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前溪橋高度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國立中興大學 水土保持學系所 林昭遠所指導 陳姵儒的 人工濕地對生活廢水水質淨化能力之探討—以嘉義縣明華人工濕地為例 (2010),提出頭前溪橋高度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家庭生活污水、人工濕地、去除率。

而第二篇論文中華大學 土木工程學系碩士班 邱垂德、李錫霖所指導 楊金澤的 鋼床鈑鋪面材料特性研究 (1999),提出因為有 鋼床鈑橋面、鋪面材料、瀝青混凝土的重點而找出了 頭前溪橋高度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頭前溪橋高度,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人工濕地對生活廢水水質淨化能力之探討—以嘉義縣明華人工濕地為例

為了解決頭前溪橋高度的問題,作者陳姵儒 這樣論述:

台灣四面環海地小人稠,經濟高度發展,造就大量的汙染,環境惡化。近年來,尤以生活污水為要,因為污水下水道建置未臻完善,家庭生活污水未妥善收集與處理,排放量已逾55%,遠大於工業廢水及畜牧廢水。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自2008辦理推動淨化河川水質、促進社區發展及提升居民生活品質,在適當地點,規劃建置人工濕地處理受污染的河川或社區生活污水。 本研究以大林鎮三疊溪橋下之明華人工濕地,探討其對生活廢水水質之淨化能力。經分析各類水質參數,水質處理後pH值略為提昇。溶氧量(DO)除100年2月之測值無明顯改善外;其餘放流水之測值均較進流水測值高。生化需氧量(BOD)去除率之月變化雖大,但平均去除率達設計目

標(去除率50%)以上。氨氮(NH3-N)去除率之月變化亦大,其平均NH3-N去除率約11%。懸浮性固體(SS)於98年7月、98年10月及99年7月,放流水SS測值反而較進流水測值高,應為颱風季節,雨量豐沛,水力負荷增加、流速變快且水生植物受風雨破壞,SS因水流捲揚而上升;其餘時段SS之平均去除率約為26%。因氣象及水生植物生長狀況會影響明華人工濕地淨化成效,NH3-N及SS去除率未達設計目標,僅BOD達到處理目標。 與國內同類型之社區型人工溼地相較,BOD與SS去除成效表現尚可,但NH3-N之平均去除率明顯偏低,就其原因,去除率之月變化過大,介於-400~98%,去除成效相當不穩定,管理

維護機構可針對顯著不合理的去除率表現,分析探討原因。

鋼床鈑鋪面材料特性研究

為了解決頭前溪橋高度的問題,作者楊金澤 這樣論述:

國內近幾年在橋樑工程技術上有相當快速的進步,基於自重較輕及耐震的考慮,鋼床鈑橋面的使用也愈來愈普遍,位於其上的鋪面材料除了保護鋼床鈑免於磨損及銹蝕外,亦擔負有提供行車舒適的功能性考量,加上大部份的橋樑皆位於交通的要衝,耐久性的要求比一般鋪面的要求高,對鋼床鈑橋面上鋪面材料進行研發與應用,以期能延長鋼床鈑上鋪面的服務年限,是相關橋樑養護主管機關必需面對的重要課題。 本研究首先蒐集整理鋼床鈑設計的理論依據,歐、美、日各國的設計經驗,再詳細整理介紹鄰國日本的鋼床鈑鋪面材料選擇方式,並針對國內使用及興建中各鋼床鈑設計的重要橋樑,包括已開放交通的關渡大橋、華江大橋、十八王公橋、新東

大橋、和南二高高屏溪斜張橋,興建中的浮洲大橋及台一線頭前溪大橋。使用中者以其設計條件及使用成效,對照國外經驗分析差異的程度,興建中者則以國外經驗嘗試提出鋼床鈑鋪面設計之建議。 本研究發現國內一般在設計鋼床鈑結構時,大都未針對其上鋪面材料的變形迎合能力進行考慮,也未在鋼床鈑上採用特殊的鋪面材料,使得如北部地區的關渡大橋、華江橋、和十八王公橋,開放交通五年內,在車道輪跡處大都有縱向裂縫產生,可能是鋪面材料無法迎合載重對鋼床鈑產生的變形而產生龜裂;近兩年來在苗栗縣新東大橋及國工局高屏溪大橋,已順利由日本引進下層Gussasphalt、上層改質瀝青混凝土之雙層式特殊鋪面材料設計,本

研究詳細記錄該類材料的特性,至於使用成效則有待日後持續觀察;國內工程單位在設計鋼床鈑橋面時,應適當地將其上鋼床鈑鋪面材料的變形迎合能力納入考慮,並以整體的經濟性,考慮適合提高鋼床鈑勁度或選用變形迎合度較佳的材料,以提昇橋面的服務績效。