位香蕉大王應有的樣貌和風華不見,只有在談起香蕉時,才精神上臉,健談起來。我把自己在

農村底層的「香蕉經驗」告訴他,他也詳述他的一生榮辱給我聽。我的經歷只是一小條香蕉,他的是長長的一大串。   因而,本書所述各節,泰半是既存在腦中,現成的,真實的。   這是一本傳記體小說,在真實的情節中,也虛構了一些人事物。虛構是為了能更真切地刻劃書中幾位要角以及他們所身處的那個時代,使那段歷史更好地被書寫,更容易被記住。   有時我會感到自己很幸運。我生長的那個時代,是日本列車己經離去,火車隆隆隆餘音餘緒猶在,而中國列車已然抵達,正在忙著下車卸貨。我的腦袋裏裝著一座月台,月台上本來就會有許多悲歡離合,而吳振瑞他們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   我這一代人走過從貧窮到富裕,從刻苦到逸樂的全程

,以前刻鋼板印刷滿手油墨,現在一根指頭瞬間複製傳輸;以前戒嚴森嚴朝會三呼萬歲,現在民主自由眾聲喧嘩。不是每一個世代都能完整閱歷這些變遷,有這些經歷是幸運,它們幫我順利記錄下本土精英在面對外來統治權貴時,那些刻進骨頭噴出血淚的生命故事。   本書為了還原故事發生時地的語言情境,在處理人物對話時,使用了許多福佬台語,但未必選用標準的台語文,有時刻意寫成半台半中,或只取其音,以方便不能使用福佬台語的人閱讀。   最後,在成書之際,要感謝幾位朋友:蘇天珍先生,他是一位老農夫,我稱呼他「牛博士」,是寫作本書時,經常請教的對象;林純美小姐,一九八九年為吳振瑞平反的推手之一,她為本書提供了若干珍貴資料;

黃旭初先生,他著述的﹁金蕉傳奇﹂是經常查閱的書籍;林翠儀小姐,現為自由時報駐日特派員,我在書中須要用日文表達時,總是找她;余昭玟小姐,屏東大學中文系主任,在出版前審閱此書,提出寶貴意見。還要感謝﹁鏡文學﹂編輯和我太太李錦珠,他們仔細校閱本書,不時指出疏漏之處。 李旺台 二○一九年二月 寫於屏東 一九七三年八月底,颱風剛剛來過,風尾還在輕輕搖擺的上午,一名年輕記者步入台北火車站前的王凱大飯店,逕上三樓。大廳裏的活動已經開始,最重要的來賓台北市長張豐緒正在講話,一會兒低頭讀稿,一會兒抬頭看看台下賓客。他的國語不標準,也不流利,那記者已經習慣他的演說風格。幸好他很快結束致詞,坐回台上右側

貴賓席,一朵胸花在他西裝右上方無風自動。 那記者站在舞台左前側,招待人員請他入座,他微笑站著不動,認真凝望台上台下賓客的眾生相。 這是台北市屏東同鄉會的成立大會。籌備小組成員之一的蔡秀雄是那位記者的好友,上前寒喧:「嘿!阿誠仔,你今仔日慢來哦!」 「歹勢!歹勢!不過,大會剛剛開始,張市長的致詞稿,我已經有啦。」 兩人只聊了兩句,台上司儀開始介紹創會發起人。「第一位,宋丙堂先生,是日本早稻田大學高材生,現在華江女中任教。」 「其次,徐傍興博士,我們屏東的外科名醫,徐外科醫院院長。」(註一) 「戴炎輝先生,我們屏東的才子,現任司法院副院長。」 「劉兼善先生,省府委員、考試院顧問。」 「吳文華先生,

從竹田來的實業家,萬家香醬園的董事長。」 司儀每介紹一人,被介紹者即起立,或點個頭或鞠躬,接受會眾的鼓掌。 唱名繼續。接著介紹「林菊瑛女士,中興大學副教授」「林成子先生,實踐家專教授」,接下來,當司儀喊完「蔡西坤先生,我們屏東來的大律師」時,阿誠記者瞄見蔡秀雄與舞台邊一名男子對看一眼,輕輕點個頭,之後,唱名的麥克風突然沒有聲音,只有站在舞台旁邊和坐在第一排的人才聽得見,阿誠記者隱約聽到的介紹詞是:「吳振瑞先生,屏東頭前溪人,前高雄青果合作社理事主席。」因為幾乎全場沒聽到司儀的聲音,阿誠記者沒有看到一個名叫吳振瑞的人起立致意,全場也沒響起掌聲。 唱完吳振瑞的名字,麥克風像人深呼吸後閉氣幾秒鐘又吐

氣說話,全場清楚地聽到:「鍾德鈞先生,高等法院庭長」「蔡潔生先生,樂馬大飯店董事長」。(註二)

蕭如松風景再現之研究―反複、變異與風格形成

為了解決頭前溪事件的問題,作者凌春玉 這樣論述:

本論文主要針對蕭如松的風景畫進行深入的探討研究。以二十世紀臺灣傑出的水彩美術家蕭如松風景畫為主題,深入進行探討研究。探討他一生風景繪畫的風格演變形成與經典圖式之藝術觀點,兼及其生命歷程、創作習慣、風景之摩登意識、地方色彩、經典樣式、變異創新等題材的創作理念蘊涵,闡釋臺灣鄉土文化之美。藉由蕭如松風景畫之研究,進而擴充一代臺灣現代水彩菁英蕭如松風景畫研究之新領域。 風景畫在蕭如松的美術創作是時間最長、總數最多,也是最為獨立的項目之一。從水彩反複、變異的創作模式與風格軌跡特徵,探索蕭如松風景再現之形式。從風格形成的脈絡中,解讀畫作自身的意義與精神內涵。進而從文化、社會和歷史事件之間的

聯繫,觀看蕭如松風景象徵的多重性。經由圖像與觀看方式的共享,確認繪畫的完整性、真實性、代表性、歷史性之間的關係,展開畫家個人「家風生命觀」、「繪畫創作觀」及「藝術成就觀」三大面項研究。研究內容說明主要分為以下六部分,前、後篇各為三章,略述如下: 前篇為:第一章〈緒論〉論述研究動機及目的、範圍、限制,以及研究方法架構與文獻回顧等。 第二章〈蕭如松生命歷程再探〉分做「家世與遷徙考察」、「求學階段與成長學習」、「師鐸生涯與晚年退休」三節。運用新增文獻進行驗證性之補登,關注家庭生活條件與成長環境培養,並兼顧研究時空象限的相互聯繫與印證,拓展家族生命歷史價值與視野。 第三章〈蕭如松風景

畫的風格軌跡〉分成「早期階段:探索時期」、「中期階段:顛峰時期」、「晚期階段:蛻變時期」,建置蕭如松風景畫之風格脈絡,對考察蕭如松風景畫風格形成研究,具有一定參考之價值。 後篇為:第四章〈蕭如松風景畫的構成詮釋〉分別就現象論、技術論與整體論的角度走入蕭如松的藝術世界。針對畫家某種特定主題內容、地景空間、風景元素、材料技巧、創作習慣(反複、變異等現象),從畫面中展現個人偏好與關注之主題。就色彩(光線)、畫肌(技法)、構成(空間)、簡化(變形)等現代創作觀,來做為解開蕭氏現代風景表現的線索。其中探討坦培拉(Tempera)的應用與表現,可視為造就蕭氏繪畫迷人之重點技術。另外,增列日本現代水彩

畫的革新者中西利雄(1900~1948),深入探討蕭氏如何取徑與影響。 第五章〈秀巒碧溪 山水風情〉就「頭前溪」、「大煙囪」、「面盆寮」、「蒙太奇」四大系列強化蕭氏現代風景之魅力。鄉土民情與在地圖像、對上乘佳作以及視覺革新之挑戰與實驗,剖析蕭氏經典風景畫如何生成,進行概念與理論方法上的探討。 第六章〈結果與建議〉,總括以上之研究結果,本章並有助於開發蕭如松風景畫未來研究之建議。 蕭如松風景畫研究最大的困境,在於畫家匆匆離世、二百多件正式作品遭蟲蛀毀壞,加上一生龐大的日常創作(速寫、手稿、冊頁等作品)尚無編錄為最大遺憾。由於作品多未標註時間,導致研究前期造成頗多困擾。多年來筆者

下功夫整理收集許多沒有曝光之手札、信件、手稿、冊頁、底稿,及速寫等等,透過不斷地積累與在地方耆老們的協助下,多方比對找出蕭氏筆下消失的竹塹風光。初步以281件作品為基礎,完成蕭如松風景畫之圖譜,捕捉風景畫原始的脈絡,深入理解其創作習慣與偏好之主題,探索其風格形成的軌跡。突顯蕭如松對竹塹地區獨特的鄉土愛、地方認同與土地的主體價值的再發現,聚焦討論蕭如松地方性的風景與水彩現代化的創新與藝術成就,完成本論文《蕭如松風景再現之研究―反複、變異與風格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